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

偏瘫康复范文第1篇

许多患者和家属认为,脑卒中偏瘫就是肌无力,可以通过在家里或去健身房自己练握力器或拉力器来恢复肌力。殊不知,脑卒中偏瘫不仅存在肌力的问题,更重要的是其运动模式发生了改变,单纯的肌力训练根本不足以恢复其功能。因此,脑卒中偏瘫康复的目的不是以恢复肌力为标志,并且过早开始肌力训练不仅无益于康复,有时反而会加重肌痉挛,从而影响康复进程。

误区二 期望有“灵丹妙药”

有不少患者曾幻想有一种药物,一吃就好。他们的想法和愿望很好,可遗憾的是现在还没有这种药物。任何想凭借“灵丹妙药”得到康复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也是不可能的。发生脑卒中后,患者有一项重要的工作就是加强康复锻炼,进行包括肢体功能、言语功能和生活自理能力的训练。只有努力训练,脑卒中患者才有可能康复,才有可能实现生活自理。

误区三 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

有一部分医生和患者由于对康复了解不够,认为康复是后期的工作,是可有可无的,并认为只有当患者神志清醒、能够起坐及进食后,才能开始康复锻炼。其实,偏瘫的康复应尽早开始,在患者生命体征(如呼吸、血压、脉搏、体温等)平稳、神经症状不再发展的48小时后,就应该循序渐进地进行早期、科学、合理的床边康复治疗。

误区四 康复是医生的事儿,与家属关系不大

一些患者和家属认为康复是医生的事儿,只要患者在医院接受治疗就万事大吉了,与家属关系不大。其实,在偏瘫患者的康复过程中,家属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一方面家庭的温馨、家人的亲情及督促训练是支持偏瘫患者战胜残疾的力量;另一方面,偏瘫患者的穿衣、进食、如厕等日常生活能力的训练在家庭中不仅可行,而且极有成效。可以说,偏瘫患者能否回归正常人的生活,能否重返社会,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家庭对偏瘫患者继续康复的督促和重视程度。

误区五 急性卧床期要静养

脑卒中急性期康复是脑卒中治疗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但是经常被临床医师和家属忽视。大家常将重点放在药物治疗上,并强调静卧不动。其实,即使是大面积脑出血、重度脑卒中及偏瘫并发严重肺部感染的昏迷不醒患者,也可以进行诸如偏瘫肢置的正确摆放、的被动变换、关节的被动活动等康复治疗,以预防褥疮的产生,避免或减少痉挛的发生,消除“废用综合征”出现的可能,大大缩短住院时间,减少治疗费用,为以后全面的功能康复打下良好的基础。

误区六 喜欢在患侧上肢静脉输液

有的患者和家属认为患肢反正不会动,用来静脉输液正好合适。殊不知,这会影响患肢的康复。患肢的血液回流本来就差,加之渗液和活动受限,易引起手背水肿和粘连,从而增加肩手综合征发生的概率。

误区七 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

有些患者和家属心急,患肢略微能活动,就急于求成,迫不及待地由几个人牵着、拉着患者开始走路或爬楼梯,进行强化训练。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方法不可取。要知道“欲速则不达”,不注重基本动作的训练,漠视患肢运动模式所处的阶段,强行练走路或爬楼梯,极易损伤膝关节,引起疼痛,并加剧错误模式的固化,导致系统训练的停滞。

误区八 过分依赖医生或家属,过度被动治疗

有些患者发病后变得敏感而脆弱,表现为对医生和家属过分依赖,缺乏康复训练的主动性,认为医生的手法、针灸或家人的按摩才是治疗,自身的主动训练是没用的。其实不然,对脑卒中患者而言,主动训练比被动治疗更重要。

误区九 没有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

有些偏瘫患者在医院里训练时,能保质保量地配合医生完成各项训练项目,但是回到家中就忘了医生所教的,未能把康复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患者在医院里进行康复训练的时间毕竟有限,而肢体功能的恢复过程又是缓慢的,需要较长时间的反复训练、反复刺激才能使功能恢复到一个相当的程度。要解决这一问题只有靠患者把康复训练动作贯穿于日常生活中,形成习惯,才有可能加快康复进程,巩固康复的效果。

