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粗心的小画家

粗心的小画家

粗心的小画家

粗心的小画家范文第1篇

观看书家笔下的系列作品,有的在相近的笔法中略显笔法墨趣的变化;有的又呈现出粗细大小起伏变化鲜明的节奏美感。

书家笔下的隶书,粗看书作风格相近,但仔细观赏就会发现韦应物《滁州西涧》诗作,笔画敦厚壮实的线条多一些,其中“独、幽、草、生、上、深、带、雨、旭、来、野、无、人、自”等字体笔画粗壮,“涧、黄、鹂、树、鸣、春、潮、急、渡、横”等字体笔画粗细结合,“怜、边、舟”等字体纤细最少;字体大小相近,行笔相对稳健,粗细起伏跌宕,呈现出丰腴肥硕、浓纤相宜的美感。

他书写的杜甫《春夜喜雨》诗作,笔画纤柔流畅,字体大小变化要略微大一些,但在“潜、润、湿、花、城”等字体中粗细对比强烈。两幅隶书作品,彰显出线条流变溢芳、美色不同面、皆佳于目的美感风韵。

书家笔下的草书,苏轼《赤壁怀古》词作,行草结合,起笔以行书为主体,字体之间粗细结合,富于节奏变化;前半阙整体笔画相对粗壮厚实,书写三分之一段词作后渐行渐草。后半阙亦行亦草,线条笔画略显纤细,呈现出秀美的书法构成美感。

他书写的《三国演义》开篇词,以章草与大草为主体,兼少量行书。字体大小相差数倍,粗大的字体雄健挺拔、气势磅礴,细小的字体纤柔俊美、笔力清晰,形成张弛有序、收放自如的线性构成,流露出宛如交响曲一样震撼的大起大落的音韵美。

粗心的小画家范文第2篇

被学生问倒的感觉,真好! 山东省高密市仁和镇中心小学 董萍 在实施新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将不再是一个只知教书的匠人,而应是一 批拥有正确的教育理念、懂得教育艺术的全能型人才。每一堂课都包含着创新的要求,都对教师的“教”的素质带来极大挑战。学生潜能得到开发,创造力、想象力、表现力得到提高,学生善问、会问,教师就很可能也很容易被学生问倒。前几天的一节语文课就使我深有感触。 那堂课我教的是江苏教育版小学语文第二册中的识字⑶。教学要求是学会 10 个生字,理解背诵《宁宁是个小画家》这首儿歌,从宁宁画画粗心中领悟做事要细心。在教熟儿歌后,我鼓励学生对这首儿歌说说自己的看法。不少学生说这首儿歌很好,很顺口;有的说好背。临近下课时,我进一步启发说:“人们常说某人真有学问,是说他知识丰富,学问学问,指的就是好学和善问,只有这样才会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咱从小就应该养成善于追根问底的习惯,敢于和别人不一样。对这首儿歌,谁还能说点别的看法?” 这时,平日很面腼腆的程永杰站了起来,有点口吃地说:“老师,画家是干什么的?” 我说:“画家就是对画画很有研究、绘画水平很高的人。” 他又问:“那小画家呢?” 我顺口解释:“小画家,是说他年龄还小呗。” 程永杰又低声问道:“那,老师,画家还能这么粗心吗?这么粗心能称得上画家吗?” 我一时语塞。 怎么跟学生解答呢?从什么角度、用什么观点来说呢?这“节外生枝”的一问,我一下子还真傻了眼。好在这时下课的铃声响了,我只好借坡下驴:“程永杰同学的这个问题问得太好了,咱们下一节课再一起讨论一下……” 后来,在讨论课上,不少学生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宁宁这样画画够不上当画家,把桌子腿都画歪了,这也是粗心吗?” “有不少水鸟的嘴是尖尖的,小鸡的嘴也是尖的,而鸭子的嘴为什么是扁的?”

