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暑诗词

大暑诗词

大暑诗词

大暑诗词范文第1篇

“金谷园中莺乱飞,铜驼陌上好风吹。”唐代著名诗人刘禹锡的《杨柳枝》中这一绝句,让人有亲临晋朝富豪石崇别墅、汉宫铜驼柳陌上,任凉风吹拂的清凉感觉。而他那首“千竿竹翠数莲红,水阁虚凉玉簟空。琥珀盏红疑漏酒,水晶帘莹更通风”。更是让身处烦热之中的人有梦回唐朝,把酒赏荷,悠哉乐哉之感。

白居易的纳凉诗也不比刘禹锡逊色,有其《消暑》诗为证:“何以消烦暑,端坐一院中,眼前无长物,窗下有清风,散热由心静,凉生为室空,此时身自保,难更与人同”。从诗中可体会到:诗人独坐院中,迎着临窗的徐徐清风,修心养性,自得其乐。诗人不仅善于消暑,享受自然凉风,而且也自觉避开社会的污浊之风,自保其身,不与俗人同流合污。其纳凉诗喻意深远。

宋朝诗人杨万里,把盛夏的炎热与乘凉的惬意,写得维妙维肖:“细草摇头忽报侬,披襟拦得一西风。荷花入暮犹愁热,低面深藏碧伞中。”(《暑热游荷花池》)坡有词云:“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洞仙歌》)把在水殿乘凉的惬意描述得情趣盎然。

诗人秦观有一首诗也写到夏风凉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诗人独自来到碧波荡漾的莲花池边,凉风吹拂时柳荫下凉爽,风乍定后莲池飘香。诗写得栩栩如生,与坡的《洞仙歌》有异曲同工之妙。

南宋词人辛弃疾的《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别有一番情趣:“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静谧的半夜里,清风徐来,蝉鸣声远,让人烦热渐消,心静神爽;预示丰年的一片蛙声,也是一曲动听的催眠曲。

大暑诗词范文第2篇

小暑刚过,接踵而来的又是大暑。农谚有“小暑交大暑,热的无处躲”的说法,到了大暑正值中伏前后,是一年中最热的时候。也是雷阵雨最多的季节,“夏雨隔田埂”及“夏雨隔牛背”等,形象地说明了这个时期的雷阵雨,常常是这边下雨那边晴,正如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诗句:“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炎炎盛夏,难耐的燥热萦绕在身旁,连空气里似乎也弥漫着惶恐不安,让人有窒息的感觉。酷热的盛夏,确实在磨练人的意志。人们常说心静自然凉,当我蜗居独处时,把如火的骄阳关在门外,饮一杯壶中的凉茶,读一读桌上的唐宋诗词,一首首泛起微微凉意的古诗,让心灵渐渐褪去了原来的燥热,顿时拥有了一片清爽。在这细细品味中,方知夏天有夏天的味道,读诗品茶似乎也是其乐无穷,不难体会到唐代诗人李昂所说:“人皆苦炎夏,我爱夏日长”。的确在这炎炎夏日里,摒弃了浮躁的心情,静下心时凉爽也会慢慢浸润自己的心田。

一首首解暑的古诗,令人难忘。最喜欢唐朝高骈的《山亭夏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绿叶茂盛,树阴清凉,楼台的影子倒映在清澈的池水里……满架的蔷薇散发出的清香弥漫在整个庭院中,沁人心脾。如今细细吟诵这首诗,心里好一派清凉。虽然时下已经没有滿架蔷薇一院香的去处,但在小城的古桥边樟树下,除了烈日当空的正午,早晚这里都聚集着无数乘凉的老人,在大樟树的浓阴里细数着漫漫夏日,从百荷园吹来阵阵清凉荷风沁人心脾。从古桥下流过的河水带去炎炎酷热,这里是老年人夏天一个別有天地的乖凉去处,这里飘逸着诗意的凉爽。

夏日,在微风中纳凉,别有一番滋味。古代文人也是这般惬意,“携杖来追柳外凉,画桥南畔倚胡床。月明船笛参差起,风定池莲自在香。”秦观携杖出户寻觅纳凉胜地,看到画桥南畔,绿柳成行,在这月明之夜,笛声参差而起,在水面萦绕不绝,池中盛开的莲花,在微风中幽香散溢,而杨万里也禁不住这诱人的凉风,在《夏夜追凉》中感叹道:“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小城多少追凉的人,迎着平天湖畔的晚风,在竹深树密处匆匆而行,追逐那份恬静,寻找那缕清凉,湖光山色,清风灯影,是炎炎盛夏人们心中不可或缺的清凉之地。因为在湖畔晚风里有如诗般意境。

