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坦然看生活

坦然看生活

坦然看生活

坦然看生活范文第1篇

寻找了千百种理由之后,才得以发现:生活在我的视野下呈现出与人的不同,不是生活赐予我有什么不同,却仅仅是因为,在我的胸襟之中,盈盈地盛满这么两个字:坦然。

我坦然,于是我心美丽。

我心美丽,于是我的人生跟着美丽。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垂钓者,一大早出门,夕阳之下拎着空空的鱼篓回家的时候,仍是一路欢歌,不禁讶然:付出了一天的等待却一无所获,怎么还可以这般快乐满怀?给我的回答却是:鱼不咬我的钩那是它的事,我却钓上来一天的快乐!对钓鱼的人来说,原来最好的那条鱼便是快乐。

坦然是一种失意后的乐观。

曾经看到那些下零点班的纺织女工,写满倦意的脸上却交织着与朝霞一样灿烂的笑靥,我便想:怎么说女孩子从事这种职业也不是最让人满意的呀!给我的回答却是:公主永远只有一个。但如果没人为她织出那么多彩锦,一个公主也没有哇!对织布的人来说,原来最美的那匹布却是穿在了自己的身上!

坦然是沮丧时的一种调适。

曾经看到一个扫了三十几年大街的老伯,每天把一条长长的大街扫得一尘不染,让上早班的人灿然走过。我便想:这么几十年这样平平淡淡地走过,这老伯可说是这小城里生活最不顺心的一个了?给我的回答却是:这条街只有我扫得最干净。对扫街的人来说,原来扫得最清洁的恰恰是自己的心。

坦然是平淡中的自信……

忽然想起来泰戈尔的最有名的一句诗:“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不便是对“坦然”作了最好的诠释?

坦然看生活范文第2篇

坦桑石,矿物名称黝帘石,为硅酸盐矿物,早期作为装饰材料,自1967年在坦桑尼亚发现蓝-紫色的透明晶体之后,黝帘石在宝石中的地位大幅提高。为纪念当时新成立的坦桑尼亚共和国,被命名为坦桑石(图1)。

黝帘石产于区域变质和热液蚀变的矿床中,宝石级黝帘石的产地有坦桑尼亚、美国、墨西哥、格陵兰、奥地利、瑞士等。

黝帘石按颜色不同可分为三个类型,即蓝色黝帘石,亦称坦桑石,具有蓝、紫、绿色的强多色性。粉红色的黝帘石(锰黝帘石),由锰产生的浅粉红至浅紫红色块状集合体,主要产于挪威、奥地利、澳大利亚、意大利和美国。白色、微灰绿、浅黄绿的纳黝帘石,因外观像玉,是黝帘石和纳长石的混合物,主要用于玉雕的石料,产地为澳大利亚、中国、瑞士。其中,坦桑尼亚是世界上宝石级蓝色黝帘石(坦桑石)的主要出口国,重要产地在里拉蒂马地区的梅勒拉尼。

坦桑石的化学成分为钙铝含水的硅酸盐,含有钒、铬、锰微量致色元素,常见颜色有蓝、紫蓝至蓝紫色,具强的三色性特征,表现为蓝色、紫红色、绿黄色,呈透明状,玻璃光泽,晶体呈柱状或板柱状,通常晶面上有平行的柱状条纹(图2)。横断面近于六边形。摩氏硬度为6~7,密度为3.10~3.45g/cm3。坦桑石以蓝中带紫的颜色最为昂贵(图3)。坦桑石自发现以来,因受产地产量的局限性,加之优良的品质、通透的质地、因含钒而拥有蓝宝石一样的诱人颜色,一直受到人们的喜爱和追捧。其价值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价格也一直在向上攀升。

