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唐平台

大唐平台

大唐平台

大唐平台范文第1篇

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搭建学术交流平台

以第十四届中国科协年会在河北省举办为契机,积极筹备年会唐山市卫星会议,已确定卫星会议的主题为“科技创新与循环经济发展”,制定了筹备工作和调研工作方案,将邀请国家两院院士、部级循环经济专家等众多顶尖科技人才,通过开展征集论文、学术交流、科学普及等活动,共同把脉唐山科技创新和以曹妃甸为重点的循环经济发展,集思广益,为促进沿海经济隆起带快速崛起提供科技支撑。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鼓励市级学会面向基层、一线科技工作者广泛开展层次不同、形式多样的学术交流和专题研讨活动,倡导企业和院校科协举办小型、前沿、高端学术论坛和学术沙龙活动,推动学术资源向曹妃甸开发建设凝聚。要求市属学会、企业(院校)科协举办1次以上大型学术交流活动和至少1期学术沙龙活动。

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搭建建言献策平台

决策咨询是推动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重要机制,也是科协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科协开展的决策咨询工作,主要是以建言献策的形式来进行。市科协重点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按照广泛征集—严格筛选—完成报告—重点奖励的程序,通过《专家建议》和市委市政府献计献策月活动以及科技专家研讨会、座谈会、恳谈会等重要渠道,积极组织全市广大科技工作者深入开展调查研究和建言献策活动,今年已上报优秀专家建议3期,努力把科技工作者的个体智慧凝聚上升为科技界的集体智慧,把科技工作者的专业思想转变为领导的决策思想,为曹妃甸开发建设提供有力支撑。高质量的决策咨询活动,必须要依靠广大科技工作者,尤其是奋斗在一线的科技工作者。市科协将启动并实施决策咨询资助计划,鼓励支持广大科技工作者和曹妃甸建设者积极开展建言献策活动。

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搭建科技培训平台

科协系统的继续教育工作是唐山市继续教育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科协和学会所承担的一项重要职责。通过继续教育工作可以为曹妃甸开发建设提供具有较高科学素质的建设者。唐山市科协充分利用市科技干部进修学院和唐山市科普惠农培训基地等科普设施资源,按照建设创新型城市的要求,围绕曹妃甸开发建设,有针对性地提出培训内容,制定培训计划,实施培训课程。支持学会充分发挥联系本行业、本领域专家广泛的优势,依托科研院所、大专院校、高新技术企业,积极开展曹妃甸建设人员科技培训。

围绕推进曹妃甸开发建设,搭建科技人才举荐平台

大唐平台范文第2篇

【关键词】城市文化;媒介资源;移动互联网;整合

城市文化是城市综合竞争力的重要体现,是推动城市进步的重要力量,也是城市的灵魂。从精神文化的层面上看,城市价值观和社会公众的行为作为城市文化的体现,需要长久的历史积淀、社会公众的积极参与和行之有效的传播途径。因此,城市传媒体系作为进行城市文化传播的主要工具,能够将城市文化的内涵、价值理念以全方位、持续性的方式进行传播,使社会公众对城市文化形成共识,增强公众对城市文化和城市价值理念的认知,从而实现公众对城市文化的主动传播和积极参与、互动。

城市文化在传播过程中应注重新媒体的运用,结合本地传媒体系的特点、公众对城市文化的认识和评价情况制定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特别是城市文化传播要善于结合新兴的媒介形式,整合媒介传播渠道,改进信息传播方式,提高信息的传播效率。

城市文化传播应完善网络媒体平台,整合网络媒体资源

(一)网络媒体城市文化传播的现状

(二)网络媒体城市文化传播的问题

第一,网页数量多,缺少对唐山城市文化的系统展示平台。

通过对唐山本地几大网络媒体的调查,发现几个网络媒体中都设置了传播唐山城市文化的栏目。其中环渤海新闻网的文化频道、中国唐山网的唐山文化频道和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唐山广播频道都选择了唐山地方文化中被誉为“冀东三枝花”的传统艺术形式作为主要内容;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唐山电视频道则选择了唐山历史文化、旅游特色作为主要内容。从总体上来看,各大网站对唐山城市文化的传播各有侧重,但各网站的内容设置缺少系统化的整合,很难通过某个网站较为全面、完整地查阅到关于唐山文化发展的全貌。

第二,内容资源的呈现方式较为单一。

在调查的几个网站中,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的内容资源在呈现方式上主要以视频和音频为主,信息内容与电视媒体播出的内容一致,按照播出时间的顺序进行排列,受众可以根据个人喜好选择收听或收看。其他几个网站中的内容资源主要是以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加以呈现,最为普遍的信息呈现方式为“标题+图片+正文”。

第三,网页的主页面上互动环节的设置较少。

与传统大众媒体相比,交互性是网络媒体的重要特点之一。通过对几个网页的调查发现,大多数页面并没有开设方便受众对城市文化传播的频道(板块)内容进行快速查找的搜索栏。只有个别网站在主页中设置了对所有频道内容进行搜索的搜索框。并且,围绕城市文化主题进行专题讨论的论坛区、讨论专区等项目在几个网站中也没有开设。

