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写清明节的诗

写清明节的诗

写清明节的诗范文第1篇

1、清明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季。

2、原文如下: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3、诗文赏析:这首诗所写的应该作者早年读书生活的真实情况,清苦,寂寞,还可能有孤独。为了前程,也许有兴趣或习惯的原因,临窗攻书,发奋苦读,过着山野僧人般的清苦生活。即使在清明节,没有像平常人那样外出踏青,去欣赏山花烂漫的春景,也没有邀约友朋饮酒作乐。君子慎独,作为读书人,没有忘记民俗传统——寒食节禁用烟火。一到禁忌烟火的期限过了,马上去邻居那里讨来灯火,抓紧时间,在静静的夜里继续苦苦用功,发奋苦读。

(来源:文章屋网 https://www.wzu.com)

写清明节的诗范文第2篇

关键词:黄节;七律;近代诗人;岭南文化

黄节,原名晦闻,字玉昆,号纯熙,广东顺德甘竹右滩人,别署甘竹滩洗石人,生于1873年,卒年为1935年,著有《诗学》《诗律》《蒹葭楼诗》等。爱国救亡的革命豪情与保存国粹的保守思想同时在黄节身上体现。黄节一生辗转于广州、上海、北京三地,经历、辛亥革命、北洋军阀统治和国民政府统治等政治事件。骨子里还是一名儒家士夫的黄节,“匡扶济世”的政治意识与他的文学创作紧密结合。黄节以诗学著称,一生作诗四百余首,尤以七律为佳,人称其诗有“唐面宋骨”。另外,作为“岭南近代四大家”之一,黄节关于岭南风物人情的七律写得颇有特色,黄节与岭南有关的七律诗可在题材上细分为游览诗、风俗诗、名人诗、酬赠诗和思乡诗。

游览诗指诗人在岭南游览名胜、纵情山水的作品,根据风格不同,游览诗又可分为两类。其一,游览岭南名胜,抒发时局感慨,意象开阔、格调雄浑。如:

东南佳气郁高楼,天到沧溟地陡收。

万舶青烟瀛海晚,千山红树越台秋。

曾闻栗里归陶令,谁作新亭泣楚囚?

凭眺莫遗桓武恨,陆沉何日起神州!

――庚子重九登镇海楼(1900)

八国联军侵华让远在广州的诗人亦觉悲愤难忍。诗人登上越秀山镇海楼,看到一片天与海的开阔景象,看到港口船只来往频繁,看到千山红树的壮美秋景,然而这壮丽河山正受外敌欺侮。颈联顺势一转,借陶渊明和王导的典故,讽刺对清政府的卖国政策持消极反对态度的人,提出了谁能使悲观的人们振作起来投入斗争的诘问。尾联反映出诗人其实想当唤醒国人斗志的一份子,发出勿忘恒温北伐兵败的憾事,在国土沦丧的今日也要艰难奋起,救国图存的号召。此诗格调雄浑,景象开阔,情怀悲壮。情景交融使景象更加深刻,感情更加沉郁有力。

去乡廿载阙登临,未尽红棉此日心。

文教灭亡何有地,江山芜乱又成林。

马行石榜三君篆,鸟啭苍崖百步阴。

犹许老夫来吊望,旧踪无意更追寻。

――三月十七日登粤秀山(1928)

二十八年后诗人重登越秀山,颔联直指如今文明教化的灭亡和江山的荒芜动乱,颈联对山上名胜古迹的残破零落表示了痛惜和感慨。尾联哀沉至极,已是“老夫”的诗人雄心豪气已然消散,辛亥革命后北洋军阀及的混乱统治让诗人对国家的出路感到迷茫,他甚至都不想寻找当年游览的踪迹了,其实也就是失望到已经对当年一腔热血的自己产生离弃之感。此诗与上一首形成鲜明对比,可见诗人从青年到暮年的思想变化。

其二,受辛亥革命清政府影响,游览诗清壮幽俊,感情轻快愉悦。如:

十年为别经旬晤,相对林泉各老苍。

一雨化云春似海,早潮添水周堂。

幽禽自戢飞腾意,密树时搴窈窕光。

已办晓行成久滞,隔江游屐正淋浪。

――雨中与陈树人同坐湖s(1912)

