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长歌行的古诗

长歌行的古诗

长歌行的古诗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文章辨体文体明辨歌行乐府

吴讷的《文章辨体》和徐师曾的《文体明辨》是明代前期和后期出现的两部有一定规模的选集。它们所划分的文章体裁种类繁多,复杂细密,对各种体裁的源流、种类和体制规定都有或详或略的研究。其中它们对乐府诗与歌行的分类和研究尤其值得我们注意。明人习惯上将乐府作为诗歌的一种体裁,但它自身又包含着许多体裁,怎样对乐府进行分类和研究确实是一个非常困难的工作。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的乐府“去掉《杂歌谣》是对的,去掉《近代曲》和《新乐府》也还可以,为什么连《舞曲》和《杂曲》也去掉呢?分类而以‘杂’名,似近于‘驱龙蛇而放菹’,但不如此便不周延。”(1)罗先生认为徐氏是根据吴书补充修正而成的,只就乐府分类而言,徐氏远胜于吴氏,“但为什么又去掉《横吹》呢?”(2)罗根泽先生认为吴讷为了维护乐府音乐的纯粹性而去掉《杂歌谣词》、《近代曲辞》、《新乐府》,甚至去掉《舞曲歌辞》和《杂曲歌辞》是可以理解的。至于徐师曾为什么去掉《横吹》、吴讷为什么去掉《舞曲》等歌辞他并没有进一步推究。其实,吴氏和徐氏的选集对乐府的分类和取合并不那么简单。因为《文章辨体》和《文体明辨》皆立歌行一体,其所选录的诗歌就是传统的乐府诗。吴讷所选的歌行体涉及了《乐府诗集》中的杂歌谣辞、杂曲歌辞、新乐府辞和郊庙歌辞,多为汉以后作品,以唐代诗歌为主;而徐师曾的歌行体也大致为《乐府诗集》杂歌谣辞的汉以后的诗篇,但不选《乐府诗集》中的杂曲歌辞和新乐府辞。郭茂倩《乐府诗集》中的乐府诗在吴讷和徐师曾这里被分人了乐府和歌行两类诗歌中。吴讷和徐师曾对歌行的认识和归纳也不一样,吴氏将古诗分为四言、五言、七言和歌行等,他把歌行看作是古诗中的一体。而徐氏的歌行非常复杂,在徐师曾的体裁体系中有两种外形相似但性质又非常不同的歌行体,即近体歌行和乐府歌行。同时,杂言古诗、七言古诗跟乐府歌行也非常相似。吴讷将歌行从乐府中分离出来归为古诗,徐师曾则区分了两种相近的歌行,那么他们的各种体裁之间有什么区别呢?

吴讷首先说明了歌行体是歌辞的性质,它属于“有辞无声”的歌辞,这些歌辞往往没有曲调。然后他暗用了姜夔对歌行篇名的解释,“本其命篇之义日篇;因其立辞之义日辞;体如行书日行;述事本末日引;悲如蛩螀日吟;委曲尽情日曲;放情长言日歌;言通俚俗日谣;感而发言日叹;愤而不怒日怨。虽其立名弗同,然皆六义之余也。”吴讷又交待了其选诗的两个重要条件:一是即事为题,无所模拟;二是辞义不过于淫伤者。前一个条件至关重要,是后一个条件的基础,它是区别歌行和乐府的首要条件。可以看出,吴讷在某种程度上继承了元稹的歌行的观念。元稹《乐府古题序》说:“沿袭古题,唱和重复,于文或有短长,于义咸为赘剩;尚不如寓意古题,刺美见事,犹有诗人引古以讽之义焉。曹刘沈鲍之徒,时得如此,亦复稀少。近代惟诗人杜甫《悲陈陶》、《哀江头》、《兵车》、《丽人》等,凡所歌行,率皆即事名篇,无复依傍。”(3)元稹归纳了沿袭古题、寓意古题、即事名篇等乐府诗歌创作的三种情况,沿袭古题就是沿用乐府古题,遵循古题的情调和意义甚至词语来创作;寓意古题就是沿用古题,可以不遵循古题的情调与意义而是根据作者的所思所感来创作,做到刺美见事;即事名篇就是不沿用乐府古题,根据作者的遭遇和情思,采用乐府的调子(声调、意调和情调)来创作。元稹认为这三种情况是有高下之分的,沿袭古题的诗歌于文采可能有好坏短长的区别,但于文义却是重复累赘。对于寓意古题他是肯定的,但是这类著作太少。相比之下,他更加肯定杜甫即事名篇的诗歌,这类诗歌能够较自由地发挥作者的主观意图,充分表现作者的所遇、所感和所思,当然对于这种创作方式的义理要求也是显而易见的,它必须有助于朝廷、社会和民众。在元稹那里,这三种情况都是乐府,只不过是题目不同,寓意不同,他并没有明确涉及其体裁是否相同的问题。吴讷在这里把那些沿袭古题和寓意古题的看作乐府,把即事名篇、无所模拟的乐府诗歌看作歌行。但吴讷在选诗的时候并没有把这一标准贯彻到底。如其所选歌行沿用古题的有鲍照的《行路难》、李白的《沐浴子》等。《行路难》在刘宋之前就有了,鲍照的创作不是即事名篇,而是沿用古题,而且在意义上也与古调同。李白的《沐浴子》也是这种情况。吴讷在其“歌类”所选录的《天马歌》更是如此,《天马歌》为汉郊祀歌,古辞为三言,李白所作则是三、五、七言杂行的歌行。其所选“行类”的李白的《少年行》严格说也是沿袭古题《结客少年场行》。除此之外的大致为即事名篇之作。以是否即事名篇、无复依傍作为区别歌行和乐府的标准显然是有问题的,吴讷尽管涉及到了歌行与乐府的体制区别和关系的问题,但是他并没有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

