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古诗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凉州词古诗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凉州词古诗

凉州词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丝绸之路;凉州诗;文化融合

[中图分类号]I207.2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2)22-0013-04

唐代凉州又名姑臧,治郡在今甘肃武威,是丝绸之路上繁华的国际大都市,作为河西节度使驻地,又是西北军事重镇,文人武将、商贾小贩、侠客倡家络绎不绝。其间往来唱和,不乏名篇。

一、凉州诗兴盛之缘由

在唐诗中,直接以“凉州”为题的诗歌就有23首,即李贺《凉州歌五首》、王翰《凉州词二首》、孟浩然《凉州词二首》、王之涣《凉州词二首》、张籍《凉州词三首》、薛逢《凉州词三首》、耿湋《凉州词》、韩琮《凉州词》、王建《凉州行》,另有《相和歌辞·凉州歌》三首。题中包含“凉州”或“武威”地名的近10首,即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武威送刘单判官》、《武威春暮》,高适《武威同诸公过杨七山人,得藤字》,王维《凉州郊外野望》、《凉州赛神》,杜甫《送长孙九侍御赴武威判官》,李商隐《过故府中武威公交城旧庄感事》等。

题中出现“凉州曲”的则有柳中庸《凉州曲二首》、李益《夜上西城听凉州曲二首》、欧阳詹《闻邻舍唱凉州有所思》、李频《闻金吾妓唱凉州》。

《全唐诗》中涉及凉州、“凉州词”、“凉州曲”、凉州伎的超过百首,而尚不包括以武威、河西为代名主要描写凉州景观、凉州土风人情的部分诗作。这样以一种特殊题材或乐曲曲调为主导的诗歌样式在当时已经成为时代的热点和风尚,理应得到充分重视。受到外来文化影响的凉州诗就其东西文化交融特色来说是丝路诗歌中的一朵奇葩,探讨其与丝绸之路的关系则有利于更好地把握唐诗在东西文化交融背景下的形式、内容特点。

凉州诗的兴盛首先是由其政治、经济、地理位置的重要地位决定的。凉州自汉代以来就一直是河西的政治中心,作为西北主要的战略军事基地和国际大都会,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都曾在此建都,以后历为州、郡、府治。唐朝时期,中央政权又对河西进行了开发,更加巩固了凉州作为河西军事、政治、文化中心的地位。一般认为,唐代丝绸之路可分为三条线路,都从长安出发,经武威(凉州)入河西走廊,历张掖(甘州)、酒泉(肃州)到敦煌,然后分南、北两线。南线由敦煌西南出阳关经石城镇、播仙镇、于闻镇至疏勒,然后翻过葱岭西至波斯、大食及罗马帝国。北线由敦煌西北出汉玉门关,沿天山南麓西行,经西州、汉轮台、龟兹到疏勒再过葱岭;或出唐玉门关向西北,经伊州(今新疆哈密)沿天山北麓西行,经庭州(北庭都护府,今吉木萨尔)至伊宁后西去。由路线可看出,古凉州位于河西走廊的咽喉,占据地理优势,是唐朝对西域政策的第一步,也是古代中原与西域经济、文化交流的枢纽,丝绸之路西段的要隘,中外商人云集的都会,无论是政治上还是军事上都不得不引起唐王朝的重视。凉州甚至一度成为我国北方的佛教中心。丝绸之路的繁荣使得著名的凉州词(曲)、西凉乐、西凉伎都在这里形成和发展,而丝绸之路的阻断也导致凉州诗题材与诗风的转变。

其次,凉州诗词之兴盛与唐朝奉行兼收并蓄的文化开放政策有关。唐人胸襟阔大、气魄宏远,广泛吸纳西方各国文化和周边少数民族文化并融入本民族的内涵精神,形成独具特色的唐文化。西域的服饰、饮食、器具、乐舞等无不进入凉州诗中,成为其不可缺少的构成要素,而描写异域文化包括音乐文化、饮食文化等的凉州诗也形成了自己独立的品格与特色。如元稹、白居易《西凉伎》以西凉伎、西凉乐为描写对象,追忆了昔日之盛况;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通过各种比喻,夸张而形象生动地传达了富于娱乐性与艺术性的西凉乐带来的美的愉悦。这样,凉州诗词就与西凉乐、西凉伎同样成为了丝路之上重要的人文景观。

第三,凉州诗词之兴盛也与文人主观心理变化有关。丝绸之路的繁荣体现出唐朝前期政治经济文化之强盛,盛唐诗歌显示出的宽襟和广博气魄是后期所不能比拟的。前期文人将士对于边塞的向往莫不带有生于盛世的高度自信和理想主义色彩。如以王维、岑参、王昌龄、王之涣等人为代表的凉州诗,这些诗人们关注民生疾苦,赞美边地人文异景、中西文化交流,将社会命运与个人命运紧密结合在一起,诗歌中洋溢着激情与积极进取精神。“安史之乱”后,唐朝中衰,凉州被吐蕃占领,河陇等地陷落达百年之久,诗人们的锐意进取精神消减,自信与激情不再,在追忆往日之繁华盛况时仍抱着收复旧地的一线希望,代表则是中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凉州诗。晚唐时期,经过频繁战乱侵扰的凉州等地已是一片疮痍,文人们看到的无不是战争带来的残破景象和人民流离失所、受压迫的痛苦生活画面,渴望收复故地的希望愈来愈渺茫,而诗中更多地流露出一种悲怨的消极气息。这时期以王建《凉州行》、张泌《边上》为代表。从根本上说,文人的心理变化导致凉州诗风的转变,而文人的心理变化又是由历史与社会变迁引起的。这种变化具有历史必然性。

