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孝心名言

孝心名言

孝心名言

孝心名言范文第1篇

1、弟子入则孝,出则弟。——出自(春秋)《论语·学而第一》。

注释:少年弟子回到家里要孝敬父母,外出要敬爱兄长。

2、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出自(春秋)《论语·为政第二》。

注释:孔子说:“当今的孝子,只是说能够供养父母就行了。就是狗马,都能得到饲养。若对父母不孝敬。那供养父母和饲养狗马有什么区别呢?”

3、子曰:“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在世,不远离家乡,如果要出远门,必须有明确的去处。“

4、子曰:”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出自(春秋)《论语·里仁第四》。

注释:孔子说;”父母的年龄,不可以不知道。一方面为他们长寿而高兴,一方面为他们衰老而担忧。“

5、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好饭先给父母吃,好衣先给父母穿。

6、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召唤,应马上答应,不能怠慢,要诚心诚意,面带欢笑。

7、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孝敬父母就是好儿男,孝敬公公、婆婆,能落个既孝敬又贤惠的名声。

8、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不要让父母受苦受累,不要让父母分担你的忧愁。

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要时刻体贴、理解父母,不要让父母操心。

10、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出自《劝报亲恩篇》。

注释:父母出入(门)要小心搀扶,早晚伺候父母不要厌烦。

11、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出自《名贤集》。

注释:在家庭贫困的时候,才能发现真正的孝子,在国家危难的时候,才能识别真正的忠臣。

12、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出自《三国志·魏书》。

注释:不尊敬别人父母的人,肯定也不会敬重自己的父母。

13、孟子曰:”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注释:孟子说:”(在舜的眼中看来)儿子与父母亲的关系相处得不好,不可以做人;儿子不能事事顺从父母亲的心意,便不成其为儿子。“

14、孟子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出自(春秋)《孟子·梁惠王上》。

注释:孟子说:”尊敬自家的长辈,推广开去也尊敬别人家的长辈;爱抚自家的孩子,推广开去也爱抚别人家的孩子。“

15、孟子曰:”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出自(春秋)《孟子·尽心上》

注释:孟子说:”亲爱父母亲,便是仁;尊敬兄长便是义。“

16、孟子曰:”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出自(春秋)《孟子·离娄上》。

孟子说:”只要人人各自亲爱自己的双亲,各自尊敬自己的长辈,那么,天下自然就可以太平了。“

17、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妻子贤惠,她的丈夫灾祸就少,子女孝顺,父母就心情舒畅。

18、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出自(清)《增广贤文》

注释:成千上万部经典上都说,孝和义是人首先应当做到的。

19、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注释:父母疼爱我,做到孝有什么困难呢;父母讨厌我,仍尽孝,才为贤德。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20、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残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喜好的东西,子女要尽力为他们准备;父母厌恶的东西,要谨慎地为他们去掉。

21、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有过错,劝他们更改。要面带笑容,语调柔和。

22、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出自(请)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身上受伤,父母忧虑;道德败坏,父母蒙羞。

