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范文第1篇

风俗:祭灶王神打囤

祭灶王神

腊月二十三是统意义上春节开始的第一天,在这天要拜祭灶王神。相灶王神是掌管天下收成的神,拜祭他祈求来年五谷丰登,有好日子过。

打囤

有的地方在这一天还要打囤。即用面粉在地上,一般是存放粮食的地方附近,画出一个或数个圆形,就像是囤的样子。囤是农村存放粮食的一种工具,这一习俗是在生产力不发达的时候,人们为了祈求对庄稼的保护而形成的。

日历:腊月二十四

风俗:扫尘

扫尘

“腊月二十四,掸尘扫房子”,每逢腊月二十四这一天,家家户户都要打扫房子,清洗器具,拆洗被褥。因“尘”与“陈”谐音,扫尘就有着“除陈布新”的涵义,把一切穷运和晦气扫出门,这一习俗寄托着人们破旧立新的愿望和辞旧迎新的祈求。据《吕氏春秋》记载,我国在上古的尧舜时代就有春节扫尘的风俗。

日历:腊月二十五

风俗:接玉皇赶乱岁照田蚕

接玉皇

旧俗认为灶神上天后,天帝玉皇会在腊月二十五亲自下界,查察人间的善恶,并定来年祸福,所以家家都祭祀祈福,称为“接玉皇”。这一天从起居到言语都要谨慎。

赶乱岁

送灶神上天后至除夕才迎回,其间人间无神管辖,百无禁忌,民间多嫁娶,被称为“赶乱岁”。乱岁是民众为自己设计的调节社会生活的特定时段。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可见,在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照田蚕

也叫“烧田蚕”、“照田蚕”、“烧田财”,是流行于江南一带的民间祈年习俗。腊月二十五这一天将绑缚火炬的长竿立在田野中,用火焰来占卜新年,火焰旺则预兆来年丰收。有些地方也会在大年三十举行这一活动。

日历:腊月二十六

风俗:炖大肉

炖大肉

以前普通老百姓的日子都比较穷苦,往往是吃了上顿没下顿,因此好不容易盼到快过年的时候,家里养猪开始杀猪,没有养猪的人家就到集市上去割一块肉回家,于是腊月二十六这一天就有了“炖大肉”的习俗。即使是到了今天,家家的日子都越过越红火,但是在腊月二十六置办点大肉也成为了许多人都没有忘记的老统。

日历:腊月二十六、二十七、二十八

风俗:洗浴

洗浴

统民俗中在这三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气,准备迎接来年的新春,而三天习俗都有不同的说法。有“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的谚语。如果在腊月二十六洗浴,则为“洗福禄”。

日历:大年三十(除夕)

风俗:置天地桌吃年夜饭接财神

踩祟

这是农历年的最后一天,称之为“除夕”,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人们辞旧迎新的好日子。不管这月是有二十九天还是有三十天,通常都习惯称为“大年三十”。除夕晚上全家人会坐在一起吃团圆的年夜饭,之后还有守岁等习俗。

置天地桌

天地桌是一个临时性的供桌,说这天夜里天上诸神要下界,这个桌子是为接神用的。天地桌的内容与常年佛堂有所不同,除共有的挂钱、香烛、五供、大供之外,受祀的对像大都是临时性的,有的在接神后就会被焚化,有的需要到破五、甚至到灯节后才能焚烧。摆天地桌的位置也不统一,如摆在地方宽大的堂屋或院中。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春节家家户户最热闹愉快的时候。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与其说人们是在享受满桌的佳肴盛馔,不如说是在享受那份快乐的气氛。而年夜饭的名堂有很多,南北各地有所不同,有饺子、馄饨、长面、元宵等,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吃饺子的习俗是从汉朝下来的),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另一层意思是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发大财。有的地方在包饺子时,还会把硬币包进去,说是谁先吃着了,谁来年福气更旺。而在南方,则更多的是吃元宵、长面等。

守岁

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除夕守岁就成了新旧交替时的一项最重要年俗活动之一。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志》: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完备,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日“守岁”。除夕之夜,全家团聚在一起,吃过年夜饭,就会一起守岁,有的地方还会点起蜡烛或油灯来守岁。

接财神

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表示欢迎财神降临,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要说些吉利话,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之类的口彩。另外,也有扮作财神爷模样,敲锣打鼓挨家挨户散发财神爷像的。

