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牙科手术

牙科手术

牙科手术

牙科手术范文第1篇

【关键词】 外科手术; 正畸牵引; 矫治; 儿童埋伏阻生牙

中图分类号 R78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6-0139-03

doi:10.14033/ki.cfmr.2016.16.073

埋伏牙也称未萌牙,多见于儿童上颌前牙。据临床调查显示,上颌前牙埋伏阻生发生率达2%以上[1]。前牙为牙列中排列中线,直接关系人们的面型协调性、撕裂功能以及面貌美观度等。因此,如何有效地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对促进患儿面部容貌、口腔功能以及心理健康的改善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也是临床医师探讨的主要问题。埋伏牙形式复杂,为临床治疗和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近来临床研究发现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具有良好的效果[2],因此,为了探讨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的临床效果和价值,以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儿童埋伏阻生牙患儿作为研究对象,取得了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6月-2015年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400例患儿,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200例,采用外科导萌治疗,男102例,女98例,年龄5~11岁,平均(6.7±1.3)岁;52例为萌出道异常,48例为间隙不足,46例为易位牙,54例为多生牙。观察组200例,采用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男101例,女99例,年龄5~11岁,平均(6.6±0.7)岁;58例为萌出道异常,42例为间隙不足,52例为易位牙,48例为多生牙。两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观察组 术前正畸治疗,采用方丝弓固定矫治器术前正畸2~3个月,整平、排齐牙弓,开拓间隙,在牙弓上将埋伏牙间隙留置,要充分保持埋伏牙能够进入牙弓,然后行手术治疗,进行患牙定位,利用口腔颌面部曲面断层扫描和牙片,根据埋伏牙牙冠位置,选择唇侧或腭侧手术入路,在牙槽嵴顶作弧形切口,向上翻开粘骨膜瓣,达埋伏牙高度,将骨及部分囊壁去除,并使埋伏牙牙冠充分暴露,为患儿充分止血,粘带结扎丝的托槽,将创面关闭,根据埋伏牙所承受的牵引需要,从合适的粘骨瓣位置空出结扎丝,牵引导萌。根据埋伏牙阻生方向以及邻牙关系,行正畸牵引治疗,牵引力约为60 g,术后正畸治疗3~6个月,待出龈后,将托槽更换,并将牙更排齐。须注意的是牵引过程中要把握力度和方向,避免邻牙受到损伤。

1.2.2 对照组 单纯行外科导萌手术治疗,实施局部麻醉处理,将腭侧、唇侧切开,凿除埋伏牙表面骨质,充分暴露牙冠,按照手术前设计方向去除埋伏牙萌出阻力,然后行局部压迫止血,于牙冠上粘结带有0.2 mm结扎钢丝的舌侧扣,将切口缝合,结扎钢丝游离端由萌出道牵引并固定在主弓丝上。

1.3 观察指标与疗效评价标准

观察两组患儿治疗成功率和二次手术率。疗效评价标准,治疗成功:患者埋伏牙已经同,活髓,无明显松动,牙龈形态美观,牙周拳头上良好;治疗无效:患者埋伏牙出现轻度松动、牙列紊乱、牙髓坏死、牙龈肿胀[3]。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2.1 两组治疗成功率比较

治疗后,对照组46例牙列紊乱,4例牙髓坏死和5例牙龈肿胀,治疗成功率为72.5%(145/200),观察组2例牙髓坏死,3例牙龈肿胀,治疗成功率为97.5%(195/2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二次手术率比较