二、 凉州诗的主要内容

就其内容来说,凉州诗涉及丝绸之路上中西文化交流的各个方面,如服饰、饮食、乐舞、器物等,但主要反映在三个方面:

(一)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与风土人情

凉州素以富饶著称。唐前期河西走廊一带的农业发展迅速,使其成为重要生产基地之一,史称:“自安远门西尽唐境万二千里, 闾阎相望, 桑麻翳野。天下称富庶者无如陇右。”①开元时,“入河、湟之赋税,满右藏,东纳河北诸道租庸,充实左藏。财宝山积,不可胜计”。②这些记载生动地反映出当时河陇经济在全国所占有的重要地位。《读史方舆纪要》:“唐之盛时,河西、陇右二十三州,凉州最大,土沃繁而人富乐。”③土地富饶,而地理位置又如此显要,“为河西都会,襟带西蕃,葱右诸国,商侣往来,无有停绝”④,自然会吸引商贾游客、文人武将、侠客倡家在此聚集,酬唱宴答。

李端《千里思》一句“凉州风月美”就足以说明边地美景、塞外风情之令人神往。元稹《西凉伎》更是浓墨重彩怀念昔日之繁华:“吾闻昔日西凉州,人烟扑地桑拓稠。葡萄酒熟恣行乐,红艳青旗朱粉楼……哥舒开府设高宴,八珍九酝当前头。前头百戏竞撩乱,丸剑跳掷霜雪浮。狮子摇光毛彩竖,胡姬醉舞筋骨柔。大宛来献赤汗马,赞普亦奉翠茸裘。”⑤人群熙攘,酒楼林立,宴飨竞技,胡姬歌舞,各国献宝,好一派色彩缤纷的立体画卷!西域大宛、龟兹传入中原的葡萄酒在此地已是人们日常宴乐的必需物,唐时人们喝的一般是糯米或黄米酿制的米酒,而自西域来的含有香气、酒精度数含量较高的葡萄酒特别受人喜爱。王翰《凉州词》:“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鲍防《杂感》:“汉家海内承平久,万国戎王皆稽首。天马常衔苜蓿花,胡人岁献葡萄酒……”描述了唐王朝国力强盛、各国进贡的太平景象,其中就提及西域马、苜蓿、葡萄酒等。酒楼林立、四处飘香之景象,还可从岑参的诗歌中略见一斑。岑参常到街上饮酒,并写了一首七绝与酒店老翁开玩笑,即《戏问花门酒家翁》:“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可见当时各民族和睦相处、边地和平安定的生活图景。

王维《送刘司直赴安西》:“苜蓿随天马,葡萄逐汉臣。”苜蓿、葡萄几乎成为西域的代名词。异域物事如苜蓿、葡萄、石榴、、核桃、胡萝卜、天马、狮子等的引进,不仅为凉州诗歌增添了新的意象,而且逐渐融入民族内涵使之转化为自己的意象,如在《西凉伎》中,典型的葡萄酒、百戏、丸剑、狮子舞,已经作为代表凉州繁华的物象出现,尤其是狮子舞代表着西凉伎的标准形态,到今天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当然,除了直接引入的外来文化物事外,凉州本土的风物也受到了丝绸之路的影响,成为诗人关注的对象与表现题材。

其一,凉州物景。凉州地处黄河以西,气候较长安要严寒一些,三月长安春天已将过去,而凉州青草刚刚出芽,气候的不适应,常常勾起诗人的思乡之情。岑参曾感慨:“渭北春已老,河西人未归。边城细草出,客馆梨花飞。别后乡梦数,昨来家信稀。凉州三月半,犹未脱寒衣。”梨花在边塞颇为常见,与柳树一同成为征人旅客乡思的代表性意象。岑参《武威春暮》:“岸雨过城头,黄鹂上戍楼。塞花飘客泪,边柳挂乡愁。”更是渲染出如江南般细雨飞花、黄鹂翠柳的清丽画面,为凉州增添了浓浓的诗情画意。张籍《凉州词三首》(选一)则刻画了另一幅生动的风景画:“边城暮雨雁飞低,芦苇初生渐欲齐。无数铃声遥过碛,应驼白练到安西。”暮雨、大雁、芦苇、驼铃,给看似空阔的边地增添了许多色彩,而丝绸之路上那承载东西贸易与政治文化交流的驼铃声则让人浮想联翩。

边塞的夜晚,四野空旷,月亮显得格外皎洁明亮,许多边塞诗人都喜欢写月,借月的意象抒情。岑参《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月夜下城头上俯瞰城中万家灯火,听胡人弹奏琵琶,这是只有在边地才有的风情。

其二,凉州习俗。凉州有着赛神的习俗。王维任凉州节度判官时,曾见当地赛神习俗,作诗《凉州郊外游望》:“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另一首《凉州赛神》则写出了凉州作为军事重镇的特殊性,即使是热闹的节日军队也时刻警戒着胡人骑兵:“凉州城外少行人,百尺烽头望虏尘。健儿击鼓吹羌笛,共赛城东越骑神。”

