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拥挤的英语

拥挤的英语

拥挤的英语

拥挤的英语范文第1篇

形容人黑的成语

黑不溜秋:形容黑得很难看.

黑古溜秋:同"黑不溜偢".

黑不溜球:同"黑不溜秋".

黑不溜鳅:同"黑不溜秋".

黑不楞敦:1.方言.形容黑而粗壮.

面目犁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面目黧黑:满脸黑黄色.形容面色憔悴.

面目黎黑:面貌黑黄色.形容憔悴的样子.

面似黑炭 面如墨色 黝黑黝黑

形容人帅的成语

1、气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2、面如冠玉:比喻男子徒有其表。也用来形容男子的美貌。

3、玉树临风:形容人风度潇洒,秀美多姿。亦作“临风玉树”。

4、英俊潇洒:英俊:才智杰出的人。潇洒:总体是行为指自然大方,不呆板,不拘束,多用来形容神态和容貌,也指举止。指才智杰出,相貌不凡且自然大方,有韵致,不拘束。

5、风度翩翩:风度:风采气度,指美好的举止姿态;翩翩:文雅的样子。举止文雅优美。

6、堂堂正正:堂堂:盛大的样子;正正:整齐的样子。原形容强大整齐的样子,现也形容光明正大。也形容身材威武,仪表出众。

7、神采飞扬:形容兴奋得意,精神焕发的样子。

8、温文尔雅:温文:态度温和,有礼貌;尔雅:文雅。形容人态度温和,举动斯文。

9、一表人才:表:指外貌。形容人容貌俊秀端正。

10、器宇轩昂:形容人精力充沛,风度不凡。

11、风流倜傥:风流:有才学而不拘礼法;倜傥:卓异,洒脱不拘。形容人有才华而言行不受世俗礼节的拘束。

12、文质彬彬:文:文采;质:实质;彬彬:形容配合适当。原形容人既文雅又朴实,后形容人文雅有礼貌。

形容人多的成语

1、人多口杂:指谈论的人多,各种议论都有。

2、以众暴寡:以人多势众的一帮去欺凌、迫害人少势弱的一方。

3、踵接肩摩:摩肩接踵。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拥挤不堪。

4、杀人如草:形容杀人多,极轻视人命。

5、腹有鳞甲:鳞甲:比喻人多巧诈的心。比喻居心险恶,不可接近。

6、众喣漂山:喣:吹气。许多人吹气,能使山漂走。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能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也比喻人多力量大。

