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

膀胱肿瘤范文第1篇

镜诊断膀胱肿瘤具有很高的临床价值。

【关键词】 膀胱镜;膀胱肿瘤;膀胱炎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 , 特别是男性膀胱癌在欧美国家的发病率居恶性肿瘤的第四位。我国膀胱肿瘤 , 主要是膀胱癌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 , 但男性的发病率明显高于女性 3~4倍 , 农村人口的发病率低于城镇人口[1]。提高对膀胱肿瘤的早期诊断一直是泌尿外科医师的主要工作任务之一 , 本文通过比较膀胱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 , 分析膀胱镜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自 2010年 7月至 2012年 12月在本院住院的68例膀胱疾病患者, 其中男性43例, 女性25例, 年龄31~80岁, 平均 (61.3±8.6)岁。血尿病史 1 d~2年。

1. 2 方法 用 KARL STORZ膀胱镜, 对 68例患者进行检查。将膀胱镜检查结果与病理诊断进行比较。

1. 3 统计学方法 灵敏度 =真阳性 /(真阳性 +假阴性 ), 特异度 =真阴性 /(假阳性 +真阴性)。

2 结果

膀胱镜检查结果表明 , 68例膀胱疾病患者中 , 膀胱肿瘤23例, 腺性膀胱炎27例, 慢性膀胱炎15例, 其他膀胱病变3例;病理诊断结果为:膀胱肿瘤 25例 , 腺性膀胱炎 26例 , 慢性膀胱炎 14例 , 其他膀胱病变 3例。与病理诊断比较 , 膀胱镜检查的真阳性为20例, 假阳性3例, 真阴性41例, 假阴性 4例 , 因此膀胱镜检出膀胱肿瘤的灵敏度为 80%, 特异度为90.0%。

3 讨论

膀胱镜检查仍是目前诊断膀胱病变最可靠的方法 , 它可直接观察到病变所在部位、病变范围和形态 , 并可直接对病变活检进行病理检查确诊。但膀胱镜具有侵入性 , 其使用受一定限制 , 而普通膀胱镜很难识别出散在于正常膀胱黏膜中上皮分化不良和原位癌 , 而这些病变正是造成膀胱肿瘤进展和复发的主要原因[2]。

国外有研究显示 ,膀胱镜诊断膀胱癌与病理分级一致性为 84%, 高估或低估占 16%[3],而国内的研究却发现膀胱镜诊断膀胱癌的高估率和低估率均明显高于国外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4]。本研究表明 ,膀胱镜诊断膀胱肿瘤的灵敏度为80%,特异度为 95.0%。说明膀胱镜检查在诊断膀胱肿瘤中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但是出现高估或低估病情的可能原因有:①膀胱镜检查所取的标本量少 ,不能全面地反应病情。

②医生取材的部位与组织量差异。③麻醉深度不够 ,患者配合不足等。为了降低膀胱镜检查的漏诊、误诊 ,作者认为可以采取。①检查时尽量取材多一点。②提高泌尿外科医生的膀胱镜操作技能。③充分做好膀胱镜检查前准备 ,充分麻醉等。做到以上几点 ,可以提高膀胱镜检查在诊断膀胱病变中的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1]江长琴 , 梁朝朝 . 膀胱肿瘤诊断方法新进展 .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 , 2012, 4(5):310-312.

[2]杜立坚 , 任勇亚 . 三种检查在膀胱肿瘤诊断和病理分期中的价值分析.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 2012, 11(17):1369-1370.

膀胱肿瘤范文第2篇

关键词:膀胱肿瘤 血尿 回肠代膀胱 自控排尿

【中图分类号】R47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1879(2012)12-0297-02

近年来膀胱肿瘤的发病率有所上升,膀胱肿瘤主要以手术治疗为主,对于膀胱肿瘤侵犯浅肌层以上(T2B)、复发肿瘤、多发肿瘤以及位于膀胱三角区的肿瘤,多主张行膀胱全切除+回肠或结肠代膀胱术。该术式具有低压保护肾功能、可控率高的优点,并且可使病人从原尿道自行排尿,排尿方式与正常人相似,从而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易被病人接受。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10例膀胱肿瘤病人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2008年1月~2012年1月我科收治膀胱肿瘤病人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10例,男7例,女3例;年龄53岁~72岁,平均65岁;均确诊为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均行全膀胱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临床表现主要以肉眼血尿为主;均未接受术前化疗或放疗。

