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胡雪岩名言

胡雪岩名言

胡雪岩名言

胡雪岩名言范文第1篇

为了使暂时没有买到《胡雪岩全传》的广大读者先睹为快,现将胡雪岩拜见左宗棠一事评析如下,使大家对这位商海旷世奇才有进一步的了解,学一学做生意时应如何应对,如何与人打交道,从而有所启发。

[历史背景简介]

[正文]

左宗棠带领大军进入杭州地区以后,行辕设在杭州附近安溪关的一座关帝庙里。虽然是戎马倥偬之际,但门前仍然十分威严。胡雪岩经过一天多跋涉,来到行辕,把“手本”(古代拜见大官的一种名片)恭恭敬敬地递了进去。隔了好久,才看见出来一位武官,打着官腔问道:“哪位是胡道台?”

胡雪岩点点头,谦卑地回答:“我就是。”接着,被带进去晋见。

穿过两行亲兵把守、刀光剑影的大殿,转弯来到一座小院。有人打起门帘,胡雪岩走进房去,看见一位矮胖老头,左手捏一管旱烟袋,右手提着笔,在窗前的书桌上批阅文件。听得脚步声,故意装着没听见,冷落来人。

等了好久,左大人才放下笔。胡雪岩赶忙作揖请安,通报姓名:“浙江候补道台胡光墉(胡雪岩的学名)参见大人。”

“喔,你就是胡光墉!”左宗棠那双眼睛,颇具威严,光芒四射地将胡雪岩从头望到脚,“我久闻大名了。”

这话中有话。胡雪岩赶忙又作一揖,说:“大人建了不世之功,特来为大人道喜!”

“哦,你倒是蛮会说话,怪不得王有龄把你当做能员。”

话中带着讥讽,胡雪岩心中有数。但在这势头上哪敢分辨?眼前最重要的是要坐下来,才能说话。按照清朝官场的规矩,地方官员晋见外地来的上级官员,品位再低,也应有个座位。左宗棠不是不懂规矩,他是故意要给胡雪岩难堪。胡雪岩暗中思忖,得先想个办法。

胡雪岩脑子转得快,灵机一动,赶忙又给左宗棠请一个安,说道:“不光是为大人道喜,还要给大人道谢。浙江的生灵万众,多亏大人解救!”

左宗棠是“湖南骡子”犟脾气,胡雪岩连番作揖打拱,曲意奉承,到底把他的骡子脾气扭过来了,说道:“不敢当!”语调虽是淡淡的,但加了一句:“贵道请坐。”这就是以礼相待了。听差的连忙端来一杯茶。胡雪岩欠一欠身子,舒了口气,心想,只要面子上过得去,就好说话了。

“这两年,我在浙江,很听人谈起贵道。”左宗棠面无笑容地说,“听说你很阔啊!”

“不敢!”胡雪岩欠身回答,“请大人明示,所谓‘阔’是指什么?”

“说你生活起居,俨如王侯,由此可以想象你的奢侈了。”

“是!不瞒大人,比起那些清苦的候补官员来,我算是很舒服的。”胡雪岩坦然承认,实出左宗棠意外。

“我接到好些禀帖,说你如何如何奢侈浪费,贪污公款。果真属实,不能不查办!”

“是!如果光墉有什么不法之事,请大人严办。不过,自问还不敢为非作歹,也不敢营私舞弊。只为报答王有龄的知遇之恩,誓共生死,办事认真,得罪了一些人,倒是事实。”

“是不是为非作歹、营私舞弊,还待考察。至于你说与王有龄共生死,这话就令人难以相信了。王有龄现已长眠地下,你不是还好好地活着吗?”

“如果大人责备光墉不能追随王大人于地下,我没得话说;倘若认为‘为朋友而死,不应死得轻如鸿毛’,那么,光塘就可以解释儿句了。”

“你说。”

“大人的意思是,光墉跟随王大人被太平天国困在杭州城中,紧要关头,我一个人跑了,所谓‘誓共生死’,是一句骗人的话?”

“是啊!”左宗棠眼光逼视着胡雪岩,看他如何狡辩。

“我先请教大人,当时杭州被围,王大人苦苦支撑,盼的是什么?”

“当然是援军。”

“是的,”胡雪岩用低沉的声音回忆说,“当时有某人的一支大军驻守在不远的地方,请他发兵相救,但他为保存实力,硬是见死不救。王大人就只好作坚守的打算。坚守围城,靠的是什么?”

“自然是粮食。”

“围城中的老百姓和士兵,一日不可无粮。王大人派我潜了出去,到上海采购粮食,所以我离开了杭州。”

“嗯,嗯。”左宗棠认真地听着。

“后来,我运了十几船米到杭州钱塘江中,但杭州城被太平天国围得象铁桶一样,想尽千方百计,船无法靠岸;派细作偷偷进去,请王公里应外合,也无法打通粮道。久滞江中,又担心太平军来抢粮食。十多天后,只好痛心疾首,望城哭拜而回,将那米接济了宁波……”

听了这段战争期间艰苦力、粮的经过,左宗棠对于胡雪岩有了一些初步的了解,对他的态度也有所改变,语气也缓和多了。他说:

“这也难为了你。人家告你那些话,我要查一查。果真象你说的那样,自然另当别论。”

“是!”胡雪岩说,“还有一桩公事要办。您是现任本省长官,我原在王大人手中领的那笔购粮的银子二万两,应该上交给大人。”说着,从身上掏出—张二万两的银票呈上。

左宗棠不肯接银票,叫来粮道属下的出纳收了银票,打了收条给胡雪岩。谁知胡雪岩了却公事以后,还有话说:

“大人,当初奉命采购粮食,不能把粮米办到,就不能算交了差。”

“这……”左宗棠一时没弄明胡雪岩的意思,愕然不知所答。

“说实话,这一批米不能办到,我对不起王大人的在天之灵。现在总算有个交代了。这次我运来了一万石米,粮船停在杭州城外的钱塘江上,请大人派人验收。”

此言一出,左宗棠越发困惑了,他问:“你说什么,有一万石米?”