7、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8、粥少僧多:比喻东西少而人多,不够分配。

9、龙多乃旱:喻人多互相依赖,反而办不成事。

10、寡不敌众:寡:少;敌:抵挡;众:多。人少的抵挡不住人多的。

11、磕头碰脑:形容人多而相挤磕碰,或东西多而处处碰人。

12、三夫成市虎: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同“三人成虎”。

13、以一奉百:奉:供养。用一个人生产的物品供养一百个人。指生产的人少,消费的人多。

14、谋道作舍:造房子请教路人。比喻人多嘴杂,意见纷纷,办不成事。

15、人多阙少:谓求官职的人多而空额少。阙,旧时指官职的空额。

16、比肩接迹:肩膀相靠,足迹相接。形容人多或接连不断。

17、人多嘴杂:杂:杂乱,多种多样。谈论的人多,说法多种多样。也指在场的人多,七嘴八舌。

18、比肩接踵:肩碰肩,脚跟脚。形容人多拥挤或接连不断。

19、七嘴八张:形容人多语杂。

20、僧多粥少:和尚多,而供和尚喝的粥少。比喻物少人多,不够分配。

21、七手八脚:形容人多手杂,动作纷乱。

22、七嘴八舌:形容人多口杂。

23、张袂成帷:张开袖子成为帷幕。形容人多。

24、亚肩叠背:前后的人肩背紧挨着。形容人多拥挤。

25、人千人万:形容人多。

26、为善最乐:做善事是最快乐的事。常用为劝人多行善事的格言。

27、挨肩擦背:挨:靠拢;擦:摩擦。形容人多拥挤。

28、比肩迭迹:肩膀相靠,足迹相迭。形容人多。

29、宾客如云:来客多得如聚集的云层。形容客人多。

30、屯街塞巷:形容人多拥挤。

31、观者如市:形容观看的人多。

32、人多手杂:指动手的人多。也只人头杂的场合,东西容易散失或丢失。

33、口多食寡:吃饭的人多,但是食物很少。

34、聚蚊成雷:许多蚊子聚到一起,声音会象雷声那样大。()比喻说坏话的人多了,会使人受到很大的损害。

35、言三语四:形容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36、挥汗成雨:挥:洒,泼。用手抹汗,汗洒下去就跟下雨一样。形容人多。

37、三拳不敌四手:比喻人少的敌不过人多的。

38、驾肩接武:肩挨肩,脚碰脚。形容人多。

39、人多势众:人多力量大。

40、山阴道上,应接不暇:山阴道:在会稽城西南郊外,那里风景优美。原指一路上山明水秀,看不胜看。后用下句比喻来往的人多,应接不过来。

41、掎裳连袂:裙子牵住裙子,袖子连着袖子。形容人多。

42、骈肩叠迹:形容人多拥挤。同“骈肩累迹”。

43、摩肩接毂:肩挨着肩,车轮挨着车轮。形容人多拥挤。

44、比肩叠迹:比:并。肩并肩,足迹相叠。形容人多。

45、挨三顶五:形容人多,连接不断。

46、亚肩迭背:肩压肩,背挨背。形容人多拥挤。

47、掎裳连襼:牵裙连袖。形容人多。

48、众人广坐:犹大庭广众。人多而公开的场合。

49、熊罴百万:熊罴:两种猛兽,比喻勇猛的武士。勇猛的武士成千上万。形容军队人多将广,英勇善战。

50、杀人如麻:如麻:象乱麻一样数不清。杀死的人多得象乱麻。形容杀的人多得数不清。

51、人浮于事: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52、众人拾柴火焰高:比喻人多力量大。

53、方员可施:随处可用。形容人多才多艺。

54、十夫楺椎:谓十个人的力量能使椎弯曲。椎,槌。比喻人多力大,足以改变原状。

55、人满为患:因人多造成了困难。

56、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

57、三人成虎:三个人谎报城市里有老虎,听的人就信以为真。比喻说的人多了,就能使人们把谣言当事实。

58、屦贱踊贵:原指被砍郐的人很多,致使鞋子价贱而踊价贵。后形容刑罚既重又滥。也比喻犯罪的人多。

59、众说纷纭:纷纭:多而姑乱。人多嘴杂,议论纷纷。

60、过市招摇:市:闹市,指人多的地方;招摇:张扬炫耀。指在公开场合大摇大摆显示声势,引人注意。

61、比肩迭踵:形容人多。迭踵,脚尖踩脚跟。

62、摩肩接踵:肩碰着肩,脚碰着脚。形容人多拥挤。

63、筑舍道傍:傍:通“旁”。在路旁盖房子,同路人讨论事情。比喻人多口杂,办不成事。

64、观者云集:观看的人如行云那样密集。形容观看的人多。

65、一人传虚,万人传实:虚:不确实,指无中生有的事。本来没有的事,传的人多了,就信以为真。

66、肩摩踵接:肩碰肩,脚连脚。形容人多而拥挤。

67、比肩叠踵:形容人多。叠踵,脚尖踩脚跟。

68、袁安高卧:汉时袁安未达时,洛阳大雪,人多出乞食,安独僵卧不起,洛阳令按行至安门,见而贤之,举为孝廉,除阴平长、任城令。见《后汉书·袁安传》唐李贤注引《汝南先贤传》。后因以“袁安高卧”为典,指身处困穷但仍坚守节操的行为。

拥挤的英语范文第2篇

成语出处:清 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回:“墨雨遂掇起一根门闩,扫红、锄药手中都是马鞭子,蜂拥而上。”