陈树人是广东番禺人,岭南画派三大家之一,比黄节小十一岁。时年正直辛亥革命次年,诗人在广州居住,对清朝的被感到异常兴奋。结句“隔江游屐正淋浪”,“游屐”代表了潇洒闲逸的游人,“淋浪”即畅快,此处诗人直露愉悦心情。此诗前三联写景清壮,首联交待诗人已经不年轻了(39岁),与树木一样处于老苍的状态,以稳健刚硬的笔力开篇。颔联和颈联写景独具特色。颔联意象开阔,写出雨云转换的自然动态,或许是岭南春意太过浓郁,诗人生动地把春天比喻成海,上句的“老苍”至此已完全振起。“早潮添水周堂”延续动态,写出潮水初升,回流环绕的过程,与前句的雨结合,呈现岭南丰水的特色。颈联出现动物“幽禽”,它自觉收敛起飞腾的意欲,似是受幽俊的环境所摄,又似乎意有所指――人到中年的诗人自觉收起锋芒。“密树时搴窈窕光”浓密的树荫有时被风撩起能看到阳光透下的幽深的光亮。禽鸟收敛,树荫透光,颈联收入一派清幽静谧之中,而“窈窕光”暗示了难得但注定可得的一派光明的前途。尾联又有所振起,直抒畅快心情,整首诗的情感变化波折回环。

同年,诗人还写了一首《十二月望后,雨中过罗岗洞探梅,有寄》。“罗岗香雪”是羊城八景之一,此诗记叙了诗人雨中探梅的情趣,抒发一些闲愁杂感。这时期游览诗轻松闲逸的风格与诗人自感政治愿望已经实现的心理满足状态相关。

风俗诗是描写岭南的人文地理、生活情态的一类诗。作为一名土生土长的岭南人,家乡给诗人的成长留下深刻的印记,诗人在风俗诗中反映出他对岭南的热爱、熟悉与怀念。根据风格不同,风俗诗也可分为两类。

其一,以写风情物貌为主,风格清丽浅易,如:

东去珠江水复西,江波无改水西堤。

画船士女亲操楫,晚粥鱼虾细断齑。

出树乱禽忘雨后,到篷残日与桥齐。

重来三月湾头路,蔽海遮天绿尚低。

――游荔枝湾(1928)

“荔湾渔唱”为旧羊城八景之一,诗人重游荔枝湾,看到了珠江潮水、荔湾岸堤、画船士女、美味晚粥、雨后黄昏及茂密绿荫这一系列荔枝湾美丽的自然及人文风景。此诗以淡淡的抒情笔调展现出荔枝湾的繁华及人们生活的悠闲自在,这些情态给诗人沉重忧患的心理带来一抹亮色,但这种轻快的风俗诗在诗人的诗中属于少数。

其二,以抒沉郁感伤之情为主,风物为次,颇类即事感怀诗。如:

故园兵火七年间,梦里常悬北郭山。

垄墓欲依云自远,溪堂重过水犹潺。

与言野叟疑非世,已倦林乌识始还。

可奈栖栖复行役,暂凭樽酒慰时艰。

――十月南归,过北园,茗柯置酒话旧,留题一首(1920)

北园是广州的一处酒家,诗人离别七年重返广州,此时广州形势复杂,是、桂系军阀和地方派三方相争之地。家乡时局艰虞使诗人感情复杂,内心怆然。起句言明家乡久经战火蹂躏,第二句“北郭山”指广州北郊的白云山、越秀山等,它们只能悬于诗人梦中,首联已成凄迷氛围。颔联将感伤之情落实,第三句写诗人欲守祖坟留在故地却无奈像云一样漂泊不定,第四句写岁月如流水一般逝去的物是人非。颈联写诗人已生消极的归隐之心,尾联写归隐不可得的怅惘。

诗人此时年近五十,旧时的满腔革命热血已经消逝,诗中只见一位迷茫颓然渴望避世的老者形象。诗人的政治期待在辛亥革命后破碎,既不想依附军阀及,又不认同更加激进的新青年及无产阶级的诗人如无根浮萍一样飘荡。从此诗亦可窥见当年剧烈变动的政治形势是如何使进步之人变成保守派的。