对照组26例患儿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13.0%,观察组3例患儿行二次手术,二次手术率为1.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埋伏牙为牙齿发育异常的一种症状,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埋伏牙埋伏阻生原因之多,如牙弓间隙不足、乳牙滞留、乳牙早失或者是牙根发育畸形、乳前牙外伤、牙龈纤维性增生、牙胚位置异常、唇腭裂、全身性疾病等,多见于儿童上颌前牙。上颌前牙埋伏阻生患儿占正常人群的1%以上[4]。埋伏牙对人们的面型协调、面貌美观度、撕裂功能等都有着直接的影响,并对患儿的面部容貌、口腔功能以及心理健康改善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如何有效地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就成这临床医师探讨的主要问题。埋伏牙形式复杂,为临床治疗和复位带来一定的困难,以往临床多采用为患者行局部麻醉将埋伏牙拔出,并对其进行修复,但是这种治疗方法对患儿造成了极大的创伤,而且治疗周期长,需要患儿承受较大的痛苦,随着现代临床诊断技术和治疗水平的提升,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在儿童埋伏阻生牙治疗中得到了广泛推广与应用,多数的埋伏牙均被保留,并且得到有效治疗,恢复正常。埋伏牙阻生的发病原因复杂,患儿的局部因素和全身因素均会可能发病,因此,在治疗埋伏牙时,需要对患儿发育进行全面了解,进而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法,以实施针对性的有效治疗。

关于埋伏牙传统临床认为,只需要去除萌出的软硬组织,便可自行萌出,但是若埋伏牙若缺乏必要处理,并不能萌出到位,因此,正畸牵引治疗是就显得尤为重要[5]。如本组研究中,治疗后对照组46例牙列紊乱,4例牙髓坏死和5例牙龈肿胀,治疗成功率为72.5%,观察组2例牙髓坏死,3例牙龈肿胀,治疗成功率为97.5%,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总而言之,患儿就诊时,其埋伏阻生牙大多数牙根已经发育完成,因此多不能够自行的萌出,如果不进行处理,则可能导致其相邻牙相互拥挤以及拥错和牙根的吸收。患儿前牙的埋伏阻生如果不能够萌出到其正常的牙位,则可以造成患儿牙列的畸形;而埋伏阻生牙也可能压迫其邻近牙的牙根导致牙根吸收;虽仅少数患儿能够形成含牙的囊肿,进而造成其颌骨的破坏。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能够有效地清除埋伏萌出道阻力,减少二次手术发生率和并发症发生率,手术创伤小,并且较易牵引到位,同时牙周附着均良好,经前方牵引后,整体移动患儿前牙向前,从而获得充足间隙,不但能够明显的改善了患儿其反牙合关系,是一种理想的矫治方法,值得临床推广与应用。

参考文献

[1]何文丹,刘英志,古育娣,等.埋伏阻生牙正畸治疗的临床研究[J].中国医学创新,2016,13(1):1-3.

[2]张军.阻生牙小切口拔除术80例临床效果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5,13(7):67-68.

[3]陈建华,邓锦娣,陈妙玲,等.阻生牙拔除术后应用胶原蛋白海绵的疗效观察[J].中外医学研究,2014,12(21):145-146.

[4]郎嘉兴,韩波.低剂量CT扫描对儿童上颌骨埋伏阻生牙图像质量影响的探讨[J].中国现代医生,2014,52(6):91-92.

[5]张军梅,马洪,陈虹羽,等.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37颗报道[J].贵阳医学院学报,2007,32(3):276-277.

[6]黄爱萍,张海星,佟丽娟,等.外科手术与正畸牵引联合矫治儿童埋伏阻生牙137例[J].解剖与临床,2005,10(1):62-63.

[7] Bhullar R S,Dhawan A,Bhullar K,et al.Giant submandibular gland duct sialolith mimicking an impacted canine tooth[J].Natl J Maxillofac Surg,2015,6(1):89-92.

牙科手术范文第2篇

【关键词】牙周外科;术后;塞治剂;临床疗效

牙周塞治剂是一种牙周术后对手术组织表面进行保护,确保受创组织能够正常愈合、压迫止血并对龈瓣进行固定的材料,根据目前的相关研究资料显示在牙周外科手术后应用塞治剂导致患者出现菌斑堆积、术后反应严重的情况,患者被应用后一般组织修复比不使用塞治剂患者较迟[1]。为具体探讨牙周外科手术后患者不使用塞治剂的临床疗效,笔者选取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牙周外科手术后不使用塞治剂的患者治疗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现将具体情况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来自我院2009年7月至2012年7月之间接收诊治的148例牙周外科手术后不使用塞治剂的患者,所有手术涉及157个手术区,其中男性患者87例(58.8%),女性患者61例(41.2%),患者年龄介于20岁至63岁之间,平均年龄(37.3±3.5)岁。牙周外科手术中54例(36.5%)进行牙龈切除术,48例(32.4%)进行翻瓣术,20例(13.5%)进行牙龈再生术,15例(10.1%)进行切龈新附着术,11例(7.4%)进行牙周骨外科手术,所有患者中无相关并存症影响本研究结果,患者进入我院后临床对治疗情况进行跟踪记录并备案。

