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凄凄不似向前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

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中职语文;婉约词派;比较分析;艺术风格

宋词有豪放、婉约之分,柳永和李清照分别为北宋和南宋婉约派的代表人物,他们的名篇《雨霖铃・寒蝉凄切》和《声声慢・寻寻觅觅》同时入选职高语文课本,这两首词同属于婉约词,有很多相似点,如何更好地进行教学呢?笔者认为应采用比较阅读的方法。

一、同为婉约,写情:离愁别恨,如泣如诉

柳永是宋词开拓期的代表之一,是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家;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反对以诗文之法为词。他们都把婉约词的创作推向新的水平。他们的词在内容上、在反映社会生活的深度广度上,虽然有着明显的局限性,但他们抒写个人身世、在表露与亲人离愁别恨上,其情态之深厚、细腻,又是其他词人无法比拟的。《雨霖铃》《声声慢》在总体风格上未超出婉约词的范围,并被后人誉为婉约词中极有代表性的千古名作。

《雨霖铃》抒发的是词人离亲之痛。柳永早年屡试不第,仕途坎坷。面对“生离作死别”的红粉知己,由于双方感情极深,所以这种感情表现得尤为缠绵、深厚。“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细节刻画,在执手、相看、无语中,泪眼达万绪,使人伤心落魄。真把儿女深情写到入木三分的程度,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雨霖铃》正是从细腻的情感世界中,道出了婉约的韵味。

《声声慢》抒发了词人在国破家亡之后的那种孤愁之情。李清照早年生活优裕。北宋灭亡后,夫妇二人先后南渡,不久丈夫暴亡,她失去了依靠,孤身漂泊。词中透露出对亡夫的追忆,对离乱生活的哀怨。词的开头连用七对叠词,逐层深入地刻画了由于战乱而饱经磨难的妇女形象。征鸿的声声啼鸣中传达着词人的绝望哀愁,使人读来有一种哽咽难言,悲伤至极的感受。晚秋、淡酒、急风、飞雁、黄花、梧桐和细雨,种种情景触动了主人公愁苦凄凉的心情,加上梧桐的雨滴声声,真可谓触处皆愁,如泣如诉。词人这样消极绝望的表现,不只是个人的愁苦,而是代表多少不幸妇女在动乱时代里的苦难遭遇,具有一定的社会意义。

二、同为铺叙,写景:融情于景,情景交融

首先两首词同为铺成叙述,但笔法却各呈异彩。《雨霖铃》先由写景入笔,然后写人的离别。在描述离别场景时,先后从场面,人的心绪和“执手相看泪眼”的细节动作以及“无语凝噎”的内心活动等方面精雕细刻,把人物情态表现得很真实细腻、入微传神。眼前离别写完之后,词人又把他的笔触伸向主人公远行之后的种种设想中去。写设想的情景时,仍扣住眼前的离别时刻。从傍晚写到“暮霭沉沉”的万里征途,再到深夜的借酒浇愁,再到酒醒杨柳岸的黎明。《声声慢》则从早晨起床后百无聊赖的寻觅,借酒浇愁,写到风送雁声增加惆怅,逐步深入地抒发可伤可叹的情和景。下阕由秋日高空转入自家庭院,独坐无聊,时光难熬,黄昏到黑夜,用秋雨打梧桐极写愁情之苦,最后以一个“愁”字概括全词。两首词在铺叙中时序安排都极为清晰,章法严谨不乱,人物内心世界在铺叙中得到委婉细致的表现。

其次两首词同写秋景,融情于景。《雨霖铃》起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作者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通过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于景,暗离别意。“杨柳岸晓风残月”,更是将离情推至极点,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这个画面充满了凄清的气氛,意境之冷落、风景之清幽、离愁之绵绵,完全凝聚在这画面之中。《声声慢》从“寻寻觅觅”点出环境的“冷冷清清”,接以“凄凄惨惨戚戚”,仅三句一种由愁惨而凄厉的氛围已笼罩全篇。李清照对秋景的选择可谓意境独到。写晚风、秋雁、梧桐和细雨,触处皆愁。