“是!”

“就在杭州城外的江面上?”

“是!”左宗棠急忙问左右,是不是知道此事?有人答话,是事实。左宗棠一扬手,向听差吩咐:“请胡大人升炕。”

这是礼节不同的表示。想起刚进门时不让落座,语言中多带讥讽,到现在恩宠有加,胡雪岩既感慨,又得意,对于应付左宗棠就更有把握了。

等听差的将盖碗茶移到炕上,胡雪岩道谢欠身坐下。

“有这一万石米,杭州城和浙江全省都得救了。”左宗棠徐徐地说,“老兄此举,真是功德无量。感激的,就不止我左某一人了。”

“大人言重了。”

“这是实话。不过我也要说实话。”左宗棠说,“这一万石米要值六万两银子,刚刚打完仗,我没那么多钱。我想,请你先把刚才上交的那二万两银票领去,余数容我以后再慢慢想办法。”

“大人不必操心了。这一万石米,完全由光墉报效。”

“什么?完全由你报效!”左宗棠几乎吃了一惊,马上意识到胡雪岩可能别有意图,立刻追问一句,“老兄有什么企图,不妨实说。”

“毫无企图。”胡雪岩坦然地说,“我是:第一,为了王大人;第二,为了杭州城的老百姓;第三,为了大人。”

“承情之至!”左宗棠拱拱手说,“我马上奏请朝廷褒奖。”

“大人栽培,光墉感激不尽。不过,有句不识始举的话要说,请大人不要生气。”

“言重,言重!”左宗棠一叠连声地说,“尽管请说。”

“我报效这批米,决不是为了朝廷褒奖。光墉是生意人,只会做事,不会做官。”

“好!”左宗棠拍着案几,大声地说,“好一个只会做事,不会做官。”赞赏之意,溢于言表。

“大人也是只晓得做事,从不把功名富贵放在心上的人。”胡雪岩及时恭维一句。

“啊,痛快,痛快!”左宗棠一边摇头晃脑,—边击节赞叹,仿佛好久没有遇到这样的知音了。

胡雪岩见好即收,不再奉承,反而谦虚了一句:“我是信口雌黄,在大人面前放肆!”

“老兄。”左宗棠正色道,“你不要妄自菲薄,依我看,满朝朱紫,比得上老兄有见识的,实在不多。你的大号是哪两个字?”

“风雪的雪,岩石的岩。”

问了大号以后,左宗棠便左一个“雪岩兄”、右—个“雪岩兄”,亲切地叫唤起来。俩人又谈了一阵官场上明争暗斗的事,左宗棠便喊道:“来人呀,留胡大人吃便饭。”

按照官场中的规矩,长官对下属有这样的表示,听差的便要做两件事:一件是请客人脱掉官服,换上便衣;另一件是将客人移到内厅或里面的小房间里去。

在正常情况下,胡雪岩拜客,跟随仆人会带上衣包。但这次胡雪岩一人来拜见左宗棠,没有衣服换,左宗棠就令听差把自己的薄棉袍拿来,给胡雪岩穿上。左宗棠矮胖,胡雪岩瘦长,穿在身上,大袖郎当,下摆吊起一大截,露出一双沾满黄泥的靴子,形容不雅,有些可笑。但这份情意感人,胡雪岩穿了觉得很舒服。

至于移到内厅,当然也办不到了。关帝庙里没有空房,只好移到后面土山的茅亭中。为了避免将领们请示工作的干扰,左宗棠吩咐在茅亭中置酒。

酒是上好的绍兴陈酿,菜是湖南口味。亲兵送上一小盘湖南腊肉。胡雪岩不知为何如此郑重。

“这是内子亲手制作的,从湖南运到这里,确实不容易。”左宗棠说。

胡雪岩曾听说过,左宗棠发迹之前,穷愁潦倒,多亏夫人相助。因此他当了大官之后,特别敬重夫人。——人世间,这种有感情、感恩图报的人,是不会轻易负人的。比之于那些以利禄权术驾驭部下的人,胡雪岩情愿倾心结交这种人。因此,席间当左宗棠对杭州的情况有所询问时,胡雪岩便和盘托生。杭州的善后,他有一整套办法,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宾主之间,很快就达到水乳交融,无所不谈的境地。

这样边吃边谈,谈得十分投机。忽地,左宗棠叹了一口气,心情凝重地说:“雪岩兄,我现在有一重病在身,终日忧虑,请你这位高明的医生帮我把—把脉,看看我患的是什么病?”

