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无奈的诗句

无奈的诗句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无奈的诗句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无奈的诗句

无奈的诗句范文第1篇

关键词: 《浣溪沙》 接受 欣赏趣味 鉴赏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写道:“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而人未尽知之,可云陋矣。”[1]48他认为晏殊的《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中的“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要好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这两首词在历史的长河中究竟有怎样的接受状态,吴梅先生为什么会提出这样的说法,这尚需我们用心讨论。

一、两首词的历代研判

(一)词选情况。

明人陈耀文辑《花草粹编》两首都选,宋无名氏编的《草堂诗馀》仅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但误以为是李所作。明人代程敏政《天机馀锦》、明人卓人月编《古今词统》、清人张惠言编《续词选》、清人陈廷焯辑《词则》均收《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关于宋代的五部断代词选中清人冯煦辑《宋六十一家词选》只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而朱祖谋辑的《宋词三百首》则是两首都选了。近人胡云翼的《宋词选》仅选了《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唐圭璋的《唐宋词简释》则是两首都选。从历代词选选录的情况来看,历代词选家更多关注的是《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二)两首词的讨论情况。

宋胡仔的《苕溪渔隐丛话》)[2]142曾指出《复斋漫录》所记录的或许有误,但历代的词话还是多有承袭这种说法。清沈雄的《古今词话》,清王弈清等撰的《历代词话》,清冯金伯的《词苑萃编》,以及清黄苏的《蓼园词评》。

词话当中也有论及“无可奈何”二句妙处的词条如: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3]3689《蓼园词评》:“沈际飞曰:‘油壁车轻金犊肥’二句,歌行丽对也。‘细雨梦回鸡塞远’,‘青鸟不传云外信’,‘无可奈何花落去’六句,律诗俊对也。然自是天成一段,著诗不得也。”[3]3048清胡薇元《岁寒居词话》:“晏元献公殊《珠玉词》集中《浣溪沙・春恨》,‘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本公七言律诗中腹联,一入词,即成妙句,在诗中即不为工。此诗词之别,学者须以此参之,其他词由此会悟矣。”[3]4028清沈祥龙《论词随笔》:“词中对句,贵整练工巧,流动脱化,而不类与诗赋。晏元献之‘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非诗句也。然不工诗赋,亦不能为绝妙好词。”[3]4051

其他词话在谈到晏殊词之时,只是概括性地谈其词的风格。如宋王灼《碧鸡漫志》:“晏元献公、欧阳文忠公,风流蕴藉,一时莫及,而温润秀洁,亦无其比。”[3]83沈雄的《历代词话》:“晏元献尤喜冯延巳歌词,其所自作,亦不减延巳乐府。”[3]1142“晏叔原谓蒲傅正曰:先君一生小词,未尝作妇人语。”清冯煦《蒿庵论词》:“晏同叔去五代未远,馨烈所扇,得之最先,故左宫右徵,和婉而明丽,为北宋倚声家初祖。”[3]3585

另外,晏殊的其他词作如《蝶恋花》、《清平乐》(金凤细细)、《踏莎行》在一些词话中也有所论及。

由此可以得出结论,关于《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二句,作为千古奇偶,被词选家和词论家多次征引。然而对于《浣溪沙》(一向年光有限身)在词选中出现得不多似乎并没有被关注。正如吴梅先生所说:“满目山河”二句,人未尽知之。

二、吴梅先生的问题意识

吴梅先生提出“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其中或许有夸张的意味,用意乃是要引起对这首词的关注。

吴梅并不推崇平铺直叙的词作。他在《词学通论》的绪论中写道:“沈伯时《乐府指迷》云:‘音律欲其协,不协则成长短之诗;下字欲其雅,不雅则近乎缠令之体。用字不可太露,露则直突而无深长之味;发意不可太高,高则狂怪而失柔婉之意。’清代《大成谱》备录董词,而于缠令格调,亦未深考。亡佚既久,可以不论。至用字发意,要归蕴籍。露则意不称辞,高则词不达意。二者交讥,非作家之极轨也。故作词能以清真为归,斯用字发意皆有法度矣。”[1]3在评价柳永的词时写道:“余谓柳词皆是直写,无比兴,亦无寄托。见眼中景色,即说意中人物,便觉直率无味,况时时有俚俗语。”[1]49他不喜欢直露没有韵味的词,是很明显的。

