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后会无期台词

后会无期台词

后会无期台词

后会无期台词范文第1篇

处于古汉语和官话所代表的汉语两个发展时期的过渡阶段;〈二〉古汉语同官话、台湾话在否定词上的差异

,是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的结果,词汇中和是“相竞性变化”造成的;〈三〉“中和”和“压缩”应是所有

语言简化变化中若干共有方式中的两种。

关键词 官话 台湾话 问句 否定词

* * *

1.引论

本研究的目的在于比较台湾话和官话的特定疑问句中各种否定成分的用法及作用。这些疑问句主要包括

以下几种类型:A不/没A、 普通话正反型、附加型、带疑问语助词型以及反诘型。句中的否定词并不限于出

现在否定句的那一部分。关于否定的讨论还涉及到上述几类疑问句中带否定成分的动词和名词短语。本文主

要目的是:通过台湾话和官话的句法比较来探讨否定成分的历时发展。

本文研究的是仍在官话和台湾话的疑问句中使用的古汉语否定词,这些否定词中有七个存留在台湾话中

,两个存留在官话中。在台湾话里,所有的选择疑问句基本上是正反型的,这些句中使用“无(bo)、未(b

ue)、否(bo)、móu@①(m)、fiào@②(buai)、fò@③(be)、mài@④(mai)”这样

的一些否定词。在官话中, 疑问句的否定词只有“没”、“不”两种,其中有正反型“没,不+V/A+”和

“V/A+没”,不+V/A(A代表其他任何动词),有A不/没A型“有没有”、 “要不要”、“是不是”,还有

疑问语助词型“是吗”。在台湾话中,类似的疑问句形式更明确,它们运用各种各样的台湾话否定词,如正

反型“有抑无”、“有抑未”、“是否”、“欲抑fò@③”、“爱抑mài@④”;A不A型“是móu@

①是”等。以下几个部分,首先讨论古汉语疑问句中的否定词,然后讨论并比较在台湾话和官话疑问句中否

定词的使用,阐明他们共时上的差异,从而说明一些有关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的历时观察结果。

2.古汉语的否定

在古汉语的各种句法和语义的语境中, 大约有20 个否定成分(chou 1961,Dobson 1966,Kenney 1964

under T.Y.Li)。虽然,在现代汉语的方言里,比如,台湾话和北京话里,无论是在疑问句中,还是在其他

类型的句子里,这些否定成分大部分都消失了。几组不同的否定成分出现的句型也是相互区别的(如陈述句

、祈使句、疑问句和等同判断句),而且,与这些否定词同现的词的词类都不同(如动词、名词),无论在

古汉语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都是这样。例如,我们知道,在古汉语中,“勿”、“毋”用在命令句中,“

否”用在疑问句中,“非”用在等同判断句中。而在台湾话里,“móu@①好”(m(h)o )用在命令句

中,“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我们说一定的否定词只能用在一定类型的句子中,并不排除其他否定词出现

在同一类型的句子中的可能性。无论在古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里,尽管“否”只能用在疑问句中,但在疑问

句中还能出现其他否定词。

古汉语的20个否定词在现代汉语中减为有限的几个(在各种语境里),这一事实充分表明在大部分现代

汉语方言中存在着否定词中和的现象。这里我们选用疑问句来观察台湾话的7 个否定词和官话中的两个否定

词。根据台湾话和古汉语否定词的成员状况,以及疑问句类型的相似,我们可以假设,台湾话处于古汉语和

官话所代表的两个时期的过渡阶段,并且通过比较官话和台湾话各自否定词的多少,我们看到语言进一步发

展是通过否定词中和及其数量的减少实现的。

关于词汇中和以及句法压缩的假设,我1986年在有关台湾话的主要句子结构(非疑问句)以及官话历时

发展的文章里已论述过。在对官话和台湾话带否定词的疑问句进行句法比较的研究中,我认为我们对官话也

可以进行同样的考察。关于这个问题,另一不可忽视的考察是1961年由王士元先生作出的, 他认为, 语言

发展中发生的“相竞性变化”(competing changes)是词汇上的渐变, 其变化的结果是不同的词(可能)

留存在不同的方言中。

3.古汉语中的疑问句

现代汉语疑问句的类型从其古汉语的来源看,基本上有三种:带疑问词的疑问句、带疑问语助词的疑问

句和选择疑问句。正如我们所要讨论的,古汉语问句这三种类型中的任何一种都可能具有反诘性。下面是古

汉语中带有否定成分的各种疑问句的例子。正如我们所看到的那样,这些例子中正反结构占着优势。

1、害huàn@⑤害否?归宁父母。 《诗经》

2、招招舟子,人涉yǎng@⑥否? 《诗经》

3、太后独有帝,今哭而不悲,君知其解未? 《汉书》

4、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白居易诗

5、无父何怙?无母何悖? 《诗经》

6、能无及此乎? 《左传》

7、精言之而不明,勿言之而不成,精言乎?勿言乎?《吕氏春秋》

8、父邪?母邪?天乎?人乎? 《庄子》

9、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 《国语》

10、而不克此,可乎? 《公羊传》

11、晋为盟主,其或者未之祀也乎? 《左传》

12、王故尚未之知邪? 《吕氏春秋》

13、王未之乐也,亦未之不乐也。 《庄子》

14、倘所谓天道,是邪?非邪? 《史记》

15、吾未如之何也已矣? 《论语》

16、汝曷弗告朕? 《书经》

17、子盍(何不)为我请乎? 《左传》

18、莫我知也夫? 《论语》

19、至于莫之是,莫之非而已矣? 《老子》

20、尔时罔敢易法(定),矧(kuàng@⑦)今天降戾(定)于周邦?