1.2 手术方法。全身麻醉下常规行膀胱癌根治术,截取一段长约50cm~70cm回肠段。将截取肠子段排成M状,先将浆肌层缝合,再将肠管沿系膜缘纵行切开,做全层连续锁边缝合相邻肠片。在M形肠片两顶角处做小切口,与输尿管吻合。M形肠片左右对折缝合成1个球形膀胱,M形肠片下方正中切1cm小口,与尿道吻合,吻合尿道与新膀胱底部切口。经尿道插入气囊导尿管,常规缝合切口。

1.3 结果。本组病人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并发肠梗阻1例,切口感染2例,采用保守治疗均痊愈;术后4d~6d拔除盆腔引流管,有排气后拔除胃管,术后2周~3周拔除双侧输尿管支架管,术后3周~4周拔除导尿管。住院20d~35d,平均27d,康复出院,术后随访5个月~30个月,平均18个月,出院时间超过1年者均能自控排尿。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2.1.1 术前准备。责任护士随同医生查房,参加病例讨论,了解病情,参与手术方案的制定,明确观察和护理要点,以便更好地进行术后护理。做好常规术前准备:抗生素过敏试验,腹股沟及会皮肤准备,术前禁食及肠道准备,术前0.5h应用镇定剂。

2.1.2 心理护理。由于病人血尿长期不愈或肿瘤多次复发,普遍存在焦虑、烦躁或恐惧心理,加上对手术的担忧,导致病人情绪不稳定,休息、睡眠不佳。因此,护士应做好解释、安慰工作,介绍手术的必要性、术前准备的措施、手术基本方法、术后的注意事项及手术的效果等,以取得病人的积极配合。

2.1.3 饮食护理。嘱病人多食高蛋白、易消化、营养丰富的食品,以纠正贫血、改善一般状态,必要时给予输血、补液;术前3d给予无渣饮食,术前1d禁食,静脉补充营养。

2.1.4 遵医嘱行肠道准备术前3d应用肠道抗感染药物,口服诺氟沙星0.2g,每日3次,甲硝唑0.4g,每日3次,每晚灌肠1次,手术当日早晨行清洁灌肠,留置胃管。

2.2 术后护理。

2.2.1 一般护理。①观察生命体征:患者术后回病房即测量生命体征(T,P,R,BP),1h/次至平稳后改为1次/d,术后24h内严密观察病情,如患者主诉、面色、腹部伤口、腹部体征等,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术后可能发生的并发征;②饮食护理:恢复肠功能排气,可以拔除胃肠减压管,先进流质饮食,而后再进半流质、普食,逐渐增加,少量多餐为宜;③切口护理:应注意观察伤口有无出血、出血量多少、尿液的颜色、性质有何变化。如出血量多时,应及时报告医生,查找出血的原因。术后常规应用大剂量的抗生素,预防伤口感染,由于患者带管较多,卧床时间较长,卧床期间应睡气垫床,预防褥疮。

2.2.2 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本组病人年龄较大。由于中老年人脏器的储备功能低下、反应迟钝,而手术创伤大,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同时,应经常询问病人,注意病人的意识状况。准确记录24h出入液量。

2.2.3 引流管的护理膀胱全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涉及泌尿系统和消化系统,手术创伤较大,术后引流管较多。通常放置的引流管有导尿管1根、左右输尿管内支架管各1根、伤口负压引流管、胃肠减压管1根。这些管道具有重要意义,严密观察引流液的颜色、性质及量并准确记录。不仅能够通过引流液的情况有效地观察并发症的发生,而且能够判断病情变化,因此各引流管的护理对手术成败起着重要作用。①尿管的护理:尿管主要是引流新膀胱内少量的尿液及肠黏膜分泌的黏液。膀胱全切术后肠代膀胱的肠黏膜不断分泌黏液,若不及时引流,可以堵塞导尿管甚至引起储尿器漏尿,因而应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如有堵塞及时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双腔尿管,将黏液清理干净,确保引流通畅。本组患者有6例因大量的黏液而致管腔堵塞,经60ml注射器冲洗后黏液组织排出。②输尿管支架管的护理:输尿管支架管置于人造膀胱以上的输尿管内,并且注明左右标记。目的是使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引流双侧肾盂尿夜,防止吻合口的狭窄及吻合口瘘等。护理的要点是严密观察尿量,观察双侧支架管引流出尿量的多少判断左右侧输尿管是否存在梗阻情况,测定肾盂尿液的比重,防止支架管脱落、扭曲,避免牵拉,保持引流管通畅,以免造成梗阻。