经过前后七子的复古运动,徐师曾对歌行与古诗的关系问题探讨得较为深入。在他的诗歌文体体系中,近体歌行是与七言古诗、杂言古诗和乐府歌行形体相似但又有明显区别的。徐师曾在解说近体歌行时说:“按歌行有有声有词者,乐府所载诸歌是也;有有词无声者,后人所作诸歌是也。其名多与乐府同,而日咏,日谣,日哀,日别,则乐府所未有。盖即事命篇,既不沿袭古题,而声调亦复相远,乃诗之三变也。故今不入乐府,而以近体歌行括之,使学者知其源之有自,而流之别云。”(4)他认为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首要区别就是是否入乐的问题。近体歌行是不入乐的,为有词无声者。其实,徐师曾时代乐府歌辞的曲调也大都失传,从音乐区别它们是不切实际的,即使通过音乐,也大多评借古代的书面材料,所以最直接的区分就是近体歌行多为后人所作,乐府歌行多为古辞。但“后人”是什么时代的人呢?从徐师曾所录诗歌来看,除晋代刘琨、陶渊明和刘宋的颜延之之外,其他都是唐人,也就是说“后人”为晋代之后的人。

乐府歌行与近体歌行的又一个重要区别就是题目和声调。近体歌行是即事命篇,不沿袭古题,乐府歌行则沿袭古题。既然不沿袭古题,但近体歌行“其名多与乐府同”,这是怎么回事呢?从语言上来看,乐府古曲题目的构成方式大致有两种:一是词或语加上“篇”、“歌”、“辞”、“吟”、“行”、“怨”、“引”、“操”等名词构成,如《燕歌行》、《秋胡行》,《白头吟》、《梁甫吟》等;另一种就是没有“篇”、“歌”等名词而直接由其他词语构成,如汉铙歌十八曲的名称,《朱鹭》、《将进酒》,汉横吹曲辞中的《出塞》、《折杨柳》等等。至于第一种方式中“篇”、“歌”、“行”等概念也往往被当作乐府诗的名称或命名方式,前面说过的姜夔是较早研究这些名称意义的学者。徐师曾也吸收了姜氏的观点,

“又按乐府命题,名称不一;盖自琴曲之外,其放情长言,杂而无方者曰‘歌’;步骤驰骋,疏而不滞者曰‘行’;兼之曰‘歌行’;述事本末,先后有序,以抽其臆者曰‘引’;高下长短,委曲尽 情,以道其微者曰‘曲’;吁嗟慨謌,悲优深思,以呻其郁者曰‘吟’;因其立辞之意曰‘辞’;本其命篇之意曰‘篇’;发歌曰‘唱’;条理曰‘调’;愤而不怒曰‘怨’;感而发言曰‘叹’。又有以诗名者,以‘弄’名者,以‘章’名者,以‘度’名者,以‘乐’名者,以‘思’名者,以‘愁’名者。”(5)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中国风歌曲;古典诗词;借鉴;意象;意境;情感

浩瀚、灿烂的古典文学是先哲为我们留下的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而中国古典诗词更是有着值得炫耀的历史,丰富的内涵,悠长的韵味,高深的意境,一切的一切,流传至今。这是全人类的精神食粮,它们应当成为广大高中生的“营养品”。而作为语文教师,我深切的体会到了要想提高学生的古典诗歌阅读能力,的确是件难事。

“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困惑

古人云:“学无趣则无所谓学。”要想吊起学生的胃口,激发他们探究诗歌的欲望,提高诗歌阅读的能力,增强阅读诗歌的兴趣是必不可少的环节。可是现实的尴尬却摆在面前,学生除了语文课本上的古诗词不得不读、不得不背之外,没有多少再愿意诵读更多课外名篇。他们更愿在繁重的课余上上网,聊聊天,玩玩游戏,听听歌。现在很多中学生喜欢霍尊、周杰伦、许嵩、林宥嘉、萧敬腾、胡夏等歌手,那么能否从学生喜欢听的流行歌曲中找到通往古典诗词阅读的路呢?