(三)网络媒体城市文化传播的策略

第一,打造网络媒体城市文化传播的品牌平台。

目前,唐山城市文化传播对网络媒体的运用处于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的过渡时期,即从网络媒体平台搭建到网络媒体平台建设的时期。在这一阶段,应注重唐山本地各个网站之间的协调与配合,根据网站的定位和受众群的特点,选择合适的传播切入点对唐山城市文化信息加以传播。特别是应善于利用不同网站已有的知名度和号召力,重点培养能够对唐山城市文化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系统化传播的网站,并将其打造成人们熟知的文化传播平台,使其成为宣传唐山城市文化的名片。

第二,推进网络媒体上城市文化传播的内容资源整合。

网络媒体的信息量远远超过其他传统大众媒体,关于唐山城市文化的信息在各个网站上的信息数量也相对丰富,随着动态信息的不断更新,人们在获取了大量信息的同时也会产生信息过度的困惑。因此,对网络媒体中的内容资源加以整合成为网络媒体建设中关键的一环。对网络媒体内容资源的改进措施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展开:一方面,丰富内容资源的表现方式。在前文中提到唐山本地各个网页上关于城市文化的信息,内容呈现方式较为单一。在今后的发展中,可以通过多样化的表现方式吸引受众的注意力,采用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相结合的方式对内容加以编排。比如,关于地方戏曲――评剧的板块,只有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的部分节目中将评剧以音频的方式加以呈现,中国唐山网的唐山文化频道中有关评剧剧目的视频内容,其他唐山本地的网站中只是采用了静态的文字和图片的方式加以呈现。其实,可以借助相应的技术手段,在网页的内容中开设固定栏目,引入视频或音频信息,增加用户体验效果,让人们更为直观地感受评剧的魅力。

另一方面,协调内容资源的比重。不同类型信息的重要性程度和时效性有所不同,在保证充足信息量的同时,对各类型文化资讯在版式安排上的比例关系应有合理的配比。比如,动态新闻有些安排为一条简短的文字新闻即可,有些则需要以专题的方式安排较大的版面持续进行关注和报道,特别是成为重要历史事件的信息时效性较长,可能很长时间之后仍然会有人关注和阅读。因此,协调内容资源在版面的比重关系也是整合内容资源的一项重要任务。

第三,拓宽网络媒体城市文化传播的互动环节。

大众传播者在开展工作的过程中,收集反馈信息是工作的难点。对于网络媒体而言,开放性的平台使得大众与传播者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更为容易。同时,大众的反馈信息能够让传播者更为准确地把握信息传播效果,并及时加以调整。像关于地域文化、民俗、民风等信息在多年的历史积淀中已深深植入唐山市民生活,每一个唐山人对城市文化的感知方式、理解层次都会有所不同,在网络媒体中设立讨论专区,围绕唐山城市文化建设的不同主题建立论坛,让更多的唐山人参与到城市文化的传播过程中,既加深了人们对城市文化的认知,同时也能使城市文化更具凝聚力和人文精神。

城市文化传播应扩展移动互联网平台

随着数字技术的快速发展,以智能手机、电子阅读器、平板电脑为代表的终端设备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和使用,特别是手机媒体成为人们及时、快速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据2011年9月工信部公布的2011年8月通信业运行状况显示,2011年1~8月,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4008.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中,3G用户达到9412.1万户。[1]

庞大的用户数量使手机媒体的信息传播能力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各种依托移动互联网产生的应用程序和应用商店在手机媒体上应运而生。2011年7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的《第28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手机微博成为2011年上半年增长最快的手机应用。2011年上半年手机微博在手机网民中的使用率达到34.0%,较2010年下半年的15.5%增加18.5个百分点。[2]因此,利用移动互联网在手机媒体上开辟城市文化信息传播的新渠道成为符合时展趋势的选择。

微博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较少,而且可以通过手机媒体随时进行更新和访问。借助微博的形式能够将城市文化信息快速向大众传递,并且通过对城市文化信息的评论、转发,还能够扩大信息的影响力。对于城市定的重大事件如2016年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开设手机微博能促使更多唐山市民持续关注这一事件,并以发表评论或提出建议等多种方式,积极参与唐山世界园艺博览会的各项活动。

城市文化传播应注重多媒体平台的融合

城市文化传播的多媒体平台包括传统大众媒体和以网络媒体、手机媒体为代表的新媒体。多媒体平台在信息资源采集、筛选、加工、制作、的流程中呈现高效、快捷的特点。因此,对城市文化的传播可以充分利用不同类型媒体平台的优势,提高信息传播效率,增强信息传播效果。具体来说,可以分为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对唐山城市文化进行系统、全面的梳理,建立信息资源共享的平台。根据城市文化信息的内容特点分别制作成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对于动态信息进行分类归纳,形成不同的信息专题库。在对城市文化信息进行传播时,不同类型媒体平台可以按照媒体类别对城市文化的内容信息各取所需,面对不同的受众人群进行传播。同时在对信息资源加以利用的过程中,不断引入关于城市文化的新内容,再次放回到信息资源平台中,如此循环往复,就使得资源共享的平台可以保持信息的及时更新和信息内容的不断丰富。

