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

抗真菌药物范文第1篇

[关键词] 耐药白色念珠菌;中药单体;协同作用;协同机制;体外实验

[收稿日期] 2013-05-21

[基金项目] 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重大专项(2011ZX09102-007-03);广东省科技厅科技计划项目(2010B030700044,2011A030100013);2010年广东省教育厅高层次人才资助项目;广州市科技局科技计划项目(12A062131631)

[通信作者] *江涛,教授,Tel:13711564968,E-mail:

[作者简介] 万江帆,硕士研究生,Tel:15999948362,E-mail:

白色念珠菌Candida albicans为常见的条件致病性真菌,属于酵母科念珠菌属。在人体免疫功能正常的情况下极少出现系统性真菌感染,但在过去30年里,由于免疫抑制、器官移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症等多种易感因素的出现,侵袭性念珠菌感染(invasive Candidia infection,ICI)率呈不断升高的态势,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尽管由各种非白色念珠菌(non-C. albicans)引起的ICI有所上升[1],但当前白色念珠菌仍然是导致ICI最主要的病原菌。以国内一份2013年进行的多中心调查研究结果为例,由白色念珠菌引起的ICI占总ICI病人数的41.8%,患者接受治疗后病死率仍高达36.6%[2]。另一份由中国医院侵袭性真菌检测网(CHIF-NET)新的数据也显示,白色念珠菌占引起ICI病原菌总数的50.1%[3]。

目前,临床上常用于抗念珠菌病的药物有:①作用于麦角甾醇合成途径的三唑类药物,其代表性药物为氟康唑,为治疗ICI的最常用的一线用药[2];②直接作用于真菌细胞膜上麦角甾醇的多烯类药物,如两性霉素B;③抑制真菌核酸合成的5-氟胞嘧啶与灰黄霉素;④抑制β-(1,3)-葡聚糖合成酶的棘白霉素类,如卡泊芬净,阿尼芬净等。此外,还有一些具有新型抗真菌机制的药物,如能抑制真菌细胞壁上几丁质(chitin)合成的药物,如:尼可霉素(nikkomycins)、多抗霉素(polyoxins)[4-5],以及通过干扰真菌细胞线粒体能量代谢以诱发细胞凋亡的某些抗菌肽(antimicrobial peptides)[6]等都处于研究开发阶段。本文就中药单体与抗真菌药物联用对耐药白色念珠菌的协同作用及其机制研究进行综述。

1 白色念珠菌耐药性现状及耐药性产生的机制

尽管各种新型抗真菌药物不断面市,但抗念珠菌病治疗所面临的最主要障碍仍然是耐药性的出现。世界上最大规模的抗真菌监测网络ARTEMIS项目(ARTEMIS program)2010年的数据显示,2001年至2007年期间从世界各地临床上分离出的超过12万株的白色念珠菌中发现氟康唑耐药率为1.4%,伏立康唑耐药率为1.2%[7]。然而,在我国白色念珠菌的耐药率较世界平均水平高,尽管缺乏全国性大面积调查,但有资料显示,截至2011年,部分医院的白色念珠菌对氟康唑的耐药率已高达10.4%[8]。

有关白色念珠菌耐药性的产生,目前已有较为深入的研究,真菌对不同药物所产生的耐药性,其机制也不尽相同。常见的耐药机制有:①药物靶酶基因突变或过表达,如ERG11(也称为CYP51A)是唑类药物靶点羊毛甾醇14α-脱甲基酶的编码基因,该基因的突变会导致唑类药物对靶点的亲和力降低,同时,ERG11过表达能导致药物敏感性下降。②药物外排泵编码基因的过度表达,例如编码ATP结合盒转运蛋白(ATP-binding cassette drug transporters,ABCT)的CDR1,CDR2基因过表达后能加速多种药物的主动外排[9];以及编码主要易化超家族(MFS)的多重耐药基因如MDR1过表达能在不消耗ATP的条件下将药物泵出胞外[10]。③真菌细胞膜通透性改变导致药物难以进入胞内,引发耐药性的产生。④针对棘白霉素类产生的耐药性主要与编码葡聚糖合成酶的FKS1与FKS2基因变异相关[11]。以上多种耐药机制可能同时存在,导致耐药性进一步增强,并引发多重耐药性。为避免耐药性的产生,治疗过程中可采用联合用药方案,通过分别作用于不同靶点的药物的联合用药可迅速在短期内杀灭真菌。例如由美国感染性疾病学会制定的《念珠菌病临床诊疗指南》(2009年版)中关于成人中枢神经系统念珠菌病与心血管系统念珠菌病的治疗推荐使用两性霉素B脂质体联用氟胞嘧啶[12]。

2 中药单体联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的协同作用研究现状

体外评价两药是否具有协同作用常采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checkboard microdilution assay)并按部分抑菌浓度指数(FICI)或者ΔE模型评价,由于多数文献采用FICI进行评价,故通过查阅相关文献[13-24],整理出2006至2012年期间中药单体联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抗白色念珠菌的FICI结果(表1)。

表1 中药单体联用临床常用抗菌药物抗白色念珠菌的FICI

Table 1 The FICI of chinese herbal monomers combined with antifungal agents against Candida albicans