三、同为慢词,用语:口语通俗,叠词传神

语言上,两首词通俗晓畅,词人都善于从民间汲取营养,提炼生动活泼的民间口头语言,充满了生活气息。《雨霖铃》中“念去去”“千种风情”,《声声慢》中“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等俗语口语的运用,纯朴自然,雅俗共赏。

两首词在语言上另一特色是叠字的运用。变舒缓为急促,变哀怨为凄厉,强化了感情的迸发,产生了音乐的效果。如《雨霖铃》中的“去去”“沉沉”,《声声慢》中叠字运用更是脍炙人口,受到古今诗家的高度评价。“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一连十四个叠字,嘈嘈切切,似银瓶乍破,珠落玉盘,摄人心魄,使人不禁为之屏息凝神。

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第2篇

白居易 唐

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忽闻水上琵琶声,主人忘归客不发。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移船相近邀相见,添酒回灯重开宴。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六幺》。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

沉吟放拨插弦中,整顿衣裳起敛容。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十三学得琵琶成,名属教坊第一部。曲罢曾教善才服,妆成每被秋娘妒。五陵年少争缠头,一曲红绡不知数。钿头银篦击节碎,血色罗裙翻酒污。今年欢笑复明年,秋月春风等闲度。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门前冷落鞍马稀,老大嫁作商人妇。商人重利轻别离,前月浮梁买茶去。去来江口守空船,绕船月明江水寒。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我从去年辞帝京,谪居卧病浔阳城。浔阳地僻无音乐,终岁不闻丝竹声。住近湓江地低湿,黄芦苦竹绕宅生。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岂无山歌与村笛?呕哑嘲哳难为听。今夜闻君琵琶语,如听仙乐耳暂明。莫辞更坐弹一曲,为君翻作《琵琶行》。感我此言良久立,却坐促弦弦转急。凄凄不似向前声,满座重闻皆掩泣。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2、译文

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第3篇

三、抒写兴亡感慨与家国之恨

在“望帝化鹃”神话的一种说法中,望帝杜宇因“淫其相妻”而导致失位亡国,魂化为杜鹃鸟,终日啼叫哀鸣。如唐代诗人胡曾《成都》诗中所云:“杜宇曾为蜀帝王,化禽飞去旧城荒。年年来叫桃花月,似向春风诉国亡。”于是在古代诗歌中便有很多诗人以此来写自己的兴亡感慨和家国之恨。

如唐代杜牧《杜鹃》诗云:“杜宇竟何冤,年年叫蜀门。至今衔积恨,终古吊残魂。芳草迷肠结,红花染碧痕。山川尽春色,鸣咽复谁论。”面对杜鹃的种种传说,诗人只对其年复一年的哀鸣不止提出疑问,展开想象。前四句是说:杜宇啊,你到底含有什么样的冤屈,以至于年复一年地朝着蜀国宫门大声呼唤?时至今日,你仍怀着千年的积恨,歌唱那凋谢的精魂。后几句说:芳草,凝结着游子迷失归路的愁怨,红花是杜鹃啼出的鲜血浸染。如今,高山大川都是春光灿烂,杜鹃啊,你为什么仍彻夜哀啼?这首诗借杜鹃之神,用杜鹃之意,抒发诗人的块垒。杜牧是有远大抱负的诗人,但他生活的时代却已是晚唐的多事之秋,唐王朝已接近没落的尾声。杜牧受家庭影响从小就有经邦济世的抱负,注意于定乱扶衰之策。他多次向朝廷提出有益的方案,但均未得采纳,于是在诗中便借杜鹃抒发自己的牢骚和不平:杜鹃你叫得再久再凄惨有什么用啊,当朝的君主也不理会,他们照样寻欢作乐,不会反思自己,只有我才能体会你的良苦用心啊。

