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陕西幼儿园

陕西幼儿园

陕西幼儿园

陕西幼儿园范文第1篇

关键词:幼儿园;小学化;学前儿童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1-0261-02

近几年,教育部印发《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强调幼儿生活的价值性,要求幼儿教师要尊重幼儿学习规律和幼儿个体发展的差异性,严禁“拔苗助长”式的超前学习和“一刀切”式衡量所有幼儿。《指南》指出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幼儿学习与发展,分别对3~4岁、4~5岁、5~6岁三个年龄段末期幼儿应该知道什么、能做什么,大致可以达到什么发展水平提出了合理期望。

一、“幼小链接”过程中体现标准化和强制性

所谓的“幼小衔接”是指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处于幼儿园与小学阶段的学童具有不尽相同的身心发展特征,解决好幼儿教育与小学教育的衔接问题,有利于提高幼儿上学的适应性,提高教学质量。“幼小衔接”从时间推算是指儿童入小学前的一种教育,但实际上并非是为了幼儿入小学超前学习新知,而是为了今后幼儿自身发展奠定基础。本来幼小衔接是幼儿园、家庭双向互动的过程,但目前的幼小衔接呈现出幼儿园单方面迎合小学的现状,不断地增加知识的难度,改变幼儿的作息时间和生活习惯,使其教学过程及生活方面都过于追求标准化。小学教育以正规、正式、制度化的学习活动为主,并且有严格的组织形式,而幼儿教育,必须尊重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大多是游戏贯穿幼儿教育的全部过程,使其获得生理和心理的,从而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开发好奇心,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没有游戏活动的存在,以制度化的学习活动为主,有一定的课程标准,容易降低孩子对知识学习的兴趣,从而使我们学前教育力量和价值有所迷失;

二、考试教育体系的“催化剂”

由于部分家长的自尊心和攀比心在作怪,他们完全违背了孩子自身的发展规律和特点,过分地挖掘孩子的潜能,盲目地认为超前学习和训练能够培养出神童,却忽略了神童毕竟是少之又少,过度的学习,会使孩子们产生厌学情绪,甚至会辍学,从而导致孩子的心理疾病,如自卑感、自闭症等等。考试选拔人才的方法依旧不变,幼儿通过知名小学的入学考试才能进入,大多考试题对于家长和教师都犯难。这种考试模式不得不让幼儿过早地进入书本知识的学习。虽然国家早早就举起“素质教育”的旗帜,提出“减轻孩子学习负担”的口号,但有些地方考试依然以书本知识为主,所以孩子们只有花费足够的精力和时间,才能把握、熟知及应用这些知识。正是由于这些复杂的坏境影响,使许多家长宁愿让自己的孩子过早失去童年的快乐,背上沉重的课业负担,从此走上艰辛的求知路,以备能在将来的应试教育中占得先机。从生理上讲学前阶段的幼儿正处于长身体的阶段,机体和神经系统都还比较弱,长时期地伏在桌子上学习,易导致孩子身体发育不良。由于一些家长只着眼于让孩子获得知识,而忽略了孩子用眼卫生,造成孩子患近视眼等多种疾病。

三、家长“拔苗助长”的行为具有盲目性和无知性

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家长被社会急功近利思想毒害,希望自己的孩子加入到“神童”的行列,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与众不同,所以对孩子教育的期望值也就高,也就对幼儿教育的要求有所提高,因此他们要选择好的幼儿园。如何判断幼儿园的好与坏?家长把孩子是否能认识很多字、会简单的加减乘除及是否会说英语作为判断的标准。就是在这种传统观念习俗的影响下,幼儿园为了获得更好的生源,不得不顺从家长们的要求和期望,把幼儿的课堂教学模拟成小学课堂,还有的幼儿园为了获得省级及省级以上的名誉及能够在同行中成为佼佼者,不惜牺牲孩子们童年的快乐,让幼儿园的孩子们更快地进入到应试考试体系当中,其中科目有数学、语文和英语,并以此来考查和评价教师和学生。

四、学前教育去小学化的有效策略

1.完善立法与政策的规范功能。学前教育小学化并不是空穴来潮,是与我们所处的时代、政治、经济等三方面密切相关的。针对社会上已经根深蒂固地存在的不良学前教育观念,相关部门唯有通过法律法规等一些强制性手段来规范和管理学前教育机构。当前我国教育部部长应经开始提倡“要防止小学化倾向”,各省政府也已陆续开始制定政策来预防学前教育小学化。例如,西安市颁布“六不准”遏制幼儿园小学化,其中要求不准运用小学教材和教辅当成学前教材。陕西省相关部门已禁止一切形式的小学入学考试,并通知要求规范小学招生程序,严禁小学举办各种形式的考核、面试、测试等招生选拔考试,不得将参加竞赛活动的成绩作为招生的标准,更不允许小学招收不够接受义务教育年龄的幼儿。幼儿园要严格控制班额,不得违反国家相关规定超额编班,坚决纠正大班额现象。

陕西幼儿园范文第2篇

关键词:经济转型;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陕西省

中图分类号:F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7)14-0185-02

引言

陕西省的学前教育发展已经有60多年的历史,但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原有的办学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满足新时期的需求。纵观世界的学前教育发展模式,都是和当地的经济发展相结合的,不可能各自立发展。因此,我们从陕西省经济发展的角度出发,针对陕西省教育的发展提出具有可行性的几点建议,希望可以引起陕西省政府及社会各界人士对学前教育的重新思考与认识。

