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哲理短故事

哲理短故事

哲理短故事

哲理短故事范文第1篇

一个下午,我和悠夏去我们的秘密基地专心做了一件事情。秘密基地是大BOSS的办公室,干净整洁,有绿植,也没有电脑的辐射和他人的干扰,他又不常来,所以嘛……不要偷偷向他告密哦!至于“一件事情”是什么,当然很重要了,那就是―给读者回信。

陕西渭南的少华说:语文老师给我们布置的作业,是让我们看一本杂志,然后要写关于自己看的杂志的想法。我写的是《哲思》。交上去后老师给我写的评语是:“开始注意这本书,写得很好!”后来老师向我借走了《哲思》拿去浏览。再后来我发现语文老师也买了一本《哲思》,听到她给我们读《哲思》里的文章时,我心里很高兴。

>>你分两次写给我们的信,隔着很长的时空,但你爱《哲思》的心,我们却看得清楚―你为她专门买了信纸,你为她写的工整的字,你为她与同学的争风吃醋,你为她一次又一次的耐心等待……改用一下你信纸上印着的那句话:这条路上即使没有光,我也能找到方向,因为有你在。

河南新乡的盼盼说:“从心开始”让我从一开始喜欢到现在,于是到了这高考前夕,我还是想提笔给你写封信,告诉你我的喜欢。就像你在《人生再美,怎如初见》中说:“无论时光怎样流转,都要记得像初恋一样爱他。”我要说:“无论时光怎样流转,我都会记得《哲思》,记得“从心开始”,记得姐姐你,记得你干净、美好的文字。

>>齐心写给你的回信收到了没有呢?她让我转告你,《哲思》是集体的结晶,她只不过是恰好有一个可以倾诉的空间而已,其他小编也一样优秀的,请多支持。

湖北随州的金双说:我只是一个卑微的读者,一个对《哲思》有感情的学生,我阅读《哲思》已有一年之久,它的内容很真实,很有启示意义,也许这就是我深爱它的原因吧。记得刚上高中时,由于没有适应快节奏的生活,总觉得这个世界正在抛弃我,郁闷极了。是无意间在书店翻读的《哲思》改变了我!真心感谢你们。但有些话我不能不说,《哲思》上的文章可以说篇篇经典,但有些杂乱无章,短故事到处都是,有的和长故事杂糅在一页上,当读者看完长故事后,感动得不行,谁还会有心情再读角落的一段话?如果可以将这些短故事集中在一起,效果一定不错。

>>文章后的小补白其实正是《哲思》的特色所在,一是长短结合,版式会略显活泼;二是作为读者情绪的调节;三是增添杂志的信息量。不要小看百字的小补白哦,每期要补多少条要补什么样的内容要补多少字,都是有严格规定的。不过你说的也是有一定道理的,我们新近推出的《哲思2.0》就是你说的这种“短故事集中在一起”的,希望读者都会觉得“效果一定不错”吧!另:在小编眼里,任何一个读者都是珍贵且值得尊重的,下次不要再用“卑微”二字了。

陕西兴平的文平说:我是《哲思》的忠实读者,之所以能够在报刊林立的今天仍然选择贵刊,是因为这本杂志的内容很丰富,栏目很有特色,刊物也很有品位,从文章选编到杂志的总体设计编排,一直深受我的喜爱。每当最新一期杂志到手后,我都会和家人争相阅读,有时被朋友和同事借后丢失很令人失望,而在邮局订阅的杂志每年也会丢失许多期。于是我在订阅一份的同时又在当地书店预订一份,这样就保证我每期都能读到。我建议你们加大《哲思》的发行宣传力度,让更多的读者都来阅读。