误区十 患肢的恢复是没有规律可循的

一般来说,偏瘫患者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头颅、躯干和大关节恢复为先,并且下肢的运动功能恢复比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快;肢体的运动功能恢复以先近端后远端的顺序出现。例如,一般上肢的运动功能恢复以肩关节的活动恢复为先,接着才有肘关节、腕关节的恢复,而手指功能的恢复则相对较慢,其中拇指的功能恢复最慢。当然,有时候由于偏瘫病变损害部位的特殊性等,也可使偏瘫肢体功能恢复的顺序有所变化。

误区十一 康复不等于恢复

偏瘫康复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综合康复;脑卒中;偏瘫;治疗效果

脑卒中死亡率在全球范围内高居不下,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三大疾病之一,而存活患者中有50%至70%的患者会伴有严重的身体功能残疾,会带给患者自身以及家庭较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做更为全面整体的康复治疗,对患者的康复率有较大的促进作用[1]。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研究我院2014年7月至2015年11月期间收治的8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其中对照组男性28例,女性12例;年龄范围为54岁至75岁,平均年龄为(63.9±6.2)岁;其中脑梗死者27例,脑出血者13例;偏瘫位置上,左侧28例,右侧12例;病程时长为11至38d,平均时长为(19.2±4.1)d;观察组男性26例,女性14例;年龄范围为52岁至76岁,平均年龄为(65.3±7.2)岁;其中脑梗死者25例,脑出血者15例;偏瘫位置上,左侧26例,右侧14例;病程时长为10至39d,平均时长为(18.8±5.3)d;两组患者在基本资料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具备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运用常规药物治疗,其中包括血糖血压控制治疗,调整脑循环,消除氧自由基,脱水治疗降低脑水肿,抗血小板聚集,以及营养脑神经。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综合康复治疗。每天进行1次半小时康复训练,定时做改变与翻身,保证坐位与卧位正确姿势保持,防止异常运动;进行肩、肘、踝与膝的关节活动;握手状态下肩肘向上伸直抬举,频次为20次,双侧做10次活动,健侧肢体朝不同方位开展抗阻性运动来促发肌肉收缩功能;坐位与站立训练来做好平衡与站坐、步行等功能训练,可以进行上下楼梯式训练;同时训练患者日常的生活功能,如穿衣、饮食和梳头等能力;进行针刺治疗,头针穴位选择运动区域的上、中、下,顺沿头皮朝下做斜刺,体针上肢瘫痪选择极泉、大俞、外关、手三里、大陵与合谷,下肢瘫痪者穴位选择商丘、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风市、环跳与伏兔等,每次针刺选择上下肢的3至5个穴位,留针半小时,每1疗程为6天,休息1天后再开展第2疗程,连续做3疗程治疗;通过空气压力波来达到体外气体对患肢挤压来促使肌肉紧张程度的改善,调整血供,避免偏瘫患侧产生静脉血栓,达到疏通经络的作用;家属日常可以辅助患者做偏瘫侧的肢体被动活动锻炼[2-3]。

1.3 评估观察

评估观察两组患者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与疼痛、MBI等评分,以及治疗满意度情况。治疗满意度采用百分制调查表进行,90分以上为非常满意,60分以内为不满意,60分至90分为基本满意,满意率为60分以上群体的总比例。疼痛程度通过VAS评分进行,评分越高代表疼痛越严重;运用FMA做上肢运动功能评分;关节活动范围与疼痛情况采用Fugl-Meyer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估采用MBI评分。

1.4 统计学分析

将采集的数据通过spss17.0统计学软件处理,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同时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满意度情况

如表1所示,治疗满意度上,观察组为95%,对照组为77.5%,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观察指标评分变化情况

如表2所示,在疼痛程度、上肢运动功能、关节活动范围与疼痛、MBI等评分指标上,观察组治疗前后改善幅度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在综合康复治疗中,康复训练可以有利于神经肌肉改善调整,提升肌力,加强肢体协调能力,激发机体潜在的传导能力,促使侧支循环的建立,让脑组织功能得以重建,有利于患者正常功能的有效形成,避免关节挛缩、肌力降低或者肌肉萎缩等情况,促使患者恢复自我生活能力。运动功能训练可以有效的促使肌张力平衡,通过肢体的被动与主动活动锻炼来促使中枢神经获取大量本体与皮肤感觉冲动性输入,提升皮层脑血流量,有效激发易化功用。同时针刺和空气压力波等作用具有相似功能的辅助作用,在协同作用上达到治疗效果的提升。因此,综合康复治疗可以较大程度的促使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康复,减少了肢体的不适感及残障,提高了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及治疗的满意度,值得更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谷海燕.新型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的疗效观察[J].浙江临床医学,2015,(3):448-449.