成语繁体:蜂擁而上

成语简拼:FYES

成语注音:ㄈㄥ ㄩㄥ ㄦˊ ㄕㄤˋ

常用程度:常用成语

成语字数:四字成语

感情色彩:中性成语

成语用法:蜂拥而上偏正式;作谓语、定语;含贬义。

成语结构:偏正式成语

成语年代:近代成语

成语正音:而,不能读作“ěr”。

成语辨形:蜂,不能写作“峰”或“锋”。

近义词:蜂拥而至、蜂拥而来

反义词:鱼贯而来

拥挤的英语范文第3篇

非语言交际交际方式文化

一、非语言文化交际的概念

人们在日常交际中,除了语言交际之外,还要依赖大量的非语言交际手段,不同的表情、动作等都代表不同的含义。不同学者对于非语言交际这个概念有着不同的定义,简单的如“非语言交际是不用言语的交际”(Malandro et al,1989:5);具体的如“非语言交际指的是在一定交际环境中语言因素以外的,对输出者或接收者含有信息价值的那些因素。这些因素既可人为地生成,也可由环境造就”(Samovar et al, 1981:156)。本文中所指非语言交际指除了语言之外的所有交际手段,包括肢体语言,服饰如制服,发型,化妆,等等。

作为语言行为以外的所有交际行为,非语言交际非常重要,同语言一样,非语言交际也是文化的一部分。第一,我们会下意识地通过别人的非语言行为来了解他们的情感或情绪;第二,我们常常会借助非语言行为对别人的内在状态进行评价或者判断;第三,通过非语言行为能够获得对别人的第一印象同时也能加深别人对我们的印象;第四,非语言行为往往难以控制,从而更能透漏出人们的真实想法,因此对于人们的交际至关重要;第五,非语言交际对研究跨文化交际意义深远,因为大量的非语言行为在不同国家、不同语言中所表达的含义都是相同的。

二、非语言交际的作用

“绝大多数研究专家认为,在面对面交际中,信息的社交内容只有35%左右是语言行为,其它都是通过非语言行为传递的。”(Samovar et al,1981:155)因此,非语言交际不只限于某一种行动或者某一种信息,而是涵盖了多层面的行为和信息。

具体来说,非语言交际在交际中有五个方面的辅助作用:

1.重复(Repeating)

例如在告诉别人某一地点的时候,我们往往会用手指向地点所处的方位,用手势加以重复。

2.补充(Complementing)

补充通常能够对语言行为起到修饰和描述的作用,提供更多的信息。例如向别人道歉时,话语“对不起”再加上脸上表现出的深深歉意,能使我们的道歉更加真诚而被人接受。

3.代替(Substituting)

有时我们用非语言行为代替讲话,可以传达同样的信息。例如在开会时,参会人员讨论声音过大,主持人会用两手向下压一压,表示降低声音。

4.调节(Regulating)

在交谈中,人们可以利用点头、摇头、保持沉默等非语言行为向对方传达信息并且以此来控制交际的进一步发展。

5.否定(Contradicting)

大部分情况下,非语言行为表达是同语言相同的信息,但是在一部分情况下,我们的非语言行为会传达出和语言行为相反的信息。老朋友见面相互寒暄,对方说最近过得还不错,但脸上却一副忧郁的表情。在这种情形下,人们会更加信赖非语言行为,因此,在与人交际时一定要注意非语言行为和语言所要表带的信息是否一致。

三、非语言交际和文化的关系

各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化,而这种文化不仅体现在语言中,同时也体现在非语言行为中。任何交际活动都带有文化的烙印,在跨文化交际中,文化差异引起的非语言交际最受人们关注。我们的礼仪、举止、谈吐、衣着、打招呼的方式等等,都表现着不同的文化色彩。文化代表着某一群体长期以来的生活方式,有着独特的习俗、信仰和文化体系等,所以,对带有文化烙印的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可以了解一种文化。

非语言交际的研究可以为我们对其他民族的文化研究提供良好的研究素材,也是研究外民族文化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内容。

