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抗癌中药

抗癌中药

抗癌中药

抗癌中药范文第1篇

中药配伍指的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依据临床, 辨证施治, 据法处方, 把多种有效药物组配在一起, 用以治疗疾病, 平衡人体阴阳的医疗举措。随着中医肿瘤研究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多的抗癌中药被应用于肿瘤治疗当中, 且疗效得到广泛认可。为了充分发挥抗癌中药的作用,经常需要联合使用不同的抗癌中药。但是如果配伍不科学、不合理,有可能降低抗癌中药的使用效果,甚至会对患者的用药安全造成程度不同的影响。现参考多项研究结果,对抗癌中药配伍加以分析和研究, 以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应用抗癌中药发挥抗癌中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1 中药传统配伍

中药配伍是在中医基础理论指导下, 依据临床, 辨证施治, 据法处方, 把多种有效药物组配在一起, 用以治疗疾病,平衡人体阴阳的医疗举措。这种药物配伍, 不是简单堆砌几种药物,而是按照某种规律有机将这些药物组合起来, 这种规律就是建立在` 七情基础上的主、辅、佐、使配伍原则。一般情况下, 中药配伍包括同类配伍和非同类配伍两大部分。同类配伍指的是联合使用药性、功能相似的药物, 以使原有的药效得以增强。非同类配伍主要有三种情况, 即为了增强药效, 联合使用性能功效有共性的药物;将中药同性能功效相反的中药配伍在一起, 以使中药的偏性得以缓解或者消除,充分发挥中药联合的最佳作用;根据阴阳气血以及脏腑相关的理论, 利用药物作用上的沟通互补,将主要功效不同的药物配伍同用以增强中药联合使用的效果。

2 抗癌中药配伍研究

2.1 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抗癌中药的配伍研究

从中医角度分析,如果胃癌患者的证型属于气虚血痕证,则需要采用补气活血法对此类患者进行治疗,可以联合使用黄芭和获术对气虚血痕证胃癌患者进行抗癌治疗。相关研究结果提示,联合使用黄芭和获术, 可以对人胃癌M K N4 5细胞增殖起到一定的抑制作用,且可以使其分化。相较于仅对气虚血痕证胃癌患者采用黄芭或获术所产生的效果,联合使用黄芭和获术,可以使抗癌中药的药效增加,且疗效稳定,这可能和通过p pA R Y N/ 「一K B 信号途径对C ox一2 产生抑制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2.2 在药理研究的基础上抗癌中药的配伍研究

研究人员通过研究联合应用赤灵芝、金菊花对白血病患者治疗造成的影响,发现赤灵芝、金菊花的联合使用可以在诱导人白血病日L一6 0 细胞线粒体损伤和凋亡方面起到协同效果, 其机制和下调B d 一2 , 促进B ax 核转位及c yt OC 释放,激活ca s p a s e 一3 有一定的关系。相关研究结果还提示, 如果按照2 : 3 的比例,联合使用延胡索和获术, 则相较于单使用延胡索或获术,可以对癌细胞增殖起到更为显著的抑制作用,使c yt OC 得以释放诱导肿瘤细胞凋亡, 使癌细胞侵袭力得以降低。此外,中药药理研究结果提示,单使用附子或浙贝母都可以对肿瘤和癌细胞转移起到抑制作用。但是大量研究结果也提示,如果联合使用附子和浙贝母, 则会大大减弱肿瘤细胞诱导凋亡作用。

2.3 中药复方拆方研究

相关研究结果提示,对于肝癌患者治疗时,小柴胡汤扶正作用药群( 人参、大枣、甘草) 有是该方抑瘤作用的核心药群的可能性。为了给气虚血痕证胃癌患者提供抗癌细胞转移的最佳用药方案湘关研究从肿瘤细胞转移抑制率和N K 细胞活性两方面对此加以研究, 结果发现黄芭、丹参、补骨脂、构祀是芭丹煎剂抑制气虚血痕证胃癌患者胃癌细胞转移、提高患者机体免疫的最主要因素。