第二,注重传统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协调、合作。以电视、广播、报纸为主的传统大众媒体在风格定位、内容定位等方面都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新媒体则打破了区域的限制,受众范围也更为广泛。传统大众媒体中关于城市文化传播的信息资源通过新媒体进行二次传播后,可以让更多唐山城市以外的大众对唐山城市文化有所了解。比如唐山城市形象宣传片、唐山电视台开办的文化街、话说唐山、走四方等栏目都是传播唐山城市文化的窗口,通过唐山网络广播电视台加以呈现,扩大了城市文化传播的受众范围。

同时,年轻群体在媒体接触方式和接触习惯方面与以往有了很大不同,他们更倾向于选择网络媒体、手机媒体等新媒体作为主要的信息接收源。例如,当今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通过手机使用微博关注新闻、了解信息动态。因此,在进行城市文化传播过程中,还应通过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广泛搜集年轻群体对城市文化的认知状况,发挥新媒体的议程设置功能,增加他们了解和接触唐山城市文化的渠道。

第三,凸显网络媒体在多媒体融合中的作用。通过了解唐山本地几个网络媒体中城市文化传播的现状,发现利用网络媒体对城市文化进行传播还有很大的潜力可挖掘。比如,应推动网络媒体与手机媒体的联动,发挥网络媒体的互动作用,使线上互动与线下活动相结合。在网络媒体上开设传播唐山文化的专门网页或频道,将唐山文化以不同专题的方式加以整合,制作成各具特色的网络多媒体新闻。比如,对唐山红色文化的传播可以从报道形式上推陈出新,将传统的文字报道、图片展示的方式进行改变,加入视频、音频和Flas等元素,开办广受年轻人喜欢的闯关答题活动,吸引更多年轻人的关注。同时,在参与网络活动的过程中,也可以通过手机微博邀请好友参加或发表相关评论。

[本文为河北省社科联2011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城市文化传播策略研究――以唐山打造文化名城为例》(课题编号:20110406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工信部.全国移动电话用户达到9.4亿户[R/OL].中国经济网,2011-9-26.

[2]中国网游用户数量下滑 手机微博使用率增长最快[EB/OL].中国新闻网,2011-7-19.

大唐平台范文第3篇

关键词:寒山;拾得;寒山寺

中图分类号:K2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0751(2016)06-0118-05

江苏省苏州市西枫桥镇有一座寺庙,叫寒山寺。该寺始建于南朝梁时,原名妙利普明塔院,相传有寒山、拾得二僧人居此,故名寒山寺。寺内有寒山、拾得和丰干画像石刻。唐朝诗人张继写有《枫桥夜泊》诗,诗云:“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从此寒山寺闻名于世。寒山寺因寒山而得名,但寒山、拾得身份中的一些问题尚未厘清,如两人是唐代初期人,还是中期人?是否剃度出家?两人诗文中有些诗是偈语还是他们隐居生活的写照?他们的籍贯是哪里?本文想就这些问题作点考证,以就教于方家。

一、寒山、拾得是唐代初期人,还是中期人

寒山、拾得生活的年代,史籍中记载多有刮颍令人莫衷一是。第一种意见认为,寒山、拾得生活在唐初贞观年间。如纪晓岚认为《寒山子诗集》所写的《提要》云:“寒山子,贞观中天台广兴县僧,居于寒岩,时往还国清寺。”①《辞海》也持此说。《全唐诗》云:“拾得,贞观中与丰干、寒山相次垂迹于国清寺。”②丁福保《佛学大辞典・寒山拾得》:“寒山、拾得,唐贞观时二僧。”③《山堂肆考》:“天台县西北有寒石山、唐寒山子所居。贞观中封干禅师谓闾丘太守曰:寒山、拾得即文殊、普贤后身也。”④寒山子与封干禅师是同时代人,封干既活动于贞观时期,寒山子、拾得当也是贞观年间人。贞观为唐太守李世民年号,从627年至649年,共23年。寒山、拾得如果活动于贞观年间,当是唐初人无疑。第二种意见认为,寒山、拾得生活于唐代中叶。如《太平广记》云:“寒山子者,不知其姓氏,大历中隐居于台州(今浙江临海)翠屏山,其山深邃,当暑有雪,亦名寒岩。”⑤《辞源》也持此说。大历是唐代宗李豫的年号,从766至778年,共13年。从贞观二十三年(649)至大历十三年(778),其间经历了129年。寒山、拾得若活动于贞观年间,即使弱冠(20岁)隐居寒岩,也当生于隋文帝开皇年间,如此算来,他们得活150岁左右,这在人类生存史上是不可能的事。有些书记载彭祖活了800岁,但那只是传说,仅见于汉人刘向的《列仙传》、晋人葛洪的《神仙传》、晋人干宝的《搜神记》,现实生活中不可能有这样的人物。因此,寒山、拾得如生活于贞观年间,便不可能生活于大历年间,反之亦然。元朝人释念常撰写的《佛祖历代通载》说:“信州(今江西上饶)鹅湖大义禅师者,衢州(今属浙江)须江人也。”“于元和十三年正月七日归寂,寿七十四,敕谥惠觉禅师见性之塔。时寒山子者,不知其氏族、乡里,隐居于台州唐兴县(今浙江天台县)寒岩,故父老以寒山子称之。”⑥根据这一记载,大义禅师与寒山子是同时代人。他圆寂于元和十三年,即818年,卒年74岁,可知他生于唐玄宗天宝三载,即744年。一生中经历了玄宗、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个朝代,大历年间,大义禅师是20―30岁,而前此《太平广记》一书,寒山子大历年间隐居于台州翠屏山,两人同为佛门弟子,又同在台州,相见相识是很自然的事。