其三,凉州名胜。作为前凉、后凉、南凉、北凉,唐初的大凉的都城,凉州拥有许多名胜古迹。诗人至凉州必登览古迹,或游尹台寺,或泛舟灵云池,或登七级浮图,陶醉于历史人文氛围中,饮酒赋诗,怀古寄远。天宝十年(751)春,诗人岑参在西域任职后东归长安,旅途中在凉州小住了一段时间,此期间诗人曾登临尹台寺游览,写下了《登凉州尹台寺》:“胡地三月半,梨花今始开。因从老僧饭,更上夫人台。清唱云不去,弹弦风飒来。应须一倒戴,还似山公回。”这儿的“弹弦”自然是胡器胡曲。其他著名诗人如高适有《陪窦侍御泛灵云池》、《陪窦侍御灵云南亭宴,诗得雷字》、《和窦侍御登凉州七级浮图之作》等佳作。

(二)浪漫与悲苦的征戍军旅

丝绸之路是商路,也是争夺与战争极为频繁之地。据《资治通鉴》载,仅开元29年中围绕丝路的征战就达24次之多,有唐一代为繁荣的丝绸之路争夺与战争更是不胜枚举。作为叩响西域门户的凉州,常常面临各种势力的侵袭与占领。以征戍军旅为题材的诗歌屡见不鲜,如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李颀《从军行》、王翰《凉州词》之一(葡萄美酒夜光杯)、王建《从军行》等。

早期的征戍军旅洋溢着一种身为盛世、渴求建功立业的豪迈之情,赴边常常不仅是政治上的军事调遣,而更多的是“腰悬锦带佩吴钩,走马曾防玉塞秋。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的慷慨侠气,马上横刀赋诗,军中酒酣之作,往往充满从容不迫之自信。岑参《武威送刘判官赴碛西行军》:“火山五月行人少,看君马去疾如鸟。都护行营太白西,角声一动胡天晓。”对边地的战况仍保持着乐观心态,认为唐朝的大军一到,西域地区就会很快平定。而当公元696年,吐蕃寇凉州,丝绸之路被阻断后,战争的残酷与黑暗一面逐渐进入凉州诗词中,这种盛唐精神也如昙花一现,被厌战反战、颓丧悲怨的情绪所取代。以西凉州为主题的边塞诗陡然增加,诗人们一面记述西凉等地的所见所闻,对边地连年征战、人民流离失所的遭遇表示同情,一面又追忆着昔日凉州的繁华,渴望着建功立业,对故地沦丧、朝廷不思恢复表示悲愤。如元稹《西凉伎》、王建《凉州行》、白居易《西凉伎》等。

《全唐诗》卷18载张籍《陇头水》:“陇头已断人不行,胡骑夜入凉州城。汉家处处格斗死,一朝尽没陇西地。驱我边人胡中去,散放牛羊食禾黍。去年中国养子孙,今著毡裘学胡语。谁能更使李轻车,收取凉州属汉家。”一面道出战争带给人民的无尽灾难,即驱使边地人民,夺其水草,生民尚且不计,连子孙后代也被迫浸染胡风胡语;一面表达渴望收复失地之强烈愿望。王建《从军行》则以沉痛之笔描写战争的凄惨与凉州陷落后带给人们心灵上的创伤:“汉军逐单于,日没处河曲。浮云道傍起,行子车下宿。枪城围鼓角,毡帐依山谷。马上悬壶浆,刀头分顿肉。来时高堂上,父母亲结束。回首不见家,风吹破衣服。金创生肢节,相与拔箭镞。闻道西凉州,家家妇人哭。”

丝绸之路的繁荣与稳定意味着各民族的安定与和平共处,而丝绸之路的被阻遏则自然带给各民族人民以苦难和心灵之创痛。处于矛盾交汇处的凉州的汉人与在此地安居的胡人都无疑面临着巨大的悲哀境地和凄惨生活。刘景复的《梦为吴泰伯作胜儿歌》:“……我闻天宝十年前,凉州未作西戎窟。麻衣右衽皆汉民,不省胡尘暂蓬勃。太平之末狂胡乱,犬豕崩腾恣唐突。玄宗未到万里桥,东洛西京一时没。汉土民皆没为虏,饮恨吞声空嗢咽……今朝闻奏凉州曲,使我心神暗超忽。胜儿若向边塞弹,征人泪血应阑干。”描写了这种“饮恨途吞声”、“征人泪血”的悲哀以及闻“凉州曲”而为之伤神的心灵剧痛。晚唐张泌《边上》描写了丝绸之路的萧条,与昔日凉州各民族和平相处、歌舞升平之繁华景象形成鲜明对比:“戍楼吹角起征鸿,猎猎寒旌背晚风。千里暮烟愁不尽,一川秋草恨无穷。山河惨淡关城闭,人物萧条市井空。只此旌魂招未得,更堪回首夕阳中。”

如果说早期的凉州诗的产生与兴盛得益于大唐王朝的兴盛,以及唐与丝绸之路诸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频繁、稳定,那么,当“安史之乱”后唐朝中衰,吐蕃、回纥、党项等,阻断丝绸之路后,凉州就更成为一种失落的表征,作为文人凭吊、抒发报国无门愤懑之情的主要场所,留给人们无限的悲酸和感慨。

