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

学而第一范文第1篇

瞧,《开学第一课》的主题班会正等着我们呢,快去看吧!

《开学第一课》这次的主题是:“我的梦,中国梦!”可爱的小豆豆班长、李连杰叔叔、?玛草姐姐……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梦想,每个人都为自己的梦想而奋斗,尽管途中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他们依然努力的向前走,直到实现了理想。

听着他们灿烂的梦想,看着他们的精彩故事,我不由得想到了自己,想到自己的梦想。很小的时候,我的梦想是做一名医生,做一名就死复生的好医生;上小学了,我的思想变了,梦想也就跟着变成了一名教师,授予同学们只是;又长大了一些,梦想就变成了一名演员,像章子怡姐姐站在舞台上尽情的表演。总之,每一个梦想都需要辛勤的努力才能开花结果。

我们没有像样孟恒哥哥那样失去双臂,也没有想?玛草生活在偏远的大草原。可以说,我们实现梦想比别人容易得多,但只有努力+奋斗+恒心才能实现梦想。

学而第一范文第2篇

关键词:程颢;天理;识仁;定性;与物同体

中图分类号:B24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3)09—0107—05

理学作为中国哲学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既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又是对先秦儒学的发展。理学主要的哲学问题是孔子说的“性与天道”,是下学如何上达最终成圣成贤、天人合一的问题。围绕着这一问题,不同的理学人士提出了不同的修身方法。作为北宋五子之一、对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程颢在其天理论的基础之上对人之本性——仁性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提出识仁定性、持敬涵养、由理善而证性善、由性善而达理善的修身之道,从而在形而上之天理与形而下之个人之间的贯通方面构建了一座动态的桥梁,并为宋明理学尤其是陆王心学奠定了基础,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天理与仁性

“理”(即“天理”)是二程思想体系中的最高范畴。但是通过细致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二程所讲之“理”却有着不同。如唐君毅先生所说,程颐更侧重指出“性即理之义,及理与气之或不相即,而为二之义”,以当然之理言自然之理,而程颢之“天理”则是与个人的生命感悟密切相关,由自然之道见当然之理。①

对程颢来说,“天理”不是外在的,而是与个人的身心性命紧密联系,是个人生命感悟所得,他说“吾学虽有所授受,天理二字却是自家体贴出来”,并提出“天者理也”②的命题。“天”是最高存在者,以天为理,也就是说“理”是天地万物的最高存在和唯一根源。作为宇宙本原和抽象本体的“天理”对程颢来说并不是一个有隔离感的东西,而是已与生命融为一体,是生命中最真切笃实的体会。

因此,与程颐强调理与气为二、即气言理不同,程颢继承《周易》“生生之化”的思想,紧扣生命之“生”来看天理与仁性、心与性,强调天人一体。在程颢看来,“天地之大德曰生。天地氤氲,万物化生。生之谓性。万物之生意最可观,此元者善之长也,斯所谓仁也”③,而此“生德”、“生意”、“生理”即程颢所说之“天理”、孔子所说之“仁”、《中庸》所说之“诚”。

程颢认为人与万物都禀赋此“生德”、“生理”、“仁”、“诚”以生。“理则天下只是一个理,故推至四海而准,须是质诸天地,考诸三王不易之理”④,此天理不仅是人与物共禀的天地之德、形上依据,也是人与物所以能彼此“豁然贯通”的内在桥梁, 更是现实之人超凡入圣、贯通天人的伦理本体和价值源头。在天地之间,在天理面前,天地万物与人类本身“生则一时生,皆完此理”,因此具有平等无碍的地位,平等地具有天理、体现天理:“非独人为至灵,自家心便是草木鸟兽之心也”⑤,而“‘范围天地之化而不过’者,模范出一个天地耳,非在外也。如此曲成万物,岂有遗哉”⑥,所谓的参天地、赞化育并不是要在天地之外、主体之外重新拟造一个与己对立的天地,而是在与物一体的境界中曲成万物,天地万物在主体自身的观照、体察之下,自然就无有遗弃了。而一个能够关爱万物、心系万物的人,必定能以推己及人之心对世人有所助益:“一命之士,苟存心于爱物,于人必有所济。”⑦