一、经济体制转型中陕西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发展现状与问题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到了市场经济时代,在国家经济体制的影响下,如今陕西省的学前教育已经不能满足国家发展的需要,必须重新制定学前教育的发展思路与办学策略,这就要求我们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能单单的依靠国家办学来满足幼儿的教育需求,要探索出一条多元化的教育办学体制。

纵观陕西省的学前教育,虽然在一定的程度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比如入学难、入学贵、教育水平参差不齐等。这种现象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我国现如今的教育体制存在问题,这也是我国在普通教育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我们虽然多次强调要实行多元化教育、多元化的办学体制,但是一直也没有得到很好的实施。伴随着我国经济体制的进一步改革,原来的那些大的企事业单位都已经停办了属于自己单位职工或者附近职工的企业事业附属幼儿园。这就让城市幼儿园的数量大量下降。在农村这种现象也是不容乐观的。如今城市化越来越严重,曾经村村有学校,然而随着农村人口的大量外流,很多的乡村学校也都已经合并或者取消,只是在乡镇上设有学校。

据有关人士的不完全统计,如今在陕西省农村就有将近一半以上的适龄儿童因为各种原因不能及时地很好地接受到应有的教育,学前教育也得不到很好普及。为了解决这种学前教育的需求,很多民办幼儿园营运而生,但是由于缺乏很好的法律支持与有关部门的监管,民办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和办学水平令人担忧。学前教育市场鱼龙混杂,违规违纪、混乱无序现象层出不穷。城市与农村在学前教育的投入上差别明显,造成城市子女与农村子女在接受学前教育的程度上严重分化,学前教育没有达到同步的教育目的。由于这种差别的存在,就要求我们必须加大农村学前教育的投入,让农村孩子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

二、陕西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的问题分析

上面提到了陕西省的学前教育存在着很多的问题,现在我们就先从这些问题入手,进行简单的分析、总结,以便更好加快陕西省学前教育的发展改革。首先,我们从学前教育的体制入手。学前教育得不到很好发展主要是受到以下方面的影响。社会经济体制的变革与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很多的事业或者企业单位,这些单位在经济体制的转变下会合并、灭亡、破产等等,作为这些企业或者事业单位给员工的社会福利也必然随之消失,这种现象是社会经济体制变革下是不可避免的。陕西省的很多公办幼儿园都是在计划经济体制下由政府包办成立的,这种办学模式势必会把社会上的不良风气带到教学管理中来,很多园区的管理者存在老大作风,内部的管理体制不健全,不能做到灵活多变,对于幼儿的管理方面没有服务意识,不积极,在日常的消费中也是依靠着“等”、“靠”、“要”,没有成本意识,造成办园的经费严重浪费,资金不能用到真正该用的地方,这种办学模式也引起了社会上的很大反感。

因此,在社会经济体制改革的春风中,陕西省学前幼儿园的办学方式与办学模式的改革势在必行。从政府角度出发,政府在学前幼儿园办学改革问题上应该起到引导作用。由于政府在管理职能和事业发展观上存在问题,政府对于学前教育发展的做法上与对学前教育的形势分析上仍然存在很多的问题与缺陷,政府在学前教育方面还是实行城市本位的教育发展理念,在学前教育“优质化”和“标准化”的发展模式、发展思路上存在很大的差别。这种教育模式的存在,体现了政府仍然首先重视自己的业绩,把对学前教育乃至整个义务教育都功利化,主要是为了突出自己的政务业绩,没有真正重视社会发展的需求。行政方面,政府经常开展教育评估活动,这个活动的组织就从根本上违背了学前教育的发展目的,让学前教育的办学观念得不到很好引导。由于这种风气的存在,以至于如今陕西省内存在很多高档、豪华幼儿园。政府的错误引导与管理模式的不健全,让很多豪华幼儿园层出不穷。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因为政府的错误引导而产生的,政府在学前教育的办园制度上存在着方向性的错误。在现在市场经济的体制下,应该大力加强政府职能,对学前教育的管理进行有效探讨,从根本上让学前教育得到改革。

三、陕西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的改革举措

针对现在陕西省学前教育的鱼龙混杂的情况,政府应该实行以公办教学为重要教学实施点、民办教学辅助补充的原则。有学者认为,陕西省学前教育的办园应该按照“自主办学,多元发展”的思路发展,还应该根据陕西省经济发展的需求状况走出一条适合当地发展需求的道路。

(一)陕西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设计

根据陕西省以前的学前教育发展经验得出,学前教育办园也应该实行权责实现制,在修建现代化多功能的幼儿园的同时还要转变发展思路,从以前的政府包办建学逐渐向自主办学、政府备案方向转变,办学不仅仅依靠政府的监管,还要向着社会监管、自我约束方向发展。从以前的部门监管转向自我治理,慢慢推进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实现真正意义上的适应社会需求、教学质量提高的办园模式。

(二)转变政府办园体制,实现幼儿园的自主办园

扩大公立幼儿园的招生范围,让公立幼儿园面向社会招生,政府只负责给予一部分的财政支持和政策支持,让公立幼儿园的管理和运营体制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让幼儿园的财政政策与办园质量和社会上的评价挂钩。

(三)建立低收入人群子女的学前教育保证机构

这部分幼儿园的运营管理应该主要是依靠政府的财政补助,让低收入家庭的孩子可以有平等接受教育的权利,以此方式来保证每一个适龄儿童都能进入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还应该建立健全适当的运营管理体制,从各个方面提高幼儿园的办园质量和教学水平。

