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篇

黄篇

黄篇范文第1篇

一百文杀一人的电影叫《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是由爱奇艺和上海视骊与南派泛娱联合出品的电影,胡耘豪、宁小花等人参加演出,该片于2016年12月8日登陆爱奇艺首播。

该片是原著作者南派三叔亲笔攥写的陈皮阿四前传,讲述由胡耘豪饰演的少年阿四拜师二月红之前、因为一句谶语化身杀手为一孤儿复仇的情义故事。

《老九门》系列番外是独家定制、原汁原味的南派作品,共包括《老九门番外之二月红》、《老九门番外之虎骨梅花》、《老九门番外之四屠黄葵》、以及《老九门番外之恒河杀树》四部影片,分别对应二月红篇、解九爷篇、陈皮阿四篇和霍锦惜篇,相当于四部人物传记。

《老九门》番外篇《四屠黄葵》在多方关注下火爆热播,与《老九门》正篇不同的是,番外篇以老九门中四大掌门人自身的人物经历讲述了全新的故事,民国时期悲喜交织的人生,加上传奇色彩,引人期待。《四屠黄葵》以陈皮阿四的经历为主线,讲述了一段充满着腥风血雨的人物成长故事。其中,影片中起着重要作用的反一号人物“炮头”的扮演者,让观众眼前一亮。

(来源:文章屋网 )

黄篇范文第2篇

【关键词】 汉魏南北朝;墓志;诗经;用典

“用典”作为古代文人喜好的修辞手法之一,被广泛运用于文学作品中,其在各个历史发展阶段、各类文学作品中都有不同的情况。汉魏南北朝时期是其盛行的时代,对文学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诗经》也被大量作为“典故”使用,在“人生三大事”之一的丧葬中就有大量的运用,其中墓志作为丧葬文化的载体和文学体裁的“用典”现象具有代表性。

一、汉魏南北朝墓志中《诗经》用典概况

“用典”根据字面意义可以理解为“使用典故”,所谓典故,一是指旧有的典制和掌故;二是指关于古代故事和有来历出处的词语。典故的出处被称之为典源,典源的差异也会影响典故的意义。

《诗经》作为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至汉魏南北朝时期,对于其研究和使用逐步开始转向文学方面,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使用《诗经》典故几乎成为一种普遍现象。以《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566方墓志为例,其用《诗经》典故的墓志共有205方,共207处,占总本书篇数的36.2%,运用《诗经》典故共69处,按《诗经》总数305篇计算,占《诗经》总数的22.6%。根据志主身份的不同,将男性墓志分为将领、王侯、文士、僧侣四类,女性墓志分为妻妾、女儿、女官三类。据统计:男性墓志共435方,运用《诗经》典故的墓志共157方,占男性墓志总数的约36%;其中将领墓志79篇,王侯墓志122篇,文士墓志7篇,僧侣墓志2篇;女性墓志共131方,运用《诗经》典故的墓志共48方,占女性墓志总数约36%,其中妻妾墓志32篇,女儿墓志12篇,女官墓志4篇。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女性墓志相较男性墓志数量较少,篇幅简短,内容单一,铭文多有重复;用典较少。其中男性墓志中王侯身份者用典居多,女性墓志中妻妾身份者用典居多。

二、汉魏南北朝墓志中《诗经》“黄鸟”典故的运用

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黄鸟”这一《诗经》典故较为频繁且平均地运用于男性、女性墓志中,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使用“黄鸟”典故共14处,其中男性墓志中使用9处,女性墓志中使用5处,且在不同身份的墓志中均有所运用。

“黄鸟”一词在《诗经》中被运用于五首诗歌中。《葛覃》中 “黄鸟”与“集木”叠用,兴起为女子嫁娶之义。《凯风》中 “黄鸟”作比兴之用,指子女不能安慰母亲。《黄鸟》中“黄鸟”作比兴之用,引哀婉之情,痛惜“三良”逝去。《鸿雁之什・黄鸟》,是流亡者期望回到家乡的诗歌。以“黄鸟”发端,具有强烈的憎恶情感。《鱼藻之什・绵蛮》描写行人路途困苦,渴望有人帮助。具有凄凉哀怨之意。从五首《诗经》诗歌中可知,“黄鸟”一词运用于不同的诗歌中代表不同的意义,具有不同的感彩。使用手法上,“黄鸟”多作比兴之用或作类似于比兴的发端之用。在诗歌中往往采用“黄鸟”的某一习性特征作为诗歌中情感的寄托。