(三)独具特色的凉州乐舞

唐朝乐舞空前繁荣,这与其兼收并蓄的音乐开放政策是分不开的。唐太宗时设十部乐,其中就有龟兹、高昌、天竺、安国、疏勒、康国六部传自西域,流行于粟特地区的安国乐、康国乐等,在唐代风靡一时。《旧唐书·音乐志》云:“自周隋以来,管弦杂曲将数百曲,多用西凉乐……”西凉乐是龟兹乐传入凉州后,融合了中原及其他少数民族音乐而发展成为当时一种别具特色的新品种。《旧唐书·音乐志》载,吕光西征时,以龟兹携带大批龟兹乐及歌舞伎还军。西域文化输入凉州,是我国历史上中原文化与西域文化最重要的一次融合。

西凉乐尽管在曲调上也结合了民间音乐,但本质上仍属于西域音乐,与中国传统的清商乐、雅乐不同。李颀《听安万善吹筚篥歌》描写了听凉州人安万善吹奏西域乐器筚篥之后的感受:“南山截竹为筚篥,此乐本自龟兹出。流传汉地曲转奇,凉州胡人为我吹。”“转奇”二字说明了西域音乐在流传过程中不断融入凉州等地的民歌以及内地传统音乐元素,使之更符合中国人的审美要求。

生机勃勃、丰富多彩的异域音乐舞蹈不仅拓宽了凉州诗歌的表现题材,而且还使得唐诗在圆融中正之外更有一番别样风情,异域乐舞的神秘气息和直接豪放的抒情方式也逐渐融入诗歌的创作之中,使之既具“客馆梨花飞”的柔美,又有“黄河远上白云间”的壮美,刚柔并济,动人心弦。唐诗在声律上也更向前迈进,元稹、白居易的《凉州伎》就是受到西域音乐影响产生的新乐府诗。

全唐诗卷298王建《凉州行》云:“城头山鸡鸣角角,洛阳家家学胡乐。”元稹《法曲》亦云:“自从胡骑起烟尘,毛毳腥膻满咸洛。女为胡妇学胡妆,伎进胡音为胡乐……胡音胡骑与胡妆,五十年来竞纷泊。”尽管诗人们是以批判的态度来否定“安史之乱”后中原胡风盛行,慨叹世风之转变,但仍可以看出唐时凉州等地异域社会风气之浓厚。

西域舞蹈传入后也受到上层社会的欢迎,其中就有健舞如胡旋、胡腾、柘枝舞等。这些有别于中原柔和婉约之美的绚丽舞姿自然进入诗歌的表现视野。白居易、元稹都有《胡旋女》,白居易的更甚一筹:“弦鼓一声双袖举,回雪飘遥转蓬舞。左旋右旋不知疲,千匝万周无已时。”传神地刻画了胡旋舞的飞速旋转特点。李端则有《胡腾儿》:“扬眉动目踏花毯,红汗交流珠帽偏。醉却东倾又西倒,双靴柔弱满灯前。”充分展示了柔中带刚的力量之美。刘禹锡《观柘枝舞》则刻画出舞者“体轻似无骨”、“曲尽回身处,层波犹注人”的精彩技艺。

著名的《霓裳羽衣舞》是唐玄宗在部分吸收了《婆罗门曲》的基础上创制出来的。玄宗开元年间,河西节度使杨敬述进献《霓裳羽衣曲》12遍,“凡曲终必入遽,唯《霓裳羽衣曲》将毕,引声益缓”。然而,据《唐会要》载,杨敬述进献的应该是具有天竺音乐色彩的《婆罗门曲》。这也说明天竺的音乐已经浸润河西,凉州则更是首当其中受其影响。

三、凉州诗的价值体现

从社会历史或艺术上看,凉州诗都具有巨大价值。首先,就社会认识价值来说,作为丝绸之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诗歌式样,凉州诗既集中反映了唐朝各时期政治经济文化的变化,又是唐王朝不同时期的时代心理和社会风尚之真实写照。唐王朝开拓西北边境,奉行“关中本位”政策,“重心本在西北一隅”,但“安史之乱”时,边兵东调,国防空虚,吐蕃乘虚而侵入河陇,进而并吞安西北庭,致使半壁河山沦陷近百年。唐前、后期丝路经济贸易交往的状况,河西的军事力量与朝廷的重视程度,凉州居民的生活画面以及文人精神面貌等都能从凉州诗歌中窥其概貌。

其次,就其历史价值来说,凉州诗由早期描写凉州的风土人情繁华景象等到后期的以感叹国土沦丧、力求收复失地为主题的转向,正反映出时代的盛衰变化。可以说,凉州诗词一定程度上是唐盛衰历史的一个缩影。

第三,就其文化价值而言,唐以前,描写丝绸之路的诗歌绝少,而唐时描写丝绸之路的诗歌虽多,但探讨的重点仍局限于诗中的音乐文化一隅。我们需要探讨全面的丝绸之路诗歌,不仅包括音乐文化,还涉及贸易文化、地理文化、军事文化等。而今天当我们审视凉州诗,细读这一些具有地域文化特色意味的作品时,可以更切近昔日历史生活的真实面貌,无论是将异域奇观、边地风情纳入题材,开拓诗歌的新领域,还是通过登胜怀古叙述历史事件或引发哲思来拓宽思想境界,都足以显示凉州诗歌的艺术魅力和价值。特别是以“凉州曲”、“凉州词”为主题的诗歌则更突显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色彩,是中西方文化交融之成果,代表着丝路文化对凉州诗的深刻影响。

[注释]

①司马光:《资治通鉴》卷216《唐记》,中华书局1975年版,第6919页。

②李并成、李春元:《瓜沙史地研究》,甘肃文化出版社1996年版,第199~200页。

③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63,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年版。

④唐·慧立等:《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11页。

⑤清·彭求定等:《全唐诗》卷419,中华书局1960年版。

[参考文献]

[1]陈寅恪.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清·彭求定等.全唐诗[M].北京:中华书局,1960.