1.2术后处理所有患者在牙周外科手术即将结束的时候将黏膜骨膜瓣复位并进行仔细的缝合,进行牙龈切除的患者在手术即将结束的时候选用纱布块对创面进行压迫止血,在手术中手术区不大于3个的患者给予浓度为0.2%的Dobell氏溶液进行漱口,清洁手术区,手术区为4个及4个以上的患者采取手术后在口腔外垫纱布块加压的方式包扎大于48小时减少渗血与渗液,同时对需要固定的组织进行固定,尽量避免软组织瓣粘连骨组织[2]。

3讨论

传统的牙周外科手术常采取塞治剂消炎镇痛,但由于其引起副反应,疗效不是很理想,临床弃用塞治剂,本研究对不用塞治剂的临床疗效开展探讨发现患者对疗效的满意度高达98.6%,效果显著。在临床研究中笔者还发现根据牙周外科手术的具体类型对手术创面进行及时的清洗与组织瓣复位能够很好的达到理想治疗效果,而且对创面进行精细的缝合能够进一步保证无炎症反应,促进创面的良好恢复,加快组织的修复。

在本研究中采取患者自评疗效的方式,对疗效的评价更加真实准确,确保了研究的准确性,对实验结论的正确性做了保证。根据观察进一步证实了不用塞治剂疗效显著优于使用塞治剂的疗效。

综上所述,牙周外科手术后不使用塞治剂总体效果显著,有效避免了术后反应的加重,在短时间内患者无感染情况,组织修复良好,在牙周外科手术中建议不用塞治剂。

参考文献

[1]李运华,等.牙周翻瓣术后应用塞治剂的临床疗效评价[J].中华口腔医学杂志,2005,(04):178.

牙科手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微创;拔牙术;阻生尖牙;临床价值

[中图分类号] R782.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06(a)-0107-02

微创拔牙技术是指使用高速涡轮牙钻去骨、破冠或分根,并结合微创拔牙刀拔出患牙的技术[1]。上颌阻生尖牙是除下颌第三磨牙外最常见的阻生牙,发生率约为0.92%~3%,以女性多见,尖牙阻生给患者带来许多不良后果,如牙弓缩短、邻近尖牙牙根吸收不良,加之影响美观,所以治疗阻生尖牙特别重要。传统的拔牙手术时间长,术中患者疼痛感强烈,术后牙龈肿胀等并发症发生率高[2]。随着微创医学的兴起及口腔颌面外科技术、材料、器械的发展,微创拔牙术已被人们所接受[3]。为探讨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区别,该院2011年8月―2012年12月间对98例阻生尖牙的青少年患者进行临床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来该院就诊的98例尖牙阻生的青少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49例,观察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9~18岁,平均年龄(11±2.5)岁,病程3个月~2年;对照组男23例,女25例,年龄8~17岁,平均年龄(10±3.2)岁,病程2个月~1年。术前查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心电图等排除血液系统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及肝肾功能障碍。所有患者家属均签署手术知情同意书。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及临床症状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手术方法

所有患者术前均行常规抗感染治疗,经X现照射明确阻生尖牙生长部位、牙根情况及下牙槽神经管情况,常规对口腔进行消毒后,使用2%利多卡因行局部麻醉。对照组采取传统拔牙方法进行治疗;观察组采用微创拔牙技术进行治疗,具体步骤为:使用高速涡轮反角手机和外科专用长裂钻作为去骨器械,去除牙体表面的骨阻挡,并分离牙根及牙冠,用微创拔牙刀切断牙周膜,以微力轻轻旋转拔除患牙,清理手术区域后,用生理盐水冲洗,最后将组织复位缝合。术后继续口服抗生素3 d。

