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归有光妻子

归有光妻子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1篇

当老妪复述归有光母亲周孺人对有光的疼爱时,归有光写到:“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祖母当年持一象笏至,并勉励归有光“他日汝当用之”时,归有光写道:“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这“泣”和“长号”响亮有力,音满意足。而在忆亡妻时则用“移情于景”的手法:“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既不“泣”,更不“长号”,甚而无一“哀”字!如果,鉴此认为此处的情感表达力度减弱或认为这三种情感表达理解为并列之举都欠妥当。其实,这三者之间层层递进,波澜渐续。只是情随事迁,时移势易,表达方式别样而已。

我们知道《项脊轩志》是作者分两次写作而成,文中所记的祖孙和母子之事,据赵伯陶先生考证,约写于嘉靖三年,时年归有光18岁。而补记夫妻情的文字则是在至少13年后,学者一般认为当时归有光已35岁。同样是丧亲之痛,18岁时的表达直白响亮,35岁的表达则隐忍内敛。循着这条别样的情感表达线索,本文探讨归有光在科举仕途上及齐家兴族上的坎坷遭际。

一、扬眉瞬目少年事

明人王锡爵《明太仆寺寺丞归公墓志铭》记载:周孺人怀归有光时“家数见征瑞,有虹起于庭,其光属天,故名‘有光’,甫其字也”。父辈早将这种仕举成功的心理预期根植于归有光心中。这种“天授大任而佑之”的神秘猜想在选文中也可窥见:“轩凡四遭火,能不焚者,殆有神护者”。对于项脊轩能幸免火灾的原因,归有光认为是上苍属意其身,促其读书取有成效之举。这显然是一个封建士子在身处衰境时对自我命运的坚信和肯定。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苏教版教材“殆有神护者”之后,编者在选入教材时删除了“项脊生曰”部分,即:

项脊生日:蜀清守丹穴,利甲天下,其后秦皇帝筑女怀清台。刘玄德与曹操争天下,诸葛孔明起陇中。方二人之昧昧于一隅也,世何足以知之?余区区处败屋中,方扬眉瞬目,谓有奇景,人知之者,其谓与坎井之蛙何异!

蜀清指巴蜀寡妇清,她自珍名节,经营朱砂矿,后得始皇帝敬重。诸葛亮起于陇亩而得辅佐刘备,功业千秋。此处归有光以“清”和“孔明”自喻,以“丹穴”和“陇中”来比项脊轩,在自嘲沾沾自喜的同时也是对自我人生终极目标的预想。字里行间流露出一位18岁少年的拿云心志。

事实的确如此,在归有光叙写祖孙和母子情时,“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业已三年,离考取秀才并补苏州府学生员还有一年。可以说此时他处于人生发端,意气扬扬,激越奋进。虽说母亲、祖母已相继过世,大家族也经历了“诸父异爨”的变故,但毕竟憧憬在前,自信在身。这时的“泣”和“长号”,是少年在痛彻心扉后找到的宣泄式呐喊,这种伤痛可以在强大的自信和生活的拼搏中得以抚平。所以说在描述祖孙情和母子情时虽则是痛苦的叙述,但其内蕴的基调却是激越昂扬、踔厉风发的。

二、仕途蹭蹬销壮志

据学者考证,《项脊轩志》中记叙夫妻情的部分大约于35岁补记。此时,岁月已将归有光推至中年。9岁即文章,10岁洋洋洒洒挥就数千言,12岁时“慨然有古人志”,14岁应童子试,20岁得补生员。按照他前期科举高歌猛进的速率,归有光应如其他名流般科第早登而成青年俊彦,但他的后续科考却坎坷多磨砺,趔趄常蹭蹬。他乡试六次,远赴南京,连连落第。

