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颇负盛名

颇负盛名

颇负盛名范文第1篇

天津有“狗不理包子”,博山有“石蛤蟆水饺”。作为一种地方名吃,“石蛤蟆水饺”在上世纪40年代到50年代中期影响颇大,曾为山城博山增色不少。

话说上世纪30年代,博山西围箔市街的石玉璞,在商贾云集、车马辐辏的上河滩,开了一家小饭铺,以经营包子(博山过去尚无“水饺”的称谓,所以将水饺称为“包子”)、菜煎饼、油粉为主,其中以包子最为有名,皮薄馅大,物美价廉。于是一时间石玉璞的小饭铺生意兴隆,压倒了同行。在过去的买卖人之中,常常有“同行是冤家”之说,有的同行看到石掌柜生意很好,起了妒忌之心,就给他起了一个不吉利的名号,想把他叫垮。于是,就有了“石蛤蟆“之说。

原来,石家饭铺位于上河滩,前临孝妇河,后依鳌子市,又加上石玉本人体态肥胖,肚大腰圆,有人就给他取了个绰号――石蛤蟆,其用意是借用了当地的一句歇后语“蛤蟆跳在热鏊子上――蹦不了几天了”。从此,这个绰号叫响了,人们常说的一句话就是“走,吃石蛤蟆去!”石掌柜最初听了心里很不是个滋味,他的好友劝解说:“蛤蟆栖息在孝妇河边,水清草绿,财源似水源,这是天时;铺子在河滩,地处南北要道,商贾云集,这占地利;你为人豁达,脾气又好,颇有人缘,这是“人和”。天时地利人和,三条你都占了,还愁不发财?”石掌柜一听,也是那么回事,这个绰号也就认了。从此,“石蛤蟆”越叫越响。

石蛤蟆水饺之所以久负盛名,一是因为水饺皮用石磨精心加工的面粉擀制,精细且有韧性非常劲道,二是因为馅子质量好,其配料以肉为主,比例是瘦六肥四,另加香油、海米、绿豆粉皮和韭菜各适量;三是因为制作时,边调馅边包边下锅。这样就保证了水饺味道的鲜美。加之博山地方水饺的制作方法类似馄饨,皮薄且匀,看上去玲珑剔透,形似元宝;下水饺又特注意火候,在锅里皮不破,盛出来不粘连。吃起来,软嫩可口,肥而不腻,味道鲜美。吃水饺时,外加胡椒汤一碗,“原汤化原食”,边吃边喝,舒服熨帖。因此,“石蛤蟆水饺”颇得佳评,兴盛十余年而不衰。

石家包子铺在1956年并入博山饭店。十年浩劫,曾一度歇业。1982年9月,在博山利民饭店恢复经营,“石蛤蟆水饺”风味不减当年。1982年我国著名园林学家陈从周教授来博山访问,在品尝了“石蛤蟆水饺”后,赞不绝口,并当场挥笔题词“博山风味推第一”。“石蛤蟆水饺”也是商务部首批认定的“中华老字号”企业。

颇负盛名范文第2篇

1、抱罗粉,因盛起抱罗镇得名,相传自明代起抱罗粉就成为抱罗镇闻名四乡的美食了。由于海南岛地处我国最南端,粮食类以大米为主,所以米粉类小食在海南比较普遍,抱罗粉则是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一种。

2、文昌鸡,海南最负盛名的传统名菜,三亚号称“四大名菜”之首。文昌鸡是一种优质育肥鸡,因产于海南省文昌市而得名。文昌鸡在东南亚一带备受推崇,名气颇盛。

3、椰子饭,在海南的民间食品中,椰子饭是一种极为独特的食品,是由海南优质糯米、天然椰肉和椰汁一同蒸熟而成,是海南传统农家小吃。

4、红糖年糕,是三亚一道传统的特色小吃。海南人春节过年都有吃年糕的习惯。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海南红糖年糕,海南人叫做甜粑。因它是用筐蒸的,故又叫做粑筐。