2.2.4 膀胱排尿功能锻炼。①有规律地锻炼腹肌,每日练习5—8次,呼气时收缩腹肌,保持3—5秒,吸气时放松,照此类推,每次坚持收缩10次左右。②术后3周开始夹闭尿管,待患者下腹有憋尿胀感时,以建立患者有规律地排尿的能力。③患者排尿间隔2h以上即可拔除保留的尿管,拔管后嘱咐患者多饮水,以增加尿量,有利于脱落的肠黏膜排出。④患者能完全自控后,即可以开始夜间锻炼。

2.2.5 饮食护理。病人由于长时间的禁食、留置胃管、手术的创伤消耗使营养失调,低于机体的需要量。术后应改善病人的营养状况,使得足以支持全身的基础代谢。禁食期间应给予胃肠外静脉营养支持,注意补充机体所需能量,如白蛋白、脂肪乳、氨基酸等;排气后拔除胃管,观察3d-5d病人无不适后可由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维生素的无渣流质饮食过渡到半流质再到普食。在此期间还应遵医嘱进行血常规及各项生化指标的检查,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2.2.6 心理护理术后病人对病情的康复有较多的考虑,尤其是出现并发症时,心情更为焦虑。因此,除了加强监护、引流管的护理外,更要重视心理护理,以高度的同情心给予病人热情关怀和疏导,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以利康复。

2.2.7 加强基础护理。在进行专科护理的同时也要加强基础护理。由于病人术后身体虚弱、引流管多,常处于被动,因此应定时翻身,按摩受压部位,保持床单位清洁干燥,预防压疮的发生;术后卧床时间长,应预防肺部感染,鼓励咳嗽、咳痰、叩背及雾化吸入治疗,在禁食期做好口腔护理,每日2次,以预防口腔炎的发生。

2.2.8 术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2.2.8.1 切口感染。密切观察切口敷料,潮湿后及时更换,注意切有无红、肿、热、痛等症状及体温变化,遵医嘱用药。本组1例病人发生切口感染,经处理后痊愈。

2.2.8.2 尿瘘原位回肠代膀胱术后近期并发症有尿瘘,包括:新膀胱尿瘘、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口处尿瘘、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尿瘘。术后严密观察引流液颜色、量变化,如术后引流液突然增加,颜色为淡黄色病人腹胀明显增加,伴高热,常提示尿瘘,应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3 讨论

浸润性膀胱癌及多发性、复发和低分化浅表性膀胱癌常应用根治性切除+原位回肠代膀胱术,该术式可使病人从原尿道自行排尿,排尿方式与正常人相似,从而提高病人术后的生活质量,易被病人接受。但因原位回肠新膀胱术后,病人容易出现新膀胱尿瘘、输尿管与新膀胱吻合口处尿瘘、新膀胱与尿道吻合口尿瘘、肠梗阻等并发症,因此护理人员应熟悉术后并发症发生的相关知识及处理要点,以便及时观察和处理,减轻病人的痛苦。通过对10例膀胱全切原位回肠代膀胱术的围术期护理,体会到本手术护理的关键是应加强心理护理,术前准备应充分,术后应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切实做好引流管的护理,积极预防并发症,加强排尿功能及盆底肌训练功能训练,这也是提高手术成功率、促进病人痊愈的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膀胱肿瘤范文第3篇

【摘要】目的:探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癌68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68例患者膀胱肿瘤均一次性切除,无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15例,复发率22.1%。结论: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可重复施行等优点,是浅表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关键词】: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膀胱癌;

在我国,膀胱肿瘤是泌尿外科最常见的肿瘤,并且有发病率逐年增高的趋势。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是目前治疗浅表性膀胱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我科自2003年7月至2011年6月采用经尿道膀胱肿瘤切除术(TURBT)治疗膀胱癌患者6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组病例68例,男51例,女17例,年龄38-87岁,平均68岁。肉眼血尿病史57例,经检查发现11例。术前经B超、CT、膀胱镜及病理检查明确诊断。病理结果均为移行上皮癌,病理分级:I级48例,Ⅱ级13例,Ⅲ级7例。临床分期:Ta期45例,T1期19例,T2期4例。单发肿瘤45例,多发肿瘤23例。瘤体直径0.3cm-4.0cm。肿瘤形态46例有蒂,22例广基底。术后均定期用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