无论是妻子“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亦或是妻子和娘家诸小妹谈论自家的“项脊轩”,从中我们都可感受到:令归有光最难以释怀的愧疚来自于妻子对于他学识的器重和对他举业能成的期盼。而现实连续六次的失败已经让他再难有成就向亡妻明证。一方面是名落孙山的屡屡遭际,另一方面则是家人殷切的目光,在残酷现实的“冰”与亲人关切之“火”的夹击中,归有光只能将此种愧怍,裹挟着对自我的懊恨寄寓在妻子手植的枇杷树上:“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当年的拿云心志也在这一次次的磨砺和洗刷下消失殆尽,早已无有当年的豪壮和高度自信。归有光此时只有尽己能,听天命的无奈和趋随。所以归有光在叙说夫妻情后,不再“泣”,更不会“长号”,而将痛苦深深潜藏于心,任其咬啮和撕扯。

三、家业凋零人寥落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封建士人追求的平生抱负。归有光自取号为“项脊生”,是因为其二世祖归道隆曾居住在项脊泾边,所以借地名作书斋名,并以此作为自号,来表达不忘远祖的情怀也暗表振兴家业的希冀。少年时的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即有此心志:“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虽然寥寥数语,用语也冷静克制,但我们从中仍可以感受到个中隐痛。先前的“南北为一”被如今的多道“门墙”界分;先前的安宁和谐被如今的鸡鸣犬吠充盈。面对家族成员日益加深的隔阂,面对家族的分崩离析,归有光的内心倍感悲痛。但这种伤痛对于正奋力向前,冲突进击的归有光而言正激发了他埋首苦读来博取功名、复兴家业的拳拳之心。因而,当祖母拿象笏勉励他“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时,就瞬间触发了潜藏的豪情壮志而“长号不自禁”。

无论是“长号”之悲痛亦或伤感的悲“泣”,都是愤怒、压力和力量的冲突与释放。少年时归有光将这种冲突与释放在岁月长河中又沉淀成一颗无限深潜的心,在仅方丈的项脊轩默默耕耘。但进入而立之年后的归有光,在仕途多舛后,对年少的壮志也心力交瘁,无有自信去实现了。归有光在近乎同期写就的《家谱记》中也表露了此种暗自伤悼,黯然神伤的心绪:

归氏至于有光之生,而日益衰。源远而末分,口多而心异……小子顾瞻庐舍,阅归氏之故籍,慨然太息流涕曰:“嗟乎!此独非素节翁之后乎?而何以至于斯!”有光每侍家君,岁时从诸父兄弟执觞上寿,见祖父皤然白发,窃自念吾诸父昆弟,其始一祖父而已。今每不能相同,未尝不深自伤悼也。

家业寥落的另一方面在于亲人的相继离世。归有光8岁丧母,四年后祖母去世,18岁时作《项脊轩志》前部分。23岁娶魏氏,但好景不常,28岁魏氏即卒。其间又还经历了夭折之痛。爱妻之死,丧女之痛不仅使归有光失去了精神依赖和情感慰藉,而且让一度平复的家庭分崩离析之悲、亲人多逝之痛卷土重来。如果说少年的伤痛因有壮志在胸而能坚挺越过过,可谓“伤则伤矣,尚可平矣”;而中年多年不利的科考对尤重功名的归有光来说已然摧毁了他的自信,其时内心存有的“坚持”也不能抵御因祖母、母亲、妻子、女儿一连串生命离去而带来的残酷的刺伤,真可谓“伤既伤亦,无以平复”。于是,作者只能将无法言说的痛苦寄与静默的枇杷树。让沉默的枇杷树转达他深沉的哀思和怀念。如果说“泣”与“长号”影现了壮志即酬、抱负得伸的自信,那么沉默的枇杷树则氤氲着“不如归去”的夕阳暮气。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2篇

关键词:《项脊轩志》;诗意美;人物美;语言美;情感美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6-0013-01

一、灵动浓郁的诗意美

归有光的书斋项脊轩原是百年老屋,狭小仅方丈、室内十分阴暗且破败漏雨。他对老屋进行修缮,使其不上漏;“辟窗”、“垣墙”、使小阁子有良好的采光效果;又杂植兰桂竹木于庭,对周围环境加以美化。文中有两处自然景物描写,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饱含浓厚的诗意美。