《书经》

21、神罔时怨,神罔时恫! 《诗经》

从古代典籍的古汉语疑问句和其他类似的句子中,我们发现了12个否定词。如果时间允许,在相似的古

汉语来源中发现更多的否定成分是完全可能的。句1和句2说明《诗经》中“否”的用法。这里“否”作为否

定动词,意思为“不”,并与句1中的“huàn @⑤”(洗)以及句2中的“涉”(横渡)相对应。句1也

展示两个结构完全对称、 词义相反的动词构成的短语,其肯定式是“害huàn @⑤”(洗什么东西),

否定式是“害否”(没有洗什么东西)。在句2 中“否”也是一个反义的否定动词,它是和主要动词“涉”

相对应的部分。句中的“人涉”表明“其他人横渡”、“yǎng@⑥否”表明“我不涉(横渡)”。

句3和句4出现的时代稍后,是汉朝和唐朝间的句子。他们在句末使用“未”和“无”,至少表明两点,

第一,他们的正反结构仍是古汉语句式(如句1、句2)中“否”的类化;第二,句3中的“未”和句4中的“

无”词源相同,并且“未”后来可能先发展为“没”,然后发展为“么”和“吗”(pan,1982 shi 1986)。

这些都是官话中主要的疑问语助词。台湾话现在仍有“未”和“无”存在,同时又存在一种“无”的非重读

形式“bo”作为古汉语“否”的同质替代物(但它并不意味着和古汉语的“否”相同)。这些类型的句子在

我们进行官话和古汉语比较时,促使我们能假设台湾话是汉语发展过程中的过渡阶段。

句5和句6表明了“无”在古汉语中的另一种用法,这里它并不作为一个表反义的否定词出现。句5是现代

汉语选择类疑问句的前身。句6到句10引入了一个新的疑问语助词“乎”。在上古,疑问句带“乎”的情况很

少见,而且上古有些不带“乎”的句子在稍后被引用时,有时会在近古句子的句末附上“乎”。例如,“我

生不有命在天”(见于《诗经》)在《史记》中引用时,就有“乎”加之于句末。

句7表明上古汉语存在着另一种正反问句,在这种句子中, 肯定部分和否定部分实际上因“乎”的重复

使用而被分割为两个问句,否定部分还用了另一否定词“勿”。句7 与众不同的另一地方是:主要动词“言

”(说)也重复使用,这种重复是由于疑问句形式上的要求所致。这种句子可能是现代汉语正反问句的较早

形式。在官话中,这一形式进一步简化为A不A型,而在台湾话中却并非如此。句8 在四个名词后分别重复使

用“乎”、“邪”,因而它就不再是正反问,而是变成了多重选择问。句9 的选择疑问句由于添加了一个新

词“抑”(或)而使选择意味更为明显,并且其选择是被看作语义上的相对,而非句法上的对立,因而没有

带否定词的必要。句10仍是一个带“乎”的疑问句,但既非正反问句,也非选择问句,句中用了否定词“不

”。句后的短语“可乎”看起来和现代汉语的“可以吗?”“行不行呢?”这样的附加问句相差无几。因此

,尽管“乎”和官话的疑问语助词“吗”或“呢”并无词源上的联系,但从以上的比较中可以明显地看出,

“乎”是“呢”和“吗”的前身(但并非同语源)。

句11到句13说明了古汉语另一否定词“未”的用法,在这三句中,与“未”同现的分别是“乎”、“邪

”和“也”。“邪”看起来是一个后起的疑问语助词,但“也”未必是疑问语助词,可是“也”仍可以出现

在句末。句13语义上并非疑问句,但从句法上看却象一个正规的正反问句。

句14是上古汉语正反问句的例子,句中“邪”以“是邪”(对吗)和“非邪”(不对吗)的形式重迭出

现,很明显,这里的“非邪”在功能上是作为否定动词使用的。

句15展示了否定词“未”的另一少见的用法,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用法的“未”是出现在其他句子中

的。句16是“弗”的一个用例,这句是反诘句和命令句“你居然敢不告诉我?”混合而成的。句17说明一种

特殊的合音词“盍”,它可能是由“何不”(为什么)融合而成的。

句18和句19是否定词“莫”的用例,句20和句21是否定词“罔”的用例,在所有古汉语的用例中,它们

的意思都是“没有人”。在其他一些特定时期的古文中,我们至少能发现另两个意义相近的否定词“亡”和

“靡”,它们的意思都是“没有人”。在古汉语中,这四种否定词有时被称作不定代词,并都具有名词性,

其他否定词则被认为是否定动词。名词性的否定词在台湾话里中和为“无人”,在官话里中和为“没人”。

在下一部分中,我们将讨论大部分古汉语否定词如何消失,以及台湾话中7个否定词、官话中的2个否定词如

何存留下来的问题。我们还将看到官话中各种疑问句形式在句法上是如何压缩的。

4.台湾话和官话中带否定词的疑问句

按照1—21中古汉语的普通句型, 我们也能在官话和台湾话中造出类似(或不同)的疑问句。

T(,1)有洗衫(抑)无? /否? /(抑)未? /未?

洗无(了)。(犹)无洗/未洗。

M(,1)洗衣服了没有? /吗?

没洗著。(还)没洗。

T(,2)*洗m洗衫? 衫洗(抑)m洗?

衫欲洗无? /抑m? /抑fiào@②? /否?

M(,2)洗不洗衣服? 衣服洗不洗?

衣服要不要洗? /要洗吗?

T(,3)你知影伊了解抑未? /未? /抑无? /否?

伊犹未/无了解。

M(,3)你知道他了解了没有? /吗?

他(还)没了解。

T(,4)会饮一杯否? /fò@③?

一杯也fò@③饮。

M(,4)能喝一杯不? /吗?

一杯也不(能)喝。

T(,5)无父母欲靠甚么人?

甚人拢fò@③/fiào@②/mài@④靠。

M(,5)没父母要靠甚么人?

甚么人都不要/不会/别靠。

T(,6)去看电影,欲抑fiào@②? /抑m?

好(抑)m好?/好否?/ *欲fiào@②去看?

M(,6)去看电影,要不要? /好不好? /好吗?

要不要去看?

T(,7)欲说明抑fiào@②? /否?

欲说明抑是fiào@②/m/mài@④说明?

M(,7)要说明不要? /吗?

要说明还是不要? /还是别说明好?

T(,8)有天理抑无? /否? 有人情抑无? /否?

*有无天理人情?

M(,8)有天理没有? /吗? 有人情没有/吗?

有没有天理人情?

T(,9)伊是真有理解的人,是否?/是m是/ *m是?

M(,9)他是很通情达理的人,是吗? /是不是? /不是吗?