在汉魏南北朝墓志中“黄鸟”一词出现了14次。男性墓志9方,其中王侯墓志4方,将领墓志5方;女性墓志5方,均为妻妾墓志。根据《诗经》中“黄鸟”和汉魏南北朝墓志中“黄鸟”的不同将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诗经》“黄鸟”典故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第一,典故的特定意义。“黄鸟”一词,在字面意义上是鸟类的一种。在《魏黄钺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定靖王第二子《给事君夫人王氏之墓志》中“黄鸟之集灌”是“黄鸟,集于灌木,其鸣喈喈”的抽取组合,[1]用于赞美志主家庭和睦,婚姻美满之意,是典源为《葛覃》的“黄鸟”典故。在《大魏扬列大将军太傅大司马安乐王第三子《给事君夫人韩氏之墓志》、《魏故齐郡王妃常氏墓志铭》中同样有用例。可见,“黄鸟”典故运用于汉魏南北朝墓志的女性墓志中可以表达对女性婚姻美满,家庭和睦的赞赏之情,且仅仅局限于“妻妾”这一身份,而并未出现于男性墓志中,可见,此类“黄鸟”典故在类型上有较强的倾向性。又因《葛覃》一文对“黄鸟”的运用折射出其与婚姻有直接关联的礼仪文化意义。所以此类“黄鸟”典故也间接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女性婚姻的评判标准和对女性的婚姻观念的教化。

第二,典故的情感意义。典故在本源的历史故事或文学作品中帮助作者表达情感或充当意象,意象成为典故之后将保留本源的情感意义,并在历史发展中不断的强化。具有讽刺意义的典源为《鸿雁之什・黄鸟》的“黄鸟”典故未在墓志中出现。而在《魏故假黄钺太傅大司马广阳文献王妃墓志铭》中的典源为《凯风》的“黄鸟”典故和在《使持节侍中司徒公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章武武庄王墓志铭》中的典源为《黄鸟》的“黄鸟”典故在情感倾向上均为褒义色彩。可见,汉魏南北朝墓志中的《诗经》典故多倾向于褒义,同时,在褒义的情感色彩中,不同的人物身份影响了具体的情感色彩表达,是情感色彩多样化。

第三,典故的形象意义。典故大都源于历史上的故事,是故事中提炼出来的,并在不断的凝缩过程中形成的鲜明性的形象。在《齐故假黄钺右丞相东安娄王墓志之铭》中将“凶胡”、“主s国颠”等词与墓主征战经历相联系,由此可以判断出“黄鸟”代指具体的征战,同时运用于赞扬功德的文段更加体现出了墓志主的战功,从而将墓志主塑造成为一名骁勇善战的王侯将相。“黄鸟”一词在《诗经》中作为一种意象出现,发展至汉魏南北朝墓志中,“黄鸟”凝缩成为具有特定意义的典故,具有形象意义。

三、汉魏南北朝墓志“黄鸟”的文学效应

汉魏南北朝墓志用典类型丰富多样,其产生的文学效应也各有不同。首先,提升语言的表达效果。如《使持节侍中司徒公都督雍华岐三州诸军事车骑大将军雍州刺史章武武庄王墓志铭》中的“悲同黄鸟”加强了文章所蕴含的悲痛之情。[2]其次,增加语言的审美因素。如《魏故假黄钺太傅大司马广阳文献王妃墓志铭》中“翻追黄鸟”加强了语言的美感,[3]使文学形象变得典雅。最后,传承发展文化。典故源于历史文化,同时也传承和发展历史文化。如《魏故镇远将军秘书郎中崔君墓志铭》中“秦言黄鸟”,[4]添加历史文化因素于,使其更加体现出来情感文化上的悲痛。

用典的继承和发展源远流长,既使每个时代的用典各有特色又使其一脉相承。在阅读运用典故的作品和自己用典时,读者共有的文化体验被激发,从而唤起人类共有的情感。而每个时代的差异使每个时代典故反映的文化不同,但其总体趋势是不断被附加新的意义,不断进步发展的。

《诗经》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作为典故运用于墓志这一特殊文体之中促进了墓志文体的发展,增强了墓志的文学性。汉魏南北朝墓志作为我国墓志的重要代表,其典故的运用提升了文学语言的表达效果、增强了语言的审美因素、传承和发展了历史文化。在文化渐渐趋同的今天,更需要高度重视传统文化,促进古今文化的融合与借鉴,这就是我们研究的意义所在。

【注 释】

[1][2] R瑞辰.毛诗传笺通释[M].中华书局.1989.79.68.