经修缮后的项脊轩大为改观,情趣不可胜数。窗扇垣墙、兰桂竹木令庭院倍添光彩。白日,庭阶有小鸟啄食,人至不去。月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姗姗可爱。”诗一样的语言,画一样的意境,抒写了作者对项背轩的喜爱、眷恋之情。文中的自然景物描写意境幽美,抒发了作者因修缮项脊轩而生的自足自乐之喜和斗室读书之乐、追求功名的踌躇满志。

文章结尾处的景物描写,言有尽而意无穷,“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怛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者婚后曾与其妻在轩中共度许多美好时光,几年后,其妻死,人去屋空,室坏久不修。后虽修过,“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经年之后,重返故里,见“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庭院依旧,枇杷树已“亭亭如盖”,“亭亭玉立”之贤妻却过早香消玉损。简短的景物特写表达了对爱妻恒久深沉的怀念,看似平淡的文字中蕴含着无限的悲情。

二、个性鲜明的人物美

《项脊轩志》中所写之事都是平常小事,所怀念的女性:祖母、母亲、妻子都是平常之人,归有光却通过日常琐事的描写展示了她们的个性,凸现了其心灵美。祖母慈祥、幽默;母亲勤劳,慈爱;妻子贤淑,聪慧。作者抓住具有代表性的平常事,运用不同的细节描写表现个性化的人物,人物形象鲜明生动,音容笑貌跃然纸上。

作者幼年失母,听老妪讲述母亲当年对儿女的关怀,“语未毕、余泣,妪亦泣。”母亲善良仁慈,对待下人“抚之甚厚”,老妪有感于母亲对儿女的慈爱之心和对下人的仁厚之心亦随之哭泣。祖母到轩中看到作者闭门苦读,“大类女郎”,“儿之成,则可待乎”,亲切的话语中充满幽默和赞许。“比去,以手阖门”,“顷之,持一象笏至”,细致的动作描写,把祖母对孙儿的爱怜、期待之情表达得淋漓尽致。贤良淑德的妻子与作者志同道合,常到轩中“问古事”、“学书”,像作者一样安于贫贱、志趣高洁。作者在文中刻画了个性鲜明的人物,读者在品读文章时也能看到一个聪明好学的青年归有光形象。其甘于清贫,在简朴的书斋中勤奋苦读,怡然自乐的性格和志趣亦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三、平实简洁的语言美

归有光反对 “以琢句为工”的文风,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力矫时弊,以不事雕琢的文笔记叙日常生活琐事,自有风味,尤为真切感人。《项脊轩志》语言平易质朴,简洁蕴藉,叠声词的运用具有音乐美。

全文不足八百字,着墨不多而神采生动,平淡自然而情深意长。作者借项脊轩的兴废将抚今追昔、怀念亡人的悲痛注入平和冲淡的语言,将家道衰落、壮志难酬的悲伤蕴于清淡朴实的文字,“平淡”有味,含蓄隽永。

文中用叠声词来摹声、绘景、状物,增加了形象性和音乐美。清静的庭阶“寂寂”、月下桂树随风摇曳,“姗姗”可爱、枇杷树“亭亭”如盖。双迭字的运用,写景状物更形象生动,富有音乐美。

四、真挚深厚的情感美

《项脊轩志》对家庭琐事的抒写,展现了浓浓的亲情美,打动了一代又一代读者,至今深受人们的喜爱。崇高的祖母之爱,伟大的母亲之爱,温馨的夫妻之爱使文章溢满浓浓的亲情。然而,不幸的是疼爱他的母亲早逝,关心鼓励他的祖母已亡,伉俪情深的妻子也离他而去,而重振家门、成就功名的愿望却未能实现。这一切让他悲痛不已,怀念亲人的深哀巨痛和坎坷不得志的抑郁感伤又使文中充满深沉的悲情。