胡雪岩笑了笑,他说:“大人哪有什么病!大人是忧国忧民。现在,大人既要带兵,又要安民。这几年,连年征战,朝廷空虚。俗称‘皇帝不差饿兵’,但朝廷拿不出银子,有什么办法?大人的心病是缺少粮饷啊。”

胡雪岩一语中的,左宗棠连连点头,沉重地说:“的确是如此,当务之急是善后,可是每个月只有二十五六万两饷银,而且只有指标,并没有实钱。筹饷之事是诸事中的头等大事啊!”

“筹饷确是头等大事。”胡雪岩说,“光墉稍微存一点私心,想为本乡本土尽点力气……”

“这哪里是私心!正见得你一副侠义心肠。不知有何妙计?”

其实,胡雪岩早有—条筹饷妙计成竹在胸,但没有相当的回报,他是绝不肯轻易向人吐露的。他打算“货卖与识家”,可一直没有找到“识货”的人。今与左宗棠把酒长谈,对左帅的为人已有了进一步了解,心中暗暗佩服。他认定左帅是个“识家”,决计倾心结交,心甘情愿替他多做一点事,多策划几个主意。于是就倾囊而出了:

“历来筹饷之道,大致不外乎两种办法。第一种是办‘厘金’(向商人征税),这要靠市场兴旺。现在战争刚刚结束,战乱使百业凋零,这条路绝对走不通;第二种办法是‘劝捐’。这几年,年年劝捐,捐得起的人先后都捐过了,‘劝’起来也很费力。如今我倒想起一路人,他们捐得起,而且一定肯捐,不妨在这一路人身上打主意。”

胡雪岩的话好象是一种兴奋剂。左宗棠听了,一下子兴奋起来,急急地问道:“捐得起,又肯捐,是哪一路人?”

“是长毛(清朝官员对太平军的称呼)。”胡雪岩说,“长毛在江浙打了十多年仗,其中不少人攻破城池后,捞了不少钱财。现在让他们捐几个钱,不是应该的吗?”

这样—说,左宗棠恍然大悟,连连点头:“对,对,请你再说下去。”

于是胡雪岩为他指出:这十几年,太平军里有些人积了点钱财,藏在秘密的地方。太平天国起义失败后,按大清的法律,这些人都要治罪,要杀头,要诛九族。但由于太平军人数太多。法不治众,办不胜办。如果株连过众,—来不是战后休养生患之道,另则他们离开故乡,到处躲藏,有的还躲到洋人的租界里,你无法知道谁参加过太平军,也无法治他的罪。所以不如网开一面,给他们出路,让他们从暗中走出来,光明正大地做人。只要他们捐一定数量的钱,就可以既往不咎,发给一个“良民证”,不必再逃逃躲躲了……

左宗棠茅塞顿开,抚掌笑曰:“说得是,说得是。此辈不甘寂寞,不但要爬起来做人,恐怕还要站出来做官。”

“正是,”胡雪岩伸出两个指头,“其中钱多的要让他捐两笔,一笔捐钱做人,另一笔捐钱买官做。”

说到这里,两人相对,开怀大笑。左宗棠故意问道:“雪岩兄,你看此事交给谁去办合适?”

“筹饷募捐,要启用操守靠得住的人。这是头等大事,还是请大人物色人选吧。”胡雪岩回答。

左宗棠笑着说:“我看不必物色了,此人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雪岩兄,非你不能担此大任。”

“这,怕……”

“不,不,”左宗棠果断地一挥手,打断胡雪岩的话说,“雪岩兄,你不必推托了。你遇见我。就容不得你再作主张。这事就这么定了。”

这番话说到尽头了,胡雪岩只好首肯。两人—直谈到深夜。胡雪岩在左宗棠行辕中盆桓了两天,才回到杭州……

[评析]

一个因流言而被顶头上司看作是犯有营私舞弊罪准备查办的人,要去见这位脾气很大的顶头上司。会见以后,要使上司不但不怪罪他,还成为他的好朋友。这件事的难度有多大,你考虑过吗?我以为,这是世界上最难办的事情之一。

然而,这样的事胡雪岩有本事做到,而且做得非常之好。这就使人们不得不由衷地钦佩了。这就是红顶商人的非风才能!

当然,胡雪岩首先要扪心自问,没有做过坏事,没有为非作歹、营私舞弊。这一点他自己心中是有数的。但是,光是没有做过坏事,不会应答如流,不会随机应变,没有智慧,没有真本事,也是不行的。

一个真正的商人要头脑灵适,要对社会有深刻的了解,遇事要想得出办法,拿得出点子。胡雪岩就是这样的人。他了解清朝政府的腐败无能,对当时的社会形势一目了然,深深了解左宗棠的困境和需要,能够想得出办法,解除上级心头最大的忧患。这种可能不是一般人所能具有的。胡雪岩能够想得出筹饷的好办法,这是令左宗棠最感兴趣、最看重他的地方。

真正的大商人应该具有很好的预见性,胡雪岩就是这样的商人。他未雨绸缪,当战事刚结事时,他就考虑到善后的各种重要事情。左宗棠还没有进杭州城,他就及时运来一万担米,并捐献出来,以解战后的饥荒。有这样头脑的人,肯这样认真办事的人,别人的诬告,还用得着去查吗?左宗棠接到许多告胡雪岩状的禀帖,就这样不攻自破,烟消云散了。