名人诗是黄节借写岭南反清名人,表达自己的政治意见及民主革命思想的一类诗,数量较多,进步性强,诗风刚硬郁勃。诗人在辛亥革命前写的名人诗犹为感情激烈,那时他风华正茂,稳稳站在时代浪潮前沿,在文坛高举反清大旗。如:

正是霜寒钟更哀。摩挲琴影墨生苔。

D潜此日仍修夜,爨下能馀亦劫灰。

故国山川容静对,一时风雨与俱来。

天南法物飘零尽,不独南风绿绮台。

――题陈云淙霜钟琴拓本(1907)

陈云淙即陈子壮,广东南海人,明末反清义士,“广东三忠”之一。黄节从潘飞声处得到陈子壮的霜钟琴拓本,赏玩之余写下此诗。此诗从琴联想到人,再到历史旧事,最终归结到今日乱世,颇有怀古咏史诗以古讽今的意味。起句“哀”字奠定全诗基调,但这种哀是激愤的哀。第三句“此日仍修夜”用象征手法,指清政府的黑暗统治使如今仍然是暗无天日的漫漫长夜,具有强烈的批判性。第四句写出琴历经战火摧残仅余劫灰的悲凉。颈联写出了志士风雨飘零之际傲然屹立的抗争形象,气象开阔,苍凉沉郁,是黄节的名句。尾联写动乱带来的凋敝,不仅仅是散失“南风”、“绿绮台”二琴而已。颈联和尾联有力振起,抒发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和倾覆清廷的决心。

这类诗还有《题陈白沙先生自写诗卷后》《二月十二日过新汀屈翁山先生故里,望泣墓亭,吊马头岭铸兵残灶。屈氏子孙出示先生遗像,谨题二首》等。

酬赠诗中多为诗人与友交往应酬所写,情切意恳,这类诗的岭南元素体现在岭南场合及岭南籍友人上。如:

盛时台笠却难忘,一赋都人已足伤。

高会及来随老辈,雅歌还得共斯堂。

兴微国俗诗将废,俯仰前尘地亦苍。

独使南园不寥落,参天林木起朝阳。

――南园诗社重开,呈梁节庵先生(1911)

梁节庵即梁鼎芬,番禺人,“岭南近代四大家”之一,辛亥革命前具有革命思想,革命后成为清朝遗老。梁重开南园诗社,以振兴粤东诗学,黄节赠诗祝贺。首联追慕以前的南园诗社盛况,颔联写今日重开的盛会,称今日之南社不输往日。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在后两联表达了自身的国学主张。颈联,他看到国家习俗正在发生变化,有些东西正在兴起,但诗正在衰落,有伤于此,借大地也因伤感而苍老来表露。尾联则自然发出希望众多人才能复兴诗学的号召。

黄节虽不至于像梁鼎芬那样在辛亥革命后以清朝遗老自居,但从这首诗可看出他们的国学思想有相似之处,正如黄节办《国粹学报》是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他们这一代文人难以完全挣脱出封建文化的影响。所以,无怪乎黄节后来反对新文化运动,迷失了革命道路的正确方向。有趣的是,现在重提国学,怎么也绕不过当年包括黄节在内的所谓的“国粹派”。

思乡诗抒发了辗转各地、漂泊不定的诗人对家乡的深沉思念。写于辛亥革命前的思乡诗由于诗人密切关心时局,让思乡之情与忧黎之思融为一体,再加上有意地让一些近代工业意象入诗,显得独具新意。如:

愁里题诗聊代泪,晓来一雨已知秋。

残炱幂历帘间幕,飞燕萧条江上洲。

剩欲出门向谁是?坐看孤影与吾谋。

无端汽笛牵人意,碧海苍波是广州。

――七月二十二日江楼晓起(1907)

诗人正在上海,此诗写政局纷纭之际的苦闷心情和对故乡的忆念。颔联“残炱”是烟气凝聚的黑灰,再加上尾联的“汽笛”,都是工业革命的成品,这种意象融于七律中突显出时代性。颈联的问句表露出诗人的彷徨,他的心情和思想不能向任何人剖白,于是只能坐对孤影聊相慰藉。在此孤独不安的情境下自然容易怀念起远方的家乡,恨不得立刻登上轮船到达碧海沧波的尽处――广州。