坦桑石的市场表现

据报道,2001年,坦桑石在国际珠宝市场的总销量仅次于蓝宝石与珍珠,排名第三。尤其近年来,随着蓝宝石价格的大幅上涨,使同色系的坦桑石,更成为珠宝消费者抢手的宝石,其珍贵度仅次高品质的蓝宝石和祖母绿。目前,五克拉以下的坦桑石,价格在每克拉1600元人民币以下都算便宜;五至九克拉大小的顶级坦桑石,价格要在每克拉2400元人民币以上;十至十九克拉大小的顶级坦桑石,价格要在每克拉2900元人民币以上;二十至二十九克拉大小的顶级坦桑石,价格在每克拉3800元人民币以上,超过三十克拉大小的,每克拉至少在4000元人民币以上。坦桑石的克拉数通常要比蓝宝石大。从珠宝市场销售的情况看,选择佩饰品,多数人喜欢选择十几克拉的宝石。用于投资或收藏,一般则选择二十克拉以上的。因为二十克拉以上的坦桑石会越来越稀有,价格也会越来越高。

坦桑石价格走势分析

笔者认为,引起坦桑石价格持续走高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

第一,受资源的专属性和稀缺性的影响。高品质的坦桑石主要产于坦桑尼亚的里拉蒂马地区的梅勒拉尼,因地域的局限,宝石矿藏经过多年不断的开采,将会越来越少,出品率也将会逐年下降,高品质大克拉的坦桑石,成品率更会越来越稀少。物以稀为贵,坦桑石的价格上涨是必然的,也是持续性的(图4)。

第二,受同色系高端宝石价格上涨的带动。

蓝色系列宝石以高端蓝宝石为最高级。近年来,由于蓝宝石资源的稀缺,高品质蓝宝石价格大幅上涨,从而连带蓝色系列宝石价格普遍上涨,尤以颜色近似蓝宝石的坦桑石价格上涨最为明显。

第三,受多元文化的渲染。坦桑石以蓝紫色受到东西方文化的推崇,西方文化崇尚蓝色,把蓝色定为九月生辰石的颜色,以此象征慈爱、诚谨和德高望重,并用蓝色宝石代表纯洁的心灵、坚定的信念、行为的美德。给人们心目中留下最深印象的当属电影《泰坦尼克号》中的“海洋之心”蓝色宝石。东方文化认为,蓝色具有强大的神力,可以抵御邪恶,中国人对蓝色更是情有独钟,可以说蓝色是中国人最喜爱的颜色之一。生活中,人们在建筑上、穿着上、服饰品上都喜欢用蓝色,蓝色宝石男女老少皆宜佩戴,男士佩戴象征着深沉、博大、成功;女士佩戴象征典雅、高贵、富有。文学中,对蓝色也都是大加赞美,蔚蓝的天空,蓝色的海洋,都是在诗歌、散文中常常出现的词语。这是国人对蓝色的一种渴望、一种想往和一种追求。

坦桑石的鉴别

坦桑石的价格持续上涨,尤其是近两年大幅的跃升,使一些欲购者对其质量问题开始关注,也有了一些顾虑,怕购买到假冒伪劣品。目前,从正规渠道销售情况及检测结果看,假冒伪劣品(经幅照、镀膜、染色、充填)概率极低。这主要取决于坦桑石特有的品种,裂隙不发育,内含物包裹体少,颜色独特,对一些带有杂色的坦桑石,也仅通过热处理,去掉杂色,并使钒的化合价由三价变为四价,产生紫、蓝色。经过优化处理的坦桑石,颜色稳定,不可检测。

当前,消费者购买坦桑石,笔者认为主要应把握三个区分,一个识别。

三个区分:

首先区分蓝宝石与坦桑石。二者同为蓝色系列宝石,颜色相近,容易混淆。但商家绝不会把蓝宝石当做坦桑石出售,因此,不存在仿冒的问题。区分二者,主要看两点:第一,蓝宝石的折射率高于坦桑石,玻璃光泽也强于坦桑石;第二,蓝宝石具明显的二色性,表现为蓝、绿蓝,而坦桑石具强三色性,表现为蓝、紫红、绿黄(图5)。

其次是区分堇青石与坦桑石。二者同为蓝色系列的宝石,又都具强三色性,极易混淆。区分二者主要看四点:第一看颜色,虽然都具三色性,坦桑石的三色性表现为蓝、紫红、绿黄,蓝中泛紫。而堇青石的三色性表现为蓝、灰蓝、深紫(图6),蓝中泛灰。第二坦桑石的折射率高于堇青石,玻璃光泽强于堇青石。第三,坦桑石的内含物包裹体稀少,而堇青石内含物包裹体较多,前者的净度和透明度都高于后者。第四,坦桑石常见的是十几克拉大小的,堇青石常见的是一至五克拉大小的。超过五克拉又干净的堇青石不多见(图7)。

