首页 > 文章中心 > 暴风雨之夜

暴风雨之夜

暴风雨之夜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艾米莉・狄金森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 概念空间 隐喻

艾米莉・狄金森是19世纪美国文学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她的诗歌向后人展示了她独特的视角和凝练的内心体验。许多女性学者对于艾米莉的爱情诗进行了研究。肖之芳(2010)总结了诗歌集中爱情的表达方式和艾米莉对于爱情的渴望[1]。徐敬珍(2002)分析了艾米莉对于伊甸园在人间的观点[2]。刘玮(2011)采用认知文体学的分析框架进行分析[3]。但是,以概念空间为诗歌隐喻分析框架的研究还非常有限。

1.隐喻与概念空间的关系

亚里士多德最早对隐喻的作用予以肯定,并将隐喻产生意义的机制归功于比喻对象和被比对象之间的含蓄的对比或相似。但是,近年来语言学家对于哲学的发展,对隐喻产生的机制给予了新的解释。Lakoff和Johnson(1980)将隐喻的本质界定为通过另一件事情来理解、经验某事[4]。Fauconnier和Turner(2002)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概念合成理论(blending theory)。概念合成的原则是两个输入空间的信息有选择性地向第三个空间进行部分跨空间映射(cross-mapping),产生合成空间(blending space)。在合成空间内从两个输入空间提取部分结构,形成层创结构(emergent structure),从而输出隐喻本身和以此为依托的新的表达方式[5]。在这一框架之下,隐喻不仅是一个修辞方式,还是一种认知方式。诗人通过隐喻构建概念空间,进而拓展自己的语言,构建诗化世界,从而创造新的体验。

2.《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中的隐喻分析

《暴风雨夜,暴风雨夜!》是艾米莉诗集中颇有争议的一首诗。如果不了解艾米莉生平和作品特点,则会做出错误解读。有人在网络中将它直译成“狂野的夜”,这与狄金森的认知图式大相径庭。她标题中的狂野是用拟人的手法来形容风雨交加的夜晚,从而将暴风雨肆虐、狂风大作的夜晚赋予人的情绪特点,作为下文意境的前奏。然后,她采用虚拟语气“―Were I with thee―”的形式,铺设了一个实际并不存在的认知空间,从而进一步构造隐喻空间。

在第二节和第三节中,她把自己比作暴风雨中的船只,将moor和see比人。基于这些隐喻,她缔造了狂风大作的夜晚,船只停靠在港的形象,与海面上风雨大作形成对比。船、moor和see是艾米莉十分喜欢的隐喻形式。在“Twas such a little-little boat”一诗中,她专门用小船为隐喻载体,写了小船东倒西歪地下了港湾。船的隐喻是微弱和敏感的自我。大海的隐喻在她的诗中出现了多次,其形象均是雄伟壮观,波澜壮阔,如“Twas such a little-little boat”一诗中,采用gallant sea,greedy waves。在“I never saw a moor”一诗中,艾米莉写道“I never saw a moor―,I never saw the Sea―”第二节中继续提道“I never spoke with God,Nor visited in Heaven―”两节诗的后半部分分别以“yet know I”和“yet certain am I”开头,来继续拓展自己对大海的迷恋。

在她的诗歌世界中,大海、船只等都有固定的概念内涵。《暴风雨夜,暴风雨夜!》虽然没有对于海进行其他的描述,但是通过对于大海的隐喻,以及狂风、海港、罗盘、海图等相关隐喻,在读者的脑中形成一个暴风雨夜,停靠港湾的小船的形象,从而让读者体会到像小船归港一样,爱情有所属的这样一种心灵体验。

3.隐喻概念空间的构造

诗歌隐喻空间的构造有着现实的基础。艾米莉・狄金森在离开学校之后,除了为了治疗眼疾曾经和家人出行,几乎很少离开家门,即使与最亲密的儿时伙伴,住在隔壁的她的嫂子Susan,也是仅仅通过便条联系。但是,在1958年到1961年之间,她给一位不知名的爱人写了三封信,被研究者称为著名的Master Letters(Leiter,2006)[6]。1861年,她创作了《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一诗。这就印证了在这一期间,她有明确的爱恋对象。