四、非语言交际的种类

非语言交际可粗略地分为四大类:身体行为(Body Behavior),空间距离(Space and Distance),时间(Time),沉默(Silence)。

1.身体行为(Body Behavior)

身体行为即由人们的身体动作传达信息,有时也被称为身体语言(Body Language),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外表和衣着

自古以来,人们就很关注自己的外表或者习惯于以衣着判定一个人的经济状况和社会地位。尤其是对于一个陌生人,我们往往会受其外表和衣着的影响来决定是否与其交谈。

在美国,人们常常偏爱高个子的苗条女性。而在日本,瘦小的女性却更吸引人。在西班牙,社会地位高的人无论何时都身着整洁的西装打着领带,因此他们会把一个人的着装和其社会地位紧密联系在一起。

(2)身势和姿势

身势指的是全身的短暂动作,这些动作是可观察到的。姿势与身势不同,指的是相对稳定的状态。

耸肩、点头、摇头等都是身势的种类,在各种文化中,有不同的身势和姿势代表不同含义,在不同文化中相同的身势或姿势甚至表示截然相反的意思,例如中国人都以点头表示同意或者赞成,但在印度和保加利亚,人们却以点头表示不同意或者反对。

(3)面部表情

面部表情在人类交际中是至关重要的一个内容,微表情的研究现在已进入犯罪学的研究中,因为面部是最能体现人类情感的部位,也是最难掩饰情感的部位,面部表情往往能最真实地反映出一个人的情感和态度。尽管每个人脸上都会出现相同或相似的表情,但并非面部表情在不同的文化中没有差异。

在许多地中海国家,人们习惯于夸张地表现悲伤或痛苦,所以在这些地区见到男性在公众场合嚎啕大哭也不足为奇。但日本男性则必须压抑这种情感,中国人更是是如此,自古流传下来的“面子”文化教导我们不得在公共场合显露出自己的真实情感。

(4)目光语

俗话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我们在形容一个人的时候经常使用“眼睛会说话”等修辞方法,英语中描述眼睛的词也不在少数,“sad,pleased,sensual,cheerful”等,眼睛在非语言交际中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在西方礼仪中,交谈中注视对方的眼睛是应有的礼貌,如果一个人不敢直视你的眼睛,说明他不诚恳或者心不在焉。但是,在东方文化中,“含蓄”是东方人所表达情感的方式,日本人认为,长时间的眼神接触是不礼貌甚至是粗鲁和不敬的。中国人也会刻意避免直视对方的眼睛,人们认为这是谦虚和礼貌的表现。

(5)身体接触

身体与他人的接触传递着不同的信息,由于身体接触属于近体接触,在跨文化交际中要特别注意,谨慎对待。

西方学者把体触分为两类:体触文化和非体触文化,并且常常把英美文化归为第二类。

在英语国家,同性之间的拉手和勾肩搭背都会被认为是同性恋行为,但在异性之间这种行为是容许的。在中国,除了恋人,异性之间只能握手,拥抱也是不容许的。

(6)副语言

副语言指伴随话语而发出的无固定语义的声音,一般分为三大类:声音特点的体现(哭声、笑声、叫喊声、啜泣声、喷嚏声等等);声音的修饰(声音强度、高度和长度);声音的分隔(uh-huh,shh,uh,oooh,mmmh,er等)。

在大多数文化中,笑声表示欢乐和喜悦,但日本人常用笑声来掩饰伤心、尴尬、愤怒等负面情感。阿拉伯人和德国人都认为声音大才能显示出自信、权威和力量,但在日本人看来,高声意味着不礼貌和缺乏自控力。

2.空间距离

拥挤的英语范文第4篇

随着城市规模不断扩大,车辆急速增长,城市发展与交通供给之间的不协调性日渐突出,交通拥挤越来越成为阻碍大城市特别是特大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一大难题。本文通过对伦敦、新加坡两大城市交通拥挤收费案例的简析,探讨交通拥挤收费的影响。并从拥挤收费的前提条件和我国现状出发,讨论当前交通拥挤收费在我国的适用性。