最后是区分蓝色玻璃与坦桑石。旅游景点、地摊市场,常会看到蓝色玻璃饰品,其颜色鲜艳,透明度净度极高,貌似坦桑石,但略加观察,就会发现不具坦桑石特质,坦桑石无论从任何角度观察都有强三色性(图8)。

一个识别:在质检中发现,个别从非正规渠道购买的坦桑石,有镀膜现象,虽然是个例,极少数,也得引起注意。镀膜坦桑石颜色虽然艳丽,但光泽呆滞,不灵动,颜色的界限较为分明。而天然坦桑石,颜色鲜艳,光泽灵动,色泽包容、融合,无界限,蓝中带紫,蓝中带黄绿,都十分自然。另外,镀膜的坦桑石在棱角处易出现破损,放大检查或肉眼仔细观察均能察觉镀膜现象。

坦然看生活范文第3篇

关键词: 维特根斯坦 语言哲学观 语境

一、引言

路德维希・维特根斯坦(Luding Wittgenstein 1889―1951)是当代西方最有影响力的哲学家之一。让人特别感兴趣的是,他的前后期思想有着特别巨大的变化。前期以《逻辑哲学论》(1922)为代表,讨论了弗雷格和罗素提出的一些问题,但他也恪守自己在逻辑、语言及其哲学意义方面的独特准则,对逻辑实证主义产生影响。后期以他去世后出版的《哲学研究》(1953)为代表,对日常语言学派产生影响。前后都是同一个维特根斯坦,但前后期思想却截然不同,而且又分别对语言哲学的两个不同流派产生了重大影响,这在哲学史上是罕见而卓越的现象。本文从其后期的语言哲学主张入手,对其后期思想进行简要分析,并尝试探讨与语境的关联。

二、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

(一)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

据说,维特根斯坦获得“语言游戏”这个概念,是他有一天经过一个场地看到那里正在进行一场足球比赛,因而收到启发。他产生一种想法:我们的语言是在用语词进行游戏。在《哲学研究》中,维特根斯坦像在后期的其他著作中一样,并没有给出“语言游戏”的一个明确定义。他着眼于语言的使用,把语言看作一种活动,并把语言和游戏加以对比,产生了“语言游戏”理论。这个理论是通过游戏了解语言,说明语言在他看来,“语言游戏”不可定义,只可描述。我们会向他描述一些游戏,也许还会加上一句:“这个,以及诸如此类的,就叫‘游戏’。”[1](P50)维特根斯坦这样向我们描述:“孩子们学习母语的诸种游戏”,“某种原始语言”,“跳皮筋时的唱词‘小皮球,香蕉梨,马兰开花二十一’”,“语言和活动所组成的整体”等相类似的事情就是语言游戏。[1](P8)

维特根斯坦强调日常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和变动性,详细讨论了这种丰富性和多样性。他说:“考察一下在下述例子和别的例子中语言游戏的多样性:发命令和服从命令;描述一个物体的外观,或者对它进行测量;用一种描述来构造一个对象(一幅画);报告一件事;思索一件事……唱一段歌;猜谜;编笑话,讲笑话;解应用数学题;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提问,感谢,咒骂,问候,请求。”[2]“这种多样性决不是什么固定的东西,一旦给定就一成不变;新的语言类型,新的语言游戏,我们可以说,会产生出来,而另一些则会变得陈旧,被人遗忘。”[1](P18)

在论述语词的使用的多样性方面,维特根斯坦还有一段精辟的论述:“我们命名事物,然后我们可以谈论它们,能在谈论中提到它们。好像正是由于命名的行动,我们下一步要做的事就已经产生了,好像就只有一件叫做‘谈论事物’的事,而事实上我们用句子做极为多样的事情,只要想一下各种感叹词和它们完全不同的作用:‘水!滚开!哎呦!救命!好!不!’”维特根斯坦感慨:“我们面临的哲学困惑的最大根源之一:我们企图为一个名词找到一个实体。”[3]实际上,意义存在于语言游戏之中,由在语言游戏中的用法(使用,功能)决定。也就是说,语言有意义就是语言具有能在游戏中使用这种功能或性质,因此语言的意义不再是某种实体,因此也就没有对应实体是否存在与意义之间的困难。