听老妪讲述母亲疼爱儿女的往事,“语未毕,余泣,妪亦泣。”回忆读书轩中,祖母前来探望并期待、鼓励自己博取功名,“长号不自禁。”念及妻子“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归宁回来传述诸小妹关于阁子的话,无限伤感,“吾妻死,室坏久不修。”文章以记叙庭中那株枇杷树作结,简约含蓄,无一字言思念,而思念之情表现得极为真挚动人。“一切景语皆情语”,那株亭亭如盖的枇杷树寄托着他对妻子永久的深沉的怀念,作为怀念伊人的象征长青于文学的殿堂中。

作为唐宋派代表作家,归有光推崇《史记》和唐宋散文,反对复古派文风,提倡散文应以朴素简洁取胜,其文也平淡简洁。他赞同李贽的“童心说”,主张为人写文均要真,“独出于胸臆”。写真人、抒真情,使其文格外真实感人。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3篇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国传统士大夫的政治追求。归有光出身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之家。祖上曾做高官,他祖母的祖父夏昶在宣德年间做过太常寺卿,但到了归有光时代:“自吾祖及父而外,贪鄙诈戾者,杂出于其间。……贫家不知恤,顽钝而不知教;死不相吊,喜不相庆;入门而私其妻子,出门而诳其父兄。”(归有光《家谱记》)一个偌大的家族归于解体:“内外多置小万,墙往往而是,……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族的没落,家庭的解体,让立志振兴家业的归有光有了无限的感慨,他痛惜家族中的败类,痛恨自己的无能。文中祖母的嘱托:“‘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呼?’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但归有光自认为自己功业无成,“令人长号不自禁”,自责之情溢于言表。

钱谦益撰《震川先生小传》云:“九岁,能属文。弱冠尽通六经三史、家之书,浸渍演迤,蔚为大儒。”他特别喜欢司马迁的著作,有着经世济国的雄才抱负,但命途多舛,直到六十岁,才中进士。做了一点小官,虽在任内尽心尽力:“用古教化法治其民。每听讼,引儿童妇女案前,剌剌吴语,事解,立纵去,不具狱”,表现出为官的才能,但为时已晚,六十六岁就死了。空有满腔热血,空有满腹经纶,末路英雄找不到施展才华的舞台。他曾在《乞休申文》中说:“职少以虚名在海内,晚叨一命,实不敢苟且以负国家委任,圣贤训诫天下士大夫之属望,”这崇高的使命感、责任感,是他自小就立下的,一旦有机会就尽情施展,但官运不济,不得不屈居民间。

项脊轩是归有光精心营造的读书之所,也是他的精神家园。以“项脊”作为轩名,本就有纪念先祖之意(他的先祖归道隆曾居住在江苏太仓的项脊泾),“余自束发读书轩中”,“竟日默默在此”,“余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从中可以看出为了振兴家运,他是多么的刻苦勤勉。又小又破又漏且阴暗的项脊轩,经他一番改造,“室始洞然”,“亦遂增胜”,乃至“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溢漾其中的是惬意,是自得。在其间有母亲的疼爱、祖母的勉励、自己的勤勉,就连他的妻子也对项脊轩倾情有加,回到娘家亦津津乐道自己那在其间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如意郎君。眼看着,一颗政治新星将冉冉升起,家业可振,大任可继,“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指日可待,虽说满架之书是“借”的,谈笑之间没鸿儒,只有“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虽说“轩东故尝为厨”,“轩凡遭四火”,人来人往,“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这里本来就不是读书之处,连刘禹锡的“陋室”都比不上,但“吾家读书久不效”的振兴责任,已如历史般地落在了他的肩上。在轩中他“俯而读,仰而思”, 两耳不闻窗外事,他也确实成了“宿学大儒”。但“久困郡邑”(钱谦益《震川先生小传》)的命运就是他的归宿。《项脊轩志》的前半部分写于他十八岁时,三十多岁后再来续写,该文莫不是他命运的谶纬之言?但其中的勃勃雄心自可寻鉴。