1.3 评估标准

1.3.1 畏惧程度评估 根据患者手术过程中畏惧程度分为5个等级,分别为没有畏惧、较轻畏惧、中等畏惧、较重畏惧、严重畏惧,记1~5分,1~2分视为不畏惧,3~5分视为畏惧。

1.3.2 疼痛程度评分 采用术后2 hVAS评分,评分标准为:0~10分,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微疼痛,患者可以忍受;4~6分患者疼痛并影响睡眠,尚能忍受;7~10分患者有渐强烈的疼痛,并且难以忍受。

1.3.3 术后肿胀程度评估 术前从一侧耳屏前经同侧上颌部至鼻底最后至对侧耳屏前,以毫米为计量单位,3 d复诊后同样测量此距离,两者相减即为术后肿胀度。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17.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计数资料以绝对数和百分率表示,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采用t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疼痛程度比较

观察组从麻醉完全后涡轮牙钻去除牙骨开始到组织复位缝合结束整个手术时间为(18.9±2.7)min,拔牙后2 hVAS评分为(2.19±0.56)分,术后肿胀程度为(14.9±1.2)mm;对照组手术时间为(29.6±3.6)min,VAS评分为(3.98±1.82)分,术后肿胀程度为(20.1±1.5)mm。观察组患者手术时间、术后2 hVAS评分及术后肿胀程度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及疼痛程度比较

注:与对照组相比,*P

2.2 两组患者术中畏惧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术中出现畏惧的患者5例,畏惧发生率为10.2%,对照组术中出现畏惧的患者29例,畏惧发生率为59.2%。观察组患者术中畏惧发生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2 两组患者术中畏惧发生情况比较[n(%)]

注:与对照组相比,*P

3 讨论

微创拔牙术是指在拔牙过程中,通过专用的高速涡轮牙钻和长裂钻,去除牙骨并分割牙冠及牙根,再用微创拔牙刀切断牙周膜并压缩牙槽骨,此时,使用微力即可将患牙拔出[4]。阻生牙拔除术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手术操作,其原理主要有:①杠杆原理;②轮轴原理;③楔力原理[5]。传统的拔牙术给患者操作步骤复杂,拔出困难,给患者带来极大恐惧,术后常疼痛难忍,并易出现一系列并发症。同时术中创伤较大,使伤口愈合的时间延长并影响形成新骨的质量[6]。目前,随着微创技术在口腔颌面外科方面的发展,更好的解决了传统手术方式面临的问题,使人们不再饱受拔牙所带来的痛苦。

该研究结果中,使用微创拔牙技术其手术时间为(18.9±2.7)min,与传统的拔牙手术所用时间相比,手术时间明显缩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所述,微创拔牙术相较于传统的拔牙术,其创伤小,安全性高,手术时间短,同时减轻了患者的疼痛程度及心理创伤,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 於丽明,段世勇.微创拔牙技术的应用进展[J].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11,21(1):65-67.

[2] 李建民,赵庆扬,谢伟珍,等.微创拔牙技术在阻生齿拔除中的临床应用[J].中华全科医学,2012,11(10):1710.

[3] 黎刚,雷荣昌,郭宏剑,等.微创拔牙法在下颌近中阻生智齿拔除术中的临床应用[J].临床口腔医学杂志,2011,27(4):236-238.

[4] 高晓蔚,陈曼丽,刘瑛.应用微创拔牙术拔除下颌阻生第三磨牙的临床试验[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4):517-519.

[5] 杨擎天,胡开迪,薛洋,等.阻生下颌第三磨牙2种拔除方法的比较[J].实用口腔医学杂志,2010,26(1):71-74.

[6] 曾远胜,黄娴君,麦海光.上颌磨牙微创拔牙术与传统拔牙术的临床观察[J].现代医学,2013,13(5):38.

[7] 胡开进.微创拔牙术[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10,24(4):241-242.