[2]梁天佳,周开斌,廖明珍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肩痛的疗效观察[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12,29(3):428-429.

[3]上官守琴,杨志宏,陈光辉等.综合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偏瘫患者日常生活能力的疗效观察[J].卒中与神经疾病,2013,20(5):

偏瘫康复范文第3篇

【关键词】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

【中图分类号】R49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851(2017)06-0-01

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的病人,能早一天恢复自己的肢体控制就是早一天提升自己的生活质量,缓解经济压力。鉴于目前临床上对于早期康复治疗对脑血管意外偏瘫病人的效果还有一些争议,我院根据两年来1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早期康复治疗做出以下报告:

1.临床资料

2014年度至2016年度来我院治疗的X血管意外偏瘫患者共120例,均为第一次急性脑血管发病患者,在生理学,病理学临床症状以及脑部CT中确诊为脑血管意外偏瘫[1]。此外,另有重症,急症,短暂性脑血管意外患者若干,但为不影响分析结果故不参与本次探讨。本院将120例患者分为早期组和对照组,其中早期组共60例,男42例,女18例,平均年龄62.4岁,其中脑出血32例,脑梗死20例,混合型脑血管疾病8例。病人左边偏瘫32例,右边偏瘫28例,病源方面基底节36例,大脑皮层20例,小脑4例;对照组共60例,其中男44例,女16例,平均年龄61.7岁,其中脑出血30例,脑梗死24例,混合型脑血管疾病6例。左边偏瘫28例,右边偏瘫32例病源方面基底节40例,大脑皮层18例,小脑2例[2]。早期组病人接受早期康复治疗,对照组病人不接受早期康复疗法。数据显示两组在统计学上除变量外没有明显差异,在一个月后监测两组病人的偏瘫状态和ADL数据评断。

2.方法

在一般临床治疗方法方面两组病人均接受相同的药物治疗,因为液压导致的颅内压力升高可注射脱水药剂;因为肢体僵硬,淤血导致的症状采用活血化瘀的药物;大量出血则止血药剂;若并发症产生则两组也采用相同疗法及时治疗。

在实施与对照组相同项目的早期组则另外每天定时进行康复治疗:(1)对于症状较为严重的患者可以采用手法活动疗法,具体操作为在医护人员的帮助下可以对病人的肩膀,肘关节,膝关节等骨骼关节进行周期方向性活动,伸缩,旋转,伸展,垂直上下规则运用,平行左右规则运动[3]。通过对病人关节的运动刺激尝试恢复肢体掌控(2)对症状较轻的患者采用滑轮运动治疗,在卧姿时让患者做上肢的向前伸屈动作,下肢做上下的伸屈动作,模仿对某一物体的拉扯。同时在坐姿情况下也可以让病人实施以上操作,充分锻炼肢体。(3)被动刺激。因为人类的左右脑信息传递部分是相通的,左手的运动经验通常会影响到右手,所以可以让患者的正常一边肢体在手推车,跑步机,康复治疗器械上运动从而带动另一边瘫痪肢体的被动刺激。病人需要将以上的训练活动每天进行20~35次,在第一次完整尝试之后逐日增加难度,从而达到锻炼的目的。

评价方法方面:(1)按照国际肢体运动能力(Fugl_Meyer)评价,对于运动分数50分的判定为重级运动障碍;对于运动分数表现在80分到90分的病人判定为中级运动障碍;对于运动分数表现在90分到99分的病人判定为轻度运动障碍;对于运动分数100的病人判定为正常。(2)ADL评价按照最新的Barthel指数积分评断,其中20分以下为全部依赖,20分到60分为重级依赖,60分到90分为中级依赖,100分以下为轻度依赖,100分则表现独立。