踩祟

接神后,将芝麻秸从街门内铺到屋门,人在上面行走,噼叭作声,称为“踩岁”,亦叫“踩祟”。由于“碎”与“祟”同音,取新春开始驱除邪祟的意思。

日历:正月初一

风俗:开门炮仗拜年占岁饮屠苏

酒聚财

开门炮仗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拜年

新年的初一,人们会早早的起来,打扮妥当后出门去走亲访友,相互拜年,恭祝来年大吉大利。拜年的方式多种多样,有的是族长带领若干人挨家挨户地拜年;有的是同事相邀几个人去拜年;也有大家聚在一起相互祝贺,称为“团拜”。

春节拜年时,晚辈要先给长辈拜年,祝长辈人长寿安康,长辈可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偷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

占岁

其说始于汉东方朔的《岁占》,谓岁后八日,一日为鸡日,二日为犬,三日为猪,四日为羊,五日为牛,六日为马,七日为人,八日为谷。如果当日晴朗,则所主之物繁育,当日阴,所主之日不昌。后代沿其习,认为初一至初十,皆以天气清朗,无风无雪为吉。后代由占岁发展成一系列的祭祀、庆祝活动。

饮屠苏酒

屠苏酒是一种药酒,用大黄一钱,桔梗,川椒各一钱五分,桂心一钱八分,茱萸一钱二分,防风一两,以绛囊盛之悬于井中,在大年初一时取出来,以酒熬至四五沸。在古代

习俗中,在这天全家饮屠苏酒,可以祛不正之气。古时饮屠苏酒和一般人饮酒是相反的,先从最年少的饮起。大概年少者一天天长大,先饮酒以示祝贺,而年长者过一年少一年,后饮以示挽留。宋朝文学家苏辙的《除日》诗道“年年最后饮屠苏,不觉年来七十余”,说的就是这种风俗。

聚财

俗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这一天不能动用扫帚,否则会扫走运气、破财,而把“扫帚星”引来,招致霉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可以从外头扫到里边。并且这一天也不能往外泼水或者倒垃圾。今天许多地方还保存着一习俗,大年夜扫除干净,大年初一就不动扫帚,不倒垃圾,也不泼水。

日历:正月初二

风俗:回娘家祭财神

回娘家

在正月初二这一天,嫁出去的女儿们便会纷纷带着丈夫、儿女回娘家拜年,有的地方是正月初三。女儿回娘家,必备办一大袋的饼干、糖果,由母亲分送邻里乡亲,一如过年的情景。它表达的是姑娘对娘亲、乡亲的切切思念。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名副其实,女儿回娘家也仅仅是吃顿中午饭而已,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祭财神(北方)

北方在正月初二祭财神,这天无论是商贸店铺,还是普通家庭,都要举行祭财神活动。各家把除夕夜接来的财神祭祀一番。实际上是把买来的粗糙印刷品焚化了事。这天中午要吃馄饨,俗称“元宝汤”。祭祀的供品用鱼或者羊肉。

日历:正月初三

风俗:羊日烧门神纸谷子生日小年朝贴“赤口”送年

羊日

说正月初三是女娲造羊的日子,故称“羊日”。在这一天里,人们不能杀羊,如果天气好,则意味着这一年里,羊会养得很好,养羊的人家会有个好收成。在初三这天夜里,把过年时插在门上的松柏枝及家里和门口所挂的门神门笺等一并焚化,表示年已经过完,又要开始营生。有“烧了门神纸,个人寻生理”的谚语。

谷子生日

民间以为正月初三为谷子生日,这一天祝祭祈年,且禁食米饭。有的地方也把正月初八定为谷子生日。

小年朝

即天庆节。宋代宫廷节日,宋真宗大中祥符元年,因有天书下降人间,真宗下诏书,定正月初三日为天庆节,官员等休假五日。后来称小年朝,不扫地、不乞火,不汲水,与岁朝相同。

贴“赤口”

在中国南方,认为大年初三这天容易发生口角,不易拜年,所以在这天早上要贴“赤口”也就是禁口。所谓“赤口”,一般是用约长七八寸、宽一寸的红纸条,上面写上一些出入平安吉利的话,贴在前门和后门的门顶上,另外有一张是放在垃圾上面挑出外面倒掉。而这些垃圾正是初一初二两天因“聚财”的风俗积下来的。总之,贴“赤口”,就是为了让人们心理上觉得一年到头都能出入平安,不与人发生口角或各种不幸的灾难,家中多多招财进宝,万事如意。