如果说《太平广记》《佛祖历代通载》两书均记载寒山子与大义禅师有机会在大历年间相识于台州是偶合的话,要考证寒山、拾得是唐初人抑或是唐代中叶人,还须从和此二人有交往的人入手。查遍有关典籍,和二人有交游关系者是封干禅师、台州太守闾丘胤,还有一个释灵v。如果能大致判定此3人的生活年代,则寒山、拾得到底是唐初人或唐朝中叶人,便会有答案。宋朝僧人赞宁撰写的《宋高僧传》。云:“释封干师者,本居天台山国清寺。”“于先天年中在京兆行化,非恒人之常调,士庶见之,无不倾礼。”⑦先天是唐玄宗李隆基的年号,只有两年,即712―713年。京兆即长安,他先天年间在长安化缘,尔后才在国清寺出家。假定他20岁时浪迹长安,70岁时病逝,他的卒年约在763年左右,已到了唐代宗李豫宝应年间,这距唐太宗贞观二十三年,即649年已114年,可知封禅师是唐代中叶人。《佛祖历代通载》则说:“丰干出云游。贞元末,闾丘胤出守台州,欲之官,俄病头风,名医莫差。丰干偶至其家,自谓善疗此疾,闾丘闻而见之,干命水e濡之,须臾所苦顿除,因是大喜,甚加敬焉。”⑧德宗贞元共21年,即从785年至805年,贞元末年是指最后几年,即从801―805年。由是可知闾丘胤、丰干皆是唐代中叶人,离贞观年间悬远。如果闾丘胤是40岁时去台州当太守,宪宗元和年间,他还在台州居官,由此结识了寒山、拾得,证明寒山、拾得、丰干禅师均是唐代中叶人。这和前边提到的大义禅师生活在同一时期。

最为荒唐的是《辞源》中关于寒山、拾得的叙述。两人本是同时代人,但该书说寒山“大历中隐居天台翠屏山”⑨,而在叙述拾得时说“唐贞观时诗僧”⑩,而即使从贞观最末一年的二十三年(649)到大历元年(766)也有116年,两人生活的时代相差了一个多世纪,这肯定是不可能的事,二者必有一错。《辞海》则说寒山是“唐诗僧,一称寒山子,贞观时人”。叙述拾得时说:“唐诗僧。贞观时人。”把寒山、拾得定为同一时代人是对的,但说同为贞观时人,则是因袭旧说,未加考订。除了丰干禅师、闾丘胤两人与寒山、拾得有过从外,还有一个和尚和寒山、拾得有交往,这个人就是释灵v。《宋高僧传》载释灵v事甚详,其中云:

释灵v,俗姓赵,祖、父俱福州长溪人也……冠年剃发,三年具戒。时有钱塘上士义宾授其律科。及入天台,遇寒山子于途中,乃谓v曰:“千山万水,遇潭即止。获无价宝,赈恤诸子。”v顺途而念,危坐以思,旋造国清寺,遇异人拾得申系前意,信若合符。遂诣泐潭谒大智师,顿了祖意。元和末,随缘长沙,因过大沩山,遂欲栖止。山与郡郭十舍而遥,槲奕搜蹋比为兽窟。乃杂猿猱之间,橡栗充食。蜒,有山民见之,群信共营梵宇。时襄阳连率李景让统摄湘潭,愿预良缘,乃奏请山门号同庆寺,后相国裴公相亲道合……以大中癸酉岁正月九日盥毕,敷座瞑目而归灭焉。享年八十三,僧腊五十九,迁葬于山之右栀子园,李商隐题额焉。

种种资料表明,寒山、拾得只是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不是真正的僧人。

三、从寒山、拾得诗看二人的身世

寒山、拾得的真实姓名是什么?迄今未见记载。寒山“以其本无氏族,越民唯呼为寒山子”。拾得则是丰干偶然山行,在路上捡到的孤儿,因而取名拾得。拾得缘何被弃成了孤儿?家乡何处?年龄几何?有何亲眷,均是未知数。他有诗云:“从来是拾得,不是偶然称。别无亲眷属,寒山是我兄。两人心相似,谁能徇俗情。若问年多少?黄河几度清。”诗中明确说,他从来都叫拾得,没有其他名字,也没有其他亲属,只把寒山当作兄长。至于说到年龄,他卖了一个关子,说黄河清过几回,他就有多少岁。谁能记得黄河清过几回?因而他的年龄仍是个谜,只知道他比寒山年纪轻,故称寒山为兄。拾得在国清寺居住,至少有二三十年光景,他有诗云:“自从到此天台寺,经今早已几冬春。山水不移人自老,见却多少后生人。”江山依旧,人已变老,见了许多后生的人,此时的拾得至少已到了花甲之年吧。