显然,与先贤不同,程颢进一步发挥了“仁”的意蕴,认为“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义、礼、智、信皆仁也”⑧,“义、礼、智、信”皆是“仁”之表德,把“仁”从通常所说的仁、义、礼、智、信五常之中单提出来,解释为一体连贯、生生不息之德,并从生命的感受和情感角度赋予流于形式、抽象的“仁”以真情实感,称“仁”即人禀赋自天之“仁义之性”、“仁性”。

因此,在心、性、情三者之间,程颢论“心”,虽然有时也指含性、情之心或现实之心,但不像程颐吸取张载“心统性情”的思维模式从性(心之体)与情(心之用)两个方面论“心”,而是直接以仁义之性、心之本然、心之本体界定“心”:“只心便是天,尽之便知性,知性便知天”⑨,“在天为命,在义为理,在人为性,主于身为心,其实一也”⑩。“心”即“仁心”、“仁性”、程颐所说心之体——性,因此可以直接说“心即是理”、心理合一、心性一元。也正因此,个人的“仁德”、“仁性”与天地之间的万物之性相贯通,与形而上之天之理、天之道也建立了联系,从而使人的仁性、善性、仁心具有了超越的价值和意义。

二、识仁与定性

既然天理遍在,人人皆赋,现实之人何以又有诸多分别?是天理本身有其潜在的缺陷,还是天理在下贯个人而成其“性”的过程中出现了问题?既然同是禀赋天理的存在者,人为什么又要希圣希贤,而不是当下的自我肯认?这些问题是理学人士共同面临、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二程从人性与人形的角度做了说明,认为人禀天地之性为其性、人禀气而成其形,在禀气成形的过程中又因所禀之气清浊不同而有了千差万殊。二程据此提出了“识仁”、“养气”、“持敬”、“存天理灭人欲”、“格致诚正”等修身养性的工夫,其中“养气”、“持敬”、“存理”借明性而存理,是从内入手,养清正之气而澄明污浊之气,由本具之气质清浊而存养省察,明理体性,是“诚明”的工夫;另一方面借格物而明理,则是从外入手,通过格物之理而明理之一贯,是“明诚”的工夫。

但经过细致分析可以发现,二程在对这些具体的修身方式的择取上因其对天理的体认不同而有所区别。程颐明确指出“性即理”,在肯定人性本善的同时,从“才”与“气”、未发已发的角度具体分析影响人性的因素,认为情由心发,才因气殊,在讲“养气”、“持敬”的同时,更强调格物穷理的工夫,从外入手,借物格而理明,达物理性理“豁然贯通”的境界,此方法被朱熹所继承。程颢也认为“人心莫不有知。唯蔽于人欲,则亡天德也”,但这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是人对人之为人、对人之性没有清醒的认识,没有立其本而定其性,即没有“识仁”、确立“其大者”,而人禀自天地的仁义之性或德性之知即是人之为人的根本、“大本”,“‘穷理、尽性,以至于命’,三事一时并了,元无次序。不可将穷理作知之事。若实穷得理,即性命亦可了。”因此,程颢强调为学之人首先应该“识仁”,察识自己本应具有且本已具有的天赋的“仁义之性”。

在以诚敬的态度修身养性的过程中,程颢还指出所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第一,不可急功近利或心存一蹴而就的想法。为己之学是死而后已的事情,不是短时间内通过一两次努力就可以达到的。因此,当门人弟子问程颢如何做才能涵养心性时,程颢断然说:“若造得到,更说甚涵养!”并告诫门人说:“须敬守此心,不可急迫。当栽培深厚,涵泳于其间,然后可以自得。但急迫求之,终是私己,终不足以达道”,“但存此涵养意,久则自熟矣”。这种涵养工夫对于有识之士来说是片刻也不能离开忘记的,只有在自己的日常生活时时处处亲身实践才能真正体现其价值:“一物不该,非中也。一事不为,非中也。一息不存,非中也。何哉?谓其偏而已矣。故曰:‘道也者,不可须臾离也。可离,非道也。’修此道者,‘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而已。由是而不息焉,则‘上天之载,无声无臭’,可以驯致矣。”