注:a. FICI = MICA联合用药/MICA单独用药+MICB 联合用药/MICB 单独用药;具体FICI数值参考相关文献,取MIC50或MIC80进行计算的FICI值可能略有不同。b. 当FICI>4时,两药相互作用模式为拮抗;当0.5

除表中所列数据外,尽管还有一些研究没有报道FICI数据,但仍然提示该中药单体具有协同抗真菌的作用,如有波兰学者发现联用1/2MIC浓度的天竺葵挥发油能使氟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从12 mg・L-1降低到0.064 mg・L-1,使伏立康唑对白色念珠菌的MIC从0.125 mg・L-1降低到0.006 mg・L-1[26]。李丰霞等发现与40 mg・L-1的汉防己甲素联用后,氟康唑对16株白念珠菌的MIC从0.25~64 mg・L-1下降至0.125~16 mg・L-1[27]。

3 中药单体联用抗真菌药物的协同机制研究

3.1 中药单体降低药物外排泵基因的表达 如前文所述,药物外排泵是真菌最为重要的耐药机制之一,而研究发现许多中药能通过抑制编码药物外排泵的表达水平来实现逆转耐药性与发挥协同作用。Zhang等采用流式细胞术与RT-PCR测定经汉防己甲素处理后的白色念珠菌的药物外排泵活性以及主要的耐药基因MDR1,FLU1,CDR1,CDR2的表达水平。结果发现汉防己甲素能抑制药物转运蛋白并降低了不同药物敏感性的白色念珠菌的CDR1,CDR2基因的表达水平,在氟康唑耐药菌株中还发现能降低MDR1与FLU1基因的表达水平[28]。另有Zhang等进行的后续研究报道,通过采用RT-PCR测定汉防己甲素联用氟康唑组与对照组中白色念珠菌的MDR1,FLU1,CDR1,CDR2与ERG11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联用组能显著降低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的CDR1,CDR2的表达水平,但对于氟康唑敏感的白念珠菌,CDR1,CDR2,FLU1,ERG11基因的表达均有所上升[29]。尽管以上2篇文献所报道的结果有所不同,但均提示抑制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中编码ABCT的CDR1,CDR2基因可能是汉防己甲素协同抗耐药白念珠菌的关键因素之一。

羽苔素E(Plagiochin E)是从苔类植物地钱中提取得到的双联苄类化合物。Guo等发现羽苔素E能与唑类药物发挥协同作用,实验采用HPLC-MS法测定罗丹明(Rodamin 123)外排来评价外排泵活性,发现羽苔素E能抑制耐药白色念珠菌的外排泵蛋白的活性,并能抑制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主动外排基因CDR1的表达水平[30]。冷萍等用HPLC-MS法测定耐药白色念珠菌胞内氟康唑浓度,发现经羽苔素E处理后的耐药白色念珠菌胞内的氟康唑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且呈剂量依赖型[31]。与之类似地,Huang等发现从唇形科植物黄芩中提取的黄酮类化合物黄芩苷也能抑制氟康唑耐药菌株的药物外排泵活性、减少罗丹明外排,从而与氟康唑发挥协同作用(FICI为0.069,表1)[15]。

3.2 中药单体诱导胞内活性氧升高 活性氧(ROS)是激活线粒体信号转导通路、诱发细胞凋亡(apoptosis)的第二信使。ROS在胞内蓄积能使线粒体通透性转变孔(MPTP)开放,线粒体膜电位(MMP)下降,线粒体释放凋亡诱导因子激活Caspase级联反应,最终使细胞凋亡[32]。除线粒体介导的凋亡通路外,ROS还能通过直接损伤DNA分子、活化核转录因子NF-κB等多途径导致细胞凋亡[33]。而真菌,特别是白色念珠菌,对ROS诱导的细胞凋亡比较敏感,常被用作研究氧化应激导致的细胞凋亡现象的模型[34]。总的来说,促使胞内ROS水平上升能有效抑制真菌的生长。近年来的研究发现,ROS诱导的凋亡是中药协同抗耐药白色念珠菌的重要机制之一。

小檗碱是从小檗属、黄连属植物中提取出的异喹啉生物碱。在与氟康唑、咪康唑联用抗氟康唑耐药白念珠菌的体外实验中有较强的协同效应(FICI分别为0.035,0.134,表1)。许懿等对该结果进行了机制探讨,发现小檗碱与氟康唑合用后能上调耐药白念珠菌的线粒体膜电位,抑制ATP生成,并增加了ROS生成,产生氧化损伤作用。在棋盘式微量稀释法中,添加一定剂量的抗氧化剂维生素C能显著抑制小檗碱的协同抗真菌作用,从而进一步证实了增加胞内ROS是其协同机制之一[35]。

大蒜新素(allicin)是由大蒜中的蒜氨酸经蒜酶自然催化反应所得的一种天然抗菌化合物。安毛毛等发现大蒜新素能显著提高两性霉素B对白色念珠菌的抗菌活性(FICI为0.16,表1)。实验中单用2 mg・L-1大蒜新素对白念珠菌胞内ROS无明显影响,但当0.5 mg・L-1两性霉素B联用2 mg・L-1大蒜新素后,白念珠菌胞内ROS有显著提高,表明大蒜新素具有协同两性霉素B升高白色念珠菌细胞ROS水平的作用[17]。