1.2 手术方法

采用腰麻或连续硬膜外麻醉,取截石位。采用Karl Storz电切镜、环状切割电极。设置电切功率70-120W,电凝功率60-80W。用5%甘露醇液作为膀胱灌洗液。经尿道置入电切镜,膀胱充盈150ml-200ml观察膀胱内肿瘤生长的部位、数目、大小、浸润深度、是否有蒂以及肿瘤与输尿管口的关系等。对直径<2cm的带蒂肿瘤,切除时从基底部开始,采用顺行切除法;对较大肿瘤,则自瘤体顶部开始,逐层向基底部切割,完全切除肿瘤及基底周围1-2cm膀胱壁,深达肌层,电凝基底创面及周围黏膜,冲洗并完全取出切除组织。术后留置F20三腔导尿管,膀胱内灌注无菌蒸馏水约200ml并保留10分钟,后据尿色情况间断膀胱冲洗,1周左右拔除导尿管。第7天开始用羟基喜树碱40mg膀胱灌注。

2. 结果

本组68例患者肿瘤一次切除。手术时间15-120min,平均40min。无膀胱穿孔、大出血、电切综合症等并发症。术后留置尿管1周左右。术后常规用羟基喜树碱膀胱内灌注。术后随访1-5年,肿瘤复发15例,复发率22.1%。复发患者再次行TURBT。

3. 讨论

膀胱癌作为泌尿系统最常见的肿瘤,90%以上为移行上皮肿瘤[1]。其中非肌层浸润性膀胱癌占初发膀胱肿瘤的70%,其中Ta占70%、T1占20%、Tis占10%[2]。原则上,低、中风险非肌层浸润性膀胱尿路上皮癌手术首选TURBT,包括I-II级分化的移行细胞癌,Tis、Ta、T1、T2期肿瘤[3]。传统的开放手术存在肿瘤切口种植、伤口感染等风险,而且肿瘤复发后再次手术难度加大。本组68例病例中的15例患者出现肿瘤复发,复发后再次行TURBT,手术顺利,未出现重大并发症,恢复良好,体现了TURBT损伤轻、痛苦小、并发症少、可重复施行的优点。在TURBT术中应注意控制膀胱内灌注液体量,使膀胱保持在较低的压力状态下,以免膀胱过度膨胀使膀胱壁变薄,导致术中并发膀胱穿孔;切割侧壁肿瘤时需注意闭孔神经反射;对多发性肿瘤,应先切除不易到达的肿瘤,从小到大切除,防止创面渗血使视野不清,增加手术的难度和危险性。据有关资料显示,膀胱癌术后未进一步治疗3年内复发率可高达50%~70%。为了有效防止复发,在彻底切除全部肿瘤的同时,TURBT术后膀胱内灌注治疗可以消除残余病变或原位癌,防止肿瘤的深层浸润,降低和延缓肿瘤的复发。本文所报告68例病例,均采取术后即刻无菌蒸馏水冲洗、灌注膀胱,术后1周羟基喜树碱膀胱灌注化疗的方法,复发率22.1%,效果满意。

综上所述,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治疗膀胱肿瘤具有手术操作安全、创伤小、手术并发症少、可重复施行、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浅表性膀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 Fleshner NE,Herr HW,Stewart AK,et al. The National Cancer Data Base report on bladder carcinoma. Cancer,1996:78:1505-1513.