四、表达惜春伤春之情

正如唐代陈润《东都所居寒食下作》诗中说:“江南寒食早,二月杜鹃鸣”。在每年的暮春之际,正值花谢春残烟雨迷离的季节,杜鹃彻夜啼鸣,而其啼声又十分清促,催人急迫,因而容易引起人们的惜春伤春之感。唐代杜牧《惜春》诗云:“花开又花落,时节暗中迁。无计延春日,何能驻少年。小丛初散蝶,高柳即闻蝉。繁艳归何处,满山啼杜鹃。”此诗极写春之凋零,人之无力。但从“蝶”“蝉”来看,整首诗却写得哀而不伤。陆游《三月三十夜闻杜宇》:“斗转春归不自由,韶华已逐水东流。子规独抱区区意,血泪交零晓未休。” 诗中也用杜鹃写伤春之情,只是内涵更为丰富,在伤春中又饱含了身世之感和家国之痛。杜鹃声声,血泪交零,很易引发有心人之感伤。《红楼梦》中的孤女林黛玉背井离乡、寄人篱下,心思细腻敏感,即是此种有心人。《桃花行》的末句写道:“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诗中既有林黛玉的伤春之情,也包含她的身世之叹。

五、借杜鹃表达离情别绪

唐代白居易《江上送客》诗中写道:“江花已萎绝,江草已销歇。远客何处归?孤舟今日发。杜鹃声似哭,湘竹斑如血。共是多感人,仍为此中别!”杜鹃啼鸣声声急促,哀怨凄凉,似哭;娥皇、女英千里寻夫,泪洒斑竹,如血。在这首诗中,诗人把杜鹃和斑竹组合在一起,表达了送别的凄苦哀伤。

南宋辛弃疾《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则云:“绿树听鹈鴂。 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鹈鴂、鹧鸪、杜鹃都是在暮春时节啼叫的鸟,叫声都很悲切,辛词借鸟兴咏,以烘托赠别之意,气氛营造精妙到位。通过鸟的叫声,上阙集女子离别之怨典,下阙则都用男子离别之典,很好地表达了送弟赴北的悲凉和心中的隐恨。

六、烘托愁苦幽怨之情

白居易《琵琶行》中写道:“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这是白居易写杜鹃鸟的名句,当时白居易被贬谪到浔阳,又患病卧床,心情十分凄苦。这里一年到头听不到丝竹之声,住处低洼潮湿,房子周围长满了黄芦苦竹,从早到晚听到的不过是杜鹃的啼叫和猿的哀鸣罢了。诗中用了杜鹃和猿这两种叫声最为凄厉哀伤的动物意象,表现了作者谪居生活的无限悲伤和凄苦。

北宋秦观在其《踏莎行》中写道:“雾失楼台,月迷津渡,桃源望断无寻处。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驿寄梅花,鱼传尺素,砌成此恨无重数。郴江幸自绕郴山,为谁流下潇湘去?”

在“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 一句中,诗人有意识地将杜鹃的原有象征与黄昏的意象作有机的结合,独处“孤馆”,遭受“春寒”,耳之所听者“鹃声”,目之所见者“斜阳”,使人从生理到心理都感到寒冷。本来“雾失楼台”“桃源望断”就已使作者生愁,凄苦难耐,又怎忍受得了“孤馆”“春寒”“鹃声”“斜阳”的交叉袭击呢?作者笔墨沧桑,表达了被贬郴州时的孤独处境和屡遭贬谪而产生的不满之情。

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第4篇

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

——陆游

一直很喜欢越剧,对越剧的喜欢程度与京剧一样痴迷。闲暇无事,又把越剧《陆游与唐婉》的碟子放了一遍。这是第几篇看,我已经记不清了。但有一点是非常准确的:这部戏的所有唱词我已经倒背如流。“人去也情依依,悲莫悲兮生别离……”