此外,艾米莉的隐喻概念有明显的时代的特点。她的概念空间的合成主要是两个隐喻,大海和小船。两个隐喻共同实现了隐喻的空间的建构。大海的隐喻概念空间的形成过程如下。输入空间1:男人。在刻板印象中,男人的特点是心胸宽广,保护弱小。输入空间2:大海。在艾米莉的思维中,大海是波澜壮阔、气势磅礴的,既能够承载船只,又给船只提供避风港。类属空间:两者共通的是空间宽广,具有包容力,以及保护弱小的能力。合成空间:船停靠在港湾来隐喻女子心有所属。船只在艾米莉诗歌中所指的原型是特定的女人,尤指自己。当两者同时出现在暴风雨夜的时候,则构成了一个新的认知体验,弱小的船只有了大海的港湾,可以不惧风雨。海图、罗盘等都是在这一隐喻空间之上,所衍生出的层创结构。

艾米莉的生活中很少有为世人所知的浪漫关系。她的爱情观很多是通过含蓄的隐喻来表达,而隐喻的概念空间以自己的方式体验爱情的惊喜。正如她的哥哥所说:“她曾经几次以自己的方式坠入情海。”[7]

4.结语

诗歌中的隐喻使诗人能够通过隐喻的框架拓展自己的思维,达到自由自在地引导人的思维的目的。同时,隐喻也为诗人和读者创造了另类的体验。通过概念空间的分析,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艾米莉《暴风雨夜,暴风雨夜!》中的隐喻的来源和真实含义。

参考文献:

[1]肖之芳.痛苦中的真情呐喊――艾米莉・狄金森的爱情诗歌解读[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10,(1):24-27.

[2]徐敬珍.艾米莉・狄金森的伊甸园[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2002,(3):59-62.

[3]刘玮.英语诗歌隐喻的认知文体分析――以艾米莉・狄金森《因为我不能停步等候死神》为例[J].名作赏析,2011,(6):133-134,162.

[4]Lakoff,G.& Johnson,M.Metaphors We Live By[M].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80.

[5]Fauconnier,G.& Turner,M.The Way We Think:Conceptual Blending and the Minds Hidden Complexities[M].New York:Basic Books,2002.

暴风雨之夜范文第2篇

1、猛风骤雨:骤:急速。来势急速而猛烈的大风大雨。

2、雨丝风片:形容春天的微风细雨。

3、滂沱大雨:滂沱:大雨的样子。形容雨下得很大。

4、淫雨霏霏:雨或雪不断的样子。指连绵的雨不断。

5、倾盆大雨:雨大得象盆里的水直往下倒。形容雨大势急。

6、银河倒泻:泻:水从高处往下直流。象银河里的水倒泻下来。形容雨下得极大,象泻下来的一样。

7、风雨如晦:指白天刮风下雨,天色暗得像黑夜一样。形容政治黑暗,社会不安。

8、震风陵雨:解释:震:震动,大;陵:大。指疾风暴雨。形容风雨来势猛。

9、狂风暴雨:指大风大雨。亦比喻猛烈的声势或处境险恶。

10、粗风暴雨:指风雨之来势急骤狂猛。

11、急风暴雨:急: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2、疾风暴雨:疾:又快又猛;暴:突然而猛烈。()形容风雨来势猛。比喻迅猛激烈的斗争。

13、烈风淫雨:风雨交加,指刮风、下雨持久不间断。

14、风潇雨晦:潇:冷落,没有生气;晦:昏暗。形容风急雨骤,天色昏暗。也比喻形势险恶。

15、狂风骤雨:原形容大风大雨。后也比喻处境险恶或声势猛烈。

16、风雨交加:又是刮风,又是下雨。比喻几种灾难同时袭来。

17、瓢泼大雨: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形容雨下得非常大的样子。

18、雨顺风调:调:调和;顺:和协。风雨及时适宜。形容风雨适合农时。

19、飘泼大雨:像用瓢泼水那样的大雨。形容雨下得非常大的样子。

20、雷雨交加:又是打雷,又是下雨。

21、风雨飘摇:飘摇:飘荡。在风雨中飘荡不定。比喻局势动荡不安,很不稳定。

暴风雨之夜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大暴雨;过程分析;雷达特征;对比;鲁南地区

中图分类号 P458.1+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17-0257-04

暴雨是在有利的天气尺度背景条件下,不同尺度系统相互作用下形成的,中尺度对流系统是产生暴雨的重要原因。时空分辨率较低的常规观测资料通常难以判断强降水出现时间、强度和落区。多普雷天气雷达不仅可以提取回波的反射率因子,还可以从雷达回波中提取降水目标物沿雷达径向的运动速度,是研究暴雨中小尺度天气系统的主要手段之一。