哲理短故事范文第2篇

一、借用法。奥地利动画家制作的《画的主题》,全片借用了委拉斯凯兹的名画《宫女》的场景展开情节,作者以动画的形式重新加以解构。影片中使用了一个长长的运动镜头——当然这种运动镜头是以动画的形式一幅幅画出来的,该片获得了1991年上海第二届国际动画节大奖。八一电影制片厂制作的实验短片《毕加索与公牛》,其造型与场景也是直接利用了毕加索的作品。由此可见,利用名家的艺术作品、艺术风格,或者古代岩画、民间剪纸甚至儿童画等造型元素,已经成为动画短片创作者的一种重要手段。运用这种方法进行创作必须明确的是:不能简单地进行借用,而要有明确的表现主题,要运用多种动画手段,如《画的主题》中通过对画中的一位女士进行跟移处理,逐渐把观众带入与初始画面中的祥和氛围截然相反的场景中,使观众担心起这位画中女士的安全。在动画短片的创作过程中,对借用法善加利用,对所借用的作品以全新的方式重新进行解构,可以使之成为新的有主题、有活力的艺术作品。

二、戏仿。即对大众熟知的形象进行解构。与借用法不同,它不是表现形式上的模仿,而是对熟悉的历史人物、文学人物、熟知的一些事物进行颠覆,以期引起关注,获得“笑果”。例如,关羽温酒斩华雄的故事早已为大众所熟知,但在Q版动画《大话三国》中,关羽与华雄竟然玩起了“石头、剪刀、布”, 猜拳结果华雄输了,大哭而走。被誉为后现代经典的电影《功夫》,其中的小龙女容貌丑陋,言语动作粗俗,彻底颠覆了金庸作品中小龙女美丽圣洁的玉女形象。《功夫》虽然不是动画电影,但这种方法对动画短片的创作却有重要的借鉴作用。运用戏仿这种方式要注意的是不能颠倒基本的是非观与伦理观,否则非但得不到笑料还会引起观众的反感。

三、表现哲理。哲理性短片要求在短短的几分钟里表现出对生活、对人生、对历史、对战争的深刻认识。创作此类动画短片时,作者对生活、对事物必须要有深刻的感悟力,能够用作品引起观众的共鸣。《平衡》是一部优秀的哲理性短片,它通过占有与失衡的矛盾把人的自私秉性充分表现出来。影片里最后的获胜者尽管不择手段,机关算尽,但仍得不到他想要的,作者用短片表达了自己朴素的人生哲理。《生活原来是这个样子》中,有人给了乞丐一枚硬币,却由此引发了大洋彼岸的社会动荡。短片节奏感很强,情节环环相扣,叙事手法自然流畅,是作者对蝴蝶效应的一种独特诠释。

四、表现故事。动画短片在表现故事时由于受限于时间长度,无需像商业片那样有故事开端、发展、冲突、高潮、结尾等,只要利用动画特有的角度去讲述一个故事、一段经历,用平铺直叙的线性方式去演绎即可。法国动画家弗瑞德里克·巴克创作的《种树人》讲述了一位孤独的种树人凭着一己之力和毕生的时间,把荒地改造成森林,化腐朽为神奇的感人故事。作者用素描与淡彩结合的方式,利用推、拉、摇、移等镜头手段进行制作,镜头转换用动画的渐变来完成,这就形成一个优美的长镜头叙事风格。该片的长度为30分钟,作者绘制这部影片花费了五年的时间,已经达到实验短片长度的极限。影片播出后,观众深受感动,直击人心,孩子们纷纷仿效,由此掀起一股植树的浪潮。

五、艺术即有意味的形式。就动画实验短片而言,追求单纯的感官刺激也是它的一个重要功能,如奥斯卡获奖短片《我的脸》通过对一张人脸的种种变形与扭曲、分裂与组合,使观众的视觉神经深受触动。麦克拉伦在一部实验短片中表现组成画面的色块随着音乐节奏而不断地变化着,整个画面就是一幅活动着的色彩构成。短片《当蝙蝠静下来的时候》中,创作者尝试运用多种光影处理手段来表现雷电交加中的人物。短片《沙之舞》中,在优美的音乐旋律配合下,舞动的沙粒飘忽游移,时而变幻为手,时而变幻为天鹅。影片没有故事剧情,但艺术感染力却丝毫没有减弱。