此外,吴秀祯等发现单独应用羽苔素E能引起线粒体能量代谢异常,使细胞内ROS含量升高[36],进而激活metaCaspase(白色念珠菌中的Caspase同系物)诱导真菌凋亡[37]。Fu等发现黄芩苷与两性霉素B发挥协同作用、促进白念珠菌凋亡的机制也与增加胞内ROS相关(FICI为0.053,表1)[16]。

抗真菌药物范文第2篇

关键词:念珠菌;抗真菌药;药敏试验

念珠菌属一共含有163种菌种,存在于正常人的皮肤、呼吸道、消化道以及泌尿生殖道等部位,是人体的正常菌群,属于条件致病菌。随着广谱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宠物饲养量不断增多,皮肤真菌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增多的趋势。且病原菌感染的类型、致病病菌等,也呈现出明显的地区差异[1]。对此,本文选择最常用的M27-A2法进行对比,选择的药物为目前应用较多的氟康唑以及伊曲康唑,从念珠菌对两种抗真菌药的敏感性以及耐药性的差异,为临床念珠菌病(candidiasis)发现耐药菌株以及治疗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所用40株受试菌株,均来自于2013年1月~2014年11月我院皮肤科患者送检的标本临床分离株。按常规方法及科玛嘉念珠菌显色培养基联合进行菌株鉴定。以沙氏培养基4℃冰箱保存。质控菌株采用CLSI推荐的质控株。所选药物均由厂家直接提供,所有药物均在有效期内。

1.2方法 根据CLSL/NCCLS推荐的酵母微量稀释法抗真菌药物敏感试验参考方案M27-A2[2]严格进行操作,对分离的念珠菌进行氟康唑、伊曲康唑敏感性试验,方法如下。

1.2.1药液的配置 实验前,分别将配置好的贮存的药液取出,置35℃温箱孵化解冻。然后用稀释液RPMI-1640(内含1%葡萄糖)进行倍比稀释,三种药液的配置如下:①氟康唑:取药液先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28 μg/ml),然后将药液以2倍梯度倍比稀释,得到10个梯度实验浓度的药液。氟康唑的终质量浓度范围在0.125~64 μg/ml。②伊曲康唑:取药液先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60 μg/ml),再次作1∶9稀释,得到10倍终浓度(16 μg/ml),然后将药液以2倍梯度倍比稀释,得到10个梯度实验浓度的药液。伊曲康唑的终质量浓度范围为0.0313~16 μg/ml。

1.2.2受试药敏板的制备 ①在无菌96微孔板中用加样枪每行从第2~12孔每孔分别加入配置好的(1~5)×103CFU/ml二倍终浓度菌悬液100 μl;②从第2~11孔,每孔加入药液100 μl,第1、2、3行的药液分别为氟康唑、伊曲康唑,浓度按配置好的浓度范围由高到低;③第12孔加不含药的RPMI1640液基100 μl(作阳性对照);④第1孔加入不含药的RPMI1640液基200 μl(作阴性对照)。

1.2.3质控药敏板的制备 方法同受试药敏板。质控株MIC结果稳定,质控株包含在每一次药敏试验中。

1.2.4培养 将制备好的药敏板加盖后置35℃恒温培养箱中进行孵育,培养48 h,进行结果判定。

1.3结果判定 评分标准:与生长对照孔相比肉眼观察完全透明或未见生长为0分;雾状混浊为1分(念珠菌80%生长受抑制);浊度明显降低为2分(念珠菌50%生长受抑制);浊度轻度下降为3分;浊度未降低为4分。遇有团块、颗粒形成时用吸打、混悬器等技术分离混匀。本试验对Itraconazole、Fluconazole采取评分1分(即80%生长受抑制,肉眼观察为雾状混浊)为判定终点基准MIC。当药物的MIC值超过或低于测定范围时,按以下方法进行统计:当MIC值高于最高浓度64 μg/ml或16 μg/ml时,按≥64 μg/ml或≥8 μg/ml计算,记为耐药;当MIC值为最低浓度以下时,则按≤0.03 μg/ml或≤0.0125 μg/ml计算,记为敏感。

1.4统计学分析 应用SPSS 13.0统计软件,采用χ2检验对两种药敏试验方法进行对比分析。

2 结果

对于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本研究现采用M27-A2方案对临床应用较早、价格相对低的氟康唑与近些年应用较广的伊曲康唑作对比分析。念珠菌对两种药的敏感性实验结果,见表1。

用SPSS对其进行χ2检验,χ2=0.600,P=0.438,P>0.05,表明两种药物对念珠菌的敏感性无明显差异,对念珠菌而言两者都是很好的抗菌药物。这与有些文献报道不符,考虑可能为样本量小或地区念珠菌敏感性差异有关。

3 讨论

本实验分别采用M27-A2法,测定40株临床分离念珠菌MIC值,试验表明,大多数菌株对所测的唑类药物是敏感的。氟康唑应用于念珠菌之间的体外药敏试验研究最多。NCCLS的判定折点为:MIC≤8 mg/L敏感,16~32 mg/L是中介性敏感(I),≥64 mg/L则为耐药。本药敏试验结果显示75.5%的念珠菌对氟康唑敏感性较好,低于部分文献报道[3],考虑可能与念珠菌的耐药性增加相关,但是有研究报道药敏试验提示耐药者仍有对治疗反应良好的现象。伊曲康唑用于念珠菌的体外药敏试验的研究相对氟康唑较少。M27-A规定的判定折点为MIC≤0.125 mg/L为敏感,0.25~0.5 mg/L为S-DD,≥1 mg/L则为耐药。MIC为S-DD和耐药的菌株对伊曲康唑的反应差。

