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爱需要全心全意

爱需要全心全意

爱需要全心全意范文第1篇

关键词: 需要层次理论 奖励 意义

一、引言

教学是一个充满希望的过程,而奖励就是让这希望之火在学生心中越燃越亮。奖励作为教学中一种常见的现象,它分为物质奖励和精神奖励,物质奖励指奖励学生物质用品或者奖学金,精神奖励指口头表扬或者颁发奖状。在教学中,奖励是对学生学习成绩和态度的肯定的一种强化方式,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的最常见的一种手段,奖励可以提高学生的认识水平,激发学生的上进心。奖励对学生在教学中的意义为多数教育者所认同的,教育者也做了较多的研究,但研究多数集中在如何奖励或奖励的方法和措施上,对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阐述奖励的意义缺乏研究。

尽管有教育专家认为,外部的奖励会使学生过多关注奖励的结果,而忽略任务本身,但奖励的弊端来源于教学中对奖励的运用的场合、方式、方法欠得当,而不是奖励本身存在问题。

根据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它们由低到高依次排列成一定的层次,即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马斯洛认为,上述各种需要不仅有层次高低之分,而且有前后顺序之别。其中,马斯洛把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划分为基本需要,它们因身心的缺失而产生,也称作缺失性需要。把自我实现的需要划分为成长性需要。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需要没有得到充分的满足而引起的,所以在教学中教师不仅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业成绩,而且应该经常和学生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关注其学习动机及缺失性需要。在发现学生的某种需要缺失后,要及时弥补,在教学中经常采取的一种方法便是奖励,因为奖励能在很大程度上能满足缺失性需要。此外奖励在一定程度上还能促使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因此教学中奖励的存在还是很有意义的。

二、奖励能满足生理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他认为所有的行为都是有意义的,都有其特殊的目标,这种目标就来源于我们的需要,只有满足较低级的需要,人才有对较高级需要的追求。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中,最低层次也是人最基本的需要,便是生理的需要。所谓生理的需要,是人们最原始、最基本的需要,如吃饭、穿衣、住宅、医疗,等等。若不满足,则有生命危险。这就是说,它是最强烈的不可避免的最底层需要,也是推动人们行动的强大动力。每个人最先产生的都是生理的需要。学生作为学校的个体,当然也不例外,如果他们的生理需要得不到满足,每天缺衣保暖、吃不饱饭,学习动机就根本无从谈起。

这种生理需要,即吃饭、穿衣的温饱需要普遍被认为是家庭所能满足的,大多数的学生在教学中的确也不存在这种需要,但生理需要并非不存在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贫困生身上。他们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教学中也越来越引起社会的关注,他们家境贫寒,昂贵的学费就已使家中捉襟见肘,生活费往往是省之又省,甚至每顿饭都只能吃馒头咸菜。他们生活节俭、学习认真,但通常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困难情况,宁可自己艰苦一些,也不愿轻易求助。在中国青年报的有关调查中发现,56%的贫困生对“其他同学主动帮助你”的态度是“虽心怀感激但不愿接受”,31%的贫困生对“无偿资助”表示“不愿接受”,其原因是“认为会被别人瞧不起,会对自己产生不良影响”[1]。由此可见,贫困生特有的心理使他们不仅存在生理的需要,还使他们内心要强而又十分脆弱,不愿接受社会或者学校免费的捐助。如何既满足他们的生理需要又不伤及他们的内心,是教学中需要考虑的问题,除了教师对他们进行特别关注外,奖学金作为教学中的一种奖励手段也可以起到两全其美的效果,因为奖学金是颁发给成绩优秀的学生的一种奖励,学生必须通过自身的刻苦努力才能得到,无论家庭贫困还是家庭富裕,在成绩面前人人都平等,因此当贫困生取得奖学金时,这种奖励不仅满足了他们的生理需要,更重要的是肯定了他们的学习能力,保护了他们的脆弱内心,培养了他们的自信心,从而进一步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动机。

三、奖励能满足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同属于缺失性需要。安全的需要要求劳动安全、职业安全、生活稳定、希望免于灾难、希望未来有保障等。安全需要比生理需要高一层次,当生理需要得到满足以后需要安全这种需要。每一个在现实中生活的人,都会产生安全感的欲望、自由的欲望、防御的欲望。归属与爱的需要也叫社交的需要,是指个人渴望得到家庭、团体、朋友、同事的关怀爱护理解,是对友情、信任、温暖、爱情的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比生理和安全需要更细微、更难捉摸。它与个人性格、经历、生活区域、民族、生活习惯、等都有关系,这种需要是难以察悟,无法度量的。这是两个层次的需求,归属和爱的需要比安全需要更高一级。但之所以放到一起讨论,是因为这两种需要体现在教学中,都与教学气氛息息相关。和谐的教学气氛取决于教育关系中老师和学生的和谐相处、老师和学生能建立亲密关系,这种和谐氛围会使学生拥有安全感和归属感,满足他们的安全和归属和爱的需要,同时这种和谐的教学气氛的建立离不开老师对学生的信任和爱。波尔诺夫就说过在教育关系中,教育者的爱和信任是非常重要的。

苏联著名教育专家阿莫纳什维利指出:儿童最喜爱的课就是他们最敬爱的老师的课,而老师要博得儿童对自己的爱,他自己首先应该充满着对儿童的“爱的激情”。而这种爱需要教师全心全意地、无一例外地爱每一个儿童。教师对儿童的爱,这是使儿童心情舒畅,促进他们奋发上进、健康成长的推动力[2]。换言之,这种爱能使学生产生强大的学习动力。在教学中如何体现老师的“爱”,也是一个一直有分歧的话题,尽管有老师宣称惩罚也是一种“爱”。但“爱”作为一种主观感受应该是相互的,不仅老师觉得自己付出了“爱”,而且学生能感觉到老师的“爱”,那么这才是教学中我们应该追求的“爱”。有人曾对3-6年级的15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在“你希望老师对你怎样”的一项中(三个选项:①表扬,②不表扬不批评,③批评。)学生选择表扬的占88%,选择不表扬不批评占12%,无一人选择批评;在“你不喜欢老师的原因”一项中(四个选项:①批评你,②体罚你,③作业布置太多,④课上得不好。)学生选择批评你占65%,选择体罚你占4%,选择作业布置太多占20%,选择课上得不好占11%[3]。上述两项表明,绝大多数学生都希望得到教师的表扬。

这无疑证明,表扬比惩罚更能让学生感受到老师的“爱”,因为学生在老师的表扬和微笑中,能感受到母亲般不计一切、总认为自己的孩子最优秀的“爱”。在这种表扬的“爱”中,学生安全和归属和爱的需要也得到了满足。由此可见,奖励能满足学生安全的需要和归属和爱的需要。

四、奖励能满足尊重的需求

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尊重的需要也属缺失性需要,它比归属和爱的需要层次要高,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尊指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受到他人的尊重指每个人都渴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别人的认可和别人的重视。尊重的需要很少能够得到完全的满足,但基本上的满足就可产生推动力。在教学中,学生的尊重的需要,一方面表现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重视,另一方面在被老师认可和重视的同时,对自己价值的满足充满了自信。