教育部语言文字应用管理司负责人曾提到:“现在我们正考虑把经典国学诗文谱写成流行歌曲,以经典诗词为词,结合现代流行音乐让中小学生传唱,这样做的目的是考虑到中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心理需求,让国学经典教育深入到学校方方面面。”他表示“我们可能会向大学生征集以经典诗词为歌词的原创歌曲并邀请著名歌星演唱,这也是一种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进行辨别的方法。”

而最近大热的中国风歌曲的曲风基本是这样的――歌词具有中国文化内涵,使用新派唱法和编曲技巧烘托歌曲氛围,歌曲以怀旧的中国背景与现在节奏的结合,产生含蓄、忧愁、幽雅、轻快等歌曲风格。

“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选材

古人为我们留下许许多多的诗词,多的是美不胜收的歌词资料。这些宝藏里的每首歌词,使人们在如今这个年代再次受用。越来越多的音乐人发现了这其中的美丽与特点,点点滴滴处是古典诗词的遗风尤存,而学生也热衷于带有中国风的流行歌曲。如果用现代的形式来传承古人所给予了我们的文化,让学生从流行乐中感受古典的美,进而心甘情愿甚至迫不及待的领略古典诗词的五彩斑斓,璀璨夺目,也能够说是一举两得。这种歌曲大致分为以下两类:

(一)拿来主义的歌曲

有些流行歌曲是直接诗词配曲,有的则是从古典诗词中引用其诗句或者标题。提取古典诗词中的精粹部分,特别是那些熟为人知的名言精句,恰当地穿插融合在歌词写作中,可以增强词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扩大歌词内容的表现力。从邓丽君、王菲开始的原词翻唱古诗词,到伊能静、周传雄、许嵩等将诗词、典故巧妙引用引申。

(二)古典韵致的流行歌曲

好诗都能创造一种独特韵致,流行歌曲也正是从古典诗词中提取其神韵的,仿古的字词、意境、节律描述当代的情感、事件、意愿、审美等方面,具有明显的古典诗词的气息,充满古典诗词的味道,这些中国风歌曲,曲美词亦美,总是会轻易地触动内心。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意象

五千年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创造了许多具有深厚文化基础的意象,中国风的流行歌曲正是是从古典诗词里吸取营养,保留了古典诗词经典中的美好意象,从而充溢着浓厚的历史情怀和文化意味,让学生们在享受音乐的同时,可以感受到中国千百年来的优美古典意象富有的精粹文化魅力。

许嵩的《庐州月》这首歌中写到“庐州月光/梨花雨凉/如今的你又在谁的身旁/家乡月光/深深烙在我心上/却流不出当年泪光”,是描述一位古代出仕者于三月里回到了庐州,忽闻月下乌篷船里传来一曲离殇,勾起了对往昔的回忆和难诉衷肠的伤,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惆怅。

李清照也曾发出“人比黄花瘦!”“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的感叹。此句将“的黄”与“笑容的黄”混淆一起,却偏又自然深刻,使人感到,那温暖的笑容正在逐渐淡掉,远去。哀伤而又动人的情感自然流露。

“开元法曲无人记,一曲琵琶说到今”――意境

有意境的诗,都是有“韵味”的诗,一首诗要有隽永的诗味,就不能只有表象的简单含意,而是要有“韵外之致”,笔触细腻,意境深远。对古典诗词意境和情调的借鉴,使得词作上继承了传统诗词语言含蓄内敛,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这也是许多中国风歌曲所孜孜追求的。

其实这不是简单的小我情怀,细品其文:全词呈现的意境与崔护的《题都城南庄》:“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中那种淡淡哀愁极其相似;内容虽属写情思却无邪,类于李白《长干行》:“郎骑竹马来,绕床弄青梅。”的两小无猜的爱情。而且,歌词中多处可以捕捉到古典诗词的影子。

中国风歌曲努力营造与古典诗词相同的意境,以广阔的历史文化、古典情怀为背景,增进听众对歌词的理解和接受,从而更富有内涵与意蕴。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情意

古典诗词往往将语言与情感一同浓缩,从而增添许多回味无穷的空间和意境悠长的韵味。许多音乐人将古诗词中的名句或典故经过演绎与归纳,与现代人的情感相结合而成歌词,由此产生的情绪感受也会有不同,但作为人的一种基本反应与情感,却不受时代与地域的限制,因此,某些用以表现古人情感的诗词歌赋,同样也会是今人的心理映照。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中学古典诗歌 教学 现状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02-0019-01