第二,注意日常学习与个人德行的完善并不存在必然联系。通过日常的学习积累可以促进自己的修养工夫,但只有体认“天理”的人才能使二者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格致之功促进德性修养。程颢认为,为学一方面要知道自己所已掌握的,明白所未掌握的知识,另一方面要通过新学习的知识加强巩固自己所掌握的知识,“学在知其所有,又在养其所有”,但是,学者要时刻警醒学习的目的不是“要誉于乡党朋友”,也不仅仅为了广博自己的学识或对某一项专门知识有深入的研究,而是为了完善人格,提升个人的道德境界。在某种程度上来说,程颢希望通过事功和对事物的省察来达到明善修身的目的,也就是说,其所主张的格物致知只是通往“与物同体”、天人合一境界道路上的一个阶梯,是修身、立己、诚意的入手处:“且省外事,但明乎善,务进诚心,其文章虽不中,不远矣。所守不约,泛滥无功。”对“外事”的省察、体认都要以“明乎善,务进诚心”为标的,舍此宗旨,即使泛观博览,对个人的德性修养问题也是没有功效的;相反,如果以明善、诚心为圭臬的话,其文章辞赋做得虽然不好,距离个人的德性完善也不会很远了。

第三,注意持敬与矜持有着本质的区别。持敬是一种发自内心的真实情感与态度,与矫揉造作、刻意为之的表面行为不同,不可把持敬当成矜持自恃:“执事须是敬,又不可矜持太过”,太过矜持则超过了“敬”尺度,容易出现虚假不诚的现象。因此,在“持敬”的过程中,待人接物要真正诚于中而形于外,要有真情实感,同时又循礼而为,这样才不至于流于矜持或造作。

程颢强调:“谓敬为和乐则不可,然敬须和乐,只是中心没事也”,“须是恭而安。今容貌必端,言语必正者,非是道独善其身,要人道如何,只是天理合如此,本无私意,只是个循理而已”,持敬并不就是和乐,和乐是持敬要达到的一种修养境界,仅有持敬的行为而不注意要达到的和乐目的就会流于呆板和形式,所谓“容貌必端,言语必正”并不是要独善其身才这样做或“人道”要求必须这样做,也不是故意安排或强求世人这样做,这是天理如此,等到德性充盈、道德隆盛之后,自然会毫无窒碍,身心释然。“和乐”的这种精神境界是形于内而发诸外的,是真性情自然流淌所呈现的一种状态。

第四,持敬涵养的最终境界问题。在程颢的人生哲学中,格物致知与持敬涵养都是为了提升境界、完善人格,达到“浑然与物同体”的和乐的最终境界。程颢认为,先秦儒家讲仁学只注意了博施济众和克己复礼,这还不是“仁”的最高境界,而只是仁的“用”的具体体现,仁的“体”在于“与万物为一体”、“浑然与万物同体”的精神境界。

程颢多次向我们描述这个与物同体、天人合一的精神境界:“若夫至仁,则天地为一身,而天地之间,品物万形为四肢百体。夫人岂有视四肢百体而不爱者哉?”天地万物就像四肢百体,是自己身体的一个组成部分,以爱护自己四肢百体的心态来对待自己之外的万事万物的话,自然会对万物无所不爱,如此就可以达到人和万物合而为一。

到此境界之后,或日理万机,或戎马生涯,或箪食饮水,都会从中发现乐趣,达到孔子所说“从心所欲不逾矩”的理想状态:“百官万务,金革百万之众,饮水曲肱,乐在其中。万变俱在人,其实无一事。”而此时之心鸢飞鱼跃,周流无穷;对世人所忧惧的死生存亡问题则“皆知所从来,胸中莹然无疑”。而圣人是至仁之人,也只有圣人才能匠心独运,体会这种境界并实践这种境界,不仅在处理世俗事务上可以达到“笃恭而天下平之道”,而且可以做到“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对此境界,钟泰先生认为程颢“得力于禅学为多。夫‘仁者浑然与物同体’,即所谓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但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佛教的心佛众生三无差别主要是肯定众生在成佛的可能性方面所具有的平等性,而程颢的“浑然与物同体”一方面是隋唐两宋时期儒释道三教关系融合的产物,它与佛教认为一切皆苦而寻求彼岸解脱的出世的人生态度是有本质区别的;另一方面,程颢充分肯定人所应该具有的“公心”,程颢“强调‘一体’一语,以遣去人己之隔;盖所谓‘公心’,即‘人己等视’之意”。以此“公心”为出发点,随之而来的不是消极避世的出世的人生态度而是积极的入世的人生态度,这也是儒家学说与佛教、道教的最大不同。