膀胱肿瘤范文第4篇

【关键词】 手术;膀胱灌注;膀胱肿瘤;治疗

作者单位:713200陕西省礼泉县人民医院

膀胱肿瘤为泌尿系统中常见的肿瘤,多累及膀胱侧壁及后壁,常呈多中心发生[1]。在我国膀胱癌居泌尿生殖系恶性肿瘤发病率首位,以移行细胞癌、腺癌、鳞癌、恶性黑色素瘤等为主[2]。其发生可能与长期接触芳香族类工作、吸烟、体内色氨酸异常、膀胱黏膜局部长期遭受刺激、药物、寄生虫等有关。临床治疗多采用膀胱内注射BCG、口服BCG、丝裂霉素膀胱内灌注、阿霉素膀胱内灌注、激光疗法等。各种疗效疗效及适用范围不同。本研究对我院2005年3月至2010年10月收治的80例膀胱肿瘤患者,采取手术切除膀胱联合膀胱灌注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80例患者中,男55例,女25例;年龄31~88岁,平均65.5岁。全部患者均经病理检查证实为膀胱移行上皮细胞癌,单发肿瘤56例,多发肿瘤24例;初发肿瘤63例,复发肿瘤17例。肿瘤病理分级中,Ⅰ级25例,Ⅱ级45例,Ⅲ级10例。临床分期中,T1期31例,T2期40例,T3期9例。排除既往有合并除膀胱癌以外其他原发性恶性肿瘤需要同时使用其他抗肿瘤治疗患者、严重糖尿病史、心血管疾病史及肝肾功能不全患者及1月内接受过吡柔比星治疗的患者。

1.2 临床表现 60例患者有血尿,尿频、尿急、尿痛等膀胱刺激症状16例,6例出现排尿困难,全部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恶心、食欲不振、发热、消瘦、贫血、衰弱、恶病质、类白血病反应等全身症状。

1.3 诊断方法 参考吴在德主编的《外科学》[3]的相关标准进行,略有改动。即。①有无痛性、间歇性全程血尿及尿路刺激症状、排尿困难、尿潴留等典型症状出现。②尿液脱落细胞可见癌细胞或BTA检测阳性。③B超、CT、MRI或病理证实为膀胱肿瘤。

1.4 治疗方法 手术治疗根据患者肿瘤分级、临床分期及患者病情分别采用不同的手术方法。40例患者行膀胱部分切除术,具体方法参考田军等[4]的相关文献。28例患者行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体方法参考吴永超等[5]的相关文献。12例患者行膀胱肿瘤切除术,具体方法参考毛康军等[6]的相关文献。

全部患者术后1~2周行吡柔比星膀胱灌注治疗,取吡柔比星30 mg溶于40 ml生理盐水中,无菌条件下插入导尿管,待尿液排空后行膀胱内灌注。嘱患者分别仰卧、俯卧、左右侧卧各10 min,以使药物与膀胱黏膜接触充分。每周进行1次膀胱灌注治疗,连续治疗8次。治疗期间注意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白细胞计数情况。术后观察肿瘤复况,定期复查肝、肾功能,记录患者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1.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8.0统计软件进行,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全部患者均顺利完成灌注治疗。手术时间19~46 min,术中未见大量出血、膀胱穿孔、闭孔神经反射及水中毒等并发症。术后未见尿路感染、出血、膀胱破裂等并发症出现。本组15例于灌注后出现膀胱刺激症状,灌注后短暂出现尿频、尿急、尿痛等症,2~3 d后消失。随访1~3年中, 8例患者膀胱镜检见复发行二次手术治疗,复发率为10%。

3 讨论

膀胱癌首次发病多为浅表性状瘤,单纯切除治疗后复发率较高,部分病例复发后恶性程度增高、侵润能力增强,甚至最终发展成侵润癌。因此,如何解决术后复发及肿瘤进展成为决定膀胱癌治疗预后的首要问题。近年来的研究证实,定期采用膀胱灌注化疗药物或生物反应调节剂可有效防治浅表性膀胱癌术后复发。膀胱上皮内高药物浓度,对肿瘤细胞呈高敏感性,全身吸收量少,不良反应少为膀胱灌注的理想药物的应用准则。

吡柔比星为新型蒽环类抗癌药,在传统表阿霉素的氨基酸4位接一个四氢吡喃基,这种结构上改变使其抗癌活性大为增加,可在体内直接进入细胞核并迅速嵌入DNA核酸碱基,干扰转录,阻止mRNA合成,抑制DNA聚合酶及DNA拓扑异构酶活性,干扰DNA合成复制及转录,G2期终止细胞分裂,最终导致肿瘤细胞死亡。本研究在手术治疗后采用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易被患者接受,预防复发效果好,不良反应少,尤其对多病灶复发的浅表膀胱癌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石磊.手术切除加膀胱灌注治疗膀胱肿瘤85例疗效观察.中国当代医药,2009,16(25):133.