近几年,由于念珠菌感染的发病率和耐药率逐年增多,甚至较少见的头癣也时常见到,它主要通过人与人、人与患病动物相互接触而引发[4]。为了提高对真菌病的诊断和治疗水平,临床微生物实验室需密切配合临床,做好真菌的常规检验的同时,应积极开创和改进真菌药敏试验方法,氟康唑、伊曲康唑对念珠菌均具有较好的敏感性,本实验结果显示两者无明显差异,因氟康唑价格相对低廉,且对念珠菌的抗菌作用较好,仍可作为念珠菌感染的主要治疗药物。此外,临床医生也应提高对药物敏感性测定的重要性认识,应用药敏试验,选择敏感的药物,减少耐药菌的出现。

参考文献:

[1]王迎林,陆祖萍,项彤,等.宁波地区浅部真菌病3637例致病菌的菌种分析[J].中国皮肤性病学杂志,2012,26(10):900-901.

[2]王端礼.医学真菌学实验室检验指南[M].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03-104.

抗真菌药物范文第3篇

【关键词】

土荆皮;水翁皮;余甘子皮;抗真菌活性;体外

Study on antifungal activity of cortex pseudolaricis alternative medicine in vitro

GUI Shu-hua, FU Tao, WANG Jie,et al.

New Drug R&D Dept.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Guangzhou 510006,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study the antifungal activity of extracts from Bark of Cleistocalyx operculateand Phyllanthus emblica L. in vitro for their application of medicinal pharmacology. Methods The minimum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MIC) and the minimum concentration (MFC) of extracts from Bark of Cleistocalyx operculateand Phyllanthus emblica L. against 11 strains dermatophytes were determined by media dilution method. Results Apart from Trichonphyton mentagrophyton (Wuhan strain) and Candida parapsilosis (Wuhan strain) (MIC=3.13μl/ml), MIC of Cortex Pseudolarici extract against other strains were 6.25μl/ml, MFC value were similar to its MIC. All the strains were not susceptible to extracts from Bark of Cleistocalyx operculateand Phyllanthus emblica L, their MIC>50 μl/ml, miconazole nitrates MIC and MFC

【Key words】

Cortex Pseudolarici; Cleistocalyx operculate; Phyllanthus emblica L;Antifungal activity; In vitro

土荆皮来源于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和近根树皮。最早见于清代赵学敏所著《本草纲目拾遗》, 性辛、温、有毒、止痒杀虫, 用于治疗癣症。经研究发现, 其含有二萜类、三萜类、三萜内酯及甾醇类等成份。现代药理实验表明其具有抗真菌、抗肿瘤、抗生育、使胆囊自截等作用[1]。

金钱松为我国二级保护植物,资源难求,在临床上用药治疗有一定的困难,因此水翁皮与余甘子皮常作为土荆皮的替代品在临床上使用。但对于水翁皮和余甘子皮是否真正具有抗真菌活性尚缺乏实验研究报道。本课题拟对作为“土荆皮”入药的习用替代药材水翁皮与余甘子皮进行抗真菌活性筛选研究,为水翁皮与余甘子皮的临床应用提供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仪器 Spx-150B生化培养箱(上海康华生化仪器厂),EYELA型旋转蒸发仪,水浴锅,高压灭菌锅,蛇形冷凝管,打粉机,小研钵,一次性试管,三角烧瓶,蒸发皿,移液管 1、2、10 ml各若干。

1.2 实验药物与试剂 沙氏琼脂培养基(批号200903023);达克宁,购自广东市药检所,批号:20080301;药材1购于广州杏园春大药房,经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鉴定教研室吴文如讲师鉴定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 Merr. Et Perry)的树皮水翁皮;药材2购于广州致信药业,经鉴定为桃金娘科植物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 Merr. Et Perry)的树皮水翁皮药材;药材3购于云南村药材市场,经鉴定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树皮余甘子皮。药材4采于四川五块石药材市场,经鉴定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干燥树皮。

1.3 实验菌种 11株菌种,由上海华山医院皮肤科真菌室以及武汉同济医科大学医学真菌室提供。上海株:断发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羊毛状小孢子菌,武汉株:须毛癣菌、猴毛毛癣菌、黑青毛癣菌、白色念珠菌32035、白色念珠菌38253、犬状小孢子菌、滑念珠菌、无色红毛毛癣菌。

2 方法与结果

2.1 实验样品制备 分别取土荆皮、水翁皮和余甘子皮药材粗粉各约50 g,分别加70%乙醇回流提取2次,第一次加入10倍量体积的乙醇,第一次加入8倍量体积的乙醇,1.5 h/次。过滤,洗涤药渣后,合并提取液,用旋转蒸发仪回收至无醇味,水液回收至少量,转移至蒸发皿,水浴蒸干,并置于60℃烘箱中烘干得浸膏。用打粉机将浸膏粉碎,过100目筛,得实验粉末。