在这里,我们还要注意两个方面的问题:

胡雪岩名言范文第2篇

天、地、人、神、鬼――胡雪岩的“五字商训”,言简意赅,字字珠玑,道出了一个大商家的心路历程,同时也彰显出一代豪商的非凡魄力。“天”为先天之智,经商之本;“地”为后天修为,靠诚信立身;“人”为仁义,懂取舍,讲究“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神”为勇强,遇事果敢,敢闯敢干;“鬼”为心机,手法活络,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智谋之术,天意造人

胡言:天乃与生俱来之禀赋也。三岁看老,察人将来能否成事,首观其天生之才智。智乃谋之本,有智才有谋。智乃先天,谋乃后天。智者有先见之明,能审时度势,能占先机,能把握商情。所谓“天意造人”是也。

事典:在胡雪岩的家乡,有位老农凿渠开荒,开发出一片水田种水稻。种植第一年就遭遇水涝,稻田排水不畅,歉收。他请教胡雪岩,胡雪岩说:“再种三年水稻,你可有发财之机。”老农采纳了胡雪岩的建议。第二年,他继续种水稻,又逢大水,又歉收。第三年同样如此。有人劝他改种旱地作物,他不为所动。第四年,大旱,旱地颗粒无收,水稻获得了大丰收。紧接着又是两年旱灾,水稻连着三年大获丰收,稻谷卖了个好价钱。老农一算账,三年的收获弥补了涝灾的损失还有不少盈余。

胡雪岩把握了气候的变化规律:连年涝灾意味着每一年机遇的丧失,更意味着潜在机遇的临近。这种借事物在两个极端之间反复轮回而呈现的某种规律来创造机遇,是胡雪岩生意经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记得有位哲人也曾说过:“机遇是魔鬼,它把住天堂的入口和地狱的大门。” 时势是机遇的现实土壤,故而胡雪岩说:“吾行商之顺,缘于能与机遇时势并行走也。”

成事之地,后天修为

胡言:地为后天修为。古人云:“天生我材,必有一用”。有用者,必守信也。言必行,行必果。信乃人立身行事之本也。为人之道,守信为最,信念不移,大事可成;无信念或信念不坚者,事终不成,经商亦然。古来无信念而成巨贾者,鲜矣。

事典:胡雪岩坚守信用,用他的话说:“说话就是银子,不要玩不当正经。”胡雪岩的钱庄开业不久,接待了一位存入一万两银子却既不要利息,也不要存折的特殊客户――绿营军军官罗尚德。他之所以将银子存入胡雪岩的阜康钱庄,一是他相信钱庄的信誉;二是因为自己要上战场,生死未卜,存折带在身上很麻烦。罗尚德战死疆场,临死前,他委托两位同乡将自己在阜康的存款提出,转给老家亲戚。罗尚德的两位同乡没有任何凭据来到钱庄,原以为会遇到一些刁难,甚至担心阜康会赖掉这笔账。出乎意料,阜康除了让他们找人证明确是罗尚德的同乡外,没费一点周折,就为他们办了手续,本息一万五千两银子一并付清。

人者所为,通法天下

胡言:人生天地间,何以为人?人者,“仁”也;商人,“商仁”也。为商者,懂取舍,有所为,有所不为,是为大商人。仁人爱人,爱人者得人,得人者方能得天下也。

事典:胡雪岩在用人的时候,从不为世俗所左右,他独具慧眼,别人眼中的“败家子”,他也能发现长处。陈世龙,外号“小和尚”,原是一个整日混迹于湖州街头,吃喝玩赌无所不精的混混。胡雪岩却将他培养成为一个跑江湖、泡官场的得力助手。刘不才,从小就是一个纨绔子弟,嗜赌如命。胡雪岩却能将他收服,担当特殊的“清客”角色,培养他专门和达官阔少们打交道。他们不负重望,为胡雪岩赢得了很多朋友,为其事业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在择人用人上,白璧无瑕、文武全才者固然最为理想,但金无足赤,人无完人,现实生活往往会出现鱼和熊掌不可兼得的情况。此时,到底用“有瑕玉”还是用“无瑕石”,就看用人者的眼光了。胡氏的高明在于他能“用人之长,容人之短,不求完人,但求能人”。

神者料事,彰显前程

胡言:神乃心志,无神者,枉为人也。神者,料事精准,勇敢无敌。智勇兼全,方为神者。具有先天之智者,勇乃其羽翼也。商者多虑,若非佐之以勇,辗转定夺,则心劳而机失也。智为勇据,勇为智行,二者并重,不可或轻。

事典:在商业活动中,不断开拓创新是每一个成功商家的精神核心。唯有不断开拓创新,企业才有活力,生意才能充满生机。

王有龄因父亲去世在浙江任上,一度贫困潦倒,流落到杭州。胡雪岩经常接济他,并拿出刚刚收进钱庄的五百两银子资助其进京活动补缺,而此时的胡雪岩只是钱庄的一个小伙计。王有龄担心一旦用钱会连累胡雪岩,胡表示:“我只有命一条,东家不能拿我怎么样,你尽管放心,将来官场得意之后再还。还有,别把我忘了就行。”王有龄得到户部右侍郎何桂清的荐举,被委任浙台总办之职。上任后,王有龄加息还清了胡雪岩的银子。随着王有龄官位的提升,胡雪岩借助王有龄的势力,一手办粮饷军械,一手办钱庄业务,拉开了他一生亦官亦商的序幕。