23、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出自《家语·弟子行》。

注释:孝敬父母是道德的开始,敬爱哥哥是道德的次序,信用是道德的深度,忠诚是道德的方向。曾参是恰恰具有这四种道德的人。‘

24、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父母呼唤,要赶快答应;父母有命令,应赶快去做。

25、首孝弟,次谨信。——出自(清)李毓秀《弟子规》。

注释:首先要孝顺父母,敬爱兄长,其次要谨慎,守信用。

26、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出自《大学》

注释:做人子的,做到孝顺父母;做人父的,做到慈爱儿子。

27、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出自《孝经》。

注释:孝是天经地义的。

28、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出自(宋)林逋《省心录》。

注释:你对父母孝顺,你的子女对你也孝顺;你敬重别人,别人也敬重你。

29、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出自(明)《增广贤文》。

注释:小羊跪着吃奶,小乌鸦能反过来喂养老乌鸦,以报答父母的养育之恩。

30、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出自《动报亲恩篇》。

注释:如何孝敬父母,孝敬父母不只是给他们吃饱穿暖;孝敬父母还不要叫父母生气,热爱、尊敬父母才是全孝。

31、要知亲恩,看你儿郎;要求子顺,先孝爹娘。——出自《四言》。

注释:养育子女才能了解父母的养育之恩;要求子女孝顺你,你就必须首先孝顺你自己的父母。

孝心名言范文第2篇

关键词: 《琵琶记》 忠孝矛盾 “忠” 变质 隐退

《琵琶记》开篇①有云“全忠全孝蔡伯喈”,而我们从文本出发,看到的却是儒家文化内部矛盾所导致的忠孝难以两全的固有矛盾,也正是这种存在于儒家文化内部的固有矛盾,导致蔡伯喈既未全忠、亦未全孝的悖反。而《琵琶记》中忠孝矛盾的表现,较前代有所缓和,在忠与孝的较量之中,“孝”则始终占据更高、更有利的位置,“忠”尽管还是带有一贯的“强制性”色彩,但其程度则有一定下降,而体现出一种变质与隐退的倾向。

一、一般意义的忠孝矛盾及其在《琵琶记》中的体现

(一)忠孝矛盾

在以儒家文化为基础的中国古代传统伦理文化之中,“全忠全孝”无疑正是被标榜的完美人格理想,儒家文化的内部矛盾导致的忠孝矛盾却使得这一完美人格的理想在实际运作中难以实现。“忠”“孝”双方都因自身的价值合理性而势均力敌,正如黑格尔所说:“冲突中对立的双方各有它那一方面的辩护理由,而同时每一方拿来作为自己所坚持的那种目的和性格的真正内容却只能是把同样有辩护理由的对方否定掉或破坏掉。因此,双方都在维护伦理理想之中而且就通过实现这种伦理理想而陷入罪过。”[1](P286)

中国古代文学作品对于忠孝矛盾的表现可上溯至《诗经》时代,钱钟书认为《小雅·四牡》一诗,可视作书写“忠孝不能两全”这一主题的源头。诗中的主人公,因“王事靡盬”而“不遑将父”、“不遑将母”,怀归之情无所派遣,故而“是用作歌,将母来谂”。《毛传》云:“思归者,私恩也。靡盬者,公义也。伤悲者,情思也”[2](P560)。而《郑笺》云:“无私恩,非孝子也。无公义,非忠臣也。君子不以私害公,不以家辞王事。”[2](P560)

《韩诗外传》中所载忠孝难以两全之矛盾冲突,则较《小雅·四牡》一诗而言更尖锐,更难以调和。如石奢之父杀人,石奢难寻“私其父”与“行君法”之两全之道,不得已而自尽以期全其忠孝。《后汉书·独行传》赵苞亦谓其母云:“昔为母子,今为王臣,义不得顾私恩,毁忠节。”《世说新语·言语》:“桓公入峡,绝壁天悬,腾波迅急,叹云:既为忠臣,不得为孝子,如何!”

可见,在忠孝矛盾早期显露之时,二者可以说是势均力敌,而主流倾向甚至是偏向忠的一方,是“不以私害公,不以家辞王事”。同时,随着二者矛盾在实际运作中的日益突出,忠孝之道的提倡者就采取了一种折中的做法,那就是“移孝于忠”,《孝经》有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即把孝道由一家扩展至一国,以君为父,君成为封建社会这个大家庭中的大家长,以概念上的偷换来解决忠孝矛盾,而实际上养亲与事君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得到真正解决,只是在形式上被偷换了。

(二)《琵琶记》的忠孝矛盾

《小雅·四牡》中的抒情主人公的现实处境是与《琵琶记》中的蔡伯喈十分相似的:思归养亲之“孝”、尽心王事之“忠”,由忠孝的纠葛矛盾所导致的现实困境。而蔡伯喈对于这种“移孝于忠”的概念偷换,显然是并不十分认同的。从最初其自言“幼儿学壮而行,虽望青云之万里;入则孝出则弟,怎离白发之双亲”、“一家安乐值钱多”,到蔡伯、张大公以“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来苦劝其赴试,希望以尽忠实际也是全其孝道来说服蔡伯喈赴试应考,蔡伯喈仍不认同,并有着自己的顾虑:“只恐衣锦归故里,双亲的怕不见儿”,仍是出于尽孝的考虑而不愿有所退让,即便最终无奈蔡伯相逼而同意赴考,也是不愿违背父亲之命,也是为尽孝而作出的让步,并非出于主观上渴望为国尽忠、为君主效力的动机。而当蔡伯喈终于黄榜高中,一朝成名之后,他的种种表现亦是无心于尽忠,所思唯有返乡奉养双亲,只是无奈皇帝、牛相权势相逼而难以付诸实践。可以说,《琵琶记》中所展现的忠孝的较量已与前代有所不同,忠不再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孝也不再是一味地作出让步,甚至“忠”已经落了下风而处于一种无力的地位,并且已经有了很明显的变质。