送年

民间认为这天是“年”已经过完了,一般要早晚上举行送年仪式,意思是送诸神和祖先回天。

日历:正月初四

风俗:迎灶神送火神

迎灶神

灶王爷要点查户口,所以家家户户都要守在家里,准备丰富的果品,焚香点烛并施放鞭炮,以示恭迎。

送火神

北方有些农村风俗,绑火神,用玉米梗或麦梗帮在棍子上,点燃后从自己家送到河里去,代表一年家里无火灾。

日历:正月初五

风俗:破五祭财神送穷开市

破五

正月初五,俗称破五。妇女们在这一天可以不再忌门,开始互相走访拜年、道贺。新嫁女子也可以在这一天归宁。民俗一说破五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也有一说破五这一天不宜做事,否则本年内遇事破败。

祭财神(南方)

南方人在正月初五祭财神。民间说,财神即五路神。所谓五路,指东西南北中,意为出门五路,皆可得财。每到过年,人们都在正月初五零时零分,打开大门和窗户,燃香放爆竹,点烟花,向财神表示欢迎。接过财神,大家还要吃路头酒,往往吃到天亮。大家满怀发财的希望,但愿财神爷能把金银财宝带来家里,在新的一年里大发大富。俗以为接路头,越早越好,最早接到的才是真神,特别灵验,因此叫“抢路头”。

送穷

送穷是中国古代民间一种很有特色的岁时风俗。其意就是祭送穷鬼穷神。相穷鬼乃颛项之子。他身材赢弱矮小,喜欢穿破衣烂衫,喝稀饭。有的地方破五这一天忌出门,有的地方要在十字路口烧香,然后放个响炮,认为这样可以崩除穷气,求得财运。民间广泛流行的送穷习俗,反映了中国人民普遍希望辞旧迎新,送走旧日贫穷困苦,迎接新一年的美好生活的统心理。

开市

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关门,而在正月初五开市。俗以正月初五为财神圣日,认为选择这一天开市必将招财进宝。股票市场也大都是在这一天开市。

日历:正月初七

风俗:人日熏天吃七宝羹

人日

正月初七是人日,亦称“人胜节”、“人庆节”、“人口日”、“人七日”等。说女娲初创世,在造出了鸡狗猪牛马等动物后,于第七天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朝开始有人日节俗,魏晋后开始重视。古代人日有戴“人胜”的习俗,人胜是一种头饰,又叫彩胜、华胜。从晋朝开始有剪彩为花、剪彩为人,或镂金箔为人来贴屏风,也戴在头发上。如果正月初七天气晴朗,则主一年人口平安,出入顺利。

熏天

民间在这天要吃春饼卷或者盒子菜,并且要在庭院里摊煎饼,俗称为“熏天”。

吃七宝羹

顾名思义,七宝羹是用七种菜做成的羹,在人日的时候食用,以此来取吉兆,并说此物可以除去邪气、医治百病。各地物产不同,所用的菜不同,取意也有差别。广东潮汕用芥菜、芥兰、韭菜、春菜、芹菜、蒜、厚瓣菜;客家人用芹菜、蒜、葱、芫茜、韭菜加鱼、肉等;台湾、福建用菠菜、芹菜、葱蒜、韭菜、芥菜、荠菜、白菜等。其中芹菜和葱预示聪明,蒜预示精于算计,芥菜可以使人长寿。

日历:正月初八

风俗:顺星放生祈福

顺星

顺星又称为祭星。在正月初八晚上,人们无论是否去庙里进香祀星君(即顺星),都要等天上星斗出齐后,举行一个顺星的祭祀仪式。祭星时,要在案头、灶台、门槛、锅台等处各放一盏黄灯花并点燃,有避除不祥之意。有些地方在祭星结束后,全家会聚在一起吃一顿元宵。

放生祈福

正月初八有“放生”活动,就是把家里养的一些鱼、鸟拿到外面,放归野外。明代刘侗在《帝京景物略》中记载说:“正月八日,石磴巷放生,笼禽雀、盆鱼虾、筐螺蚌,罗堂前,僧做梵语,数千相向,纵羽空飞,孽着落屋上,移时乃去,水之类投皇城金水河中网罟笋饵所希至。”初八放生的风俗是古人在新