由理善而性善,由识仁而定性,由本性流淌而直觉体认,这是程颢铺就的为学向道、希贤成圣之道。一个自觉到自身所禀赋的仁德”、“仁性”、“仁心”并能“观天地生物气象”的“仁者”在依据此“仁德”、“仁性”、“仁心”而实践修为时会自然地贯通天人,融摄物我:一方面,仁者之“仁心”、“仁性”具有一种不容已之万物一体之情,所以“仁者”能以天地万物为一体,亦即把天下生民万物看成是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一部分,予以关切和关爱;另一方面,仁者之“仁心”、“仁性”的发动、展开表现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这样一种自然的次第与条理,此自然的次第与条理在社会生活中则体现为亲亲长长尊贤之道、夫子兄弟夫妇朋友之伦,其具体表现也就是礼。在亲亲、仁民、爱物这样三种次第中,把看似高远理想化的万物一体之情落实在由亲亲而仁民、由仁民而爱物的次第修为之中,这就使个体成圣之理想具有了现实的可操作性和可实践性。程颢从天人同体的人生境界及心理合一、心性合一的修养工夫上体认天理的作法,开启了陆王心学由“心”、“本心”、“良知”等伦理本体推及“大心”、“致良知”、“知行合一”等修行方法的先河。

学而第一范文第3篇

关键词:技校;第二课堂

技校开设第二课堂是对常规课堂教学的有效补充,也是学院正常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二课堂的开设一方面可以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再者可以提升学生们的技能水平,以此提高他们的就业竞争力。与常规课堂教学相比,第二课堂教学的形式更加灵活,内容也更加的丰富多彩。笔者结合自己机械系Pro/E第二课堂教学的实践谈谈在技校开展第二课堂的一些看法,以飨读者。

一、何谓第二课堂

所谓“第二课堂”是指相对于第一课堂而言的。第一课堂即学校的常规课堂,是指学校依据各专业的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在规定的教学时间里进行的课堂教学活动,而第二课堂是指在第一课堂之外,在学校统一管理下、在教师的指导下开展的一切与学生教育相关的活动,目的是丰富同学们的课余生活,再者提升他们的技能水平。学生们可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和时间有选择的参加。从教学内容上看,第二课堂源于教材但又不限于教材,它无需考试,但又是第一课堂的有效补充。从形式上看,它生动活泼、丰富多彩。它的学习空间和范围广大:可以在教室,也可以在操场;可以在学校,也可以在校外等。

二、学校开设第二课堂的好处

1.丰富校园文化,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第二课堂是第一课堂教学的延伸和补充,第二课堂不仅丰富校园的文化,而且还有利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个性发展、特长发展。另外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可以让这些学生预备着参加各种层次竞赛活动,让他们“招之能来,来之能战,战之能胜”。

2.第二课堂学生的参与度高,技能提升快

在技校的常规课堂教学中,由于班级人数较多,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机会相对较少,特别是那些基础差的学生,更是不敢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去,学习处于被动状态,而第二课堂人数相对较少,都是以学生自愿参加为主,这样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学生的技能都得到了提升。

3.第二课堂因材施教,更利于培养出有专长的学生

让学生按照各自的兴趣、爱好和专长参加第二课堂,充分体现了因材施教的原则,有利于学生培养特长和发展个性。通过第二课堂的学习,将会培养出更多有专长的学生。

三、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校重视力度不够,经费短缺

当前,很多学校都是把精力投入在常规的教学中,按照教学大纲抓课堂教学,而轻视了注重能力提升的第二课堂教学。因为重视力度不够,所以学校投入的经费也有限,经费短缺成为制约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开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缺乏相关设备、图书等,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有时候难得达到预期的效果。

2.第二课堂教学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及评价体系

第二课堂教学活动大多是安排在业余的时间,授课教师都是按照自己的方式来设计第二课堂的教学活动,这就导致第二课堂缺乏系统性的管理。另外第二课堂开设的形式虽然丰富多样,但是缺少较合理的、规范的学生评价体系。

3.第二课堂的激励机制不够健全

第二课堂授课教师很多是牺牲业余休息时间来开展第二课堂教学的。但是长期的低工资导致教师动力不足。有些授课老师也没有多花时间来进行相关第二课堂的理论学习、或是制定出行之有效的第二课堂活动计划,而是随意的组织课堂,随意讲授相关内容,导致第二课堂开展得虎头蛇尾、流于形式。