(四)个人或者企业办园应该实现多元化教学模式与发展模式

个人或者企业办园应面向社会的需求,转变办学观念,彻底推动办园的教育改革,促进教育体制的改革和实现优质办园、现代化办园、多元化办园的方针。

(五)加强师资培训,提高学前幼儿的教学质量

应要想让幼儿接受到良好的学前教育除了从办园体制入手外还要让他们有合格的老师,这就需要我们重视幼儿教师的培养,让幼儿教师拥有基础的育儿知识。我们国家一直都在倡导“科研兴校”,榱耸视国家发展,学前教育也要开展必要的教育科研活动,以此提高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水平。

四、推进陕西省学前教育办园体制改革的若干建议

政府应该转变观念,找出办学的新思路与方法,关注弱势群体,监督办学,努力促进学前教育办学体制的改革。政府还要彻底转变思路,从各个方面入手,提高学前教育的教学质量,强化教学观念,实现学前教育的长久发展。

建立社会监督体系,强化社会的引导,办园体制的改革主要是由于市场经济发生改变,由以前的计划经济转型成市场经济引发的教育体制改变。首先应该构建现代化的管理制度,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教育目的,提高学前教育的管理水平和管理效率。

健全办园制度,开发计算机软件系统,在政府的引导下实现自主办园。让当地幼儿园实现程序化、规范化的管理。强化学前教育教学的资格认证,加强社会各界的监督功能。

让幼儿的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幼儿时期正是释放天性的时期,可是很多家长因为社会风气的影响变得急功近利,把本应和小朋友一起玩耍的时间占用,送孩子去各种补习班、特长班等过早的接受特长教育,让孩子产生学习反感。现在很多民办幼儿园抓住家长的这一特性,盲目开设学习课程,限制了幼儿的自由发展。因此,政府以及教育部门应该加大宣传力度,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育儿观念,从家长入手来杜绝幼儿园的不合理办园方式,确保孩子的健康快乐成长。教育部门应该成立专门的行业协会来快速推进企事业单位幼儿园的发展,建立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优化幼儿园办园竞争环境,让幼儿园朝着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

结语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也要特别关注学前教育的发展,关注农村教育的发展,让城市与农村的孩子都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陕西省经济与教育的共同腾飞。

参考文献:

[1] 郭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化办园政策演变研究[D].成都:西南大学,2015.

[2] 胡慧睿.民办幼儿园普惠性转型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西安:陕西师范大学,2013.

[3] 向华.经济体制转型中陕西学前教育办园体制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2013,(2):266.

陕西幼儿园范文第3篇

据教育部基础教育二司负责人介绍,各地切实将实施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作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推进公办幼儿园教师编制的核定工作,加大培养培训力度,多措并举加强各级各类幼儿园教师工资待遇的保障。同时,各地积极落实政府投入责任,研究制定了加大财政投入的多种措施,加大了项目和资金的安排力度,并普遍建立了学前教育工作的统筹协调、督促检查和问责机制,健全管理机构,充实管理力量。

该负责人表示,各地在实施三年行动计划、加快幼儿园建设的同时,必须同步推进学前教育综合改革,把后续发展和相应的体制机制建设作为重要内容,切实解决办园体制、投人体制、管理体制、用人制度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一要按照国家和地方的相关规定,配足配齐教职工,严把人口关;二要尽快研究制定公办幼儿园生均公用经费标准和生均财政拨款标准,加大公共财政投入,建立合理的成本分担机制,认真研究、解决幼儿园投入使用后的正常运转以及持续发展问题。

在加强学前教育监管方面,一是要进一步完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加快推动学前教育立法,研究制定幼儿园建设标准、教师专业标准和配备标准、收费标准、质量标准等;二是要建立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加强对国家项目和各地三年行动计划实施效果的全面监测评估;三是要强化督导检查,每年对“国十条”提出的重大政策措施进行专项督查,定期督导报告;四是要进一步加强对各类幼儿园资质、安全、卫生保健、保教质量、收费、教师待遇及流动等多方面的动态监管,不断规范办园行为。

同时,还要统筹考虑师资队伍建设和内涵发展:加强幼儿园教师的培养和培训,不断提高幼儿园教师的专业素质和教育实践能力;配备符合儿童年龄特点、数量充足的玩(教)具和游戏材料、儿童读物和室内外设备设施,为儿童创设丰富的、有利于学习和探索的教育环境;建立健全教研制度,立足于幼儿园的教育实践开展园本教研活动,建立教研人员定期走访指导制度;探索建立幼儿园保教质量监测评估体系,引导各类幼儿园不断提高办园水平和保教质量。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9日苏 令 禹跃昆/文)

陕西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

新学年开学第一天,陕西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新政:全面免除学前一年教育保教费,建立学前一年家庭经济困难幼儿补助制度。陕西省教育厅厅长杨希文今天在陕西省政府新闻办公室召开的新闻会上表示,这一政策将覆盖全省幼儿园,惠及33.66万名幼儿。

杨希文将这项新政简单表述为对学前一年教育实行“一免一补”。“一免”指免除学前一年幼儿(学前班、幼儿园大班)保教费,即免除在公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保教费,对在民办幼儿园就读的学前一年幼儿按照同级同类公办幼儿园保教费标准予以减免。“一补”指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补助生活费,一年按250天计算,每生每天3元。同时,免除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和孤儿的保教费,

