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秋天到了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

秋天到了作文范文第1篇

秋天落叶纷飞,

草木枯萎。

大雁往南飞,

天暗的特别早,

夜幕降临。谁都不知道。

有一种动物,

在黑暗中觅食。

那就是走失的小鸟,

风呼呼的吹,

虫吱吱地叫。

秋天到了作文范文第2篇

走过实验学校门前的时候,会闻到浓浓的桂花香,有些学生的头发上或是衣服上也会粘着些桂花花瓣,在走下楼梯的时候随着步调和风会落下来,轻轻打在刚下完雨的潮湿的路面上。

梧桐的叶子也落下来了,砸在头上有并干枯的质感,仍旧饱满的的叶子就这么不甘心落下来。

是秋天真真正正的到了。

时常会想起初中时的我们,然后再逐渐缩小到初三夏天时的我们。每天吃掉两根雪糕,中午放学的时候一根,下午放学的时候一根,五毛或是一块的,有时也会享受享受一块五毛的。烤豆腐、面条、炸洋芋、炸香蕉、炸粑粑、冰浆、小锅凉粉、卤勺粉……行走,阳光,考试,作业,老鹰捉小鸡,写大字,转圆圈。实实在在的流汗欢笑烦闷。像电影一般,一幕一幕的,一个镜头一个镜头的,一个扯着一个的转呀转,然后一起跌倒在铺满的小瓷砖的操场上,在很多放学后从教学楼里走出来的学生的眼下,然后有的继续维持原状的放肆的大笑,有的拉不下面子跑走。

就这样,现在的我们转眼已经高一,谈不上各奔东西,但也确实都不在一起了,别的学校别的班级。最多也就是周末出来玩玩。

时光像洪水般决堤。一去不返。

我会永远记得这个这个唯一的夏天,唯一的2007年,唯一的2007年7月7日,

唯一的安顺实验学校2007届九年六班的同学老师。

错过了月全食——红色的月亮,错过了狮子座流星雨——发光的雨。

下一次会是什么时候?

或许该学会慢慢接触新事物,接受新事物。时间在轮回,会认识更多的人。夏天过去了,什么都过去了,不要难过了,也绝不能忘记,忘记了就真的不存在了,留在记忆里的是最美丽的。

秋天真真切切的到了。

秋天到了作文范文第3篇

为什么树叶到了秋天就会变黄飘落

秋天到了,树上的叶子变成金黄的了。随着秋风徐徐吹过,金黄色的叶子渐渐地飘落下来,就像一只只翩翩起舞的蝴蝶,落到了地上。地上就像铺上了一张金黄色的地毯。

为什么到了秋天,绿色的树叶就会变黄了呢?噢!原来是树叶中的“绿衣仙子”—叶绿素随着秋天的到来,气温下降,逐渐地减少。而树叶中的“黄衣仙子”—黄色素缓缓而至,树叶就慢慢地变黄了,碧绿的树林变成了金黄色的海洋。

变黄的树叶为什么会飘落下来呢?以前,我总是为飘落的树叶感到惋惜。后来,我知道了,那是树木在自我保护。因为,到了秋天,天气变得比较干燥,空气中的水分减少,而树叶里的水分很多,会影响到树根对养分的吸收。所以,树叶牺牲了自己,离开树木,落到树妈妈的脚下,让树妈妈能够吸收到更多的养分,安全过冬。到了明年春天,才会长出更多的树叶宝宝,让树林更加茂盛。

我想:树叶真伟大啊!为了树妈妈的健康,不惜牺牲自己。她虽然渺小,心胸却很宽阔。我们要学习她那无私奉献的精神。

秋天到了作文范文第4篇

秋天的黄昏,一人独坐在沙发上抽烟,看烟头白灰之下露出红光,微微透露出暖气,心头的情绪便跟着那蓝烟缭绕而上,一样的轻松,一样的自由。不转眼缭烟变成缕缕的细丝,慢慢不见了,而那霎时,心上的情绪也跟着消沉于大千世界,所以也不讲那时的情绪,而只讲那时的情绪的况味。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文章导读】

此文写于1941年,此时的林语堂已是人到中年,有了一定的人生阅历,进入了人生中的秋天。因此,他对秋仿佛也有了更深切的体会。

这篇生活小感,用词精练,语句轻柔轻缓,笔调随意自然而又亲切,如同与一位老友娓娓叙谈。文章未花费太多笔墨描写秋的丰硕与肥美,而是着重体现秋天的况味。作者不经意间就体现出了高超的描写与导入水平,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信手拈来,塑造了大量的意象,给读者留下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从而把读者带入一个精心营造的丰厚醇美的秋的境界之中。