4.部分学生缺乏自我加压的精神,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

部分学生参加第二课堂,开始学习劲头足,一旦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而且第二课堂是学生自愿参加,没有考试的压力,学习容易懈怠,部分学生缺乏自律精神,自主学习的动力不足,所以参加第二课堂学习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学生也不在少数。

学而第一范文第4篇

一、指导思想:

本教材是经教育部直接领导由课程标准研究小组反复的研讨而完成的,在使用这套教材时,就要求教师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在新的物理课程理念中倡导“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教育思想。在教学中就要关注每个学生,注重学生的全面发展,关注学生的道德生活与人格养成,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加强与学生生活,科学,技术和社会联系的教学,不要注重科学探究,提倡学习方式多样化的教学,从而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人才。

二、教学内容安排:

本学期的教学内容为沪科版物理八年级第一章到第六章,包括声、光、力的现象及基本知识。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A、初步认识物质的形态及形态及变化,物质的属性及结构等内容,了解物体的尺度,新材料的应用等内容,初步认识资源利用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B、初步认识声光电等自然现常见的现象,了解这些知识在生产和生活中的应用。

C、初具了解物理学及其相关技术中产生的一些历史背景,能意识到科学发展历程的艰辛与曲折,知道物理学不仅物理知识,而且还包科学的研究方法,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

2、过程和方法:

A、经历观察物理现象的过程,能简单描述所观察的物理现象的主要特征。有初步的观察能力。

B、能在观察物理现象或学习物理的过程中发现问题的能力。

C、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学习拟订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和实验方案,能利用不同渠道收集信息,有初步的信息收集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A、能保持对自然的好奇,初步领略自然现象中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热爱和谐相处的情感。

B、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道理。

C、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决心,能体验战胜困难,解决物理问题的喜悦。

四、具体措施:

1、鼓励科学探究的教学 

2、帮助学生尽快小入自主性学习的轨道。

在教学过程中要帮助学生自己进行知识模地的构建,而不是去复制知识,学生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发现问题才是至关重要的。

3、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4、加强与日常生活,技术应用及其他科学的联系。

五、教学进度安排表

周数

单元

内容

月考

第1周

第一章打开物理世界的大门

第一节走进神奇

第二节探索之路

第三节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测试

第2周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一节动与静

第二节长度与时间的测量

 

测试

第3周

第二章运动的世界

第三节快与慢

第四节科学研究:速度的变化

 

测试

第4周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一节科学探究:声音的产生与传播

第二节声音的特征

 

第5周

 

测试,讲评

月考

第6周

第三章声的世界

第三节超声与次声

测试

第7周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一节光的反射

第二节平面镜成像

 

第8周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三节光的折射

第四节光的色散

测试

第9周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五节科学探究:凸透镜成像

 

第10周

第四章多彩的光

第六节神奇的眼睛

 

第11周

期中复习

期中测试

测试

第12周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一节质量

第二节学习使用天平和量筒

测试

第13周

第五章质量与密度

第三节科学探究:物质的密度

第四节密度知识的应用

测试

第14周

 

测试,讲评

月考

第15周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一节力

第二节怎样表示力

测试

第16周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三节弹力与弹簧测力计

第四节来自地球的力

测试

第17周

第六章熟悉而陌生的力

第五节科学探究:摩擦力

测试

第18周

 

 

测试,讲评

月考

第19周

 

期末测试

学而第一范文第5篇

关键词 高校 第二课堂 教学方式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s.2016.12.038

Abstract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quality education, to cultivate students' practical ability, innovation and practice ability as the key. But it is not enough to rely on the first class.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talents training, the second class construction should be strengthened.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of the concept and significance of the second class second class problems and improvement measures are discussed,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the second classroom, promote all-round development of students.