2.2 含药培养基的制备(试管药基法)

称取沙氏琼脂培养基39 g,加入600 ml蒸馏水使充分溶解后,置高压灭菌锅中115℃灭菌15 min,备用。称取样品各2.2 g,加入44 ml灭菌培养液,即得5%浓度的样品,分装2 ml至试管并置斜面。依次稀释至浓度2.5%, 1.25%,0.625%, 0.313%l, 0.152%, 0.076%浓度,同法置斜面。

2.3 菌液制备 将沙氏培养基斜面上25℃孵育2周的菌种,用接种钩挑取适量菌落放入消毒乳钵中,加入1 ml生理盐水,研磨成真菌混悬液,再在血细胞计数板上用生理盐水调整菌液浓度到1×105~106/ml。

2.4 菌液接种 对照管和试验管每管均用划线法接种1白金耳,置28℃恒温箱中培养,每日观察实验结果。

2.5 杀菌试验 将上述培养未生长的菌落接种至液体培养基,继续孵育12 d,每天观察实验结果。

3 实验结果

判断标准:以有无菌生长为判断标准,与阴性对照组(菌落生长正常)比较,有肉眼可见菌落生长者为无抑菌作用,无菌落生长者的药物最低浓度为药物的最低抑菌浓度(MIC)。

药基法观察结果:阴性对照组试管均在接种1~3 d后菌落开始正常生长,水翁皮1、水翁皮2及余甘子皮含药基试管与对照组相比无明显的抑制生长效果,对11菌种MIC均>50 μl/ml。土荆皮有较强的抑菌活性,除对武汉须毛癣菌、武汉滑念珠菌的MIC为3.13 μl/ml外,其余菌株均为6.25 μl/ml。阳性对照药达克宁对11株皮肤癣菌株均表现出显著抑菌活性, MIC均

杀菌实验结果:含达克宁药基接种到液体培养基后,再培养的菌落,生长十分缓慢,说明达克宁有明显的抑菌作用,观察12 d后,液体培养基中仍无真菌生长的浓度判断为药物的MFC,达克宁MFC

4 讨论

土荆皮又名土槿皮、金钱松、水松皮、荆树皮,为松科植物金钱松(Pseudolarix kaempferi Gord)的干燥根皮或近根树皮[2],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收载的常用中药,性温,味辛;有毒,有杀虫、止痒作用,常用于疥癣瘙痒。其中含有二萜类、三萜类、三萜内酯及甾醇类等成分,具有强烈的抗真菌、抗肿瘤作用[3,4],其应用前景广阔,但当前有限的植物资源已成为开发其活性产物的巨大障碍。

金钱松(Pseudolarix kameferi Gord)是我国特有的著名古老孑遗松(Pinaceae)树种,大约起源于白垩纪中晚期,曾广泛分布于北纬33°~52°地区[5]。在更新世大冰期后,各地金钱松相继灭绝,只有在长江中下游地区幸存下来,现在正处于濒危状态,已被列为国家二级保护植物[6,7]。该树种的根皮和近根皮部分被称为土荆皮,在我国民间作为中药入药已有悠久的历史。

水翁皮,为桃金娘科水翁Cleistocalyx operculatus (Roxb.) Merr. Et Perry的干燥树皮,味辛,性温,有止痒,杀虫功效,可用于癣癞,阴囊瘙痒,脚癣,皮肤瘙痒等。据文献报道,广东习用其作土荆皮入药。据考证,广东在清代(公元1711年)已开始应用,用于杀虫,治癣。疗效可靠,与正品相仿。为了与正品区别,可称为广东土荆皮入药[8]。

余甘子皮是大戟科叶下珠属落叶乔木余甘子(Phyllanthus emblica L.)的树皮,分布于我国的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省及东南亚、印度等地。经研究发现,主要含酚性成分、有机酸、还原糖、多糖、黄酮类、类酯与香豆精、植物甾醇、三萜、挥发油等,果仁中还含有不饱和脂肪酸。全世界有17个国家或民族在自己的传统药中使用余甘子[9]。

目前国内市场上土荆皮的代用药材十分混乱,主要流行的土荆皮习用药材主要为水翁皮[8]、紫荆皮[10,11]、余甘子皮[12]。由于来源科属不同,功能主治互有差别,亟待统一标准,正本清源,以达到一药一名,规范用药。建议国家药典委员会尽快制定质量标准。临床医生及药房工作人员在使用土荆皮时,在质量标准未统一的情况下, 应详细了解本地的使用习惯,以期正确使用和鉴别土荆皮。

水翁皮与余甘子皮作为土荆皮入药,是否同土荆皮一样具有抗真菌活性,目前未见有实验室报道。在我们的研究结果中,水翁皮和余甘子皮提取物并没有体现出体外抗真菌活性,因此在临床使用中,作为土荆皮的习用药材,水翁皮和余甘子皮用治癣类等真菌感染所致皮肤类疾病,可能并不具有土荆皮同样的疗效,此研究结果对土荆皮的临床使用有一定的提示。

参考文献

[1] 宋永锋,陈虹,李灵芝.土荆皮的研究进展.天津药学,2001,12,13(6):9-10.