(二)维特根斯坦的“家族相似性”

在强调语言及其应用的多样性就如同游戏种类及其规则的多样性时,维特根斯坦提出了有名的“家族相似”的论点,并用它来否定一般及概括的可能性。维特根斯坦用“家族相似”来表达相似形的特征,“因为家族成员之间的各式各样的相似形就是这样盘根错节的:身材、面貌、眼睛的颜色、步态、脾性,等等”,因此“各种‘游戏’构成了一个家族”。[1](P49)语言游戏也是如此,他举例说,比如工匠和他的助手之间的语言,工匠喊:“钻头!”“木板!”助手就将它们送过去;指挥官和士兵之间的语言,如命令与接受服从,等等。他指出,语言表达式犹如“工具箱中的工具”,有锤子、钳子、锯、钉、螺丝、胶壶、胶水等,它们的用途各不相同,但在每两种情况中都有某种相似性,各种不同的语言游戏之间也如此。结论是:没有一般性,只有家族相似性。[5]

(三)维特根斯坦的“意义即用法”

在维特根斯坦的《哲学研究》中,有两个基本命题突出地表现了他的“用法论”意义观。第1个是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第2个是不要问词的意义,而要问词的用法。维氏在用第2个命题宣扬“用法论”的同时,并不是在取消或消解意义概念,因为他曾多次提及意义问题。譬如,他说:“当一个词在语言中起的全部作用都很清楚时,实指定义便说明了它的用法――即意义。”[6]“我们是怎样学会这个词(例如‘善’)的意义的?通过什么样的例子?在什么语言游戏中?那样,你就会较容易地看出,这个词一定有一个意义的家族。”[7]由此不难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在主张用法时,“依然承认语言是有意义的。他并不否定意义,而是要站在一个新的观点上重新规定意义”。[8]其实,维氏不是反对词有意义,他不赞同把词的意义看作是某种实体,词的意义不是其所指,假如追问意义是什么,即预设了词是某种东西,只有说出这种东西才能说出意义。从前述的分析我们也可看出,他既不承认意义是某种物质实体,又不承认意义是某种精神实体。在他看来,把词的意义看作是某种东西“是他前期所遇到的各种困难的一个根源,也是传统形而上学错误的一个原因”。[9]为了摆脱他所遇到的种种困难,维氏另辟蹊径,明确指出,语言的意义不是某种实体,而是语言的性质和功能,词的意义是它在语言中的用法。然而,有必要指出的是,“意义就是用法”确实容易给人造成某种误解,即把意义等同于用法。实际上,维氏的意思是说,用法就是意义。[10]可以看出用法本身就是一种赋予意义的行为。

(四)维特根斯坦与“生活形式”

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说和“意义即用法”的理解离不开一个关键的概念:生活形式(form of life)。生活形式的概念在《语言哲学》中先后仅仅出现过5次[1](P18,P19,P134,P273,P354),但却有着特别的意义,它是维特根斯坦语言游戏观的基础。从广义上来说,人类的生活形式是“人类对待自己生存环境的特殊方式”,[1](P445)“语言行为是人作为生物有机体的存在物对于环境的反应的自然延伸”。[11](P446)维氏说:“命令、询问、讲述、聊天,这些都和吃喝、走路、玩闹一样,属于我们的自然历史。”[1](P20)狭义的生活形式是指“一定的民族一定的社会群体等的生活形式”,[11](P447)在这样意义上的生活形式是多样的,“想象一种语言就叫做想象一种生活形式”。[1](P13)语言游戏是生活形式的一个组成部分,“用语言来说话是某种行为举止的一部分,或某种生活形式的一部分”。[1](P19)由于语言游戏与生活形式的联系,语言的意义也与生活形式紧密相连。因此理解意义,就要深入理解生活。[4]

三、语境的强调对当代语用学发展的贡献

维特根斯坦在19世纪就提出了语境的重要性,并给予了重视,为研究语言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语言研究离不开语境,要研究语言的某一具体现象,不能独立地静态地研究,而要将其具体特点与一定语境结合,才能更好更全面地研究语言,语言是与人有关的一种生活形式,要置于生活环境中去研究。同一语言现象,因为出现的语境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表达效果。[12]