当然夏天终归是炎热的,当你静下心来,抛下烦躁的困扰,读几行清凉夏日的古诗,是否顿感一丝凉风舞袖回旋,让你倍感清凉呢?大暑过后又是立秋处暑,“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凉风习习的秋天就要到来,炎夏毕竟是短暂的。

大暑诗词范文第3篇

“黄四娘家花满溪,千朵万朵压枝底。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你听过这首诗吗?这就是好听的“江畔独步寻花”,竟然被爸爸改成了“奶昔诗”。这是怎么回事呢?那还得从去年暑假说起。

去年暑假我去了北京。在那里我和比我大4个月的萌萌姐姐一起接受棒棒姐姐的“诗歌培训”。她教我们的就是这首“江畔独步寻花”。我俩太笨,教了半天也没记住。爸爸在一旁听到了,就对姐姐开玩笑说:“你的教法不对,让我来教她们,保证马上就能记住。”爸爸把诗词一改,就变成了“黄四娘家喝奶昔,喝完奶昔爬楼梯。爬上楼梯往下看,对面有个肯德基。”这一下,我俩马上就背熟了。棒棒姐姐听了,对爸爸说:“你教错了吧,还是我来吧。”谁知她脱口而出的竟然也是“黄四娘家喝奶昔”!这下弄得我们大家都哈哈大笑。爸爸把这诗改得还真有点邪门。

今年暑假作业里就有这首诗。一背起来才发现,我还没忘记那首“奶昔诗”,背着背着就变成“黄四娘家喝奶昔”了。你说这是不是爸爸惹的祸?

大暑诗词范文第4篇

三春

对于喜欢小说《红楼梦》的朋友们来说,这几句判词是不陌生的:“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兕相逢大梦归”(元春判词)、“堪破三春景不长,缁衣顿改昔年妆,可怜绣户侯门女,独卧青灯古佛旁”(惜春判词)。另外,秦可卿死前托梦给王熙凤,也曾说道,“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红楼梦》中其实有“四春”,指的是:贾元春、贾迎春、贾探春、贾惜春。但曹雪芹在判词中所写,实际上既指人,也指人生。如果要论起“三春”诗,想必朋友们最熟悉的还是孟郊的那句“临行密密缝,报得三春晖”。以“三春”入诗,形成了别有情趣的“三春”诗。

“三春”最普遍的定义,是指春天中的三个月。不过叫法稍有不同。一种指农历正月称孟春,二月称仲春,三月称季春。唐・刘禹锡在《杂曲歌辞・踏歌行》中写道,“自从雪里唱新曲,直至三春花尽时”。“离恨属三春,佳期在十月”,白居易在《别毡帐火炉》中也留下过这样的诗句。

另一种说法,指3月初春,4月仲春,5月暮春。实际上只是名字不同,时令上是相同的。“行乐三春节,林花百和香。”唐・张仲素的《春游曲三首》不但写出了诗人游春时看到的百花烂漫,而且把自己的一片欢快之情也表达得淋漓尽致。而与此相反的是,同为唐代诗人的刘希夷在《代悲白头翁(一作白头吟)》中写下了“一朝卧病无相识,三春行乐在谁边”。卧病在床,不能出去尽情享受春光,不免心怀惆怅,无限落寞。

“三春”中的“暮春”已然时值春末夏初,所以诗人也多有在诗句中流露。唐代“贞观盛世”开创者唐太宗李世民在《赋得夏首启节》中写下过“北阙三春晚,南荣九夏初。”同是皇帝的唐文宗李昂也在《暮春喜雨诗》中写有“渐侵九夏节,复在三春时”的诗行。“暄龠三春谢,炎钟九夏初。”唐・李峤在这一诗句中写出了一派三春过后,诸芳凋零的景象。

“三春”除了指“春天中的三个月”,有时还指三个春天,即三年,这点与“三秋”相似。晋・陆机《答贾谧》诗云:“游跨三春,情固三秋。”唐・崔璞《蒙恩除替将还京洛》诗也曾写道:“两载求人瘼,三春受代归。”