T(,1)说明三种可能的否定词“无”、“否”、“未”在台湾话一般正反问句中的用法,而在M(,1)中与

之同义的否定词只有“没”。应当注意T(,1)的答句“洗无”(与“洗有”相对),其中的“无”具有明显的

动词性。T(,2)表明在台湾话中A不A句型的使用限制极严,不象M(,2)那样使用,因为在M(,2)中它经过句法上

的压缩已成为A不A+V+O,而台湾话则把宾语话题化才能使用A不A句型(A必须也是动词)。 在台湾话中没

有“去móu@①去洗”这种说法。在T(,2)中,除了“无”和“否”外,还可用另外两个否定词“móu@

①”和“fiào@②”,然而在M(,2)中,只有否定词“不”可用。

在T(,3)中台湾话用了三个否定词“未”、“无”、“否”,而在M(,3)中只有“没”与之对应。T(,4)中

的“否”、“fò@③”和M(,4)中“不”对应。台湾话的否定词“fò@③”(be)可能是“无”(bo)和

“会”(e )的合音形式,不过这一点有待进一步研究。T(,5)用了四个否定词“无”、“fiào@②”、

“mài@④”、“fò@③”,M(,5)中只用了两个否定词:“没”和“不”。正如“fò@③”(be)可

能是“无”(bo )和“会”(e)的合音形式,“fiào@②”(buai)可能是由“无”(bo)和“爱”

(ai)融合而成的。“mài@④”(mai)也可能是“móu@①”(m)和“爱”(ai)融合的结果。T(,

6)到M(,9)主要说明了两点:(1 )台湾话和官话在否定词的使用上还有其他的不同;(2)在运用A不A型问

句时, 他们在句型上有差异。

T(,9)和M(,9)说明在附加疑问句的使用上,台湾话和官话有明显的差异。官话用了两个附加语“是吗”

和“不是吗”,而台湾话只用“是否”而没用“móu@①是”。以上这些句子说明了台湾话的7 个否定词

的使用情况,即使采取“fiào@②”(buai)是“无”(bo)和“爱”(ai)的融合,“fò@③”(b

e)是“无”(bo)和“会”(e)的融合, “mài@④”(mai)是“móu@①”(m)和“爱”(ai)

的融合的分析,台湾话中至少也有4个否定词,并且大多数情况下,在台湾话中使用2、3 个否定词,而在官

话中与之相应的否定词只使用1个。

5.古汉语、官话、台湾话的正反问句型

通过以上官话和台湾话带否定词疑问句的比较,从T(,1)到M(,9),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否定词和正反问

句型。

古汉语的正反问句型大致有以下三种:〈1〉(V/N+NEG),〈2〉(V/N+QP)(NEG+V/N+QP),〈3〉(V/N

+QP)+抑(或)+(NEG+V/N +QP]。句型〈1〉看来是出现得较早的一种句型,句中只有一个与“否”、“

无”、“未”三者之一相对立的动词。句型〈2 〉看来略微严格一些,这里主要的谓语(VP或NP)重复出现

,否定词居于第二谓语之前,同时,疑问语助词(QP)“乎”、“邪”、“哉”在谓语后重复出现。句型〈3

〉加上了一个更明晰的语素“抑”, 从而使选择意味更加突出。有关这些句型的例子,我们在1—21中已作

了列举。

官话和台湾话中反映出来的这些古汉语句型的演变,有必要进行周密研究。首先,这些语料表明,句型

〈1 〉中较早的句末否定词“否”,因“未”和“无”的使用而推后出现,而且它们在古汉语中一直得到使

用,并在大部分古代作品中大量出现。这可以看作是“相竞性变化”(compegting changes )的一个例子。

这些特殊的“相竞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稍后中和为“无”,直到官话早期才在语音上转化为“

么”和“吗”,并延用至今。然而在台湾话中,句型〈1 〉里的“未”、“无”不仅存在而且能独立使用。

但正如我们在T(,1)到M(,9)中看到的那样,台湾话中“未”的使用更受限制,而且在大多数语境中能被台湾

话的“无”和“否”替代。由于台湾话里“未”在如下的句子中的使用受到更严格的限制;比如,吃未了,

吃无了,*吃未,*吃无,所以,台湾话里句末的否定词可能最终会被“无”和“否”中和。

在古汉语中,另一组“相竞性成分”(competing elements)是句型中的疑问语助词“乎”、“邪”、

“哉”。尽管在上古汉语的少数例子中能看到“乎”,但这样的疑问语助词在疑问句中是很少见的。疑问语

助词“邪”、 “哉”等出现得较晚, 而且在先秦时期(classicperiod)他们大都是作为“乎”的对立

物存在着。尽管各种疑问语助词出现的语境不同,但从大部分作品来看,“乎”出现的频率占优势。在官话

中,这些古汉语的疑问语助词都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诸如“吗”、“呢”这样的疑问语助词,可是台湾话

至今仍没有诸如“吗”“呢”这样的疑问语助词,而是依靠句末否定词“无”、“未”、“否”、“móu

@①”来表疑问。

句型〈3〉在台湾话中也是一个常见的结构,它和句型〈2〉的主要区别是句中有一个明显表选择的语素

“抑”(或)。T(,1)到M(,9)说明台湾话的正反问句大部分和“抑”的使用有关,然而,官话却倾向于避免

使用“抑”或“还”,而且把句型〈2〉进一步压缩为M(,⑵2):V+NEG+V(现在可能是副词或助动词的V除

外)。

台湾话和官话中带否定词疑问句的不同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官话已不再使用句型〈1〉(它带有相