陕西省免除学前一年保教费的实施范围为全省所有公办(包括政府、政府有关部门、国有企事业单位及村民自治组织利用国家财政性经费举办或参与举办的幼儿园)和民办幼儿园。学前一年教育补助对象主要包括: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日 柯昌万/文)

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今年建园891所

记者从教育部新闻通气会上获悉,国家发改委、教育部共同启动实施的农村学前教育推进工程试点资金从去年的5亿元增加至今年的15亿元,规划建设幼儿园由去年的416所增至891所,试点范围扩大到中西部25个省份。

据国家发改委有关部门负责人介绍,工程总体上按照“保基本、广覆盖、多形式”的原则组织实施:建设层次上主要支持乡镇建设中心幼儿园,发挥其辐射指导作用;建设方式上以新建幼儿园为主,兼顾对现有幼儿园和利用中小学富余校舍改扩建;建设标准上按照实用适用的原则,合理确定每个项目的办园规模和建设质量;运行模式上鼓励各地以试点促改革,积极探索公办幼儿园管办分离、委托管理的运行模式。同时。注重以项目建设推动规划、师资、收费和管理等各项政策的完善。

(《中国教育报》2011年9月29日苏 令 禹跃昆/文)

陕西省宁陕县今秋实施十五年免费教育

陕西省部级贫困县宁陕县今年秋季实现了十五年免费教育。尽管县穷民不富,近年来,宁陕县始终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2007年在全省首开先河实施农村寄宿学生“营养计划”。2009年实现“蛋奶工程”从幼儿园到高中阶段全覆盖;2008年在安康市率先实现免费职业高中教育,2009年在全国贫困地区第一个推行高中免费教育,率先实现十二年免费教育目标。

宁陕县政府从2011年秋季开学起,在全县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实施学前三年免费教育,对象为宁陕籍孩子。按照宁陕公办园收费标准,每名适龄儿童每月免学费90元。每年900元;农村学前班住宿孩子、农村幼儿园孩子补助生活费每天3元。这项政策将惠及2040名3至6岁的学前儿童,县财政每年将为此增加投入240万元。

宁陕县在县级财政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每年预算100万元专顶用于农村幼儿园建设;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闲置校舍,举办幼儿园;明确了幼儿园教职工编制标准,对中小学布局调整形成的富余教师进行学前教育培训,转岗到学前教育。目前,全县有公办幼儿园29所、民办幼儿园4所、小学教学点附设学前班14个。

“我们还将建设10所标准化幼儿园,基本形成县、镇、村三级学前教育服务网络,3年内实现学前一年入园率达90%、学前二年入园率达85%、学前三年入园率达76%的目标。”宁陕县教育体育局副局长俞昌勤说。

今年,该县高分通过陕西省的“双高双普”评估验收,成为全省第二个荣获“双高双普”称号的县。据了解,实现高中三年免费教育后,宁陕的高中入学率增加40%,全县高中生入学率达到了96%。宁陕中学原校长石功赋说,从上世纪80年代宁陕没有本科生,到今年有近280名本科生,“尝到了教育强县的甜头”。

“实行十五年免费教育,绝不是我们心血来潮,也绝不是一句口号,这是我们

的迫切愿望,也是我们宁陕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地方穷并不代表就能减少对教育的投入,关键在有没有想办法。”县长邹成燕说。

(《中国教育报》2011年10月8日柯昌万/文)

扼杀童真的“兴趣班”

2011年7月,北京市教委发文叫停幼儿园兴趣特长班,禁止其变相“创收”。开学之际,记者随机走访、电话咨询20家不同性质的幼儿园,发现其中大多数照旧收钱、开班。为规避禁令,不少幼儿园取消“兴趣班”“特长班”名称,冠之以“活动班”“课后班”等名,不少幼儿园还将兴趣班融进日常教学活动,搞“园中班”,甚至外包给培训机构,变相收费。

幼儿园兴趣班。顾名思义,就是为了满足儿童兴趣需要,并借此促进儿童某方面智能、品质、情感态度、价值观念等健康发展的学习组织。通过“兴趣构建”来发展孩子们童真和好奇心。目前,幼儿园开设的林林总总的“兴趣班”“园中班”,并非是为了满足儿童的兴趣需求,而是成人强加给儿童的一种伪兴趣,家长的教育功利心态被打着教育者旗号的商家“绑架”,造就了教育产业暴富的神话,而家长们虽然心疼大把的金钱,却心甘情愿地成为“合谋者”,代价是孩子的兴趣被异化,过早被套进思维固化的笼子。

童真是孩子最宝贵的财富,社会公众,尤其是家长需要敬畏、珍爱童真,看重童年期对于儿童生命历程的意义。然而,现实中的教育却往往与儿童性背道而驰。孩子与山川水泽、花鸟鱼虫、云起云落等自然气象和对土地的亲近、生命的敬畏渐行渐远,取而代之的是在丛林法则指导下的众语喧哗,从而导致了孩子童年的过早消逝。

三毛曾说。“不要羡慕神童,只有没有童年的孩子才能进那道窄窄的门。”然而,曾经是商家广告语的“不要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却成为被家长奉为真理的教育理念。如今,起跑线不断前移,从考上好大学到重点高中,再到重点小学,如今前置到幼儿园,甚至几个月大孩子的早教。

