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报答母亲的诗句

报答母亲的诗句

报答母亲的诗句

报答母亲的诗句范文第1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演一演。

教学理念:

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师中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就这样,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10、出示第二句,指名读,想一想,母亲心里会想些什么?

一位年轻的学子即将出门求学。想到天气已凉,孩子此去路途遥远,一个月、二个月,一年、二年……不知何时才能归来。老母亲心中一阵惆怅:就让他多带件衣服吧。她拿出针线,就着昏黄的灯光,为儿子缝制起衣服来。衣服上的针脚是那么致密,也许母亲想让儿子的衣服更耐穿、更结实些吧。一阵飞针走线后,看看在身边苦读的儿子,老母亲把油灯往儿子那边挪了挪,又拔下发簪,把灯芯拨亮一些,开始穿针引线。望着老母亲眯缝的双眼,布满皱纹的额头,儿子的眼眶湿润了。让我们带着对母亲的感动来读一读这一句。游子吟教学设计[时间:2009-05-20|作者:|来源:]我要评论|栏目:小学六年级语文浏览:12次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诗歌大意,感受母亲对儿子的慈爱以及儿子对母亲的真挚感情。

教材分析与处理:

1、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情感。

2、教学创新点:低声吟诵《游子吟》,想像一位慈母在孩子外出前,借着油灯的微光为孩子缝制衣服的情景,演一演。

教学理念:

品味情感升华体验

教学过程

一、复习汇报《三字经》

1、同学们,在我们每天的古诗词诵读中,我们已经学习了三字经,现在让我们在音乐声中复习一下。(全班诵读三字经)

2、出示"昔孟母,择邻处。子不学,断机杼",在这句三字经里,有一个《孟母三迁》的故事,你们知道吗?谁愿意给大家讲一讲。(生讲《孟母三迁》的故事)

二、学习《游子吟》

1、是呀,多么伟大的母亲啊,为了给孩子选择一个合适的环境,她不辞辛苦,竟搬了三次家,为了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一个有用的人,她毫不犹豫,剪断了刚织好的布。下面我们再来认识一些伟大的母亲,请大家来看一下。(出示图片,教师简介)

2、出示《游子吟》图片,说一说,图中的母亲正在做什么?

3、这是一位正在为即将远行求学的儿子缝补衣裳的母亲。看到老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自己缝补衣裳,做为儿子,心里非常感动,于是写下了一首诗,这首诗的名字就叫《游子吟》。

4、(出示《游子吟》)有谁会读这首诗的,请给大家读一读,好吗?(指名学生读,教大家读)

5、认识生字

6、学生自由练读,反复读,直到把这首诗读熟。

7、指名汇报读,同桌互读,全班齐读。

8、画出节奏,师生合作读两遍,跟师读一遍,自由练读,试着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9、小组互读,评议。

10、小组推荐读,全班评议。

11、小组讨论: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理解诗意:

慈母手中拿着针线,正给准备外出的儿子缝制衣服.母亲担心儿子走后迟迟回不来,就把衣服的针脚缝得密密的,使它更结实更耐穿一些.正像小草难以报答春天的阳光一样,儿子怎能报答母亲那深重的恩情呢?

9、出示第一句,指名读想像一下,母亲在油灯下为儿子缝补衣裳的样子,试着做一做母亲的动作。师中述:"夜深了,母亲还在灯下缝制着儿子远行要穿的衣服,缝啊缝啊,缝啊缝啊,眼睛累了,看不清了,母亲揉揉双眼,又继续缝,缝啊缝,油灯暗了,母亲用针尖挑了挑灯芯,又继续缝,就这样,直缝到月亮升起又落下,直缝到太阳从东方升起,天亮了。缝了这么久的衣服,你有什么感受?是呀,为了自己的儿子,再苦再累,母亲也心甘情愿。让我们再读一读这一句,体会母亲对儿子的爱。"