[3]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M].上海:上海书店出版社,1998.

[4]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M].北京:中华书局,1983.

[5]五代·刘昫.旧唐书[M].北京:中华书局,1975.

凉州词古诗范文第2篇

小学古诗的教学,对于小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有着举足轻重的意义,新课程标准指出:“小学语文教学应该立足于促进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始终警策着我们。

然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又是个难点,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许多教师基本上是一个路子教学:老师讲解,学生识记,最后背诵。虽然现在已经有很多人做了各种各样的尝试来试图改变这一局面:如创设情境教学古诗,利用音乐欣赏古诗,进行美的古诗教学研究,利用网络进行古诗教学,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等等,但总觉得这些教学模式内容丰富,且只留于形式,这样的模式教学,也只能是强硬地灌给学生一些知识,而学生的自学能力得不到培养,更何况中国的古诗诗情画意充满了美感,这种模式教学却又让学生失去了那一双发现美的眼睛。

布鲁纳认为,教学过程就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发现的过程,要求学生主动地学习,强调要自我思考和探索事物,而不应消极地接受知识,要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亲自去发现问题的结论和规律,成为一个发现者。而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是要把古诗以及自然、社会、自我都作为查阅资料等等,探究性学习方式,可以使学生在更高的层面上进行学习。重视探究性学习,并不意味着接受性学习不重要,也不意味着记忆、理解等层面的学习没有必要了。恰恰相反,接受性学习是探究性、创造性学习的前提。这样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完全处于整个学习探索过程之内。现在各种资料充斥着学生的生活,相信学生完全有能力利用自己手头的资料,利用自己已有的查字典解释字词的能力理解古诗。

古诗用高度精炼的语言,形象地表达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集中地反映社会生活,富于激情,并讲求节奏和韵律。每一首诗就是一幅画、一条哲理,一个人的理想、命运、人生、情感。《凉州词》于壮观中寓苍凉、慷慨雄放而气骨内敛,深情蕴藉,意沉调响。《浪淘沙》借黄河雄伟壮美的景色,抒发豪迈的气概,表达作者奋发有为的精神和浪漫气魄。教学这首古诗时,分三部进行:

一、走进古诗

学习这两首古诗,我想先接触诗句,于是从识字入手,先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学习诗中的字词句,如:“羌”、“簸”的读音,“柳”与“女”字的声母区别(就是鼻音与边音的区别),这些字音对于北方人来讲不存在问题,但对于我们南方人来讲,读准字音就是一个难点。如《凉州词》这首诗中的韵脚“间”、“山”、“关”等字的韵母“an”容易读成“ang”。其次,反复朗读诗句,读出七言诗的节奏,如“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并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朗读古诗的方法――起承转合的方法,在读中酝酿情感,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采用个人展示、小组合作,男、女比赛等形式,激发学生诵读的兴趣,达到熟读成诵,默写古诗。最后,整体感知大概诗意,采取同桌互讲,抽查的办法,在理解诗意的同时,锻炼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

二、品诗人

每一首诗都蕴含着诗人的思想和他独树一帜的个性,这两首诗表现两位诗人怎样的思想和性格呢?我引导学生抓住诗中的关键词句结合查阅的资料分析诗人,如《凉州词》一首中,抓住”一片“、”孤城“、”万仞“进行赏析。”孤城“是前两句的重心,作者将”一片“与”万仞“对比,恰如苍茫大海在一叶扁舟,浩渺天空中一朵白云,这种对比不仅突出了城的孤单,而且展示了边塞山川的壮阔雄奇与偏僻荒凉,作者写前两句是为后两句抒情作铺垫,以景为背景,借此景,烘托出戌守者的怨情与豪迈再紧扣一个”怨“字,写出戍守边关将士的哀苦。抓住”春风不度“了解盛唐时期,达官贵人及朝庭对戍守边关、将士的冷寞态度,清晰看到王之涣”少年侠气,常击剑悲歌,慷慨有大略,人民倜傥的异才“的风格,正因为他具有此风格,才”拂衣去官,遍游大河南北,闪谒名公,成为未亲临沙场的边塞诗人之一。又如《浪淘沙》一诗抓住“浪淘风簸”体会明是写黄河历经千辛万苦的流程,暗示写他几经被贬为远州剌史、朗州剌史、播州剌史,连州剌史等等的人生经历。但是作者的诗多数写得比较明快,很少晦涩,无论是古诗、乐府、近体都有共同特点。“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表现他“风格刚健爽朗,积极向上的浪漫主义精神。”《凉州词》与《浪淘沙》两首诗,诗人采用不同的笔调,展开丰富的想象,前者低沉,后者高亢。

三、赏风景

这两首虽然都是以黄河为背景,但是其中的画面组合各有不同,读诗之后,让学生闭眼绘景。学生们意会(1)黄河从远方流来,仿佛与天间白云相连,近处有一座四周都是“万仞山”的孤城,城里有许多的戌卒,有的骑马,有的站岗,有的吹萧……每个人的表情愁苦,但却豪壮……(2)黄河弯弯曲曲,汹涌澎湃,作者站在黄河边,只见黄河水浪淘,于是他就想象逆流而上,到牛郎织女家做客……学生通过意会诗境,领略到大自然的风光,追溯到远古时代奇丽风景。