关于寒山的身世,从他的诗中可以找到一些端倪,至少有蛛丝马迹可寻。寒山有诗300余首,《四库全书》《全唐诗》都有收录。清人纪晓岚引王士祯的话说,寒山的诗“皆信手拈弄,全作禅门偈语,不可复以诗格绳之而机趣横溢,多足以资劝戒”。说他的诗是“信手拈弄”“机趣横溢”则有之,说他的诗“全作禅门偈语”则未也。比如“我居山,勿人识,白云中,常寂寂”,就不是偈语;又比如“洛阳多女儿,春日逞华丽。共折路边花,各持插高髻。髻高花\匝,人见皆睥睨。别求骖骖怜,将归见夫婿”。也不是偈语。此类诗甚多。寒山诗中有些是他隐居生活的写照,比如:“茅栋野人居,门前车马疏。林幽偏聚鸟,溪阔本藏鱼。”又如“自乐平生道,烟萝石洞间。野情多放旷,长伴白云间”。有的则是他身世的写照。比如:“寻思少年日,游猎向平陵,国使职非愿,神仙未足称。联翩骑白马,喝兔放苍鹰。不觉大流落,皤皤谁见矜。”这首诗写他少年时曾去平陵(今陕西咸阳西北)狩猎,既不愿出仕,也不愿当神仙,和别人一起骑白马奔驰,放鹰捉兔,何等潇洒!如今流落天涯,头上白发皤皤,有谁可怜?这可以看做是寒山自己的经历。又如:“去年春鸟鸣,此时思弟兄。今年秋菊烂,此时思发生。绿山千肠咽,黄云四面平。哀哉百年内,肠断忆咸京。”这首诗是思念弟兄之作。值得注意的是,上首诗中的平陵与下首诗中的咸京――也即陕西咸阳是同一地方,咸阳曾是秦朝都城,因称咸京。寒山诗中涉及地名者不多,除去寒山、天台不计外,包括前引诗中的洛阳,一共3处。说洛阳是泛指,说平陵、咸阳则是专指。狩猎诗中说到平陵,忆弟兄诗中提到咸京,这不是偶合,而是他真情的不自觉流露。咸阳不是著名的地方,不能和西安、洛阳、开封、南京相比,寒山写得如此具体,又两次提及同一地名,诗中内容无论是回忆少年时事或是思念亲人都和寒山的境遇相仿,可知寒山是陕西咸阳一带人,出身于富有之家,后来家道中落,流落江南,隐身寒岩,成了著名诗人。因诗中有不少宣扬禅理的诗,后世人便把他当作诗僧了。其实他不曾出家,只是皈依佛门的俗家弟子而已。虽然这也是蠡测,相信离事实真相不会太远。

注释

①《寒山子诗集》,《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9、29、32、35、29、35、56页。②《全唐诗》卷八七《拾得》,中华书局,1960年,第9104―9105页。③丁福保:《佛学大辞典》,文物出版社,1984年,第1064页。④彭大翼:《山堂肆考》卷十八《寒坡》,《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7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283页。⑤《太平广记》卷五十五《寒山子》,中华书局,1961年,第338页。⑥⑧释念常:《佛祖历代通载》卷十五,《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54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513、514、513页。⑦释赞宁:《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封干师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483、486页。⑨《辞源・寒山》,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850页。⑩《辞源・拾得》,商务印书馆,1986年,第1256页。《辞海・寒山》,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2352页。《辞海・拾得》,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585页。《宋高僧传》卷十一《唐大沩山灵v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264页。任继愈:《宗教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1年,第1041页。《宋高僧传》卷一,中华书局,1987年,第1、4页。《宋高僧传》卷五,中华书局,1987年,第91页。《宋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87年,第152页。《宋高僧传》卷七,中华书局,1987年,第153页。闾丘胤:《寒山诗原序》,《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1065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1页。《全唐诗》卷八六《寒山》,中华书局,1960年,第9063、9084、9101、9070、9074、9086页。《宋高僧传》卷十九《唐天台山丰干师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483、484页。谢维新:《古今合璧事类备要》前集卷四九《释教门・僧》引《传灯录》,《景印文渊阁四库全书》第939册,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第384页。《宋高僧传》卷五《唐中岳嵩阳寺一行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91页。《宋高僧传》卷十《唐婺州五山灵默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230页。《宋高僧传》卷十四《唐京兆西明寺道宣传》,中华书局,1987年,第327页。《辞海・苦行》,上海辞书出版社,1979年,第1297页。《宋高僧传》卷十九,中华书局,1987年,第485页。

Textual Research on the Stories of Hanshan and Shide

Ren Chongyue

大唐平台范文第4篇

这座庙宇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属中国佛教“天台宗”庵院,是全世界罕见的晚唐建筑。