竞性选择的否定词), 因为这一句型中的否定词在官话中已中和为“吗”,换句话说,官话已把〈1 〉V+N

EG变更为M(1)VP+QP(吗、呢)。与此相似,它也把句型〈2 〉变为M〈2〉(如上所示)。在句型〈1〉中

, 官话采用了古汉语的肯定谓语和否定谓语,并把他们压缩为一个句子,正象把古汉语句型〈2 〉中的两个

独立的问句压缩成M〈2〉中的一个句子一样。

6.方言比较与“普遍”句法

正如我们所讨论的那样,台湾话在词汇中和与句法压缩上都未达到官话那种程度。台湾话保留着古汉语

句型〈1〉VP+NEG,其简单正反问句的句末仍使用“无”、“否”、“móu@①”。这些否定词仍可被视

为“相竞性变化”,而且“否”在出现频率上占优势。从保持肯定部分与否定部分句法上的独立以及持续使

用“抑”来看,台湾话许多疑问句的正反性或相对性是十分明显的。

显而易见,台湾话和官话在诸如正反问句这样的句法结构上的基本差异,使我们对主要汉语方言的“普

遍”句法的假设持怀疑态度。通过对古汉语、台湾语、官话进行历时和共时比较,我们发现官话与其远亲古

汉语的差距显得更大了,而且在不同结构的差异方面,“普遍”句法这一概念无法调和官话和台湾话的主要

分歧。从历史发展的观点来看,台湾话和官话在正反疑问句及其他语言现象上有很大不同,这主要是因为台

湾话和古汉语之间有较近的亲合关系,且没有发展到官话那样的程度。

观察语料及其他语言事实可发现:官话的否定词要少得多,而且在形成问句(尤其是正反问句)和用否

定词回答问题时,结构选择上的变化也较少。官话中更为压缩的A不A疑问句显示了一种更为复杂的结构,这

恰恰是台湾话中尚未出现的一种创新。

总之,支配台湾话句中否定词使用的语言标准是共时上的句法和语义,正如上面所论及的,台湾话的“

否”只在疑问句中出现,“mài@④”在祈使句(及其他一些有限的语境)中出现,“móu@①”(m

)在等同判断句(及其他特定的语境里出现)。即使在台湾话的“未”、“无”所能出现的句末位置,“否

”也不能出现。“mài@④”可用于命令句,可以在与其他否定短语同样的语境中出现,如“你mài@

④/免/未使/ móu@①通去”。但是台湾话的“无”、“未”、“否”、“móu@①”等,完全不能或

不能单独在命令句中使用。“móu@①”除等同判断句外还可用于其他语境中,只是等同判断句中要求出

现的否定词只能是“móu@①”,而不能是其他否定词。

很明显,从语义上来看,“无”的意思是“没有”,“未”的意思是“还没有”、“否”的意思是“不

”,“móu@①”的意思是“不要”,“fò@③”的意思是“不能”,“fiào@②”的意思是“不

想(要)”,“fò@③”的意思是“最好不”,所以他们用得是否恰当也明显地受制于他们的语义。

更为重要的是,所有台湾话否定词的句法和语义功能是一系列历史演进的结果,这一演进使他们保持目

前这种状态。没有人能解释为什么台湾话至今保持了20个古汉语否定词中的6、7个,而在官话中,除两个与

台湾话不同的否定词外,其他所有的否定词都被舍弃了。同样,没人能解释为什么相竞性变化和其后的选择

会造成如此不同的成分和结构。为什么官话否定在词汇上进一步中和,并且在正反问句中句法上也出现进一

步压缩?作为一种语言观察,对这一点我们所能得出的唯一结论是:不同程度的中和以及压缩看起来发生在

汉语方言的发展过程中,其实这些现象被视为发生于语言变化中的语言简化方式的一部分。不过要证实或推

翻这一结论,只有通过其他语言的研究才能实现。

(责任编校:叶红)*

参考文献

Chao,Yuen—Ren.

1968 A Grammar of Spoken Chinese.University of CaliforniaPress.Berkeley

Chen,Zi—Zhan.

1983 Shijing Zhijie.Fudan University Press,Shanghai.

Chou,Fa—Kao.

1961 Zhongguo Gudai Yu Fa,Academia Sinica,Taipei.

Dobson,W.A.C.H.

1966 Negation in Archaic Chinese.Language 42:278—84

1968 The Language of the Book of Songs. University ofToronto Press.Toronto.Huang,James

C—T.

1988 Hanyu Zhengfanju de Mozu Yufa.Zhongguo Yuwen 4.Huang,Jing—Xin

1958 Qin Han Yiqian Gu Hanyuzhong de Foudingei Fu BuYanjiu.Yuyan Yanjiu.3:1—23 Li,Jen—

Kuei.

1971 Two Negative Markers in Taiwanese. Bulletin of theInstitute of History and Philolog

y.Academic Sinica XLⅢ:201—20Li,Tien—Yi.

1964 Selected Works of George A.Kennedy. New Haven. 119 —34Li,Ying—Che.

1980"The Historical Development of the Coverb and theCoverbial Phrase in Chinese."Jour

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 8:2:273—93.

1986"Historical Significance of Certain DistinctGrammatical Features in Taiwanese, "Co

ntibutions to Sino —Tibetan Studies,Cornel Linguistics Contributions. E. J. Brill,Leiden.393

—415.

1988"A Comparative Study of Certain Verb PhraseContributions in Mandarin and Hokk

ien, "the Srtucture ofTaiwanese:A Mordern Syntheis(Ed.Robert L. Cheng and ShuanfanHuang).Cr

ane Pulishing Co.Ltd.Taipei.147—60.

1989"Aspects of Historical and Comparative Syntax betweenMadarin and Taiwanese,"Proceeding

of the Second InternationalConference on Sinology,Academia Sinica.Taipei.719—54.Ma,Zhong.

1983 Gudai Hanyu Yufa.Shandong Jiaoyu Chuhua She.Henan.Pan,Yun—zhong.

1982 Hanyu Yufashi Gaiyao,Zhongzhou Shuhua She,Henan.Shi,Cun—zhi.

1986 Hanyu Yufashi Gangyao. Huadong Normal UniversityPress.Shanghai.Teng,Shou—hsin.

1974 Negation in Chinese.Journal of Chinese Linguistics.2:125—40Wang,Li.

1958 HanyuShi Gao.Science Publisher.Beijing.Wang,WilliamS.Y.

1969 Competing Changes as a Cause of Residue.Language. 45:9—25.

1967 Conjoining and Deletion in Mandarin Syntax. MonumentaSerica.26.Yang,Bo—Jun.

1963 Shanggu Wuzhidaici, Wang, Wang, Mo. Zhongguo Yuwen,Beijing 6:473—74.Zhou,Guang—Wu.

1959 Xian Qin Fouding Ju Daici Binyu Weizhi Wenti. YufaLunji.Commercial Press.Beijing. 3

:128—67.Zhu,Dexi.