根据Fugl_Meyer积分和ADL分数判定病人的痊愈程度,并在在两者的综合判断下运用SPSS17.0软件分析数据,得出统计学上的依据。

3.结果

两组的治疗结果根据P

两组治疗结果根据ADL评分比较,治疗前早期组ADL评分均分12.23分,对照组评分均分13.67分,两者在统计学上没有明显差异;治疗后早期组ADL评分均分55.68分,对照组31.46分,两者具有统计学上的差异,SPSS17.0软件数据分析后P

根据以上数据分析,可以证明早期组和对照组在ADL评分以及Fugl_Meyer积分判定方面符合统计学依据,早期组的康复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的康复程度。(P

4.讨论

脑血管意外偏瘫患者是所有临床病症中致残率最高的病症之一,而早期康复疗法虽然仍在探索范畴内,仍然是减少该类疾病致残率的重要疗法。在本文中,本院将患者分为单一药物治疗组和复合早期康复治疗组,一个月后可以明显发现单一的药物治疗不如配合药物治疗的早期康复疗法[5]。尤其是在脑血管疾病病症的继发症方面运用早期康复疗法可以大幅度的减少肌肉的瘫痪萎缩,重要关节的脱位概率。

根据ADL数据以及Fugl_Meyer积分判定,在统计学上,两者有着显著的差异,这个结果说明,早期康复疗法(滑轮,手法,手推车,跑步机锻炼)可以对脑血管偏瘫病人的康复治疗带来积极影响,是优越于单一的药物治疗的。

综上所述,早期康复疗法在改进脑血管意外偏瘫临床患者疗效的同时也提升了对偏瘫部位的肢体运动功能,但是因为时间的原因,对于该手段的长期观察仍需要大量的数据佐证。同时对于医护人员和病人来说在治疗过程和结果中并没有发生加重病情的后果,所以对于脑血管意外偏瘫病人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是有积极意义的,希望在脑血管偏瘫的临床上可以推广早期康复治疗手法。

参考文献

[1]陈冬青.心理治疗在脑卒中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作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2001,5(19):113-113.

[2]张霞.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护理[J].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7,10(9):146-147.

[3]李君,王晓萍,刘静.生物反馈法用于急性脑卒中所致偏瘫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临床观察[J].齐鲁护理杂志,2004,10(5):339-340.

偏瘫康复范文第4篇

大力发展社区康复医疗是实现脑卒中偏瘫患者整体康复的有效医疗模式,现将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所需掌握的脑卒中偏瘫康复技术的基本特点和内容介绍如下。

1脑卒中的发病状况及社区康复医疗服务的必要性

脑卒中是指发展迅速、具有血管源性、局灶性脑功能障碍且持续时间超过24小时或引起死亡的临床症候群。主要病理过程为脑梗死、脑出血和蛛网膜下腔出血,可单独或混合存在,也可反复发作。根据统计资料显示,脑卒中在我国是发病率、死亡率和致残率均较高的疾病之一[1]。卒中每年发病率为150/10万,死亡率为120/10万,以此计算,我国每年约有近200万新发的卒中病人,约有150多万人死于脑卒中,现今生存卒中病人达500~700万人。 尽管近二十年脑血管诊疗技术不断提高,卒中死亡率明显下降,但存活的脑卒中患者中约有3/4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具体有偏瘫、感觉障碍、言语障碍、认知障碍、行为异常、精神症状、性格改变、失用、失认、偏盲、眼动障碍、吞咽障碍等临床症状,其中肢体瘫痪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2]。脑卒中在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的同时,也给家庭和社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负担。据估计,我国每年花费在脑血管病上的费用高达100亿元以上。随着我国老年人口的逐年增加,脑血管意外的发病率在不断上升,每年新发生的偏瘫患者也在不断增多。因此,为众多的偏瘫患者开展康复治疗已刻不容缓。

2脑卒中偏瘫恢复的基本规律与现代康复技术特点

开展社区康复服务是今后为我国广大偏瘫患者提供康复服务的主要途径,而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的神经康复专业技术水平是提高社区康复服务质量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2006年北京市提出了社区康复专业人员岗位标准:

(1)了解康复医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掌握社区康复的含义、具体内容及实施方法。(2)掌握常用的康复评定技术。(3)掌握常用的现代及传统的康复治疗和康复护理技术。(4)掌握社区常见疾病的康复治疗方法与健康教育。(5)会动员和组织社区人员及家属开展康复服务。(6)能独立地为社区病、伤、残者提供最基本的康复训练与服务,并能提供康复咨询和必要的转介服务[3]。

现代康复医学认为脑卒中偏瘫的恢复过程是运动模式的质变过程[4]。脑卒中后中枢神经系统受到破坏,大脑皮层对低位中枢的调节失去控制,脑干、脊髓等低位中枢的原始反射被释放,正常运动的传导受到干扰,引起行为活动的异常[5]。表现为偏瘫恢复不同阶段的不同反应,如弛缓(肌张力的下降)、痉挛(肌张力的增加)、异常运动模式(如共同运动,即在进行任何自主运动时都不能选择性控制),而是以一种固定的联带运动模式来运动。Brunnstrom将偏瘫的恢复分离为6个过程:第一期,弛缓瘫痪,无活动;第二期,在共同形式下的活动,出现痉挛;第三期,主动运动的出现仅见于肢体共同运动形式时,痉挛增强;第四期,在共同运动外,出现部分随意运动(分离运动),痉挛减轻;第五期,能出现对个别或单独活动的控制;第六期,恢复至接近正常活动控制[6]。一般来说,第一期持续时间7~12天,不超过两周,第2、3期持续时间由2周到1个月,第4、5期则在3个月内[7]。大多数患者按以上过程恢复,但也有因种种原因停留在某一时期不再进展,例如在第2,3阶段,如果通过增加肌力的方法进行训练刺激,就会造成严重的痉挛,导致患者运动功能被异常的动作模式束缚而不能逆转[8]。因此,在康复过程中正确地判断患者运动模式所处的不同阶段,对异常的运动模式予以抑制,对丧失了的正常运动模式进行诱发训练,是偏瘫运动功能能否恢复较好的关键。

针对偏瘫恢复的规律性,现代康复医学的一些各具特色的现代康复训练技术应运而生,其技术特点如下(1)Bobaths技术:利用反射性抑制异常运动模式并改善反应以抑制共同运动和痉挛,使肌张力正常化来改善运动功能。(2)Brunnstrom技术:利用联合反应,共同运动和反射活动,来促发恢复进程的开始,然后不断修正运动模式,使之成为更复杂的功能性运动。(3)PNF技术:即通过刺激本体感受器来促使某些特定共同运动模式中肌群的收缩,主要是对肢体和躯干做螺旋状与对角线形式活动时加大阻力以取得肌群的控制。(4)Rood技术:是通过对皮肤上有控制的感觉刺激,使肌张力正常并诱发出所需要的神经肌肉反应性[9]。以上介绍的几种技术是在现代康复医学领域行之有效的技术,当前总的趋势是将这几项技术综合起来应用,统称为促通技术。在偏瘫的社区康复医疗中,深入地掌握这些促通技术,并能够恰当地应用,是从事社区偏瘫康复医疗的专业人员所必须做的。

3脑卒中偏瘫康复的基本治疗技术内容

脑卒中患者的功能恢复是一个漫长和循序渐进的过程,一般为3到6个月,故要求在社区康复中,在患者的不同阶段运用不同的治疗技术内容[10]。Brunnstrom I期(弛缓期):床上良姿位训练,保持抗痉挛模式,定时翻身及姿位转换,床头被动活动改善肢体关节活动度。Brunnstrom II期(痉挛早期):被动运动各关节,从大关节到小关节,床上训练;仰卧位、侧卧位、躯干旋转;床上自助训练;健肢抓握患肢,做各个方位,床上桥式训练,床上坐起肩肘负重训练、坐位训练、坐位平衡训练、肢体被动训练、向心性按摩、外周皮肤各种感觉刺激,生物反馈、促通技术。Brunnstrom III期(痉挛加剧):借助器械进行各种运动功能训练、各种感觉输入、各种本体感觉训练、提高大关节的控制能力,为坐、站、行走作准备;作业训练:精细动作和协调功能;提高感知觉功能;吞咽功能训练。Brunnstrom IV期(痉挛后期):肢体负重训练、平衡训练,借助各种器械提高运动协调性训练,卧―坐起,坐―站起,站立负重,跨步前重心转移训练。Brunnstrom V期(痉挛减弱):步态校正、步态训练、平行杠―助行器―持拐杖步行,上下台阶训练,训练户外行走,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Brunnstrom VI期(痉挛基本消失):进一步改善肢体综合性协调能力,集体引导式疗法、社会适应性训练,积极参与社区文化、教育活动;最大程度回归社会,实现整体康复[11]。