[3][4] 赵超.汉魏南北朝墓志汇编[M].天津古籍出版社.2008.358.326.

黄篇范文第3篇

从上古黄帝时代到西汉汉武帝时期。

《史记》,是由汉代的司马谈和司马迁父子共同编写的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三千多年的历史,是“前四史”之首。最初称为《太史公》,或《太史公记》、《太史记》。《史记》规模巨大,体系完备,而且对此后的纪传体史书影响很深,历朝正史皆采用这种体裁撰写。同时,书中的文字生动性,叙事的形象性也是成就最高的。

《史记》是一部贯穿古今的通史,从传说中的黄帝开始,一直写到汉武帝元狩元年,叙述了我国三千年左右的历史。据司马迁说,全书有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三十篇,约五十二万六千五百字。它以历史上的帝王等政治中心人物为史书编撰的主线,各种体例分工明确,其中,“本纪”、“世家”、“列传”三部分,占全书的大部分篇幅,都是以写人物为中心来记载历史的,由此,司马迁创立了史书新体例“纪传体”。

(来源:文章屋网 )

黄篇范文第4篇

下面,是笔者对黄玉峰老师执教《兰亭集序》一课中“教”与“学”活动的整理与分析。黄老师的课共110分钟,他超越了传统的上课方式,把它提升到生命教育的高度。

由于在上这堂课之前黄老师没有明确表明自己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所以这部分暂时不分析。

一、纵观课堂,黄老师在课上做了这么几件事(教的活动):

(一)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这一般是每个老师上课前都会检查的内容,课前对文章是否有了大概的了解对课上在老师的指导下能否更好地理解文章含义以及其他所要学的内容有一定的影响。

(二)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这个做法和一些老师平时的做法很不一样,有的老师一般是课前先看好教参之类的辅助工具书,在上课时也只会介绍《兰亭集序》这篇文章写得有多好、文笔有多么的优美,总之就是对这篇文章大加赞赏的话语。但是黄老师不同,他没有在一开始就给这篇文章的优劣下定论,而是介绍了从古至今多位文学家对王羲之《兰亭集序》的评价,这些评价有褒有贬,各种思想的交融与碰撞能使学生改变对这篇文章先入为主的态度,而且通过这些评价,使学生带着疑惑的态度来赏析这篇文章,看看这篇文章到底为什么好?为什么不好?好在哪?不好在哪?这其中,需要老师适当的引导和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在综合众家之说后,通过自己的思考来给这篇文章做出一个中肯的评价,而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也许能学到更多在平时课堂里学不到的东西。

(三)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无论学生课前是否读过这篇文章,全班齐声朗读全文能将学生的思绪很好地带入课堂,进入研习这篇文章的状态,并且通过朗读能对文章再次有个大致的了解。同时,老师也能通过朗读间接检查学生还有哪些字词不会读。

(四)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由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并强调“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在回答学生问题的同时,黄老师穿插了一些关于本文写作的背景,强调了一些字的读音和翻译,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本文。

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向预先设定的教学安排过渡。

这是本课很重要的一个部分,老师在回答学生问题的过程中,逐渐不断地向学生抛出问题,引导学生利用一些课外资料对文章进行更好地解读。

(五)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六)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至此,笔者不得不佩服黄老师对本课的充分准备和其丰富的学识,他甚至找到了民国时期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解读的作业稿。这堂课很有几分“百家争鸣”的味道,各时期各名人甚至是一个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赏析的言论相互碰撞、交融,这对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解读文章的能力有很大帮助。

二、在课堂上,学生们做了这样几件事(学的活动):

(一)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二)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有时需要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问问题和被问问题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上述教学活动可以归纳为一张表格,大致如下:

教师“教”的活动 学生“学”的活动

1.检查预习,看学生对这篇文章是否已读过三四遍

2.由其他文学家对《兰亭集序》褒贬不一的评论导入本课

3.要求学生齐声朗读全文

4.带领学生从文章的历史背景入手,解决学生不理解的地方

5.将文章中的观点拿出来与其他古人的观点做比较,和学生讨论有关“人生”、“生死”的问题

6.介绍民国一名小学生对《兰亭集序》的解读 1.全班齐声朗读全文

2.就文章中一些不懂的地方对老师进行提问,并对老师的反问或其他进一步的问题进行猜测和回答,在不断地提问问题和被问中来逐渐赏析这篇文章

从上述表格来看,学生在课堂上做的事情似乎并不多,但实际上本文教学的展开都凝聚在师生的问答之中,这大大改变了传统课堂中教师“满堂灌”,而学生只有“洗耳恭听”的教学模式。