进入山西平顺县后,人们往往会有种错觉,认为来到了江南:因为在这片太行山腹地中,竟然拥有4条河流,河流两旁绝壁千仞,碧水涟漪……这片绝美罕见的太行山腹地,因此又被称为“太行水乡”。

然而,很少有人知道,一千多年前,一群避难的江南僧人,悄无声息地来到这片“世外桃源”。他们在平顺县一个叫作王曲村的地方,建立起一座名叫天台庵的寺庙,为自己灵魂深处的信仰寻找一个归宿……

王曲秘史:

从江南到太行山

平顺县王曲村,有一段少为人知的秘史。在唐朝时,王曲村并不叫“王曲”而是叫“新丰”。关于“王曲”一名的由来,当地流传最广的一种说法和唐朝开国名将马三宝有关。

隋朝末年,马三宝出生在王曲村,多年后,他跟随后来的唐高祖李渊、以及秦王李世民南下北上,建功立业。唐王朝建立后,马三宝被封为国公。但不久,由于太子李建成与李世民的不和,马三宝卷入宫廷斗争,最终未能进入“凌烟阁”。

不仅如此,有人还掘了马家的祖坟,并在四周撒上了一层石灰,使其寸草不生——这在古代是最恶毒的诅咒之一。马三宝的老乡们为忠臣鸣不平,因而将村名更为“王屈”村,后来为了避免受到官府追究,才把“王屈”改为了“王曲”,并流传至今。

翻遍王曲村历史,千百年来最著名的或许就数马三宝了。但谁也想不到,这个在中国版图上默默无闻的小山村,到了一千多年后的21世纪,竟然会成为世界上为数不多“可以触摸的唐朝印记”。

历史如此书写:在风云巨变的唐朝末年,各地佛教都受到战火以及灭佛运动的致命冲击。此时,创建于浙江天台山的佛教天台宗,在当地富甲钱氏家族的保护下,于江南一带“夹缝中求生存”。到了唐天佑四年(907年),天台山上的僧人们为了保存天台宗的教义和香火,避免天台宗教派毁于兵火战乱和官府围剿,作出了一个决定:远走他乡,另求庇护之所。

庇护所的选择也颇费周折,关于此还有一个有意思的传说——当年,天台宗曾派出许多弟子寻觅建庵新址,最后有两位大师选择了同一块风水宝地:一位将一枚铜钱放于此处,另一位则将一根筷子插在这里。后来,弟子们循着“筷子正插于铜钱眼中”的指示,一路来到了山西王曲村——弟子们二话不说,立马动工,以天台宗之名命名的天台庵,就这样从江南来到了交通极为不便的太行山深处……

天台庵传说

“五爪金龙”与“十二美女”

躲避是为了生存,谁知这一隐藏,千年时光就过去了。

直到千年后的1956年,当山西文物普查的工作人员来到王曲村时,最初也误认为这只是“一座清时的古庙”。一直到了17年后的1973年,天台庵的真实身份才浮出水面:专家认定,这座庙宇始建于唐天佑四年(907年),属中国佛教“天台宗”庵院,是全世界罕见的晚唐建筑。

笔者曾有机会专门到王曲村进行过采访。从山西长治市出发,一路上,漳河沿岸数不清的历史遗迹,让人恍惚间真有一种走进了历史烟波里的感觉。到达目的地后,几经打听,好不容易才找到负责看管的老大爷去打开了庵门。

虽然笔者事先已经听不少人说过,这座天台庵非常简陋。但亲自到实地一看,还是不免大吃一惊:如今,这里剩下的只有一座规模不大、非常简陋的正殿。唯一能证明它唐代建筑身份的,是它极具唐建筑元素的“巨大而平缓的屋檐”和“转角斗拱的铺作”。而整个寺内除了一尊放在地上、披着红布的崭新的小佛像外,四周空空如也……

兴许是看出了笔者眼中的失望,随行专家指着殿内梁架上的满身金甲的彩龙,让我们数数龙爪是几根。顺着他所指的方向,笔者看到梁栿上的金龙无一例外,每一条都是“五爪”。

对此,专家解说道:“一般的龙都只有‘三爪’或者‘四爪’,而这里的龙却是‘五爪’,这在国内是比较罕见的”。而庙中文献则告诉我们,关于这些金龙还有个传说:相传历史上王曲村曾爆发过一次大规模的瘟疫,为了拯救当地受苦受难的百姓,金龙腾云驾雾驮来一座寺庙,为村民们消灾祈福。等到瘟疫过后,这些金龙并没有返回天上,而是飞到了天台庵的大梁上……