幼儿时期本应是培养孩子发散思维能力、开发孩子潜能的时期,兴趣是任性而为产生的,可是当兴趣被套进各种课程的框架,成了将来获取某些东西的筹码,在“现在学不好、将来有可能输”的言语警告下,兴趣变成了工具,孩子原本可由兴趣获得的乐趣也越来越少。

陕西幼儿园范文第4篇

 

一、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

 

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是指在通过法律法规确保给予适龄幼儿以同等受教育机会的基础上,通过资源配置提供相对均等的教育条件,实现区域教育过程和教育成果的相对均衡。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不仅仅指的是区域内的城乡之间、各园所之间的均衡发展,也包括区域间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最终实现全国范围内学前教育的均衡发展。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并不是指区域和幼儿园之间均等发展,而应理解为在学前教育整体持续发展的前提下,逐步缩小区域间、区域内各园所之间、城乡之间学前教育的差距。

 

我国学前教育区域发展不均衡,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一)地域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悬殊

 

析的方法对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情况进行分析。按照学前教育发展区域不均衡状况将全国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划分为四类发展水平不同的地区。由高到低的具体分布如下:第一类地区仅包括北京和上海;第二类地区主要包括天津、辽宁、江苏和浙江;第三类地区包括河北、山西、内蒙古、吉林、陕西、宁夏、甘肃、青海、新疆等省区;第四类地区包括安徽、福建、江西、河南、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西藏等省区。第三类地区和第四类地区占我国31个省区的80.7%,表明当前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整体水平不高。结合经济发展水平和地理区域对以上划分进行分析比较可以发现,第一和第二类地区的六个省区和直辖市均处于东部地区;而中西部地区的20个省份则处于第三类和第四类地区中,这就说明我国学前教育发展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也符合东部较强,中部和西部较弱的现象,说明经济发展水平对区域学前教育的发展存在重要影响1。

 

(二)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显著

 

教育部2008年的教育统计数据显示,2008年全国城镇学前三年入园率56%,农村仅为36%,两者相差20个百分点。上海、江苏、浙江等地学前三年入园率已达95%以上,可以说城市基本上解决了学前教育普及的问题,城市幼儿家长普遍关心的是让孩子上哪所幼儿园的问题,而在中西部广大农村地区60%以上的适龄儿童还没有机会接受学前教育。此外,随着进城务工人员的激增,农村学龄前留守儿童和农民工子女接受学前教育的问题正日益突出。城乡学前教育发展差距十分显著,农村学前教育首先要解决的是普及问题。

 

要实现学前教育的区域均衡发展,其核心是要实现资源配置的相对均衡。从公共经济学的角度分析,学前教育属于准公共产品。学前教育不仅可以给个人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收益,而且还会带来很大的社会收益,具有广泛的“收益外溢”特点,即存在正外部效应。对产生正外部效应的产品而言,当供给者的私人收益小于社会收益时,将使按私人边际收益和成本进行决策并追求效用最大化的个人供给量小于社会最优的供给量,从而造成产品的私人供给不足。同时由于市场配置学前教育资源,必然导致贫困地区或贫困家庭子女因为教育成本的约束而被排斥在学前教育之外,由起点的不公平导致结果的不公平。可见,政府有责任干预学前教育的资源配置,将学前教育纳入公共财政领域,提供财政支持,特别是为贫困地区、低收入阶层儿童接受学前教育提供支持。

 

二、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财政投入政策的实证分析——以陕西省为例

 

(一)陕西省学前教育发展的基本情况

 

截至2010年底,陕西省共有幼儿园(班)3928所,其中,城市822所,县镇668所,农村2438所;公办711所,占幼儿园总数的18.1%;民办3217所,占幼儿园总数的81.9%。全省学前两年在园幼儿53.7万名,学前两年毛入园率为73.81%,学前三年在园幼儿68.16万人,学前三年毛入园率62.19%。专任教师3.6万人,专业合格率97%。总体上看,作为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陕西学前教育目前仍是一个薄弱环节,面临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入园率不高,公办园数量过少,农村幼儿园短缺,城乡教育资源不均衡,城市“入园难”、“入园贵”等问题。

 

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国发〔2010〕41号)和《陕西省关于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的实施意见》精神,加快普及学前教育,切实保障城市低保家庭、农民工子女和农村孩子入园就读,陕西省政府决定把学前教育纳入基本公共服务体系,颁布了《陕西省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从2011年秋季起全面实施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免除全省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入托儿童学前一年的保教费。

 

年幼儿保教费免费标准按照全日制公办二类园现行收费标准,即每生每年700元测算,按所需资金总量的80%设立奖补资金,采取以奖代补的办法予以支持。同时将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等作为学前一年教育补助对象,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对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残疾幼儿、孤儿补助生活费,一年按250天计算,每生每天3元。同时,免除烈士子女、残疾儿童和孤儿的保教费。2011年8月初,陕西省财政下达了当年省级专项补助10687.41万元。

 

(二)财政投入政策选择分析

 

政府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属于购买性支出的范畴,在进行资源配置时必须把相当数量的经济资源通过无偿拨款的方式进行划拨。我国学前教育财政投入一方面存在投入严重不足的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有限的教育资源不能公平分配的问题。欧盟委员会1996年建议各成员国对学前教育的投入至少应占本国GDP的1%,而我国近十年财政性学前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在0.03〜0.06%之间。虽然我国近年对学前教育的经费投入不断增加,但是对于一个人口大国来说,这些经费还是远远不够的。加之有限的经费主要投向了占总量20%的公办幼儿园,而占有主力军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和单位集体兴办的幼儿园却得不到财政资金支持,显然难以保障学前教育区域均衡发展的实现。陕西省八部门联合下发的《关于加快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规定》和《陕西省学前一年免费教育实施方案》等文件的颁布执行,对促进陕西省学前教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引导作用。其财政投入政策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公办与民办共举