“学而优则仕”是中国传统文人寒窗苦读的政治理想,“万里觅封侯”是终极追求,为了这个理想和追求,多少人皓首穷经。在项脊轩中“多可喜,亦多可悲”的归有光,“喜”的是有了一个可供读书的处所,鲲鹏展翅可做依托;而“悲”中亦有励志的成分,母亲早逝但母爱可忆,大母厚望可资凭依。十八岁时虽说归有光还功业未成,不能实现祖母的嘱托,但来日方长,只要努力,犹可追索“治国、平天下”的理想。

祖母、母亲、妻子是文中描写的三位女性,虽着墨不多,但温柔之情、嘱托之意、家庭亲情溢漾其中。即使是没正面出场的用墨最少的母亲也别具神采,作者写的是母亲对归有光姐姐的关爱,并没写到自己所享受的母爱,但母亲对姐姐是如此的关爱,更何况是对寄予厚望能振兴家运的归有光呢?但“余方孺慕,天夺吾母”(归有光《亡儿曾羽孙圹志》),归有光还来不及品享母爱就失去了母亲,是祖母把他带大。这种不直接写母亲的关爱,顾左右而言他的笔法,彰显了母亲对自己的温情与厚爱。妻子是从小失

怙的归有光精神栖歇的幸福港湾,如果说十八岁前的归有光只是懵懂地知道家道中落的痛苦和光耀门庭的家庭责任与使命感,成年后的归有光,尤其是处于而立之年的他,科场屡屡失意,官场遥遥无期,聊以的是娶得红颜知己,以慰籍被辛酸和坎坷折磨得伤痕累累的心灵,那“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文中虽寥寥数语,但夫妻恩爱、琴瑟和谐的画面跃然纸上,而妻子的突然去世,无异在他未愈的伤口又撒上了一把盐,院子里那棵枇杷树,“吾妻死之年亲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睹物思人,而人却阴阳两隔,此种伤痛用“令人长号不自禁”岂能表达?文章戛然而止,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

可以说这篇短小而隽永的文章,其中寄寓的是中国传统士大夫深沉的使命意识,而纵观归有光的一生,又是对失意者生命无意义的阐释。这其中有自命不凡的奋斗,有屈从命运的无奈,有理想显现的喜悦,有命途多舛的悲叹。正如清人姚鼐评论的:“其于不要紧之题,说不要紧之语,却自风韵疏淡。”清人王锡爵也说《项脊轩志》:“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溢于言语之外”。作为中国传统士大夫的姚鼐、王锡爵们更能参悟其中三味。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4篇

关键词: 《项脊轩志》百年老屋祖母母亲妻子

一、百年老屋――精神家园

“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室仅方丈,可容一人居。百年老屋,尘泥渗漉,雨泽下注。”项脊轩是归有光青年时代读书的书屋,正是这间小小的书屋,记录了作者成长中的一些人和事,也见证了归家这个封建大家庭分崩离析的苍凉、悲切,以及作者的凄凉身世和怀才不遇的沉重感叹。归有光在《项脊轩志》中采取了欲抑先扬的手法,先极力叙述项脊轩原来的旧、小、漏、暗,修葺前的破旧惨败,正是他累世不第的寒儒家庭的真实写照。而他于残垣败堵中崛起,居然想通过修一室之举来整肃自己的心灵世界,鞭策自己尽最大的努力去支撑起业已中落的大族家脉,承接祖辈光耀门楣的火把。因此他修葺小屋时“前辟四窗”,是想把光明引进轩中,扫一扫“我家读书久不效”的阴霾,为自己鼓劲,也寄希望于未来。

修葺后的项脊轩明亮、幽雅、安静,充满了诗情画意。“杂植兰桂竹木于庭,旧时栏,亦遂增胜。借书满架,偃仰啸歌,冥然兀坐,万籁有声;而庭阶寂寂,小鸟时来啄食,人至不去。三五之夜,明月半墙,桂影斑驳,风移影动,珊珊可爱”。作者“稍加修葺”,再做变化,独居陋室,悠然自得,其乐无穷。屈原以兰桂譬喻美德,后人以竹子象征志节,种植兰桂竹木让我们看到了作者的志趣高远,同时也反映了作者要成为家族顶天立地之脊梁的人间告白。

“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门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把一个好端端的“南北为一”的“中通”之庭瓜分豆剖,让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封建大家庭“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那种崩解速度,同时也让我们意识到骨肉同胞之间心灵交通断绝的无限悲情,体会到曾经的亲人之间那种由灵犀相通而终于默契阻隔的心路历程,这种骨肉相残、兄弟阋墙的场面怎不让人心生悲戚之慨呢?