春秋时代的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可见诗歌在古代社会生活中受重视的程度。到了今天,文学艺术门类纷繁,但是诗歌仍然受到人们的厚爱,从更深远的意义上说,学习诗歌可以提高思想境界,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对古典诗词作品进行鉴赏和评价,可以激发学生阅读古典诗词的兴趣,培养学生鉴赏古典诗词的基本能力。学生通过把握诗词的艺术形式,从中体验审美情感,进而启迪人文智慧,完善学生的思想道德。随着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古典诗歌教学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但是,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的现状还是存在许多的问题。

1.中学古典诗歌教学现状分析

1.1朗读方面

示范朗读的作用是明显的,“善歌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它突出了教学方法的原则性和示范性。因此,语文教师要揣摩文本,反复练习,提高朗读水平,力争范读得抑扬顿挫、声情并茂。这样才能使学生在教师的范读中产生美感愉悦,才会产生模仿的强烈动机,从而充分发挥朗读的积极作用。范读有利于积累、体验和培养语感,语文教学离不开范读。朗读带或网上朗读资源当然可以拿来为我所用,但是,每个教师应该有每个教师的朗读风格,每个人应该有自己对诗歌的独特感悟。如果语文教师一味依赖朗读带或网上朗读资源,那么就会失去自己的教学特色和个性魅力。

1.2写作方面

教青少年读诗写诗,是我国古老的语文教育传统。但是,在现当代语文教育中,诗歌写作根本没有一席之地。在历届中考中,诗歌一般都被排除在选择的作文文体之外。至于选拔性很强的高考,诗歌的地位一般也处于比较尴尬的地位。中高考作文把诗歌文体排除在外的原因大致有两个方面,一是作文作的是“文”,而不是诗,把诗歌当“文’,写,不符合作文规定;二是诗歌的评分标准难以把握;涵养不足,难于写好;训练奇缺,很难精通。对于写作诗歌,学生相当陌生;争议很大,最难评分。

1.3鉴赏方面

对于诗歌,不外乎是作者生平介绍-写作背景-思想感情-表现手法这样的流水线操作,所谓教学策略只不过是变着法子贩卖教参。由于不少教师的诗歌阅读量少,诗歌修养底气不足,对诗歌的理解力不够,缺少对诗歌独特的自我感悟,因而在古典诗歌教学中也只能照搬教参。个性是教育的灵魂,真正的魅力课堂应是个性课堂,真正的古典诗歌教学应是个性色彩鲜明的教学。

2.中学古典诗歌教学对策分析

2.1灵活加强中学生日常诗歌阅读积累

诗歌教学中,教师除了“以纲扣本”,狠抓文本阅读,更应注重培养学生开放性诗歌阅读能力,加强学生日常诗歌阅读积累。如可以利用寒暑假时间读,可以利用中午晚饭后的休息时间读等。总之,阅读教学要把教学的“边角”充分利用起来,把课外阅读充分利用起来,才能提高语文的阅读效率。古典诗歌的阅读时间是挤出来的,要从学生日常生活的每个环节中挤。除了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古典诗歌的阅读积累外,语文教师还要灵活运用多种形式,抓住其它时间,甚至假期。

2.2重视教师的写作体验和感悟

所谓的三日不弹,手生荆棘,老师只给学生讲修辞,讲篇章结构当然可以帮助教学。但真要对学生练习作文起作用,给学生切合实际的引导和指点,还在乎老师消化那些书面而不是转述那些书,还在乎老师在作文的实践中深知作文的甘苦。教师的写作确然是个切要的要求。在作文教学中,教师的写作对学生的写作有极大的帮助,诗歌教学也如此。事实上,在诗歌教学中,教师尝试创作诗歌对学生的诗歌学习也是有促进作用的。

2.3重视学生的写作训练和指导

在进行了大量的古典诗歌阅读积累和赏析训练后,学生渐渐认识和了解了古典诗歌的一些特点,并逐步掌握了诗歌的一些表情达意技巧。在诗歌写作教学中,教师的鼓励很关键。恰当的鼓励和适当的表扬对学生来说,是成长中的阳光雨露。当然,诗歌的写作形式应当多样。如可以让学生把古典诗歌改写成别的文体。像《登金陵凤凰台》、《兼蔑》就可以改写成记叙性散文,或改编成戏剧。语文新课标规定高中生要具备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因而还可以尝试让学生写短小的古典诗歌评论。如用小作文的形式,要求学生评点自己喜欢的古诗,并用500字左右的篇幅对它的意象、语言、技巧等进行评价,能说出诗歌的妙处即可。平时不练,考试时想妙笔生花是不切实际的。

3.结束语

古典诗歌凝结了我国古人丰富的思想,纯洁的感情,承载着中华民族真善美的精神追求和高超的艺术精华。当前,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中,对诗歌教学已提出了具体的教学目标。随着中学语文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对古典诗歌人文价值的认识将会进一步深入。教无定法,学无止境。我们在古典诗歌教学上既要继承前人好的方法,同时又要将一些灵活、实用的方法吸收过来,让课堂充满生机,让古典诗歌焕发青春活力。