牙科手术范文第4篇

[关键词]安氏III类错牙合;开牙合;面角;Y轴角

[中图分类号]R783.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5-0825-04

The affect to the form of chin in mesioclusion with open bite operated by orthognathic surgery

LIN Shuang1,WANG Yu-ling1,YANG Ming-liang2,LU Li2

(1.Department of Plastic Surgery,Shengjing Hospital of China Medic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004,Liaoning,China;2.Department of Oral and Maxillofacial Surgery,School of Stomatology,China Medical University)

Abstract: Objective Focus on mesioclusion with open bite,reconstruction of three-dimensional skull and simulation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on computer,measure the distance of open bite and in-surgery and after-surgery chin angle.Analysis the relation of open-bite distance and chin angle.Provide quantitative reference to the change of chin form before surgery. Methods Tudy in the 20 mesioclusion with open bite patients in our hospital,count their distance of open bite.Reconstruction of skull with three-dimensional CT image in computer.Simulation of maxillary Lefort I osteotomy and mandibular SSRO.Measure the change of NP-FH angle and Y-axis angle,and analysis their relation with open-bite distance. Results NP-FH angle of mesioclusion with open bite patients increases after surgery. The open-bite distance and NP-FH angle change have a positive correlation.By the statistics analysis,we get a linear regression equation:Y1=0.82+2.06X.On the other hand,to the Y axis angle change,there is also a positive correlation and Y2=0.68+1.25X. Conclusion Mesioclusion with open bite patients after orthognathic surgery,their open-bite distance has correlation with chin form.This correlation can provide quantitative reference for prognosis and analysis of orthognathic surgery.

Key words: mesioclusion;open bite;NP-FH angle;Y axis angle

颏(mandibular symphysis)是人类才特有的下颌的组成部分,是最突出的面部结构之一,它在面部美的感知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1]。颏部形态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它大小和形态变化可以影响到其他软组织的位置和形态,甚至影响整个侧貌的协调和平衡。尤其对于严重的错牙合患者,在通过正颌手术改变上下颌骨位置后,其颏部位置及形态改变直接影响到患者面部的整体协调性。目前关于正颌手术前后颏部形态改变的研究较少。本研究针对安氏III类错牙合患者中同时存在开牙合畸形的患者,采用计算机三维CT影像重建模拟正颌手术的方法[2],通过患者正颌手术前后的对照,探讨随着上下颌关系改变的同时,颏部位置及形态的改变。研究这种颏部形态的改变与错牙合患者的开牙合程度之间是否存在相关性。了解正颌手术与颏部形态改变关系为正颌临床诊断治疗提供有益的参考,同时为这类错牙合患者在行正颌手术前预测颏部形态改变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1 材料和方法

1.1研究对象:病例来源为2006年4月~2010年6月在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就诊,要求行正颌手术治疗的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的患者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20~28岁,平均25.56岁。纳入标准:①骨性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需行正颌手术治疗的患者;②单纯发育畸形,无外伤及综合征,无先天畸形,如唇腭裂畸形等;③都已经过正畸治疗去除牙齿代偿;④开牙合距离0.2~1.6cm。在牙齿咬合的石膏模型上测量这10例患者的开牙合距离(上下颌的中切牙切缘之间的距离),并且从小到大平均分布,排列编号。

1.2研究对象的完整三维重建CT图像:患者所行CT检查均为东芝64排螺旋CT,进行颅颌面扫描(层厚为1mm)。扫描基线为耳眦平面,头颅平卧,眶耳平面与地面垂直。获取研究对象的全部三维重建CT资料[3],以光盘形式保存。将单个患者的所有CT图像资料导入三维重建软件,操作软件以得出三维头颅图像,重建图像可沿X、Y、Z轴360°旋转,任意切割和放大,并运用其测量功能测出各参数的大小[4]。在螺旋CT影响下,确定以下基准点:N:鼻额缝前缘中点;S:蝶鞍前壁上缘中点;Ba:枕骨大孔前缘的下后中点。以通过N、S和Ba点的平面为基准正中矢状半面[5]。