鬼计善谋,路路畅通

胡言:鬼乃人之魂魄,人无魂魄,则来日不多。鬼者,善谋也。谋者,取之有道也。人实则好,火需则旺。然商道时实时虚,虚虚实实,真伪难辨,凡行商者,手法不活,难以成大器也。鬼分大小。只看眼前者,小鬼是也;目光长远者,大鬼是也。

事典:要和官场重要人物疏通关系,要用巧计不露痕迹,顾及其颜面,以达到最佳效果,胡雪岩堪称高手。

光绪七年(1881年),胡雪岩来到北京,他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疏通中央政府,同意由他向洋人借三百万两银子的外债。满人宝户部尚书及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大臣。晚清时期,无官不贪。民间有“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俚语。胡雪岩并不认识宝,不敢贸然带着银票去宝家。一筹莫展之时,他探听到一条特殊的门道:北京城有个“琉璃厂”,专卖文房四宝、书籍、古董、字画。当时,清廷满朝权贵无不视送礼为当然,可是又碍于颜面,不敢公然行之,便想出变通的办法。他们找到琉璃厂,由商家担任疏通关系的中转站。程序是这样的:某人打算向某官员行贿,先与琉璃厂商家接头,讲定以若干银两购买一件古董或一幅字画。接着,琉璃厂商家到官员的公馆取得古董或字画,拿回琉璃厂卖给行贿者。行贿者再将其回送给官员。琉璃厂留下回扣与手续费,把剩下的银子交给官员。通过这种办法,胡雪岩巧妙地送了宝万两银子,结果宝朝廷上大力游说借洋债的好处,胡雪岩如愿以偿。胡雪岩深谙官场学问,善于揣摩,巧加迎合,他的政治投资也就获得了与众不同的成功。

胡雪岩的“五字商训”亦邪亦正,今天看来仍值得细细玩味。现在的企业家热衷于MBA,热衷于研习国外案例,这样的研究多半停留在技术层面。商业活动是一种社会化活动,商业文化必须根植于传统积淀。回首千年,我们发现中华民族是一个传统商业文化非常浓厚的国度,历史上不乏富可敌国称霸百年的商海巨子。他们从商、经商的智慧与谋略博大精深,是今人取之不竭的商智源泉。

胡雪岩名言范文第3篇

寒假读了《胡雪岩》一书,文章的确不错,看完之后,颇有一些为人处事的切身体会与启示。胡雪岩一生故事的大概情形是这样:胡雪岩,清徽州绩溪人,著名的红顶商人,有“商圣”之美誉。他虽为商人,但其发迹以及鼎盛与政界要人的庇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胡雪岩紧紧把握住了“大树底下好乘凉”的精髓,他先借助王有龄,又以左宗棠为靠山,经营银号、中药店、丝茶业务,操纵江浙商业,并多次为官军筹供军饷和订购军火,从而一步步走向事业的巅峰,拥有的资金最高达三千万两以上。作为一名商人,他被御赐二品顶戴,被赏黄马褂,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为助左宗棠西征,胡雪岩先后六次向洋人借款,累汁金额为一千八百七十万两白银。当然,图利是商人的本性,胡雪岩也无法脱俗,他利用借贷款实付利息与应艾利息之间的差额,吃了“回扣”。但总的来说,在当时西征大军欠缺粮晌,各方相互推委的艰难时刻,胡雪岩能够挺身而出,不辞劳苦担负起筹借洋款的重任,协助左宗裳西征保住新疆,还是表现了他的爱国之情。但是,为官府贷款在中间吃“利差”,这是朝廷万万不能允许的。这着误棋,为胡雪岩日后埋下了祸根。胡雪岩的直接原因,是来自于其对手盛宣怀的致命一击。在中国近代工商业发展史上,盛宣怀居功至伟,是张裕葡萄酒公司的创办者之一,中国近代的轮船、矿山、电报、铁路、纺织等产业他无不染指。1896年,他在上海外滩还开办了中国通商银行。