此外,据当地人介绍,天台庵正殿内原本还有被称为“十二美女”的十二尊泥塑,只不过这些泥塑已经全部毁于“”时期。这些“美女”塑像究竟为何物,当地人语焉不详。

大唐平台范文第5篇

“唐胥铁路”举步维艰

据《中国交通史》记载,唐胥铁路于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十三日兴工,六月五日钉第一枚道钉,十一月竣工。唐胥铁路仅长十九华里,它是我国第一条自建铁路,确立了中国自己的铁路标准轨距。《唐山大事记》中记载:“光绪七年(1881年)五月三十日(6月9日)开平矿务局修筑的东起开平矿务局唐山矿煤场,西至胥各庄煤码头运煤快车马路开始铺轨,九月二十八日(11月8日)竣工通车,全长9.76公里。以骡马拖车运煤,不久换成金属轨道,以‘中国火箭’蒸汽机车为动力运输煤炭。唐胥铁路是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1435毫米)铁路。”自此,中国铁路建设和运输在唐山拉开了序幕。这一中国铁路建设历史不仅见诸于清末洋务运动中的有关凑章、文献,而且在北京“中华世纪坛”的青铜甬道上,也作了如实记录:1881年,“开平煤矿至胥各庄铁路投入使用”;“中国制造‘火箭号’蒸汽机车”开始运行。

唐胥铁路是中国标准轨距铁路网的起点,修建的最初目的是解决开平矿务局唐山矿的煤炭外运销售问题。唐胥铁路始自开平矿务局唐山矿1号井,至胥各庄与煤河交汇。时至今日,唐胥铁路仍是津沈铁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当欧美国家发展铁路运输已经半个世纪后,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铁路从这里蹒跚起步。这一历史起点的执行者,是开平煤矿的创建者时任上海轮船招商局总办唐廷枢。

在唐廷枢主持修建唐胥铁路之前,中国朝野围绕是否应修建铁路,发生了旷日持久的争论,多条铁路先后“夭折”甚至胎死腹中。1865年,英商杜兰德在北京宣武门试筑了一条一公里的铁路,很快就被京师步军统领以“观者骇怪”为由,勒令拆除。1873年,英国兰逊一碧瑞公司以祝贺同治皇帝婚礼为名,提出送一条“婚礼铁路”给清朝被拒绝。三年后,英国怡和洋行未经清政府批准,在上海自行修建了江湾至吴淞口的铁路,主要供人游览。1877年,清朝政府与经营者协商后达成协议,以28.5万两白银购回后拆毁。最终,朝廷颁发上谕,宣布鉴于费用巨大,流弊尤多,“铁路断不可开,着毋庸议”。洋务运动的倡导者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李鸿章,在一封信中真情流露:“铁路一事,鄙人蓄之十年,明知与世龃龉,未敢骤发。”近代史学界认为,在晚清洋务派的所有主张中,修建铁路是最有争议、阻力最大、落实起来最困难的事。

开滦档案馆保存着一份1876年11月14日的“汇报材料”。那是唐廷枢在唐山勘察煤铁储藏情况后,向李鸿章报告勘察煤田情形的详细文本,其中强调:开平煤要想在市场上与国外进口煤炭竞争,“苟非由铁路运煤,诚恐终难振作也”。首次提出修铁路的提法。当朝野上下尚在争论不休之时,洋务派高层“蓄之十年未敢骤发”之际,京畿之外的唐山已将铁路之事悄悄付诸实际。面对朝廷的阻挠,为了减少清政府守旧派对修铁路制造麻烦,唐廷枢不得不放弃原来想从矿地至涧河口修一条百里铁路的计划,改由唐山与芦台之间开凿一条人工运煤河。这条“东自胥各庄起,西至宁河县之芦台上,长七十余里、宽十数丈”的煤河,是引芦河之水,随潮汐上下,虽然逐渐使开平煤打破了洋煤垄断的天津市场,但也有诸多桎梏:每年有三个月冰封,退潮时河道大半不能用,又易淤塞,维修费用高。1880年 10月10日,唐廷枢在建井工程顺利进行之时, 向李鸿章报告煤的外运方式,以胥各庄至唐山一带地势逐渐升高,运煤河不能直抵唐山为由,又一次向李鸿章提出了由唐山矿至胥各庄之间修筑快车路一条。而李鸿章在上报的奏折中,把这一条路称之为“马路”。 1881年6月,即朝廷下旨“铁路断不宜开”不到4个月,唐廷枢开始主持在开平煤矿到胥各庄之间,偷偷修造中国第一条标准轨距的铁路。

唐廷枢请来英国修铁路的工程师金达修建唐胥铁路。根据现存的史料、档案记载,开始修建唐胥铁路时,唐廷枢曾经更中意像吴淞铁路那样的窄轨铁路, 这样可以省掉一大笔开支。英国工程师金达却极力主张采用国际上1866年确立的标准轨距(1.435米)。金达早年随父在日本兴筑铁路工程,耳闻目睹了日本采用窄轨铁路(1.067米)带来的种种弊端,铁路主管当局懊恼万分。因此,金达建议,即使采用兽力拉车的铁路轻轨,也要建标准轨距,将来上正式铁路时,也可轻松转换过来。后来,唐胥铁路的修建恰是这样一个修路过程。反观日本,已经铺下的大量窄轨铁路,如果想改弦更张变成标准轨,将浪费大量人力物力。所以日本不得不痛苦地承受窄轨铁路在车速、载运量、安全性、舒适性上的种种限制和缺点。一直到九十多年之后,到了二十世纪的六十年代,日本才规划出一条全新的铁路,采用标准轨距,建成了举世闻名的“新干线”。中国初开铁路,在唐廷枢的主持下, 幸有英国工程师金达的支持,并没有走日本那样的弯路,为中国铁路建设开了个好头。