 

财政对学前教育机构的投入,不光是要拨款兴建公办幼儿园,还包括对民办幼儿园的补助。从全国范围来看,民办幼儿园是我国学前教育的主力军,陕西省民办幼儿园占全省幼儿园总数的81.9%,数量上占有绝对优势。但是长期以来,财政对学前教育资源的投入主要集中在少数公办幼儿园,占绝对主体地位的民办幼儿园则享受不到政府的经费资助。财政投入的不足与财政投入划拨的不均衡导致我国学前教育发展的不均衡。此次陕西省免除全省所有公办和民办幼儿园入托幼儿学前一年的保教费,首次对民办幼儿园和公办幼儿园采取一视同仁的政策。同时提出要积极扶持民办幼儿园的发展,通过以奖代补、购买服务、减免租金、派驻公办教师、配备设施设备等形式促进民办幼儿园健康发展,努力体现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公益性。落实公办与民办并举的原则,充分调动全社会力量关心和支持学前教育,完善社会力量兴办教育的体制和政策,不断提高社会资源对学前教育的投入,通过扩大规模实现满足本区域所有适龄幼儿的入园需求,实现学前教育普及的目标。

 

2.财政投入向农村倾斜

 

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支持主要偏向城市,导致农村学前教育不被重视、发展缓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要重点发展农村学前教育;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普及程度;着力保证留守儿童入园;采取多种形式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改扩建、新建幼儿园,充分利用中小学布局调整富余的校舍和教师举办幼儿园(班);发挥乡镇中心幼儿园对村幼儿园的示范指导作用等一系列措施,将农村作为学前教育普及的重点与关键。陕西省也提出省级奖补资金坚持向困难县倾斜的方针,财政补贴与市县人均财力、学前一年幼儿在园人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等挂钩;省级奖补资金按照人均财力、学前一年幼儿在园人数、学前一年毛入园率等因素,以县为单位算账,对人均财力6万元以下的县(市、区)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给予支持。提出要因地制宜扩大农村学前教育资源。积极支持乡镇中心园建设,鼓励乡镇中心园设立村分园。重点支持利用农村闲置校舍和其他富余公共资源改建幼儿园,确保必要的玩教具和生活设施设备配备到位,实现“建一所,成一所,用一所”,努力提高农村学前教育的普及程度。

 

3.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除了具有促进儿童发展和潜能开发的作用之外,还具有济贫性质的保育和看管职能。政府提供学前教育,能够有效地帮助那些生活在文化和经济都很贫困的环境中的儿童,使他们从中摆脱出来,并最终打破贫困一文盲一贫困的恶性循环。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美国的开端计划:对0—5岁来自贫困家庭的孩子,政府为其提供免费的、广泛的健康、教育、营养、社会和其他特定服务,以促进其入学准备,缩小其入学后与同龄儿童之间的差距。

 

陕西省也确定了一批学前教育的补助对象,主要包括:重点优抚对象,城市低保户、农村低保户,儿童福利机构孤儿及社会散居孤儿,父母双残或单残、家庭主要成员长期患病或丧失劳动能力造成生活困难的幼儿以及残疾幼儿;因重大自然灾害或其他突发事件造成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计划生育独生子女户和双女绝育户家庭经济困难的幼儿。建立学前教育资助制度,提供生活费补助,一年按250天计算,每生每天3元。生活补助所需资金由省与市、县(市、区)按5:5比例分担,市与县(市、区)分担比例由各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确定。同时要求幼儿园要从事业收入中提取不低于3%的资金,用于减免收费、提供特殊困难补助等。

 

三、陕西省学前教育财政投入政策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存在的问题

 

1.免收保教费政策的效力有限

 

为了不让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家长们都希望将自己的孩子送到声誉最好的幼儿园,从小接受最优质的教育,结果导致这些机构提供的服务供不应求,“择园费”应运而生,也就造成了城市中“入园难”和“入园贵”的问题。免除学前一年保教费这一政策,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学前教育家庭负担的成本,体现了学前教育的普惠性原则,但是对于城市高收入家庭而言,效力有限。因为对于城市中高收入阶层的家庭而言,他们对学前教育的价格不敏感,一年700元的保教费只是学前教育支出中极小的一部分,这部分教育经费的减免对他们进行学前教育的选择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2.农村学前教育基础资源配置上的地方负担制度不明确

 

农村进行学前教育的成本比城市要小很多,那么相对而言,财政投入的效益在农村会比城市高出许多,所以一定的财政投入能够更快地改变农村学前教育的现状。对于农村学前教育而言,除了建立学前一年免费教育的经费保障机制外,更重要的是要加强农村地区学前教育基础设施的配备。为了使农村幼儿和城市幼儿享有同样的教育基础资源,实现教育资源配置的城乡均衡,农村地区教育园所的建设和教学生活设施的配备必须达到教育机构要求的平均水平。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主要依靠财政投入来完成,那么依靠哪一级财政支持,各级财政如何分担?目前还没有明确的比例标准。

 

3.学前教育补助对象的确定和补助方式的选择

 