颇负盛名范文第3篇

宜昌天问学校602班,吴玮瑶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不是所有的花都能绚然绽放,都能生得沉鱼落雁,国色天香,不是所有的人都能一鸣惊人,封侯称王。但是,平凡的花,平凡的人,只要心中有盛开的愿望,那么,只要努力,一定能开出一朵缤纷夺目的生命之花!因为每朵花都有盛开的理由。都有属于自己的一个人生目标,都有拼搏追求的人生方向。

海伦·凯勒就是一个值得我们学习的例子,她小时候因为一场大病,导致她以后的人生听不见美妙的声音,看不见五彩缤纷的世界,并且在六岁以前都不会说话,可是她通过顽强学习,不但学会了说话,而且掌握了盲文,后来还写出了一本名著《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并在一所著名的大学毕业,她的出色让她在世界颇负盛名,她顽强勇敢地与命运拼搏斗争,最终,给自己开出了一朵绚丽缤纷的生命之花。

还有我国的张海迪阿姨,她5岁因患脊髓血管瘤导致高位截瘫。从那时起,她开始了她独特的人生。她无法上学,便在家中自学完成中学课程。15岁时,她跟随父母,下放聊城农村,给孩子们当起了老师。她还自学针灸医术,为乡亲们无偿治疗。她虽然没有机会走进校园,却发奋学习,学完了小学、中学的全部课程,自学了英语、日语和德语以及世界语,还学了大学和硕士研究生的课程。1983年张海迪阿姨开始从事文学创作,先后翻译了数十万字的英语小说,编著了许多名作。张海迪阿姨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使自己的生命之花绚烂的开放。

颇负盛名范文第4篇

《将相和》是篇编入语文教材几十年的传统课文,这一课我读过很多遍,也上过很多次,年初接到县里的开课任务,我就在琢磨这一"老曲"怎么唱出新味儿呢?记得钱梦龙老师说过"每次备课,自己要把课文一遍一遍地读,反反复复地琢磨,不同的课文,要有不同的读法,走到确实读出了自己的心得,品出了独特的味儿,才能进一步考虑'教什么'和'怎么教'"。 别无他法,首先要读,静下心来对文本进行重新细读。读着读着,还真读出新味儿来了。于是"教什么""怎么教"在我头脑中逐渐清晰起来,并成功实践于与学生共成长的课堂中。

1.以"读"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情趣

文本中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居功自傲的形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研读两个人物形象,就需要对两个人物语言的表达形式进行比较:

廉颇很不服气,他对别人说:"我廉颇攻无不克、战无不胜,立下许多大功,他蔺相如有什么能耐,就靠一张嘴,反而爬到我头上去了。我碰见他,得给他个下不了台!"蔺相如说:"秦王我都不怕,会怕廉将军吗?大家知道,秦王不敢进攻我们赵国,就因为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如果我们俩闹不和,就会削弱赵国的力量,秦王必然乘机来打我们。我所以避着廉将军,为的是我们赵国呀!"

通过比较发现,一是人称不同。廉颇称呼蔺相如"他蔺相如",显然有不敬之意。不仅直呼其名,而且还在名字前边加了一个"他"字,更突出了廉颇的不服气。而蔺相如始终尊称廉颇为"廉将军",实为真心诚意敬仰这位老将军。这样的称呼,已经把廉颇的居功自傲与蔺相如的真心诚意表现得十分明白。二是排名次序不同。廉颇始终将自己排在第一位,从"我廉颇……他蔺相如……"这样的顺序中展现;而蔺相如却始终把廉颇排在第一位,从"武有廉颇,文有蔺相如"中可见。这就将廉颇的自傲与蔺相如的谦让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三是关注的中心不同。廉颇居功自傲,关键在于以个人私利为中心,蔺相如顾全大局,关键在于以国家为中心。廉颇口口声声"我"、"我"、"我",连说三个,丝毫没有提到赵国;而蔺相如句句说的是"我们赵国",也是连说三遍,全然没有涉及个人私利。

通过语言的比较研读,我们就会发现课文将顾全大局的蔺相如和居功自傲的廉颇这两个人物的个性做了鲜明的对比。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新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因此语文课堂必须让学生多读,采取多种层次的读。在比较蔺相如和廉颇语言这一环节,我就采用了分角色读、 加词读、引读、对比读等多种方法,来取代老师的分析,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到蔺相如的顾全大局和廉颇的居功自傲。试以其中一教学片断加以说明:

师:(出示蔺相如说的话,让学生默读)蔺相如在说这段话的时候,他的心情怎样?如果我们要在"说"前面加个成语?应该加什么好?