尊重的需要其实就是一种源自于身份的需要。而身份的需要与地位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由于地位表达出个人在他人眼中的价值性和重要性,因此也是“身份”的一种表达方式,即处于什么样的位置或地位就有什么样的“身份”[4]。

在教学中彰显学生地位和身份的最常见的表现形式,就是成绩排名。学生喜欢考试或惧怕考试,在很大程度上也是怕考试结果的排次,因为这往往决定了他们在班级、学校及老师心目中的地位,也决定了他们的“身份”,他们坚信这种“身份”决定着他们受尊重的程度。成绩排名在一定程度上也能满足学生尊重的需要,正所谓“考试成绩好了洋洋得意,考试成绩差了垂头丧气”这种现象就透露出成绩好的学生之所以能洋洋自得,就是因为成绩为他们赢得了他尊的同时,也增强了自信,后进生则相反。再加之过往媒体对所谓高考或中考“状元”的吹捧,致使成绩已不仅仅决定了学生在学校内的“身份”,还决定了他们在社会上的“身份”。诚然,成绩排名能满足少数优秀生尊重的需求,但它的弊端就是在肯定少数优秀学生的同时,忽略了大多数的普通学生,这与教育“不放弃每一个孩子”的理念是相违背的。因为它无法满足所有学生对地位的这种渴望,所以目前在基础教育阶段,成绩排名也是被禁止的。那如何尽量满足所有学生这种尊重的需要,从而增强他们的学习动机,就成了教学中的一个问题。

而奖励恰恰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比如表扬,比如在班级内评选所谓的“学习之星”、“劳动之星”。新课改之后,教师更应该从人本主义的角度出发,尽量抛开成绩的因素,平等对待每一个学生,关注他们的情感,去发现每个学生身上的闪光点,因材施教,对他们每一个人都进行奖励。奖励的形式很简单,比如一句表扬、一句赞扬,做一个“学习之星”的评选,但是这种简单的形式却可以轻而易举地把个体从群体中凸显出来,也就是使被表扬的孩子拥有一个与众不同的地位,这种地位使他们体验到被重视、被认可的感觉,从而对自己也充满了自信,满足了他们的身份需要,也就满足了他们尊重的需要。很多学生在成年之后,依然会记得重视自己、给自己自信的老师。可见,尊重的需要在学生时代是多么的重要。

五、奖励能促进学生不断地满足自我实现的需要

自我实现的需要属于成长性需要,也是最高等级的需要。它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并具有两方面的涵义,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从学习心理角度看,人们进行学习就是为了追求自我实现,即通过学习使自己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4]。有自我实现需要的人,似乎在竭尽所能,使自己趋于完美。自我实现意味着充分地、活跃地、忘我地、集中全力全神贯注地体验生活。它区别于缺失性需要的根本特点在于它的永不满足性,也就是说,自我实现需要的强度不仅不随其满足而降低,相反会因获得而增强,因此个体追求成长性目的是无限的,是无止境的。

既然自我实现的需要是无止境的,也就不可能有任何的方法和手段使之得到满足,而应该尽量采取恰当手段和方法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

在教学中,奖励是一种外部动机,而学生的学习是通过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共同作用产生的。虽然外部的学习动机作用往往较弱而且短暂,内部学习动机强烈而且持久,但在学习中,这两种动机是可以相互转化并且交替进行的。在刚刚接触一门新的学科时,由于对学科的无知,学生不可能有太强的内部学习动机,只有通过外部学习动机,比如奖励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兴趣,从而推动他更积极、主动地学习。这时,教师要有意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引导学生的学习意向,使其竖立远大志向,这样外部的学习动机就渐渐转化为了内部学习动机。在学生拥有了持久的内部学习动机之后,教师仍然要以激发和维持学生的内部动机为主,适当运用外部动机,使外部动机和内部动机并行不悖,贯穿于学习活动的始终,从而在根本上使学生的价值、潜能、个性得到充分而完备的发挥、发展和实现。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并行的过程,也就是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的过程。学习是无止境的,学生的自我实现也是无止境的,但是奖励这种外部动机作为内部学习动机的辅助,却可以帮助学生不断地自我实现与自我超越。

六、结语

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在动机理论中有着广泛的影响,它也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理论在动机领域中的体现。人本主义心理学强调关注个体本身的情感,而奖励在教学中无疑更关注的是学生的情感和需要,因此奖励在教学中意义重大。它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老师对学生的“爱”。当然在实际的教学情境中,奖励有很多的表现形式。奖励是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应有的体验,这些体验构成了他们的成长经历,是他们成长意义的展现形式,也是他们发现自我、形成自我的过程。虽然这些体验会因为不同的情境、不同的时间、不同的个体而体现出不同的差异,但这种体验所能感受到的老师的“爱”却是相同的。作为教育者,应该用这种积极的方式去影响学生们的成长。

参考文献:

[1]自卑 敏感 迷茫――困生三大心理问题分析.中国青年,2008.6.23.

[2]阿莫纳什维利.孩子们,你们好![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走出师爱的误区http:///group.asp?gid=16&pid=2041

爱需要全心全意范文第2篇

关键词:需要层次说 辅导员 教育价值

“需要层次说”是“人本心理学之父”马斯洛提出来的,该学说认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是社会生活中人的基本需要,合理满足人的这些需要有利于既定工作目标的实现。这学说对于从事学生工作的辅导员极有教育价值,如果辅导员能吸取其中的有益思想,对做好学生工作是很有帮助的。

一、“需要层次说”的简述

“需要层次说”也叫“自我实现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动机和人格》中提出来的。 他认为人的基本需要有五种,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爱和归属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人的需要中,最基本的是生理需要,例如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需要;在生理需要得到满足后,便是安全需要,表现为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这之后是爱和归属的需要,即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随后是尊重需要,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自我实现乃是最高级的需要,包括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分为两个方面,即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马斯洛说,自我实现的人独立性强,具有创造性;他们知道自己是怎样一个人,自己的使命是什么。培养人的自我实现需要是教育的重要目标。

传统心理教育学认为:“需要层次理论说明,在某种程度上学生缺乏学习动机可能是由于某种低级需要没有得到充分满足(如父母离异使归属和爱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正是这些因素会成为学习的自我实现的主要障碍。所以,教师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也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以排除影响学习的一切干扰因素。” 这无疑肯定了“需要层次说”在教育中的价值。美国人际关系大师戴尔・卡耐基说:“天底下只有一种方法可以影响他人,就是提出他们的需要,并且让他们知道怎样去获得。”“能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了解别人心里想些什么的人,永远不用担心未来。” 这说明了,正视生活中人的需要非常重要,有利于既定工作目标的实现。

目前我国在校大学生有两千多万,他们是国家的希望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好他们是教育者的职责。在高校中,辅导员是最密切联系学生的人,其工作就是服务好教育好学生。辅导员要真正地做好学生工作,必须要善于利用一切有用资源。笔者以为,鉴于几十年来“需要层次说”对教育理论的重大影响,如果辅导员认真研究该学说,在实际工作中,合理运用该学说,是极有好处的。

二、“生理需要”对辅导员的教育价值

马斯洛“生理需要”思想是指人对食物、水、空气、睡眠、性等需要,他说:“生理需要在所有需要中占绝对优势。”说明了满足一个人基本生理需要是其生存发展的基础。该思想于辅导员很有启迪价值,值得他们去研究。马克思也说:“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