制度还不完善陕西省规定对学前教育家庭经济困难幼儿实行生活补贴制度,也就是说只有在幼儿园接受学前教育的经济困难家庭的幼儿才可能享受到此项补贴,而由于经济原因,无法负担学前教育费用的贫困家庭的幼儿却享受不到,而他们才是更需要资助的对象。给家庭经济困难幼儿提供生活补助可以有三种方式,分别是补给提供教育的机构、家庭或幼儿本身。陕西省现行的制度是通过教育机构发放给幼儿,实质上是发放给家长,补贴给家庭。这种补助方式可以提高低收入家庭对教育支出的支付能力,但是这种方式也存在一定的弊端,它具有收入效应,得到补助的家庭可以将补助用于购买其他产品。所以,采取哪种补助方式也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加以选择。

 

(二)几点建议和对策

 

1.重点保障学前教育的基础性需求

 

当前的学前教育市场是一个层级分化的市场,其实质是货币或非货币的分配手段共同参与有限的优质教育资源的分配[2]。政府财政投入就是为了实现社会公平,面对各阶层家庭的不同需求,财政投入的目标应该重点放在保障低收入家庭幼儿接受学前教育的基本需要上。学前教育的市场提供,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人们对学前教育的超额需求和差异性需求,所以对于某些高收入阶层对学前教育的个性化选择可以交由市场来实现。那么,就可以根据免收保教费产生的不同效力调整其免收范围,将有限的资金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终实现学前教育成本的合理分担与学前教育资源的公平分配。

 

2.确保学前教育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

 

由于区域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别,地方财政可供分配的资源也存在较大差异。所以,学前教育财政投入的分担要视地方财政实力来决定。国家对学前教育的财政投入就是按照投入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GDP)的比例来进行衡量的,那么各级地方财政的

 

投入也可以比照这一指标进行规划。经济实力强的县,如陕西省的府谷、神木、靖边等县,GDP的增长水平甚至超过了全省的平均水平,那么按照一定比例安排的学前教育建设资金相对而言就会比较充裕,地方财政在学前教育建设上的投入就应该多一些。经济实力差一些的县,负担能力有限,上级财政就应集中财力进行支援,确保资源配置的区域均衡。

 

3.完善学前教育资助制度

 

学前教育的公益性以公平为价值取向,要求各级政府教育职能在学前教育阶段的界定体现公平优先,兼顾效率的原则。具体来说,政府应保证每一位适龄儿童都享有平等受教育的机会。不过,对于弱势儿童而言,仅仅强调平等对待是远远不够的,还必须实行优先扶持策略,通过政府一系列完善而有效的政策举措,建立以政府为主、政府组织与非政府组织共同资助弱势群体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使所有符合资助标准的儿童都能够享受到长期无差别的资助,让学前教育惠及全体适龄儿童,充分发挥学前教育的补偿功能,维护和实现学前教育的公平。

陕西幼儿园范文第5篇

一、农村幼儿教育资源开发存在的误区

误区一:农村经济社会发展落后,教育资源稀少

很多农村幼儿教育工作者认为,与城市相比,农村各方面发展均比较落后,农村人文化水平低,不重视幼儿教育,观念落后,不愿在幼儿教育上花费太多的金钱、时间与精力。农村经济发展水平低于城市,没有发展优质幼儿教育的土壤。不仅如此,农村社会发展落后,信息闭塞,文化生活单一,根本没有什么可以利用的教育资源,因而产生了农村教育资源十分匮乏的观念。事实上与此相反,农村蕴涵着十分丰富的教育资源,并且有其鲜明的特色。

教育资源是指一切有利于实现教育目标的因素,或者指能够成为课程内容的精神和物质因素。从这个角度来说,农村幼儿教育资源至少包含三个方面。一是幼儿园现有的教育资源,例如园内外环境、教材、教具等;二是农村特有的乡土课程资源,例如农村广阔的田地、各种动植物、山川、河流、自然现象、民俗民风、传统习俗、民间艺术、传统游戏等;三是在幼儿教育过程中所不断生成的课程资源。应该说,以上教育资源的总和,便构成了农村丰富的幼儿教育资源,尤其是农村特有的乡土课程资源,这是城市幼儿园没有的珍贵资源,是独具特色的教育资源。

误区二:模仿城市幼儿园,追求高档、流行的课程内容

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新的理念和课程模式层出不穷,国外最新的教育体系在城市幼儿园屡见不鲜。什么是高质量的幼儿教育呢?很多人认为只有像城市幼儿园那样,硬件高档,富有贵族气息,教育内容先进,充满“洋味”,才能体现教育的高质量。因而许多农村幼儿园也盲目地追求高档化的办园条件,引进所谓的最先进的、最流行的教育内容,而认为农村乡土的东西太土气、没质量。事实上,教育资源是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只有开发得适宜与否,利用得充分与否。很多国外幼儿园实施贴近自然的教育方式,以大自然作为优质的课程资源,丰富幼儿的感知,培养幼儿健康的体魄和健全的人格,同样取得了很大的成功。而农村幼儿园应该从自身条件出发,利用自己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发和利用,不必一味地与城市幼儿园看齐,在乡土资源中寻找有益于幼儿发展的事物,开展适合农村幼儿的教育内容,同样可以达到高质量的幼儿教育。