“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写此文时,作者也经历了四次科举失败的惨痛教训。可是轩得不焚,作者也没有被暂时的失败吓倒。由此可见,写到这里,项脊轩已经不仅仅是作者的一个书斋,而是他与祖先愿望合一的一个媒介物,更是他“多可喜,亦多可悲”的精神家园。只要他这个归家长孙还在奋斗,项脊轩就永远不会倒塌。一轩之内,我们不只看到了作者的温情与悲情,更看到了一个屡试不第的明代寒儒“屡败屡战”的豪情。

二、祖母――宠爱与敬爱

写祖母时,作者用了三次语言描写和两个动作描写:“何竟日默默于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把祖母对自己的牵挂、赞许、鞭策、期盼的复杂感情描绘得惟妙惟肖,生动感人。归有光先祖曾在明宣德年间担任太常寺卿,而如今,归家读书久不效,儿辈们科举无望,她希望归家能在中道衰落时出来个可以光耀门楣的人物,而这个希望便落在孙子归有光身上了,祖母对自己千斤担子系于一身的宠爱,不言自明。作者想到年事已高、挪动颤巍巍的脚步喃喃自语,捧着曾显贵与荣耀的象征――象笏的祖母,一种敬爱之情油然而生。

三、母亲――慈爱与深爱

作者因八岁丧母,过早地失去母爱,对慈母的音容笑貌不甚了了,但作者却巧妙地通过哺育过归家两代人的老妪口中睹物思母,感人至深地道出了母亲对子女的慈爱之心。老妪回忆说:“姊姊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极普通的动作描写,极平常的生活话语,却生动地描写了母亲对孩子的慈爱之情,一个慈母的形象跃然纸上。“一站一叩一问”的细节描写反映出作者对母亲的深爱之情。

四、妻子――恩爱与怜爱

相濡以沫、相敬如宾的妻子早逝是作者一生中最悲切的事情。《项脊轩志》平实的语言中字字含情,突出了他们夫妻之间的恩爱情深。“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于字里行间我们仿佛能听见项脊轩中不断传来的欢声笑语,能感受到他们夫唱妇随、恩恩爱爱、情深似海的感人场面。“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与开头形成鲜明对比。作者没有直写妻死后的伤感,但我们从文章的前后对比中,自然能体会作者对亡妻深深的怜爱之情。尽管后来,作者又重修旧室,但心中是落寞的,已全然没了当年的热情,有的只是无尽的伤感。

文末,作者把极深的悲痛寄寓一棵枇杷树。“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枇杷树本来是无思想感情的静物,但作者把它的种植时间与妻子逝世之年联系起来,移情于物;在“亭亭如盖”四个字的前面加上“今已”这个时间词,表明时光在推移,静物也显示着动态。树长,人亡;物是,人非。光阴易逝,情意难忘。由于想念人而触及与人有一定关系的物,便更添了对人的思念;再由对物的联想,又引发对往事的伤怀。于是作者托物寄情,物我交融,进一步把怜爱之情深化了,只说树在生长,不说人在思念,产生了“不言情而情无限,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

在这篇抒情散文中,百年老屋饱经沧桑历尽磨难,平常的生活琐事透视出对祖母、母亲、妻子的深深眷念,正如明人王锡爵所说:“湿润典丽,如清庙之瑟,一唱三叹,无意于感人,而欢愉惨恻之思于言语之外。”

参考文献:

[1]方苞.书归震川文集后.方苞集(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5.