三月客,东风过,断桥驿外舞清歌。戏曲舞台上的大幕徐徐拉开,我虽然在自己的蜗居陋室,却没有感觉寒酸。我的心绪已经与电视屏幕上的舞台融于春波桥上双照影,一路细数落花来的850年前的凄婉的爱的故事里。春水绿,柳吹绵,画桥春水绿,烟柳小桃红。清澈的沈园,那里是青葱岁月的温馨回忆,经年后,又惊又喜的相逢,痛到极处无语凝噎,都只为了证明——爱君无悔。然,浪迹天涯三长载,暮春又入沈园来。劳燕分飞,此生难相见。不曾想,故地重游又相逢。一别十年,诗人27岁那年的春天,再游沈园,和赵士程、唐婉夫妇不期而遇,便有了《钗头凤》一词的千古流传。

剧中凄婉苍凉的曲调,诗化哀怨的唱词,艺术家淋漓尽致地表演,如声声啼血。为什么红楼一别蓬山远?为什么重托锦书讯不回?为什么晴天难补鸾镜碎?为什么寒风吹折雪中梅?久演不衰的越剧丝竹之声,让我仿佛听到了天籁般的哭泣之声。此时在北方遥远的小城,风大却吹不走往事的春季的午后,夕阳西下时分,我在电视机前静静看着茅威涛的精湛表演,独自于一个人的春季深深体会着“一怀愁绪,几年离索”的感叹。我的心绪便随着茅威涛的深情演唱而翻滚着,两行酸泪也随着“山盟虽在,锦书难托”的凄婉而轻轻滑落。

一别十年,物是人非。这久别重逢,带来的只是绵绵无绝期的创痛!长夜无眠,角声凄凉。沈园归去不久,唐婉终日郁郁寡欢,思虑成疾,不久便香消玉殒。生命可以结束,爱却没有尽头,能千古传唱的,都是爱情的神话。当音乐响起世情薄,我知道一个朝代有一个朝代的爱情。伴随悲伤而略带几分凄凉的女声吟唱,一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古筝声幽幽响起,循着那令人断肠的乐声,溯游八百年前的时光,去追寻那久远的抒写愁绪、千古悲音的《钗头凤》的凄美。思绪零乱地回想着八百年前的故事中,八百年后今天的电视画面里,音乐骤起,长袖旋舞,移步如风,追逐,依恋,难以靠近,怨、恨、愁!

人生自是有情痴,此恨不关风和月。陆游得知唐婉的死讯,痛不欲生。离家浪迹天涯数十年,想借此忘却他与唐婉的凄婉往事,然而离家越远,唐婉的影子就越萦绕在他的心头。桃花开了又谢,燕儿来了又去。任凭时光老去,情难灭。四十年后,年迈的诗人又含泪写下”城上斜阳画角哀,沈园非复旧池台,伤心桥下春波绿,曾是惊鸿照影来。”诗人七十五岁,写下绝句《沈园》。诗人生前最后一年的春天,仍由儿孙搀扶前往沈园并留下七绝:“沈家园里花如锦,半是当年识放翁,也信美人终作土,不堪幽梦太匆匆!”这些诗都表达了他对唐婉最深的思念。86岁那年,陆游带着遗憾离世。

陆游唐婉的爱情悲剧,看过的比较多。30年前,我看过电影《风流千古》;25年前,我看过京剧《唐惠仙》;20年前,我第一次看了越剧《陆游与唐婉》;15年前,我看了四幕话剧剧本《钗头凤》;后来我也听过古筝曲《陆游与唐婉》。这些看过和听过的艺术作品中,最喜欢的还是越剧《陆游与唐婉》和电影《风流千古》。此刻,在北方小城,黄昏时我被江南越剧的丝竹凄美之声统冶,凄美的爱情来自沈园的春色。而我与李白、杜甫这些优秀的亡灵,端杯饮茶同坐于电视屏幕上的首都长安大戏院中,感受着这千古绝唱的凄婉,感悟着生命的色彩。生命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但是如果被蒙上一层挥之不去的阴影,那这一切的美好将付之东流。《陆游与唐琬》的色彩本身是悲哀的,却也是因为这种悲哀才让这个故事得以延续下去。