在创意过程中,动画创作者的思维要非常活跃,要善于运用联想策略,在制作手段上追求与众不同的差异效果。动画实验短片的创作虽然艰辛,但创作者凭着对动画的这份执著,在创作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挑战和超越思维定式,勇于打破传统观念和束缚,同时也在创作中享受乐趣。

哲理短故事范文第3篇

关键词:哲学教学 文学作品 文为媒 诗作境

哲学一度被认为是“玄学”,认为哲学只是哲学家能涉及的领域。事实上,对于刚刚接触哲学的高中生而言,哲学如同浩瀚银河中的星星,新奇而又有些许遥不可及。恩格斯说:“思维着的精神是地球上最美的花朵。”这句话告诉我们,拥有“思维着的精神”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作者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哲学学科和高中学生身心发育的特点,借助身边的有效资源,利用文科班的特色阵地,以文为媒,以诗作境,探析文学作品在哲学课堂教学中的妙用,在此抛砖引玉,以飨读者。

一妙:妙在导入新课时

一堂精彩绝伦、引人入胜的课,应该有一个绝佳的导入。如果把一堂课比喻成一场戏,那么“导入”就如同戏的“前奏”,“导入”的成败关乎整堂课的成功与否,正如“前奏”的精彩与否关乎一出戏对观众的吸引与否。利用文学作品中的故事搭建桥梁和纽带,进行一个恰如其分的导入,可以在极短的时间里聚焦学生的视线,吸引注意,打破思维的局限,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对哲学强烈的探究欲望,拓展学生的思维,展现哲学学科的独有魅力,对提高课堂效率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1.妙用故事,诱发思考

爱因斯坦说过:“我认为,对一切来说,只有热爱才是最好的教师,它远远胜过责任感。”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教师如果不想方设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而只是不动感情的脑力劳动,就会带来疲倦。”是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门学科教学的成败,某种程度上与学生对这门学科的兴趣有密切的关系,如何激发学生对哲学的求知欲,产生学习的原动力,妙用适当的故事进行导入可谓是应运而生。

没有故事就没有生活,生活本身就是一部故事书,每一个人的成长都伴随着故事,高中生的学习也不例外。在一个个扣人心弦又饱含哲理的神奇故事的引导下,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提升学习激情,知晓学习任务,为课堂主体内容的实施做足铺垫。

例如,在讲到“美好生活的向导”一课时,教师讲述了“把黑暗房间装满的最好方法”的故事:一个先生给他的两位学生每人一个铜钱,让他们每人买一样东西,把这间黑暗的房间完全装满。一个学生买来许多干草塞了满满一屋子,先生摇头叹气;另一个学生买来一支蜡烛,点燃照亮了整个房间,先生笑了。学生听完后,感觉很神奇。紧接着,教师又抛出了几个问题:为什么对同一个问题会有两种不同的解决方式?教师为何叹气又为何笑?思维方法在我们的生活中起着什么作用?教师因势利导,很自然地引入本课的话题,开启了学生的哲学学习之路。

2.铺设情境,引导探究

情境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并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得到发展的教学。情境教学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哲学学科由于其本身的特殊性,很多哲学思想和观点晦涩难懂,专业理论性较强,教师选择适当的材料,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吻合的场景,给学生营造一种“人入境,境中人”的氛围,能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迸发自我求知探究的欲望,在情感的自然流淌中,在情与境的水融中,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例如,在讲到“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内容时,教师先是利用教材中的插图“悬挂在山崖上的两个人构成一种动态的平衡”创设情境:你若是图中的筐中人,你敢点吗?为什么?拴在一根绳上的两人是一种什么关系?学生非常感兴趣,纷纷畅所欲言。