举一个身边的例子,一次偶然听到两个同学的对话,A在楼上,B在楼下,B高喊A的名字,并用河南方言说道:“帮我把我的水bei拿下来。”这个“水bei”是指哪种“水bei”呢?猜测当即就被楼上的A提了出来(她也用河南方言):“是写字的水bei还是喝水的水bei呢?”(在河南方言中某些地区,发“笔”的音为“bei”)楼下A答曰:“喝水的水杯。”楼上的B这才恍然大悟A是想让B把“喝水的杯子”捎到楼下。由此可以看出语词的意义的确决定于它在语言中的使用。语境不同,产生的表达效果自然也就不同了。

四、不足之处

维特根斯坦重视在使用语言中理解语言是正确的,但是它由此走向一般、否定概括则是片面的。强调语境在表达某种特定定义时是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维特根斯坦却把这种作用理解得太绝对了,他的目的就在于追求意义的确定性。但是词的意义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因为一个词可以出现在无限的词组和句子中,人们是不可能考察词的全部分布语境的。维特根斯坦在不确定中追求确定,其根源就在于他的绝对意义论的语言观:词的意义总是确定的。[13]似乎语言的任何意义都必须通过语境来决定。事实上,一个语词具有多少种相对比较固定的含义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多义词,它们的各种涵义是能够被人们理解和解释的。因此这一点是维特根斯坦用法论意义观中的不足和缺陷,是需要否定和批判的。

五、结语

综上可以看出,后期维特根斯坦倡导的“意义即用法”的观点是有其优点的,但是也有其不足和缺陷。维特根斯坦用法论在语言哲学的意义理论研究中是有重大贡献的,这特别值得肯定。

参考文献:

[1]陈嘉映译.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

[2]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1963牛津英文版第2版,第23节.

[3]维特根斯坦.蓝皮书[M].英文版,P1.

[4]肖本罗,李彩红.后期维特根斯坦语言哲学观-维特根斯坦与言语行为理论问题[J].唐山学院学报,2006,19(2):58.

[5]李真.论维特根斯坦的“图像论”与“语言游戏论”―兼论其前期思想向后期思想转变的意义[A].见:全国第一次英美语言哲学专题讨论会.英美语言哲学论文集[C].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3:178-179.

[6][7]维特根斯坦.哲学研究[M].李步楼译,商务印书馆,1996:22,54.

[8][9]车铭洲.现代西方语言哲学[M].四川人民出版社,1989:230.

[10]盛晓明.话语规则与知识基础[M].学林出版社,2000:48.

[11]王晓升.走出语言的迷宫:后期维特根斯坦哲学概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坦然看生活范文第4篇

有人感叹生活的艰辛。

有人埋怨命运的不公。

而我却认为,生活是美好的。之所以和别人有不同感叹,不是因为命运和生活赐予我太多的美好,而是我不同于别人对幸福和生活的思维方式罢了。面对事物的坦然,使我感觉到了更多的美好。

我坦然,所以我快乐,人生也变得美丽。

坦然是平淡中的快乐。

曾经看到那些假日的垂钓者,独钓一天,空手而归,夕阳下,脸上仍有灿烂的笑。有些为其所惑,可换个角度想,便不那么认为了,垂钓者虽空手而归,但他却钓来了一天的快乐。对于钓鱼者来说,的鱼就是快乐,的收获也是快乐。钓来了快乐,也钓来了这一天的好心情。

坦然是失意后的自信。

走在大街上,看到那些整天扫大街的清洁工,虽然从事世间最平凡的工作,可是他们仍尽职尽责,为社会环境的美好奉献着。对于他们来说,扫出了优美的环境和洁净的道路,他们的人生是最纯洁的,所以他们自信。上帝剥夺了他们活得高贵的权利,但却留给他们活得崇高、伟大的权利。他们的奉献使得他们崇高,他们平凡的工作同样受人尊敬,他们的人生也因此自信、美丽。