我们知道,在我国大学中,因各种原因,当前仍然许多学生交不起学费,生活压力大,尤其是来自农村地区的学生。帮助贫困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是政府和学校的责任,也是高校一线辅导员应该做好的事情。客观地讲,国家一直对贫困生问题极其重视,不断加大力度解决该问题。但是我国还不富裕,贫困生又太多,该问题现阶段难以彻底解决。要帮助好贫困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需要社会各方面共同努力。在高校,辅导员是最密切联系学生的人,辅导员一定要懂得搞好学生生活问题的重要性,一定竭力帮助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如果辅导员在平时注意研究“生理需要”思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必然在实际工作中懂得“生理需要”的重要性,从而促使他们更加关注学生生活状况,尤其是贫困生生活状况,更积极地想办法帮助贫困学生解决生活上的问题。

三、“安全需要”对辅导员的教育价值

马斯洛“安全需要”思想是指个体要求稳定、安全、受到保护、免除恐惧和焦虑等心理,他说:“我们社会中的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一般更喜欢一个安全、可以预料、有组织、有秩序、有法律的世界。”说明了社会生活中的任何人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思想同样于辅导员具有教育价值。

我们知道“大学生是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现阶段,我们国家和学校无论从思想上和行动上都对学生的安全非常重视,包括人身安全和财产安全。但是,每年总有一些学生因各种原因而出现安全问题,有人甚至结束了年轻的生命。而前不久四川汶川大地震导致了许多学生遇难,更突出了搞好学生安全的重要性。在高校,使大学生生活在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中也是辅导员的重要职责。辅导应该积极采取各方面的措施,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保证学生有一个安全的学习生活环境。对此,如果辅导员注意研究“安全需要”思想,懂得“普通儿童以及成年人”都喜欢一个安全和谐的环境,必然能深化对学生安全问题的认识,从而在做学生的工作实践中,必然更加注意为学生创造一个安定和平的环境,使他们专心学习,尽快成才。

四、“爱和归属的需要”对辅导员的教育价值

马斯洛“爱和归属的需要”思想体现为个体要求与他人建立感情联系,如结交朋友、追求爱情等爱和归属感,他告诫我们说:“传统的团体的瓦解,家庭的分崩离析,持续不断的都市化以及消失的乡村式的亲密,加剧了人们对接触、亲密、归属的无法满足的渴望以及对战胜目前广为蔓延的异化感、孤独感、疏离感的需要。”突出现代社会爱和归属于人的重要性,这观点非常值得辅导员重视。

我们知道,爱和归属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尤其在大学里,那些充满着朝气蓬勃的青年男女学生,他们没有人不渴望一份属于自己的爱和归属情感。而且,我们国家的教育文件和教育家无不肯定大学生对爱和归属需要的正当性,要求教育者要注意教育和引导好大学生要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事业观,这也是辅导员更需要做好的事情。由于我国地域广阔,地域差异大;又社会文化由传统向现代转化以及社会经济由计划向市场发展;这些使大学生活日趋复杂,导致许多青年在爱和归属感上充满着焦虑和无助。教育大学生树立良好的爱和归属感极其紧迫。如果辅导员认真研究“爱和归属的需要”思想“爱和归属需要”思想中获得营养,深化对“爱和归属”的理解,在做学生工作中,从而注意采取措施,教育好引导好大学生,使他们正确对待爱,并能容入周围的集体,这无疑具有很大价值的。

五、“尊重需要”对辅导员的教育价值

马斯洛“尊重需要”思想包括自尊和受到他人的尊重,他认为:“除了少数病态的人之外,社会上所有的人都有一种对于他们的稳定的,牢固不变的,通常较高的评价的需要或欲望,有一种对于自尊、自重和来自他人的尊重的需要或欲望。”又说:“自尊需要的满足导致一种自信的感情,使人觉得自己在这个世界上有价值、有力量、有能力、有位置,有用处和必不可少。”说明了获得尊重是任何人都需要的,其思想于辅导员同样具有教育意义。

我们清楚,在现代社会,人们的民主和法制意识强,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更认为人与人之间在法律上是平等的,凡是要讲究民主,要互相尊重。现代教育家们也一再告诫教育工作者,在教育学生时要尊重学生的合理需要。也许是中国人受传统文化影响太深,许多教育者在实际工作中,不大尊重学生事情时有发生,导致师生关系紧张。于高校辅导员而言,做好学生工作,促进他们健康成长,是社会、国家和学校赋予他们的重要职责,一定要做好学生工作。如果辅导员学习和研究“尊重需要”思想,注意吸取其中好的营养,必然深化对学生自尊的理解,在实际工作中,懂得尊重于人的重要性,在与学生相处时,不会主管地把自己意见想法强加给的学生,而是在平等地基础上,与他们展开面对面地交流,动之以情,言之以理,循循善诱他们向好的方向发展。这是非常有好处的。

六、“自我实现需要”对辅导员的教育价值

马斯洛“自我实现需要”思想体现为认知、审美和创造的需要,它包括完整而丰满的人性的实现以及个人潜能或特性的实现,他说:“自我实现需要可以归入人对于自我发挥和完成的欲望,也就是一种使它的潜力得以实现的倾向。这种倾向可以说成一个人越来越成为独特的哪个人,成为他所能够成为的一切。”这无疑说明了“自我实现需要”对一个人成才的巨大意义,其观点极其值得辅导员深思。

客观地讲,每一个进入大学校园的学生,都带着梦想而来,都希望带着丰收而去,这本身说明了大学生们都有自我实现的需要。我们国家教育文件也一再要求,教育学生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以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深入进行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以基本道德规范为基础,深入进行公民道德教育;以大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深入进行素质教育。” 这也突出了要培养大学生树立“自我实现的需要”思想。要完成该任务,辅导员赋有不可推卸的责任。辅导员要积极利用一切资源,引导和激发学生铸就自我实现的思想。如果辅导员在平时注重研读“自我实现需要”思想,汲取其中的精华,必然能更深刻领会到:大学阶段是大学生养成自我实现需要的最佳最重要阶段,从而在日常工作中,注意引导或创造条件培养大学生“自我实现需要”意识,激发他们战胜困难,力争成才,这是非常有帮助的。

参考文献:

①马斯洛:动机与人格[M],第40―69页.华夏出版社,1987年11月.

②谭顶良主编:高等教育心理学[M],第61页.河海大学出版社, 2006年5月.

③戴尔・卡耐基:人性的弱点[M],第23页.中国发展出版社,2002年6月.