二、《琵琶记》中“忠”的变质、隐退及其原因分析

(一)《琵琶记》中“忠”的变质

忠孝矛盾就其本质而言,应是父权与君权的矛盾,而“君”作为整个封建社会的大家长,则是权力的集中体现与象征。因此,忠君也就成为所有行为的价值依归。《琵琶记》题目虽称“全忠全孝蔡伯喈”,而对于其中的唱词、念白加以分析则可以发现,实际上在《琵琶记》中所展现的“忠”的这一个侧面的性质已经变质,而不全然是尽忠君主、报效国家之义,更多地表现为一种对于功名富贵、光耀门楣的追求,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来说,这已经是为剧作的主人公蔡伯喈、赵五娘所厌弃的。

在蔡公、蔡婆、张大公、赵五娘甚至是蔡伯喈身上都体现着“忠”的变质与异化,如果说蔡伯喈身上还有尽忠之念,因为毕竟他还曾自言“尽贞忠”,上表辞官之际,虽更重孝,却仍念及自身对于朝廷、对于国家的一份责任,但在蔡公、张大公等人的观念中,“忠”已被完全异化,而成了富贵功名、光耀显赫的代名词。剧中,由蔡公、蔡婆、张大公几人口中道出时,本为尽忠报国之“忠”,已全然变质,而倒向了对于光耀门楣、功名富贵的追求。在蔡公一出场就已经道出对于蔡伯喈的希望——“惟愿取黄卷青灯,及早换金章紫绶”。第4出“蔡公逼伯喈赴试”中,蔡公反复申说“有儿聪慧,但得他为官足矣”、“孩儿做官,改换门闾”的愿望,无非就是渴望蔡伯喈一朝高中、光耀门楣。蔡婆对待蔡伯喈赴试之事,其关注点同样也在“他若作得官时运通,我两人不怕穷”。

即便是蔡伯喈本人,对于赴试应考的态度,同样也是“此行荣贵虽可拟”。赵五娘的顾虑同样也在于“只怕十里红楼,贪着人豪富”,“奴家当初只道蔡伯喈贪名逐利,不肯回家,原来被人强留在此”。赵五娘的担心是非常实际的,她并不曾想过蔡伯喈会否因为尽忠王事而靡室靡家,而是忧其“贪着人豪富”而忘孝忘妻。可见,《琵琶记》中的“尽忠”已全然被“为官”所取代,成为光耀门楣、功名富贵的代名词。因此,在蔡伯喈稽滞难归之时,他的抱怨同样集中于此,是“名缰利锁”将其羁绊,又自叹“书,我只为你其中自有黄金屋,却教我撇却椿庭萱草堂”。剧末宣读旌表,但蔡伯喈却叹“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所悲所叹者,唯在功名误人,却不再有孝子忠臣、不以家辞王事之进退维谷,尽忠徒有其名而已,为追求显贵、博取功名所代替,已经丧失作为一种信仰的吸引力而异化为一种束缚与枷锁。

(二)《琵琶记》中“忠”的隐退

《琵琶记》中,虽说是“全忠全孝蔡伯喈”,但在这里忠与孝的较量中,孝始终占据上风,即便是蔡伯喈为博取功名而作出的退让,也是以孝为依归的,而“忠”却成为一种陪衬,是为了实现“全孝”而随时可以被牺牲的。

“全孝”是蔡伯喈自始至终的理想,自言“人爵不如天爵贵,功名争似孝名高”,虽望青云之万里,却难离白首之双亲。所在意者,唯有一家安乐,奉养双亲,不肯“为了一领蓝袍”而“落后了戏彩斑衣”。当蔡伯喈终于屈从于蔡伯的意愿而决定赴考之时,赵五娘亦责其“功名之念一起,甘旨之心顿忘……《孝经》、《曲礼》你早忘了一半”。蔡公虽望其博取功名,其最终目的仍在于光耀门楣之大孝,而非“尽忠”。蔡伯喈的屈从父意应考,也不过是“难拒亲命”。蔡伯喈高中之后,进言皇帝希望辞官返乡奉养双亲,虽仍念及尽忠,有“若还念臣有微能,乡郡望安置”,虽然名为“衷心孝意得全美”,但仍是“忠”在为“孝”作出退让,仍是孝首而忠次。