报答母亲的诗句范文第2篇

纪伯伦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人的嘴唇所能发出最甜美的字眼,就是母亲;最美好的呼唤,就是妈妈。”的确是这样,母爱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力量,它跨越了生与死,用其独特的力量,时时刻刻保护着我。在我小时候,妈妈冒着生命危险生下了我,又把我一点一点地养育,虽然说:“滴水之恩应当涌泉相报。”但就算是金山银山,也难以报答母亲对我的恩情,母亲对我的爱,只有付出没有奢求,以一颗宽广的心细腻地爱着我——宛如一条小溪,缓缓流向远方;宛如一轮明月,放出清淡柔美的光芒;宛如不枯的泉源,滋润我们的心脾;宛如一杯清香的茶,散发出缕缕沁人心脾的淡香;宛如一盏明灯,照亮我前途的方向。

今天是母亲节,我不由得想起唐代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中的一句诗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寸辉。”是的,像小草一样的儿女竭尽一生的心意,也难以报答如春晖一样伟大的母爱。我为了给妈妈一个惊喜,在一大早拿出一个早已包装好的礼物盒,在里面还夹了一张小卡片。礼物虽小,但心意却十分的真实,让妈妈感受到我对她的爱。

我在我的心中点燃了一盏感恩的心灯,这就是我在母亲节中最大的收获。

报答母亲的诗句范文第3篇

①“简直受不了。要命!”

②朋友在电话那头感慨万千地抱怨受不了爸妈的唠叨。

③“他们为什么总不理解我的想法,我做什么他们都要唠叨。

④“是这样的啦。代沟!”

⑤“太对了!”太不体谅人了。”

⑥你一言,我一语,讲了大概半个钟头,终于在“理解万岁”的高呼声中挂上了电话。

⑦“讲什么讲了这么久?”妈妈问我。

⑧“怎么?电话也不能打了!”大概是激昂情绪的余波还未散尽,我冒出这么一句话来,转身进丁房间。

⑨妈妈沉默了。

⑩晚上,书桌前仍送来半杯牛奶,温热的,妈妈送来的。妈没说话,出去了。平时她总要问一两句的。

⑾我意识到我犯了错,刚才的话或许伤了妈妈的心。可是,妈妈还是送来了牛奶。

⑿那一霎,我感到浓浓的母爱。

⒀回想那一幕幕母爱的片断:风雨中送伞的母亲,病榻前照料的母亲,上学途中护送的母亲,比赛场外等候的母亲……她的——举——动无不牵动着那颗爱女之心。

⒁ 回想,当母亲为了让我添一件衣服唠叨时,无非是怕我着凉;回想,当母亲为了不让我看电视而唠叨时,无非是怕影响成绩;回想,_____________;回想,母亲唠叨过的一切事情,竟无一不牵动那颗爱女之心。

⒂“时间不早了,收拾了准备睡吧!”她忍不住又唠叨:“睡晚了明天起不来,会影响学习的。”

⒃我突然想到,唠叨居然是母爱的表达。

⒄我顺从地照办了。

⒅月光从窗台射进来,柔和的,像妈妈的手。

⒆将心比心地想一想,我觉得爸妈真好。

⒇将心比心,总是要求父母理解的子女,为什么不去体谅自己的爸爸妈妈?你会发现他们理解你其实比你理解他们多。

(21)将心比心,总是觉得父母对你不好的子女,为什么不先想想你对父母的爱有多少?你会发现他们给你的爱大大多于你对他们的爱。

(22)真的,将心比心地想一想,你会发现这一切……

阅读题

1,写出下面词语的近义词、反义词。(4分)

近义词:抱怨—— 照料—一—

反义词:激昂—— 温热一一

2,结合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4分)

唠叨:

代沟:

3,第12段中“一霎”表示_____________ ,我知道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_这样几个词语和它表示的意思一样。(4分)

4,给第14段中的画横线部分补上合适的内容,写在下面。(2分)

5,“将心比心,爸妈真的好伟大!这是原文中的一句话,应该插入( )处

A,第17段和18段落之间

B,第21和22段落之间

C,第19和20段落之间

6,第⑧段中,从______这个词语可以看出这里运用了与下文( )几句相同的修辞手法。(2分)

A,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

B.母亲手心托着荔枝,像是托着一只刚刚啄破蛋壳的小鸡。

C.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D.一万多名**一齐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样。

7,第⑧段中“我”“转身进了房间”这一动作,表明了当时我心中可能这样想:__________________;第16段中,又是为什么“我顺从地照办了”?可以用文中的一句话来回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分)