2.4 抗癌单体配伍研究要想充分发挥中药在防治肿瘤方面的作用,就要合理配伍中药中的有效成分。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姜黄素和白蔡芦醇的配伍效果,发现其可以经诱导p53 核转位,激活p 53 功能,诱导儿童神经母细胞瘤细胞凋亡以及细胞周期阻滞。相关研究通过研究姜黄素配伍印度蟾皮肤源因子对结肠癌患者的作用,发现姜黄素配伍印度蟾皮肤源因子可以对结肠癌日C丁门1 6 细胞增值起到抑制作用, 并使其凋亡, 相较于单使用姜黄素和印度蟾皮肤源因子,可以起到更加明显的抑制作用起到良好的协同效果。通过研究小栗碱和吴茱英素联合使用对肝癌S M M C一77 21 细胞的作用湘关研究结果提示湘较于单使用小栗碱或吴茱英素,联合使用小栗碱和吴茱英素可以对肝癌S M M C一7 721 细胞诱导凋亡起到更加明显的协同作用, 且其丁N卜Q 表达呈高水平。通过研究` 雄黄一青黛复方中有效组分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效果,相关研究结果提录雄黄一青黛复方中的四硫化四砷、靛玉红、丹参酮H A 配伍可以协同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抗癌中药范文第2篇

ぁ竟丶词】 中药;抗癌灵;肝癌;细胞增殖;细胞凋亡;基因表达

文章编号:1003-1383(2008)04-0381-03中图分类号:R 735.7;Q 253 文献标识码:A

E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ngailing on Proliferation of Human Liver Cancer SMMC7721 Cells

WEI Pengya1,PU Hongqin2,WEI Xing3,LI Chaogan3,NONG Song3

(1.Department of Microbiology,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Baise 533000,China;2.Department of Anatomy,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 Nationalities,Guangxi Baise 533000,China;3.Department of Biochemistry and Molecular Biology, Youjiang Medical College forNationalities,Guangxi Baise 533000,China)お

【Abstract】 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angailing on proliferation in human hepatoma SMMC7721 cell lines in vitro and investigate its possible molecular mechanism.

Methods The proliferation inhibitory rate was evaluated by MTT assay. Apoptotic rate was determined by flow cytometry. The expression of wild type P53,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were detected by twostep immunhistochemical staining.Results The cell inhibitory rate and apoptotic rate and the expression of P53 Protein of Ka treatment groups increased obviously than that of control group (P<0.001), while 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were decreased markedly(P<0.001). Conclusion Kangailing could inhibit the proliferation of SMMC7721 cells in vitro by inducing cancer cell apoptosis, and its molecular mechanism may be associated with the upregulation ofthe expression of wild type P53 protein and downregulation of the expression of NFкB P65and Bcl2 proteins.

ぁKey word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Kangailing;liver cancer;proliferation;apoptosis;gene expression.

肿瘤不仅是细胞增殖和分化异常的疾病,也是细胞凋亡异常的疾病。越来越多证据表明,中药抗癌的疗效与中药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有关。许多天然药物可以通过干扰肿瘤细胞生长、代谢和增殖等过程,最终诱导触发肿瘤细胞发生凋亡,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1,2]。复方中药抗癌灵(Kangailing,Ka)由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和半边莲等中草药组成,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等功效。临床上该复方广泛应用于各种癌症的治疗,尤其对肝癌、肺癌、胃癌及鼻咽癌等有较好的疗效。本研究通过观察中药Ka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作用的影响,旨在探讨其分子作用机制,为该复方中药应用于肝癌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

げ牧虾头椒

1.材料 人肝癌SMMC7721细胞株由中科院上海细胞生物研究所细胞库提供,胎牛血清(FBS)、RPMI 1640培养基为GIBCO公司产品,四甲基偶氮唑蓝(MTT)为上海普飞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产品,碘化丙啶(propidium iodide,PI)为Sigma公司产品,鼠抗人NFкB P65、野生型P53和Bcl2单克隆抗体为Santa cruz公司产品,PowerVisionTM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为北京中杉金桥生物技术公司产品。KHBLabsystems K3酶标仪(芬兰雷勃公司),BX51型显微镜(OLYMPUS,日本),流式细胞仪(Becton Dickinson,USA) 。

2.方法

(1)药物提取 取复方中药抗癌灵(购买于百色市中医院中药房)干品100 g,用1000 ml水浸泡1 h,加热煮沸后小火煎熬60 min,室温冷却,120目网筛过滤,弃药渣,滤液离心(3 000 r/min×20 min×2次)。取上清液,浓缩至50 ml,调pH值为7.0~7.2,0.22 μm过滤除菌,获生药含量为2.0 g/ml 的Ka水提液,5 ml/瓶分装,-20℃保存备用,实验时将含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稀释至所需的药物浓度。

(2)细胞培养和实验分组 体外培养人肝癌SMMC7721细胞,以含100 U/ml青霉素、100 μg/ml链霉素、10% FBS的RPMI 1640培养液,在37℃、5%CO2的培养箱中培养,细胞生长至对数增殖期,取生长良好的细胞做实验。细胞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加药物处理)和Ka组(浓度分别为10、20、40 ml/L)。药物作用时间均为24 h。