1985 Two Types of V—not—V Questions in the ChineseDialects.Zhongguo Yuwen.

李英哲著 赵宏译 邢福义审

1992官话闽方言中的几个动词短语结构的比较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第1期。

* 原英文标题是Aspects of Comprative Syntax BetweenMandarin and Taiwanese:Use of Neg

atives in Questions. 现译成汉语发表出来,对认识台湾话与普通话的历史关系以及语言发展的模式与研究

方法有比较大的意义和价值。李英哲,夏威夷大学东方语言学系教授,国际著名语言学者、汉学家。

字库未存字注释:

@①原字为口加母左右结构

@②原字为勿加要左右结构

@③原字为勿加会左右结构

@④原字为勿加爱左右结构

@⑤原字氵加擀去扌左右结构

后会无期台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冰雪11天 ;同期录音;资料;硬盘录音机

1、同期录音的好处

同期声是电影录音的一种工艺,其记录的是现场的真实声音,它比后期的配音要自然、逼真。能最大程度表现演员最佳的表演状态,因此,它体现了电视新闻真实的特征。同期录音会使影片音效更有现场感。现在同期录音已经成为了拍摄的标准要求。

2、同期录音现状

同期录音虽然好处很多,但由于各种影片的拍摄条件和拍摄手法以及内容的不同,也给同期从业者带来了很多创作上的困惑和难处。很多影视剧录音都半途而废,或者现场录音的可以用的东西不多,演员后期还需要补录,补录中很多演员前期现场的表演细节却很难找到,结果给影片质量带来了较大的损失。

3、同期录音常见复杂问题处理

笔者以担任电影《冰雪11天》录音师为例介绍复杂环境条件下的几种录音方法和同行共同探讨。

《冰雪11天》由公安部宣传局、广州市公安局和博纳影业集团2012年联合拍摄,导演陈国星。本片由真实故事改编,讲诉了2008年南方发生巨大冰雪灾害,数十万旅客滞留在广州火车站广场,形成了空前险峻的公共安全危机事件。片中公安民警和、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人员、志愿者等万众一心,日夜奋战,最终成功化解了这场巨大的公共安全危机。

这个戏在同期录音方面难度很大。首先是个大群戏,每天演员非常多,经常是好几百人甚至上千人,主要演员很多都在人群中演戏,而且很多是推拉的戏,演员的台词很多,有时候因为很吵闹自己都听不到;其次录音环境差,拍摄的大部分在火车站广场 候客大厅、火车站台拍摄,故事发生的背景是火车站瘫痪后没有火车运行的规定情节,但拍摄时候却是在火车站正常运行的地方,每天上百火车运行,火车站的广播也制造了不小的麻烦;再次本电影场面大,用多种机型拍摄,有RENONE两台、900R两台、EXEONE两台,画面声音的记录方式都不一样;最后电影是个纪实电影,所以必须真实,包括环境声、演员的各种台词、群众的群杂、各种广播等等都需要当时事件发生时候的真实的声音,而且后期要做出几十万在广场的人的环境声,不同内容戏还需要不同的大气氛,所以资料的收集也是个不小的难度。本部电影录音时笔者带了2台R-4影片录音机、4只Sennheiser60P、1只Sennheiser70P和四只Laike无线话筒。

(1)大场面多群众的录音

对大场面群戏的录音关键是录好主要演员的台词和现场群众的气氛,因为大群戏里面,演员表演情绪基本真实,后期配音很难找回来。笔者在这群戏的拍摄中主要是注意主要演员和对戏的群众演员的调度。比如几百人的场面,演员在人群中的时候,控制主要演员周围群众的台词音量。有时候不出声音,只动嘴巴,然后用其他话筒去收集现场群杂。主要演员身上再加上无线并调节好前级增益,这样演员的台词就突出了,后期再结合有线话筒,调整话筒音量的比例,这样可以得到比较满意的声音甚至几百人大喊大场面里面可以收录到主要演员的喘气声 这样在细节方面可以更好体现演员的表演。在群戏的录制中还注意要多话筒,比如500个人的吆喝,或者推拉,议论的场面,如果在多方位布置多话筒,后期结合采用工作站,就可以制作出几千乃至几万人的声音,所以话筒多,采用分轨录音方式,可以后期很方便的调整出自己所需要的声音出来,这是后期配音演员无法补录出来的。

(2)复杂录音环境录音和补救方法

复杂环境录音是很多录音师最困惑的问题,这需要自己做到心里有数。一个优秀的前期录音师也必须非常熟悉后期的制作,每场戏拍的时候要联想到后期怎么制作,怎样用后期手段弥补前期拍摄的不足等等问题都必须做到心里有数。所以笔者在拍摄的时候,做到了多做记录每场戏在前期时候就考虑了后期因素。在复杂环境的时候,也许一场戏就一句台词有问题,那么找到安静的时候哪怕五秒钟,马上找演员补录,这样最接近演员拍摄时的真实性。《冰雪11天》有几场戏,在演员自己双方台词都听不到的发动火车头前拍的,笔者就现场和场记及导演沟通,找到0K条,然后马上找一个声场环境一致的地方 用硬盘录音机给演员放自己的台词,而用另外一台硬盘录音机给演员录音,模拟录音室工作流程,这样出来效果非常好,以至于后期没有一个人能听出是补录的结果。所以个人认为录音师要头脑灵活,学会自己想办法解决工作中出现的问题,因为现实中很多问题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出现了也没有人告诉你该怎样做,而是需要自己去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

(3)多机拍摄的录音方法

多机的拍摄也是困扰录音师的一个难题,《冰雪11天》在拍摄该片时共用了六台机器,还是不同内型的机器。刚开始拍摄的时候场记记录的方式也不知道怎么记录,后来笔者给他们设计了个场记单解决了问题。其实电影多机一是要注意声画同步,就是画面记录的画面和声音场记单上的声音一定要同步,这样合板的时候声画才可以准确;二是录音师在多机拍摄时候必须明确画面内容。有时候几台机器拍摄同一个画面内容,有时候分拍几个不同画面,声音也是不一样的,这需要自己在声音场记单上注明,不同音轨对应不同的机器。