1.3模拟手术过程(在三维重建软件Simplant中,模拟双颌正颌手术):①先行上颌骨Lefort I型截骨前徙,截骨线为梨状孔边缘下鼻甲的下方向后略向下至翼上颌连接处,沿截骨线前徙(斜向前上),距离为4mm[6]。②行下颌骨改良SSRO旋转后退成型术,舌侧骨切开从下颌骨内侧面乙状切迹与下颌孔之间的水平骨皮质切开,矢状骨从舌侧切开处从上向下并逐渐向外转向下颌第二磨牙颊侧沿矢状方向切开,颊侧则由矢状切开处向下颌下缘方向作垂直骨皮质切开,双侧劈开[7]。③以上颌牙合平面为基准,移动下颌骨,先行后退。由于自身开牙合距离以及上颌前徙导致的距离,在随下颌骨整体后退的同时,为恢复正常的咬合关系,颏部本身需要相对的向上,向前旋转,使上下颌恢复正常的覆牙合、覆盖关系。

1.4测量分析方法:测量面角NP-FH[8],即面平面NP与眶耳平面FH的交角,它的旋转前和旋转后的差值。此角是反映下颌的突缩程度。此角越大表示下颌越前突,反之则表示下颌后缩。另外还要测量Y轴角[9],即蝶鞍中心与颏顶点连线SGn与眶耳平面FH相交之角,它的旋转前后的角度差值。此角亦反映颏部的突缩,此角越小则表示颏部越突,反之则表示颏部越缩。

1.5典型病例

1.5.1某男,25岁,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根据模型测量,开牙合距离为1.6cm。

1.5.2某女,22岁,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畸形,根据模型测量,开牙合距离为0.2cm。

2 结果

2.1 旋转前后的面角统计结果及差值结果见表1。

2.2 旋转前后的Y轴角统计结果及差值结果见表2。

2.3 统计学处理:将所检测出的数值以SPSS11.0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分析。根据表1的测量结果进行描点绘图,如图示开牙合距离与面角的改变量存在着线性关系,通过统计学方法对它们进行直线回归分析,研究开牙合距离与面角改变量的相关性。分别以开牙合距离为自变量X,面角改变量为应变量Y1,建立回归方程,观察开牙合距离对面角改变的影响。通过统计学计算得直线回归方程:Y1=0.82+2.06X(如图3)。

同理,根据表2的测量结果进行描点绘图,如图所示开牙合距离与Y轴角的改变量也存在着线性关系,对它们进行直线回归分析以开牙合距离为自变量X,Y轴角为应变量Y2建立直线回归方程,观察开牙合距离对Y轴角改变的影响。通过统计学计算得直线回归方程:Y2=0.68+1.25X(如图4)。得出的结论为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患者,开牙合距离与正颌手术中颏部形态的变化存在着线性关系,与面角差值成正相关,与Y轴角差值也成正相关,即开牙合距离越大,颏部在后退的同时,向上向前的旋转角度越大。

3 讨论

临床上常见的正颌外科手术,如下颌支矢状骨劈开术、下颌支斜行或垂直骨切开术,上颌前部切开术、下颌根尖下骨切开术、颏成形术以及LeFortⅠ、Ⅱ、Ⅲ型骨切开术[10]等都是通过改变颌骨位置来矫正牙颌面畸形的,而下颌骨的位置决定了颏部的形态,这就是使正颌外科手术与颏部形态变化形成了非常密切的关系。正颌手术过程对颏部形态的变化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但目前国内,在手术前,估计上下颌骨位置改变对颏部形态的具体数值及角度的变化方面研究较少,主要是由于颌骨位置变化的复杂性和研究方法的局限,导致目前对于很多正颌患者尤其是骨性III类错牙合需行双颌手术的患者,对于是否需要做颏成形术,主要依靠医生的容貌审美和经验,对手术方案仅能提供大致的判断,这对追求更为完善的容貌美学效果显然是不够的。

本研究选择牙颌面畸形中的I类,即安氏III类错牙合伴开牙合,需行双颌手术的患者,研究分析这一类错牙合畸形的特点,及这些特点对双颌手术后颏部形态构成的影响。笔者以错牙合患者的开牙合距离为分类依据,通过计算机模拟手术过程,并在这个过程中观察,开牙合距离与颏部形态变化的相关性。具体方法是将颅颌面CT影像数据输入计算机应用计算机颅颌面三维测量和手术预测模拟系统重建颅颌面的三维软硬组织形态[11-12],并在计算机上模拟正颌手术,并测量分析手术中颏部变化的角度及数值。