爱需要全心全意范文第3篇

罗西的观点是,恋爱,如果纯粹是找安全感,还不如回家向父母要。恋爱就是春天来了,有一点慌乱的嫩绿在枝头,有一些试水的小鸭犹豫而兴奋地荡起涟漪……

如果没有一点惊险,怎么会有惊羡?也不会有甜蜜、浪漫与性感。如丝一般细细的吊带,才有一种冒险的性感。你觉得性感,那就是危险了。

性感就是履险。某记者招待会,有人问名模主持人李艾:你那性感的裙子是不是很危险啊?都快掉了!她笑笑说:如果你觉得性感,那就是危险了……性感指数和危险系数是成正比的,两者关系把握得好,性感可以更充分而且有理。

有则旧闻说,在北京某假日酒店,李冰冰在酒店大堂闪现,当她前往电梯时,遭到保安阻拦,原来她被误认为是女郎,急得她猛打电话给入住某房间的朋友求救……看到这里我不禁会心一笑,真的要恭喜李冰冰,过去她总给人正面、凌厉的感觉,现在终于可以被见多识广的五星级酒店的保安误认为是“小姐”,可见她的性感度数的蓬勃进步与流光溢彩,她越来越有味道,这是有目共睹的,而这个正是她过去最缺的,她一度身上都是正气、严肃,而缺乏必要的妖气。妖气是危险的,却是性感的配药。

即使是带有官方光环的宋祖英,也开始涉足性感路线,必须承认,她曾经的端庄是最有安全感的,最保险的;但是,那也容易变成僵硬与呆板,且不够风情。不久前,她入道以来最性感的一组照片首次曝光,世界惊叹,全国各族人民先是心里咯噔下,然后欣然,拍手称快;我想,她一度忐忑的不安的心可以放下了,性感是有风险的,容易让人指摘、评判,但是如果露到恰到好处,人民也是可以接受的。最开始,宋祖英出现在“国安夺冠”庆祝酒会上,低胸晚装,光彩照人,但可以看出她只是“小心性感”,尺寸幅度都有限;新闻出来后,她看到人民欢欣鼓舞,于是胆子更大了,由性感实验,变成性感实践,顺水推舟继续自己的性感蜕变。

老样子就是“老没有人要的样子”!性感是最可爱最刺激最可贵的改变。性感是一种解放,是一种投资,是需要一定勇气与冒险精神的。

爱情英“雌”本色

恋爱是需要风险意识,也需要冒险的勇气。两者怎么调和,是需要修炼的。

巩俐以代言人身份出席某品牌内衣仪式,一身蕾丝花边的外穿式吊衣,神秘而高贵,但胸怀里、眼神中还是流泻出一种岌岌可危的性感的。有很多人认为巩俐是在故意卖弄,但是必须承认,她驾驭住了那种因为性感而夹带的危险,于是展现一种很性感的范。

一个20多岁的跳孩爱上一个40多岁的盲人,穷困,只剩下一套衣服可以换洗。在他们最落魄的时候,因为同挤一狭窄租间,就渐渐爱上了。女孩爱他的充分理由:他不会以眼睛看不见为借口蹭她一下或者“瞎抓”她一把,这让她很震撼,觉得他是可靠的正经男人,因为安全感的需要与满足,她对他由信赖变成爱,热爱。

她说,之前交的男朋友,不仅年轻、帅、有钱、有权,但是没有安全感,曾在春风浩荡的月夜问前男友,“我是你生命里的什么人?”他居然不假思索地说:“过客!”后来那先生不停道歉解释说,是口误,是开玩笑,但她已经不相信了,甚至不相信爱情与男人。于是,她用一周的时间,放纵自己乱吃滥喝,一下子就由苗条变成胖子,她觉得这样的容貌出去,若能遇见喜欢她、追求她的男人,那才是有安全感的男人。就在这个时候,遇见了这个40多岁的盲人,不仅他的言行很有安全感,“双目失明还可以没有其他男人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的坏毛病”!

只是,这样对安全感过于偏执的追求,会不会掩盖爱情本来的光辉?会不会本末倒置?

爱情里的女孩,应该小心,也要勇敢,很多快乐与性感就是因为勇敢而拥有的。如歌里唱的:“做个勇敢的女孩”,拿云做伞,即使淋一身雨,也很玲珑。

请呵护女生恋爱里那些“疑似安全感”的表现

女性确实在感情里、在生活里,比男人更需要安全感。她会不停地问你:“你爱我吗?”男人都觉得烦腻,但是她乐此不疲,因为问答里,她可以确认安全系数,满足一种因为重复而产生的“制度化的”。甚至,她会无理取闹,跟你无因吵架,为的也是最后那种因男人妥协而寻求到的安全感,最安全的是进攻,是胜利的感觉。

经济学里有个调查,当被问及含糊不清的信息是否会降低其投资信心并提升风险意识时,92%的女性给予肯定答复,而男性却只有69%。简而言之,女性比男性更厌恶风险,对不确定性更为谨慎。

是的,女性是警惕的动物,所以女特务往往比男性情报人员表现更出色,因为更敏锐更警惕,更能把握风吹草动的细节,也更有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女人在爱人面前温柔撒娇,是寻求一种正面的安全感;如果她霸道、蛮横,其实,也是变相在寻求一种安全感,她要的只是一种被肯定被支持以及被宽谅的安全感。

为了安全感,女人往往不愿意嫁给一个富人而愿意死心塌地爱一个穷小子,因为怕那富人不重视她,会甩掉她;也是为了安全感,女人也可能会嫁给一个富人,而放弃那个爱她的穷小子。安全感是一种心理需求,所以就比较随性,不同的人不同的时候,会有不同的安全依托;或许,散步的时候,是男人右手有没有牵着自己;接吻的时候,看他是不是津津有味地吞咽;高潮过后,他是不是还紧紧抱着不舍放开……

爱需要全心全意范文第4篇

[关键词]需求理论;社团建设;内涵;应用

[中国分类号]G65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905(2009)01―0035―02

一、马斯洛需求理论视野中的高校社团建设内涵

(一)从大学生的心理安全需要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马斯洛的需求理论认为,当一个人的生理需要(例如饥饿需要)得以满足,随之而来就会产生安全需要。一旦饥饿需要得到满足,安全需要便出现了:他们需要远离痛苦和恐惧,需要规律性的生活和感到世界的恒常有序。在很多情况下,人类难以依靠个体的力量来克服这些来自内在与外在的恐惧。

我们撇开大学生的生理需求不谈,从大学生安全需要出发来看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大学生社团是一个群众性的组织,它是出于大学生对安全的需要而建立的。因此,如何建设一个让大学生栖身其中感到安全的社团。一个能够满足他们安全需求的社团,这就成为社团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从大学生的爱的需要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马斯洛指出,如果在一个饮食无忧的社会中,当安全的需要得到满足后,爱的需要受挫将会是引起人们不良反应的主要原因。爱的需要包括归属需要。爱的需要满足就是使社会成员感受到一种爱与被爱的感受,得到一种类似家庭给人的归属感。

在我们从爱的需要的角度来看待社团建设时,根据马斯洛的需求层次理论,我们先假定社团已经满足了大学生的安全需求。大学生在社团里安全的需要得到了满足,紧接着就会产生爱的需要。那么大学生社团的建设就必须把目标设在如何营造一个充满人性和关爱的社团组织上。因此,从满足爱的需要的目标出发,大学生社团建设不但要使社团成员得到来自社团内部其他人的爱护与关心还要使他们通过表达自己对于他人的爱来满足这种需要。

(三)从大学生的尊重需要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需求理论指出,一旦爱的需要被满足,尊重的需要就会显露。即需要某种“建立在稳定坚固基础上的对于自我的高度评价,包括自尊……以及受到他人的尊敬”。这就是尊重的需要,即要求个人的人格和尊严得到他人的尊重。尊重有来自自己和来自他人的。