8,读了第⑩段中画波浪线部分的句子,令人不禁想起唐朝诗人______的诗《 》中的一句,文中第21段是这首诗中又一句最好的诠释,请将这两句诗工整地写在下面。(4分)

参考答案:

1.(埋怨) (照顾)(冷静) ( 冰冷)

2.唠叨——指说起来没完没了。

代沟——指两代人之间在价值观念、心理状态、生活习惯等方面的差异。

3.时间极短 一刹那 一瞬间

4.略(答案不唯一,通顺,连贯即可)

5.C

6.余波 ABD

报答母亲的诗句范文第4篇

关键词:民族文化;素养;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09-157-01

古代经典诗文一般均具有高度集中、高度概括、想象丰富、感情炽烈、形象鲜明、意境浑远、语言凝炼、声韵和谐、富于节奏感、具有音乐美等特点。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能使学生在接受现代文明教育的同时,得到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熏陶。诗文中散发出的浓厚的正义感、报国情、英雄志,深沉的智慧、博大的胸襟,丰富的美感,深沉的爱心,都会对学生产生巨大而深远的影响,使他们的综合素质,特别是人格发育得到良好的浸润与熏染。为了能够不断提高学生的诗文素养,除引导学生学好课本中的古诗外,我还做了如下尝试:

一、学节选,背全诗

二年级上半学期,学生们从古诗《草》中读到了白居易所作的千古名句: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在白居易所造就的壮烈意境中了解了古原草的特性: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是斩不尽锄不绝的,只要残存一点根须,来年会更青更长,很快蔓延原野。学生所学到的是《赋得古原草送别》一诗的前半部分,在教授《草》时,我对此作了简单地介绍,没想到在学完古诗的第二天,我班的田博文竟在欣赏古诗的时间里为全班同学吟诵了《赋得古原草送别》全诗,并对字、词、句的意思作了简单的解释。一时间,学生门对该诗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为了满足学生的求知欲,我便声情并茂地,将在芳草芊芊的古原迷人景象背景上的送别情景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尽管有些学生对诗中某些词句甚至是全诗的意境不大理解,但我相信,随着年龄和阅历的增长,必将融会贯通,把经典中的智慧发挥出来,终生受用无穷。处于这种考虑,在以后学习或欣赏到从原诗中节选出的诗句时,我总是鼓励学生去读读、背背全诗,更深刻全面地了解诗句内涵。

二、设桥梁,导背诵

古诗是民族文化的瑰宝,但由于时过境迁,无论是社会状况还是人情风俗,都是当今小学生难以理解的。为了能让学生兴致盎然、积极主动地吟诵古诗,我总是切合时宜地将学生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联系起来。

过重阳节时,我向学生介绍了古人有在重阳节这天佩带茱萸登高以避灾的习俗。借此机会我推荐学生们读了一首王维因重阳节思念家乡的亲人而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学到了“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最能表现客中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诗人孟郊的《游子吟》,亲切而真淳地吟诵了一种普通而伟大的人性美――母爱,因而引起了无数读者的共鸣,千百年来一直脍炙人口,诗句朴素自然,亲切感人,其中既没有言语,也没有眼泪,然而一片爱的纯情从这普通常见的场景中充溢而出,拨动了读者的心弦,催人泪下。母亲节,带着炽烈的情意,我领着学生诵读了这首诗,在学习古诗的同时使他们知晓:对于春天阳光般厚博的母爱,区区小草似的儿女是不能报答万一的。

除了搭好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与古诗文的桥梁外,建立作品与作品之间的联系,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欣赏兴趣及欣赏能力也极有帮助。

诗人李绅的《古风》深刻揭示了封建社会极端不合理的现实。而杜甫的《自禀赵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及白居易的《轻肥》亦有异曲同工之效。学完《古风》后,不少同学阅读、赏析、背诵了这两篇佳作,认清了“劳者不获,获者不劳”这一封建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三、巧搭台,广激趣