坦然是失败后的乐观。

在事物的发展中,对于得失成败我们难以预料,也承担不起。失败和成功往往失之交臂,幸福和痛苦也往往擦肩而过,往往在我们想要接近时,人家早就设起了屏障。面对现实,我们不必消极悲观,坦然接受,会使你走出痛苦的阴影,重新找回自信,找到自己的位置。

突然想起泰戈尔的一句名言:“天空不留下鸟的痕迹,但我已飞过。”这也许是对坦然的诠释。

坦然看生活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荒野;文明;印第安人;西部文学因素

骑兵上校威廉•拉德洛厌倦了战争,他带着全家来到西部荒原,在一处偏僻的山区开垦牧场。上校的妻子因为无法忍受艰苦的环境而抛夫弃子回到了东部,威廉上校独自一人肩负起了养育三个儿子的重担。大哥阿尔弗雷德为人忠厚,办事认真;三弟塞缪尔是位理想主义者,深受父亲的宠爱;而老二崔斯坦则是一位狂放不羁的人,他自由奔放,常与印第安人交往,从他们那里学到了不少东西。父子四人在一个纯男性的世界里过着淡泊的生活。然而,塞缪尔大学毕业后,把未婚妻苏珊娜带回了家里。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阿尔弗雷德暗恋上了苏珊娜,而崔斯坦的气质却又打动了苏珊娜的心。就在此时,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了。三兄弟不顾父亲的劝阻,参军前往欧洲。在战争中,崔斯坦眼睁睁地看着塞缪尔死去却无能为力。弟弟死亡的阴影也使崔斯坦无法面对他所深爱的苏珊娜。崔斯坦也离家出走,从此杳无音讯。在苦苦的等待中光阴流逝。苏珊娜心灰意冷,终于答应嫁给阿尔弗雷德。

这时,上校不幸中风,流浪多年的崔斯坦此时又回到了家中。在这些年中,他吃了许多苦,回来后他娶妻生子,想过上平静的生活,一切似乎就要这样平静地结束了,然而在一次进城返回途中,妻子不幸被人误杀,这再一次燃起他心中躁动的烈火。苏珊娜一直对塞缪尔深感内疚,如今崔斯坦妻子的死又使她十分痛苦,她忍受不住这样的折磨以自杀结束了自己的生命。而崔斯坦此时已将所有的一切置之度外,他终于在父亲和大哥阿尔弗雷德的帮助下报了仇。崔斯坦又重新过起艰苦的生活,他活的时间很长,他亲手送走了自己的父亲,又亲眼看着自己的孩子结婚生子,他是在20世纪60年代的一场与熊的激战中,被熊爪夺去生命的,他的死很英勇。

《秋日传奇》的成功是多方面的,恢弘动人的配乐,壮丽辽阔的西部风光,崔斯坦狂放不羁的气质,父子兄弟的爱恨情仇。自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开创了西部文学的传统,尽管西部文学的定义不尽相同,但都包括一些共有的因素和共同的风格,而这些因素都在《秋日传奇》中体现出来,本文试图分析《秋日传奇》中的文学因素。

一、荒野与文明的对立

西方文学中存在着诸多富有地域性的文学因素,这些因素构成了西方文学源远流长的文化和显示着民族的独特韵味和气质,在影响西方文学的众多二元对立关系中,荒野和文明的对立是很有代表性和普遍意义的,而荒野和文明这对矛盾在美国西部文学中表现得最为明显。像纳蒂•班波代表着天生具有是非善恶标准,纯真、简单、诚实、自由;坦普尔法官则是睿智、机敏而不失仁慈的一样;崔斯坦代表人类的兄弟之情,自然、自由和纯真的野性;阿尔弗雷德象征着法律、文明和秩序。

上校,崔斯坦和一刀代表着人类的本能和对自由的向往,对荒野和自然的热爱。他们长发飘飘,象征着他们不受约束的生活方式和放荡不羁、我行我素的自由灵魂,他们用自己的本能的方式,不受任何传统的束缚来思考和解决问题,追求自由的心态、自我想象思维的驰骋和野性的生活方式。