利用天气雷达资料进行暴雨识别与中小尺度系统判识中,雷达反射率因子强度以及回波系统的尺度、移动速度以及移动方向与回波长轴的夹角等是识别暴雨回波的重要特征。

1996年Corfidi[1]提出对流辐合体(MCC)中的β中尺度单元(MBE)移动方向和速度的概念模型。近年来,国内大量气象工作者对短时暴雨的雷达回波特征进行了大量分析[2-9],杨晓霞等[2]分析了2009年鲁南一次极端降水,指出中尺度对流云团产生在地面低压倒槽东部和中尺度辐合线附近,在回波强度图上表现为气旋性向北汇合的带状强回波。孙继孙等[3]对2012年7月21日北京大暴雨进行成因分析,指出大暴雨过程第一阶段降水回波具有明显的“列车效应”传播特征,“列车效应”的初始对流起源于暖区内中尺度辐合以及低空急流增强过程中的风速脉动。俞小鼎等[10-11]指出:VAD风廓线算法在雷达站周边地区有降水的情况下可以提供高时间分辨率的雷达上空垂直风廓线,可以方便地比较,可靠地对强对流环境进行估计,对风暴发展潜势有很好的使用价值。

2012年7月8日(“7・8”)和10日(“7・10”)鲁南地区连降暴雨,这2次暴雨过程降水强度大、时段集中、突发性强,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山东省临沂地区,强降水造成农田积水、河水暴涨、城市内涝等灾害,据临沂市民政局统计,这2次强降水过程共造成临沂直接经济损失68 368.5万元,其中农业损失45 033.5万元,达到大型气象灾害标准。张 芹等[12]应用常规观测及NCEP 1°×1°再分析资料对2012年7月山东接连出现的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指出“7・8”过程是在不稳定能量增大过程中产生,而“7・10”过程是在不稳定能量释放过程中形成[13-18]。

本文应用常规观测资料和临沂新一代天气雷达资料等对“7・8”和“7・10” 2次暴雨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以期快速、准确判断产生暴雨的中尺度对流系统的移动和强度变化,提高实际业务中短时暴雨的临近预报水平。

1 暴雨过程概述

2012年7月7―8日(“7・8”)和7月9―10日(“7・10”)鲁南地区接连出现大暴雨天气,暴雨区大致呈西北―东南走向,大暴雨主要出现在山东省临沂地区,根据地面观测资料,“7・8”强降水集中在鲁南及鲁中西部,最大降水量出现在苍山,日降水量256.9 mm,其次是临沂,日降水量229.8 mm,主要强降水时段在7日夜间至8日早晨;“7・10”强降水集中在鲁东南地区,暴雨中心在临沂和费县附近,最大降水量出现在临沂,日降水量214.3 mm,其次是费县,日降水量达到201.1 mm,主要强降水时段在9日夜间至10日早晨。临沂接连出现200 mm以上的强降水,实属罕见。

从临沂站逐小时雨量变化)可知:2次大暴雨天气过程强降水时段都集中在后半夜至次日早晨,7月7―8日过程集中出现在8日2:00―8:00,其中8日4:00―5:00的1 h降水量达54.5 mm;9―10日降水过程主要出现在9日23:00至10日6:00,10日4:00―5:00的1 h降水量达到81.4 mm,可见这2次暴雨过程强降水中心降水强度大,共8个时次小时降水量超过20 mm,2个时次1 h降水量超过50 mm,强降水时段集中,主要在凌晨4:00―6:00,3 h累计降水量都超过100 mm,降水过程的中小尺度特征明显。

2 环流形势分析

3 雷达分析

3.1 “7・8”过程分析

2012年7月7日夜间至8日早晨的降水过程是积状云和层状云的混合型降水,选取降水最强阶段8日4:29的雷达多仰角反射率因子图和平均径向速度图(图3)进行分析,可以看出:回波表现为大片的层状云降水回波中夹杂积状云对流回波,其中在临沂市中南部区域对流回波密实,大片50 dBZ以上的强回波,最大反射率因子超过60 dBZ。在垂直结构上,强回波中心对应较好,没有明显的悬垂或倾斜结构,强回波主要集中在中低层,降水效率相对较高;风场上低空急流区宽广深厚,中高层出现西北风西南风辐合,在临沂附近高度1 km以下有东南风存在,随高度变化由东南风顺转为西南风,西南风的高度达到6 km以上,深厚强盛的西南暖湿气流在临沂地区上空持续较长时间。