又如,今年是汶川大地震六周年,学生对当时的惨烈场景依然历历在目,利用这一情愫,教师选择央视《新闻调查》中的一个片头旁白创设情境“我们在上面,你们在下面,我们永远在一起”,触发了学生的回忆和思考,在泪光闪闪中完成了对“上与下”的感性阐述后,水到渠成地引入本节内容。

二妙:妙在突破重难点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人类的思维能力也是在“质疑―解疑―新的质疑―新的解疑”中不断循环、不断前进的。对于哲学的学习,由于受具体实践水平的限制,还有学生主体的立场、方法、知识水平、思维能力、生理素质等条件的限制,往往会出现诸多的困惑和疑问。高中生思维能力的发展是一个不平衡的过程,辩证概念发展较早,辩证判断其次,辩证推理出现最晚;发散性思维的变通性较难,发展较慢;独创性思维难度最大,发展最慢。在哲学课堂教学中适当引用诗、词、歌、赋、散文、名言、俗语,教师再加以直观且富有渲染性的表述,可以以形象生动的手段缩短学生的思维时间,巧妙化解难题,加深学生对哲学重难点知识的理解,进而归纳分类,举一反三,达到神奇的效果。

例如,当教师讲授“意识的作用”一课时,引用古语“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可以让学生直观地理解“意识不仅反映事物的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复制现在、追溯过去、推测未来”;同样,引用《别董大》中“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来表达对朋友的劝慰,可以让学生从情感层面和内心深处真正体验到“意识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的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

又如,教师讲授“矛盾的基本属性”一课时,用赫拉克利特的“没有那些非正义的事情,人们也就不知道正义的名字”来诠释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用史伯的“和实生物,同则不继”,孔子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直译出“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同一以对立和差别为前提”;用《菜根谭》中“有妍必有丑为之对,我不夸妍,谁能丑我?有洁必有污为之仇,我不好洁,谁能污我”中妍与丑、洁与污的关系,巧妙地解释“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斗争性寓于统一性之中”。

再如,教师在讲授“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一课时,可以引用“花自飘零水自流,一种相思,两处闲愁。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此句出自古语“一种相思两地愁”,意思是说虽闲愁两处,而相思却是一样的。宋代词人范仲淹的《御街行》中“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也是化用此句。通过对这些诗句的品读,于诗情画意中品尝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的韵味。在讲授“矛盾特殊性的三个表现”时,可以引用三则材料:①《三国演义》:关羽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骑坐赤兔马,提一口青龙偃月刀(不同事物不同矛盾)。②《求是》: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主题,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爱国主义在社会发展的不同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具体内容(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阶段只有不同矛盾)。③俗语:买卖双方,买者求物美价廉,卖者求好卖高利(同一矛盾的不同方面有其特殊性)。学生通过对材料的研读感悟,可以事半功倍地完成对知识的理解。

哲理短故事范文第4篇

(二) 法国动画风格特色

多为篇幅短小的非主流动画。而且相对的来说不太重视故事的完整性, 而是比较看重内涵, 看重里面体现出来的思想性和哲理性。比较能引人深思的那种。

欧洲动画制作者们好像都偏爱制作短片, 喜欢在短片小片上玩花样做创新, 倒是很少去制作大制作的长篇动画, 大概是因为它的篇幅制作较短, 我们都习惯把这类非主流动画 (相较于商业动画类的主流动画而言) 称之为艺术短片。这类动画片虽然篇幅短, 可能甚至没有建立完美的世界观, 没有相对完整的故事情节, 但其独特的人物塑造, 画面风格, 及其动画内里暗含的哲学思想, 往往让人流连忘返, 引人深思。