刘峻称黄节《蒹葭楼诗》的风格是“中原哀角,高阁寒箫;三山回响,壮泪还飘。”即黄节受屈大均(翁山)、陈师道(后山)、李商隐(义山)影响,形成自己郁勃悱恻、清壮幽俊、刚柔并美的风格。黄节的《寒夜读白石道人集题后》(1910年)自表歌创作主张:

布衣同有后山才,只汝高吟未至哀。

谢I诗传清似水,樊南心与烛成灰。

每从闲处深思得,讵向前人强学来。

今日江西说宗派,嗟卑愁老恐非材。

起句称赞姜夔虽是布衣也有直追陈师道的才能,黄节受陈师道影响最深,自刻小印为“后山之后”,这里把姜夔与陈师道匹敌证明黄节十分欣赏姜。第二句写姜夔的诗有清妙秀远的风格,不像陈师道那样哀伤,指出陈的缺点,说明姜更胜一筹。颔联写姜的山水诗能像谢I那样清丽秀逸,爱情诗能像李商隐那样情真动人。颈联抒发议论,“深思善学”才是姜诗学取胜的原因,姜夔初学黄庭坚,后改学陆龟蒙,最后不再模仿他人自成一家。诗人称赞姜夔,又何尝不是在说自己的真实想法呢?“讵向前人强学来”表明诗人“我的诗就是我的诗,不强附前人”的主张。尾联是诗人写此诗的目的,言明自己不是江西诗派的一份子。当时诗坛上又掀起崇尚宋诗的风气,宋诗派和同光体轮番登场,汪国垣编《光宣诗坛点将录》把黄节列名其中,黄节借此诗表白自己不入江西诗派,批判晚晴封建诗坛的无病,指那些以“江西诗派”自居的人缺乏自知之明。

从此诗可证,黄节欣赏陈师道、谢I、李商隐等人,但更欣赏姜夔那种能自成一家的人,他学江西诗派的陈师道最深,却也看出江西诗派的弊病,不把自己列入其中。事实上,黄节的确做到了自成一格。

再看黄节岭南题材七律的创作特色,除已提到的革命意识、添加近代工业意象等内容上的特色外,还有艺术上用典含蓄、象征暗示、对仗新奇、巧用虚词、尾联言近意远的特点,这些特点都可在前文列举的七律中品味出来。陈三立题黄节诗集称:“卷中七律疑犹胜,效古而莫寻辙迹。必欲比类,于后山为近,然有过之,无不及也。”黄节笔法工力驰骋唐宋,其诗的确称得上是“唐面宋骨”。

参考文献:

[1]刘峻.诗人黄节的思想和风格[A].刘斯奋选注.黄节诗选[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2]刘斯奋选注.黄节诗选[C].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

[3]马以君编.黄节诗集[C].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

[4]毛庆耆.黄节《诗学》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3):121-126.

[5]晓江.黄节学术研讨会综述[J].广东社会科学,1999(01):150-151.

写清明节的诗范文第3篇

甲:好久不见最近忙什么呢?

乙:我最近正在研究古诗词。

甲:为什么突然间对古诗词有了兴趣呢?

乙:哎,别提啦!前几天几位老友聚会,一位朋友根据我的谈话说了两句古诗。

甲:什么古诗?

乙:“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甲:就这么两句诗就激起了你对古诗词的兴趣。

乙:是啊,我不理解这两句诗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甲:这你都不懂还研究什么古诗词。

乙:那你说说这两句诗是什么意思。

甲:“两个黄鹂鸣翠柳”是不知所云,“一行白鹭上青天”是离题万里。隐含的意思就是说你说的话让人听不明白。

乙:高才呀,你这样一解释确实让我茅塞顿开。

甲:这都不懂,你研究的是古诗词哪一方面?

乙:太多啦!

甲:能说说吗?