(3)细胞抑制试验(MTT法) 将对数生长期的SMMC7721细胞移入96孔培养板中,细胞密度约为1×104个/ ml,每孔加入200 μl细胞悬液,培养24 h。吸弃孔内原培养液,加入含抗癌灵提取液的10%FBS的RPMI 1640培养液200 μl,每个药物浓度设4个平行复孔。培养到20 h,每孔加入MTT(5 mg/ml)20 μl,继续培养4 h后终止培养,小心吸弃孔内上清液,每孔加入DMSO 150 μl,用震荡混合仪震荡10 min,使结晶充分溶解。选择492 nm波长酶标仪测定每孔光吸收值(OD值)。实验重复2次。按下列公式计算抑制率:抑制率(%)=(1-实验组OD值/对照组OD值)×100%。

(4)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凋亡 药物作用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约2×105个,1 000 r/min离心5 min,弃去培养液;PBS冲洗两次,加入70%预冷的乙醇固定,4℃,1~24 h;离心弃去固定液,PBS冲洗去乙醇;PBS重悬细胞,400目筛网过滤1次,离心弃去PBS;加入RNase A (终浓度为60 μg/ml),摇匀,37℃温育30 min,加入PI(终浓度为50 μg/ml), 4℃避光30 min;流式细胞仪检测,每份标本测定(2~4)×103个细胞,采用Modifit Lt软件分析。

(5)免疫组化法检测基因蛋白表达 按照二步法免疫组化检测试剂盒说明书操作:药物处理细胞24 h后,收集各组细胞,PBS冲洗两次,制成细胞悬液涂片,风干后丙酮固定15 min;3%过氧化氢孵育5 min,以阻断内源性过氧化物酶;滴加一抗(稀释1∶100),室温90 min,PBS冲洗,2 min×3次;滴加IgG抗体HRP多聚体20~30 min,PBS冲洗,5 min×3次;用DAB溶液显色;蒸馏水冲洗、苏木素衬染、脱水、封片。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结果分析:P53蛋白定位于细胞核,细胞核染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NFκB和Bcl2蛋白定位于细胞浆,细胞浆染为棕黄色或棕褐色颗粒为阳性细胞。利用CMLAS彩色病理图像分析系统(北京航空大学空军总医院研制)进行分析。随机计数低倍镜下10个视野中的阳性细胞占该视野细胞总数的比率,得出每组细胞的阳性率。

3.统计学处理 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t检验。用SPSS 11.5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

1.各组SMMC7721细胞抑制率和凋亡率的比较 Ka各浓度组的细胞抑制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细胞凋亡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或P<0.001)。表1。

2.各组SMMC7721细胞基因蛋白表达的比较 与对照组比较,Ka各浓度组细胞的P53蛋白表达明显上升(P<0.001),NFκB和Bcl2蛋白表达明显下降(P<0.001)。见表2。

讨论

白英、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半边莲、莪术等属于传统的抗肿瘤中草药,从中药药理功能分析,又具有清热解毒、活血化瘀、利水除湿及破症攻毒之功效。本实验用MTT法检测中药复方Ka提取液对人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结果显示,Ka对肝癌SMMC7721细胞具有较强的杀伤能力;流式细胞检测发现,SMMC7721细胞凋亡率随着药物浓度增高而明显上升。提示诱导细胞凋亡是Ka提取液抑制SMMC7721细胞增殖机制之一。

凋亡细胞是多种基因互相作用、综合调节的结果[3]。大量的研究证实:野生型P53是一种抑癌基因,能够在各种条件下引导或促进细胞凋亡。Bcl2是一种调控死亡的“存活基因”,是一种广义的抑制凋亡基因,Bcl2高表达可抑制细胞凋亡,多种化疗药物及中药的抗肿瘤活性均与Bcl2基因表达下调有关[4]。从本实验结果推测,Ka诱导SMMC7721细胞凋亡与上调P53和下调Bcl2基因蛋白表达有关。

NFκB(nuclear factorkappa B,NFκB)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的核转录因子,近年来的研究显示,NFκB在肿瘤的抗凋亡机制中起重要作用。目前,NFκB主要通过以下三条途径来抑制细胞凋亡[5]:①NFκB通过调控细胞因子而参与自身及其它细胞凋亡。②NFκB通过诱导或上调凋亡抑制基因抑制细胞凋亡。③NFκB通过诱导肿瘤坏死因子受体相关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 receptorassociated factor,TRAF)和凋亡抑制蛋白IAP抑制细胞凋亡。从本实验结果来看,Ka提取液可能通过抑制NFκB基因的表达,达到下调其它凋亡抑制基因或因子,以及解除其对促凋亡基因或因子的抑制作用,从而促使SMMC7721细胞凋亡。

总之, Ka通过诱导细胞凋亡而抑制肝癌SMMC7721细胞增殖,其分子机制可能与上调野生型P53蛋白表达,下调NFкB P65和Bcl2蛋白表达有关,但其确切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Fador V A,Hemson D.Phagocyto Recognition of Cells Undergoing Apotosis[J].J Immunol,1992,148(2):207-209.