关于三维CT影像测量可信度方面,Stephen等对三维CT影像的距离、角度测量的精确度进行了评价,指出三维CT重建影像测量精确度高于常规X线头影测量,并与颅颌实体标本测量值比较,其测量值之间平均差值仅为0.19mm,角度差值为0.38°,个体之间的测量误差为0.1~0.66mm,充分说明了三维CT影像测量精确性高及可重复性好。Hildebet[13]通过对头颅骨实体及三维CT重建影像相关距离角度测量比较,得出了相同的结论。

在分析颏部形态上选择面角和Y轴角这两个指标,反应了颏部在矢状面上旋转以及位移所引起的角度变化。它们是评价颏部形态的重要指标,通过在计算机上对CT重建头颅像的测量,和模拟手术的术中术后测量结果说明,所研究的开牙合患者在行正颌手术后面角均增大,并且开牙合距离与面角变化值成正相关,开牙合距离越大手术后面角改变越大,开牙合距离越小术后面角改变越小。对于Y轴角的测量表明,开牙合患者的Y轴角在正颌手术后均有不同程度的减小,开牙合距离越大减小的越多,开牙合距离越小减小的越少,即开牙合距离与Y轴角的减小量成正相关。

研究开牙合距离与面角及Y轴角的相关性意义在于,通过研究它们之间的相关性,帮助预测和分析正颌手术中颏部形态的变化趋势。正颌手术对颏部形态的影响是复杂的,本文研究的只是针对一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通过明确开牙合距离与面角和Y轴角变化的关系来为临床实践提供一个相关定量参考,对于其他类型的错牙合畸形在正颌手术中对颏部形态的影响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贾培增,吴 威.不同垂直骨面型者的颏部形态[J].华西口腔医学杂志,2007,25(2):142-145.

[2]吴求亮,谷志远.正颌外科//王炜.整形外科学[M].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51-805.

[3]孙应明,段银钟,惠光燕,等.计算机辅助正颌外科手术的预测及模拟系统[J].中国美容医学,2002,11(5):473-475.

[4]张思雷,张志愿,沈国芳.基于CT的三维正颌手术仿真模拟平台的建立[J].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2004,2(2):952-981.

[5]王 兴,张震康,张熙恩.正颌外科手术学[M].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57-63.

[6]BELL W H, GALLAGHER D M. The versatility of genioplasty using a broad pedicle[J]. J Oral Maxillofac Surg, 1983,41(12):763-769.

[7]McCarthy JG,Schreiber J,Karp NS,et al.Lengthening the human mandible by gradual distraction[J].Plast Reconstr Surg,1992,89(1):1-8.

[8]傅民魁,田乃学.口腔X线头影测量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107-111.

[9]Morgan EF,Longaker MT,Carter DR.Relationship between tissue dilatation and differentiation in distraction osteogenesis[J].Matrix Biol,2006,25(2):94-103.

[10]WOLFE S A,RIVAS TORRES MT,MARSHALL D.The genioplasty and beyond:an end-game strategy for the multiply operated chin[J].Plast Reconstr Surg,2006,117(5):1435-1446.

[11]李 晶,雷曼平,杨 斌,等.颅颌面计算机手术模拟系统中的三维测量[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3,24(2):186-189.

[12]Ichiro Ono,Ohura T,Matumi E,et al.Three dimensional analysis of craniofacial bones using three dimensional computer tomography [J].J Crani Surg,1992,20:48-53.