[2] 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人民卫生出版社,1992:628.

[3] Chen K, Zhang YL, Li Z L,et al. St ructure and stereochemistry of pseudolarolide J,anovel nortriterpene lactone from pseudolarix kaemp feri. JNa Prod,1996,59 (12):1200-1202.

[4] Li X C,Elsohly H N. Two auronols f rom Pseudolarixamabilis.J Nat Prod,1999,62 (5):767-769.

[5] 王理达,胡迎庆,果德安,等.13种生药提取物及化学成分的抗真菌活性筛选.中草药,2001,32(3):241-244.

[6] 魏学智,胡玉熹,林金星,等.中国特有植物金钱松的生物学特性及其保护.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增刊):73-77.

[7] 傅立国.中国植物红皮书一稀有濒危植物.第1册.北京:科学出版社,1992.

[8] 房志坚,王瑾,罗集鹏.土荆皮与广东土荆皮的生药鉴定.中药材, 1994,17(2),15-19.

[9] 朱艳媚.余甘子的研究进展.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7, 20 (7):622-623.

抗真菌药物范文第4篇

【关键词】 真菌;抗真菌类抗生素;真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耐药性

近几年由于广谱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肿瘤药、免疫抑制剂和侵袭性操作的大量应用,使导致菌群失调和机体对真菌的抵抗力降低,由真菌引起的感染随之增多,抗真菌药物的大量应用,真菌的耐药情况也日趋严重,给真菌感染的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为此,本文总结了本院新分离的320例真菌药敏结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320例标本均来自2007年11月至2008年12月间本院住院感染患者临床送检标本,男 192例,占60%;女128例,占40%。患者年龄10~85岁,其中>60岁210例,占65.62%。包括血液、痰、尿液、阴道分泌物、伤口分泌物等标本,其中同一患者同样标本多次分离出同样酵母菌者,按1株计算。

1.2 检测方法 常规分离临床标本,应用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酵母样真菌鉴定板,检测酵母样真菌及对7种抗真菌药物(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咪康唑、益康唑、氟康唑、制霉菌素、灰黄霉素)的敏感度。

2 结果

真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各种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的敏感率见表1。320株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的敏感试验结果显示,总体耐药率(包括中介菌株)最高的是灰黄霉素(92.81%),其次为益康唑(56.69%)、咪康唑(38.75%)、氟康唑(32.19%),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氟胞嘧啶的敏感率较高,分别为97.81%、92.19%、82.19%。

表1

8种酵母样真菌的药物敏感率(敏感株,%)

菌名总株数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5-氟胞嘧啶氟康唑咪康唑益康唑灰黄霉素

白色念珠菌195194(99.48)187(95.89)163(83.58)137(70.25)121(62.05)87(44.61)19(9.74)

热带念珠菌4343(100.00)41(95.34)38(89.40)34(79.07)27(62.79)15(34.88)0(0.00)

光滑念珠菌5651(91.07)52(92.85)47(83.92)35(62.50)37(66.07)24(42.85)2(3.57)

克柔念珠菌98(88.88)0(0.00)4(44.44)7(77.78)6(66.66)3(33.33)0.(0.00)

平滑念珠菌22(100.00)1(50.00)1(50.00)1(50.00)0(0.00)0(0.00)0(0.00)

皱褶念珠菌55(100.00)5(100.00)5(100.00)3(60.00)4(80.00)0(0.00)0(0.00)

出芽毛孢子菌44(100.00)3(75.00)4(100.00)4(100.00)0(0.00)0(0.00)0(0.00)

头状地丝菌11(100.00)1(100.00)1(100.00)0(0.00)1(100.00)0(0.00)0(0.00)

合计320313(97.81)295(92.19)263(82.19)217(67.81)196(61.25)192(40.31)23(7.19)

3 讨论

药敏结果显示,320株真菌对7种抗真菌药物耐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黄霉素、益康唑、咪康唑、氟康唑。灰黄霉素为较早的主要抗真菌药之一,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已逐渐为其他药物取代,本结果灰黄霉素的耐药率最高可能与早期大量使用有关。而益康唑、咪康唑也表现较高的耐药率,显示真菌对唑类药物的耐药率增多,有文献[1]批出,其耐药机制与唑类药物靶酶(细胞色素P450LILI)改变相关联,而真菌细胞膜固醇类成分改变可导致抗真菌药物通透性降低,基因突变又导致了该类药物对其亲和力的下降。目前临床应用较多的抗真菌药物是氟康唑,而氟康唑近年的耐药率有所上升,本文结果显示为32.19%,与相关报道一致[2]。由于氟康唑在目前的抗真菌药物中毒副作用小,抗真菌作用强,抗真菌谱广,可用于各种真菌感染,并有口服和静脉注射两种剂型,成为医院深部真菌感染的常用药物,甚至有学者将其作为白细胞减少、机体免疫力降低的肿瘤患者以及器官移植患者的预防性用药。