参考文献:

[1]吴彩霞.新课标下中学古典诗歌教学模式研究[J].长沙铁道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8(2):152-154.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第4篇

关键词:中国古典诗词 文学作品 翻译教学 策略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最初的文学体裁,是我国文学中最为优美的、最浪漫的文学表达形式,是一门纯粹的语言艺术形式。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民族的心灵之声,语言的精华代表,是语言学习的最高层次。这些古典诗词可以陶冶人的性情,启迪智慧。在中华民族对外进行优秀文化的传播和交流的过程中,中国古典诗词是我们民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文化宝库。因此,只有做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工作,才能培养出更多的古典诗词翻译人员,这样才可以促进我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和对外文化传播。

一、关于诗歌英语翻译教学中的三美翻译理论的总体概述

高校英语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大批合格的跨文化翻译交流的人才,担负着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和文学作品很好地翻译到国外,让外国人欣赏和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这也是我们翻译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英语的翻译教学需要有很好的翻译理论做指导,才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许渊冲是我国著名的诗歌翻译专家,他根据诗歌翻译经验提出了三美翻译理论,这对于我们英语翻译教学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在长达六十多年的古典诗歌翻译的过程中,许渊冲先生通过对自己翻译工作中所积累经验的不断总结,得出了一套他自己特有的,比较完善的诗歌翻译理论体系。在许渊冲先生的作品中,很多都阐述了自己的翻译方法和主张,例如他的《翻译的艺术》和《文字与翻译》这两部作品,为中国文学翻译开创了全新的方法,使得中国的文学翻译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在诗歌中主要阐述的就是诗歌的意境美,在许渊冲先生的诗歌当中,他是这样来阐述诗歌的意境美的。诗歌的意境美是因为诗歌当时特殊的历史原因或者是人当时特殊的思想情感造就的,古典诗歌被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没有相同的历史背景或者特定的思想情感,就很难引起读者相同的联想和感受,也就很难再现出原诗的意境美。所以,在进行中国古典诗歌翻译的时候,不仅要传达出诗歌的字面意思,还要传达出诗歌里面蕴含的思想情感;在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要选择那些和原诗意境相匹配的字词,妙用西方人喜闻乐见的文学词汇,在必要的时候借助诗歌的音乐美和形式美来烘托诗歌的意境美。

中国古典诗词非常讲究诗歌的形式整齐,因此我们在进行诗歌翻译的时候就要注意处理好诗歌中长短句和词性对应方面的关系,做到最大限度地和原诗保持平衡。中国古典诗词的音乐性主要体现在诗歌的韵律和节奏、韵脚等地方,由于诗歌读起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很强,所以中国古典诗歌又具备音乐性的特点。许渊冲先生在著作《翻译的艺术》和很多关于诗歌翻译的论文中,都反复强调了中国古典诗歌翻译音乐美和形式美的重要性,其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保留原诗的结构、韵律和音乐特征。许渊冲先生曾经说过:“关于中国古典诗词的形式美,以及诗歌的长短对称方面,最好能够做到形似,最少也要做到大体相似。”一般来讲,要想使古典诗歌的译文和原诗做到形式和音乐方面的相似,确实很难,但是许渊冲先生还是不畏艰难,对此进行探索,还是翻译出了很多优秀的作品。

二、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意象美

对中国古典诗歌的翻译工作至今已经有百年的历史。但是对于古典诗歌翻译一直没有停止追求完美的脚步。对于那些脍炙人口的古典诗词的翻译多达几十种的译本,每一种译本都有它独特的意境美。意境美是诗歌的灵魂所在,是我们翻译教学中的重点任务所在。下面我们就选取翻译教学中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译本为载体,对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的翻译意境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A Tranquil Night

Li Bai

A bed, I saw a moonlight,

I Wondered if it were not the frost on the ground.

I raised my head and find out the moon bright,

Missed my far-off home and I am drowned.

通过对中英版本的比较分析,我们会发现汉语版的是一首五言绝句。诗歌的表面上看着很简单:在月光照耀之下,游子思念家乡的故事。可是全诗的意境美就在于全诗没有一个主语,是谁在月光照耀下思念那远在天边的故乡,给读者留下了无尽的想象。在英译的版本中,诗歌延续了英语语言的平铺直叙的特点,采用很直白的语言向我们描述了作者在月光照耀下思念自己故乡的情感,营造出了一种优美的意境,道出了作者那无尽的思念之情。汉语诗歌整齐简洁,用凝练的语言,少量的虚词和连词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幅优美的意境,英语诗歌则不像汉语诗歌那么整齐统一,这在行数方面就体现出来了,所以在诗歌翻译的时候采用了保留诗歌原来意境的原则,直接翻译,营造出思乡的意境。因此,在古典诗词翻译的教学中,我们要充分培养学生的诗歌意境美的翻译能力,保留中国古典诗词的意境美。

三、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形式美

形式美主要是对于不同题材的古典诗词来说的。古典诗词是一种特殊的文学形式,都是按照一定的格律进行创作的,在诗歌形式上有着独特的艺术特色,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着重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能力。下面我们就选取一首古典诗词的中英版本,对古典诗词教学中的诗歌翻译形式美的策略做出探讨。

春怨

金昌绪

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

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

A Complaint in Spring

Jin Chang-xu

Drive orioles off the tree,

For their songs disturb me.