牙科手术范文第5篇

关键词:显微超声技术 根管治疗 疗效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2.125

【中图分类号】R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2-0096-02

目前针对牙髓病、牙根尖周病最为有效的治疗方法属根管治疗法[1]。此种治疗方法主要是从20世纪50年代末期发展起来的,旨在简化牙科手术的技术操作程序,拓展患者患牙的保存范围[2]。现今已广泛应用于牙科手术治疗的各个方面,包括在牙科诊断、一般性的根管治疗、根管再治疗等方面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应用。为探讨显微超声技术在根管再治疗中的临床疗效,我院在对90例患者的100颗患牙126个根管再治疗中,以显微超声技术作为处理方式,利用显微镜照明与其放大技术,配合超声根管再治疗的相关专业器具对患者实行了治疗,取得了比较满意的临床疗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选择我院口腔科于2011年9月至2013年9月收治的90例患者的100颗患牙126个根管作为研究对象,100例患者中,男性患者5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区间位于14到81岁之间,均龄(42.3±3.2)岁,90例患者的100颗患牙实施显微超声根管治疗的具体原因如下:其中根管钙化患牙48颗,根管数59,取塑化物患牙21颗,根管数量32,器械分离患牙10颗,根管11,寻遗漏根管11颗,根管数量12,去根管桩患牙2颗,根管2个,根管内台阶患牙8颗,根管数量10个。

1.2 一般方法。90例患者在实施临床治疗前均向其告之手术操作的技术要点,明确手术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均在获取患者同意后行显微超声根管治疗。在治疗前期对每位患者牙尖进行影像拍摄,并观察其牙齿根管与根尖周区域的情况。在行患牙隔离前期,对患者冠部行预备措施。对每位患者实行局部麻醉,于显微镜下观察其患牙情况,并将根管口探针探入其根口检查根管情况。针对根管钙化物去除患者,去除其根管周围的钙化物质,据患者牙齿颜色的变化定位其根管口,以超声尖探入处理,祛除口腔根管处的钙化组织。针对塑化后根管再通患者,从患者根管实际情况出发,对于根管塑化较为完全的患牙,利用超声工作尖祛除其根管冠区域塑化物质。针对根管内台阶纠正患者,则需利用超声工作尖将其根管处原有的钙化物质祛除,以显微光线导入,拍摄光片影像,明确台阶位置,并纠正根管走向。针对根管内分离患牙,则需在定位X线片的指导下,确定器械与根管的具体长度,并使用超声尖清除前方障碍物,祛除在断针附近的牙本质。寻找遗漏根管则主要依赖在手术前期光片的指示,判定可能遗漏的对象,备好髓腔,在超声显微仪器的指导下定位根管的位置,暴露其根管口。待到工作尖松动周围黏合固定后,震动松根管桩,去除根管桩。

2 结果

本组选取的90例患者的100颗患牙中,有82颗患牙成功实行根管再治疗,成功率为82.0%,126个根管中有105个成功治疗,成功率达83.3%,如表1。

表1 100颗患牙根管再治疗的成功情况[牙数(根管数)]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进步,针对牙髓病的治疗技术也在迅速更新。当前广大医院内部已可在牙科手术的同时,实现显微镜方法与直线照明,能够将传统技术无法除去的牙齿根管内的封闭物质去除,可将传统技术不能发掘的根管清晰显示,进一步提高了患者根管再治疗的手术成功性[3]。目前,显微超声技术已经在牙髓病的诊断过程中得到了较为普遍的运用。显微超声技术主要由手术照明与其方法系统构成,其显微放大率可达到40倍,对主治医师观察患者的口腔髓腔的情况及其根管附近的状况有明显的有利性,规避了传统裸眼手术的缺陷性。在患者根管再治疗应用显微超声技术,医师能够在高倍显微镜的指导下,利用精度较强的超声工作尖精确切入患者的牙髓区,取出患者根管内的填充物,将钙化组织祛除,将原修复体准确去除,在防止根管侧穿、过多切割患者牙体组织等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作用。总之,将显微超声技术应用于根管再治疗中,能够准确指导医师实施牙科手术,结合超声仪器,有效提高了治疗的质量,克服了传统治疗存在的缺陷,提升了根管再治疗的成功率,适合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 冯超,赵晶,轩晶,等.塑化根管再治疗中显微超声技术的临床应用[J].现代口腔医学杂志,2009(11):158-159

相关期刊更多

亚热带植物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厦门市科学技术局

实用口腔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第四军医大学

上海口腔医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上海交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