作者单位:421002南华大学附属南华医院

正由于近几年来临床大量应用,促使了真菌耐氟康唑菌株的快速产生。

本文结果显示两性霉素B、5-氟胞嘧啶、制霉菌素都有显著的体外抗菌活性。其中两性霉素B抗菌谱广,为治疗各种严重真菌感染的首选药,但要考虑不良反应严重,对心、肾等有严重的毒副作用且肠道反应大,有些患者不能耐受,所以应用较少,但在临床上对于两性霉素B不能耐受者可以用咪康唑替代。而5-氟胞嘧啶临床疗效不佳,用量大,疗程长,极易发生耐药性,不宜单独使用,与两性霉素B常用于治疗严重深部真菌感染。制霉菌素口服后胃肠道不吸收,几乎全部自粪便中以药物原形排出,使用制霉菌素治疗患者应服药至症状消失,培养转阴后48 h。

目前认为治疗真菌感染病提倡联合用药,最佳联用方案如:氟康唑400~600 mg/d与两性霉素B 0.5~1.0 mg/(g•d)连续治疗10~14 d[3]。临床医生应该根据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合理选用药物,提倡联合用药,以减少耐药性的产生。

参 考 文 献

[1] Rex JH,Rinaldi MG,Pfaller MA,et al.Resistance of candi daspe-cies to fluconazole.Agent S Chemother,1995,39(1):1.

抗真菌药物范文第5篇

中图分类号:R285.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349(2009)09--0068--03

近年来,由于许多因素的影响,诸如广谱抗生素、糖皮质类固醇、免疫抑制剂、抗肿瘤药的大量应用,以及艾滋病患者的剧增等,使真菌病的发病率日益增大,其中深部真菌感染的发病率增加了40倍。寻找广谱、高效、低毒的抗真菌药物已成为国内外研究的热点。从20世纪20年代开始,我国研究者从中药中寻找抗真菌药物,进行了化学及药理研究,至今已发现300余种中药具有抗真菌活性。研究范围从单味中药发展到复方,研究和探索抗真菌中药的有效成分及作用机理等,为发现和研制抗真菌药物提供有利的线索和理论依据。目前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提取主要有水煎剂,乙醇、乙醚、稀醋酸等的浸出制剂。另外研究中药对病原菌的体外抑菌活性试验方法很多,一般采用的方法有管碟法、固体培养基法、纸片抑菌法、平皿稀释法以及平板打孔扩散法等,它们通常只用于对中药的抑菌活性作定性研究;定量分析常用二倍稀释法。本文就近年中药抗真菌的研究综述如下。

1 单味中药实验研究

杨风琴等采用试管药基稀释法,测定8种中草药对8种致性病浅部真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8种中草药提取物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等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尤以白头翁、公丁香抗菌作用显著,其平均MIC为10.10%、10.63%。王理达等采用显微镜直接计数法和MTT法测定了黄柏等13种生药醇提物的抗真菌研究,结果发现黄柏、丁香、乌梅等有强烈抑制真菌活性作用。谢水祥等采用菌落计数法对20种中药进行实验,结果发现知母、地肤予、苦参、黄连等9种药物,有明显抑制絮状表皮癣菌的生长作用。王吴等采用浅部真菌接种菌量的计数,观察丹参、苦参、蛇床子等10种中草药对8种致病性浅部真菌的抑菌实验及MIC测定,其中茵陈、黄连、胡黄连、白头翁水提物在5%的浓度即对部分浅部真菌产生抑制作用;在国内首次测定了蛇床子、胡黄连、白头翁的平均MIC,其中白头翁的平均MIC为9.38%。宫毓静等发现牡丹皮、土槿皮等22种中药对一种或几种真菌有较强抑制作用。现从药典收录的植物类抗真菌中药统计寒味药多,甘昧药较少,多归胆经。1995年~2004年近10年来,我国学者对187味中草药进行了抗真菌作用研究。其中具有杀灭真菌作用的77味,有明显抗真菌作用的44味,抗真菌作用微弱的41味,抗真菌作用不确定的5味,无抗真菌作用的20味。

2 复方中药抗真菌的实验研究

由于中药复方组方复杂多样,有效成分难确定,抗菌研究相对困难,大多数作用机制尚不清楚,有些方剂中的单味药无明显的抗真菌活性,但复方却呈现一定的疗效。如姜欣等m’发现对于免疫功能下降的白色念珠菌感染动物模型,抗真菌药物与补中益气汤配伍用的存活率显著高于单独使用抗真菌药物组,复方并无明显抗真菌作用,而是通过改善机体免疫力而协助抗真菌。徐洪波对藿黄散洗剂进行了体外及体内实验室研究,结果发现藿黄散洗剂对须癣毛癣菌、犬小孢子菌、絮状表皮癣菌和红色毛癣菌的MIC分别为31.2、15.6、15.6、15.6mg/mL,动物模型实验有效,显著改善症状。陈华萍等采用试管法对龙风洁身纯、易舒特洗剂、肤阴洁、洁尔阴洗液4种中药洗剂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表明对白色念珠菌有抑制作用。张尊祥掣选用楮叶、苦参、黄柏、露蜂房、蛇床子等组成“铁扇癣痒平”;采用对倍液体稀释法测定该药对金红色毛癣菌、紫色毛癣菌、须毛癣菌和石膏样小孢子菌体外抑制作用,结果该药对真菌均有抑制作用。杨志波等对枯矾、明矾为主的复方进行体外抑菌实验,结果复方二矾对石膏样毛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红色毛癣菌的MIC:0.25%、0.5%、0.5%。隋芝芹等以苦参、甘草为主进行了抗真菌试验,结果表明苦甘洗剂对浅部真菌有抑制作用。范瑞强等以丁香、藿香为主复方,对红色毛癣菌、白色念珠菌等的抗菌研究,结果该药有抗菌作用。谢淑霞等报道祛癣洗剂对我国南方常见的9种致病真菌均有抑制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在6.25%~50%之间,对癣菌的抑制作用优于对白念珠菌。复方苦槿霜对部分常见皮肤致病真菌(红色毛癣菌、石膏样毛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犬小孢子癣菌)有抑制作用。10%和20%复方苦槿霜抑菌效果与达克宁相当(P