崔斯坦生性狂野,他挑战自己,也挑战社会,他的身上蕴涵了征服自然的力量, 征服自我的激情,实际上也表现出一种叛逆的个性。崔斯坦纯真赤诚而又粗犷,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和让人悍服的强大力量,不惧任何困难和坎坷,充满抗争精神,敢于同所有不平抗争。像风,没有固定的形状;像雨,无私无畏地投向大地;像火,从不顾忌烧伤自己。崔斯坦是一个不折不扣的世界花园中的亚当和牛仔。

在影片中,崔斯坦不是一味地反抗秩序和法律,他亦有着自我约束能力和行为规范。在痛打了杀死了妻子的警察之后,他听从阿尔弗雷德的劝告承认有罪并入狱,这一情节表明他对法律有起码的尊重与对个人同社会之间的权衡考虑,他的思想深处是一种正义的义无反顾的抗争,正所谓“是可忍孰不可忍”。结尾处,“一向遵守上帝和人制定的法律的”阿尔弗雷德为了保护父亲和弟弟,为了捍卫自己的家园,不顾自己的议员身份举起了枪。阿尔弗雷德代表着受过学校教育的文明社会的成员。他尽管承认周围的人都更爱崔斯坦,但影片并未一味赞颂崔斯坦所代表的荒野和自然。在崔斯坦和一刺射杀仇人后正要外出躲避时,阿尔弗雷德作为一个成熟的、思维缜密的文明人马上意识到黑帮分子不会善罢甘休,于是前来帮助并救下了父亲和弟弟的生命。他对崔斯坦说,“傻子都会想出他们会来报复。”可见作者并未一味否定文明社会,而是巧妙地批评了崔斯坦快意恩仇不计后果的冲动性格。而崔斯坦也领悟到,如同纳蒂•班波一步步地退缩到丛林深处一样,他在文明社会是没有立足之地的,当然在文明社会生活也不是他的选择。但他决定将一对儿女托付给阿尔弗雷德教养,后者愉快地接受了,而不是托付给象征着荒野精神的父亲和岳父一刀。这一情节表明崔斯坦意识到,儿女的命运是在文明社会中生活而非像他一样在荒野中流浪。崔斯坦继续踏上漂泊的路程,他最后出现在北方。

人们认为因为崔斯坦所表露出来的思想和行为以及他的经常处于逆境的生活、暴力的冲突及其必须面对危险分歧抗争的情况下,使之长时期生活在思想的阴霾中,生活在被深度压抑和必须激烈反抗的环境下,必须随时准备用生命来同自己的对立面作斗争,在你死我活的状态下谋求生存,这样的生存压力会迫使之短寿,实际上他却活得很久,而且见证了儿女的婚礼,仿佛是压力越大能力越强,越是有人想置他于死地,他反倒在抗争中获得了越来越强盛的生命力。这正如同大多数人认为美国边疆精神不会流传很久,虽然处在边缘,其实有强大的生命力的思想意识,而且这样的结局也鲜明表明了作者对美国边疆精神的高度赞扬,同时隐含着对文明社会的肯定和认同,毕竟崔斯坦只是一个传奇,不是所有人都会像他那样生活。崔斯坦出生时就被熊皮包裹,少年时就与熊搏斗,他的血和熊血混合在一起,最后他终于死于熊掌之下,按照印第安人传说,他的灵魂已经得到释放,他的精神与熊的神性结合在一起,这对崔斯坦来说是一个最值得的结局和归宿。

二、白人与印第安人的关系

在所有西部文学作品中都会有印第安人的出现,对这些印第安人的描述几乎有着共同的脸谱和内在气质,或邪恶,或愚昧,或,总之是白人优越感和美好品质的有力陪衬和映射。而在《秋日传奇》中,荒野与文明在融合中转化,在对立中走向同化。可以上校这个任务为例,上校作为上层社会的白人深切同情印第安人,他不忍心屠戮印第安人,于是放弃军职带着一刀隐居。虽然上校一家与一刀仍有等级差别,但对崔斯坦来说,他认为自己就是印第安人,并通过涂血、斗熊、割头皮等做法,通过生活中的一点一滴将自己融入印第安传统中,在这个人物的描述轨迹中,使读者感受着文明与荒野是可以同化的。