春开始期盼各种生物兴旺发达的愿望。

日历:正月初九

风俗:天日

天日

说正月初九为天界最高神祗玉皇大帝的生日,俗称“天公生”。说玉皇大帝是主宰宇宙最高的神,这天主要有祭玉皇、道观斋天等习俗,有些地方,天日时妇女备清香花烛、斋碗,摆在天井巷口露天地方膜拜苍天,求天公赐福。

日历:正月初十

风俗:石头生日贺老鼠嫁女

石头生日

十和石谐音,说这一天是石头的生日,凡磨、碾等石制工具都不能动,甚至设祭享祀石头,恐伤庄稼。也称“石不动”或“十不动”。有些地方在这一日有向石头焚香致敬或午餐吃馍饼的风俗,有的地方有抬石头的习俗,就是将一瓦罐放在石头轮流抬,如果瓦罐不落,则预示着来年丰收。

贺老鼠嫁女

这是旧时民间的俗信,亦称“老鼠嫁女”“老鼠娶亲”。具体日期因地而异,有的在正月初七,有的在正月二十五,不少地区是正月初十。这一日忌开启箱柜,怕惊动老鼠。还有的地区于老鼠娶妇日很早就上床睡觉,也不为惊扰老鼠,俗谓你扰它一天,它扰你一年。

日历:正月十一

风俗:子婿日

子婿日

这一天是岳父宴请子婿的日子,称为“子婿日”。初九庆祝“天公生”剩下的食物,除了在初十吃了一天外,还剩下很多,所以娘家不必再破费,就利用这些剩下的美食招待女婿及女儿,民歌中有“十一请子婿”的说法。

日历:正月十三

风俗:海生日

海生日

据民间说,女娲造人时,前六天分别造出了鸡、狗、羊、猪、牛和马,第七日造出了人……第十三天造出来的是鱼和虾。于是农历正月十三就成为渔家统的节日――海生日。这一天,渔民们都会不约而同地来到海边的龙王庙前,为大海庆祝生日,祈求平安发财。这一统延续了几千年,如今这一祭海仪式仍然在胶东大地的海边渔家奉为最重要的节日。

日历:正月十四

风俗:娘娘诞辰

娘娘诞辰

明间将正月十四这一天称为“临水娘娘”(又称“顺天圣母”)的诞辰。说临水娘娘姓陈,是唐朝大历年间的人,后来成为了拯救难产妇女的神仙。于是民间立祠奉祀,称为“临水娘娘”、 “顺天圣母”。这是古代妇女畏惧难产而鼓舞自己的一种方式。有些地方在这一天有喝亮眼汤的习俗。

日历:正月十五

风俗:送孩儿灯迎紫姑走百病偷

菜节

送孩儿灯

因为“灯”与“丁”谐音,因此在这天娘家会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简称“送灯”,也称“送花灯”等。这一习俗许多地方都有,而不同的地方不同的灯笼有不同的寓意。

迎紫姑

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占卜蚕桑,并占众事。

走百病

也叫游百病,散百病,走桥等,是一种消灾祈健康的活动。元宵节夜妇女相约出游,结伴而行,见桥必过,认为这样能祛病延年。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范文第2篇

寒衣节是每年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特别注重祭奠先亡之人,谓之送寒衣。你知道各地寒衣节有什么习俗吗?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寒衣节各地风俗_寒衣节各地传统习俗,但愿对你有借鉴作用!

各地寒衣节传统习俗有哪些北京

“十月一,送寒衣”这句老话最早就来源于老北京,大概在明朝的时候,老百姓们就有送寒衣的习俗了,每年天气逐渐变冷的时候,人们都会穿上保暖的衣服,而这个时候也应该为死去的亲人们送去寒衣了。因此,每年的十月初一,人们都会用纸糊制成寒衣,在寒衣包袱上写上名字和地址,为死去的亲人焚烧。

南京

南京的人们在十月初一这一天,将各种颜色的纸糊成衣服、鞋帽等,并且装在一个红色的纸袋里,写上死去的亲人的名字和身份,晚上把红色的纸袋供上祭奠一番,然后再焚烧,以此来表示对亲人的记挂,保佑亲人。有的人们还会用收获的粮食做一些羹来让亲人们尝新。