归有光妻子范文第5篇

摘要:《源氏物语》的作者紫式部生于积极摄取汉文化的平安时代,其作品中充分吸收了汉文学的精华,尤其是唐朝的诗歌文学,并融合了日本民族固有的文学精神和趣味。本文将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窥探一下作品中的唐诗文学的投影。

关键词:源氏物语;长恨歌;白居易;刘禹锡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1—1580(2013)07—0120—02

众所周知,《源氏物语》这篇巨作不仅吸收了日本古典文学的精华,同时也积极摄取了中国古典文学的养分,尤其是唐诗的引用更是在作品中比比皆是。关于《源氏物语》直译引用白居易诗歌(以下简称“白诗”)篇数,各家统计都不尽相同,但就其明确引出诗句者而言,多达47篇,引用次数100余次。本文涉及的「桐壶章节中,白居易的《长恨歌》的大量直译引用是其一大特点,而「葵章节中关于刘禹锡诗歌的吸收也尤其引人注目。

一、「桐壶卷中的“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投影

桐壶更衣由于其身份卑微,却集皇帝的万千宠爱于一身,由此遭到后宫妃嫔的嫉妒,成为众矢之的。在这点上,可以看到桐壶帝对桐壶更衣的宠爱正如唐玄宗对杨贵妃的关系,即“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于一身”。因宠幸妃子激起了朝廷的公愤,这与《长恨歌》如出一辙,虽然桐壶更衣死于病患,与杨贵妃有所不同,但对男主人公桐壶帝失去其最爱桐壶更衣后的哀痛场面的描写上可以说是对《长恨歌》的情节类似模仿和表现手法的踏袭,卷中所投影的白诗将两部作品紧密地联系了起来。如:

大液の芙蓉·未央の柳も、げに通ひたりし容貌を、唐めいたる装ひはうるはしうこそあ

りけめ、なつかしうらうたげなりしを思し出づるに、花鳥の色にも音にもよそふべき方ぞ なき。朝夕の言種に、「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と契らせたまひしに、かなはざりける命のほどぞ、尽きせず恨めしき。(桐壶·巻九)

“太液の芙蓉、未央の柳”为《长恨歌》中“太液芙蓉未央柳”的直译引用。唐玄宗看到画中的芙蓉和杨柳想起了杨贵妃,并借此慰藉失去爱人后的空虚的内心。紫式部将这一投影直接运用到了桐壶帝与桐壶更衣之间,桐壶帝效仿唐玄宗,通过屏风上的画追忆逝去的爱人并由此得以慰藉。「翼をならべ、枝を交はさむ一句为意译模仿,源自《长恨歌》中的“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一句。该句中出现的“天”和“地”、“比翼鸟”与“连理枝”均为自然景致,白居易通过对自然景致的描写挖掘了唐玄宗对杨贵妃坚贞不渝的感情世界,做到了寓情于景、情景交融,把人物的内心感受极其富有感染力地抒发了出来。在这一场景的描写上,紫式部充分领悟并借鉴了白诗的意境和表现手法,同时融合了日本文学中固有的“物哀”文学精神,将桐壶帝失去桐壶更衣后的悲痛、悔怨、无奈的内心世界表现得淋漓尽致。

总之,《长恨歌》中的唐玄宗和杨贵妃的投影在《源氏物语》「桐壶卷里无处不清晰可见,但无论是白居易的《长恨歌》本身,还是本文涉及的受其影响颇深的《源氏物语》的「桐壶卷,作品的共通之处都是抒发了失去最爱后的男主人公的极度悲哀之情。通篇流淌的“愁”和“哀”的氛围及男女主人公至死不移的爱情至今仍让无数人为之恻隐与感动。

二、「葵卷中的“有所嗟”