崔斯坦曾因为白人酒吧侍者不卖给一刀酒而大打出手,尽管“对方块头很大而且极有可能持有武器”。阿尔弗雷德想要资助伊莎贝尔上学;当崔斯坦要娶伊莎贝尔时, 阿尔弗雷德这样评论,“崔斯坦真是变态,因为伊莎贝尔实际上是我们的小妹妹。”从这些细节文明可以看出阿尔弗雷德认为伊莎贝尔不仅仅是邻家小妹,而是伦理意义上的真正的妹妹。当然最有力的证据还是崔斯坦和伊莎贝尔的婚姻,没有受到任何人的反对,双方家庭都认为他们在出身和地位上的差别是无关紧要的,这也显示出了从荒野到文明间并非都成对立状态,有时是可以忽略和调和的。

影片中,与崔斯坦最默契、最情投意合的人不是他的父兄,而是一刀,这个一出生就抱他的人,他的精神导师,人生的指引者,狩猎教师,最亲密的朋友,也是他的岳父,故事的讲述者和传奇的见证者。

从《皮袜子故事集》以来,西部小说中的印第安人形象要么是恶徒,要么是低白人一等的助手和随从。在《秋日传奇》中,印第安人的地位大大提升,这固然有时代因素,其主要原因是为了凸显崔斯坦对印第安文化的推崇和痴迷,更要表明白人对印第安文化的纡尊降贵的窥视欲。

崔斯坦熟知并践行所有印第安人的仪式。他生而为熊皮包裹,少年时与熊搏斗想成为印第安文化意义上的勇士。一刀用熊血涂了崔斯坦的脸;塞缪尔死在欧洲战场后崔斯坦不能将尸体运回家,只能按印第安人风俗将他的心脏挖出来,而且为了复仇他一夜之间偷袭敌人, 割了很多死于他手下的敌人的头皮,这也是印第安传统。最后崔斯坦死于熊爪之下, 根据印第安传说,一个人的血与熊血混合之后,他的灵魂也得到了释放。崔斯坦终于完成了他一生的传奇。

三、白人女性的缺失

从库珀的《皮袜子故事集》以来,西部蛮荒之地就不适合文静优雅的白人女士定居,其中出场的有限的几位要么为寄人篱下的孤女,要么是来探亲小住的,总之,一位白人大家闺秀长期居住在西部似乎是令人奇怪的,也似乎是有失身份的,这样的文化认同是符合当时的历史传统的。

崔斯坦的母亲不堪忍受西部恶劣的自然条件独自搬到东部居住,事实上抛弃了丈夫和儿子们。代表文明社会的阿尔弗雷德“常常写信给她,而崔斯坦从不提她”,因为崔斯坦像父亲一样热爱荒原, 热爱这种原始自由的生活方式,这与母亲所选择的安逸稳定的生活是背道而驰的。

苏珊娜也是文明社会的一员,她虽然被崔斯坦的野性气质所吸引,但最后还是嫁给了代表文明生活方式的阿尔弗雷德。表面上看是崔斯坦抛弃了苏珊娜,但是崔斯坦理想的妻子是能够容忍孤独、能容忍崔斯坦的狂放,并且代表着神秘的印第安气质的伊莎贝尔。假设崔斯坦和苏珊娜能够克服对塞缪尔的内疚感而结婚,苏珊娜作为一个感情脆弱的孤女也会慢慢地对荒凉的生活感到厌倦并且像崔斯坦的母亲一样选择离开。

四、结 语

文明与荒野对立并融合,历尽劫波父子兄弟重归于好,女人们似乎从未在场过,西部仍然是牛仔、印第安人和熊的西部。崔斯坦生活在边缘,但他并不介意,就像西部的地理位置一样,虽然地处边缘,但风光独好,有其自己的传奇。

《秋日传奇》具有所有西部文学的特征,又超越了西部类型片的狭窄范畴,它刻画了普遍的人性,记录了一战前后美国的社会风貌,它是了解美国社会和美国文学的一个很好的素材。

[参考文献]

[1] 陈许.美国西部文学与民族精神[J].世界文化,2009(08).

[2] [美]亨利•纳什•史密斯.处女地――作为象征和神话的美国西部[M].薛蕃康,费翰章,译.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相关期刊更多

天然气勘探与开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湘潭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南省教育厅

科学养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卫生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