3.2 “7・10”过程分析

强降水分为2个阶段,2012年7月9日23:00至10日0:00和10日4:00―7:00,现对应临沂雷达回波特征和风廓线产品,分析回波强度、径向速度和环境风垂直变化与降水强度变化之间的关联。

9日夜间至10日早晨的降水过程,产生暴雨的临沂中南部县区上空有大块密实的积状云回波,苍山县西部不断生成对流回波合并加入后缓慢东移,超过50 dBZ的强对流回波长时间经过临沂中南部地区,导致极端暴雨再次产生。

9日夜间至10日早晨的强降水2个阶段相似处:高层的冷空气和中低层的西南暖湿气流相互作用,使对流加强,为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条件。不同之处:第一阶段高层冷平流移到低空暖平流之上;第二阶段低层暖平流移到高层冷平流之下。

经对比分析发现:2次过程中,当低层垂直风切变减小时,降水强度明显减弱;在“7・8”过程中,临沂上空西南气流深厚维持,没有明显冷空气配合,低层有强的垂直风切变,深厚的暖湿气流为这次强降水提供了充沛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低层强的垂直风切变导致对流强烈发展产生大暴雨,降水强度的变化与低层风向的变化有较好的相关性;在“7・10”过程中,低层垂直风切变相对“7・8”过程偏弱,低层为西南风,高层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高层冷平流、低层暖平流在垂直方向叠加,高空冷空气的下传是对流触发的主要贡献者,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高层风向的转变有较好的相关性。

4 结语

(1)2次大暴雨过程中,850 hPa切变线位于山东中部,西南低空急流和超低空东南急流给鲁南供应了充沛的水汽和层结不稳定能量,当中尺度辐合线触发不稳定能量释放,对流发展强烈,造成鲁南接连出现大暴雨。

(2)强盛发展的低空急流预示着强降水的出现,通过判断低空急流和承载层风向风速可大致估计强回波移动的路径和速度,为预测短时暴雨的持续时间和落区提供依据。相对较高降水效率的强回波持续生成并缓慢经过某地,产生暴雨天气。

(3)“7・8”过程,高低层为一致的西到西南风,降水强度的变化主要与低层风向的转变有较好的相关性;“7・10”过程,低层为西南风,高层由西南风转为西北风,降水强度的变化与高层风向的转变有较好的相关性。雷达风廓线产品有助于了解暴雨天气的环境场,为预测短时暴雨的雨强变化提供依据。

5 参考文献

[1] CORFIDI.Predicting the movement of mesoscale convective complexes[J].Wea Forecasting,1996(11):41-46.

[2] 杨晓霞,蒋义芳,胡顺起,等.2009年“8・17”鲁南低涡暖式切变线极强降水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3):224-234.

[3] 孙继松,何娜,王国荣,等.“7・21”北京大暴雨系统的结构演变特征及成因初探[J].暴雨灾害,2013,31(3):218-225.

[4] 张少林,王俊,周雪松,等.山东7・18致灾暴雨成因分析[J].气象科技,2009,37(5):527-532.

[5] 周后福,余政,袁业畅,等.2013年4月29日皖西南强风暴天气雷达资料分析[J].暴雨灾害,2014,33(1):80-87.

[6] 王福侠,俞小鼎,王宗敏,等.河北暴雨的多普勒天气雷达径向速度特征[J].气象,2014,40(2):206-215.

[7] 盛日峰,王俊,陈西利,等.山东一次局地暴雨的中尺度风场特征[J].暴雨灾害,2010,29(4):386-391.

[8] 王晓芳.2007年7月8―9日淮河流域特大暴雨过程MCS观测分析[J].暴雨灾害,2012,31(2):97-106.

[9] 王啸华,吴海英,唐红,等.2009年7月7日南京短时暴雨的中尺度特征分析[J].气象,2012,38(9):1060-1069.

[10] 俞小鼎,姚秀萍,熊廷南,等.多普勒天气雷达原理与业务应用[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6.

[11] 俞小鼎.短时强降水临近预报的思路与方法[J].暴雨灾害,2013,32(3):202-209.