[2]Kieita T,Ohnishi K,Ohnishi T.A new strategy for cancer therapy based on a predictive indicator[J].Human Cell,2001,14(1):1-5.

[3]Raff Mc.Social controls on cell survival and cell death[J].Nature,1992,356:397-400.

[4]Konturek PC,Konturek SJ,Sulekovxa Z, et al.Expression of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transforming growth factor alpha,apoptosis related proteins Bax and Bcl2,and gastrin in human gastric cancer[J].Aliment pharmacol ther,2001,15:989-999.

[5]朱 波.核转录因子κB与细胞凋亡[J].国外医学•临床生物化学与检验学分册,2001,22(1):18-19.

抗癌中药范文第3篇

【关键词】 胃癌;中药;分子机制;综述

胃癌是目前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为消化系统最多发的肿瘤,病死率在我国农村居于恶性肿瘤病死率的首位,在城市仅次于肺癌[1]。近年来,由于手术方法的改进和新放化疗方案的应用,使胃癌的治愈率有所提高,但因早期胃癌诊断率低,患者在诊断时往往已有淋巴结受累或转移,成为影响疗效及预后的主要因素。目前,探讨胃癌转移的机制,寻求抗胃癌转移新靶点已成为医学界研究的热点;与此同时,研究人员在该领域对中药也进行了许多相关研究。笔者现将近年来有关中药抗胃癌转移的分子学机制实验研究综述如下。

1 对癌基因、抑癌基因表达的影响

癌基因激活和抑癌基因失活是肿瘤发生、发展和转移的根本原因。目前,在胃癌发生和转移中研究较多的有Ras、C-erbB-2、Ets、C-myc等原癌基因和nm23转移抑制基因以及p53、p16、p27、Rb、PCNA抑癌基因等,其中p53基因表达与胃癌的淋巴结和远处转移密切相关。p53基因有野生型和突变型两种,野生型p53基因的功能是抑制细胞生长、诱导细胞凋亡的发生,而突变型p53能抑制野生型p53活性,引起细胞转化,促进细胞癌变。在对单味中药和中药复方的实验研究中发现,斑蝥酸钠[2]、姬松茸茵孢多糖[3]、半夏泻心方[4]、益气活血中药[5]、三物白散加味方[6]等均能显著下调胃癌组织中p53(突变型)的表达。梁氏等[7]以三氧化二砷作用于体外培养的人胃癌细胞株,其后运用免疫组化技术对CD44、p53、nm23、H-ras、PCNA基因编码蛋白的表达情况进行检测,结果显示,三氧化二砷可明显下调上述基因编码蛋白表达水平,说明某些中药可以通过调节p53的表达而抑制胃癌的生长及转移。C-erbB-2基因是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家族成员之一,C-erbB-2可使E-cad介导的细胞粘附作用受到抑制,进而促进胃癌的侵袭及转移。陈氏等[8]在探讨消痰散结方抑瘤抗转移作用机理时,发现对SGC-7901胃癌组织中Ras及C-erbB-2癌基因的mRNA表达有明显下调作用。陈氏[9]应用免疫细胞化学法及流式细胞仪分析癌平口服液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癌基因C-erbB-2表达的调控作用,发现能有效抑制癌基因C-erbB-2的表达,对癌基因C-erbB-2表达的有效调控是中药抗胃癌转移的机制之一。p16蛋白的低表达与胃癌的分化程度、浸润扩散和淋巴结转移有关,p16蛋白表达缺失导致了肿瘤细胞增殖活性增强,分化受阻,是胃癌进展和转移的重要因素[10]。张氏等[11]发现,胃炎消能使胃癌癌前病变中的抑癌基因p16 mRNA的表达上调,说明中药能通过调节p16的表达减弱肿瘤细胞的转移能力。