当蔡伯喈辞官遭拒,又遭遇牛府强婚,稽滞京师,因为对“忠”的追求,或言因博取功名而为他带来一系列灾难与不如意也引发了他的抱怨与不满。“闪杀人么一封丹凤诏”“愁杀我挂名在金榜”,被功名所拘执的蔡伯喈终于明白,功名为物,不过是枷锁羁绊,“名利事叹牵绾,谩空劳珠泪涟”,不禁而发“鹭序鸳行,怎如乌鸟反哺终能养”之浩叹。“孝”占据着压倒性的优势,“忠”却退隐弱化,而成为一种陪衬性的价值存在,并且是随时可以被牺牲、被抛弃的。

剧中高潮蔡伯喈赵五娘书馆相会,当蔡伯喈得知饥年之中双亲惨死而心痛晕倒,对于不能尽孝奉养双亲之愧之悔不言自明,醒转之后毫不犹豫便“捋却巾帽,解却衣袍”、“回乡守孝”。而蔡伯喈作出这一系列舍忠就孝的举动之后,并未被责不忠,反彰其孝。当蔡氏获得一门旌表之后,蔡伯喈却仍叹“何如免丧亲?又何须名显贵?”、“可惜二亲饥寒死,博换得孩儿名利归”,仍是对自己最初舍孝就忠的决定,最终导致无法奉养双亲,致双亲饥寒而死的悔愧,而这一切都是所谓的旌表、嘉奖所无法弥补与平复的,其中又何尝不蕴涵着蔡伯喈对已发生质变的功名之“忠”的怨恨?

(三)“忠”的变质与隐退的原因

“忠”的行为的变质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于科举制度的实施。尽管在元代科举制度长期被废止,但科举制度自隋代确立以来,历经唐代的发展,宋代的完善与成熟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读书人的观念,这成了寒门学子跻身仕途、改换门闾的重要途径。但与此同时,科举制度也在对原本的“忠”进行着异化。皇帝意在招取贤良、选贤与能、为国尽忠,但应试之人中虽不乏意在尽忠之人,但不可否认的是,也出现了求取功名富贵之辈,这也就导致科举制度作为一种选拔手段,其目的与结果出现不对等性。因此,也就出现“尽忠”与读书人的仕进、自身发展相脱离的情况。

《琵琶记》中所表现的这种“尽忠”与读书人自身的仕进、发展相脱离的情况可以说仅仅只是一个开始,在后代的传奇、小说作品中,这也成了一个被作家反复抒写的主题,《儒林外史》中的一干读书人形象,到《镜花缘》,再到《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异化扭曲无一不是科举制度作为一种手段其目的与结果相背离的反映。功名富贵原可抛,而奉养双亲则义不容辞,这也是为什么蔡伯喈最终听说父母双亡后能毫不犹豫地辞官返乡守孝的原因,功名富贵、光耀门楣,怎及承欢膝下、奉养终老?

同时,《琵琶记》中所表现出的“忠”这一行为的变质与隐退根本上是与高明所处的时代相关,所“忠”的对象及其性质发生了变化。高明生活于元代中后期,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之下,汉族读书人不仅丧失了科举这一进身之阶,更是为人所贬斥的“非我族类”。同样,在一般的读书人看来,蒙古君主同样“非我族类”,他们也自然是无君可忠。异族皇帝与前代的皇帝不同,他们从天王圣明的神坛跌落,不再是为读书人所膜拜的君王与圣人的统一体。

既然所“忠”之君已由天王圣明的神坛跌落,已不再是读书人心中所膜拜的圣人,被忠之“君”自身性质的改变,同样导致“忠”这一层面在《琵琶记》中的隐退,甚至是已经被作为一种陪衬性的价值观念而出现,而不再是被置于首位的“舍孝就忠”之忠,私恩超越公义,蔡伯喈几番作为皆是为私恩而弃公义,私恩一刻未忘,而“公义”随时可抛。“忠”的观念失去了其所依托的“天王圣明”,而沦为了“尽孝”的附属品与牺牲品。