[2] 梁铸林,杨为民.膀胱癌主动免疫治疗研究进展.临床外科杂志,2007,15(1):5658.

[3] 吴在德,吴肇汉.外科学.第7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235.

[4] 田军,温力,李长岭.膀胱部分切除术联合放化疗治疗肌层浸润性膀胱癌的研究.现代泌尿生殖肿瘤杂志,2010,2(3):138140.

膀胱肿瘤范文第5篇

【关键词】膀胱肿瘤;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回顾性研究

膀胱肿瘤是泌尿系统中最常见的肿瘤。多数为移行上皮细胞癌。在膀胱侧壁及后壁最多,其次为三角区和顶部,其发生可为多中心。膀胱肿瘤可先后或同时伴有肾盂、输尿管、尿道肿瘤。本研究回顾性研究我院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患者的复况,拟说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在切除膀胱肿瘤中的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我院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患者,共100例,所有患者均诊断为膀胱肿瘤。其中男性患者60例,女性患者40例,性别比为1.5:1。年龄介于48~73岁之间,平均(53.55±10.85)岁。

1.2 试验方法 观察在我院2003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期间用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患者(100例)的复况,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的操作步骤:①进行电切术之前,需检查电切镜是否处于备用状态。电切镜包括三个部分:外鞘、芯子和手术镜,检查窥镜以30°成角者最为适用;②外科用电切器需使用高频电切刀具100~300万频率次/s,常用电圈为直径0.25~0.3 mm。电切器在加压踏脚开关时应能产生报警声音,电切和电凝的踏脚应能发出不同声调,术者能从不同声调判明所用踏脚是否正确;③冲洗液冲洗液应能从距膀胱1 m的高度畅流。冲洗液应不含电解质,以免导电损伤膀胱,并使电刀在实际使用时失去灵敏性;④初步膀胱镜检查在进行膀胱肿瘤电切术之前,先对膀胱肿瘤的分期和分级以及肿瘤周围膀胱黏膜的情况进行了解;⑤插入电切镜在插电切镜之前,先插一尿道金属探子,明确尿道的管径够大。24号电切镜管鞘须用28号金属探子。向尿道内注入剂如甘油或橄榄油,避免使用液体石蜡,它能产生油珠,模糊视野。将电切镜的外鞘及其镜芯插入膀胱,拔除镜芯,换置手术镜。用30°成角窥镜从各个角度观察、熟悉肿瘤的特点;⑥电切到肌层所有适合电切的膀胱肿瘤应该将基底部切开,直达肌层。切除的技术,根据肿瘤的大小、肿瘤是否为状、带蒂、或广基和实体以及根据其位置而略有不同。小而有蒂状瘤,1 cm直径者,经膀胱电灼和经膀胱电切均易将其破坏。电切不仅切除基底部,还应包括基底部周围的一圈正常组织,电切不必太深,电切襻应刮到下面肌层的表面,然后仔细观察电切区的切缘,并进一步切除残余肿瘤。

1.3 统计学处理 部分数据采用SPSS15.0统计软件进行处理,部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

2 结果

2.1 100例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患者术后1年复况100例患者中,随访一年后,肿瘤复发16例,其中原位复发患者10例,异位复发6例,见表1.

3 讨论

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适应征较广。表浅膀胱肿瘤、未浸及黏膜下层者,不论其大小、部位和病理分级,均可适用。本研究结果表明,复发率不高(16%16/100)。资料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具有手术操作安全、损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并发症少、可以保留良好的膀脱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浅表性膀脱肿瘤的首选治疗方法[1]。

此外,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2]:①对于膀胱多发肿瘤,应从小到大逐个切除,防止先切大肿瘤时因出血多而将小肿瘤遗漏;②对于浸润较广泛的肿瘤,可在切尽的基础上掌握好切割深度,防止损伤膀胱;③对于膀胱侧壁肿瘤,切割要小心,要掌握好时机,点踏开关要迅速,防止出现闭孔神经反射,造成膀胱穿孔;④对于输尿管周围肿瘤,可先置入输尿管导管,然后进行切除。

本研究结果进一步表明,经尿道膀胱肿瘤电切术切除膀胱肿瘤的效果满意,有一定的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国际泌尿系统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现代泌尿生殖肿瘤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现代泌尿外科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