2 对细胞粘附分子的影响

肿瘤细胞的粘附性在肿瘤浸润和转移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包括肿瘤细胞自身之间的连接、肿瘤细胞与其他类型细胞的粘附,其中粘附分子中免疫球蛋白超家族成员(ICAM-1)、CD44、E-选择素(E-selectin)、整合素β1(Integfin β1)与胃癌的转移密切相关。CD44分子为单一基因编码,CD44分子在胞外区存在一个可变区,一般将不含可变区的CD44分子称为标准CD44(CD44S),而将含有可变区的CD44分子称为变异型CD44(CD44v)。CD44v主要表达于癌细胞,促进癌细胞的粘附和运动,尤其在促进淋巴结转移及浸润深度方面起十分重要的作用,其中CD44v6强阳性仅在有转移的进展期胃癌中出现。陈氏等[12]研究蚯蚓纤溶酶对人胃癌细胞株MGC803的增殖抑制作用以及对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和粘附分子CD44v6表达的影响时发现,蚯蚓纤溶酶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可降低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的粘附性、降低胃癌细胞粘附分子CD44v6的表达,提示蚯蚓纤溶酶可能具有潜在抗肿瘤转移作用。此外,实验研究发现,消痰散结方[13]、胃泰胶囊[14]、小檗碱[15]、复方苦参注射液[16]等也能下调胃癌组织中CD44v6蛋白的表达,从而抑制胃癌细胞生长,降低细胞粘附、侵袭和运动能力。ICAM-1是一种分子量为80~90 kD的单链糖蛋白,其高表达与胃癌的发生、转移有相当密切的关系。唐氏等[17]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的方法观察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细胞间ICAM-1表达的影响,发现胃炎消能明显降低ICAM-1蛋白表达的阳性率及表达强度。李氏等[18]采用Transwell细胞培养小室建立人肿瘤细胞系体外侵袭模型,动态观察人胃癌细胞系MGC-803、BGC-823对重组基底膜的侵袭作用以及中药复方养胃抗瘤冲剂对胃癌细胞系侵袭作用的影响,同时采用流式细胞仪通过单克隆抗体标记的方法检测侵袭转移相关粘附蛋白CD9、CD31、CD36、CD42a、CD44、CD49d、CD62p、CD41、凝血酶敏感蛋白及CD63的表达,发现养胃抗瘤冲剂可降低部分促进肿瘤转移的粘附蛋白(如CD63、凝血酶敏感蛋白)的表达,对抑制肿瘤转移的粘附蛋白(如CD9)表达有促进作用,从而发挥抗人胃癌细胞侵袭作用。

3 对细胞外基质的影响

细胞外基质(Extracellular matrix,ECM)主要由胶原、糖蛋白、蛋白多糖和氨基葡聚糖等组成,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能力与其产生或诱导产生降解ECM的蛋白酶及其抑制物能力有关,其中基质金属蛋白酶(matrix metalloproteinase,MMPs)是降解ECM的主要酶系。在胃癌组织中,癌细胞和基质细胞均可表达并分泌MMPs。MMPs能降解ECM和基底膜,MMPs根据其作用的底物不同可分为胶原酶、明胶酶、基质溶解酶、巨噬细胞弹性蛋白酶、膜型金属蛋白酶5类,其中明胶酶类的MMP-2、MMP-9的高表达与胃癌组织的浸润深度、分化程度、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调节MMP-2、MMP-9的表达和蛋白酶活性从而抗胃癌侵袭和转移。吴氏等[19]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观察冬凌草甲素对胃癌移植瘤组织中MMP-2、MMP-9表达的影响,发现冬凌草甲素在体内、外能显著抑制胃癌BGC823细胞的生长,减少移植瘤MMP-2、MMP-9的表达。梁氏等[20]在观察胃宁方对人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时发现,胃宁方能显著降低人胃癌细胞MMP-2和MMP-9的含量。冯氏等[21]研究发现,三叶青黄酮能显著抑制SGC-7901细胞的生长,并且具有浓度依赖性,并能降低细胞上清液中MMP-2含量。陆氏等[22]研究苦参素对胃癌细胞株MKN-45产生金属基质蛋白酶MMPs的作用时发现,20 μmol/L的苦参素能够显著抑制MMP-2和MMP-9的蛋白酶活性。邢氏等[23]观察到,右旋柠烯可通过下调胃癌细胞MMP-2和上调TIMP-2的表达抑制其粘附和侵袭。