凉州词古诗范文第3篇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

木兰花令①

黄庭坚

当涂解印后一日,郡中置酒,呈郭功甫

凌歊台②上青青麦,姑孰堂③前余翰墨。暂分一印管江山④,稍为诸公分皂白。

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谁分宾主强惺惺⑤,问取矶头新妇石⑥。

[注]①作于宋徽宗崇宁元年(公元1102年)6月9日,其时作者到太平州(今安徽当涂)任知州,在任上仅9天即被免职。②凌歊台:又作陵歊台,位于当涂县城关镇(姑孰),相传南朝宋武帝刘裕所建。③姑孰堂:当涂地名。姑孰溪流贯其中,姑孰堂凌驾溪上。①管江山:“吏隐”的代称,把做官作为隐居的一种手段,不以公务为念,优游江湖,怡情山林,亦官亦隐。⑤惺惺:此处意谓清醒、明白。⑥新妇石:即望夫石。

14.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开篇两句用典,以当涂的历史遗迹人诗,发思古之幽情,流露出沉重的世事沧桑之感。

B.“暂”“稍”两字既包含对友人的宽慰,又表达了虽遭免官,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

C.词人认为,没有必要一定分清宾主,一切终将归于空无,不信可去问问那屹立的新妇石。

D.这首词虽记宴会,却没有具体描写宴会情形,而是侧重表达作者因被免官而生的感慨。

15.“江山依旧云空碧,昨日主人今日客”两句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4.答案:B[评分说明]选B给3分,其他选项不给分,两个选项及以上不给分。[解析]“但将很快复职的坚定信念”错,属曲解文意。结合上下文,“暂分一印管江山,稍为诸公分皂白。”是写作者虽然被免官,但也有了机会流连山水,享受山水之乐。[命题立意]本题考查理解诗歌内容,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等能力,具体涉及诗歌的内容和意象、表达技巧及作用、重难点诗句和词语的理解、作者的情感态度等内容,能力层级为D级。

15.①江山总是千古一样美好,云空也是千古一样澄碧,昨日自己还是主人,今天就已变成客人,抒发了世事无定、难以预料的人生感慨。②自己居官九日即被免职,把千古不变的江山和云空和世事翻覆对举,表达了对自己遭遇的不平之情和嘲谑之感。[评分说明]共6分,一点3分,意思相近即可。若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即可。[解析]本题根据所选诗歌特点,借鉴2019年高考全国I卷和2020年高考全国II卷命制,既体现了高考命题指向,又实现了对具体诗歌的针对性考查,能有效发挥对高考复习备考的引导作用。试题要求回答词下片一、二两句表达的情感,是近年古代诗歌阅读的常考点,考查考生读懂诗歌的能力。这两句融情与写景、叙事之中,需结合所写之境,所叙之事,分析其背后之情,再结合作者的经历,不难得出答案。

[命题立意]本题考查“分析概括诗人的观点态度”“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的能力,能力层级为D级。

鄂州南楼书事

黄庭坚

四顾山光接水光,凭栏十里芰荷香。

清风明月无人管

,并作南楼一味凉。

[注]崇宁二年,黄庭坚寓居鄂州(治所在今武汉市武昌)时作。诗人刚结束长达六年的贬谪生涯。

(1)结合诗句,简析“接”、“香”字的作用。(4分)

(2)末句运用了什么手法?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境?(4分)

参考答案

.(1)写登临纵目之所见,境界阔大。表达出月下景物的特殊魅力。又极具动感和比拟效果。“接”字写出山川相缪的壮丽景色,接着写夜色中的十里风荷,其特色不在视觉形象,而且清香四溢,着一“香”字而境界全出。(4分)

(2)诗人巧妙地运用了通感(或比拟)的手法,借一“凉”字点明了他在山水间逍遥自适的心境。无论是视觉之“光”,还是嗅觉之“香”,均并作一种“清凉”之感,既切合夏日“追凉”,又蕴涵着玄思理趣。(4分)

译文

站在南楼上靠着栏杆向四周远望,只见山色和水色连接在一起,辽阔的水面上菱角、荷花盛开,飘来阵阵香气。清风明月没有人看管自由自在,月光融入清风从南面吹来,使人感到一片凉爽和惬意。

鄂州南楼书事赏析:

《鄂州南楼书事》是黄庭坚的诗作。这首诗描写的是夏夜登楼眺望的情景。“明月”在诗中起了重要的作用:因为有朗朗的明月,才能在朦胧中看到难以区别的山水一色的景象,才知道闻见的花香是十里芰荷散发的芬芳。特别妙的是诗的后两句,本来只有清风送爽,可是因为皎洁的月光,它那么柔和、恬静,所以诗人觉得清风带着月光,月光就像清风,它们融合在一起送来了凉爽和舒适。

《鄂州南楼书事》描述的情景是:武昌的夏天,热得可怕。那天晚上,诗人登上高高的南楼乘凉。他倚栏而望,明月已近中天,皎洁的清辉倾泻而下。四面的山光与水光相连相映,一片通明;方圆十数里、盛开着芰(菱)花、荷