Keywords college; the second class; teaching methods

1 第二课堂的概念及意义

1.1 第二课堂的概念

“第二课堂”在教学中被广泛使用,但是至今为止学术界尚未做出统一的概念界定。1983年,我国教育家朱九思等在《高等学校管理》中首次引出了“第二课堂”的概念,书中指出第二课堂是在教学计划之外的,引导和组织学生开展的各种有意义的健康的课外活动,这个课堂的活动包括:政治性的、学术性的、知识性的、健身性的、娱乐性的、公益性的(或叫服务性的)、有酬性的活动等等。

不同的学者对第二课堂的界定有所不同,本文的第二课堂主要是指在第一课堂教学的基础上所设计组织的旨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一切课外活动。其中“在第一课堂教学基础上”指出了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内在联系性;“设计”突出了其目的性,“组织”突出了其规范性和秩序性;“全面发展”主要指促M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以及学生道德素质的提高。

1.2 第二课堂的意义

第一课堂教学目的单一,即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能力,主要为学生的升学做准备,对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基本处于休眠状态。然而在素质教育畅行、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社会对人才需求也随之更加苛刻和严格,此时的第一课堂已经不能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知识和技能需求。学校作为人才培养的载体,在保证第一课堂有效实施的情况下,第二课堂的作用日益彰显。

在课堂之内,由于时间、空间等因素的影响,学生的动手、动脑以及实践创新能力会受到一定的限制,并且学生的素质、智力、理解能力存在差异,其接受、领会知识的程度和数量也存在差异。在这种情况下,第二课堂恰巧可以弥补这一缺陷,因材施教,实现学生个性化学习与辅导。课外课堂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如何进行复习、预习、实践。同时课外也是课内知识的深化和延伸,课外教学是在课内教学的基础上,围绕着课内教学的内容开展,并且服务于课内课堂的教学。课外教学通过测验、讨论等形式进一步加强对课内知识的理解和巩固;通过实践方式将理论应用到实际中,进一步巩固知识。一言以蔽之,课外教学是深化知识理解和巩固知识的有效手段,是课堂教学的延续,是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外教学响应了素质教育的口号,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因材施教,塑造学生不同的个性特征,避免了人才培养规格的同质化。

2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及优点分析

毋庸置疑,传统的第二课堂由于缺乏引导和重视并没有我们想象中那么完美。“思想认识不到位,指导思想不明确。高校没有把第二课堂融入人才培养之中,使之成为人才培养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不管是活动的组织、管理还是学生的参与度都存在着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在北京邮电大学课题“基于第二课堂的大学生素质教育体系研究”阶段性成果《大学生第二课堂开展情况调查》一文中通过问卷调查分析结果得知:师生对第二课堂的了解普遍不足;多数的学生对于第二课堂都有或多或少的参与行为,但也有部分同学参与热情不高;而教师的态度似乎和学生的相反,教师大都乐于指导,参与度较高,但是由于各种因素和条件的制约,教师指导学生的时间非常少。

2.1 第二课堂存在的问题

(1)学生课业负担重,参与第二课堂的时间有限。彭巧胤、谢相勋在四川省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和教学改革项目“高校第二课堂活动课程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研究”阶段性成果《再论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中就第二课堂与第一课堂的关系现状进行调查结果显示:46.5%的学生很少参加或不关心第二课堂活动的原因是因为课业负担过重,没有时间;15.6%的被调查者担心第二课堂活动会分散自己的精力,影响第一课堂的学习成绩。学生为了能够在第一课堂跟上老师的教学节奏,学生在课下要进行大量的阅读和书写,较之前的学业负担陡增,在出现了一些喜人的变化之后也伴随着学生的抱怨。学生在课余时间不仅要为第一课堂做准备,同时为了达到要求还必须参加第二课堂的活动。精力所限,学生将大部分时间用于第一课堂的学习,而忽视第二课堂的参与。

(2)缺乏专业教师的指导。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主,高校老师大多忙于第一课堂的教学和自身的科研活动,从而导致参与机会较少。学生思想虽自由而开放,但由于缺乏专业教师正确而恰当的引导,使致一些错误的观点或思想不能得到及时的纠正。若是在这种群体中滋生蔓延会产生严重的负面影响。另一方面组织管理不当,也会使第二课堂的正常秩序遭到破坏,对活动目标的实现产生负面影响。

(3)缺乏制度保障。第二课堂没有受到它本该应有的重视,学生大多将其视为一项娱乐活动,空闲时去参加,忙时就丢弃。更可悲的是随便走访一个社团,我们发现基本都是大一新生,大二大三学生很少或者没有。这首先是学生态度的问题,认为活动无足轻重。如果没有良好的制度保障,这种情况会一直蔓延下去,久而久之,第二课堂的生命力将不复存在。对此,高校必须严格制定保障制度,明文规定所有学生必须积极参与到活动中,保证第二课堂能够顺利实施。