生:(答略)

师:你们加得真好,谁能用这样的语气来读一读?(生带感情朗读句子)

师:对照 着廉颇说的的那段话,再读读蔺相如的话,看看你读懂了什么 ?

(学生分角色再朗读这两段话)

读是揣摩语言,感受形象的最好手段,学生通过加词朗读、分角色、对比读等方式,在读中就能逐渐读出字行间的"情"与"意",悟出廉颇与蔺相如的不同之处,人物形象也通过读得以清晰起来。

2.以"演"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个性

在文本细读过程中,我发现我们常常以"负荆"来说明廉颇请罪的诚意,却忽略了脱下战袍的这细节,这一战袍,对战功赫赫的廉大将军而言意味着什么?是荣誉、地位、名声……而今,廉将军脱下战袍,就意味着放下荣誉、地位、名声,所以,廉颇到蔺相如门上请罪,不仅仅是知错能改,读《史记》原文,廉颇在这一事件中表现出来的品质更重要的是"公忠为国"。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我在这一环节,采用了"演一演"的办法,巧妙创设廉颇与身边各种人的对话情境 ,引导学生走进廉颇的内心,切己体察 他的"公忠为国"。

师:廉将军听了蔺相如的肺腑之言,决定去负荆请罪。可是,他身边的人(如老婆、朋友、手下人)纷纷来劝说他不要去负荆请罪,他们会怎样劝,廉颇又会怎样说呢?大家可以试着演一演(学生自由选择表演伙伴,分配角色,编排动作等)。

生1:(扮朋友 )我说廉颇啊,你不过是说了些气头上的话,有什么罪啊!何必小题大做,去负荆请罪呢!

生2:(扮廉颇)哎,我一时糊涂,不以国家利益为重,为了小事斤斤计较,与蔺上卿闹不和,如果秦国趁机来攻打,我可就是千古罪人啊!

生3:(扮夫人)老爷啊!你是赫赫有名的大将军,却脱下战袍,背荆条去请罪,这面子往哪搁啊!

生4:(扮廉颇)夫人,这个时候,还说什么面子不面子,做了错事,就应该用这严厉的惩罚来取得蔺上卿的原谅啊!

生5(扮手下人):廉将军,你还是写一封道歉信,让小的给蔺上卿送去吧。

生6:(摆摆手)不要再说了,我负荆请罪的决心 已定,你快快给我准备荆条去吧。

在"演一演"中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在表演中学生体验、思考,提高,廉颇的形象也能更好地植入学生心中。

3.以"写"激活课堂,让学生"学"有发展

读是"入",是"吸收",写是"出",是"表达",在课末,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环节:

师:将相和好的事,一下子一传十,十传百,很快就传开了,赵国的大臣们听说此事后,会说些什么 ?赵国的平民百姓会说些什么 ?赵王、秦王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任选 一个角色 ,发挥大胆而合理的想象,写一写。

(生写师巡视,写后交流)

生1:赵国的平民百姓奔走相告:"太好了!太好了,将相和好了,秦国不敢再进攻我国了,我们百姓真有福啊!"

生2:赵国的大臣们说:"蔺上卿,廉将军都能以国家利益为重,可敬可佩啊!我们也要象他们那样,同心协力保卫赵国!

生3:赵王大喜,他说:他们俩个是我的左膀右臂,缺一不可,赵国兴盛有望啊!