洛阳

在洛阳有一句古话:“十月一,油唧唧”,这句话是说,在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这一天,人们会炸一些食物,包饺子,用这些食品来供奉祖先,由于这些食物比较肥腻,因此会弄得“油唧唧”。在洛阳,部分地区的人们不去坟头烧寒衣,而是在家门口或者十字路口的地方烧寒衣。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在天快黑的时候,人们会抓一把土,在家门口撒成一个圆圈状,然后焚烧寒衣来祭奠祖先。一些热心的人们还会到十字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焚烧送去寒衣。

山东

每年的农历十月初一,也是山东人为死去的亲人上坟的日子,他们会将自己秋收的物品为死去的亲人供上,向祖先报告一年的丰收成果。除了这些之外,他们也会用彩纸剪成衣服,为祖先焚烧,表示“十月一,上坟烧寒衣”的意思,为死去的亲人送去过冬的衣服。在山东的淄川地区,他们除了上坟祭祖之外,在傍晚还会到野外的路口,为那些没有后人的死者添送寒衣。

山西

在晋南地区,人们习惯用五色纸做成衣服,然后在纸里加上棉花,意思是说为去世的亲人做一些棉衣、棉被,也好让他们度过这个寒冷的冬天。而在晋北地区,人们讲究用五色纸做成衣、帽、鞋、被等各种御寒物品,有的人们还会用纸做一套房屋,有门有窗,为死者焚烧,非常精致美观。

寒衣节各地的民间习俗清明节、中元节和寒衣节是史上的三大鬼节之一,按照中国的传统来说,这是一个鬼门关打开,鬼怪可以在人间出游的日子。因此,了解寒衣节的注意事项对人们来说,是特别重要的一件事。

农村人现在仍然保留着这个习俗,到这一天,农民们要烧五色纸,这就是给死去先人们的衣服,在阴间他们能用的上。送寒衣的仪式也是很讲究的,我们这里会在十月初一这天的傍晚,把准备好的五色纸,备几份,每一份要送给一位失去的亲人,然后要亲手用金箔做成元宝,和寒衣一起烧给先人。

在家门口用草木灰或者是炉渣撒上一个未封闭的圆圈,在圆圈开口的地方插上香烛,后面摆上饺子、果子一类的贡品,并插上竹筷。把准备好的五色纸和金元宝放在圆圈的中间,然后点燃它们和香烛,人们就在这时就可以一边磕头一边把想和先人说的话一并说出来,听说他们来领衣服时,会听到你说的话。

山东多是人们上坟祭祖的传统日子,这天上坟除了烧纸以外,还用彩纸剪做衣帽,焚于墓前,有"十月一,上坟烧寒衣"之说,意为祖先捎去过冬衣服。桓台居民多是用"煎馅食"祭祖。还于傍晚到野外路口,为没有后人的死者祭祀,添"御寒衣";

北京有句谚语叫"十月一,送寒衣"。意思是天气冷了,一家都穿新衣了,也应该给死去的亲人寄点寒衣去。于是人们总是预先糊好"寒衣包"、"金银包袱",在包袱外面写上地址,某某人收,然后再焚化了;

寒衣节祭祀习俗烧寒衣

十月初一,也是冬天的第一天,此后气候渐渐寒冷。人们怕在冥间的祖先灵魂缺衣少穿,因此,祭祀时除了食物、香烛、纸钱等一般供物外,还有一种不可缺少的供物--冥衣。在祭祀时,人们把冥衣焚化给祖先,叫做“送寒衣”。因此,十月初一,又称为“烧衣节”。

准备供品

一般在上午进行。供品张罗好后,家人打发小孩到街上买一些五色纸及冥币、香箔备用。五色纸乃红、黄、蓝、白、黑五种颜色,薄薄的,有的中间还夹有棉花。晌午吃过饭,主妇把锅台收拾干净,叫齐一家人,这就可以上坟烧寒衣了。

进行拜祭

到了坟前,焚香点蜡,把饺子等供品摆放齐整,一家人轮番下跪磕头;然后在坟头划一个圆圈,将五色纸、冥币置于圈内,点火焚烧。有的人家不但烧冥币,还烧用五色纸糊成的豪宅、汽车等“奢侈品”,一边烧,一边念叨:“某某呀,你活着时辛苦操劳,死了就好好享福吧,住豪宅,开宝马,风风光光,气死阎王!”生怕亲人在阴曹地府过不上好日子。