4 对肿瘤新生血管和淋巴管的影响

肿瘤血管生成是肿瘤细胞生长和转移的基础,肿瘤的血管生成受到肿瘤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与抑制因子的调节,血管生成促进因子主要包括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PDGF)等,其中VEGF是主要的促血管生成因子,在胃癌的侵袭和转移中起重要作用。研究表明,中药可通过对VEGF的表达及活性的调控影响肿瘤的血管生成,进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转移。闵氏等[24]以不同剂量的健脾导滞中药制剂给SD大鼠灌胃制备含药血清,然后以含药血清培养胃癌细胞,共同培养两代后,分别用免疫组化法和RT-PCR检测不同剂量组胃癌细胞中VEGF及其受体Flt、KDR的表达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EGF及其受体Flt在用药组胃癌细胞中的表达减弱,染色变浅,并且与用药剂量有一定的关系。徐氏等[25]研究参麦注射液对胃癌中bFGF和核增殖抗原(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结果表明麦冬通过减少肿瘤中PCNA和bFGF基因的表达,抑制了肿瘤组织中的微血管密度,进而抑制了肿瘤的生长。研究人员观察到,白藜芦醇、雷公藤内酯醇(TL)可以下调人胃癌细胞SGC-7901细胞VEGF的表达,抑制胃癌细胞的增殖而发挥抗肿瘤作用[26-27]。此外,陈氏等[28]发现中药蟾蜍皮、全蝎、露蜂房也能下调小鼠胃癌组织中VEGF的表达。

5 对机体免疫功能的影响

机体免疫系统的紊乱与恶性肿瘤的发生和发展有着密切关系,机体的免疫状态是影响肿瘤细胞转移的一个重要因素。参与细胞免疫的效应细胞主要有细胞毒性T细胞、自然杀伤细胞和巨噬细胞,其中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是机体抗肿瘤免疫的主要机制。研究表明,中药可以通过调节免疫而抗肿瘤转移。余氏等[29]研究芪丹煎剂抗胃癌转移的组方配伍合理性及最佳组合,发现芪丹煎剂中的黄芪、丹参、补骨脂和枸杞子能提高Fc胃癌小鼠NK细胞活性,抑制胃癌细胞转移。蔡氏等[30]观察到,四君子汤辅助的肠内营养能进一步改善胃癌术后机体的细胞免疫功能及部分体液免疫功能。段氏等[31]研究发现,槐耳多糖在机体内具有提高与促进Th和NK细胞回升的功能,从而提高胃癌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具有扶正抗癌作用。

6 存在的问题与展望

中药是非单一成分的天然药物,这种特点决定了其研究方法不能完全照搬西药的研究模式,尤其是药物作用机制研究;同时,胃癌转移是一个多基因调控和多步骤的复杂过程,如果能在多层次、多靶点同时进行干预,从而影响胃癌转移过程中的多个步骤,无疑将是更加合理的选择,而某些研究已显示出中药这方面的优势。笔者认为,进一步的研究或可从以下三方面入手:①横向研究,即研究临床效方对胃癌转移各个步骤的影响,从而筛选可能的作用点;②纵向研究,即对筛选出的有效作用点进行深入的系列研究,以明确对这一通路的作用,揭示作用机制;③中医理论的构建,即在临床及实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传统中医理论,构建胃癌转移的中医理论体系,以指导临床及研究。目前的研究大多停留在第一方面,而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尤其薄弱,如若缺乏则势必逐渐失去中医的特色和优势,故应加强第二和第三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中医理论的构建。

参考文献

[1] 于世英.临床肿瘤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11-12.

[2] 梁 枫,王明艳,许冬青.斑蝥酸钠对人胃癌细胞BGC 823中Bcl-2、p53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中医急症,2007,l6(10):1236-1237.

[3] 席孝贤,自吉庆,贺新怀.姬松茸菌孢多糖对人胃癌SGC-7901细胞裸鼠移植瘤p53基因蛋白表达的实验研究[J].陕西中医学院学报,2006,29(3):42-43.

[4] 李沛清,刘喜平,席时燕.半夏泻心方及其配伍药组含药血清对人胃癌BGC-823细胞生长抑制作用及p53表达的影响[J].中药药理与临床,2005, 21(5):5.

[5] 阂存云,李庆明,梁蔚文.益气活血中药对人胃癌细胞作用的研究[J].中医药学刊,2004,22(7):1120-1121.

[6] 徐 力,王明艳,许冬青,等.三物白散加味方影响胃癌相关基因表达的实验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3):158.

[7] 梁 桃,刘铁夫.三氧化二砷对人胃癌细胞转移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国药房,2001,12(11):652-653.

[8] 陈亚琳,魏品康.消痰散结方对胃癌组织中癌基因ras及cerbB2在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J].中医杂志,2004,45(6):459-461.