偏瘫康复训练常用的基本器材包括训练台、平衡杠、垒木、姿势校正镜、阶梯、倾斜台、悬吊架、平衡板、股四头肌训练器、沙袋、哑铃、轮椅、拐杖、助行架、砂磨台、木钉盘、滚筒、分指板等,这些器材成本较低,使用价值较高,有利于社区医疗机构开展此项工作[12]。此外,生物反馈治疗技术,功能性电刺激治疗技术以及传统中医药、针灸技术的介入对于脑卒中偏瘫社区康复的工作内容和康复疗效的提高,具有积极的作用[13、14、15]。传统的理疗方法,例如声、光、电、磁、热、水等,在神经康复治疗中的作用已有明显的下降。这些被动型的治疗方法对于脑的可塑和神经功能的重组,对于正常运动模式的恢复所起到的作用不大,但是在脑卒中偏瘫恢复期间的各种并发症的治疗和改善方面仍有广泛的积极作用。

4讨论

由于脑卒中社区康复投资少,不需要复杂、昂贵的设备,效果明显,因此在基层社区医疗机构开展脑卒中康复是可行的。脑卒中偏瘫的社区康复服务对象是广大偏瘫患者,旨在帮助患者提高生命质量,实现整体康复,是帮助一个人解放全家人,可以减轻家庭和社会经济负担,是真正意义上的“抚贫帮困”,是一种新型的医疗模式。因此有必要在我国大力开展广覆盖、低成本、技术实用、经济有效的社区康复服务,以充分满足广大偏瘫患者对康复服务的需求。

参考文献

[1]王拥军.卒中单元[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3:1-3.

[2]王茂斌.脑卒中的康复医疗[M].北京:中国科技出版社,2006:14.

[3]黄永禧,周维金,焦志强,等.关于社区卫生服务康复专业人员规范化上岗培训的探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12):101-1016.

[4]朱镛连.神经康复学[M].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64-70.

[5]缪鸿石. 康复医学理论与实践[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0:410-927.

[6]王茂斌.偏瘫现代评价与治疗[M].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55.

[7]粟秀初.现代脑血管病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3:369.

[8]于兑生,恽晓平.运动疗法与作业疗法[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468.

[9]纪树荣.运动疗法技术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4:301-414.

[10]关骅.临床康复学[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36.

[11]励建安. 临床运动疗法学[M]. 北京:华夏出版社,2005:98-103.

[12]纪树荣.偏瘫患者常用康复训练器材[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2,8(2):125.

[13]朱琳.肌电生物反馈在卒中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6,12(2):177.

[14]常华,纪树荣.功能性电刺激在偏瘫患者康复中的应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03,9(10):606.

偏瘫康复范文第5篇

关键词:   老年;脑血管病;偏瘫;康复护理

为了提高脑血管病患者的生存质量,我们对偏瘫患者早期介入康复治疗与护理取得了显著效果,现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选择2009年8月~2010年8月间在我科住院治疗的病人脑血管病患者52例,年龄在46~76岁之间,男性32人,女性20人。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22例,偏瘫侧上、下肢肌力均0~2级以下;选择同期在我科住院的病人作为对照组,对照组48例,年龄在42~78岁,男性30人,女性18人,其中 缺血性脑血管病20例,肌力0~2级以下。

        2方法

        2.1治疗方法:康复治疗组与对照组均予以常规药物治疗,在此基础上康复治疗组予以康复治疗与护理。

        2.2瘫痪肢体置于功能位:患者住院当天即由康复护士介入康复护理,采取仰卧与健侧卧位交替,每2小时更换一次体位,瘫痪肢体保持功能位置,将整个瘫痪上肢置于一小枕头,肘稍屈曲,掌心向上,手指轻度弯曲,握成一卷绷带,防止手指屈曲挛缩。提倡脑血管病早期康复可以增加康复效果缩短病程[2],瘫痪下肢髋关节伸直,腿外侧放枕头防止下肢外旋位,膝关节伸直防屈曲畸形.足与小腿垂直角90度,用木板做成的脚架固定,足跟和两侧垫上毛巾,以防损伤皮肤,可防止足下垂和足内翻,随着体位的改变,下肢髋关节也需要交换成屈曲或伸直位。