与商业动画相比 (例如迪士尼) , 欧洲动画并不是用讲故事作为制作的重点, 而是一直试图在那么短短的几分钟有限的时间内, 尽可能的高度概括解释出里面所蕴含的文化色彩, 包含了什么哲学思想, 有什么含义, 是需要对观者引起什么的样共鸣用独特的画面, 伴随着色彩心理学和特色的夸张构图描画出人物的内心、情绪的波动等。

欧洲动画多半是以其法国本土的传统文化习俗, 以及当地真实的社会生活或是大众化的社会现象等为题材而制作, 用叙事性声音蒙太奇进行思想含义的表达, 影片节奏和情绪的表现以及影片风格和样式的艺术创造[3]。欧洲动画偏重于深刻的理性思考, 用富有含义的画面表达出人与自然、梦想与现实, 社会和思想的体会或是深思, 理性的分析。

欧洲动画制作者以运用各种各样的手段造成动画艺术美学与现实生活中的平衡点、交叉点和冲突点。色彩上欧洲动画也是风格偏向简单, 刻意的不去做过多的修饰, 甚至在有必要的时候直接使用单色调, 亦或是黑与白, 从而使得其动画风格形式感更为强烈, 画面更具特色冲击性, 把动画看作艺术品。

二、动画与哲学

(一) 动画的哲学思想风格

现在的动画制作趋势不再是一味地制作商业化的动画, 而是渐渐开始喜欢走形式感, 那种颇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的短片非常受欢迎, 尤其是以法国动画为代表的欧洲动画, 上文也提到了欧洲动画偏重于深刻的理性思考。通过画面和故事, 表达出人与自然、梦想与现实, 社会和思想的深思。法国动画, 简单随性的画面, 色彩也是随着心理走, 因为视觉是影视艺术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虽然看似简单随性, 其实法国动画里简单不简约的色彩心理的研究, 让人们特别愿意去深入的了解它、掌握它, 创造它。在短短的几分钟里用简单的构图线条极富心理色彩的画面, 营造出建立出一个新的世界观, 给人道理的同时还能引人深思, 一点不无趣, 具有很强的创造力、传播性的法国动画。

所谓风格, 就是作品自身的独特性, 作品是人创作的, 所以究其本质风格的不同是创作者的创作方式的不同。风格不是简单的好与不好, 他更多的是作品的内涵, 也包含一定的形式, 就是不断的深究这些方面, 把简单做到极致, 然后重复下去, 因为很多时候刚开始觉得自己的风格很独特, 但是当自己积累的知识多了, 浏览的作品广了, 就或许发现自己只是在参照前人的表现方法罢了。艺术这条路更像是迷宫, 但不意味着没有方向漫无目的。而是说, 我们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很想象不到而且令人头疼的问题我们只有在问题的地方标记一下, 确保下一次不会这样, 时间久了, 就会找到自己的风格。人与人的差异很大程度上在他们衣服上, 说话的方式上, 肯定会为了彰显自己的地位去买昂贵的衣服, 同样艺术也是这样。如何做到有自己的特性, 这条路不是一步子迈到头的, 也不是一天就能走到的, 也不是沿着一个方向走就行了, 艺术风格是每个艺术爱好者的追求。

(二) 故事结构的简化

单纯的主题中心情节:对于动画短片而言, 简单而又有矛盾点的故事尤其重要, 短短的几分钟, 不仅要单纯易懂, 而且还需要强有力的爆发点, 适当的设计一些转折, 悬念, 或者以小见大的引发一些共鸣, 才会成功的吸引观众的眼球。

以小见大的故事构思方式:通过小事可以看出来大节, 通过一小部分看出整体来。对故事情节进行筛选, 取舍, 强调, 以独特的视角抓住某一部分或者局部加以集中的描绘或者放大, 更加充分的表达其故事的主题思想。这种以小见大的构思方式往往为创作者提供了更大的创作空间。不要求故事内容有多么的宏大, 只是从我们身边的小事作为出发点, 慢慢的去体会和渗透, 去挖掘其中的精华, 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在故事细节的地方发掘情感。这种构思故事创意的思维模式, 也是比较符合动画短片构成模式的。