春天是浪漫美好的,也是生机勃勃,富有朝气的,所以诗人在诗中表达的多半还是自己的欢悦之情,不论是唐・徐坚的“对三春之花月,览千里之风烟”,还是南唐・孙鲂的“烂熳三春媚,参差百卉妍”,扑面而来的都是春的明丽和希望。

三伏

“三伏天”出现在小暑与大暑之间,从夏至后第三个“庚”日算起,历经初伏(10天)、中伏(10~20天)、末伏(立秋后的第一个庚日算起,10天),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间。三伏是按农历计算的,大约处在阳历的7月中下旬至8月上旬间。2013年“三伏”是7月13日起伏,到8月12日结束,总共有40天。三伏虽热,但古人却能做到“热中求凉”,留下了许多吟咏三伏天的诗作。

唐代诗人权德舆《病中苦热》诗云:“三伏鼓洪炉,支离一病夫。倦眠身似火,渴汗如珠。悸乏心难定,沉烦气欲无。何时洒微雨,因与好风俱。”大热的天,却偏偏身染疾病,倦怠无力,汗如雨下,真真苦煞了诗人。诗人渴盼着来场好雨,既去去地热,也去去自己的心火。

宋代大文豪陆游《南门晚眺》诗云:“奚奴前负一胡床,门巷楸梧已渐黄。不历尘埃三伏热,孰知风露九秋凉?”陆游的诗不由人想起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三伏过去,即是金秋到来。所以,诗人从中辩证的读出了物极而反,否极泰来。三伏天虽然热,但只有热过,才能感知什么叫凉爽。诗句包含着只有经历过波折,才能懂得珍惜的人生哲理。

陆游另有诗作《暑夜》,云:“毒暑弥三伏,微凉起二更。月窗风竹乱,烟渚露荷倾。寂寞借书读,清羸扶杖行。无功耗官廪,太息负平生。”陆游夜里难以安眠,扶杖起行,看着竹影残荷,不禁感叹时光飞逝,功业无成,从中我们似乎又看到了那个时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的陆游。

三伏天这么热,如何安然地度过呢?唐代诗人杜荀鹤的《夏日题悟空上人院》或许能给予我们一定的启发。“三伏闭门披一衲,兼无松竹荫房廊。安禅不必须山水,灭得心中火自凉。”原来,杜荀鹤的避暑法宝是“心静自然凉”。清朝雍正皇帝曾追录康熙皇帝的训话而编辑成《庭训格言》,内中有一则训文叫《心静自然凉》,曰:“盛暑不开窗、不纳凉者,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夏天人们难免心浮气躁,如果能保持一种自然、平和的心态,确实能有助于我们避免“情绪中暑”,顺利地度过火热夏季。

三秋

岁值金秋,我们很自然的会想起柳永的名句,“重湖叠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其实,除了柳永,以“三秋”二字直接入诗者,大有人在。

对于“三秋”的解释,答案不止一种。一种说法是指九个月。一秋三月,三秋为九个月。《诗经・王风・采葛》诗云:“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唐代诗人杨炯《有所思》中的“三秋方一日,少别比千年”就是化用了“一日不见如隔三秋”的诗意。

古时人们也将秋季的七、八、九月份分别称为孟秋、仲秋、季秋,合称“三秋”,代指秋天。有时亦指秋季的第三个月,即农历九月。“菜剪三秋绿,飧炊百日黄。”唐初诗人王绩在《食后》中如是写道。唐代诗人王勃的《滕王阁序》中也留有“时维九月,序属三秋”之句。唐代诗人白行简《李都尉重阳日得苏属国书》:“三秋异乡节,一纸故人书”一句道出了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隋・孔绍安的《别徐永元秀才》:“金汤既失险,玉石乃同焚。坠叶还相覆,落羽更为群。岂谓三秋节,重伤千里分”也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处。而唐・杜审言的《登襄阳城》:“旅客三秋至,层城四望开。楚山横地出,汉水接天回。冠盖非新里,章华即旧台。习池风景异,归路满尘埃”,其首联记述的就是诗人在秋高气爽的九月登临襄阳城楼的瞬间感受。

除了上述两种解释,“三秋”有时也指代一年或者三年。

李峤诗曰:“令节三秋晚,重阳九日欢。仙杯还泛菊,宝馔且调兰。”王维诗云:“四海方无事,三秋大有年。百生无此日,万寿愿齐天。芍药和金鼎,茱萸插玳筵。无穷节,长奉柏梁篇。”这两首“三秋诗”都写了在重阳时节的赏菊盛况。张说《九日进茱萸山诗五首》的“九日重阳数,三秋万实成”、崔善为《九月九日》中的“九日重阳节,三秋季月残”也都直接抒发了在重阳佳节感叹时光流逝之情。