还有的人家,在坟头划圆圈时,不忘在旁边另加个圆圈。其用意乃在救济那些无人祭奠的孤魂野鬼,以免他们穷极生恶,抢走自家祖先的衣物。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范文第3篇

一年中有很多特殊的日子,正是这些不平凡的日子,给我们的生活增添了无穷的乐趣,给我们的内心带来了归属感,这些特殊的日子,我们统称为节日。下面我们一起走近几个主要的节日,作一番了解。

[解读·探究]

一、第一季度节日

典例1:鼓角梅

花添一部,五更欢笑拜新年。(孔尚任《甲午元旦》)

解读:这里的

“新年”指春节即农历新年,俗称过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

典例2:见说马家滴粉好,试灯风里卖元宵。(符曾《上元竹枝词》)

解读:农历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为“上元节”。

典例3: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袁宏道《满井游记》)

解读:旧时以阴历二月十二日为花朝节,说这一天是百花的生日。

点拨:第一季度内的节日以春节为主,春节历史悠

久,起源于殷商时期年头岁尾的祭神祭祖活动。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花朝节,俗称“花神节”“百花生日”“花神生日”“挑菜节”。

二、第二季度节日

典例4: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杜牧《清明》)

解读:清明节,又叫踏青节,按阳历来说,它是在每年的4月4日至6日之间。

典例5:年年端午风兼雨,似为屈原陈昔冤。(赵蕃《端午三首》其二)

解读:五月五日,端午节,又叫端阳节。

点拨:清明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 每月都有初五、十五、二十五三个带五的日子,初五是开头的一个五,故叫端五。端午节的主要习俗是吃粽子、赛龙舟,传说是为了纪念屈原。

三、第三季度节日

典例6: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苏轼《水调歌头》)

解读:苏轼作此词时,正值中秋佳节,一轮明月高挂。中秋节,中国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八月十五。

典例7:待到重阳日,还来就。(孟浩然《过故人庄》)

解读:“重阳日”指九月九日,即为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点拨: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因此秋中第二月叫仲秋,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九是阳数,固重九亦叫“重阳”。民间在该日有登高的风俗,所以重阳节又称“登高节”。

四、第四季度节日

典例8:天时人事日相催,冬至阳生春又来。(杜甫《小至》)

解读:冬至,时间在每年的阳历12月21日至23日之间,俗称“冬节”“长至节”“亚岁”等。

典例9:腊日常年暖尚遥,今年腊日冻全消。(杜甫《腊日》)

解读:这两句意思是说,往年的腊日天气还很冷,温暖离人还很遥远,而今年腊日气候温和,冰冻全消。腊日,指的是腊月初八,即为腊八节。

点拨:冬至,是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也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俗喝“腊八粥”。

[巩固·飞跃]

1.根据诗词,写出相应的节日。

(1)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节日:

(2)汨罗沉没一流恨,湘楚常怀千古羞。

节日:

(3)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节日:

2.根据习俗,写出相应的节日。

(1)吃元宵。 节日:

(2)扫墓,祭祀祖先。 节日: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范文第4篇

传统除夕俗习俗1、年夜饭

除夕夜的年夜饭也叫团圆饭,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因为正值冬天,北方人常常在饭桌中间设置火锅,因此也称围炉。

2、传统座次

按照老礼,除夕夜传统的座次是“尚左尊东”、“面朝大门为尊”。年宴的首席为辈分最高的长者,末席为最低者。如果是请客,首席为地位最尊的客人,主人则居末席。首席未落座,其余都不能落座,首席未动手,大家都不能动手。

3、饮食特色

北方人年夜饭的菜色中常包括水饺、鱼、年糕、长年菜等。因为水饺状似金元宝,有富贵之意;鱼这道菜不能吃完,因为在汉语中“鱼”和“余”同音,有“年年有余”的吉祥意思;年糕则有“年年高升”之意;吃长年菜则有长寿的意涵。华南则多有鸡、烧肉、发菜、蚝豉等,因为“发菜蚝豉”与“发财好市”谐音。江南的典型年夜饭必有鱼,丰盛汤锅。