悬念造就矛盾点: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中曾经讲到重复则是节奏的死敌, 正如一个故事的节奏都是平缓的, 往往使人昏昏欲睡, 反之, 总是起伏跌宕的故事使人振奋, 但却容易烦躁。悬念的设置也是如此, 接二连三的设置悬念会让人混淆, 适当的解答穿插能够引领观众的注意力集中。我们可以对往年优秀的动画短片进行分析, 发现他们大部分会有一个共同点:在短片的开头会抛出一个包袱设置悬念, 在短片的高潮阶段或者结尾解开谜题, 又或者在短片中有一个矛盾点, 看似两者相撞, 产生冲突, 在中间部分会有情节的反转, 结局部分一切矛盾点化解。这种结构的短片无疑吸引了观众的目光, 收获了不错的效果。

(三) 蒙太奇手法

蒙太奇是法文montage的音译, 原意为构成、装配。后由普多夫金根据美国电影之父格里菲斯的剪辑手法发展为电影术语, 意为剪辑、组合, 即影片构成形式和构成方法。动画短片中, 故事在整体结构上有它的开端、发展、高潮、结局, 动画中镜头的节奏是同时表现在空间运动和时间流程形态上的一种旋律, 渗透在每个动画镜头与镜头衔接的各个环节。镜头的重新组合与分割, 已经成为表达情绪和意境必不可少的重要形式。单纯的没有关联画面经过使用蒙太奇的表现手法, 可能会产生独特的效果和含义。它的组接技巧根据大众的心理状态, 主动的引导观看者的情绪变化和心理, 吸引观众的注意力。但是镜头的组接必须符合正常的思维逻辑, 使得大众容易接受, 反之, 则看不懂。蒙太奇手法可以将现实与某个空间实现跨越时代的作用, 经过后期的剪接, 重组镜头, 加工改造, 便能轻易的实现, 而这样的技术在如今已经被广泛的应用, 吸引了观众的注意力。不论剧情内容多么峰回路转, 不论画面如何引人入胜, 不论音效如何惊心动魄, 在创作者与欣赏者之间产生共鸣的桥梁是如何引导情绪性叙述剧情。有意涵的手法拼贴剪辑剧情画面, 引导欣赏者的思维进一步激发、规范和引导欣赏者的心理, 从而达到启迪欣赏者在剧情欣赏的同时到达共鸣并思考。

三、结语

哲理短故事范文第5篇

关键词: 哲学课堂 《矛盾分析法》 诗意课堂

关于哲学与诗的关系,作家寒山石有首诗:“人类有一棵常青的智慧之树,那就是哲学;诗就是这棵智慧之树上盛开的花朵。哲学深入人生,深入到社会,深入到大自然,深入到人的思想内心,哲学无所不在;诗也抒写着人生,抒写着社会,抒写着大自然,抒写着人的思想内心,诗同样无所不在。哲学是含蓄的诗,诗是形象的哲学;哲学是人类智慧的诗章,诗是人类思维的灿烂花朵。哲学不是玄学,哲学是一汪清泉;诗不是精神贵族的养料,诗是大众的面包。”可见,在哲学课堂引用诗词,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拓展学生思维,使哲理在美的欣赏中自然而然沁入人的心灵,而且能为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打下基础。本文是我在《矛盾分析法》课堂教学中一些想法和做法的总结与思考。

一、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创设诗意的教学情境。

教学情境的创设,对于一堂好课非常重要。我们要为学生的旅行选取美丽的景色,构建教学的诗意花园,让学生在美的享受中开始学习。

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也是学生感觉最为抽象最难理解的观点。在导入“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教学内容时,我用多媒体展示中华传统诗文《道德经》第二章文字,并请学生齐声朗读:“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斯不善已。故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随,恒也。是以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万物作而弗始,生而弗有,为而弗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这段文字闪烁着朴素辩证法思想的光辉,这些词句,不仅押韵,而且平仄相扣,有音韵美,也有旋律美。学生朗诵经文,有一种美的享受,也会在音韵之美中思考其中的哲理,从而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有感性的认识。