3 中药抗真菌有效成分的实验研究

随着提取、分离和结构鉴定技术的迅速发展,在中草药中寻找有效抗真菌成分近年来取得一定的成就。从研究发现中药抗真菌的有效成分主要有萜类、挥发油、醛类、酮类、皂苷、脂肪类化合物等。王淑芳等从莪术的干燥根茎研究中发现羟基类广谱抗真菌成分,在小于50μg/mL的浓度下即可抑制常见皮肤癣菌和某些深部感染真菌的繁殖生长。杨得坡发现广藿香挥发油对12种皮肤癣菌有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MIC)50~400μL/L。张广文等发现藿香精油等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常见皮肤癣菌及烟曲霉等18种深部致病真菌有抑制作用。付爱华等报道东北刺人参挥发油(醇类、醛类、酯类和萜类)有很强的抗真菌活性,对红色毛癣菌、犬小孢子菌、须癣毛癣菌、紫色毛癣菌、断发毛癣菌等常见皮肤癣菌有抑菌和杀菌作用,MIC为0.0625%~0.125%,MFC为0.125%~0.25%。江涛等妇采用试管内药基法进行实验及电镜观察,对22种中草药有效成分进行抗真菌研究,结果发现β―松油烯、松油烯―4醇、二氢姜黄酮、姜黄醇、桉叶醇、柠檬醛、丁香酚具有强抗真菌作用(MIC10~0.09μg/mL),小檗碱、黄芩苷、苦参碱、大黄酚、丹皮酚、丹参酮抗真菌作用亦较强(MIC50~10μg/mL)。卢瑞芳等发现大蒜素具有很好的抑制真菌作用,采用试管稀释法测定MIC及MBC。

4 中药抗真菌的机理研究

由于中药成分复杂,所以对抗真菌的机理尚不十分清楚,研究认为中药对真菌的作用机理主要在于对真菌细胞壁、细胞膜的作用;对真菌细胞核酸、蛋白质的作用;对细胞能量代谢及一些其他作用如干扰真菌对物质的吸收及摄取等。目前大多数是通过电镜观察或其他方法而间接得知,如江涛等从细胞、亚细胞水平观察抗真菌机制,经过电镜观察发现,经抗真菌有效成分(β―松油烯、松油烯―4醇、二氢姜黄酮、姜黄醇、桉叶醇、柠檬醛、丁香酚)作用后红色毛癣菌细胞有明显改变:细胞膜明显皱缩,细胞器及细胞核消失,细胞浆被电子薄区占据。张文娟对肉桂醛的抗黄曲霉作用及超

微结构的研究中发现,肉桂醛有明显的抗黄曲霉作用,主要通过破坏真菌细胞壁,使药物渗入菌细胞内,破坏细胞器而起强大的杀菌作用。宋军等利用电镜也观察到,柠檬醛首先通过改变膜的通透性损伤质膜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后,与DNA相互作用,使DNA产生不可逆损伤。透射电镜下所见也进一步证明,丁香作用部分在细胞膜。罗东辉等通过电镜观察到,肉桂醛和茴香醛对糠秕孢子菌损伤发生在芽孢形成的某一阶段,芽孢是最薄弱的靶位。李大宁等用流式细胞仪测定了3种中药活性成分(小檗碱、黄芩苷、丁香酚)对白念菌DNA合成周期的影响,发现随着药物浓度升高,白念菌处于S~G2~M期的细胞比例呈降低趋势,即细胞分裂受到抑制,并发现药物处理后的细胞荧光强度减弱,表明DNA含量的减少。叶元康认为大蒜可通过氧化蛋白质巯基使蛋白质灭活,与含巯基的化合物竞争或非竞争地抑制某些酶而影响真菌的代谢。白玫等用3H~TdR渗入法实验发现茴香醛对白色念珠菌核酸代谢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与浓度成正比。罗曼等应用单细胞凝胶电泳与显微多道分光光度图象分析系统证明柠橡醛引起黄曲霉DNA断裂,并使黄曲霉质膜和线粒体超微结构和功能改变。由于真菌本身是一复杂的有机体,对中药活性成分的反应可能是复杂的且多方面的。因此今后对中药抗真菌机理的研究,不应只停留在电镜观察细胞超微结构变化上和对真菌的宏观影响上,应更加细致地研究中药活性成分是如何作用于这些细胞结构而使其发生改变结合现代科学技术,采用一些先进的生物技术分离有关酶基因,来揭示中药的抗真菌作用机理。

相关期刊更多

工程抗震与加固改造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

混凝土与水泥制品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苏州混凝土水泥制品研究院

粉煤灰综合利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河北省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