唐朝卢照邻《咏史》“直发上冲冠,壮气横三秋”的诗句,气势磅礴,充满了一腔豪情。“凉冷三秋夜,安闲一老翁”则写出了白居易暮年政治上心灰意懒、生活上孤寂闲散的情境。

三九

“三九”,中国传统农历年中的某一时段,也称“三九天”。中国俗语有:“数九寒天,冷在三九”的说法。“三九”一般出现在冬至到惊蛰。与三九对应的是三伏。尽管“三九”是一年中最冷的时候,但这却丝毫没有影响古人们的诗情。

“苜盘朝日照蓬蒿,消得长吟赋老饕。喜见监州有螃蟹,未须学士议车螯。案鲑三九漫青韭,斗酒十千无白醪。应为近来诗思少,故将饮兴发。”(宋・岳珂《谢赵季茂海错二律》)“白醪酒”,古称“醪醴”;用糯米加酒曲酿制成酒再加芳香的黄桂而成。诗人在三九寒冬日,不禁想起了白醪的美味。值得一提的是,这首诗的作者岳珂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之孙。

“清溪潮上送行船,回望高城隔晓烟。景色似看名画展,醉魂犹忆寿杯传。春盘食菜思三九,人日书幡诵百千。南国逢君唯道旧,后时何处笑今年。”(宋・蔡襄《人日立春舟行寄福州燕二司封》)农历正月初七,又称“人日”。传说女娲创造万物生灵时,先造六畜后造人,因此初一到初六都是六畜之日(正月初一日为鸡日,初二日为狗日,初三日为猪日,初四日为羊日,初五日为牛日,初六日为马日),于第七天才造出了人,所以这一天是人类的生日。汉,魏以后,人日逐渐从单一的占卜活动,发展成为包括庆祝、祭祀等活动内容的节日。因此,诗人有“人日书幡诵百千”一说。

“瘦夷一枝横照水,疏花点点耐清寒。雪晴月白孤山下,几度清香拄杖看。”(明・王冕《素梅・三九》)明代有“画九”的习俗。所谓的画,实则是冬至后计算春暖日期的图。明代《帝京景物略》载:“冬至日,画素梅一枝,为瓣八十有一。日染一瓣,瓣尽而九九出,则春深矣,曰九九消寒图。”王冕这首诗既是顺了风俗,但更多的还是表达出了画家不愿同流合污的骨鲠之气。

“时来食方丈,时去鲑三九。”(宋・敖陶孙《寄题龚立道农隐堂》)鲑,音xie,古时吴人对鱼菜的总称。三九,相乘为二十七,也为“三韭”的谐音。

大暑诗词范文第5篇

一、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具体表现

1、诗情画意中国皇家古典园林避暑山庄最具特色的美学特点就是它的意境美,它其中包涵着非常丰富的意境,因此它又被称作是“立体的画,凝固的诗”。建造园林在满足居住游玩这个物质层面需求的同时,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在唐宋之后,很多的文人都参与到了园林的建造过程中,他们都把自身的人格追求以及审美理想等融入到了园林的各种布局构造中,这样就使得“诗情画意”变为了园林建筑中的主导设计理念。一个小小的园林能够体现出曲径通幽、小桥流水以及独钓寒江等多种的山水画面,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而诗画意境又可以赋予园林一种更为丰富的文化内蕴,一些对联和匾额或者题咏等都可以增加园林的典雅感。

2、经营空间作为对空间进行经营的艺术形式,园林往往都是通过以实写虚、以小见大等手法来传达出朦胧含蓄的意境美。古典园林避暑山庄的营造是和特定的时空观念相对应的,要在一方小天地中传达出对于整个宇宙人生的感悟认知,就必然要通过有限的时空来传达无尽的意境。在中国的传统美学思想中,意境不是一个孤立的物象,它是一种虚实结合的境界。“境”是对于“象”的一种延展和突破,通过“境”人们可以感悟到宇宙人生的形而上的“道”,这是一种极高的境界。我们知道诗词绘画大都追求一种“象外之象”、“味外之旨”,避暑山庄在空间处理方面也是一样,多以植物、山石等材料来营造一种无穷变幻的自然空间。不管是“小桥流水人家”还是“清泉石上流”,又或者是范宽的《溪山行旅图》以及徐渭的《青藤书屋图》,都能在避暑山庄中找到它们的印记。