“说不定将来会有这种尖嘴的鸭子呢。” “电视上还演过四方的西瓜呢,我看过。” “马没有尾巴,可能宁宁还没画完呢。那边不是还有几张没画吗?” “……” 学生们好像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七嘴八舌,各抒己见,问题是五花八门,有幼稚的童趣,有独到的见解,也有较深刻、尖锐的问题。 面对这么一群善思考、脑中永远有无穷疑问和大胆幻想的孩子,我无比高兴、激动而又满腹惭愧。我只能不住地点头微笑,肯定学生们的“高见”。限于自己的知识功底和文化素养,我最后只好按照教学参考书的意图,笼统地做了这样的解释:“我们称他是小画家,是对宁宁绘画基础的肯定,同时也是对他的期盼。他要是改掉这种丢三落四的毛病,认真画,将来肯定会有大出息的。学好这首儿歌,就要求我们学会做事一定要细心,不然。什么事也干不成。” 面对孩子们一双双充满渴望的眼睛,我的这种解释显得多么苍白无力!直到下课时,我看得出他们意犹未尽,是还有好多想法要说,还是对老师的解释不满足? 这一节课确实让我体验到了理性释放的愉悦和创造冲动所浸透的甘甜。虽然它对我多年的教学“经验”是一个极大的冲击,但我从内心感觉到,被学生问倒的滋味,真好!古人云;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里亚斯多德有句名言:“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新课程将改变学生的学习生活,也必将改变教师的教学生活。教学新教材,我们就应该更多的掌握一些综合学科的知识,更多的教会孩子们用科学的方法思考、质疑、实验。让学生学会提问题,这正是课程改革的意义所在。如果孩子们只会把课文背得滚瓜烂熟,把大脑变成了等待往里装知识的口袋,甚至这一切都围着考试转并以考试的终结而消失,那么,这将是我们教师的最大失误。

粗心的小画家范文第3篇

爸爸的鼻子

别看爸爸的鼻子能托起“望远镜”,可是却不怎么灵。那回他在家里炖肉,把锅放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闻不到,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爸爸的嘴

爸爸的嘴角向上翘着,像是带着微笑。他还会编相声,能把同学们做的好事,以及马虎啦、不专心听讲的事啦,都编成相声,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爸爸的手

爸爸的手可不像当教师的手,粗粗拉拉的。妈妈上班离家太远,家里的许多活都要爸爸干,像生火、做饭、洗衣等,他的手怎么能不粗粗拉拉的呢?我就在爸爸的手上多画了几条道道。

爸爸的脚

爸爸的脚比较难画,因为他老是闲不住,等他坐在桌前时,我又该睡觉了,只好给爸爸画个半身像了。

爸爸的耳朵

对了,还没画爸爸的耳朵呢。他的耳朵跟鼻子差不多,也不灵。他看书的时候,我跟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见,非得我大声地说二三遍才行。大概爸爸的耳孔也小吧!

粗心的小画家范文第4篇

爸爸的鼻子

别看爸爸的鼻子能托起“望远镜”,可是却不怎么灵。那回他在家里炖肉,把锅放在火炉上就趴在桌子上备起课来,肉糊了他闻不到,还是我从外边跑进来告诉他的。是不是爸爸的鼻孔小呢?

爸爸的嘴

爸爸的嘴角向上翘着,像是带着微笑。他还会编相声,能把同学们做的好事,以及马虎啦、不专心听讲的事啦,都编成相声,让同学们在笑声中受到教育。

爸爸的手

爸爸的手可不像当教师的手,粗粗拉拉的。妈妈上班离家太远,家里的许多活都要爸爸干,像生火、做饭、洗衣等,他的手怎么能不粗粗拉拉的呢?我就在爸爸的手上多画了几条道道。

爸爸的脚

爸爸的脚比较难画,因为他老是闲不住,等他坐在桌前时,我又该睡觉了,只好给爸爸画个半身像了。

爸爸的耳朵

对了,还没画爸爸的耳朵呢。他的耳朵跟鼻子差不多,也不灵。他看书的时候,我跟他说什么,他也听不见,非得我大声地说二三遍才行。大概爸爸的耳孔也小吧!

粗心的小画家范文第5篇

丁云鹏(1547-1628年尚在),字南羽,号圣华居士,休宁(今属安徽)人,其父丁是当地的名医,少小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丁云鹏后为当时的书画名家、鉴藏家詹景凤的高足,他曾经在明朝内府供奉达十多年之久,更加开阔了艺术视野。丁云鹏雅好诗文,著有《丁南羽集》。丁云鹏画艺广博,他兼长于画山水,功力不凡,得韵于明代文征明,和宋代米氏云山,还画过墨笔花卉等,他最主要的艺术贡献是人物画,尤以佛像、罗汉为最,他杂取前人之长,得唐代吴道子洒脱的艺术特性,描法有北宋李公麟柔和的余韵,设色取元代钱选清丽的色泽。当时文人画家的显赫代表董其昌曾赠他一方印:“毫生馆”,足见他所受到的青睐程度。

丁云鹏享龄82岁,是画史上少有的长寿画家。他的人物画风在初期和中期受到吴门画家文征明、仇英秀雅柔细一路画风的影响,随着他年龄的增长,他的画风渐渐趋于粗放,个人风格愈加鲜明,最后形成了他粗厚雄放、简洁厚实的艺术风格,造型也由比例适中演化为怪异奇y,设色更是从清丽雅洁进阶到古丽浓重。笔者以为,由于丁云鹏受到文征明艺术道路的影响,他的画风与文氏有“粗文”、“细文”一样,也有“粗丁”、“细丁”之别。这个画风发展的过程如同古树的年轮一样,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一定的变化规律,但也会出现风格交叉的艺术现象。