【关键字】:

拥挤收费公共交通体系出行结构

一、 交通拥挤收费案例简析:

1、 伦敦:

中心区是伦敦的核心地区,就业人口众多,通勤密度显著高于周边,交通状况严重恶化,路网堵塞程度日益加剧。伦敦交通管理局(TFL: Transport for London)于2003年2月17日星期一正式实施交通拥挤收费(Congestion Charge)。大致思路是:在伦敦中心区划出特定区域,在固定时间段对出入车辆实行交通收费管制,以此控制交通流量,改善出行结构,促使部分居民尽可能改乘其它形式的交通工具,来达到降低中心城区交通拥挤水平的目的。

作为一项辐射力大、波及范围广的公共政策,拥挤收费对公众日常出行及社会、经济各领域产生了广泛影响。由表一可得,不同收费标准对交通拥挤水平、居民的出行结构和出行时间有着不同层次的影响。

据统计,2003年伦敦中心收费时间、收费区域内年均工作日交通总流量为145万车公里(vkm),约比2002年的164万vkm同比减少了12%,2004年为138万vkm,约比2003年下降了5%.

2、 新加坡

新加坡是最早实施拥挤收费的国家,其发展经历了从最初的区域通行证方案到如今的实时动态电子收费系统2个阶段。

1975年,新加坡开始在725公顷的城市中心商业区尝试实行区域通行证系统(ALS),主要在早晚高峰期针对成员不足4人的车辆实施收费,出入该区域的上述车辆需要出示纸质凭证。该系统于1989年将收费对象扩大到小汽车、出租车、货运卡车、公共汽车和摩托车;1994年又将收费的时段扩展至全天。1995年,新加坡在东海岸公园大道实施道路收费系统(RPS)。1998年5月开始实施动态电子收费系统(ERP)。

在ALS系统实施阶段,早高峰期进入控制区的机动车辆从74 000辆/日下降到41 500辆/日;提高行驶速度20%;出行中乘坐公共交通的比例从33%增加到69%;并增加了财政收人。实施ERP系统以来,收费区域的交通量下降了10%~15%,车速提高了将近30%。

未来新加坡有意继续扩大收费区域至全岛范围,引入更加先进的全球定位系统(GPS)并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以更好地将拥挤收费水平和实时的路网交通状况联系起来,实施更为灵活、实时和公正有效的动态收费。

二、 交通拥挤收费的影响:

1、 抑制出行需求:

从经济学的观点来看,拥挤收费就是出行者在支付自己的基本出行费用外,还形成了社会边际成本,即:产生了外部性,给其他出行者和社会造成了影响。如左图,SMC是社会边际成本,PMC表示个人边际成本。交通拥挤时,出行者的社会边际成本大于个人边际成本,并且交通拥挤越严重,这种差额越大,而这二者的差额便是所谓的交通拥挤费用。

拥挤费用实施之后,进入该交通拥挤区的出行成本增加,一些出行者将会放弃上班、上学之外的那些不必要的出行,诸如:放弃外出散步的计划,或是对外出购物的时间进行调整。这样,就抑制了一部份出行需求。

2、 调整交通结构:

拥挤收费只是针对小汽车,而对其他出行方式没有限制。这就可以促使部分出行者选择其它效用更大的出行方式,增加公共交通工具(公交车、地铁)和自行车的使用量,使整个城市交通结构得到调整。

3、 改变交通时间分布:

城市交通在时间上一般呈现为马鞍形分布,即存在一个早高峰和一个晚高峰。在高峰时段进行收费,可以使除刚通需求外的弹性需求避开高峰时间,利用平峰时间出行,从而达到“削峰填谷”的目的。

4、 改变交通空间分布:

城市交通网络从横交错,从出发点到目的地,往往有多条路线,人们纷纷选择路况良好的近路,也是交通拥挤产生的原因之一。通过对交通热线区域进行拥挤收费,可以引导出行者避开拥挤路段,选择其他路线,使交通流量在空间上分布更合理。

三、 拥挤收费在我国的适用性:

纵观世界上实施交通拥挤收费的城市,它们拥有许多共同特征。在交通现状方面,高峰期存在持续性大范围严重拥堵,以前试用过其他交通管理措施而效果不佳。在车辆管理方面,拥有健全的城市汽车登记和管理制度,拥有较为完善的交通替代出行方式或是大规模公共交通改善计划。在技术支持方面, GPS、GIS、电子采集和收费系统等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拥挤收费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技术支持和保障。在群众基础方面,拥挤收费拥有一定的公众接受度、领导层认可度以及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在具体运作方面,拥挤收费各个细节均拟定了成熟的规程和系统,包括:收费区域的划定、收费水平的制定、违反规定的处罚方式、收费收入的使用情况等。

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发展极其不平衡,要想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交通整改几乎不可能。我们在此仅把目光集中在大城市或者特大城市。但是,不管是客观交通状况还是交通监管、技术支持等各方面,我国目前都存在着大大小小的问题,直接阻碍着交通拥挤收费的顺利实施。概括起来,可分为以下几点:

1、 缺乏发达完善的公共交通体系。

2010年3月,在成都举行的“成都---英国公共交通论坛”针对拥挤收费问题进行了激烈的讨论。西南交通大学建筑学院院长助理崔叙博士提出,在英国与新加坡等国实施的 “拥挤收费”,是缓解城市中心区交通需求管理的方式之一,这对发达国家或城市、以及交通问题严重的城市来讲非常合适,但必须有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特别要以轨道交通网络作为前提。而我国许多城市轨道交通刚刚起步,即使是北京、上海等地铁建设较早的城市,近几年也在抓紧建设辐射更广范围的轨道交通网络,以减轻城市的交通压力。公交车等公共交通工具使用比例更远低于发达国家。因此,就交通现状来讲,我国客观条件暂不允许拥挤收费的实施。拥挤收费不能凭一时头脑发热,这一政策需要强大的交通系统支持,否则反而会形成新的难题。

2、 拥堵地点多且分散,收费区域难以确定。

以上海为例,随着世博会的结束,大部分重大工程已经竣工,交通网络也差不多成型,许多人认为现在在上海推行道路拥堵收费时机较好。但原上海市综合交通规划研究所总工程师徐道钫分析,目前上海要推行拥挤收费依旧困难重重。

收费区域范围怎么定?如果范围定小了,势必没效果。范围定得过大,又难以管理。上海市内拥堵点分散,不仅仅局限于内环,高峰时期,沪闵高架等地区拥堵情况依旧严重,但如果把它们也列入收费区域,那这个收费圈几乎要囊括半个上海!

尽管国外有先进经验可供学习,但首先需从本国国情出发,从各市现状出发,不便直接采取“拿来主义”。

3、 汽车行业支柱性地位与拥挤收费的矛盾

拥挤收费的典型案例新加坡是个面积十分狭小的城市国家,没有自己的汽车制造业,国民经济的发展也没必要依赖汽车产业。而在中国,近年来汽车市场发展迅速,汽车产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来越显著,目前中国已经跃居成为世界第三汽车消费大国。汽车产业推动国民经济发展的作用不容小觑。加之中国许多城市的公共交通设施远远不能满足居民的生活需求,控制私家车数量产生的社会效益可能远远小于为此付出的成本。

四、 结束语:

拥挤的英语范文第5篇

学习一种外语不仅要掌握语音、语法、词汇和习语,而且还要知道择这种语言的人如何看待事物,如何观察世界;要了解他们如何用他们的语言来反映他们社会的思想、习惯、行为;要懂得他们的“心灵之语言”,即了解他们社会的文化。实际上,学习语言与了解语言所反映的文化是分不开的。