[9] 陈 华.癌平口服液含药血清对人胃癌细胞基因蛋白C-erbB-2表达的影响[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2,2(15):961.

[10] 齐凤杰,赵树鹏,高志安.p16及增殖细胞核抗原的表达与胃癌临床病理的关系[J].肿瘤防治杂志,2001,8(6):599-601.

[11] 张东坡,常 东,郭燕华,等.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P16mRNA水平表达的影响[J].江西中医药,2007,38(2):27-28.

[12] 陈 洪,余艳秋,黄 锦,等.蚯蚓纤溶酶降低胃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细胞粘附性及CD44V6表达[J].中华消化杂志,2007,27(10):682-684.

[13] 王建平,魏品康.消痰散结方对裸鼠MKN-45人胃腺癌组织中CD44V6

表达的影响[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24(3):20-21.

[14] 陈 曦,欧阳学农,陈樟树,等.胃泰胶囊对胃癌患者sCD44V6的影响[J].福州总医院学报,2006,13(3):152-153.

[15] 娄金丽,邱全瑛,林洪生,等.小檗碱对人胃癌细胞增殖、细胞周期及 CD44V6表达的影响[J].中国免疫学杂志,2004,20(5):315-317.

[16] 代志军,高 洁,仵文英,等.复方苦参注射液对胃癌SGC-7901细胞侵袭转移能力的影响[J].中药材,2007,30(7):815-819.

[17] 唐纯志,陈孝银.胃炎消对胃癌癌前病变中ICAM-1表达的影响[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10(14):1306-1307.

[18] 李 杰,孙桂芝,林洪生,等.养胃抗瘤冲剂及其拆方对人胃癌细胞系MGC-803及BGC-823侵袭重组基底膜的作用及作用途径[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15):126-129.

[19] 吴 婕,袁守军,杨德宣,等.冬凌草甲素抑制BGC 823细胞的生长及MMP-2MMP-9的表达[J].解放军药学学报,2007,23(5):344-347.

[20] 梁 健,邓 鑫,黄仁彬.胃宁方对人胃癌细胞侵袭能力的影响[J].辽宁中医杂志,2006,33(7):899-900.

[21] 冯正权,倪克锋,何 煜,等.三叶青黄酮诱导SGC-7901胃癌细胞凋亡的实验研究[J].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6,11(6):669-672.

[22] 陆振东,张 戈.苦参素对胃癌细胞株MKN-54产生金属基质蛋白酶的抑制作用[J].药学实践杂志,2006,24(3):147-149.

[23] 邢光明,曲明阳,张贵平,等.右旋柠烯对胃癌细胞粘附和侵袭能力影响的研究[J].中华普通外科杂志,2004,19(7):417-419.

[24] 闵存云,刘和强,李庆明.健脾导滞中药对胃癌细胞VEGF及其受体表达的作用[J].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5,18(9):1351-1353.

[25] 徐 莉,丁志山,魏颖慧,等.参麦注射液对胃癌中bFGF、PCNA基因表达的影响[J].中成药,2006,28(4):530-532.

[26] 曹文涛,廖爱军,曾 斌,等.藜芦醇对胃癌SGC-7901细胞VEGF表达的影响[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6,6(10):52-54.

[27] 王国平,尹成进,欧阳曙明,等.雷公藤内酯醇对人胃癌细胞SGC 7901增殖及表达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影响[J].实用医学杂志,2008,24(1):17-19.

[28] 陈 廉,连小云.蟾皮、全蝎、蜂房对小鼠前胃癌及癌前病变的干预试验研究[J].陕西中医,2003,24(1):84-86.

[29] 余绍蕾,蔡 宇,冯笑珍,等.芪丹煎剂抗胃癌转移的配伍研究[J].中成药,2008,30(4):487-488.

抗癌中药范文第4篇

西兰花又名绿菜花、青花菜、嫩茎花椰菜等,属十字花科芸苔属甘蓝变种。其食用部分为绿色幼嫩花茎和花蕾,含蛋白质、碳水化合物、脂肪、矿物质、维生素C和胡萝卜素等。而且,西兰花中矿物质成分比其他蔬菜更全面,钙、磷、铁、钾、锌、锰等含量都很丰富,被誉为“蔬菜皇冠”。日本国家癌症研究中心公布的抗癌蔬菜排行榜上,西兰花名列前茅,实验表明长期食用西兰花可减少乳腺癌、直肠癌及胃癌等癌症的发病几率。