对于学习课本以外的古诗,我从不向学生提出过高要求,几乎全凭兴趣与各自能力。学生学起来心情愉快,没有压力,因此都愿意积极参与到我为培养学生的诗文素养而组织的各项活动中来。“小老师教古诗”是我班周二、周四语文早读的固定栏目。被选出的小老师在教学前一天将自己所要教授的古诗板书于黑板上,第二天早上待同学门都到齐后,他会模仿老师的样子为同学们解字,解词,讲述诗意。而此时的我则成了一名“助教”,站在一旁,或是补充,或是轻声指点。小老师在教授的过程中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能,而在座的同学则从不同的老师那里学习、欣赏到了不同风格的名篇佳句。

报答母亲的诗句范文第5篇

南京市燕子矶初级中学教师 陈宁

游子吟

【唐】 孟郊

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那灯下的温暖

母亲老了。只要一想起她,我的眼中便噙满泪水。

她种了一辈子的地,即使现在老了,依然不肯让自己闲着。屋前、屋后的空地都被她开垦出来,成了菜地。经常,她会提着一大包自己种的蔬菜、采摘的瓜果,突然出现在我面前。“看,这是你最爱吃的油桃,是我和你爸爸早晨刚从家里的桃树上摘下来的。”她依然把我当做孩子,一个从未长大过的孩子。

每次读孟郊的《游子吟》,我的眼泪便会一下子流出来。

诗的前两句,从语法结构上来说,是两个词组,一个是“线”,一个是“衣”。这两个词组的关系非常密切,是说游子身上的衣服是母亲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

诗的第三句,是对母亲行针引线的细节描写。年迈的母亲,在昏黄的油灯下,为即将远行的儿子缝制衣服。“密密缝”三字,包含着母亲对儿子无尽的、担忧、祝愿、希望,以及不舍之情。她切盼儿子早早归来,又生怕儿子迟迟不归。这种博大、深厚、温馨的母爱,深深地打动了诗人,便由衷地发出“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这样的感慨。

“寸草”,一寸长的小草,极言其微小。“三春”,指农历的正月、二月、三月,即孟春、仲春、季春。“晖”,阳光。诗人用“寸草心”和“三春晖”这两个通俗而形象的比喻,赞美了母爱的博大与温暖,寄托着诗人欲报母爱于万一的炽热的深情。谁说区区小草的心,能够报答春天阳光的温情?儿女们又怎能回报得尽慈母的深爱?成语“寸草春晖”,便是对这两句诗的浓缩。

孟郊幼年丧父出身贫寒,他的母亲历经千辛万苦,把三个儿子抚养成人。孟郊为了维持生计,多次出外谋事,奔走衣食。直到50岁的时候,被授予溧阳尉这样的一个小官,便立即把母亲接到溧阳县奉养。

没有人可以忽略,那灯下的温暖。

母亲沧桑的身影,让我泪流满面。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几度话重阳

诗境,即心境。

亦官亦隐的山水大师王维,断写不出“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采桑子・重阳》)这样的词句来。

然而,正是那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传唱千古,成为世人对重阳的重要记忆。

传说晋人桓景从仙人费长房学道,长房对他说:“九月九日,汝家当有灾厄,宜急去,令家人各作绛囊,盛茱萸以系臂,登高饮酒,此祸可消。”桓景依言登高,果然避免了灾祸,这就有了“重阳登高,免灾避祸”之说。

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后来,发展为“登高赋诗”,成为一个不可小视的文化景观。李白的“携壶酌流霞,搴菊泛寒荣”(《九日》),杜甫的“坐开桑落酒,来把枝”(《九日杨奉先会白水崔明府》),岑参的“强欲登高去,无人送酒来”(《行军九日思长安故园》)……诗咏重阳,一时成了文人骚客的雅事。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十七岁时所作。王维随父迁居蒲州(今山西永济),在华山之东,所以题称“忆山东兄弟”。写这首诗时,他正在长安谋取功名。对于初次离家的少年来说,在异乡举目无亲的生疏清冷,那种思乡怀亲之情,到了最常见的“佳节”,就很容易爆发出来,甚至一发而不可抑止。

“遥知”,意为遥想,知晓。诗人在想:今天是重阳节,远在家乡的兄弟们登山饮酒,插戴茱萸时,一定会念到我这个客居异乡的游子。诗人的这份“遥想”,曲折有致,出乎常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成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相关期刊更多

职大学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内蒙古自治区教育厅

雷达学报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院

大宝山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科学技术协会;大宝山矿业有限公司科学技术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