此外,元代社会中家庭关系的瓦解,儒家伦理观念的松动,也导致高明创作中宣扬的“不关风化体,纵好也徒然”的倾向性。而在“关风化”这一层面上的侧重,也就是更注重“孝”或言是对于家庭伦理秩序的彰显与褒扬,而本就被轻视被忽略的“忠”,又在这一层面上进一步退让。显而易见,在《琵琶记》中,“忠”无疑已经在忠孝矛盾的二者较量中宣告了退让与失败,“忠”性质的变化,也是最终导致蔡伯喈、赵五娘对于这种实为追求功名富贵而徒有虚名之“忠”的厌弃与反感的直接原因。在科举制度的腐化、异族统治的社会背景及元代家庭伦理秩序的松动这三者的共同作用之下,《琵琶记》中的忠孝矛盾呈现出与前代文学作品不同的面貌,孝道占据强势地位,而“忠”则在孝道的威逼与自身变质的共同作用之下退败,从而成为一种隐退的陪衬性存在。

注释:

①“全忠全孝蔡伯喈”凡四句前.原无“题目”二字,钱南扬据《永乐大典戏文三种》之例补.

参考文献:

孝心名言范文第3篇

1、人人亲其亲,长其长,而天下平。——孟子

2、父母呼,应勿缓;父母命,行勿懒。——李毓秀《弟子规》

3、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

4、好饭先尽爹娘用,好衣先尽爹娘穿。——《劝报亲恩篇》

5、千万经典,孝义为先。——《增广贤文》

6、孝顺还生孝顺子,忤逆还生忤逆儿。 ——《增广贤文》

7、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8、羊有跪乳之恩,鸦有反哺之义。——《增广贤文》

9、妻贤夫祸少,子孝父心宽。——《增广贤文》

10、出入扶持须谨慎,朝夕伺候莫厌烦。——《劝报亲恩篇》

11、亲所好,力为具;亲所恶,谨为去。——(清)李毓秀《弟子规》

12、夫孝,天之经也,地之义也。——《孝经》

13、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大学》

14、有难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子夏

15、老人受尊敬,是人类精神最美好的一种特权。——(法)司汤达

16、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孔子

17、家贫知孝子,国乱识忠臣。——《名贤集》

18、我们体贴老人,要像对待孩子一样。——(德)歌德

1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20、大孝终身慕父母。唯孝顺父母可以解忧。——孟轲

21、一个人如果使自己的母亲伤心,无论他的地位多么显赫,无论他多么有名,他都是一个卑劣的人。——(意大利)亚米契斯

22、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戴达菲尔德

23、慢人亲者,不敬其亲者也。——《三国志·魏书》

24、要问如何把亲孝,孝亲不止在吃穿;孝亲不教亲生气,爱亲敬亲孝乃全。——《动报亲恩篇》

25、孝敬父母经常可以代替最高贵的感情。()——孟轲

26、亲亲,仁也;敬长,义也。——《孟子·尽心上》

27、孝,德之始也,悌,德之序也,信,德之厚也,忠,德之正也。曾参中夫四德者也。——《家语·弟子行》

28、亲有过,谏使更。恬吾色,柔吾声。——(清)李毓秀《弟子规》

29、时时体贴爹娘意,莫教爹娘心挂牵。——《劝报亲恩篇》

30、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论语·学而第一》

31、不得乎亲,不可以为人;不顺乎亲,不可以为子。——孟子

3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孔子

33、首孝弟,次谨信。——(清)李毓秀《弟子规》

34、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35、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请)李毓秀《弟子规》

36、做为一个人,对父母要尊敬,对子女要慈爱,对穷亲戚要慷慨,对一切人要有礼貌。——罗素

37、劳苦莫教爹娘受,忧愁莫教爹娘耽。——《劝报亲恩篇》

38、呼唤应声不敢慢,诚心诚意面带欢。——《劝报亲恩篇》

39、孝子亲则子孝,钦于人则众钦。——林逋《省心录》

40、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鲁讯

41、亲爱我,孝何难;亲恶我,孝方贤。 ——李毓秀《弟子规》

42、所有杰出的非凡人物都有出色的母亲,到了晚年都十分尊敬自己的母亲,把他们当作最好的朋友。——(英)狄更斯

43、爹娘面前能尽孝,一孝就是好儿男;翁婆身上能尽孝,又落孝来又落贤。——《劝报亲恩篇》

44、你希望子女怎样对待你,你就怎样对待你的父母。——伊索克拉底。

45、孝子事亲,不可使其亲有冷淡心,烦恼心,惊怖心,愁闷心,难言心,愧恨心。——袁采

46、年老受尊敬是出现在人类社会里的第一种特权。——(法)拉法格

孝心名言范文第4篇

孝,是人们心灵里盛开的鲜花。它比自然界的花朵更为永恒、持久地散发着清香。孝是一种博大。它包容世间万物:世界有多大,孝就有多大。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1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学们:

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基本元素,是中国人品德形成的基础,是一个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多元文化体系。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最基本的传统美德,是政治道德、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的基本元素,是当今政治文明、经济文明、精神文明建设不可忽视的精神支柱和中坚力量。

孝道,是我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是中国传统社会十分重要的道德规范,也是中华民族尊奉的传统美德。在中国传统道德规范中,孝道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优良传统。

如周代将孝道作为人的基本品德,当时提出的“三德”“三行”,成为社会道德教化的核心内容;春秋时期强化礼教,《左传》中有“六顺”:君义、臣行、父慈、子孝、兄爱、弟敬;战国时期,孔子继承了商周的伦理思想,创建了独特的以仁为核心的儒家伦理道德体系,强调“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孟子发展了孔子的思想,以“人性本善”为理论基础,提出仁、义、礼、智,孝、悌、忠、信。南宋的朱熹在继承儒家传统思想的基础上,吸收、融合了佛道思想,提出孝、悌、忠、信、礼、义、廉、耻;20世纪初,孙中山提出了“忠孝、仁爱、信义、和平”等道德规范。综上可见,孝道已成为了中华民族繁衍生息、百代相传的优良传统与核心价值观。

“百善孝为先”,“夫孝,德之本也”。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文化,“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又是和谐文化.中国特色文化,理应承继这份道德遗产,发展这份优良传统,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伦理精神与道德规范。

孝道文化,社会文明的力量。孝,狭义上说就是善事父母;广义上说,就是孔子说的“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感恩,狭义上说就是感激父母,广义上说,就是感激自然,感激社会,感激祖国,感激所有帮过自己的人。孝与感恩是以孝敬父母为基础的孝道文化中的基本元素。孝是感恩的前提与基础,是人内在的品质,感恩是孝的体现,是人外在的品行。孝与感恩是思想,是态度,是文化,是行为,是素养,是文明。

几千年前,孔子曾写出一部被誉为“使人高尚和圣洁”、“传之百世而不衰”的不朽名著——《孝经》,千百年来被视作金科玉律,上至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无不对其推崇备至,产生了人类文明的伟大力量,成为独特的中国孝道文化。

孔子提倡的孝道文化,其内涵可以从如下五方面来理解:敬养父母。这是对双亲而言。敬养父母是人类的天性。孔子认为:“父子之道,天性也。”意思是说,父母培养教育子女,子女奉养父母,这是人类一种天性。又说:“孝子之事亲也,居则致其敬,养则致其乐,病则致其忧,丧则致其哀,祭则致其严,五者备矣,然后能事亲。”这是孝敬父母的天性五种表现,只有这五方面全部做到,才称得上是能侍奉双亲的孝子,也才能算是真正体现了人的孝亲的圣洁本性。

战争年代,我们提倡忠孝不是忠于某一个人,孝于某一个人,为国家尽忠,为民族尽孝就是最大的孝。把“不独亲其亲”、“老吾老”的传统美德,熔炼、提升为革命传统美德。在这种思想道德观念指导下,许多革命烈士通过尽“忠”去实现尽“孝”,积极投身革命,解放全中华的父老双亲,使其从根本上改善政治、经济地位,实践了“最大的孝”,体现了最大的忠。新中国成立以后,进一步继承发扬了“孝敬父母”的传统美德,宪法中不仅将赡养父母列为儿女的义务,而且在公共福利事业中,建立、发展、壮大了社会主义的敬老事业,形成了良好的健康的社会道德环境。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将孝道文化精神与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紧密结合起来,以报效祖国和人民,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这是,广大青少年应具备的广义的“孝与感恩”的崇高品德,是传统美德现代化的需要。

感恩教育,传承孝道文化。孝与感恩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自古就有“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的经典名句。孝敬父母是子女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是做人的修养与觉悟。新的历史条件下,与时俱进地开展感恩教育是对孝道文化最好的继承。