盛宣怀还是中国近代教育的开创人。1895年10月2日,盛宣怀通过直隶总督王文韶,禀奏光绪皇帝设立新式学堂。光绪帝御笔钦准,成立天津北洋西学学堂。后更名为北洋大学,此为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一所大学,也是天津大学的前身。1896年起盛宣怀开始督办铁路。1896年盛宣怀创建了上海创办中国近代史上的第二所大学----南洋公学,这是上海交通大学的前身。在清末官场派系林立的大背景下,胡雪岩与盛宣怀分属不同的利益集团。胡的后台是左宗棠,盛的后台是李鸿章,而左与李有极深的矛盾,胡雪岩与盛宣怀也就不得不在前台为各自的主子去进行残酷的斗争。1883年,法军进攻驻越南的清军,中法战争爆发,清廷命左宗棠领战。左宗棠每次征战都需要大笔资金做后盾,而胡雪岩则是左宗棠的筹款高手。此次中法交战,胡雪岩自然又要去运筹一番了。5年前,胡雪岩曾代表清政府以私人名义向汇丰银行借款650万两白银,约定期限7年,每半年还一次,本息约50万两。1882年,他又帮助清政府向汇丰银行借了400万两,清廷承诺,这两笔款子都以各省的协饷作担保。这笔借款每年由清廷以协饷的方式来补偿给胡雪岩,通常每年的协饷一到,上海道台府就会把钱送给胡雪岩,以备他还款之用。此时,盛宣怀便秉承李鸿章的意图,抓住这一机会,欲置胡雪岩于死地,从而达到替主子整倒左宗棠的目的。盛宣怀找到上海道台邵友濂,直言李鸿章有意缓发这笔协饷,时间是20天。邵友濂属于李派,料想缓发20天没有大碍,就照办了。然而,这20天对胡雪岩却是致命的打击。在瞬息万变的商场上,时间更是生命。盛宣怀早已向洋行放风,造谣说胡雪岩的资金即将告罄,造成洋行的焦虑,纷纷向胡雪岩催款。由于事出突然,胡雪岩只好从自己的阜康银行调来80万两银子,先补上了这个漏洞。胡雪岩的这一做法,正好跌进了盛宣怀为他挖好的陷阱。这时,盛宣怀通过电报对胡雪岩一切调款活动了如指掌,当估计胡雪岩的银子已经陆续调出了阜康银行,正是空虚之际,就托一些大户到银行提款挤兑,同时让人四处放出风,说胡雪岩积囤生丝大赔血本,如今尚欠外国银行贷款80万两,阜康银行倒闭在即。很快,前来阜康银行提款的人群几乎踩破了门槛,阜康银行就此倒闭。胡雪岩虽聪明一世,与官场人物交往甚密,但最终却因为被绑到政治的战车上进退维谷而成为左宗棠与李鸿章政治斗争的“牺牲品”,成为李鸿章“排左先排胡,倒左先倒胡”策略的牺牲者,实在令人为之扼腕叹惜。胡雪岩破产后,先前那些为其钱财嫁人胡家的十几房美妾们,一改往日嘴脸,温情顿失,纷纷要求携带自己的私房钱离开。留在胡氏身边的,只有罗四太太。在罗四太太的陪伴下,靠着胡庆余堂的微薄收人,胡雪岩凄凉地度过了他的晚年,于道光十一年(公元1885年),忧愤离世。

二.反映(观点的正确性及理由)

春节假期读曾仕强谈胡雪岩的启示,又在网上看了几集《胡雪岩》,胡雪岩的为人处事还有很多很微妙的学问,不是我们看完一遍书就能体会的,只是聪明的人到最后还是让自己所害,真是替他感到可惜。虽然故事已过去这么多年,但里面有很多地方是值得我们做老师或创业或做生意的人学习的。

1、做人眼光要看得远看得宽。世界会给那些有远见的人让路,在我们的工作环境里面,有很多人总是以小的角度去看人看事,胸怀很是狭小,想法也都局促,所以容易误会,只能看到事物的表面;任何事情都是有两面性的,单方面看人看事,只会让自己陷入死角,最后郁闷的还是自己。

2、做人要懂得变通。固执的人也许有自己的优点,但是懂得变通的人更能在社会生存,胡雪岩一生的言行,都有他自己的原则,他懂得予人方便就是给自己方便,并且他善于观察,懂得随机应变,最重要的是他为人处事的智慧不是每个人都能有的,而有智慧的人不一定有他的勇气和胆识,将想法付诸行动。

3、人都是自作自受的。说自作自受可能比较难听,但如果说因果关系,可能比较玄乎一点,不过这两个说的都是一个现象,任何事情的结果都是人自己造成的,所以人决不能不负责任地自私,能够多从别人的角度看事情,自己也会比较快乐一点。

三.联系(联系在学校工作中的应用)

(1)、做一个有准备的人

胡雪岩对其伙计说:做生意要看势,你如果能看到一个省的势,你就能做一个省的生意,如果你能看到全国,你的生意就可以做到全国去。势对于我们做生意重要,对于我们做其它事情也非常的重要,把握好势就能把好全局。如何把握呢,我想到水,水利万物而不争,趋利避害,积小流而成大流,汇集成江海。一个人如果不是每一个阶段都很扎实的话,突然委以重任或有了更大的机会,就会手足无措,不知道如何去做。人最要紧的是时时刻刻充实自己,常常问问自己准备好了没有。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无所谓,那不是个人能控制的;有了机会又有充足的准备,这样才会干出一番事业来。否则,没有机会还好一点,有了机会反而把自己搞得乱七八糟,害了自己,那才叫可怜。联系实中的教学管理,我们在管理时,也要想到前面去,做到前面去,落实到前面去。职业教育的机会是给那些有准备有远见的人的。

(二)、要懂得变通:借人、借物、借势(借一切可用资源)

实验中学的发展也要借一切可用资源,如国家的政策和促进中职发展的措施,招生更是要用足一切资源。我想引用《劝学》的段: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人尽其才、财尽其用。这句话在胡雪岩哪里可说是运用到了极致。用王有龄、用罗四一家、用竞争对手等,这些人为什么能让他们用,用四个字就可以说明“利益驱动”。而市场经济的规则是什么呢?就是利益驱动。胡雪岩撑握了各个人或各个团体得益点,所以能左右逢缘,唯他所用,然后把事做得圆满。善假于物也!