(4)前期资料收集

后会无期台词范文第3篇

非独立性

纪录片的解说词不具有独立性,它与画面、文字和其他元素共同构成一个整体。

从上世纪50年代末我国第一部电视纪录片《英雄的信阳人民》(1958年,另有一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九周年》)到80年代的《话说长江》(1983年),我国电视纪录片的解说词都具有这样一个共同点,那就是脱离具体的电视画面,解说词可以独立成篇,画面是根据事先已经写好的、自成一体的解说词硬套进去的,成了解说词的附属品。而影视实际上是偏向视觉的,以动态画面为最主要的表现元素。但是,那时中国纪录片由于受意识形态的影响和控制,思想先行,忽视了纪实性和艺术性的本质特征以及电视媒体的物理优势等。

到上世纪80年代末期,我国电视纪录片经历了转型,在很多方面都实现了突破。技术上,ENG设备的采用使声画合一成了普遍的方式;观念上,纪录片的纪实本质得到了回归,①对“真实”的理解不断深入。ENG设备是一种使拍摄的画面能拾取现场人物声音和自然音响的技术,它改变了从前纪录片主要靠解说词、组织拍摄和补拍的局面,更突出了画面的主体性,也增强了画面的生动性,同时也有助于摆正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地位。在《》的每一集里,都有现场采访的同期声和现场效果声(如音响声),它们代替了解说词来诠释画面的意义,或者接着解说词来讲述讲述者经历过的故事,从而使得电视叙事的手法不停地变换。

另外,观念上的改变,即纪录片纪实本质的回归,使大家更注重画面对纪实的作用,能用画面表达清楚的,就尽量不用解说词。因为在人们的意识里,画面的真实感更强,而解说词是很主观的,解说词越多,个人或者团体的思想介入就越深。从纪录片发展的这样一个趋势来看,解说词只能是一个起补充作用的电视元素,是不独立的。

故事性叙述

在一部纪录片中,往往会在以人物或事件为主轴的基础上引出一个个的故事,以增加可看性。解说词既具有高度概括的功能,又能进行细腻的描述。如果我们以讲故事的思维来写解说词,注入说故事的元素,注意设置悬念,将情节安排得详略得当,并且跌宕起伏,则可以紧紧吸引住观众“探知事实真相”的欲望。以《》的第十集《云山深处》为例,该集主要讲述的对象是一批运往台湾的古画精品。这集是怎么突出它的故事性的呢?首先,解说词讲述了一个具有冲突的事件:1996年,门前爆发了一场声势浩大的示威活动,台湾岛内的各大媒体也闻风而动。接着导入当时台湾民众在前的影像资料,并伴有同期声,“救国宝,为我们的文化尊严我们站起来”。随后是资料中这样一段记者的报道,“故宫把30年不曾离开故宫的稀有珍贵国宝借展到美国,立刻引起许多艺文人士的抗议”,然后,通过这样一句过渡性的解说词,“和1996年中华瑰宝展坎坷的开场相比,1961年那次国宝赴美展的出行却显得十分平静”,然后很自然地讲到1961年的赴美经历。通过这样一个倒叙的方式,将与古画有关的最近的冲突放在前面,形成一个小高潮,吸引住观众,然后再回溯过去的事件,故事感明显增强。

设置悬念

所谓“悬念”,即读者、观众、听众对文艺作品中人物的遭遇、情节的发展变化所持的一种急切期待的心情。在电视纪录片中设置悬念,就是为了激活观众“紧张与期待的心情”。纪录片的悬念可以由画面、文字、声音等元素共同构成,其中,解说词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第一集《国宝迁台》是以追溯一个历史事件开始的,它首先展现给观众一个风高浪涌的画面,画面上还有一批贴着封条的神秘箱子,那一刻,一曲杀气很重的音乐也适时地响起。同时配有这样的解说词:“1948年12月21日,在南京下关码头上,静静地躺着七百多个神秘的箱子,它们正在等着离开这个港口。”就是故意不告诉我们这里面是些什么,从哪里来,到哪里去。“不久,海军中鼎号运输舰悄然驶进码头,它将执行一个极为秘密而特殊的任务。”同样对此引而不发。这样的开头使该片充满了吸引力,观众内心必然会产生看下去的冲动。如果没有这些解说词,观众们将会因为不知道画面所要表达的意思而陷入茫然,而这几句充满悬念意味的解说,让我们意识到了一件不寻常的事情即将发生,我们的心理期待也应运而生。这里的悬念还有一个好处,形成了一个时间上的错觉,让我们感觉事件是即将在我们的注视下发生,而不是已经发生,从而给人一种“亲历”整个事件的错觉,所以观众的兴趣也就更浓了。

渲染情感与意境

电视纪录片的一个本质是“纪实”,它和新闻一样,讲究事物的真实性。但是,纪录片还有一个本质就是它的艺术性,它可以调动一切电视元素来为片子服务,并且可以借用文学、艺术的多种表现手段。在电视纪录片中,往往是以讲故事的方法来结构整部片子。有故事情节,有冲突,有细节描绘,有情感和意境等,而这些效果都需要靠解说词与画面、背景音乐等的配合来实现。另外,纪录片主题深刻,情感丰富,更关注人物本身,它往往在大的时代背景下,于细微处凸显它的人文关怀。这就需要解说词进行情感和意境的渲染,以此达到表现主题、感染观众的目的。

在《国宝迁台》这一集的结尾,全景式地再次提到了一些重要的人物。解说者站在今天的时间轴上,对60年前的他们做简短的一两句交代,将他们背井离乡几十年的艰辛表现得淋漓尽致,这种辛苦有物质的,更有心灵的。片子首先导入一个波涛汹涌、飘渺无际的大海,然后解说词响起:“60年过去了,曾经伴随着文物来到台湾的人们,大多数都已离开人世。60年前,几乎所有人,在踏上台湾土地的那一刻,都以为这里只是他们短暂停留的一站。杭立武后来一直生活在台湾……他再也没有踏上过祖国大地的土地;高仁俊到台湾的时候,只带了一身衣服;那志良到台湾后,劝大家不要买木质家具,以免回北京时扔了可惜;庄灵的父亲庄严去世前还在和小儿子念叨,自己终生的遗憾是没能把这些宝贝再带回北京去……”在每提到一个人物时,会在飘渺不定的大海这个背景上闪现出他的照片,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能听到浪花肆虐咆哮的声音,随后,解说词完毕,音乐起,片子定格在这样一个画面中:落日余辉下,一叶孤舟摇曳在浩瀚无际的海面上。片子结束。在这个过程中,解说词以排比的句式很抒情地呈现给我们,将这些背井离乡之人对祖国大陆的思念之情表现得非常形象、感人,这无疑会给观众带来极大的感触。