乙:张口就来,问什么答什么。

甲:带数字的每个字来一句。

乙:没问题。

甲:带“一”的。

乙:“碧玉妆成一树高。”

甲:带“二”的。

乙:“二月春风似剪刀。”

甲:带“三”的。

乙:“白发三千丈。”

甲:带“四”的。

乙:“四面荷花三面柳。”

甲:带“五”的。

乙:“五月人倍忙。”

甲:带“六”的。

乙:“毕竟西湖六月中。”

甲:带“七”的。

乙:“七月七日长生殿。”

甲:带“八”的。

乙:“平林云鸟八窗秋。”

甲:带“九”的。

乙:“疑是银河落九天。”

甲:带“十”的。

乙:“十年生死两茫茫。”

甲:带“百”的。

乙:“采得百花成蜜后。”

甲:带“千”的。

乙:“千山鸟飞绝。”

甲:带“万”的。

乙:“”万里长征人未还。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用数字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太容易啦。

甲:真的?那你来说说看。

乙:“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一片两片三四片,五六七八九十片,千片万片无数片,飞入芦花总不见……这太多啦。”

甲:不错,不错。一年有四季,每个季节来两句行吗?

乙:“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

甲:这是宋朝苏轼写的《惠崇春江晚景》。

乙:“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甲:这是宋朝辛弃疾写夏天的《西江月》。

乙:“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甲:这是唐朝刘禹锡写的《秋词》

乙:“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甲:这是唐朝柳宗元写冬的《江雪》。

乙:怎么样(得意地点点头),满意吗。

甲:马马虎虎吧,花中四君子每个来一首完整的行吗?

乙:小菜一碟。

甲:写梅的。

乙:宋朝王安石写的《梅》:“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甲:写兰的。

乙:宋朝朱熹写的《兰》:“谩种秋兰四五茎,疏帘底事太关情;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兰到晚清。”

甲:写竹的。

乙:唐朝白居易写的《题李次云窗竹》:“不用裁为鸣凤管,不须截作钓鱼竿。千花百草凋零后,留向纷纷雪里看。”

甲:写菊的。

乙:宋朝陆游写的的《新菊》:“老去流年不耐催,微霜又见开。莫言冷落西风晚,也有飞飞小蝶来。”

甲:哇塞,你太有才啦!

乙:那里,那里,你问的这也太小儿科啦。

甲:那你研究最多的是什么?

乙:改诗呀!

甲:怎么改呀?

乙:杜牧的《清明》你听说过吗?

甲:“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乙:对,我能把它改写成“六言诗”、“五言诗”、“四言诗”、“三言诗”、“词”、“小剧本”……。

甲:了不起,我今天才知道火车是推的,牛皮是吹得。

乙:你不信。

甲:当然不信,好,大家鼓掌,请我这位同伴开吹!

乙:六言诗:“清明节雨纷纷,路上人欲断魂。问酒家何处有?牧童指杏花村。”

甲:有意思。

乙:“清明时节雨,行人欲断魂。酒家何处有?童指杏花村”。

甲:这是五言诗

乙:在请听四言诗:“清明节雨,行人断魂。酒家何处?有杏花村。”

甲:高!

乙:“清明雨,酒何处?杏花村。”

甲:这是三言诗,那词呢?

乙:“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剧本呢?

乙:“有两个人物,两句台词,剧名《清明》。[舞台提示]: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①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②牧童(遥指):杏花村。”)

甲:我今天算是服啦,你能就咱们同台演出也改一首诗或词吗?