4、贴春联

春联,也叫“门对”、“春贴”、“对联”、“对子”,属于楹联的一种,是一种独特的文学形式。

这副世界上最早的春联,“三阳始布,四序初开”记载在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敦煌遗书上,撰联人为唐人刘丘子,作于开元十一年(720xx年)。百姓春节贴春联的民俗从明代才开始盛行,潮流发源地是南京。现在江南地区百姓讲究在大年三十上午贴春联。

5、祭祖

据民俗专家、南京大学民俗艺术研究室主任陈竟介绍,祭祀祖先是除夕的第一件大事。在我国很多地方,这一天,民众都会在家中摆上丰厚的饭菜,点燃香烛,家长率领子孙们叩拜。北方一些地方的农村还会在家中焚烧纸钱。大年三十傍晚时分,在祖宗像前点上香烛,倒上美酒,摆上菜肴,全家人举行隆重的祭祀仪式,表达“慎终追远”的感情。等各位先人用过年夜饭之后,人们才开始享用。

6、贴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中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春节贴“福”字,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福”字究竟该怎么贴没有统一的标准、

7、守岁

守岁的习俗在中国有近两千年的历史。晋朝人周处《风土记》中说到蜀地年俗,年末人家相互馈送年节礼物,称为“馈岁”;相互宴请,称为“别岁”;除夕通宵不眠,称为“守岁”。这是现今看到关于守岁习俗的最早记载。但这时守岁似乎还是地方性年俗,隋唐之后,守岁成为全国的共同年俗。

各地除夕习俗山东:团圆饺子

鲁北一带,大年三十中午全家人必须坐在一起吃饭,这叫过团圆饭,必须吃。傍晚开始放鞭炮,家家门口点一堆火,街坊邻居在一块放烟花,特有气氛。三十晚上不许睡觉,守岁过12点,12点后放鞭炮吃饺子。此是要看谁家鞭炮响的早(于是好多人家是卡着表等时间),等待时钟一敲过12下,鞭炮立刻响起来,过年的鞭炮一直持续到初一早上5点多。然后吃饺子,这是团圆饺子,必须吃,无论吃多少都要吃。不是常说初一的饺子三十的面嘛,三十半夜和初一的饺子全都是三十包好的。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也有称“团拜”的。早上吃饺子或蒸饺,这是年后第一顿饭也是必须吃的,初一一天不许做家务。

湖南:“朝财进宝”

大年初一早起,人们先拜天地、家神、尊长,然后出门拜年。称为“拜年无大小”。湖南人除夕会吃鸡、肉、鱼三样。将其炖好后再在上面撒满红红的辣椒粉,象征年年有余、五谷丰登。大年初一会由一家之主准备早茶,将鸡蛋,爆米花、红枣、白糖同煮。鸡蛋以圆为佳,象征全家团圆;爆米花象征鱼米丰收、五谷丰登;红枣、白糖象征生活甜蜜、幸福。

除夕之夜12点的时候,各家要把一个做好的金元宝模型送到门外,代表在新的一年里会招财进宝大年初一、初二这两天人们不扫地、不汲水甚至不动火,饭菜都预先弄熟,称为“压岁”。

海南:“吃新节”

海南至今仍保持着他们民族古老的生活习惯与风俗,“吃新节”就是其中之一。"吃新"就是吃新收获的劳动成果。饭,是用刚从田中收割来的新谷米煮的;酒,是用新糯米酿的;菜、鱼、肉等均是当年种养的。

开封:大年一个月

开封民间过年并非单指阴历正月初一,还包括年头、年尾,从旧岁的十二月初八至新年正月初五均是年日。一到“腊八”,开封城乡便有“年味儿”了。二十三、祭灶官。

祭灶过后,家家都忙于置买年货,打扫房子迎接新年,尤其是烟、酒、鱼、肉和走亲戚用的礼品更不能少。置办年货一直忙到腊月三十。于今开封仍流传有一首过春节的民谣:“二十三,祭灶官;二十四,扫房子;二十五,打豆腐;二十六,去割肉;二十七,杀只鸡;二十八,杀只鸭;二十九,去打酒;年三十儿,贴门旗儿。”

上海:“开门红”

农历正月初一为春节,俗称过年。年处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称“开门炮”,其原意是驱邪,,企求全家兴旺平安。