东风沉醉黄藤酒,往事如烟不可追。江南的丝竹乐声中,我仿佛看见年轻的诗人陆游,急疾书毕,一掷柔毫,早已肝肠寸断,泣不成声。歌声里,我仿佛看见唐婉,这个才华卓绝、柔情似水的女诗人,一双秀美哀伤的眼睛深情地凝视着感伤不已的陆游,一字一句地吟咏着她那血泪交加的词作。诗人走了,唐婉走了,沈园,伴随着陆、唐的爱情故事,逐渐名传四方。此时电视画面上和音响里,伴随悲伤而略带几分凄凉的女声吟唱,一阵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古筝声幽幽响起,恍如绮丽的春风从南宋绍兴二十一年(公元1151年)的春天悠悠吹来,八百多年前发生在古越大地的一幕仿佛就在眼前……

古越大地,千古风流。缠绵的月,写在寂静的的天穹,散发着浓浓的爱恋。春波水,惊鸿月影何时现?缱绻的湖,荡漾的甜蜜的幽情,扩散着迷人的涟漪。艺术作品中茅威涛扮演的陆游,陈辉玲扮演的唐婉,精湛的技艺,让岁月重新放映历史,时光倒流在那甜蜜的光阴!长歌当哭,情何以堪!如血的夕阳下,一条长长的背影,伴随着惆怅,一拖就是千年。时过八百五十年,聆听此曲,感受犹如身临其境。品味着陆游与唐琬超群绝伦、千古遗恨的爱情故事,怎不让人情动于衷?怎不让人潸然泪下?

凄凄不似向前声范文第5篇

余秋雨先生说:“夜雨款款地剥夺了人的活力,因此夜雨中的想象又格外敏感和畏怯。”的确,当秋雨的旋律缓缓流淌在耳际时,我的呼吸匀了,心律缓了,思绪也不再毫无目的地翻飞。但是,心成了一只风筝,雨丝便是拴住它的细线。风儿只是轻轻地摇着月桂树,心就再也不能逃脱。乖乖地跟随雨声吧!

这时的雨声是舒缓的,它的浅唱低吟,带我走进了易安居士的几许闲愁。靖康之难,风雨如晦。亡国之痛与丧夫之悲无情地叠加在“人比黄花瘦”的易安居士身上,孤苦无依、颠沛流离的她怎能经受得起?她已不再拥有“沉醉不知归路”的可爱,不再拥有“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的雅兴,她拥有的只是无边无际的沧桑。她在冷冷清清、凄凄惨惨中寻寻觅觅,雁过无留意,锦书无人寄,相思泪已于,命运愁又起,她寻觅的究竟是什么?为何总是无所获?满地黄花堆积,梧桐更兼细雨。守着窗的苦苦煎熬,凝眸处的点点伤心,将一个大大的“愁”字定格在她心灵的画布上。可是,谁又能理解她“怎一个愁字了得”的凄绝?此时的雨声愈见凄迷。

从易安的凄绝中走出,秋雨的节奏渐渐加快,我又踏上了感受李商隐共剪西窗烛的期许的羊肠小径。苍苔儿点,衰草几处,商隐步履匆匆,汗水滑落,沾湿衣裳,他仍不停歇地向前,一直向前,只为了能和娇妻早日团聚。可天不遂人愿,缠缠绵绵的秋雨羁绊住了他的脚步。骤雨打着芭蕉,同他一起焦急,一点芭蕉一点愁,归心似箭哪!“君问归期未有期”,纵有几许离愁,几多别绪,商隐的相思情却如巴山夜雨,几天几夜也诉不完道不尽。何时才能与娇妻共勇烛花,却话巴山夜雨?是否也像秋雨绵绵无绝期?不去想了,泥泞的道路不是阻碍,他只顾埋头走下去。

相关期刊更多

汽车电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汽车工业工程有限公司

电器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轻工业联合会

电气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