写清明节的诗范文第4篇

一、 描绘意象,扩大意境,深化情感

运用叠词可以强化语意、描摹形象。叠词运用得恰到好处,可使所描绘的自然景色或人物形象更加生动鲜活。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诗经・周南・卷耳》),“采采”动词重叠,表示动作的随意性,把思妇怀念出征的丈夫,无心采卷耳,心不在焉的动作描绘了出来。有时,运用叠词还可以创造意境,达到情景交融的境界。“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小雅・采薇》)这四句诗中,叠词“依依”和“霏霏”不仅形象地描绘出征人春天出发时杨柳茂盛,冬日归来时大雪纷飞的状貌,而且叠词“依依”和“霏霏”还提供了潜在的声音、色彩等形象(比如柳绿、雪白),使意象的塑造更加完整。在这种意境中,征人抚今追昔,百感交集,情与景融合在一起,创造出委婉含蓄、意在言外的审美效果,达到了中国古典诗歌最高的美学境界。又如“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终日不成章,泣涕零如雨。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古诗十九首》之《迢迢牵牛星》)“迢迢”写距离之远,“皎皎”写星光之亮,形象地表达了牛郎织女缠绵的感情;“纤纤”状手之修美,“札札”状织布之繁忙,“盈盈”写水之形态,“脉脉”写人之情貌,四组叠词将思妇的体态、仪容、装扮等写得十分逼真,呼之欲出。十句诗中使用了六个叠词,状物准确生动,写人形象逼真,表现出一个相思女子的哀怨忧伤。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避重复,叠词运用比比皆是。如“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归园田居》),“暧暧”描摹了山村景致的朦胧与静谧,“依依”绘出了炊烟袅袅上升的轻柔体态;又如“凄凄岁暮风,翳翳经日雪”(《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凄凄”让人感受到风是如何劲吹,“翳翳”又再现了大雪的天空如何昏暗阴晦――诗人的闲适恬淡之情融入其中。王维的山水田园诗某种程度上继承了陶渊明的风格,《积雨辋川庄作》中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诗句。“漠漠”有广阔无边的意思,它仿佛使人看到广阔无垠的水田上,白鹭在自由自在地飞翔;“阴阴”是幽深之意,表明树木郁郁葱葱,黄鹂深藏在树叶里婉转地啼鸣。诗人描绘的夏日风景图,正是诗人欢畅的心情所在。杜甫也是用叠词的高手,《曲江》一诗中有“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的句子,“深深”和“款款”表达了作者的感动,传达了蛱蝶采花酿蜜、蜻蜓点水飞舞的生命以及它们给予诗人的感动。又如“繁枝容易纷纷落,嫩蕊商量细细开”(《江畔独步寻花》之七),用“纷纷”“细细”抒发自己惜花、爱花的心情,情真意切。宋人杨万里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小池》),“尖尖”叠用,描写了嫩绿的小荷刚刚钻出水面那一瞬间的情景,给人以生机勃勃、清新美好的感受。出水芙蓉,美丽动人,蜻蜓有情,停立其上――多么新颖别致而充满生活气息的镜头!

二、 声韵回环,节奏明快,流转自然

《诗经》中运用叠词来摹声摹态,不仅因为它能增强形象性,还因为它充满音韵美。《诗经》中叠词的音韵美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回环美,二是节奏美。叠词通过音节的重复出现,形成一种声音上的回环。如“摇摇、迟迟、依依、霏霏、采采、靡靡”等等。这些词读来朗朗上口,悦耳动听,就像音乐中不断重复的旋律一样,声音在重复中得到强化和深化,形成一种循环反复、连绵不断的音韵美。同时,《诗经》擅长使用叠词,是为了照顾四言句式。《诗经》时代,单音词占多数,人们还不能大量创作复合词,只能依靠重叠这种形式来补足音节,使诗歌的节奏整齐。如“采采卷耳,不盈顷筐”,“采”的重叠解决了节拍问题,使诗歌音节匀称、节拍和谐。

后来的诗歌,叠词音韵方面的效果大体与之相近,或者说,发展是立足于这些基础上的变化。如《古诗十九首》中叠词的运用,使诗歌具有淳朴的民歌风味和婉转流利的音乐美。如“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之一)“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盈盈楼上女,皎皎当窗牖。娥娥红粉妆,纤纤出素手”(之二)等诗句的音韵效果皆是如此。

有些拟声词本身就属于叠词,这些拟声叠词的运用,可以使诗文更生动形象,让人产生身临其境之感。如《木兰辞》用“唧唧复唧唧”写木兰的叹息声;杜甫《登高》的“无边落木萧萧下”一句用“萧萧”摹写落叶声;黄巢《题》的“飒飒秋风满院栽”一句,用“飒飒”摹写风声;李煜《浪淘沙》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一句,用“潺潺”摹写雨声;岳飞《满江红》“凭栏处,潇潇雨歇”一句,用“潇潇”摹写雨声――这些都十分精当。叠字摹声,最精到的是摹写乐声。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巧借叠词,直接模拟声音,将乐声的强弱、快慢、轻重表达得具体可感,增加了诗句的音乐性和节奏感,突出了琵琶声的美妙动人。