(3)、不可欲望太多,一切都是自作自受

一个商人可以运用其它的东西为他所用,可以用官,但不能即官也商,我觉得使胡雪岩失败的最大原因在于他进入官场,不可能即官场做得好,商场也做得好。当然今天是不可能发生的了。我们做老师的,切记自己淡薄明志,甘为人梯,严谨笃学,不可贪欲过多,一切事情都是自作自受的啊。

四.思考(思考自己的不足)

联系自己教学管理工作中,自己有些工作还不尽如人意如:备课为了检形式,下寝管理还停留在表面形式上,有应付之嫌,要明白:中国人的事都是可大不可小。实训课也只停留在课堂纪律管理和灌输教学上,没有因材施教注重个体差异,没有从教书育人的高度来充分认识。服务意识还有待加强,要把工作做细做精做到位不留后患,要知道大意留祸根啊,福兮祸之所依祸兮福之所伏,当事情太顺利的时候应该更加格外小心。学生总是要犯错误的,不能简单粗暴的处理,更不能违反学校校规,应该润物细无声,适时关注介入,预防为主,教育为辅,惩罚为下。上半夜想想自已,下半夜想想别人。一个老师的责任感只有在自身能力的展示中才会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诚信与能力并存的老师才是时代真正需要的为人师表,自己今后工作也要先有做事情前一定要做好周密的计划,然后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高动手能力,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提高驾驭学生的能力,特别是掌控学生的能力

胡雪岩名言范文第4篇

对于交通不便的绩溪来说,与千年仁里相邻湖里至关紧要,作为登源河最上端的水陆码头,村头的上盐店,又是歙县南乡到旌德挑米的陆路必经之地,每天从湖里流转货物繁多,而湖里也成为绩溪的重要交通枢纽.

湖里古称胡里,是绩溪明经胡姓的开族聚落之地,北宋开宝年间,绩溪县令胡延政认为这是风水宝地,便定居于此,明代周姓迁入后,繁衍兴旺,而胡姓一度势落,并引发了一场村中周姓对村名提出异议的官司。县令根据“湖(胡)里行舟(周)”的寓意进行调解,将“胡里”易名为“湖里”。

湖里是绩溪登源的水口,也是登源河的精华所在,村头原有一绩溪境内最长最古的石桥名为中王桥,中王桥又称锁龙桥,据说是依南宋风水大师赖布衣选址所建,也正是这座桥破坏了绩溪的风水,但中王桥却是胡雪岩福址,胡雪岩小时候家里很穷,靠给人放牛维持生活,十三岁那年在中王桥头捡到一商人钱袋,竞不谓所动,苦等数小时,将钱袋还于商人,商人见其忠实可靠便将他带出经商。但谁也没有想到,他后来竟统率江浙商业,垄断丝茶经营,设钱庄当铺,成为“江南首富”;又在官场呼风唤雨,被尊为“红顶商人”,成为晚清徽商的传奇人物。

对胡雪岩而言,也许故乡是他永远的心痛,当年他资助王有龄、左宗棠在杭州大战太平军,导致战败的太平军兵困徽州,以至绩溪遭受其害,这就是绩溪历史上的〝洪杨劫难〞,因而胡雪岩自离开湖里后再也没有回过故乡,在他心里,故土却是那样遥远,老家却是那样陌生.关于湖里村的风水民间有这样的说法:因为登源河流到这里转了一个大弯,因此沉淀下了财富之气,这儿是胡雪岩成为巨富的根源。没有根的胡雪岩成了浮萍,自然会大厦倾倒.

湖里有前街、后街。前街因靠码头店铺林立,街面铺设着清一色的花岗岩。跨街有皇上恩赐中王胡延政的三座木牌楼,为“江左名帅”、“明经世家”、“文武齐美”。前街外侧,是湖里村的水口。湖里水口曾是树木成林,绿荫蔽日,如今只剩下两三株古树。村口亭门上,书有“胡里镇”三个笔力苍劲的大字,湖里村地下有一个罕见的庞大的排水系统。地下暗圳围村而设,人可以从暗圳中直立行走。可见湖里当时是何等繁荣!然而,这个名噪一时的古村落,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被洪水冲毁;而2011年的夏天,一个晴空万里的日子,那象鱼叉叉在登源河上的中王桥砰然倒塌。

沿后街窄窄的街道走去,村落有些寂静,那代表家族尊严的周氏古祠(胡氏家庙)已是残垣断壁,失去了往日的威严,只留下瓦烁碎片和几根孤零的柱子。尽管如此,但古风犹在.