误区三:只有写在教材上的内容才是教育资源

过分依赖教材是传统教育观念影响下教师普遍形成的教育习惯,教师缺乏主动开发教育资源的内驱力,没有真正理解教育资源的内涵,也没有掌握开发利用的相关知识与技能,离开教材便不知如何开展教育活动。这种情况在农村幼儿园尤为显著,很多教师专业素质比较低,认为幼儿教育跟小学教育是一样的,按照书上的内容“上课”就行,书上写什么就讲什么,往往不会考虑要适应幼儿的特点、规律、认知水平等问题,更不用提将课本以外的乡土资源作为教育内容加以开发而形成特色课程了。因此,农村幼儿教育小学化倾向尤为严重,大量宝贵的教育资源白白闲置。农村幼儿园只有立足本园实际,以农村广阔的天地为其发展的根本,才能实现教育质量上的突破。

二、实践策略

农村自然环境优美,民风淳朴,各种民俗文化、民间艺术、传统技艺相当丰富,构成了独具特色的自然与人文大环境。在这个大环境中蕴藏着现代教育所需的极具价值的课程资源,对这些资源加以整理,并积极开发和利用,将有助于农村幼儿教育走出特色发展之路。

1.开展民俗文化教育,形成农村特色课程

各地民俗文化具有独一无二性,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资源,必须根植于民俗文化,从中开发有价值的教育内容。以陕西农村为例,陕西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民间艺术蕴涵着深厚的教育价值,幼儿园可围绕凤翔泥塑、安康皮影、陕北剪纸、陕南茶文化以及秦腔艺术、民间社火、传统食品等开展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例如,在凤翔泥塑活动中,可带领幼儿欣赏泥塑作品,了解凤翔泥塑技艺的历史发展,了解其制作过程,学习简单的制作技巧;在安康皮影活动中,可安排幼儿观看皮影表演,了解皮影戏的作用和意义,收集皮影作品图案,学习皮影操作技巧等;秦腔是关中地区农村常见的文娱活动,几乎每个村落都有戏台和业余戏班,可组织幼儿观看秦腔表演,了解脸谱的含义,参观戏台,观察戏服、道具、乐器的使用情况,让有兴趣的幼儿试学、试唱等,从而丰富幼儿对秦腔艺术的感性经验。此外,陕西农村各种“过事”活动中饱含着传统礼仪、风俗习惯等内容,其中的节日习俗、庆典活动都可成为幼儿教育的特色课程资源。例如过年时挂灯笼、贴窗花、写对联、耍社火、舞龙狮、踩高跷、蒸花馍、烙面皮、炒臊子等活动,都是幼儿身边比较熟悉的事物,幼儿对此兴趣浓厚,可以以此为内容开展相关的教育活动,让幼儿在直接感受与体验过程中了解家乡的风土人情,使幼儿在语言、社会、艺术等方面获得熏陶。

2.以大自然为师,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

大自然蕴涵着新奇、直观、可感知的多姿多彩的事物,能够有效地激发幼儿去发现、探索和领悟。可以说农村幼儿天生具备与大自然对话的能力。教师可引导幼儿开展丰富多彩的自然教育活动,提升幼儿的认知经验。例如陕西眉县猕猴桃种植广泛,可开展“家乡的猕猴桃”活动,带领幼儿进入果园,观察了解猕猴桃的外形、营养、口味、生长过程等,通过自制果盘,满足幼儿动手、动脑的愿望。农村随处可见的沙、石、水、泥土等自然物都是开放的活动材料,可通过触摸、混合、叠加、倾倒、堆砌等过程,让幼儿在玩的同时学会思考和创造。乡间各种动植物都是儿童学习的对象,可通过制作植物标本、昆虫标本、麦秆玩具、草编玩具等,丰富幼儿的科学认知和审美体验。除此而外,冬天的雪、夏天的彩虹、春天的野花、秋天的庄稼,以及家禽、家畜等无一不是农村幼儿教育的“活教材”。引领幼儿徜徉其中,提供给幼儿最真实的环境,不仅有助于幼儿获得最直接的感性经验,而且也可以不断地激发幼儿求知探索的欲望。

3.在有情的人际环境中拓展教育内容

和城市相比,农村居住环境更有利于幼儿接触周围的人,有利于幼儿社会性的发展。陕西民风淳朴,百姓厚道,邻里和睦,敬老爱幼,农村本身就是一个充满人情味的“有情”的社会。在这里,虽然人们的文化素质有限,对幼儿教育的看法不一样,但是看重孩子、热爱孩子,愿意为孩子的成长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宝贵。这其实就是农村幼儿教育发展所需的外在支持——人际资源。农村幼儿教育要获得长足发展,应充分开发利用人际资源。例如邀请幼儿家长参与园教,了解教育过程和教育规律,转变家庭教育理念和教育方式;邀请民间艺人来园献艺,丰富幼儿园教育内容,提升幼儿学习的兴趣;农忙时节带领幼儿在田间地头观看人们劳动的场景,为家长递水送毛巾,了解劳动的辛苦,学会珍惜。逢年过节可开展一些访问、座谈、文艺表演活动,加强幼儿园与周围环境的互动,增强幼儿人际沟通与交流的能力。在这种充满情意的环境中,幼儿会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逐渐形成朴实、善良、诚实、友爱的好品质,为幼儿的长远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综上所述,农村幼儿教育资源丰富,教育内容广泛,教育形式多样,应走出农村幼儿教育资源认识上的误区,结合当地实际情况,积极开发利用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民俗文化和人际环境资源,积极探索构建起具有农村特色的幼儿教育课程体系。

相关期刊更多

陕西煤炭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煤炭生产安全;监督管理局;陕西煤矿安全监察局

陕西气象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气象局

陕西画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陕西省委宣传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