花,凉爽的夜风中,不断有淡淡的芳香扑面而来。习习清风,朗朗明月,谁也不能对它们管束驱遗,它们慷慨、殷勤地为南楼送来清清爽爽的夜凉,供游人称心快意地消受啊!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4~15题。(9分)

南歌子

黄庭坚

槐绿低窗暗,榴红照眼明。玉人邀我少留行。无奈一帆烟雨画船轻。

柳叶随歌皱,梨花与泪倾。别时不似见时情。今夜月明江上酒初醒。

14.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词写作者同伊人离别在即,行船将发,表达两人难分难舍、无限凄楚的离别之情。

B.窗前槐树绿叶繁茂,室内显得昏暗,室外榴花耀眼,开篇两句以黯淡之景渲染别离氛围,为全词奠定了感伤的基调。

C.本词以柳叶和梨花来比喻伊人的双眉和脸庞,以“皱”眉和“倾”泪刻画了因离别而伤感的伊人形象,通俗而贴切。

D.结句作者写夜半酒醒,唯见月色皎皎、江水悠悠,无限离恨,尽在不言之中,如此写法颇具蕴藉含蓄之美。

15.本词与柳永《雨霖铃》皆为送别词,试比较两首词在表达技巧上有哪些相同之处?请简要分析。(6分)

答案:

14.答案

B。B

项“黯淡之景”不正确,前两句描绘了室外繁茂明艳的景色,与室内暗淡的气氛形成对比,乐景衬哀情,反衬出话别双方感伤凄苦的心境。

15.(1)借景抒情。柳词通过“寒蝉”“骤雨”等意象营造了凄冷的氛围,表达了离别的伤感之情;黄词借“烟雨”“

轻舟”等意象营造了凄迷的意境,表达了离别时的无限凄楚之情。

(2)虚实结合。两首词都写到眼前分别时的凄恻缠绵,这是实写;又都宕开一笔,想象别后酒醒的孤寂凄冷,这是虚写。虚实结合,把离愁别恨抒发得更加淋漓尽致。(评分说明:每点

3

分,其中手法

1

分,结合诗句分析

凉州词古诗范文第4篇

一、品语言:入境

古典诗词的美离不开语言之美,但白纸黑字只能在读者的体验中才能转化为形象的画面和鲜活的生命。引导学生感知诗词之美,培养和提升审美意识,加强其朗诵能力是关键。根据所讲授诗词的特点和学生的情感思维,我通常借助电化教学手段再现作品诗情画意,并辅以相关朗诵磁带或光盘让学生在名家吟诵中体味意蕴美,实现情感的交流融合,达到升华与共鸣。在教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时,为了使学生领略壮丽恢弘、惊心动魄的雄伟画面,步入豪迈奔放的艺术境界。我先用朗诵带唤起学生的审美知觉,再用精心设计的幻灯片创设出审美意境。学生在情景交融中逐步推移、渐次深化,感受到巨浪涛天的江边,壮怀莫酬的苏轼洒酒祭月、栏杆拍遍,发出功业未成而华发早生的感慨。学生移情入境,进入角色,与词的意、情、境合拍,真切感受到作品的韵律美与感染力。

二、品意象:联想

在古典诗词的艺术殿堂中漫步,含英咀华,只有张开想象的翅膀,才能读出作者感受,读出诗情画意。古典诗词往往文字精炼,有时寥寥数语,便生出无穷韵味,如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我在讲授这首小令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象乡村的风光,然后为这首绝妙小令配画。第一步是构图,要求学生合作探究,合理想象,在白纸上勾勒出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瘦马等意象,描绘一幅秋天的乡村素描。第二步是点睛,让学生为图中景物描上色彩:枯萎的藤蔓,光秃的老树,漆黑的乌鸦,古老的小桥,清澈的流水……一幅优美简约的画面,营造出闲适恬淡的田园生活,而一轮夕阳下,打马古道的旅人却让画面生出忧伤悲凉的意境。在自己的绘画里,学生们加深了对小令的体验,深切感受到旅人漂泊天涯的落寞与孤独,更有不少离家求学的学生对家乡和亲人发出深深的思念和眷恋。

三、品景致:融情

清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切景语皆情语也。”古典诗词中的自然景物,往往注入了作者的主观情感,从而为作品的主题思想服务。因此,教师要想方设法引导学生出现在作者营造的意境中,与诗人所寄托的情感碰撞,主动参与文学作品价值的创造。笔者在讲授姜夔的《扬州慢》时,为了让学生理解作品内涵,塑造审美心境,要求其用心品读,反复回味,身临其境感受意象美。在婉约苍凉、如泣如诉的背景音乐中,学生们的思绪穿越到兵荒马乱、风雨飘摇的南宋王朝,仿佛与牵着瘦马的姜夔游走在满目苍凉的扬州街头,看见废池乔木、二十四桥、寂寞冷月、桥边红药……感叹昔盛今衰,发出“黍离之悲”。教师再辅以恰如其分的解说:“金人南犯后已15年,但扬州依然破败萧条,残垣断壁。姜夔悲从景生,哀自心起,于是自度声律,在西风中为扬州唱响一阙凄美的挽歌……”这样,学生通过词中一系列景致,触景生悲,推景及人,把时代的悲苦与个人的境遇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词中实现了与作者情感的共鸣。

四、品哲思:悟理

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其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塑造健康的灵魂,培养高尚的情趣,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因此,在古典诗词教学中,需正确引导学生对人文精神的解读,准确把握诗词意蕴,感知形象与理性之美。

凉州词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空幽静;凄清;无奈;伤感

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5)07-0150-01

历来的文章家都注重炼字。杜甫有"为人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的壮语;卢延让有"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的苦语;杜荀鹤有"典尽客衣三尺雪,炼精诗句一头霜"的豪语。文字和思想情感密不可分,更改一个字,有时也就是改变了作者的情感内涵。但是,高中语文课本古诗词赏析中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就是很多诗人都垂青于"空"字,崔颢的"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黄鹤楼》),李白的"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登金陵凤凰台》),韦庄的"江雨菲菲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金陵图》),似乎无"空"不成诗,无"空"不成文,原因何在呢?