在这堂课中,黄老师引用了大量的史料及其他课外资料对本文进行解读,这对学生如何解读文章(特别是古文)提供了一个有效、踏实的方法。从文章的写作背景入手,这比不经过任何思考而直接参考教参的办法更能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黄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内经;鼽;过敏性鼻炎

中图分类号:R276.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2349(2016)11-0114-02

由于空气污染的逐渐加重等诱因,导致了过敏性鼻炎发病率的逐步增高[1]。吴又可在《瘟疫论》提出“邪从口鼻而入”,且鼻与自然界直接相通,为“气之门户”(《黄帝内经》),亦为外邪侵袭机体之通道。空气污染的加重,直接导致了鼻抗御外邪的频率增多,鼻病也随之多见。正常情况下,鼻可以通过喷嚏而使邪外出。外感初期,邪居鼻内,正欲趋之,则往往见喷嚏频作。

1“鼽”与过敏性鼻炎

鼽,有鼻子堵塞不通之意。如《释名・释疾病》所言:“鼽从久,涕久不通,遂至窒塞。”也有流清鼻涕之意[2]。如《素问・玄机原病式》卷一所言:“鼽者,鼻出清涕也。”总体是以阵发性反复发作鼻痒、喷嚏、鼻塞、流清涕为特征的常见鼻病。中医病名可称为:鼻鼽、鼽鼻、鼽水、鼽(鼻塞不通)、鼽窒(鼻塞不通)、鼽荼(受鼻塞不通之苦)等。

过敏性鼻炎是一种由IgE介导的,对环境过敏原的鼻黏膜炎症反应。其过敏原多为尘螨、动物皮屑、霉素孢子、各种树木和草类的风媒花粉等,因其颗粒较大,能被鼻阻挡下来,而在鼻腔内发生速发型(Ⅰ型)变态反应[3]。临床表现主要为喷嚏、鼻塞、鼻痒、清涕等,多呈阵发性,由于鼻腔分泌物流入咽部,常伴有咳嗽、咽痛等咽部炎症反应。

故从临床的表现看来,中医之鼻鼽与西医过敏性鼻炎相类似。

2《内经》对“鼽”的认识

查阅《黄帝内经》对“鼽”的论述,除去对于解剖的论述,见于10个篇章,有“鼽”、“鼻鼽”、“鼽衄”、“鼽嚏”、“鼽窒”5种表述。涵盖了“鼽”的发病特性、“鼽”的病邪属性、“鼽”的脏腑病位以及“鼽”的治疗与预防等。

2.1“鼽”的发病特性“鼽”病多以春、秋两季多发,冬、夏两季发病率较低。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春善病鼽衄。”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阳明司天之政……初之气……其病中热胀面目浮肿,善眠,鼽衄,嚏欠,呕,小便黄赤,甚则淋。”初之气,是每年主时六气的第一气,亦即由大寒至春分,包括立春、雨水、惊蛰三个节气,为冬春之交,以春季为主。又云:“少阳司天之政……四之气……民病寒热,嗌干,黄瘅,鼽衄,饮发。”四之气,是每年主时六气的第四气,亦即由大暑至秋分,包括立秋、处暑、白露三个节气,为夏秋之交,以秋季为主。

在气候突变的时候,或者是反常的气候,又或者是季节气候更替之时都可以诱发“鼽”病。如《礼纪・月令》所言:“季秋行夏令……民多鼽嚏。”即反常的时令可以导致人体出现鼻塞流涕喷嚏的病症。又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木不及……白露早降,收杀气行……咳而鼽。”“岁金不及,炎火乃行,生气乃用,长气专胜……民病肩背瞀重,鼽嚏血便注下。”指出气候的专胜异常可以导致“鼽”病[4]。

2.2“鼽”的病邪属性风邪而致鼽:风为百病之长,风邪致病,首当犯肺,鼻为肺之外窍,故先受病[5]。且“鼽”病的临床表现有鼻痒之症,痒也为风的表现,以风性善动。

火(热)邪而致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少阳司天,火气下临……大暑以行,咳嚏鼽衄鼻窒。”又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热至则身热,吐下霍乱,痈疽疮疡,瞀郁注下,p瘛肿胀,呕,鼽衄头痛。”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少阴司天,热淫所胜……民病胸中烦热,嗌干,右l满,皮肤痛,寒热咳喘,大雨且至,唾血血泄,鼽衄嚏呕,溺色变”、“少阴之复,燠热内作,烦躁鼽嚏。”燥邪而致鼽:如《素问・气交变大论篇》:“岁木不及,燥乃大行……咳而鼽。”寒邪而致鼽:如《素问・五常政大论篇》:“太阳司天,寒气下临……嗌干善渴,鼽嚏。”又如《素问・本病论篇》:“寒鼽嚏”。又如《素问・至真要大论篇》:“太阳司天,寒淫所胜,则寒气反至,水且冰,血变于中,发为痈疡,民病厥心痛,呕血血泄鼽衄。”