【精读感悟】

文章开头没有直接写秋天,而是由香烟那缭绕的薄雾展开丰富的联想,来展示出心中那独特的秋天。作者的思绪一如轻烟慢慢自由飘飞,秋天的意味也在这种悠然的气氛中缓缓铺展开来。

“自古逢秋悲寂寥(liáo)”,可见人们对秋的评价多以肃杀、凄凉为主。但在作者眼中,秋却有另一番意味,他将秋天与其它三季对比,认为春过于娇媚,夏炎热逼人,冬冰冷凋零,只有秋是最成熟与稳重的,充满磅(páng)礴(bó)气象。此时,秋被赋予了新的意韵。此时,作者已经处在事业有所成就的阶段,少年时的抱负已逐渐实现,摆脱了稚气和青年人独有的傲气,经历人生风雨后慢慢悟出了一些人生的哲理。现在的他虽然声名享誉中外,为人却越来越谦逊,更像一位儒雅的学士,就像秋一样显示出博大的胸怀和磅礴的气势,尽显成熟与稳重。

接着,作者又将秋天之美深化,突出表现初秋之美。比如,作者表达了暄气初消,不燥不热,蟹肥花美,不似深秋的凛冽萧瑟之态,这是最值得赏乐的这层意思;同时作者提道:“那时的温和,如我烟上的红灰,只是一股熏熟的温香罢了。或如文人已排脱下笔惊人的格调,而渐趋纯熟练达,宏毅坚实,其文读来有深长意味。”从恰当而新奇的比喻中,不难看出秋天的温和、成熟已使作者沉醉其中,感受着它宁静深远的况味。

品味秋天的味觉这种新颖独特的感受也是文章的精彩所在。由酒谈起,又谈及烟,烟和酒能使读者感同身受秋天老辣味醇(chún)的感觉,而这老辣味醇的感觉能给人美的,隽(juàn)永回味,依作者所言:“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事物。”这是作者真正体味到了秋天的滋味,同时给文章贮满了诗意。作者丰富的联想,给人以极大的兴致,使读者仿佛品尝到了秋之成熟厚重、古朴雄浑、气势磅礴。

随后,作者又将文章回归到开头悠然恬(tián)淡的意境,不过这次的意图与上节大不相同。主要是运用含蓄、婉约的笔调,表现自己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这正是作者的风格,他并没有明说,而是将秋比喻成“慢火熬炖回锅肉,古老却完整的旧字典,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大书法家苍劲雄浑的笔迹”。 这些意象的共同点就是它们都经历了时间的洗涤,经历了岁月的磨砺,留下的是历史的痕迹,沉甸甸的。文中没有绚烂华美的描绘,却依然浓情四溢,表达出了深远厚重的生命底蕴。这也正是林语堂想说的人生之秋的内涵。在许多人的生命里,经历着酸甜苦辣的人生之秋成了不堪重负的季节,步履维艰,心境苍凉。而在林语堂的笔下,我们体味到的人生之秋的分量,在他那儿,生命有了一份因积淀浓缩而丰厚的底蕴,毫无滞涩晦暗的感觉,相反,这份厚重的底蕴显得从容洒脱,深远而又充满了睿智。作者没急于表白自己的观点,却让读者自己慢慢去品味,品味着秋带给我们的丰富的感受,与林先生一样沉浸在“古老、纯熟、熏黄、熟炼”的秋之中。

文章最后感叹人们常在意春天的美好,却总忘记秋天的“华丽”、“恢奇”。这句点睛之笔使文章发人沉醉,韵味意长。叫人体会到人生最好的年华是秋天,春华秋实,人生的收获,只有在此时最为厚重。林语堂的秋有着豁达的人生观,他的《秋天的况味》制造出了一种温馨而富有人情味的氛围。

【作者简介】

林语堂(1895~1976),福建龙溪(现福建省漳州市平和县坂仔镇)人,中国现代著名学者、文学家、语言学家。1916年在上海圣约翰大学毕业后,到清华大学任教。1919年后先后赴美国、德国留学。回国后,先后受聘于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厦门大学及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著名大学。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通调)”的小品文,成为论语派主要人物。代表作品《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老子的智慧》等。

秋天到了作文范文第5篇

关键词:古诗;悲秋;原因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2)06-0024-01

古诗人以悲秋为主题的诗歌,一般是借秋色、秋景、秋物、秋风、秋声、秋叶等一些具体意象来表达羁旅怀思、感世伤生、老病之哀、家国之痛的感喟。本来秋天是一个秋高气爽,五谷丰登,万物成熟的季节,这个季节带给人丰收的喜悦以及成熟的饱满感。那为什么秋天总是引起古代诗人的悲愁?以下将作简要分析。