吴梅在《词学通论》中多次提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周邦彦的《瑞龙吟》之时多次用到“沉郁顿挫”。在分析张炎词时写道:“又如《迈陂塘》结处云:‘深更静,待散发吹箫,鹤背天风冷。凭高露饮,正碧落尘空,光摇半壁,月在万松顶。’沉郁,以清超出之,飘飘有凌云气概,自在草窗、西麓之上。”[1]64此处可见其对于“沉郁顿挫”的词的推崇。

吴梅先生还主张词的比兴寄托。在《词学通论》绪论中写道:“咏物之作,最要在寄托。所谓寄托者,盖借物言志,以抒其忠爱绸缪之旨。《三百篇》之比兴,《离骚》之香草美人,皆此意也。”[1]4在谈姜夔词时写道:“盖词中感喟,只可用比兴体,即比兴中亦须含蓄不露,斯为沉郁。若慷慨发越,终病浅显。如《扬州慢》‘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已包含无数伤乱语。”[1]63

从以上几点可以看出,吴梅先生是带着问题意识鉴赏二词的。首先“满目山河”二句有沉郁顿挫之感。“念远”用“空”字形容已有沉郁之感,而后又见“落花风雨”,再用“更”字修饰“伤春”更显沉郁。再次,“念远”和“伤春”是中国古典诗词的两个主题。由“满目山河”二句,可以看出晏殊对于中国古典诗词比兴传统的高度的驾驭能力。从沉郁顿挫和比兴寄托这两个角度可以推断吴梅先生为什么更推崇“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故吴梅先生提出“惟‘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二语,较‘无可奈何’胜过十倍”是与其对词的独特感悟密不可分的。

三、鉴赏的角度有别

关于“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历代都有很多评价。明卓人月汇选、徐士俊参评《古今词统》:“实处易工,虚处难工,对法之妙无两。”清刘熙载《艺概》:“词中句与字,有似触著也,所谓练极如不练也。晏元献‘无可奈何花落去’二句,触著之句也。”唐圭璋在《唐宋词简释》中提到:“‘无可’两句,虚对工整,最为昔人所称。盖既伤落花,又喜燕归,燕归而人不归,终令人抑郁不欢。”[4]54

“无可奈何”二句的妙处就在于“无可奈何”和“似曾相识”都是一种情绪,是虚词对。然而这两个词的妙处不仅是因为其是虚词的绝对,还在于这两个词的表达抓住了古往今来人们所共有的一种情绪,即对于“花落”的“无可奈何”之感,以及对于“燕子”的“似曾相识”之感。这些情绪在诗词中也多有描写。如欧阳修《蝶恋花》:“雨横风狂三月暮,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杜甫就有一首《归燕》的诗作:“不独避霜雪,其如俦侣稀。四时无失序,八月自知归。春色岂相访,众雏还识机。故巢傥未毁,会傍主人飞。”

“满目山河空念远”当是化用唐人李峤《汾阴行》中的诗句:“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叶嘉莹先生在她的《嘉陵论词丛稿》中谈到这两句时写道:“如大晏最有名的一首《浣溪沙》词之‘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不如怜取眼前人’,这三句词从表面来看,所抒写的只不过是‘伤春’‘念远’的情感,丝毫看不出有什么思致在其间,而大晏也确实未尝有心于表现什么思致,只是读着三句词的人,却自然可以感受到,它所给予读者的,除情感上的感动之外,另外还有着一种足以触发人思致的启迪。这种启迪和触发,便正是大晏的情中有思的特色之在。”[5]“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这句词凝练地表达了伤春离别。伤春、念远一直是中国抒情诗歌的两个传统。“念远”和“伤春”二词显示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这种类型化的表达,具有高度的概括性。并且这两句词的对仗十分工整。“满目”对“落花”,“山河”对“风雨”空间对得特别好,有立体感。“空”对“更”都是虚词,但都表达了十分强烈的情感。“念远”对“伤春”这两个词都是类型化的情绪。并且“念远”多为男子的思念,而“伤春”多为女子的闺情。无穷哀感都在虚处。这两句词反映了晏殊对于词的高度驾驭能力和高超的艺术水平。

从对仗上来讲,“无可奈何”二句更技高一筹,从概括性和中国诗歌的抒情传统上看“满目山河”二句更胜出一筹。两首诗都有妙处,只是鉴赏的角度不同而已。

参考文献:

[1]吴梅.词学通论[M].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

[2][明]胡仔纂集,廖德明校点.苕溪渔隐丛话[C].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2:142.