感恩是人类社会最朴实的情感表达,是社会道德和社会和谐的基本要求。提倡诵读《论语》、《孝经》、《礼记》、《弟子规》等传统经典,使人们特别是未成年人从传统文化典籍中汲取思想养分,懂得孝敬和感恩父母。最后,让我们一起共同努力,传承孝道文化的正能量,真正把我国建成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强国而奋斗。

谢谢!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2

敬爱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今天我们演讲的题目是“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

世界上有一种宽容的爱,他的名字叫父爱。

世界上有一种琐碎的爱,她的名字叫母爱。

父母的关怀就像一把伞,为我们遮风挡雨

父母的教诲就像-一盏灯,为我们照亮前程。

父爱是一缕阳光让你的心灵即使在寒冷的冬天也能感到温暖如春;

母爱是一首深情的歌,婉转悠扬,轻吟浅唱;

父爱是一泓清泉让你的情感即使蒙上岁月的风尘依然纯洁明净;

母爱是一阵和煦的风,吹去朔[shuò]雪纷飞,带来春光无限。

一件件生活中的小事蕴藏着亲人们对我们的爱,一句句动人的话语洋溢着父母对我们的情。

我们在无微不致的关怀中成长。父母为了我们失去的太多。父母为了我们付出的太多。但是我们对他们连了解都做不到,更不要说做了什么。

在家中,我们是不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让父母为自己忙前忙后;是不是在不高兴时,对他们冷淡,甚至顶撞他们,使他们失落伤心;在学校里是不是对学习敷衍了事,不努力学习,学习不尽人意,是否违反校规校纪,让父母为此伤心担忧;是不是在社会中言谈不当,行为举止无法做到文雅礼貌而是父母受到非议,作为儿女的我们是不是该反思反思了。

我们已渐渐长大,父母因为我们操劳,慢慢的老去,此时不报更待何时。

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是做人的最基本道理。今天,我们在这里,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那么,怎样才能表达我们的感恩之心呢?感恩父母,绝不不仅仅是物质上的赡养,更重要的是给他们精神上的安慰。这体现在我们的一言一行,体现在点滴小事中,在家中,多为父母分担家务,与父母聊聊天。在学校里,努力学习知识,在收获知识的同时,也为父母增光添彩,这不就是感恩吗?

在社会中,我们举止端庄,言谈高雅,品德高尚,待人接物彬彬有礼。不骄傲自大,目中无人,赢得邻里们的一致好评,我们,为自己代言,也是为父母代言,这不更是感恩吗?感激父母,给了我们宝贵的生命,感激父母,给了我们最无私、最伟大的关爱。

孝敬父母并不是要求我们轰轰烈烈的去为他们做什么大事,而是要求我们从现在做起,从点滴做起;感恩伴我们进步。孝顺让我们成熟。

千言万语一句话:让我们学会感恩,做孝顺儿女吧。感谢我们生命中最重要的人,最爱我们的人------爸爸、妈妈我爱你们。

以孝亲为主题的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评委、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古人云:“人孰能不老?百善孝为先”,中华民族历来把“孝”字作为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而且,把孝敬父母、赡养老人作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一个贤能的人,只有一身倾注着孝与德,才能成为社会的栋梁之材。孝道演讲稿。我作为当代的一名少先队员,理应把在家孝敬父母、关心长辈;在校尊敬老师、关爱同学;在外提高自身人格,弘扬美德作为我的行为之准则,只有让孝德在心中扎根,才能使孝德伴我行。那么在实际生活中,我是如何做的呢?

在学校,我积极参加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多次取得优秀的成绩,处处以《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严格要求自己,连续四年每学期被评为“三好学生”。在学习上,我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上课专心听讲,勤于思考,积极发言,家庭作业认真完成。从一年级到五年级,一直担任数学课代表的我对工作认真负责,任劳任怨,不仅有特色地管理着班级,而且能及时、耐心地帮助班上学习基础较差的同学提高学习成绩。记得那是四年级的下学期,班上一位好友对数学不感兴趣,家庭作业有时不能按时完成。针对这位同学的现状,我主动与这位同学交谈,共同探讨如何学好数学的方法,多次利用双休日时间到他家帮他复习功课,解决数学难题,通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位同学的数学成绩提高很快。