继桐壶帝之后将失去最爱后的“愁”与“哀”演绎到极致的便是光源氏了。光源氏“荣华如玉,盖世无双”,得到父皇的钟爱,多才多艺,却也是个拈花惹草的情种。他处处留情,为男女情爱所吸引却又无法自拔,最终不得不面对和承受失去所爱之人所带来的哀痛。「葵章节中,光源氏把对母亲桐壶更衣的思念之情转接到对其后母藤壶更衣的爱恋上,却在其二十岁时与左大臣长女葵共结连理。葵虽为正妻,却始终无法真心打动光源氏,双方仅仅维持着相互牵绊的婚姻生活。直到葵怀孕后,夫妻关系刚刚看似有所缓和,葵却在儿子夕雾出生不久为六条御息所的魂魄附体诅咒而急逝。失去妻子后的光源氏回想起自己过去的种种想法和行为,对逝去妻子感到无比的愧疚。葵始终是光源氏的正妻,二人的关系曾一度得到改善,不能不说光源氏对于葵还是有一定的惜惜之情的。在描述光源氏追悼妻子,与中将唱和的场景描写上引用和踏袭了唐朝诗人刘禹锡的诗句,如:

時雨うちしてものあはれなる暮れつ方、中将の君、鈍色の直衣、指貫、薄らかに更衣して、(中略)風荒らかに吹き、時雨さとしたるほど、涙も争ふ心地して、(源氏)「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とうち独りごちて、頬杖つきたまへる御様、(中将)「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と、色めかしき心地にうちまもられつつ、(中略)(葵·卷一〇〇)

其中,光源氏咏叹的「雨となり雲とやな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和「女にては、見棄てて亡くならむ魂必ずとまりなむかし两句为与白居易齐名的唐朝诗人刘禹锡痛失爱妻后,对妻子表达无限追思之情所写的绝句《有所嗟 二首》(《全唐诗》)中的诗句。

有所嗟 二首

〔其一〕

庾令楼中初见时 庾令楼の中に初めて見し時

武昌春柳似腰支 武昌の春の柳は腰支に似たり

相逢相失两如梦 相逢ふも相失ふも両ながら夢の如し

为雨为云今不知 雨と為り雲とや為りにけむ今は知らず

〔其二〕

鄂渚濛濛烟雨微 鄂渚濛々として煙雨微なり

女郎魂逐暮云归 女郎の魂は暮雲を逐うて帰る

只应长在汉阳渡 只応に長く漢陽の渡りに在るべし

化作鸳鸯一双飞 化して鴛鴦と作り一隻にして飛ばむ

在单纯追忆亡妻这点上,作者所引用的刘禹锡的诗句可以说是光源氏的内心情感的代言,尽管是对刘禹锡诗歌的直接引用,但由于场面背景的差异,主人公的心境感受却有着微妙的不同。刘禹锡与妻子在汉阳相遇,随后将妻子带到长安生活,却在长安与妻子长别。失去最爱的人,作者陷入无限悲痛之中。在诗中,作者将亡妻比喻成神女,“为雨为云今不知”,“女郎魂逐暮云归”,只盼客死他乡的亡妻的魂魄能够回归故乡汉阳。而光源氏在追忆亡妻葵的场面中,天空下着小雨,火葬后的烟雾冉冉升起,变成云,然云又成雨落下,亡妻“为雨为云今不知”,而叹息魂魄又将归何处?从背景分析来看,可以说原诗句中作者的情感更加厚实,更具有目的性;「葵章节中的引用则更侧重于与文中具体场景的呼应,触景生情,有感而发。但无论是原诗句本身还是其在「葵章节中的投影,诗中所体现的与爱人生离死别后的哀愁之情在两部作品中确是共通可见。

三、结束语

《源氏物语》之所以具有如此顽强的生命力,成为日本古典文学顶峰的代表之作,可以说与其受到唐诗文学的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本文围绕「桐壶、「葵这两个章节中的男主人公“痛失爱人”后的场面,浅析了作品中的唐诗诗句的引用。文章中的唐诗投影远不只此,在此暂且作为今后的研究方向之一。

[参考文献]

[1]蘅塘退士编.章燮注疏.唐诗三百首[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1983.

[2]叶建华.关于白居易《长恨歌》主题的探讨[J].集宁师专学报,2000(03).

[3]邵毅平.中日文学关系论集[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1.

相关期刊更多

非常规油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延长石油(集团)有限责任公司

有机硅材料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蓝晨光化工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

石油规划设计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石油天然气集团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