From dreaming of my dear,

Far off on the frontier!

通过对比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原诗歌是五言四行,翻译后的诗歌也是四行五言,可以说是和原诗的行数、字数几乎相同,完美地再现了诗歌的形式美。译本中,每行都是固定的六个音节,轻重音节相间,保留了原诗的节拍。细细品味,诗情画意的,很有韵味。诗歌翻译的完美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诗歌形式的翻译,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活动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诗歌形式美翻译能力的培养,以便翻译出更多的具有形式美的古典诗歌。

四、中国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应突出诗词翻译的音韵美

不同的语言都有着自己独特的音韵特征,中英二种语言在余音和语调上本来没有本质上的区别,可是汉语是声调语系,英语是重音语系。这就导致了在古典诗词的翻译过程中很难保持原诗歌的“音韵美”。但是,诗歌的音韵美是仅次于诗歌的意境美,所以无论是从诗歌的形式还是到英语语言的规则,我们都一直在需找诗歌翻译中的音韵美所在。下面,我们还以第一部分中李白的《静夜思》的中英版本为例进行分析,分析古典诗词翻译教学中音韵美能力培养的策略。

就诗歌的音韵美而言,在译本中都是采用英语语言的尾律再现原诗的音韵美。汉语全诗用“ang”韵为主,韵脚分别是“光”、“霜”和“乡”,分别排布在诗歌的第一、二和四行中,在汉语中就是“AABA”的音韵格式,译本中采用单词尾韵进行押韵,分别是“light”和“bright”分别在一三句中,“ground”和“downed”分别在二四句中,使得译本诗歌具有“ABAB”的音律分布格式。总体而言,诗歌的中英版本语言简练,寓意深刻,尤其是译本的对仗工整,音韵美完整的保留,读起来朗朗上口,让人过目不忘。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合理培养学生的诗歌翻译的音韵美,有助于古典诗词在保留原诗歌的韵味的前提下更好地被国外的读者所接受和理解。

五、结语

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工作是一项艰巨的任务,是我国对外进行优秀民族文化传播和展示的重要途径。在中国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的诗歌翻译能力,但是在实际的翻译过程中要做到这三点并非易事。中国古典诗歌的魅力就在于诗歌的意境、形式的规律性、音韵的音乐性。如何在古典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保留诗歌的原汁原味是我国翻译教学工作一直需要攻克的重点所在,因此,在古典诗词的翻译教学中,应该充分做到诗歌翻译的“意象美”、“形式美”和“音韵美”,这样才可以尽最大限度地保留原诗的诗韵,才能更好地进行古典诗词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让更多的外国读者了解和接受我国的古典文化,使中国古典诗词继续在世界文学中散发出应有的文化魅力和思想光芒。

参考文献

[1]廖红.解读诗歌翻译的“意美、音美和形美”――许渊冲英译唐诗枫桥夜泊的赏析[J]. 攀枝花学院学报, 2006(5): 36-39.

[2]辜振坤.中西诗比较鉴赏与翻译理论[M].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

[3]许渊冲.谈唐诗的翻译[C].诗词翻译的艺术[M]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7: 408.

[4]许渊冲.唐宋诗词三百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1996.

长歌行的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中国古诗词;古诗词歌曲;演唱技巧;艺术修养

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中国古诗词与音乐的结合,从体裁和形式上讲与西方的“艺术歌曲”并无大的差异,目的都是体现诗词的思想情感与意境。不同的是中国古诗词中蕴含了格韵、节奏、音律,本身就是可以吟诵的,与音乐更好地融合,使音乐更有意蕴。