胡雪岩名言范文第5篇

这两位中国商业巨子的斗法以争设国内首条电报线路为发端,错综复杂,精彩好看,延续数年后,以胡雪岩的败亡而告终。电报在这出好戏当中,恰恰扮演了最为重要的角色。

就在盛宣怀为李鸿章暗暗筹划,意图建立电报线路的时候,胡雪岩也向左宗棠提出了极其相似的提案。

当时胡雪岩探知盛宣怀的举动后,抓住左宗棠正从军机大臣、总理衙门行走转任两江总督、南洋通商大臣的良好时机,向左提出应该抢先设立电报,压一压李鸿章的风头,还进一步细说电报的政治、经济意义,认为如果开设电报,一定能形成源源不断的创收新途。

左宗棠立刻具折上奏,备言设办电报、自强兴国之利,希望朝廷能允许他在两江境内架设电报线路,开展电报业务。

左宗棠的奏折内容很快被传递了出去。李鸿章自然大怒,被人抢了头功的盛宣怀也是一肚皮无名火,但他不愧是李鸿章的“小管仲”,冷静下来仔细一想,便转怒为喜,并为李鸿章讲出一番道理来。

盛宣怀以为,左宗棠这次上书,表面上是先拔头筹,夺了李鸿章的面子,但实际上,当时不管是百姓还是官场,对于电报这种新发明都是持否定态度的。不少王公大臣和各地督抚都认为电报将会“惊民扰众,变乱风俗”,特别是大清朝的实际统治者慈禧太后,更是对这种洋鬼子的玩意儿深恶痛绝。国人爱讲“利不百,不变法”,尤其在当时那昏庸愚昧、一潭死水的官场气氛中,敢为天下先的先驱往往变成先烈。左宗棠跳出来这么大声疾呼,守旧派肯定会大加攻讦,短时间内必不能成事。

盛宣怀于是为李鸿章谋划:不妨就让左宗棠去当这个先锋,趟这浑水,我们只管做好基础建设的准备。等到左宗棠和守旧派斗得两败俱伤、师老兵疲之际,我们再拿出更可行的方案来收拾局面。前人种树,后人摘果,岂不快哉!

后来的事态发展完全证明了盛宣怀的判断。左宗棠和反对派在朝堂之上各执一词,争执不下,而慈禧太后的心思当时正放在如何从日本手中夺回藩国琉球一事上,被这些人吵得烦了,索性各打五十大板,将电报一事搁置不议。左宗棠一场辛苦毫无所获,怏怏地奔赴两江上任。胡雪岩经此挫折,也只好偃旗息鼓,将精力转回他的老本行――钱庄、茶叶、蚕丝生意上去了。

而盛宣怀抓住这个机会,先是邀请郑观应出山,接着购买电报器材,并在李鸿章的势力范围内,从大沽、北塘海口炮台与天津之间架设了一条短途电报线进行试运营。这也是在中国大陆境内,由中国人正式设立的第一条电报线路。

盛、胡两人的斗争还远远没有结束,随后的两年里,虽然两人明面上没有大的冲突,但双方都攒着一股劲儿。在胡雪岩这方面,是敌人势大,不得不暂时避其锋芒;在盛宣怀,则是在耐心地等待一个最佳时机,一决胜负。

这个机会,终于被盛宣怀等到了。

1884年,中法战争开始不久,73岁的左宗棠奉召入京,复任军机大臣,主持对法战事。此时胡雪岩作为左宗棠的大管家,当然是殚精竭虑,搜刮各方面的财源来支持恩主了。而盛宣怀就是抓住了这个时机,挥舞着电报这一天下利器,在蚕丝这个胡雪岩的主场上给了他最后也是最致命的一击。

江南从明代起就是全国丝织品的四大产区之一,到了清朝,南京、苏州、杭州已形成全国生产中心,品种丰富,织造精美。胡雪岩利用左宗棠担任两江总督的便利条件,二十余年来努力经营,基本上已经垄断了蚕丝市场,别人很难插得进脚去。

胡雪岩与左宗棠往来磋商,与各地分号联系收购事宜,处处都需通过方便快捷的电报。可胡雪岩万万没想到,自己买进卖出的情况已被控制了电报网络的盛宣怀完全一手掌握。盛宣怀频频发出电报,指挥属下对胡雪岩的蚕丝生意进行狙击,并利用私人关系致电各外国商行,请他们暂时不要购买胡雪岩的蚕丝。这些外国商行平素一贯是在胡雪岩的强势面前吃瘪的,这个时候当然热烈响应。这样一来,胡雪岩的大笔流动资金就积压在蚕丝上,再加上还要支持前线战事,财政状况顿时变得捉襟见肘。

通过电报,胡雪岩的每一次大笔调款活动都逃不过盛宣怀的眼睛。当胡雪岩刚支付完毕贷款,阜康银行库内乏银之际,盛宣怀立刻发动了总攻。一方面,他托相熟的豪绅大商到阜康银行提款挤兑;另一方面他又通过电报的传播力,以上海为中心,在各地散布“胡雪岩蚕丝生意大赔,阜康银行已面临倒闭”的谣言。一时间人心惶惶,取款的人踏破了阜康银行的门槛。

胡雪岩眼看挤兑风潮即将形成,急忙赶往上海坐催协饷,同时还向北京发电报,恳求坐镇军机的左宗棠援手相助。可是胡雪岩发出的求援电报被盛宣怀严令扣下,根本一个字都没有发出去,在北京忙于军务的左宗棠又怎可能知晓江南这边已经要翻天覆地?

此时挤兑风潮愈演愈烈,胡雪岩只好把自己的地契和房产都抵押出去,同时廉价卖掉积存的蚕丝,希望能渡过这一难关。无奈大势已去,无力回天,一代商圣胡雪岩也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自己赖以起家的阜康银行轰然倒闭。胡雪岩这时才得知,幕后的黑手竟然又是那个盛宣怀,狂怒之下呕血升余,昏了过去。

相关期刊更多

护理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广东教育厅

护理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环境保护科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沈阳市环境保护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