2.2 优点

(1)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新背景下的第二课堂完全以学生为中心,打破了以往唯师独尊的传统。学生从被动压抑的环境中解放出来而成为活动的主体,增强了自我意识和责任感,有助于发散思维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升。学生不必被拘囿于传统的知识体系内,在第二课堂中,由于活动的开放性和自由性,各种奇思妙在脑中奔涌而出,每个人无所顾忌地发表观点,形成了百家争鸣的局面。“现代西方高等教育研究的一个让人跌破眼镜的成果是:对大学生在大学期间思想及其他方面的发展影响最大的不是学校,不是教授,而是他们的同学。”这为生生之间的良好互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理论支撑。

(2)培养新型人才。传统的第二课堂存在诸多弊端,由于目标含糊或目标单一、组织力度不够,使得活动性质趋于娱乐性,学生从中受益甚少。而转动课堂背景下的第二课堂有明确的目标和原则,它要求组织者在活动中要有目的有意识地进行安排、管理。第一课堂所授内容有限,并且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培养活动不能全面开展。第二课堂为学生的活动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弥补了第一课堂的缺陷,使得两个课堂形成一个整体,相辅相成相互促进,充分发挥教育的优势,促进学生的动手、动脑和实践创新能力,从而培养出与社会接轨的适用型新型人才。

(3)促进学生思维方式的转变。新的第二课堂不同于传统的教学方法,教师鼓励学生尽可能多地表达自己的思想,倡导“头脑风暴法”。比如辩论赛,每个学生在发表见解时,其他的学生可以就此提出自己不同的观点,或赞成或反对。这样各种思想相互激荡,学生的思维被彻底打开。另外由于教学目标还包括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学校和各院系应积极举办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和科技创新活动,进一步激发创新思维,使得培B出来的人才得到社会大众的认可。

3 第二课堂教学顺利实施的措施

(1)制定规划,统筹安排两个课堂时间。转动课堂的实施,面对学生的课业负担增大,无暇顾及第二课堂活动这一现状,首先我们要让学生明白第二课堂的重要性,学校相关部门要加强宣传力度,使学生能够真正认同它肯定它,这样实施起来才有意义和价值。之后学生会根据自身的情况有针对性选择相关社团活动,使自己的时间得到充分利用。院系在安排第一课堂课程时,为避免给学生造成超乎年龄的负担,要坚持量度适中原则,并且使第二课堂内容能够有效和第一课堂衔接起来,学生在新情境中不仅能学到新知识,而且还能够巩固加强第一课堂的知识,同时防止两个课堂的时间冲突。

(2)制定合理的教学方式。第二课堂较第一课堂的开展具有灵活易组织的优势,对此可以制定合理多样的教学方式。传统的课堂教学模式虽有利于发挥集体教育的作用,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是并不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学生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是处于主体地位,学生是具有自觉能动性的发展中的人,所以教学方式的制定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根据活动任务的性质,学生的兴趣爱好以及活动的目的等,教师可以随着情境的变化制定合理的教学模式,比如自主学习模式、情境教学模式、活动课程教学模式等等。

(3)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教师不仅要有坚实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文化修养。教师的专业素质能够使学生在活动中学到系统而富有逻辑的知识,防止知识的碎片化和零散化,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和实践能力。由于学生具有向师性,教师的一言一行都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所以教师必须具备广博的文化修养,在无形中将隐性的知识传递给学生,也是实现赫尔巴特“教育的教育性”原则体现。另外,所需的第二课堂教师可以向社会挖掘人才,比如某公司的技术人员、管理者,或者校友、学生家长等,充分综合利用一切优秀人才资源。

(4)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正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为了保障学生能够正常有序地参加第二课堂,院系要积极制定《第二课堂规章制度》,明确规定活动的必要性和强制性。采取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评价方法,对于无故旷课者必须予以惩罚,取消评优评奖资格。同时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奖励,以起到标榜和示范的作用。奖励则通过两个方面进行,一方面是精神层次上的,另一方面则要落实到物质。只有将精神和物质融合起来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和信心。

参考文献

[1] 朱九思,蔡克勇,姚启和.高等学校管理[M].武汉:华中工学院出版社,1983.

相关期刊更多

哈尔滨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普洱学院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云南省教育厅

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