年初二清晨,各商店及手艺人都焚香敬神,称“烧利节”,中午十分,店主还设酒款待店员,一起祈求新年生意兴隆。年初五,相传为财神生日,大街小巷的商店开门营业,这一天中午每家都吃馄饨,以示兜财。此外在乡间田头还有木人头戏(今称木偶戏)。

东北:粘豆包

进入腊月后会先杀一头猪,请村里人吃一顿,以示庆祝。然后再包粘豆包、做豆腐。粘豆包多由大黄米作皮包上豆馅制成,几乎家家都做,多则上百斤,少的也有几十斤,可以吃上一个冬天。大年初一和初五吃饺子。

年前三件事送灶神 大扫尘 备年货

农历12月23日,旧俗叫送灶神日,这天送灶神上天,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人们把灶君神位打扫干净,置酒、糖、果、糕,焚香祭灶。希望他“上天讲好话,下界保平安”。民间传说灶君是个大老粗,怕他讲错话,故祭品有用糯米做成的糕点,意在把灶君的牙粘住,不许他乱说,灶君升天后到大年初一清晨才回来。相传灶神掌管一家之福祸,故湛江的农村至今仍很重视送灶神。

过年初一到十五的风俗范文第5篇

1、春节是中国民间最隆重盛大的传统节日,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理想愿望、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攘灾、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春节,狭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广义上是指农历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春节又称过年,在历史发展中,杂糅了多地多种民俗为一体,形成了一些较为固定的风俗习惯。春节期间均以除旧布新、拜神祭祖、驱邪攘灾、祈求丰年为主要贺岁内容,形式丰富多彩,带有浓郁的各地域特色。春节是敦亲祀祖、祭祝祈年的日子,祭祀活动依循祖上规矩,进贡上香,叩拜行礼,庄重肃穆,一丝不苟。拜神祭祖习俗盛行于南方沿海一带,承袭古时习俗,春节期间多地有举行隆重盛大的报祭天地神恩、迎禧祈福等祭祝祈年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热闹喜庆,年味浓郁。春节习俗活动甚多,贴年红、守岁、吃团年饭、拜年等各地都有之,但因风土人情的不同,细微处又各有其特色。就广东而言,可分为粤中(珠三角)、粤西、粤北、粤东(潮汕、客家)几大地域,各具人情风韵。广东有一句俗语“年廿八,洗邋遢”,意思是说在农历十二月二十八日这一天全家人要留在家里打扫卫生,除旧布新,贴年红(挥春),迎接新年。年末的除夕,祭祖、吃年饭、守岁和逛花市是老广辞旧迎新的几件大事。

2、新年初一,不少乡镇农村从凌晨就开始迎春接福、拜祭太岁以众神,鞭炮齐响,辞旧岁、迎新年等各种庆贺新春活动达于高潮。大年初二是开年日,做鱼肉碗菜祭奉神灵祖先,然后吃开年饭;年初二这天也是出嫁女儿回娘家的日子,要夫婿同行,所以俗称“迎婿日”。从年初二开始走亲访友拜年,拜年当然少不了代表着心意的礼包,礼包除了要有代表红红火火的红色元素以外,寓意大吉大利的大桔和利利是是好意头。大年初四是祭财神的日子。大年初六,商店酒楼才正式开张营业,而且要大放鞭炮,不亚于除夕的境况。初七是人日,一般不外出拜年。年初八是开工日,派发开工利是,是广东老板过年后第一天上班首要做的事;利是利是,寓意着一年都能利利是是,大红大紫。年初八前走亲访友拜年基本完毕,从年初八起(有的地方从年初二开始)便陆续举行隆重的群体大型祭祝祈年活动,期间伴以各种民俗文化表演节目,礼俗内容主要是迎神、游神、祭礼,主旨是酬谢天地神祖恩德,净土驱邪、保境平安,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节庆活动一直持续到正月十五或十九才结束。(潮汕称“游神赛会”、“营老爷”,粤西称“游老爷”、“游菩萨”、“年例”,福州称“迎神”)一系列的节日庆典活动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愿。春节民俗的形成与定型,是中华民族历史文化长期积淀凝聚的过程,在传承发展中承载了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

(来源:文章屋网 )

相关期刊更多

中国老年学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吉林省卫生健康委员会

中国纪念馆研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中国博物馆协会纪念馆专业委员会

中国青年研究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共青团中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