2.3“鼽”的脏腑病位鼽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其直接病位在鼻。而鼻为肺之窍,故其脏腑病位首先在肺。如《灵枢・本神》论述:“肺气虚则鼻塞不利。”肺气本虚,易招致寒邪自鼻而入,肺主涕,鼻窍不通而清涕自下。值得注意的是《素问・五脏别论》提出“五气入鼻,藏于心肺,心肺有病,而鼻为之不利也。”可见鼻病,还可以与心相关联。又如《灵枢・口问》所言:“阳气和利,满于心,出于鼻,故为嚏。”提出了嚏的症状与心的相关性。

再者,《素问・脉解篇》提出:“所谓客孙脉则头痛鼻鼽腹肿者,阳明并于上,上者则其孙络太阴也,故头痛鼻鼽腹肿也。”以及《灵枢・经脉》指出:“大肠手阳明之脉……是主津液所生病者,目黄口干,鼽衄,喉痹,肩前痛,大指次指痛不用”、“胃足阳明之脉……是主血所生病者,狂疟温淫汗出,鼽衄,口反诫樱颈肿喉痹,大腹水肿,膝膑肿痛”、“膀胱足太阳之脉……是主筋所生病者,痔疟狂颠疾,头项痛,目黄泪出鼽衄,项背腰尻N踹脚皆痛,小指不用”、“手太阴之别,名曰列缺……实则鼽窒头背痛,虚则鼽衄,取之所别也。”可见大肠、胃、膀胱都与鼽病有所关联。

2.4“鼽”的治疗和预防根据《内经》对鼽病病邪属性的论述,对于鼽病的治疗,首先应该疏风祛邪,如防风、白芷、羌活、荆芥、麻黄、牛蒡子、薄荷等,并且宣通鼻窍,如苍耳子、细辛、桂枝,辛夷、鹅不食草、蝉衣之类。如为火(热)邪所致,可用桑叶、银花、连翘、黄芩等。如为燥邪所致,可加用玄参、麦冬等。如为寒邪所致,可用人参、虫草、生黄芪、五加皮、党参、白术等温阳益气之品[3]。

对于鼽病的预防,如《素问・金匮真言论篇》:“冬不按F,春不鼽衄。”又如《素问・水热穴论篇》提出:“冬取井荣,春不鼽衄。”总体是指,在季节的交变之季,要保持阴阳的平衡。也可以拓展来看,过敏性鼻炎多是晨起时,或睡眠时容易发作,也可以理解为阴阳交接之时不相平衡,这和《内经》提出的预防准则是一致的。

3结语

过敏性鼻炎的发病尚有对于食物的不耐受因素所致[6],这在《内经》经文里没有找到相关的论述。主要是由于饮食营养的摄入过量,导致机体对事物的不耐受反应,确实也是要值得注意的方面。综合《内经》对于鼽病论述,可见中医对于过敏性鼻炎有着比较完备、系统的认识。鼻虽为肺之窍,同时还与心,以及胃、大肠、膀胱等脏腑经脉有着密切的联系。同时还兼有风、火、热、燥、寒的病邪性质,所以在临证治疗必须“谨守病机,各司其属”,而后“随症治之”,方可获效。

参考文献:

[1]张凤英,王五一,徐进,等.北京市空气污染物对过敏性鼻炎的影响研究[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03:364-368.

[2]李浩,侯辉.《内经》“鼽”字辨析[J].中国中西医结合耳鼻咽喉科杂志,2007,01:71-72+32.

[3]张新渝,樊玲.遵《经》论治过敏性鼻炎[J].四川中医,2014,04:45-46.

[4]李杰,赵翡翠,王明礼,等.《内经》鼻鼽刍议[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1,01:33-34+50.

[5]钟萍,田理.《内经》对鼻鼽的认识[J].四川中医,2010,12:46-48.

相关期刊更多

黄埔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黄埔军校同学会

朔方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夏文联

青年作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成都市文学艺术界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