一、汉语和英语中有些没有对应词的例子

中国有个谚语;“夏练三伏,冬练三九”。激励人们坚持锻炼身体。有一个年轻翻泽把“三伏”和“三九”翻译成 three fu和 three nine,听的人莫名其妙。其实他只要说 In summer keep exercising during the hottest days; In winter do the same thing during the coldest weather就可以了。再如:一个中国青年到附近游泳池去游泳,一会儿就回来了。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人和一个外国朋友都感到奇怪。他解释说:“游泳池里人太多,水太脏,早该换了。简直象芝麻酱煮饺子。”这个比喻很别致,很生动,和他同住一室的中国朋友笑了,而那个外国人既没有吃过“芝麻酱”也没有见过“煮饺子”,露出一副茫然不解的神情。西方人形容某地人多、拥挤不堪,常说 It was papked like sardines(塞得象沙丁鱼罐头一样,拥挤不堪)。还有,多数英美人从来投有睡过中国的“炕”(a heatable bricked),没有吃过“冰糖葫芦”,(candied haws on a stick),也没有用过中国的“秤”(steelyard)。大部分中国人没有住过美国的 motel(专为开汽车的游客开设的、有停车场的旅馆),没有吃过 hamburger(牛肉饼;汉堡牛排;汉堡包),也不需要在上班时由time clock,(出勤记录钟)证明他们是否按时上班。类似这样的英语词在汉语中都找不到对应词,连词义相近的词也没有,因为根本没有这种概念。

二、 有些概念在英语和汉语中都有,但意义不同

有些懂一点英语的中国人介绍自己的爱人时用lover一词,外国人对此颇为惊讶(因为lover表示情夫或情妇的意思)。外国人不理解,一向在这类问题上谨慎小心的中国人,为何公开声明自己有 lover呢?应该记住,相当于汉语中“爱人”这个词的英语词就是:husband(丈夫)或wife(妻子);frience(未婚夫)或fiancee(未婚妻)。

美国总统的夫人和州长的夫人常称为First Lady,有时译作“第一夫人”,但一些中国人看到“第一夫人”会发生误解,以为既然有“第一夫人”就有“第二夫人”甚至有“第三夫人”、“第四夫人”等,从而得出一种错误的结论:“白宫的主人居然搞了好几个老婆!”

中国人问别人的“籍贯”时,可能指place of birth或where a person is from(本人的出生地或来自某地),也往往指where a person’s parents or ancestors came from originally(父母或祖先来自何地)。有时候两个地方是相同的,但也常常不同。在英语中没有与“籍贯”对应的词。Place of birth 只表示本人出生的地方,与祖先的任何情况无关。

三、 同一个东西或概念,在某些语言中可能只用一个词来表达,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有几个或更多的词来表达。

一般地说,表示同一概念的词越多,词义就区分得越细。如汉语中只有“骆驼”一个词,它相当于英语中的camel,可细分为dromedary(单峰骆驼)和Bactrian camel(双峰骆驼)。据说,阿拉伯语中有400多个词来表示“骆驼”,因为骆驼曾是大多数阿拉伯人的重要交通工具。这400多个词可以区分骆驼的年龄、性别、品种、大小等,甚至还可以区分骆驼能否驮重物。据说最少有一个词指怀了孕的骆驼。

在用汉语与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际时,表示亲属的词语常常在彼此理解对方的意思方面会造成很大困难,因为不是所有的称呼都可以找到令人满意的对应词。如:在英语中

祖父(母)是grandfather p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 ;外祖父(母)是grandmother maternal grandfather(mother);兄(姐)brother elder brother(sister); 弟(妹)是 younger brother(sister);伯父是father’s elder brother ;叔父是father’s younger brother ;姑父是Husband of father’s sister;舅父是Mother’s brother;姨父是Husband of mother’s sister; 姐夫是husband of elder sister;妹夫是husband of younger sister这些仅表示部分亲属关系,至于“姨公(婆)”、“堂(表)兄弟(姐妹)”、“嫂子”、“弟妹”、“小舅子”、“侄”、“外甥”等用更细致的方式来区分的亲属关系,在交际中所造成的困难更大。西方人对这些汉语称呼束手无策。就用Relative(亲戚)来表示一切亲戚关系。

相关期刊更多

通用机械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

应用科技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工业和信息化部

游泳季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州体育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