大学生对于尊重的需要是不容置疑的。在我们看来,作为大学生自己组织,大学社团能够为他们满足尊重的需求提供一个相当有利的平台。因为尊重和被尊重都是相互的,而大学生社团由于是建立在社团成员之间互相承认的平等基础上,对于满足尊重的需要有着客观上有利条件。

(四)从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要看高校学生社团建设

通过分析大学生社团建设在满足大学生的安全需求、爱的需求、尊重的需要中的所具有的意义,我们不难看出,对于满足大学生的自我实现需求,大学社团应该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而大学生社团并不天然地就是一个能够满足这个需求的组织。它应该按照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求来不断地建设和完善。可以说,大学生社团建设最终落脚点是满足大学生自我实现的需要。

二、马斯洛需求理论在高校学生社团中的运用

(一)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高校学生社团发展的基础环境,创设一个安全、舒适的精神栖息地

在硬件方面,要确保社团活动的场地和经费。必要的活动场所、活动设施、稳定的经费来源是社团得以生存和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活动场所和设施方面,有条件的高校应建立学生社团活动中心,并提供必要活动和办公设备支持,确保社团活动正常开展。条件还不成熟的高校在活动场地使用、活动开展等方面要为社团创造条件,开方便之门。

在软件方面,最重要的就是配备相应的思想政治指导员和心理辅导师。虽然社团是一个定位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完善的学生组织,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社团可以不需要学校和老师的指导。总之,让全体成员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组织和成员之间给予的温暖,感受到社团这个大家庭的舒适与安全。

(二)坚持开放性原则,加强社团系统内部与外部以及内部之间的思想、文化交流,构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爱的家园

社团是一个有机的系统,它的生存和发展与社团内部、外部系统是否协调关系密切。一个系统只有在开放的状态下才能促进内部良性循环,才能不断向前发展。“爱”是社团这个大家庭内部良性循环的重要因子,坚持开放性就是要建设一个充满“爱”的社团,使全体成员能够在这个团体里满足爱与被爱的需求。

(三)坚持创新性原则,不断丰富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拓宽满足社团成员自我实现需要的新渠道

社团成员的需要是一个不断满足、又不断激发新需要的过程,因此,社团建设必须坚持创新性原则,才能不断满足社团成员自我实现的需要。

1、不断改革社团的组织机制,完善社团组织建设,规范社团管理,建设一个具有活力和弹性的组织,为社团的创新发展留下足够的空间,防止社团组织走向僵化。

2、不断创新社团活动的形式和内容,使更多体现时代生活、富于青春活力的活动得到开展,社团成员的发展创造更大的空间。

3、在创新建设中,文化创新建设先行,构建和谐的校园社团文化,把社团建设成为校园文化的一个重要载体。

4、拓展学生社团的活动范围。要立足校园,走向社会,引导广大社团成员走向并融入社会这个最大的“社团”,通过开展主题实践活动的形式,让学生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在服务过程当中实现自我、提升自我、超越自我。

(四)坚持多样性原则,培植多种类型的学生社团,推动高校学生社团多元化发展

1、社团、协会细化分类

社团、协会不细化就会形成一个冗余拖沓的组织,“大而全”就会牺牲开展活动的效率。因此,社团、协会的分类更加细化,平衡各个种类的学生社团,加大对新生协会的扶持力度具有重要意义。学生社团分类越专门化越能满足大学的各种成长需要,同时也越有利于社团发展。

2、学术性与娱乐性协会并重

长期以来,高校社团没有处理好学术性与娱乐性两种协会的关系。一个社团学术性不足就会影响开展活动的质量,而没有足够的娱乐性则不能愉悦身心,不能吸引更多的人群参与。过分偏重学术或者过分偏重娱乐都不能使社团的建设目标达到最优化。社团建设要体现多样性的原则,使其学术性和娱乐性都得到充分发挥。

爱需要全心全意范文第5篇

本期,Parents邀请多位心理学家,通过不同角度的阐述,帮助你明晰这一概念,并把它变为真正的内心感受和营养,用以丰盈我们和孩子的内心。

什么是孩子的安全感?

对于安全感,心理学家李子勋曾说过,没有任何一个心理学名词正在被国人如此普遍地滥用与歪曲。那么,到底什么是安全感,安全感有什么用,有安全感的孩子什么样,缺乏安全感的孩子又会有什么表现?

安全感来自于对养育者和对自己的基本信任。

著名人类学家艾里克森认为,婴幼儿发展的最重要因素,是建立起对世界的基本信任,这个基本信任可以被看作安全感的基石。

这个基本信任来自于养育者——主要是孩子的母亲,她对孩子需求的反应必须是及时的、可靠的、始终如一的、预料当中的,孩子才能认为这个世界是安全的、可靠的、善良的。同时孩子也在自我规范当中建立对自己的基本信任。有了这两个基本信任,孩子才能感受到自己的生命是有意义的,自己的存在是有价值的,自己是可爱的、受到保护的,从而建立起生命的意志力。

爱和规则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的两条通路。

给孩子安全感就是给他无条件的爱。孩子是上天赐予我们的礼物,我们需要无条件接纳。这种爱可以让孩子成为他自己,而不是按照你的想法去成长。但是,真爱不是溺爱也不是宠爱,爱是没有边界的,但是生活是有规律和规则的。我们要爱孩子,但也要给孩子生活的规则。规则是对孩子的另一种保护,如果孩子不知道底线在哪里,他就无法知道应该怎么做,面对浩大的世界会觉得无从掌控,他的世界就会变得混乱,内心没有安全感。

有安全感的孩子不会轻易放弃生活的努力。

安全感充足,孩子才能发展自己,不会受到外界的左右和干扰,也不会遇见困难轻易放弃努力。一旦确认他在这个世界上生存的意义和价值,孩子就可以继续发展自己,不会再浪费精力和时间去获得安全感。没有安全感的孩子,总是感觉到世界是有危险的,父母是不爱自己的,觉得会被父母抛弃。他总是在想办法证明:父母是爱我的,他们会照料我,不会抛弃我。

Q+

关于孩子表现与安全感的疑问

·孩子胆大、勇敢就是有安全感的表现?

不是。安全感好的孩子一定注意自己的人身安全。每到陌生的地方,不会一马当先冲上去,他们会很沉静地先观察环境、观察陌生人。当然安全感好的孩子的确是有胆量的,他们敢于接触陌生的环境,敢于尝试一些新的东西,陌生人不会给他们带来焦虑和不安。但焦虑并不代表没有安全感,每个孩子的性格气质不同,每天的心情也不一样,表现出的情绪也不尽相同。

·总是用慰藉物的孩子是不是没有安全感?

不是。大部分孩子在一定的阶段都需要慰藉物。即使有时候已经不需要了,当环境发生改变时,他又需要慰藉物,这是正常的。但是,也有些孩子会因为安全感不好,缺乏父母的关注、呵护和爱,从父母那里得不到满足,转向从物品那里得到满足,如没完没了吃零食,总是要买这买那,填补他在精神上、情感上的需要。其实父母的陪伴和关注是他最需要的,如果孩子的安全感好,他就不会无休止地追求物质。

·性格内向的孩子是没有安全感吗?