1."空"字渲染环境的幽静,表达抒情主人公归隐闲适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这首诗描绘了秋日傍晚一场秋雨过后的山间景色,清新、宁静而又洋溢着和平安乐的气氛。一个"空"字,写出了山中树木茂盛,人迹罕至,描绘出山中的宁静、村民生活的淳朴,表达了作者内心的一种超然物外、归隐恬适的情怀。他的《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以及《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都运用以动衬静的手法,既写出了山居环境的静谧,又传达出诗人内心的恬淡安逸。

2."空"字渲染景物的荒凉、凄清,传达诗人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前柳,依旧烟笼十里堤。"(韦庄《台城》)。韦庄置身于日趋衰败的晚唐时期,他来到六朝旧都金陵,徘徊于往昔的政治中心,如今已荒废的台城,自不免怀古伤今,分外惆怅。在春雨霏霏江草长齐无人理会名城遗址,人听到鸟叫,感觉六朝恍惚如梦一般,这主要是从一个"空"字表现出来的,鸟声再好听,但无人理会,可见此地已萧条冷落之极。"空"与后两句中的"无情""依旧"一起,造成了诗人有情物无情的巨大反差,取得了非同寻常的艺术效果。

刘禹锡《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诗人把石头城放在沉寂的群山中来写,放在来着凉意的潮声中来写,放在朦胧的月夜中来写,更能显出故国的没落荒凉。一个"空"字尽显六朝繁华俱归乌有,隐含着诗人古国萧条、人生凄凉的深沉感伤。

杜甫的《咏怀古迹・其三》"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诗人用简短而雄浑有力的四句诗,写尽了王昭君一生的悲剧。"连"字写出塞之景,黄沙漫漫,无边无际;"向"字写出了王昭君思念汉室、想念家乡之情。然而天地无情,青冢有恨,昭君怀念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母之邦。一个"空"字,写出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剧和思乡而不得归的伤感。而《蜀相》一诗中"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 碧草映阶,黄鹂隔叶,本是种赏心悦目的景象,然以"自""空"二字修饰,则所含之情便大有转折:青草自绿,无人光顾;黄鹂好音,无人倾听,这是何等凄凉伤感。更加突出了诗人对诸葛亮的怀念和景仰之情。

3.抒写主人公壮志难酬、功业未就的悲愤和无奈

陆游一生主张抗金复国,收复中原,然而南宋小朝廷却偏安江南,不思进取,诗人的一腔爱国之心随着时间的流逝成了泡影。自许为"塞上长城"是他毕生的抱负,灭胡虏是他的一生的追求,但诗人壮志未酬而两鬓已斑,"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书愤》)"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诉衷情・当年万里觅封候》)一个"空"字写出了诗人报国无门,杀敌无路的无奈和悲叹。"美人自刎乌江岸,战火曾烧赤壁山,将军空老玉门关。伤心秦汉,生民涂炭,读书人一声长叹。"张可久的《卖花声・怀古》前三句排比叙事:虞姬刎乌江;孙刘赤壁功曹;班超年迈守边。重点是写后一事,一个书生投笔从戎,功成而名不就,令人长叹而泪下。"空老",更让报国无门的书生们,在生灵涂炭之时,独怆然而泪下,长叹声里,贯穿了古今多少忧患的话题!

4.写出了战争带给人们的创伤,传达出昔盛今衰的伤感

南宋词人姜夔于宋孝宗淳熙三年冬至日路过扬州,目睹了战争洗劫后扬州的萧条景象,抚今追昔,写下了著名的《扬州慢》。当年繁华热闹的扬州"淮左名都,竹西佳处",如今却"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渐黄昏,清角吹寒,都在空城",一个"空"字,写出了写出了今日扬州城的荒凉冷落。

孔尚任《桃花扇》中一曲【北新水令】"山松野草带花挑,猛抬头秣陵重到。残军留废垒,瘦马卧空壕;村郭萧条,城对着夕阳道。"写尽南京城的衰败和荒凉。"残""废""瘦""空"四字,一字一图,一字一泪。用"残"修饰"军",使人想见败军溃逃的情形,这是虚写,是因"废垒"这一眼前实景而引起的联想;"残军"与"瘦马"也是虚实相对,前者为眼前之未见,后者为眼前之所见;昔日用于战争的"垒""壕",如今已"废""空",又衬之以卧在空荡荡的城壕中的瘦弱之马,更凄凉。

4.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

王勃《滕王阁诗》中"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一句,诗人在提出建阁的人如今何在的疑问后,以景作结,似答非答,更进一步抒发了人生盛衰无常而宇宙永恒的感慨。一个"空"字写出了江水永恒、人生短暂。难怪当年曾留下了一字千金的美谈。

相关期刊更多

水资源开发与管理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利部

四川文物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四川省文物局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