        2.2.2被动运    协助瘫痪肢体被动活动,入院当天即帮助病人在床上活动患肢,为瘫痪下肢做被运动时,康复护士一手托住瘫痪肢体的踝部,另一手扶住患肢的膝关节,使髋关节做内收屈曲、伸展运动。被动活动肩关节时,护士一手托住患者肩胛骨缓慢向上推,另一手托住患肢肘关节,使肩关节做外展运动。腕关节被动运动时,护士一手放在患肢肘关节处,另一手握住患者的手,手掌相触,沿上肢纵轴,向肩关节处施加压力,使腕关节做背伸运动。被动运动每天至少做2~3次,每次15~30分钟,可同时配合按摩,按瘫痪肢体的各个肌群进行按摩,按摩时从远端向近端按摩。

        2.2.3主动运动:根据肌力不同,训练动作由简单到复杂,着重训练瘫痪肢体较弱肌群,患者可用健侧手握紧患侧手掌,抬过头部,尽量抬高手臂,屈肘关节内收肩关节,反复屈伸肘关节。握小皮球练手指的屈伸、并拢、分开等动作。反复屈伸膝关节、髋关节及活动足趾关节逐渐达到能上抬瘫痪肢体。为坐起、站立、行走创造条件。

        2.2.4练习坐起:将床头摇高或使用靠背架,或者说背部垫被褥或枕头,如无头晕眼花,乏力不适,一周内便可坐起,一周后可坐稳。若能坐稳30~60分钟,便可以让患者坐在床边,两腿下垂练习下肢活动。

        2.2.5站立训练:躯干肌锻炼及患肢各大关节的活动,开始站立时,康复护士协助病人使用支撑物,如健康人辅助,最初由两人,然后一人,患者左右摆动身体,使身体重心在双脚。或用双拐,然后用单拐,若能站稳无心慌、出汗、再徒手站立。

  3结果

        经过1年的定期复查和随访,52例脑血管病偏瘫患者经康复训练后,其中30例患者上、下肢肌力功能完全恢复,肌力在4级以上, 与对照组比较P<0.0l。

        4体会

  &

[1] [2] 

nbsp;     .康复与护理的意义:对脑血管病偏瘫的患者肢体功能进行康复护理,被动和主动活动有利于血液循环,维持肌肉的正常代谢。早期介入康复与护理可大大减少肌肉萎缩、关节脱位、关节挛缩、足下垂或内翻等,为后期功能训练奠定基础,这是任何药物无法代替的。

        .康复治疗时间:对危重症脑出血患者,我们在微创术后根据病人意识状况,及早介入康复治疗,对偏瘫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显著,微创术虽可挽救病人生命,但生存的病人大多遗留不同度的瘫痪及失语等症状。如何最大限度地恢复其运动及言语公功能,物理及康复治疗起着重要作用。一般主张只要可能应尽早进行,我们的观点是越早越好,有利于刺激神经功能的恢复。有人担心脑出血的病人由于活动引起再度出血,不敢早期进康复治疗。事实上,早期康复引起再度出血的可能性很小。我们认为,只要血压平稳、动作不猛、就不会发生再次出血。缺血性脑血管病人在发病后的当天即可进行康复治疗,只要意识清楚、生命体征稳定、甚至可做运动强度较大的康复治疗。

        .心理康复治疗与护理   调节患者及家属对康复治疗的态度,特别卒中后抑郁症患者,表现出情绪低落、焦虑不安、恐惧、希望早日康复的心理,对此我们对患者要有耐心、爱心,多与患者交谈,耐心倾听患者述说,及时掌握病人的心理状态和情绪变化,给予正确的心理疏导。

        结论

相关期刊更多

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教育厅

广西中医药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中医药大学

按摩与康复医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东省中医药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