以上四点基本上廓清了时下解说词在电视纪录片中的作用与意义,但因为事物总是不断变化发展的,纪录片和纪录片的解说词也是这样,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会显现出不同的特征。

注释:

①吕萌 左靖:《当代广播电视概论》,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

参考文献:

①付娥:《电视解说词写作的艺术追求》[J],《新闻爱好者》,2008年8月(下半月)

②刘春学孙海生:《专题类节目解说词的写作[J],《新闻传播》,2008年,第9期

后会无期台词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语言艺术;情感性

中图分类号:H1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1-0275-01

一、诗歌的情感性:从“诗言志”到“诗缘情”

早在《尚书・尧典》中便提到“诗言志,歌咏言,声依咏,律和声。”①在这里诗是用来表达诗人思想感情和志向抱负的,歌是以声音延长诗的语言以高低长短的音韵配合表达出诗词的意境。随后在其《毛诗序》中提到:“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②诗人心中的志向用语言表达出来就是诗词,情感在人心中被|动就会表达为语言,明确表达了以诗歌来吟咏出诗人内心的情感,向外传达着诗人丰富的情感志向。而在西晋陆机对诗歌的抒情特性认识更加充分,“诗缘情”的提出突显了“情”在诗歌本体论中的地位,也使诗歌摆脱了“志”对“情”的约束,使得情感不再遭受儒家礼教“止乎礼义”的束缚。

二、诗歌中情感的表达

在舞台表现中能够准确表达出作品中的思想感情,并且能准确把握作品中赖以支撑思想感情的语句这样的作品才是有生命的。因此要求表演者在对文字进行二度创作的过程中要能够做到“知人论世”,要通过了解作家其人,作家的生平思想及时代背景等因素,以此来理解并评价作品。这样在舞台上对于作品中人物情感变化色彩的渲染就可以做到“丰富、具体、深刻”。同时还需要掌握一些技巧性的手法。“声音”和“变化”可以说是一部朗诵作品的根本,好的声音我们可以日积月累地去练习,而情感的变化则需要通过语调、节奏、停顿来表现。

(一)语调。舞台语言中语调的作用是以塑造角色、背景、环境为主,在此基础上塑造出贴合人物的声音形象,舞台语言的语调来源于具体的故事情节和规定情境中。(台词)舞台表演中声音所传达出来的语调所蕴含的内容是丰富多变的,因此在舞台上不能只追求表面浅层次的华丽而枉顾了整体的内容与剧情相脱离。

例如:“愿得一人心,白首不相离。”此句若无前后的交代则一看便是一首情诗,但当我们还原它的前后背景,以完整的诗句来分析“白头吟”这样完整的解读,实则是一首妻子写给丈夫的诀别诗。因而在舞台上如果我们以“气足声重”的语调来处理这句诗词便会使整首诗的意境发生改变,所以在语调的运用上一定要根据作品的来选择,要“知人论世”。

(二)节奏。节奏是抒情性作品的重要表现手段,更是艺术的灵魂之美。③在舞台语言的运用中“速度”和“变化”是节奏技巧的外在特征。首先要把握作品的思想感情和作者表达的目的,以此为依据来规划布局。节奏可以分为轻快、舒缓、低沉、高亢、紧张等类型。以《岳阳楼记》为例:

舒缓:开篇可以用舒缓的节奏来进行讲述声音位置略高但不发力,语言气势跌宕但轻柔舒展,语速徐缓。“庆历四年春……”轻快:多扬少抑,声音明亮语速较快,整体的语调色彩和语言气势转换都比较轻快。“予观夫巴陵胜状……”凝重+低沉:“凝重”的节奏需要多抑少扬,多重少轻,色彩多浓重,语速偏慢;“低沉”声音偏暗下沉,语言气势多为低沉,语速较缓。“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耀,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

(三)停顿。停顿在舞台上用无声对应着有声是为了引起观众的期待心理,停顿对台词节奏的影响甚至比台词内容与动作环节的连接更为重要,正所谓此时无声胜有声。

例如:在诗歌朗诵《兵车行》第四部分表述了因当时穷兵黩武对人们社会心理变化的影响。“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在舞台朗诵中若是在第一句结束时用一个短暂的“降停”,即会使观众产生一种审美期待心理。停顿之后再接下句则会使人幡然醒悟为何重男轻女这种封建社会的普遍现象会在这个历史时期发生变化,常年的战乱和征兵造成了大量青壮年男子的死亡,使人们的心灵受到了极大的摧残,使得人们一反常态。

综上三点来说,语调、节奏、停顿,是构成舞台语言艺术的三个基本要素,也是表演者在舞台阐释台词感彩的基本技巧,在有了技巧的同时更多情感色彩一定是源自剧中人物内心的真实感受和态度,要有感而发。

三、总论

从《诗言志》的抒发志向到《毛诗序》的抒感“情动于中而形于言,”再到陆机《文赋》提到的“诗缘情而绮靡”。由此可见艺术作品中情感性的重要,当情感注入艺术作品便会使作品在原有的基础上具有更加丰厚的蕴意,艺术作品的情感性往往都是通过舞台传递给观众达到“以情感人,打动欣赏者,并产生教育作用。

注释:

①②童庆炳.文学理论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③胡爱民.台词-表演词阐释的艺术[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2010.

参考文献:

[1]王宏建.艺术概论[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7.

后会无期台词范文第5篇

2017开学典礼主持词【1】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新年的鞭炮声还在耳畔回响,亲人的祝福还在耳边荡漾,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当我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之中时,春风已吹响了号角,新春的鼓点已汇成一曲恢宏的交响曲,激励着我们拼搏奋进!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幸福祥和的日子,在这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在此,我谨代表学校向一年来默默耕耘在教育教学战线上,为学校的进步与发展付出辛苦劳动,取得优异成绩的全体教师致以崇高的敬礼;向努力学习、积极进取,以文明礼貌的言行、奋发向上的风貌为学校争光添彩的全体同学表示衷心的感谢!