不是。人总是分为内向和外向,这是性格气质决定的。内向的孩子对陌生情况比较敏感,容易分泌焦虑的激素。有安全感的内向的孩子,小时候很害羞,甚至表现得很怯懦,如果父母给予充足的爱,用积极的手段鼓励和接纳孩子,学龄期他就不会那么害羞了。特别害羞的孩子需要父母多下功夫、多呵护、多鼓励、多指引。

李雪 母子依恋奠定一生的安全感基础

安全感是由最初的母婴依恋关系形成的,依恋满足得越好,孩子的安全感就越好,当妈妈——这个爱的客体已经住在孩子的心里,即使将来他的事业不一定能到达外界评价体系的“成功”标准,但至少一定是个幸福自在的人。

新闻热点链接

2004年震惊全国的“马加爵事件”,起因就是在念大学的马加爵因为打牌与同学发生口角,因被批评了为人,便接连以十分凶残的手段杀害了4名同宿舍同学。犯罪心理学教授李玫瑾在对此案进行详细调查后指出,真正决定马加爵犯罪的心理问题,是他强烈、压抑的情绪特点,是他扭曲的人生观,还有“自我中心”的性格缺陷。我们无从得知马加爵的童年早期经历了什么,但这起事件说明了,当一个成年人还停留在全能自恋期,他会认为整个世界都应该听自己的,围着自己转,别人稍微和自己想的不一样,否定自己,就会产生巨大的恐惧,会伤害甚至杀死对方。

1岁之前是宝宝“全能自恋”的阶段,请不要吝惜给宝宝及时且充分的回应。

宝宝在出生头2个月里处在“正常自闭期”,这段时期,孩子对外界反应很少,基本就是吃和睡。这时候在孩子的感觉里,世界和自己是—体的,尚不存在“外在的妈妈”。妈妈积极地关注和陪伴,维持了孩子的这种“全能自恋”,使他得以继续“全世界都在围着我转”的幻觉,呼“奶”唤“抱”,自己无所不能。

如果孩子在这段时间里被严重地抛弃,比如妈妈使用了“哭声免疫法”(宝宝哭的时候不抱或者过一会儿再抱,不哭的时候再抱,以养成宝宝不哭不闹的好习惯),虽然宝宝确如妈妈所愿,不会再轻易地哭闹,但这同时也意味着他已心灰意冷。全能自恋期没有顺利度过的话,他的心智仍会停留在此,即使人已到了成年,这可能会带来更可怕的精神问题。

3岁之前未能满足“全能自恋”的孩子,还会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妈妈要做的就是无条件地弥补。

当孩子1岁左右,“全能自恋”被较充分地满足后,心智自然向前发展,逐渐把自己和外部世界分开,不仅仅关注自己,也开始关注别人,爱向内灌注,满了自然会流向外界,这就是所谓的“主体客体分化”,他开始明白自己是一个人,妈妈是另外一个人,有时自己的需求并不能得到马上的满足,但因为前期满足得较好,他已经具有分化的能力,故而也能接受这种适当的、天然的挫折。

因为小宝宝无法理解妈妈是另外一个人,对妈妈他们会表现出很大的攻击性,不管是拽妈妈的头发还是咬妈妈的,这种看似无情的客体使用,正是宝宝建立安全感和他将来成为一个有情有义的人的基础。如果孩子在1-3岁期间,仍然在肆无忌惮地“使用妈妈”,可能说明他在1岁之前没有得到及时的回应和满足,尚未脱离全能自恋期,这时父母要尽快地无条件地弥补,否则孩子的心理发育就会停滞在那里。

心理师特别提醒:表现nice不等于安全感足

在0-2岁的时候,有时候会呈现一个有意思的区别,那种安全感不是很足的孩子,可能反而表现得很爱笑,很喜欢和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就是俗称的“自来熟”,他可能比较少地和自己在一起,只要旁边有人,精力都放在别人身上。大人们通常都喜欢这样的孩子,觉得他们懂事好玩。但实际上在这个阶段,安全感很足的孩子,并不会花很大比例去和人交流,遇到新的人他会去观察和感受,确定这个人是他喜欢的,他才会跟这个人有适当的互动。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李雪——

Parents:如果宝宝几个月时,父母因为不懂而做了一些破坏安全感的事,孩子大了之后还可以弥补吗?

李雪:比如这个孩子是在6个月的时候和妈妈有分离,那么哪怕他现在已经6岁了,妈妈依然应该把他当作6个月的婴儿来对待,这样他的创伤才有可能会被弥补。如果你拿6岁孩子的要求去要求他,第一种情况是你要求不了,他的心智还停留在小时候,达不到你的要求。第二种是在你强硬的要求下,他可能又像6岁的孩子一样正常了,但童年的创伤,可能会在他成年以后的某个时刻爆发,到时他会更加痛苦且难治愈。

Parents:很多父母会担心一味满足孩子的要求会惯坏孩子,会这样吗?

李雪:很多成年人都会自以为是地理解现在要求孩子怎么样,他将来就会怎么样,事实往往是相反的,比如你越是强硬地要求一个2-3岁的孩子学会分享,他以后就越有可能成长为一个吝啬鬼。大人的焦虑通常是对自己头脑的一些投射,通常来自自己小时候的创伤经历,跟孩子真正的成长无关。因为我们小时候没有被这样关注、满足过,心理会有巨大的恐惧和愤怒,看到真实的孩子,我们会忍不住想要把自己曾经的创伤再轮回一遍给孩子,而且头脑会对小时候遭受的创伤进行“合理化解释”。比如从小挨打长大的孩子,成年后就会为自己的父母辩解道:“不打不成才,父母打我是对的,否则我现在肯定就在蹲监狱了。”

Parents:有人说“一个缺乏安全感的孩子背后,一定有一个缺乏安全感的父母。”如果父母从小就是在缺爱的环境下长大的,怎么能带给孩子安全感?

李雪:生养孩子是世界安排给人类的最好的救赎,一个勇于自省的爸爸或妈妈,无论童年遇到了多大的创伤,都可以在生养孩子的过程中,将自己重新养一遍。我们小时候没得到的无条件的爱,如果这个时候给了孩子,就等于给了我们自己内在受伤的小孩。在陪伴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来弥补自己的创伤。如果父母不敢自省的话,那将又是一个痛苦的轮回。

Parents:具体可以怎么做呢?怎样做到自省?

李雪:自省的原则是看真实的孩子,怀着谦卑的心去看待孩子、观察孩子,回应他,而不是想着去纠正他。当孩子再大一些,就要注意界限的问题,管好自己的嘴,孩子自己的事儿不去评判不去干涉,他有他内在的神性去教导。

新闻热点链接

今年7月,上海一个8岁小女孩在39.3℃的烈日下,因学习成绩欠佳作业没有写完,被亲生父亲罚跪在厂区大院的水泥地上做作业,一跪就是3个小时。多人劝说她也不敢站起来,因为“爸爸没同意”。可面对记者,女孩还不忘“保护”父亲,坚持说:“只跪了10多分钟。”

新闻事件解读:尚卡在“全能自恋期”的李天一

撰文:李雪

时隔两年,“星二代”李双江、梦鸽之子李天一再次成为新闻热点。“老来得子”“溺爱”是人们评价李双江夫妇的教育缺失,从精神分析的角度来看,梦鸽作为母亲未能给孩子及时、充分的情感呼应是导致李天一始终停留在“全能自恋期”的根源。