3、写意手法古典园林的建造大多都采用托物言志和寓意于物或者是以物比德的表现手法,经常把各种自然景物视为一种精神和人格美的象征,这样就让自然景观带有了很强的抒彩,也让园林带有非常鲜明的写意特征。比如避暑山庄“文园狮子林园”内就是假山嶙峋,再借助于园子里的花草和石料的颜色等形成了一种独特的艺术效果,让观赏者可以感受到其中一年四季的变化情况。

二、中国古典园林意境美的营造

1、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意境美的表达作为一种人文景观,避暑山庄中古典建筑建筑通过和自然山水以及花草树木等自然景观的融合,将园林的意境美体现的淋漓尽致。自然山水在古典园林中的位置是很重要的,园林的设计理念大都是遵循着“山水为主,建筑为次”的原则。避暑山庄里的建筑比如亭台楼阁等多是木质的。亭子是让人们观赏和休息的场所,大多样式复杂而又小巧玲珑,比如“水心榭”,榭在水中,两旁空间广阔,碧波荡漾,四望皆成画景,确有“飞角高骞,虚檐洞朗,上下天光,影落空际”的诗意。山庄的廊是一个狭长的通道,起着连接各景点的作用,空透弯曲的廊可以达到步移景异的特殊效果;山庄的阁一般比较高,整体也多是空透的,可以四处瞭望或者观景,带有清雅和温婉的意蕴。由于受到了中国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熏陶,避暑山庄中古典园林建筑大都重视对称和迂回,追求整体上的统一和谐。遵循着返璞归真和崇尚自然的设计理念,避暑山庄中的古典园林把现实生活和自然景观以及审美追求等有机融合在了一起,使得园林变成了一个丰富的艺术空间。

2、山石理水意境美的表达我们知道,“石者,乃天地之骨也”,山石具有着独特的欣赏价值,但凡名胜古迹都是以山石为灵,比如黄山的怪石就是一绝。俗语也有无山不成园的说法。中国的古典园林大多是通过各种石头来营造出一种意境,以山石来比喻人生,通过山石来传达人格和精神的象征意义。避暑山庄也是如此,在道法自然和天人合一等传统思想的影响下,造园者们的主要设计方法就是模山范水,把自然界中的名山秀景通过艺术美的方式提炼出来,根据石材的纹理和脉络,把假山堆叠成真山一样的结构,通过假山来传达出自然山水的秀丽。山被认为是园林的骨架,而水则是园林的灵魂,丰富的水体景致可以最大程度的体现出大自然的秀美。郭熙就认为,“水者,天地之血也,血贵周流而不凝滞”,这就意味着水体景观是古典园林的灵魂和血液,避暑山庄皇家园林就是把江河、潭溪以及泉池作为水体。在园林的理水中,造园者都遵循着“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设计原则,把大自然中的自然水体潭、池、涧等作为建造园林的基础,再依据自然水体的本性和规律进行创造,使得湖泊、清泉、山溪等各具特色。

3、植物意境美的表达在避暑山庄建造中,植物也是一种很重要的元素,山庄中几乎有一半以上的空间都是通过植物来填充的,这些植物通常都包涵着独特的文化寓意,对于园林景观的营造可以起到强化的作用。郭熙就认为“山得水而活,园得草木而华”,这就是说,园林只有有了植物才会有华润之美。由于受到了江南山水诗和山水画的熏陶影响,避暑山庄的建造特别注重各种植物的“品格”,这些花草树木往往都和园林的自然景致融合在一起,传达出一种悠远含蓄的意境。例如“松鹤斋”,是乾隆的母亲皇太后的居所,院内油松遍植,饲养仙鹤,寓意松鹤延年,体现了乾隆对母亲的孝心。用花草树木来陪衬山水和建筑,会使景物的层次和轮廓更加鲜明和清晰,也就会带给人一种生机勃勃的活力感。比如“烟雨楼”,就是以荷花为主来营造楼阁的各种景致,体现出了一种“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优美景致,传达出了柳暗花明的意境美。

相关期刊更多

美术大观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北方联合出版传媒(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数学大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广西师范大学

大学数学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