唐胥铁路运行不久,又蒙受“机车直驶震动东陵,且喷出黑烟有伤禾稼”的罪名,被清朝皇帝下谕旨令机车停驶。骡马再次上路担负拉运煤车的任务。李鸿章等人多次奏请火车复运。1882年6月,开平矿务局邀请一批“特殊客人”进行了一次特殊的运行。那天,特制的豪华车厢里,坐满了头戴花翎,身着官服的清朝官员。机车以时速30公里运行,又快又稳的强劲势头,彻底堵上了朝野反对派的嘴。此后,再无骡马拉车“怪事”出现。

1882年10月,开平矿务局又从英国购入两台“0”号机车,投入唐胥铁路运营。铁路开行通车后一个月运煤3600吨。到1883年初,开平矿务局已拥有50节运煤车,车皮载重12到50吨不等。1885年达到年运量24万吨。

1882年,开平矿务局为扩展客运业务,(今永红立交桥处)向东接出一条约0.9公里长的线路,建起唐山火车站。运营之后,收益可观。据记载,1883年1月,开平矿务局已拥有头等客车1节,二等和三等客车3节,每日在唐山和胥各庄之间往返6个来回,客票收入已足够这条铁路上行车的日常费用。可以说唐山人是在中国大地上最早坐上火车的乘客。

唐胥铁路的名称几经变迁。1888年铁路向西延伸至天津,称唐津铁路;1894年向东通抵山海关,称津榆铁路,处于滦州榆山与昌黎县境武山之间河道上的滦河铁路大桥,是当年由我国著名铁路工程师詹天佑主持、中国人自己修建的历史上第一座铁路桥梁。虽然在保守势力的发难下,唐胥铁路有过一段以骡马拉煤车通行的荒谬历史,但幸运的是,它终归打开了中国踏入标准轨距铁路时代的门扉。如今,这个9.76公里的铁路线依然连接着华夏大地10万多公里铁路网。

“唐山修车厂”恰逢其时

中国铁路事业的发展,离不开机车制造和维修。1881年修建唐胥铁路的同时,开平矿务局在胥各庄唐胥铁路终端和运煤河码头附近建筑了以养护唐胥铁路运行为目的的修车厂(今中国北车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前身),由英国工程师金达兼管生产和技术等工作。

1881年底,由工程师金达绘图设计,开平矿务局开始秘密地制造中国第一台蒸汽火车头。其锅炉是从小型卷扬机上拆下来的,三对动轮是从国外当作废铁买来的,底盘、车体是用制做井架的精钢制成的,车身全长18.8英尺,牵引力100多吨,总造价不超过80英镑。车头制造过程中,消息被泄露出去,一度曾被奉命停止进行。几个星期之后,又得到李鸿章批准制造的命令,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车终于在开平矿务局诞生。据开滦档案记载,车头制成后,由于斯蒂纷森父子发明的世界第一台蒸汽机车叫“火箭号”,因此,当时开平矿务局总工程师柏内特的夫人为这台机车起名为“中国火箭号”,但制造这台机车的中国工人在机车两侧各焊上一条龙,因此又叫做“龙号机车”。

继龙号机车之后,1883年,工厂仿照欧洲车辆的式样,为开平矿务局官员制造了一辆客车。在建厂不到三年的时间里,即相继制造出铁路机车、客车和货车。1886年,官督商办的开平铁路公司成立,募集商股25万元,用10万两白银收买唐胥铁路和修车厂,修车厂从此脱离开平矿务局,成为中国第一家独立的铁路企业。1889年,修车厂为慈禧太后制造一辆御用客车,俗称“龙车”。1893年,借鉴欧洲各国客车,正式开始客车制造。1900年,修车厂生产已具备相当规模,仿照进口机车的图样,当年制造莫古式(即后来的MG型)机车6台,还制造客车21辆,行李邮政车3辆,守车18辆。随着铁路的不断延伸,工厂多次易名,1884年迁址扩大规模,改称唐山修车厂。1907年京奉铁路通车,改称京奉铁路唐山制造厂。1949年改称铁道部唐山铁路工厂。新中国成立后,工厂陆续制造出中国第一辆轨道检查车、第一辆特种车和第一辆高级公务车……,创造了一批批领先于同时代的机车车辆。今天的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拥有以铝、钢材质为主导的2条车体生产线,形成了由高速动车组、城轨车、普通客车、特种车4个系列的产品体系,制造技术平台先进完备,设备通用化、工装柔性化、模具专业化,铝合金车体、组装、调试生产线等技术和规模都达到了世界一流水平。形成了月产10列高速动车组、检修8列高速动车组,年制造城轨车600辆、普通铁路客车1600辆,检修铁路客车1000辆的生产能力,成为轨道装备高端产品基地。

“铁路学堂”应运而生

相关期刊更多

碑林集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碑林博物馆

乾陵文化研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乾陵博物馆

躬耕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南阳市文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