我的成长,离不开老师的教育和父母的正确引导。孝道演讲稿。曾经我在作文中写过《我是妈妈的好帮手》、《等》、《自立》等文章,在日记里也记录到自己所发生的事情:如在车上给老人让座、拾金不昧、维护班集体、与破坏绿化环境的人作斗争、遵守交通规则的心得体会。在学校,我尊敬师长,彬彬有礼,是一个受到老师和同学一致称赞的“开心天使”。

在家里,我孝敬父母,关爱长辈,常常帮父母做及所能及的家务事,是一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

记得在我刚上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妈妈常因上夜班或下乡工作,没有很多时间照顾我,从小养成独立生活能力的我,主动帮助妈妈承担了一些家务事,如洗碗、做卫生、整理衣物等等。我的奶奶生前因骨盆粉碎性骨折长期卧病在床,生活不能自理,乖巧懂事的我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主动帮助妈妈细心照料奶奶,放学回家跟奶奶端茶喂饭、倒屎倒尿。有一次,我和妈妈在帮奶奶洗澡时,我亲切地对妈妈说:“妈妈,等你老了的时候,我也会和我的媳妇帮你洗澡。”看到妈妈灿烂的笑容,我也自我陶醉。

孝心名言范文第5篇

【关键词】青少年 孝道教育 理念 开展活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0-01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嘉祥地处鲁西南平原,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冉子的故乡,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蜚声中华大地。以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儒文化中“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凭借嘉祥独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孝心为主线、以孝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创设了班级特色文化,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式主义、重说教、抽象等,缺乏实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上。

一、创设氛围,凝成理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依据孝德教育内容,我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班级孝德教育氛围,把硬道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动素材。为了营造班级氛围,悬挂行孝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定期举办孝道专题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内容有孝德系列教育、学生典型事例等,为了陶冶学生孝德情操,精心制作了二十四孝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孝道名人,同时又制作了新二十四孝图,选择的是现代孝德名人,有感动全国的十大人物,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有本县、本镇乃至本校、本班的孝德模范,多角度,多层次加深理解孝德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新孝德观,摒弃愚孝,展现出一代新人励志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新风尚。

二、开展活动,激扬真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内化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为此,我利用孝道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孝道、议孝道、评孝道、比孝道,形成“以孝为先、以孝为荣”为特色的班风,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定为班级的“孝敬日”,组织学生开展孝父母、敬长辈、怀先烈、祭孝贤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让他们从小就磨练意志,学会感恩,知道回报,励志成才。定期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比赛活动和优秀作品展,,把孝德教育同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渗透融合,相得益彰。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天下父母》、《九香》等亲情片,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千人朗诵《孟姑集镇孝亲敬老歌》,选取丰富的孝素材,编印《孝德文化教育读本》,撞击心灵,激感,把学生的孝德理念升华成道德情感,转化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开展孝道教育的关键点是:“抓住学生的心”,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所谓“攻心为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种种活动均围绕一个“孝”字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换位移情,进而审视自己,找出差距。

三、社会实践,彰显德行

学校是一方净土,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生孝道的稳定性、持久性,要通过复杂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选择曾庙、冉祠、烈士曹志尚陵墓、岳氏家祠、镇敬老院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行活动,参观了解岳氏历史及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开展给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本源,感受到”孝与亲情”“孝与社会”、“孝与责任”、“孝与学风”、“孝与成才”中“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学会助人为乐、择善而从、处事文明,报效祖国,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树立了教育良好的形象。

四、评价引导,激励成长

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行为,班级制定了《班规生约》、《孝星标准》、《家校孝德教育公约》,让学生循序而进,全面发展,共同提高。把学生评价纳入素质教育评估,把教师评价形成抓学生品德教育的龙头,把家长评价作为夯实德育效果的重要标志,班级每学期评一次“孝星”,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打分,邻居佐证,张贴“孝星榜”,有照片,有事迹,成为学生身边的新榜样,激励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重视孝道教育,传承了中华文明,拨动了学生心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孝道在学校,校风就文明,孝道在家庭,家庭就快乐,孝道在社会,社会就和谐,孝道在孩子,孩子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翡.道德教育从家庭开始[J].青年思想家.2002(03)

[2]樊建武.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7(05)

[3]王敬华.朱熹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7)

[4]唐春.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

相关期刊更多

校园心理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卫生厅

高校社科信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北省高校社科信息研究中心 ;河北省老教授协会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民主促进会中央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