李双江自己在视频节目中说梦鸽作为母亲对儿子很凶恶,视频中梦鸽也一直端坐,缺乏表情和真实细腻的情感反应。所以我们可以推测,梦鸽是个严母,而且是缺乏情感能力的严母。作为安全感最初的来源——母婴之间的依恋关系,李天一很可能非常匮乏。没有足够的爱作为基础,13岁又被送出国导致亲子关系中断,李天一的心理基础健康水平堪忧。亲子依恋未得到满足,孩子内心会积压非常大的愤怒,这个积压的愤怒不能处理,就会转而指向外部世界,对外部世界充满敌意和愤怒。

小区门口打人事件最初的起因是,对方车辆未打转向灯就转弯,让李天一“始料未及”,差点相撞,下车后从口角变成暴力伤人。而别人的车辆不按照自己想象中的方式行驶,便打破了我“掌控一切”的幻觉。为什么打破这种幻觉会让某些人非常愤怒,甚至大打出手?答案还在母婴关系这里。当婴儿处在“全能自恋”的感觉中时,他认为我就是宇宙的中心,如果妈妈的情感呼应能力很差,会给婴儿心理造成难以弥合的创伤,使得孩子一生都在狂热追求绝对的掌控感,别人稍微不如我意就愤怒爆发。可以看出,李天一的心理发育水平尚卡在“全能自恋期”,如此推测,梦鸽作为母亲,和孩子的情感呼应能力真的很差。

小编补充:近日新闻报道,有知情人士透露,关押多日的李天一在见到母亲梦鸽后曾说:“妈,我想吃米饭,”而梦鸽则气愤地说:“都什么时候了还想着吃!”如此母子联结着实让人叹息。

李明昱:真正的安全感需要有适度的不安全感

为了确保孩子的安全感,我们需要给孩子搭建一个无菌、无害、无危险的环境吗?我们该给孩子怎样的真实世界呢?什么样的安全是健康的安全呢?

安全感不是什么都不怕。

正常的人到了不安全的地方都应该是会怕的,这种害怕和恐惧是一种保护,告诫这个人应该多加防范,赶紧离开。太强调绝对的安全感对孩子来说是危险的,有适当的不安全感,才是最具自我保护的方式。

所以,适度的“不安全”的危机意识,对孩子来说是好事。它是一种推动力,和安全感一样重要。如果没有危机意识,一个孩子偶然间爬上窗台,他可能会不管所处的环境,毫不顾忌地往下跳。没有危机意识,考生不会在考前形成必要的紧迫感,从而有正常甚至超水平的发挥。3岁以前的孩子,父母既要给他们充分的安全,也要教他们懂得什么是危险,我女儿总想碰我的热杯子,一次我就故意弄了一点热水点在她的手上。摔一次跤,下次见了他才会害怕,这是好事,否则小时候不知道,长大更容易捅娄子。

不要刻意制造虚幻的世界。

什么是给孩子建立安全感,告诉他世界上所有东西全都是美好的吗?创造一个不真实的世界,然后等着别人来骗他吗?这是不可能的。卡通片里都有一个捣蛋鬼,让孩子知道有正面角色也有较为阴暗的负面人物,我们不可能永远给孩子打造一个真空的环境,正确的做法是,告诉他世界上凡事有好有坏,好人会怎么样,坏人会怎么样,遇到坏人我们应该怎么对付他。

哪种不安全感才需要担心?

不安全感重要的一个症状就是遇到一些负面事件时,整个人很紧张,会紧缩起来,表现为身上硬邦邦的,这是看得见的,是对状况的一种警觉,导致这种情况出现的原因很多,比如妈妈在孕期遭受到一些创伤,紧张、恐惧等情绪就会同步传给孩子;还有可能是孩子从小与父母身体接触少,依恋关系建立得较差;还有是养育方式,孩子小的时候,父母没能及时回应他的需要;再如孩子在探索世界的时候,父母在一旁表现出担心、焦虑的情绪等等。

Q+

安全感测试:哪些表现是没有安全感的特征?

早教班来了3位第一次上课的1岁小朋友,每个宝宝都呈现出不同的状态,你觉得谁的安全感最强,谁的最差呢?

A.抱着妈妈大腿哇哇大哭不肯进门的孩子

B.很顺利地进入教室,不哭不闹,即使妈妈走自己也像没事人一样继续做自己的

C.一边玩教室里的玩具,一边回头看,确认妈妈是否还在

李明昱点评:其实这三种表现可能都是正常的!曾经有人认为,前两种表现的孩子都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而那些不断回头确认妈妈在的孩子,才是真正安全感充足的孩子。其实不然。判断孩子当下是否缺乏安全感,身体发出的信号最不会骗人,只要他的身体是放松的,就基本说明此时此刻他是有较高安全感的。如果是紧绷状态,父母就要积极找寻背后的原因。

武志红:安全感在于让孩子听从自己的声音

任何出自父母的所谓的经验评判都会损伤孩子的心智,影响他的发展。让孩子自由地去探索,这样他的能力和心智才会不受制约地最大化发展,成为充满安全感的人。

当我们要求孩子“听话”时,透露出的是我们心里深处的恐惧。

成人总习惯用语言或行为告诫孩子:“你要遵从我,听我的话,我能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他们总想用自己的人生经验去改造孩子,这让孩子产生了一种感觉:自己的判断是不值得提的,不重要的。尤其当孩子发出微弱的声音后,父母不理睬甚至报以打击消极的态度,只能让孩子主动削弱自己的生命能量,仅能维持活着,不再对这个世界发出呐喊,成为一具悲哀的行尸走肉。

正确,之所以变得如此重要、不可置疑,因为童年只有在符合父母认为的“正确方式”时,父母才能接受我们,这背后,是深深的恐惧。现在,我们成了父母,出于无意识的恐惧,也拼命把“正确”灌输给孩子,生怕因为自己管教不当而让孩子不够优秀。但这并不是孩子的需要,特别是当在一个家庭里,妈妈让孩子听她的,老人也让孩子听他的,不管孩子最后选择听谁的,对另一个人都是一种背叛,孩子的内心也会感到煎熬和不安,同时情感被分裂。这种情感的拉扯,比规则的不明确更可怕。

能够为自己提出要求,能够聆听自己声音的孩子,才是有生命力的。

每个人活在世上都是为了证明自己的存在,什么才叫孩子存在的证明呢?就是孩子可以做出自发性的行为。什么是好孩子?绝不是我们以为的听话、乖巧。在我看来,有生命力,能为自己提要求的孩子才是真正的好孩子。孩子最需要的一种声音,就是“你要相信你自己,聆听你自己的声音”。这样孩子才能获得一种比较好的灵活度,才不枉来这个世界一趟。从来不提要求、不给大人添麻烦的孩子,将来反而容易会出大问题。

每个人最初都是一个小气泡,我们要彰显自己在这个世界的存在,就要进行扩张,有张力、有能量的孩子才是好孩子。当自己的思想统一到别人的思想中去时,也意味着丢失掉自己。

Q+

关于安全感,提问武志红

Parents:有的妈妈常接到家里其他人的投诉,“你不在的时候孩子乖着呢!你一回来他事儿就多!”