一、心理因素

诗歌是文学作品基本体裁之一,一切样式的文学作品都是现实生活的反映,诗歌不同于其他文学样式,“它吟咏的是使人最激动的生活事件。它要求精选生活材料,抓住感受最深、表现力最强的自然景物和生活现象,用极概括的艺术形象达到对现实的审美反映。”诗人进行诗歌创作必须要一积累获取一定量存在在生活中诸多材料为基础。外来刺激被眼、耳、鼻、舌、身等感官所接收,作为信息进入记忆。有的刺激强烈,或与本人某种需要、某种经历密切相关的内容的信息不经处理就作为精神材料直接流入长期记忆。这些会经常不经意地被诗人运用到诗歌创作中,同时,人们在快乐悲伤两种不同感受中常常对悲伤消极的事物情绪反而感受更深刻,能形成强烈的刺激。秋天季节里的景物多呈现出成熟即将凋零的状态,从一年四季节的范围来看,从小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伤春为主题的诗作多是以暮春为创作材料,而非初春。从大的范围来说古代诗人以悲愁为主题的诗作就会多以秋天为创作背景和材料,而非春夏冬。这是一种心理意愿自然选择。

所谓“秋日凄凄,百卉具腓”秋天最突出的特点便是萧瑟凋零,古诗人生活的时代往往征战不断,又交通不便,也不像现在有通信工具,离别之后难以联系。每到秋天,自然景物中由于自然规律纷纷开始归向自己该归向的地方,有道是:“落叶归根”、“大雁南飞”。看着这些自然景物诗人联系自身或想起离别的亲人朋友便会形成心理失衡形成易感点,从而情景交融便形成了 “燕支黄叶落,妾望自登台。海上碧云断,单于秋色来。胡兵沙塞合,汉使玉关回。征客无归日,空悲蕙草摧”。

二、文化因素

比较外国诗歌以及现代诗歌可知悲秋感秋的诗歌创作多数出现在中国古诗中,外国诗歌情感抒发很少集中在某个季节时段,在无论哪个季节里只要心里有想宣泄的东西他们多半就会通过文艺创作表现出来。两者的不同说明民族文化差异是造成中国古诗人多作悲秋之诗的又一重要原因。

我国古代主要是儒家文化为主导,儒家文化思想影响着人们的思维范式以及思想精神。儒家的敦厚内敛影响了几乎每个中国诗人或文人的创作;同时,中国古代长期封建自给自足的经济环境的熏染使中国人形成了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中医讲究“因天之序”,这里的天之序即生发、生长、收敛、收藏这个顺序,这天之序相对着季节便是春天即生发、夏天即生长、秋天即收敛、冬天即收藏。中国人内敛含蓄的性格特征正好对应天之序中的收敛即秋季,这样的契合和对应容易引发诗人的悲秋之情。从这几点可看出,中国文化错综复杂地对从各个方面对中国文人的熏陶,塑造出中国文人特有的东方文化性格,这种性格与中国文化对秋的理解和阐释正好相契合,于是使得中国古诗人总悲秋。

三、生理因素

人的情感一方面会受生理身体因素的影响,中国诗人多是男子,悲秋主题的诗歌多为中年男子所作。孔子道:“吾十有五而至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人到中年对生活已经有足够的认识积累,开始思考生活生命思考身边的事物。同样人的生命过程大致分为儿童、青年、中年、老年四个阶段,这四个生理年龄阶段也对应着上面提到过的天之序,因此中年对应着秋。由于人的趋同心理,人生活在地球上和其他自然生物一样遵循着一定的自然规律,所以中年人对秋天的各种自然景物表现出来的自然规律现象能有同感,同感的触发易引起情景交融的情感体验进而引发诗人的情感宣泄,如白居易的秋思中写到:“病眠夜少梦,闲立秋多思。寂寞余雨晴,萧条早寒至。鸟栖红叶树,月照青苔地。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

经过以上的原因略析可见有关这种现象的原因分析很复杂,需要了解文学艺术创作的过程及基本心理机制等的理论知识,上面提到的生理因素也需要了解中医的精神,而中医又与中国的文化密切联系,所以这种原因的分析由于涉及面广泛而艰难繁杂。本文只作简略分析。

在我国古诗诗歌创作史上悲秋诗歌是其中的一个亮点,不可否认它们的中国诗歌贡献,而有关这种现象原因的分析也值得我们去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