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概况

古人读书喜欢“摇头晃脑”,是因为在清朝废科举之前,我们的祖先是用吟诵的方法去读书的。“摇晃脑袋”就是为了跟着诗句的节奏,更好的体会个中韵味,可见中国古诗词与音乐是早有渊源的。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大致可分为两类。“第一类是由古代的音乐家们作曲,如南宋作曲家姜白石创作的《杏花天影》、《扬州慢》等,这些属于早期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我们也可以称为古词古曲。第二类则是古词新编,是现代的作曲家结合新的创作意向、方法,同时又借鉴了我国许多民族音乐的特点所创作的歌曲,是吸收西洋作曲技法的同时,不断与我国传统音乐艺术相结合,实践与探索的新的古诗词艺术歌曲的途径。”[1]这类的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我们来说比较熟悉,如青主的《大江东去》、石夫的《长相知》等。“中国古诗词歌曲的产生可上溯至春秋时代,大体经历了诗经、楚辞、乐府、律诗、词体歌曲、琴歌、元散曲、明清小曲等不同体裁的演变,是历代声乐艺术的结晶。”[2]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一大批优秀的音乐人才赴欧学习西洋作曲理论回国后,他们将西方先进的音乐理论和作曲技法与中国传统音乐有机地结合起来,对传统的古典诗词进行再度谱曲,创作了一大批有中国特色的古诗词艺术歌曲,使古典诗词重新焕发出昔日的光彩。进入21世纪以来,针对中国艺术歌曲的推广与演唱的提高,文化部专门成立了“全国艺术歌曲推广委员会”,以促进中国风格艺术歌曲的发展,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极具中国风格的歌曲形式,成为不可或缺的一类代表。发展到今天,古诗词艺术歌曲已经在我国高等声乐教材与教学中得到普及。

二、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积极作用

第一次接触古诗词艺术歌曲,就发现唱古诗词艺术歌曲和一般的歌曲不同,非常考验一个歌者在歌曲的整体布局、音色以及歌曲意象和韵味的把握。学习演唱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从作品所需要的艺术特质去思考,运用不同的音色和情感来塑造作品的艺术形象,表达作品的音乐语言。现代高等院校音乐教育领域中常常出现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作为教学的重要曲目,如《我住长江头》、《枫桥夜泊》等。作为一名音乐与文学的爱好者、学习者,在不断实践以及教学的经验中总结得出,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声乐演唱水平的提高有重要且积极的作用。

(一)乐感的培养和丰富

在我看来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与现代艺术歌曲最大的不同点是,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蕴更深厚,对情感的演绎要求非常高。现代艺术歌曲的情感基本显现于歌词上,更为直白直接,情感的宣泄或高亢激昂或深情痛苦。而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则不然,不管是表达喜悦还是幽怨,都隐藏在短短的诗词当中,婉转内敛,意味深长。这就要求演唱者具有灵敏而丰富的乐感。对于古诗词而言,最好的普及方法就是吟诵,中国的古诗词与国外的诗歌不一样,中国的古诗词在与音乐结合时,不能完全的问字取腔,因为它本身对音高就是有要求的。所以我们只有吟诵出它的抑扬顿挫,体会它的美,才能真正的领悟诗中的意境和情怀。“首先,要情景结合的去进行学习和演唱,激发学生或听众的兴趣和热情。可以先从大家熟悉的作品开始,这样会更有亲切感,也更容易理解。其次,带着诗词本身的声韵吟诵,除了外在环境的营造更需要对作品内在的理解。”[3]这要求演唱者对歌曲的节奏感把握非常准确,太快了丢失诗词意境,太慢了显得拖沓繁复。诗词本身就具有“起承转合”的结构,演唱者对歌曲整体及局部的结构层次要分明,有时往往一句转换结构,对乐感的表达要求无疑是严苛的。最后,我们要放飞局限的想象,去读懂“景外之情”、“诗外之意”。古诗词大多是意境深远,比现代文学更婉转、含蓄,所以要更好的读懂它、诠释它更需要合理的想象。想象空间是艺术创作最不可缺失的,每一次的演唱都是一次“二次创作”,只有正真明白个中之意,将自己代入其中,才能更好地去演绎作品。诗词本身的字数有限,且大都寓情于景,要在有限的字数中,既要唱出景物的画面感,又要表达诗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做到准确且稳定,细腻且灵动,有丰富的形象感又不失意韵。

(二)气息训练水平的提高

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演唱时的气息和咬字都有很大的促进。气息是演唱一切歌曲的基础前提,也是最重要的支撑。演唱古诗词艺术歌曲更是要具备扎实的技巧与灵活控制气息的能力。因为古诗词艺术歌曲应该是“重声更重情”,悠远的意境仅靠“气聚丹田”,气息的上下对抗并不足以表达;要强调气息的流动性和学会在放松的状态下拉紧,拉紧的状态下放松,做到柔韧有余、自然到位。不管是对气息的控制和身体的放松状态都讲究“度”的拿捏,只有在相对放松自然的状态下,同时保持音乐的流动性,结合诗词本身韵律与音乐特色,才能将诗词的思想情感更贴切的传达。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由于受诗词本身的韵律和节奏的影响,一般都是一字一音或一字多音的形式,这种形式对气息的稳定要求较高。此外,中国古诗词讲究抑扬顿挫,演唱时也要不失吟诵的韵味。要做到这点,就需要在一字多音的词上下苦功,每一个音是气息均匀,渐强推送或者弱收。这些都要求演唱者准确把握每一个字的韵律,准确演绎。当然,除了状态和技巧外,更重要的是根据不同的作品情感与音乐风格去调节气息的节奏。许多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当中经常会出现五度,甚至五度以上的音程跳跃,同时,部分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因为艺术形象多角度、多层次表现的需要所以存在着音区、节奏变化复杂的特点。所以,古诗词艺术歌曲对气息的训练和提升不亚于任何体裁的歌曲。其实,古诗词艺术歌曲在气息方面对于演唱者的要求可以说是无止境的,因为所谓“意境”就是古诗词艺术歌曲情感表达的最高要求。而要用声音去营造“意境”,气息就是根本。“意境”本身就是抽象的,每个人对它都有不同的想象和表现,以沉稳娴熟的气息去塑造声音,表达更广阔、更深刻的意境是每一位演唱者毕生的追求。