[3]唐圭璋.词话丛编[C].北京:中华书局,1986.

无奈的诗句范文第2篇

“本性能耐寒”的下一句是“风霜其奈何”。

该诗名为《秋菊》,陈毅诗作,是一首五言绝句,出自《陈毅诗词选集》。全诗为“秋菊能傲霜,风霜重重恶。 本性能耐寒,风霜其奈何”。

该诗指猛烈的风霜无法对秋菊产生影响,用夸张的手法写出了秋菊坚强的品质。这首诗赞美的是秋菊,更是在歌颂革命者,体现出革命者坚强不屈的精神。

(来源:文章屋网 )

无奈的诗句范文第3篇

这篇诗,乃是诗人在遭受谗毁,初离长安南下时写的一组诗(共三首)中的第一首。诗的前四句写出了朋友对李白的深厚友情,不惜花下重金,为李白饯行。而之后却是写人生路上的艰辛与无奈,整首诗形成了鲜明而又强烈的比对。

我觉得这首诗,不光是写事,更是一种道理。或许“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日难”就是这首诗的真实写照吧!朋友是永远的,他为了自己不会去吝惜那一点点的钱财,这样的人才是好朋友吧!

当走出被友情,亲情包围的圆圈,迎来的只是凛冽的苦风而已,这些风风雨雨或许是道路上的磨砺,但也会是阻碍成长的困惑。当没有了朋友的劝告,当只能用自己的感觉去做事的时候,这又是多么的无奈……

无奈的诗句范文第4篇

你听,在茂密的芦苇中,在白色大雪般漫天旋舞的芦花中,在早已凝结成霜的白露中,有人在哀哀吟唱:“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晚秋,凄清萧飒,露凝霜结。诗人独自在河边徘徊,又该是多么的孤寂彷徨、幽思百结?仿佛睁开眼睛,便有茉莉的香气扑面而来,彼岸花开得正绚烂,却似乎永远也不能靠近。一丛丛花映着佳人的美好,也映着痴情人的无奈。

不能靠近的,才是真正的距离。但即使无法摘取一朵彼岸花,它也会一直存活于心。

天气寒了,白霜已降。蒹葭黄了,秋水已瘦。而思念,像勒住心脏的钢丝,日夕不放。随着心脏的每一次跳动而越勒越紧,痛彻肺腑,在漫长的等待中书写着甜蜜的痛。

诗人如此痴情,不知那位女子,是会像那位大胆的齐国女子一样回应“东方之日兮。彼姝着子,在我室兮。在我室兮,履我即兮”,就像后世著名的那句“妾拟将身嫁与,一生休。纵被无情弃,不能羞”,还是因为种种原因拒绝了诗人?我偏爱后者。也许那位女子不是感觉不到身后注视的目光,而是知道他们中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知道这是一段没有开始就要结束的感情。纵然感受到诗中蕴含的情意,纵有千般无奈万般不舍,也只能“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在黑夜”,像徐志摩一样感慨:“你我相逢在黑夜的海上/你有你的,我有我的,方向/你记得也好,最好你忘掉/在这交汇时互放的光亮”。

说起《蒹葭》,又想起司马相如的《凤求凰》:“凤兮凤兮归故乡,遨游四海求其凰……”、“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日不见兮,思之如狂。凤飞翱翔兮,四海求凰。无奈佳人兮,不在东墙……”也是极美的句子。幸运的是,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终成眷侣。而《蒹葭》的诗人,只能在两千多年前不停守望,等待那或许再也不会到来的伊人。此时桃花零落,红尘残碎。唯有芦花,扑天盖地而来,淹没人的整个视野。

我的身在这里,我的梦却在两千多年前的江上飘筏而过。迷蒙中,似乎有一位老人在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葛云杰

无奈的诗句范文第5篇

【关键词】蕉风 俳句 美

日本古典诗歌主要是指日本古代的和歌与俳句。和歌为三十一音,即日语的三十一个字母,由五七五七七句式构成;俳句由十七音构成,即五七五句式,是世界上最短最精练的诗的形式之一。它以简约的形式和浓郁的意象来表现丰富的情感,以浓缩的语意抒发深厚的思想,可谓“文约而意远”、“志深而笔长”。俳句简约的语言中充满着象征、含蓄的韵味,富于生命感悟。