李杜的诗中也有这样的妙句。如李白《秋浦歌十七首》之十:“千千石楠树,万万女贞林。山山白鹭满,涧涧白猿吟。君莫向秋浦,猿声碎客心。”前四句分别用叠字领起,节奏明快,富于音乐美。又如杜甫的“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江畔独步寻花》),“时时”“恰恰”写出了蝴蝶在花丛中翩翩起舞,娇莺自由自在地唱歌,各得其乐的情景,借物抒情,音律和谐悦耳,读来朗朗上口。

写清明节的诗范文第5篇

月亮赋予诗人以灵感,诗人为月亮添光辉。多少诗人写下了优美的咏月诗篇,这尤其反映在对“月亮”的不同称谓中,如唐韦庄称月亮为“月宫”,在《贵宫子》诗中写道:“瑶池宴罢归来醉,笑说君王在月宫”;高适命月亮为“月魂”,在《塞下曲》中吟道:“日轮驻霜月,月魂悬雕弓”;杜甫给月亮冠以“月窟”之名,诗曰:“地与山根裂,江从月窟来”。清丽柔和的月亮,引来了许多优美动人的民间传说,也激发了诗人的灵感,因传说月中有白兔捣药,于是诗人称月亮为“银兔”、“兔影”,如隋炀帝的《望南诗》诗:“清露冷侵银兔影,西风吹落桂花枝”,卢照邻的《江中望月》诗:“沉钩摇兔影,浮桂动丹芳”;又传说嫦娥奔月后变成一只蟾蜍,于是诗人又将月亮喻为“蟾”、“蟾蜍”等,如司马光的《伫月亭》诗:“孤蟾久未上,五马不成归”,李白的《初月》诗:“玉蟾离海上,月露湿花时”。诗人还借助月亮中有吴刚伐桂的传说,将月亮与桂花联系在一起,沈称在《登台望秋月》中称月亮为“桂宫”,诗云:“桂宫袅袅落桂枝,早寒凄凄凝白露”;王维名月亮为“桂魂”,他在《秋夜曲》诗中写道:“桂魂初生秋露微,轻罗已薄未更衣”。

明月之美,不仅为人们所赞赏,更是诗人吟咏的题材,每每流淌于诗人的笔端,或托月言志,或赏月写景,或借月抒情。唐代王维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描绘的是一幅清丽的山水画图,呈现出休闲恬淡的境界。李白的“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意气豪迈,洋溢着浪漫主义的色彩。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充满着哲理。的“可上九天揽月,可下五洋捉鳖”,气势磅礴,开创了咏月诗的新意境。

“八月中秋月正圆,平分秋色一轮满”。崇尚团圆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说文》释:“圆,全也”。中秋节民间最看重的就是团圆,诗人更是不惜笔墨,低吟浅唱,歌咏不绝。殷文圭的《八月十五夜》:“万里无云境九洲,最团圆夜是中秋”,寥寥数语,道出了中秋团圆的愿望。清代诗人黄遵宪的“茫茫东海波连天,天边明月光团圆”,宛如一幅清新的画卷,勾起了人们对月圆人团圆的向往。苏舜钦的《和解生中秋月》诗:“银塘通夜白,金饼隔林明。”诗人将中称圆月比作“金饼”,别有一番情趣;苏辙视中秋圆月为“金丸”,他在《中秋见月寄子瞻》中吟道:“浮云卷尽流金丸,戏马台西山郁蟠”。苏轼直呼圆月为“玉盘”:“幕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孔平仲在《玩月》诗中则将圆月比拟为“冰镜”,诗云:“团团冰镜吐清辉,今夜何如昨夜时”,充满了诗情画意。

“一轮皓如昼,得意是中秋”。中秋的不少风情都与月亮连在一起,祭月、赏月、玩月、踏月……可谓风情各异,有的还屡见于诗中。吃月饼是中秋节习俗之一,坡吟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与饴。”苏州石湖景色迷人,每逢中秋之夜,当地素有“石湖看串月”的风俗,清代诗人蔡云曾为此吟道:“行春桥畔画桡停,十里秋光红蓼汀。夜半潮胜看串月,几个醉倚望河亭。”中秋时节,正值桂花飘香,一些地方有踏月赏桂的节俗,周瘦鸥的“踏月归来香汗湿,红闺无奈木樨蒸。”就道出了月下赏桂的特有心境。

相关期刊更多

轻工机械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轻工业杭州机电设计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