(三)提高吐字、咬字技巧

演唱歌曲特别是中国歌曲都要强调咬字清晰,字头字尾干净利落,而对于古诗词艺术歌曲而言,应是有过之而无不及。艺术歌曲中歌词是占据着重要位置的,如果咬字太松听不清歌词,就失去了艺术歌曲的原则和魅力;也不能咬得太紧,把歌词咬得过死容易出现断断续续的情况,破坏了音乐的统一性和连贯性。著名民族声乐表演艺术家姜嘉锵曾说过,古诗词的吟诵在咬字方面必须极其讲究“字清”。吟诵对准确的咬字十分严谨,准确、清晰是吟诵的首要要求。咬字的清楚包括要将汉语字音的声母、韵母以及声调表达清楚,其次就是是要将吟诵中“平长仄短”的基本节奏把握好。吟诵对吐字咬字的准确、清晰,对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演唱有很好的示范作用。[4]一首古诗词的字数大都比较少,每句每字都是有深刻意义和作用。一首五言律诗20个字,七言律诗28个字,绝句也仅是40或者56个字,短短的几十个字里包含情景、心境和意蕴,可想每个字的重要和不可替代。正是因为这种不可替代性,才要求更精准的表达,对于每个字的发音、轻重都需要反复琢磨,演唱时才能把诗词本身的韵律结合音乐展现出来。与一般的歌曲不同,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字腹和字尾的要求会高一些,大多数情况下字腹要求圆润、拉长,字尾不要咬得太重。当然对于不同的古诗词艺术歌曲,每个字的字头、字腹和字尾要求会有所不同,需要根据诗词的风格和意象作调整。只有把三个部分联系起来,做出准确的分析,才能达到语言的规范,而只有做到语言的规范,才能谈语义的表达。

(四)艺术修养与气质的培养

我们一直在提倡素质教育,而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就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古人常常形容文人风度翩翩,并不是因为他们的外貌长相,而是因为学识而散发出来的气质。“古诗词艺术歌曲是我国众多艺术歌曲的其中一种,是中国古典诗词艺术与音乐艺术相结合的产物,它把音乐之美与诗词之美融为一体,是诗化的音乐形象和音乐化的诗词意境完美结合的艺术作品”。[5]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不仅能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更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音乐审美意识;不仅能培养我们的文化底蕴,也提高了学生的艺术修养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是依词作曲,所以可以说一首古诗词艺术歌曲是由词而起,那么对于歌词的研究就是最重要的第一步。也就是我们常说的文案工作。要做到对一首古诗词理解透彻,需要对诗人或词人有详细的了解,诗词的表面描述的是什么,背后蕴含的深意又是什么,深入发掘和品味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和艺术魅力。因此,对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的学习能提高学生的想象空间,理解和欣赏能力,最重要的一点是对学生心境“美”的培养。只有将心境的审美层次提高,才能更好地塑造和构建学生的审美模式和层次。

三、结语

歌曲是诗词传播的触媒,古诗词歌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诗与乐的完美结合,营造出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诗化意境,其演唱韵味之美,深化了古诗词艺术歌曲的美学意蕴,其伴奏和声之美,烘托古诗词艺术歌曲的意境神韵”。[6]学习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对于古典、传统的民族文化的继承有着非常大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一些著名的声乐大赛上许多选手正演唱着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这不但能使我们优秀的古诗词文化得以传承,更能使中国文化的精髓得到推广和发扬。中国古诗词艺术歌曲意境深邃、魅力无穷,值得我们广大的声乐学习者去演唱和研究。

作者:彭静 单位:广东技术师范学院

[参考文献]

[1]杨曙光.中西多种风格演唱研究与教学曲选[J].人民音乐出版社.

[2]赵少英.中国古诗词歌曲艺术的历史迁延与现代复兴.甘肃社会科学,2012,02.

[3]谈亲旸.走进美的王国——谈中学古诗词审美教学.科技风.

[4]韦歌.中国当代古诗词艺术歌曲演唱分析及韵味把握.河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6,5.

相关期刊更多

歌唱艺术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价格与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价格学会

价格与市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陕西省物价局;陕西省价格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