下面我宣布:马泉中学20xx一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暨表彰大会现在开始!

大会第一项:

全体起立,奏国歌。

礼毕,请坐!

大会第二项:以热烈的掌声有请教务处宋主任作教情学情分析。 宋主任的话语让我们振奋,同时也引发我们深思,作为学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努力学习,开拓创新,积极进取。

大会第三项:请郭校长宣读关于表彰和奖励优秀教师、优秀班

主任、优秀学生、进步学生、优秀班干部及班级拔河比赛优胜集的决定。

老师们、同学们,优异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需要付出大量辛勤的汗水和刻苦的努力,希望获奖的同学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在新学期创造新成绩、展现新风采!没有获奖的同学,找出差距,迎头赶上。

大会第四项:颁奖。

第五项:下面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优秀教师代表张玮发言

人们说老师像红烛,照亮了别人,燃烧了自己。师是人梯,用自己的双肩把一代代人托起。无私奉献是老师的信念,我们的成长是老师的希冀。我们马泉中学小学有一批高素质的教师队伍,他们乐于奉献、以校为家;他们热爱教育、富于创造;她们是老师、更是妈妈,在同学们成长的路途上无私地撒播着阳光雨露。让我们再次以热烈的掌声表达对全体老师的敬意、谢意,好吗?

大会第六项:请优秀学生代表任莉莉发言。

获奖学生代表的发言分享了自己成功的经验,并对老师辛勤的付出表示了感谢。希望大家以优秀的学生为榜样,创造属于自己的辉煌。 大会第七项: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有请张校长作总结讲话。

同学们,校长的要求,老师的教诲,同学的心声,我们要时时铭记在心。同学们,当你早上背着书包迎着朝阳开始第一天的学习时,你要抬头,你要挺胸,精神振作,信心百倍,你的心里要装上一个伟大的决心;当你在放学回家的路上,你要摸摸自己的书包,问问自己今天你又学到了什么?有没有白白浪费一天的光阴?距离你那神奇的梦、 伟大的理想、美好的愿望是不是又近了一步?

有耕耘就有收获,你们成长的历程中播下的每一片种子,都将长成参天大树;你们前进的路途上洒的每一滴汗水,终将会汇成大海中的浩瀚碧波。作为老师,我们为你人生中的每次进步、每一点滴进步都感到由衷的欣慰与高兴,我们学校,将记录你成功的每一个鼓点,这些小小的悦耳的音符将谱写你理想的宏大乐章。

最后,祝愿我们的老师,工作愉快、身体健康、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祝愿我们全体学生,放飞梦想、播种希望、潜心耕耘、收获成功。

让我们共同祝福:马泉中学明天更美好!

我宣布:马泉中学20xx一20xx学年度第二学期开学典礼及表彰大会到此结束。

谢谢!

2017开学典礼主持词【2】

一、 张忠远主任组织学生入场就座。重复播放《第一课》

二、 王红卫主任交待纪律要求。

三、 请领导上台就座。

四、 开始:(音乐停)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下午好!

老师们、同学们,刚才我们听到的歌曲名叫《第一课》,其中有这样的歌词:成长的路上总有烦恼,校园的花草一同长高,开学第一课,用心起跑。此刻,让我们屏住呼吸,凝聚力量,等待这神圣、充满憧憬希望的时刻

(顾光飞校长:现在,我宣布:长顺县第二中学20xx年春季开学典礼现在开始!)

(备案:新年的鞭炮声还在耳畔回响,亲人的祝福还在耳边荡漾,我们又回到了美丽的校园。当我们还沉浸在新春佳节的欢乐之中时,春风已吹响了号角,新春的鼓点已汇成一曲恢宏的交响曲,激励着我们拼搏奋进!在这草长莺飞的季节,在这幸福祥和的日子,在这展望未来的时刻,我们全体师生欢聚一堂,共同迎接新一轮的竞争与挑战!)春季开学典礼主持词大家的欢呼呐喊,让人精神倍增。接下来请大家起立,面向旗杆, 举行升旗仪式,有请张忠远老师主持升旗仪式。礼毕,请坐。 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盏盏路灯熠熠生辉;一块块奖牌纷至沓来;一位位名师出类拔萃;一群群学子慕名而来。这里有的是红砖碧瓦;这里有的是绿油油的草坪;这里有的是书声琅琅;这里有的是挥汗如雨的讲坛;是他带领二中人实现新的跨越,让我们以热烈的掌声欢迎顾校长为我们致辞。

非常感谢顾校长热情洋溢讲话。学校的进步发展,离不开老师和同学的努力,在上个学期,我们学校涌现出很多很多的优秀老师和优秀学生,接下来我们要为这些优秀的学生们、老师们颁奖。

请学校共青团李伟书记宣读上一学期优秀团员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为优秀团员颁奖。

赞词:(播放共青团团歌)

请学校党支部谢雄辉副支书宣读上一学期优秀团干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赞词:

请学校 宣读上一学期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赞词:

请学校 宣读上一学期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赞词:

请学校 宣读上一学期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有请张忠远主任、黄石祥主任、张丽鹤主任、王红卫主任

赞词:

请学校 宣读上一学期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赞词:

请学校

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赞词:

请学校

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赞词:

请学校

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赞词:

宣读上一学期宣读上一学期宣读上一学期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为 获奖者颁奖。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为 获奖者颁奖。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为 获奖者颁奖。

请学校 宣读上一学期 名单;念到名字的同学,请迅速到台上领奖。

有请 为 获奖者颁奖。 赞词:

赞词:问渠哪得清如许,唯有源头活水来。回想三中走过的风雨历程,我们有无数的教职工献出了他们无穷的智慧和汗水。正是这些青春飞扬、无私奉献的园丁们,才有了我们三中不断的发展壮大,才有了学校美誉度和社会知名度的大大提高。

结束语:

相关期刊更多

科学世界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今日养猪业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市农林科学院

中国现代手术学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