[12] 张芹,王文波,杨萌,等.2012年7月山东接连两次大暴雨过程对比分析[J].暴雨灾害,2013,32(1):62-70.

[13] 李军霞,汤达章,李培仁,等.中小尺度的多普勒径向速度场特征分析[J].气象科学,2007(5):89-95.

[14] 廖玉芳,俞小鼎,唐小新,等.基于多普勒天气雷达观测的湖南超级单体风暴特征[J].南京气象学院学报,2007(4):3-13.

[15] 徐广阔,孙建华,雷霆,等.多普勒天气雷达资料同化对暴雨模拟的影响[J].应用气象学报,2009(1):38-48.

[16] 李国静,徐幼平,成巍,等.一次大暴雨过程的多普勒雷达资料同化的敏感性试验[J].暴雨灾害,2009(2):3-9.

暴风雨之夜范文第4篇

夜深人静。

待到万家灯火全部熄灭后,暴风雨开始了它对大地的洗礼。我不躲避,也不回逃,就安然地坐在长凳上,等着。

此夜无眠。

来了,终于来了。滚滚乌云翻腾着,在黑夜的伴随下,不见丝毫波动,尚显安静。但是,在宁静的表面下,它积蓄着巨大的力量,准备着,以给大地强有力的冲刷。飕飕冷风呼啸着,此刻卷起尘土,让它们漫天飞舞;彼时突然停止,让它们飘散而落。花儿躲不过它的摧残,树叶躲不过它的镰刀,就连坚硬的枝干也躲不过被折断的命运。凋落的花瓣开始在半空中婆娑起舞,不过不是优雅的华尔兹,而是疯狂扭转的拉丁舞。它横扫乾坤,像一代霸主般雄气威风。它就是最强的吗?不,还有更强的!

这整个夜里的主角终于登场了!呵,狂骤的雨!那是一个个水球。不,是一粒粒琉珠。不,是一颗颗子弹!它们肆无忌惮地乱飞,不论是高大繁茂的古木,还是直冲云霄的建筑,都须忍受雨水的锤击。受不了的,必须死亡!堪受磨练的,定会挺过!密密麻麻的尖针,直指大地的心脏,让它千疮百孔!这是一场血腥的雨,

无数美梦在此夜破碎!抬头望望,数不清的寒珠向我袭来,多而不失整齐之顺序,次第从天而降。我默默地享受着寒冷与痛苦。

来吧,飙风!用你刺骨凛冽的寒气刮去我身上的懦弱!来吧,骤雨!用你滂沱恢弘的烈抨刷去我身上的污浊!来吧,霹雳!用你喧?欲聋的咆哮轰去我身上的罪孽!

暴风雨下了一夜。我忍受了一夜。

快到清晨之时,雨水越来越少,一夜的力量已被耗尽,风声也戛然而止了。

天放晴了。

暴风雨之夜范文第5篇

一闪亮光,一声清脆的霹雳,接着下起了瓢泼大雨,宛如天神听到了信号,撕开天幕,把天河之水倾注到人间,毁灭一切。

狂风咆哮着,猛地把门打开,摔在墙上;烟囱发出呜呜的低吼,犹如在黑夜中抽噎;大雨猛烈的敲打着屋顶,冲击着玻璃。狂暴的大自然带来的暴风雨似乎要毁灭整个人间。

是什么造成了这一切?是大自然?不,大自然是无辜的。造成这一切悲剧的就是人类自己啊!

人类的肆无忌惮,造成一系列的生态问题:水土大量流失,绿色植被减少,动物的生存岌岌可危。难道就没有办法可以解决这些问题吗?答案是肯定的:植树造林。

众所周知,树木能阻风挡雨,防沙固土。但是,现在地球上的森林不再有欢快小鸟那悦耳的歌声,取而代之的是“嗡嗡”的电锯声和一棵棵大树倒下时发出的愤恨和怒吼。人类似乎越来越不懂得生态平衡的重要性。地球上每天都有大量的森林面积消失,而沙漠的面积却以疯狂的速度扩大。人类一旦失去森林,就失去了绿色的防护盾,山洪一暴发,江河水满为患;暴风雨一来临,人类没有森林这个“绿色长城”的庇护,一切都要毁灭!

相关期刊更多

党风月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辽宁省纪委辽宁省监察厅

开封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教育厅

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