早期丁云鹏笔下的人物画,画风柔细清俊,属于明代吴门画家师从李公麟一路的画风。但流传不多,如他在32岁时绘制的《调鹦鹉图》扇页(纸本设色,纵16.9、横4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是他较早的艺术年轮,尚处在模仿阶段。

中年时期丁云鹏画风的变化与他的版画创作活动有着千丝万缕的艺术联系,其柔细的线条十分符合版画刻工的刀法,他曾为名墨工程君房、方于鲁等设计墨块的模具,有《程氏墨苑》、《方氏墨谱》等传世,他还画过年画和壁画,这位多才多艺的画家汲取了广泛的艺术养分。

在他40多岁时,形成了他十分匀细的人物画线条,类同游丝描,他在58岁时所创制的《释迦牟尼图》轴(天津博物馆藏),纤巧细长的线条排叠而成,是他这个时期典型的描法,人物造型开始显现出一些怪异的特征,还略显出一些装饰趣味,但画中山水背景的线条粗重起来,预示着他的画风将会发生变化,进入到新的艺术年轮。

在上述的艺术经历下,丁云鹏精绘了佛教题材《扫象图》轴(纸本设色,纵140.6、横46.6厘米,博物院藏)系清宫旧藏,为乾隆皇帝所赏爱,受到清宫画家的追仿。该图画文殊师利坐观扫象,人物线条柔细如丝,树石等背景取文征明的“细文”手法,设色较为厚重,该图是丁云鹏早、中期人物画的代表作,绘于万历戊子年(1588),画家时年42岁。

值得研究的是,丁云鹏晚年的绘画风格发生了重大变异,在学术界被称为是晚明变形主义的人物画代表人物,这是和晚明社会文人士夫的心态有着密切的联系。晚明发达的城市商业经济促使社会走向奢华,朝政的腐败使文人士夫们对国家和个人的政治前途失去了信心,一时间,变态的心理和变态的生活方式(包括狎妓、使用嬖童等)充斥到文人们的日常生活里。他们以追求变态求异的艺术形象来满足感观上的刺激,他们的需求也正好是当时文人画家的艺术追求,无论是在绘画上还是在书法上,分别出现了以造型变异和结体险怪为审美时尚的艺术趋向,这就是艺术史上所说的“晚明变形主义”的形成原因。

也许是丁云鹏离开了朝廷的缘故,其绘画风格渐趋个性化,如《十八应真像》轴(墨笔,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是他绘于癸丑年(1613)的粗笔罗汉,时年67岁,这个时期他的粗笔画风已经成熟,彻底摆脱了李公麟、文征明的柔和圆转的线条格局,画家画人如画石,画石如画铁,意趣盎然,但在设色上尚未发挥出他的艺术新变。

如何欣赏丁云鹏晚年的人物画,还必须结合当时的艺术批评,以他绘制的《罗汉图》轴对幅(绢本设色,纵164、横85厘米,涵芝堂藏)为例,款皆为“圣华丁云鹏”,钤印“丁云鹏”(白方)、“南羽”(朱方),明末蓝瑛、谢彬《图绘宝鉴续篡》卷二给予了最为允当的鉴赏方式:“初见其笔,似乎过拙,辗转玩味,知其学问深邃,用笔古俊,皆有所本,非庸流自创取奇也。”明末姜绍书《无声时诗史》卷四感受他笔下的罗汉形象则更为具体:“画大士罗汉,功力靓深,神彩焕发,展对间恍觉身入维摩室中,与诸佛菩萨对语,眉睫鼻孔皆动。山水溪壑深秀,追踪古人,李龙眠、赵松雪不能过也。”绘画名匠将宗教神祗的力量赋予世俗的形貌来感染芸芸众生,就足以为百姓所称道了,而丁云鹏则将宗教神祗的力量演化成现实文中人带有异像的大智者,其艺术感染力就进一步扩展到文人士夫之中,这是一般的画家所难以企及的。图中罗汉手臂的肌肉颇合解剖结构,这与他早年从行医的父亲那里获得了人体结构的基本知识有关。丁云鹏晚年的罗汉造型取自于五代贯休的样式而自成一家,其不同之点,也就在于此。《罗汉图》轴的人物线条一变柔细之风,圆转得十分劲挺,极富内力,树石背景妙如仙境,富有装饰趣味,设色丽而不浮艳,罗汉的袈裟纹饰颇为繁密,但颇具整体感,画家将艺术中的两个极端巧妙地结合为一体,若要深知丁云鹏晚年人物画的基本特性,此图不可不读。

相关期刊更多

农家致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苏省农业农村厅

小溪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湖南省作家协会

成才之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