俳句是日本和文学的代表,它在日本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犹如唐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被称为俳圣的日本江户时代俳人松尾芭蕉(1644-1694)在继承前人创作的基础上大胆革新,摆脱了带有文字游戏色彩的俳谐,创立了正统的、高雅的韵文学一俳句。在日本俳句史上开了一代新风。他追求风雅,创作了大量具有艺术价值和美学价值的俳句,并以其作品的“清新”、“闲寂”、“幽雅”、“空灵”特殊风格,创立了“蕉风”,从而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自然”、“清新”、“静谧”、“幽雅”之美

在日本古典诗歌发展史上,有诸多流派,影响最大的应数“蕉风”。松尾芭蕉一生远离尘世,融身于大自然之中,醉心于风雅,因隐居的院内多芭蕉树,故改其居所为“芭蕉庵”,因而也由此得“芭蕉”俳号。他首先追求创作上“幽雅”的美学观,一扫昔日日本俳坛陈腐之气,以简洁明快的笔触赞美山川自然,透射出作者匠心独运的清新快乐的情趣,“幽雅”深远的诗风。

芭蕉的俳句主要表现在以直觉审美的思维方式进行创作的特征,以感知为主,综合多种心理因素,作品内容多富于外化的特点,因而他的俳句多以言外象胜、以言外意胜的“幽雅”而见长。如:一片春樱云渺渺,钟声上野抑浅草。春意盎然,美丽的樱花开满枝头,看似彩云,一片幽静,远处传来悠扬的钟声,似乎打破了梦幻的宁静世界,当迟疑钟声是从上野寺传来,还是从浅草寺传来时,悠悠的钟声已渐渐消失在樱花中,因而大自然显得更加静谧了。这里诗人并没有直接描绘幽静的樱花世界.而是通过钟声来烘托,使读者在置身于花的海洋中、在耳闻着悠扬的钟声的境遇中,去产生丰富的想象。画樱花则闻钟声,听钟鸣则观樱静,真乃诗中有画。给人一种“静如幻”“美如幻”之感。

二、人生苦旅中的“闲寂”与“空灵”

芭蕉虽然一生远离尘世,但是他人生之初,曾几度欲跻身仕宦之途,均未能如愿以偿。失意使他在心理上、人生观上与现实社会形成强烈的反差,由于厌倦了社会,无奈才选择了隐居山川。他崇拜李白,效仿李白到处漫游、“裘马多清狂”的生活,艺芭蕉试图通过与大自然的对话来排解人生的苦闷,并通过对自然景物的赞美、感悟来表达对恬静、幽美的田园生活的向往。尽管他主观上极力要摆脱社会,来消解内心的由失意而产生的对社会的厌倦感,但在云游生活中接触了许多下层百姓的生活,对社会有了进一步了解。反而却增强了他力图摆脱烦恼的云游生活中的孤寂、悲凉、失落之感,流露出已是“无材去补天”的无奈。芭蕉的俳句多得于漫游之中,流露出他对社会的无奈与惆怅,从而形成了他的独特创作风格一――“闲寂”、“空灵”。秋风撕卷芭蕉树,夜闻屋漏雨打盆。秋夜狂风夹着雨撕卷着院中的芭蕉树,树叶摇曳沙沙作响,滴漏的雨水敲打着瓦盆,这也不是对自然的速描或特写,而是诗人凭直觉的感悟,写出了以自然景物为对象的抒情短札。自然景物通过诗人的艺术加工,不再是一幅死物堆积的写照,而成为诗人心境、意绪的表现和象征。被诗人通过艺术加工而美化了的景物凝聚着诗人云游生活的凄凉与孤寂,充分表明了芭蕉不追求为物欲所控制的社会里的功名利禄,轩冕荣华,独自保存自己心灵的完美。

自然美的核心、自然美的价值是作家价值的表现。美是一种精神、情感方面的价值判断。俳句中的自然美是一定阶级、一定时期、一定环境中的诗人的本质、诗人的价值、诗人的精神的外化,它是记录并能弹奏出诗人的快慰、凄苦、幸福与不幸的人生乐章的音符。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铁路文艺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

国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师范大学;四川省文史研究馆

记者观察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