颇负盛名范文第5篇

夏日炎炎,暑气逼人。此时,许多名山却浓荫如盖,山风时拂,成了人们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夏天到山中避暑纳凉,早在古代已成为人们的一种消暑方式。不少文人雅士更是深得山中避暑之妙,唐代高骈《山亭夏日》诗云:“绿树荫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山亭古树参天,蔷薇吐香,周身清凉,好一幅别开生面的山中消夏风俗画;宋代诗人梅尧臣喜欢在山里的寺庙中避暑,他在《中伏日妙觉寺避暑》诗中写道:“高树秋声早,长廊暑气微。不须河朔饮,煮茗自忘归。”山寺林木蓊翳,环境清幽,自然使人心静生凉。元代释英写过一首《山中景》诗,颇能勾起人们到山中避暑的兴致,诗云:“六月山深处,轻风冷袭衣。遥知城市里,扑面火尘飞。”城镇赤日如火,而山中树木青翠,山高气爽,微风绕屋,到此消暑,使人凉意骤生,烦热顿消。

我国名山众多,不少名山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如四川峨眉山位于成都西南,山势逶迤,重岩叠翠,流云飞瀑,使它素享“峨眉天下秀”之美誉。盛夏来此,凉风时拂,苦热顿解,从中可体味“六月清凉绿树荫,小亭高卧涤烦襟”之情趣;浙江莫干山在德清县西北,海拔七百余米,以“凉、绿、清、静”而闻名。山上修篁夹道,竹海荡漾,清幽秀丽。炎夏之时,身临其境,凉爽宜人,“竹径清风涤烦暑”正道出了个中之情趣;山西五台山位于五台县北部,山中古寺林立,清流潺潺,风景独佳,素称“华北屋脊”。独特的小气候环境,使它以“清凉世界”著称于世。夏日山外似蒸笼,山中却清风夹道,凉意袭人,真是“炎夏山中似火烧,五台山中仙欲飘”;河南信阳市鸡公山,为著名避暑疗养名山,这里绿荫环绕,白练飞泄,风光旖旎。尤其盛夏,景区凉风习习,沁人心骨,难怪鸡公山有“三伏炎热人欲死,清凉到此顿疑仙”之美传;四川青城山,峰峦叠嶂,林木苍翠,自古有“青城天下幽”之说。来此祛热纳凉,自然有清风舒怀、暑日得幽之感,秋凉宜人之爽,颇有“毛骨生风六月凉”之感;江西庐山林木葱郁,飞瀑流泻,泉水淙淙,雾海苍茫,夏季气候凉爽,有“凉岛”之称。山外炎暑逼人,热日如火,山中却是“白日不用扇,晚上把被盖”;湖北武当山奇峰峻秀,云雾缭绕,风景幽奇,盛夏似秋,涉足期间,真有“踏入武当景远幽,六月炎夏变成秋”之感;天目山为浙西著名的避暑胜地,横跨浙江临安、安吉等县,上山修篁密箐,一望无垠。炎夏之时,城镇赤日高悬,而山中微风阵阵,山高气清,凉意拂面,“万竹深处坐,六月午时凉”,到此消暑,烦热顿消。

夏日山中格外凉爽,不仅是缘于随着海拔的升高,山上温度逐渐降低,即海拔每升高100米,温度要下降0.6℃,也是得益于许多名山林木茂盛,绿荫如盖,抵挡了阳光的直射,降低了地表的温度,据报道,树荫下的气温要比阳光直射处低5℃~10℃,使山中变得清凉宜人。人们置身山中,可有效解除炎热带来的烦躁,收到调节心绪、放松心情的作用。同时,山中茂密的树林,能增加空气中的负离子,使空气变得清新,人们置身期间,自然有益于身体健康。在山中漫步,还可促进血液循环,活动筋骨,增强体质。

为迎合人们山中避暑的需要,不少名山中建有避暑山庄,这些避暑山庄与清泉翠林辉映,与云海雾海成趣,绝妙无比的美丽画景,宛如神话中的仙山琼阁。同时,山中的避暑山庄大都设施比较完备,也为人们度夏提供了方便。夏天入住,宛若“午前如春、午后如秋、夜如初冬”,让人“全身痱子一夜消”,甚为惬意。若有雅兴,在山中林间纳凉,体会“绿杉深处响流泉,林中微风一树蝉”,抑或感受“静听水声真活泼,饱看山色自清凉”,更是别有一番情趣。炎夏之时,偕家人或知己到山中避暑纳凉,一路山景一路情,尽情体味大自然的馈赠,享受难得的清凉,定能为夏天的生活平添几分温馨和浪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