武志红:这是很要命的习惯性的认识。孩子耍赖、表达“过分”的要求,是孩子有信心的表现,说明他的生命力肆无忌惮,可以很自由地表达他的愿望。也许表达的方式可能会过分一些,但这更意味着他有足够的信心,知道妈妈是爱他的,会满足他,就算过点儿头也没什么,这样的孩子在表达自己声音的时候很自如。反倒是那种从小得到妈妈的无条件的爱太少,表现规规矩矩的孩子,因为他们之前渴望一次,就受伤一次,声音被限制住,慢慢地不再有爱的渴求,怕他的感受不被接受,最后变得什么要求都不提了,这是非常可旧的事。

Parents:在让孩子听从自己声音的问题上,当新派妈妈和家里持有传统观念的老人有争议时,应该如何做?

武志红:家庭成员之间存有不同的观念是很正常的,但中国的家庭通常习惯牺牲那个最弱小的,也就是孩子,其实这反而是最不该违背的原则。孩子身边只要有一个人支持他,给他爱和自由,并且告诉他,你要相信你自己的感觉,你不需要做一个好孩子,只要做你自己就好。只要有一个人这样说,他就可以坚守自己的本性的部分,特别是当这个人是妈妈时,他便会拥有更大的力量。遇到和其他人观念不一样没关系,只要把自己好的观念给孩子就行。

李中莹:终极的安全感与自信心,是发展出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安全感不是来自外界的影响甚至威胁,而是来自内心是否有能力保护自己。告别了早期纯粹的母婴依恋关系,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帮助孩子建立和发展安全感,父母的新任务便是培养孩子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

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

想象你每天上下班的整个途中,你熟悉每一段的地形,知道基本公共设施的位置,即使半路车坏了你也能很快找出第二条解决办法,这样你在整个路途中可能都会很有安全感。如果因种种原因要你改一条路线,这条路上你前后百余米一个人影都没有,而且听说前一天晚上这里还发生了一起抢劫案,你的心理状态又会起怎样的变化?

一个情景的安全感可能到了另外一个情景里是不足够的,没有绝对的安全感,只有相对的安全感,在后一个情景里你需要照顾自己的能力要更多,而你拥有的能力,比如是否会武功、身上是否有可以防身的工具、身边是否有朋友等,这些能力都会增加你的安全感。

孩子的安全感,不是来自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

父母要为孩子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就是帮助孩子培养出能够有效照顾自己人生的能力。这份能力包括很多方面,绝不只是生活能力,还包含有效思维的能力,面对与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效与人相处的能力,接受和欣赏自己的能力等等。

发展出照顾自己的能力,注重的不是行为塑造,而是内心力量的培养。最怕就是明明内在力量不够,为了显得自己的强大和勇敢,一味硬撑。如果父母只是追求孩子表面上的坚强、优秀,可能就会把孩子推向伤害自己,甚至违背自己的填地。

培养孩子内心的力量,需要父母给孩子无条件的爱,真正满足孩子最深层次的需求,给予孩子爱与被爱,尊重与被尊重,这样孩子的自信越来越强,每天都有更多的轻松和满足。

李中莹:培养人生必备的最重要的三项能力

1.建立自我意识 也就是心中有“我”的意思。在小时候,我们往往被引导着去跟其他孩子做比较,而产生了“我”不如别人的想法,我也不想要这个“我”。我们大人首先就要建立这样的信念,然后一步步去引导孩子:在“我”的人生里,“我”是最重要的,我的生命来自父母,而“我”是独立于父母而存在的。

2.说话达意 今天的孩子接触屏幕往往比接触人更多,没有足够的机会发展出说话达意的能力。这样的人,当事情不顺利便容易产生情绪,内心又时常会纠结,因而更难表达,容易出现人际关系弱、自闭、抑郁等。要说话达意,必须先提升用“心”聆听的能力。

3.与感觉在一起 应付生活里的一般事物,我们需要用上意识与潜意识的力量。意识是我们可以觉察的部分,潜意识的力量比意识大得多,却不是我们能够轻易觉察的。成长过程中,我们很早就被引导跟感觉分离,这样的人会活得很累。多做呼吸放松的练习,随时自我觉察身体各部分的感觉。

1-3岁

自由探索,建立对世界的信任

当宝宝得到了父母的爱,他就开始去探索这个世界了。探索的过程是他发现自己存在意义的过程,也是他对世界建立信任的过程。这份安全感会带着我们的孩子进行更深入的探索和学习。

在探索中学习,他会得到更多自信。

孩子在尝试和认识世界的过程中,会碰到各种问题,他一边学习,一边吸收和得到更多的自信,心理上也越来越有安全感。1岁以后的孩子开始学走路,他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开始到处摸、到处跑,这个时候不应该控制他,相反要鼓励他去认识这个世界。不要担心孩子会摔倒,可能孩子会玩水、沙子、自己吃饭,弄得很脏,但是父母不要怕麻烦而制止孩子做事情。在这个过程里,孩子学会了控制自己不会摔倒、学会小心走路,让他觉得这个世界是可以掌控的。尽量把家里危险的物品收起来,给孩子自由活动的空间。

孩子来自大自然,大自然的一草一木能最大地激发他与生俱来的灵性,激发他的创造力。别再把孩子拴在家里让“电视保姆”陪着他,多带孩子出来观察大自然,定期和孩子去郊游踏青,仰望星空,即使被各种钢筋水泥包围,相信有心的你依然能找出纯净自然之所在。

警惕无心的语言伤害。

无论是父母还是老人,会习惯性地说“如果你不听话,我就不要你了”或“你再这样,我就不喜欢你了”。这会让孩子感到非常不安全。记住,孩子小的时候,他有了你,就再不需要别的东西。爱孩子,应该是无条件的。

平静应对分离焦虑。

每个孩子在成长中都会经历“分离焦虑”的时期,有的是在8-14个月,有的是在入园前后,还有的宝宝会表现多次,分离出现时情绪强烈,这与每个宝宝天生的气质有关,特别是天生较为敏感的宝宝,更需要妈妈放松心情,将其视为成长的必经之路,告诉他妈妈只是暂时离开,妈妈还会回来的,给予孩子无限的包容和等待。

职场妈妈的“爱的证明”。

职场妈妈每天回家,可能都会“遭遇”宝宝黏人的状况,几乎被宝宝独占。妈妈要意识到,宝宝这样做,是在很清楚地向你发出信号:“妈妈,我需要更多跟你在一起的时间!”他是在利用这个机会,弥补白天不能和妈妈在一起的缺憾。他是在向妈妈表示爱,也是在要求妈妈对自己证实她的母爱。不必担心,只要他证实了你对他的母爱牢不可破,他的需求得到及时的满足,很快会好的。

围栏的故事——孩子也需要规则

爱和探索让孩子了解自己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但他们的行为并不是不需要疆界。规则给了孩子的心理一道防线,在这道防线之内,他永远有安全感。一个校园里有非常大的草坪,草坪的是学校的院墙。但是,专家们发现孩子不会到很远的墙壁旁边去玩,而是集中在离教学楼更近的地方。当专家们将墙挪近一些的时候,孩子们才开始放心地到草坪上去玩。规则对孩子们非常重要。他们需要有一个界限,而不是无限制的,这样他们才会觉得安全。

培养安全感的细节清单

相关期刊更多

社会与公益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政部

母婴世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教育厅

农村财务会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