在进行“矛盾的特殊性”教学时,适逢学生刚考完试,有部分学位因考试不理想而灰心丧气。在课的伊始我展示了宋代诗人卢梅坡的《雪梅》诗,“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并请一位学生对这首诗做出解释。学生纷纷抢着举手回答:“梅花和雪花互相争春,谁也不肯服输,这使诗人很作难,只好搁下笔来,费心加以评判。梅花虽白,但与雪相比,还差三分;雪虽清,较之于梅,则没有梅花的幽香。”接着学生的解释,我和学生一起鉴赏这首诗:“梅雪争春,究竟哪个美?其实是无法加以评论的。纷纷扬扬、自天而降的雪是那样洁白无瑕,凌寒独自开的梅却给人以淡雅的清香,它们以各自的特长共同装点了冬季的大自然。世界上各种事物都是这样,从不同的角度看,各有所长,又各有其短,唯有互相取长补短,才会相得益彰,长处和短处每个人都有,关键在于如何看待。有人对自己的长处自傲,而对别人的短处加以嘲笑,结果既害了自己又害了别人。长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发扬的,却不可以骄傲;短处是我们应该加以弥补的,却不可有意掩饰。我们的学习也如此,同学之间只有取长补短,才能不断进步。”在鉴赏诗的过程中,学生明白了事物的矛盾具有各自的特点,矛盾具有特殊性的哲理。

诗意情境的创建,要求我们构思符合课程实际的课堂导入。通常的方法还有以下几种:音乐导入法、影片导入法、故事导入法、课堂事件导入法、名言格言趣语导入法等。

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突破重点,尊重学生多元的学习体验。

每座山都有自己的峰峦,每个海都有自己的波澜,每一堂课都有自己的重点内容。对于重点的景色,我们应该更加诗意地欣赏、浏览,让学生在40分钟的欣赏里回味无穷、流连忘返。

例如在讲解“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时,这一知识学生不太容易掌握,因为学生容易忽视矛盾双方的转化是需要一定条件的,转化的方向是相反的。针对这一情况,我引用了《有的人》这首诗。

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有的人,骑在人民头上:“呵,我多伟大!”有的人,俯下身子给人民当牛马。

有的人,把名字刻入石头,想“不朽”;有的人,情愿做野草,等着地下的火烧。

有的人,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有的人,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

骑在人民头上的,人民把他摔垮;给人民当牛马的,人民永远记住他!

把名字刻入石头的,名字比尸首烂得更早;

只要春风吹到的地方,到处是青青的野草。

他活着别人就不能活的人,他的下场可以看到;

他活着为了多数人更好地活的人,群众把他抬举得很高,很高。

然后提出了一个问题:在诗歌里如何体现了矛盾双方是依据一定条件向各自相反的方向转化的?因为这首诗非常通俗易懂,学生对这首诗耳熟能详,所以马上突破了这一难点,事实上学生在以后的作业中对这一知识点理解透彻。

为进一步检测学生对“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这一原理的掌握情况,我随后以一个与诗句有关的故事,通过讨论的形式来启发学生的思维:“我国南北朝诗人王籍曾有‘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诗句,然而宋朝的王安石则认为‘一鸟不鸣山更幽’。请同学们用今天所学的哲学知识来评价一下谁的观点较科学。”学生充分讨论后回答:“‘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充分说明了事物的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而‘一鸟不鸣山更幽’是只见对立不见统一、夸大对立否认统一的错误观点。”为了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我又让学生举例说明“矛盾”的观点,例子可以是诗歌、俗语、名言、故事、生活实例等,学生列出的诗句令我惊叹不止。

(一)“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黄金无足色,白璧有微瑕。求人不求备,妾愿老君家”。这世界本身就不是完美的,每一件事物都处在自己固有的缺憾之中。这说明了任何事物都包含着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我们要如实反映事物的本来面目,就必须坚持两分法、两点论,全面地看问题。

(二)“世外桃源该多好,无奈风波添烦恼。只缘矛盾来捉弄,它是庸人爱自扰”。幻想没有矛盾,否认了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

(三)“泾溪有险人兢慎,终岁不闻倾覆人。却是平流无石处,时时闻说有沉沦”。“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去掉沉繁画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矛盾的双方依据一定的条件,各向自己的对立面转化。

思维是美丽的花朵。没有思维之花的绽放,诗意只会是无病、哗众取宠,诗意的课堂势必流于形式。在诗意的课堂里,教师的主要任务不是没完没了地讲授标准知识,而是将大量的精力和时间用来保护学生的思维,使学生的思维火花进一步燃烧、扩展,使学生的意见成为进一步学习和讨论材料。

三、春风化雨润万物,行云流水听清音——升华教学内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成功、科学的课堂教学结课艺术,不仅可以对教学内容起到梳理概括、画龙点睛和提炼升华的作用,而且能够延伸课堂教学内容,使学生保持旺盛的求知欲和浓厚的学习兴趣,从而取得“课虽尽而趣无穷、思未尽”的教学效果。

在教学《矛盾具有普遍性》的课堂结尾,我朗诵《我感恩》:“我感恩有每夜和我抢棉被的伴侣,因为那表示他/她不是和别人在一起。有只会看电视而不洗碗的青少年,因为那表示他/她乖乖在家而不是流浪在外。我缴税,因为那表示我有工作。衣服越来越紧,那表示我吃得很好。有阴影陪伴我劳动,那表示我在明亮的阳光下。有待修整的草地,待清理的窗户,和待修理的排水沟,那表示我有个家。能找到最远的那个停车位,因为那表示我还能走路,且还有幸能有辆车。有巨额的电费账单,因为那表示我冷气吹得爽。教堂礼拜时我身后有五音不全的女士,因为那表示我还听得到。有一堆衣服要洗烫,因为那表示我有衣服穿。一天结束时感到疲劳和肌肉酸痛,因为那表示我有拼命工作的能力。一大早被闹钟吵醒,那表示我还活着。最后,感恩过量的电子邮件,因为那表示有很多朋友会想到我。”

在《矛盾就是对立统一》的教学尾声,我展示了一首题为《母亲》的诗:“妈妈的腰弯了,她把挺直的脊梁给了我,妈妈的眼花了,她把明亮的双眸给了我,妈妈的皱纹深了,她把美丽的青春给了我,妈妈老了,她把不老的心灵给了我……”“同学们,这是一首诗歌颂圣洁无私的母爱的诗,请同学们在感动之余,在灵魂得到洗礼和净化的同时认真思考:在这首诗里,是怎样体现矛盾的基本含义的?”

教育除了传授知识、培养技能,更重要的任务是对学生进行人格的培养、情操的陶冶、品德的形成、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培养。诗歌进入思想政治课的课堂教学,借助思想政治的学科知识实现人文精神的内化,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从而达到素质教育的目的。

德国哲学诗人赫尔德林在他的诗里写下这样两句:“人充满劳绩,但还诗意地栖居在他的大地上。”课堂,是学生和教师生活的栖居地,我们要让诗意在哲学课堂轻舞飞扬,时时涌动着诗的灵性,洋溢着诗的浪漫,弥漫着诗的芳香,勃发着诗的激情,流淌着诗的旋律,演绎着诗的精彩。

参考文献:

[1]刘旺.营造如诗美丽的哲学课堂[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08,(6).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电力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电力工业局

经营管理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