1硫代葡萄糖苷抗癌药理研究综述

英国科学家1997年的一次抗癌蔬菜研究结果表明,西兰花中含有十分丰富的硫代葡萄糖苷,可阻碍早期癌细胞的生长,并有助于加强人体对癌细胞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癌症的危险。日本营养学家福家洋子教授等通过试验验证:西兰花等十字花科植物中所含异硫氰酸酯衍生物萝卜硫素有治疗癌症和杀死白血细胞的效用。

邹翔[1]研究发现,西兰花中硫代葡萄糖苷对人胃腺癌SGC-7901细胞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能促进该细胞凋亡并对细胞周期有一定的影响,ITCS可通过刺激SGC-7901细胞内活性氧的产生, 损伤肿瘤细胞线粒体,使其膜电位下降,最终引起SGC-7901细胞凋亡。同时发现异硫氰酯能诱导如Hela细胞、Jurkat T-细胞、胚胎肾293细胞和HT1080细胞等一些人类细胞系产生细胞凋亡。钱丽丽[2]等采用甲醇法提取西兰花中硫代葡萄糖苷,其水解产物异硫氰酸酯类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葡萄球菌、枯草芽孢杆菌和大肠杆菌的抑菌作用均较明显。

综上所述,西兰花的抗癌作用,主要归功于其中含有的硫代葡萄糖苷。下面从硫代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降解产物等方面介绍其抗癌药理。

2硫代葡萄糖苷的化学结构

硫代葡萄糖苷是一种含硫的阴离子亲水性植物次生代谢产物。1970年,Marsh和Waser等对硫代葡萄糖苷晶体的X射线分析证明[3]:所有的硫代葡萄糖苷都具有相同的基本结构。如图1所示。

硫代葡萄糖苷是一类含β-D-葡萄糖苷酶的化合物,由β-硫代葡萄糖基、磺酸肟和支链R所组成,C=N上的立体异构为Z 式。众多硫苷在组成上都有一个相同的母体,区别则在于支链R的结构不同。根据侧链R的结构特征,可以将其分为脂肪族硫代葡萄糖苷(侧链来源于蛋氨酸、丙氨酸、缬氨酸、亮氨酸和异亮氨酸),芳香族硫代葡萄糖苷(侧链来源于酪氨酸和苯丙氨酸)及吲哚族硫代葡萄糖苷(侧链来源于色氨酸)。不同的侧链决定了水解产物的不同,抗癌活性也存在差别。

3 人体内硫代葡萄糖苷的降解

硫代葡萄糖苷在植物中不是单一存在的,植株中存在的是硫代葡萄糖苷-葡萄糖硫苷酶体系。硫代葡萄糖苷的最初酶解产物是D-葡萄糖和不稳定的糖苷配基(aglycone)。糖苷配基依据外界条件水解或重排生成相应的产物。糖苷配基在中性条件下通过Hoffmann重排(或Lossen重排)主要生成异硫氰酸酯;酸性条件下产物以腈为主;在有EPS酶和Fe2+存在时, 当R基的末端带有不饱和键时降解产物主要是环硫腈[4] ,R为吲哚或苯及其衍生物时将重排生成硫氰酸酯,R含有-OH时则自发环化生成唑烷酮。其中生成腈、异硫氰酸酯、硫氰酸酯的过程如图2所示。

在人体肠道中也存在硫代葡萄糖苷酶,所以,即使植物中的葡萄糖苷酶被破坏(例如蔬菜煮过后),硫代葡萄糖苷在体内仍能分解。硫代葡萄糖苷经人体内的肠道菌水解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异硫氰酸酯类(isothiocyanates,ITCS)[5]。异硫氰酸酯类是一类具有N=S=C 结构的小分子化合物的总称,包括萝卜硫素(Sulforaphen)[6]、苯乙基异硫氰酸酯(PETIC)和异硫氰酸苄酯(BITC)[7]。研究表明,萝卜硫素是蔬菜中发现最强的抗癌成分。

萝卜硫素是葡萄糖莱菔子苷(即硫代葡萄糖苷的一种)经黑芥子硫酸苷酶(myrosinase)酶解或酸水解产生的异硫氰酸酯,因最早在萝卜中发现而得名。萝卜硫素对食道癌、肺癌、结肠癌、乳腺癌、肝癌及大肠癌等有很好的防治效果。萝卜硫素易溶于水,相对分子质量为177.29,分子式C6H11S2NO,结构式见图3。它是一种多功能诱导物, 可诱导机体[8]产生Ⅱ型解毒酶―谷光甘肽转移酶和醌还原酶,此酶可对许多致癌物产生抗性,从而起到抗癌作用。

4应用前景展望

萝卜硫素除了从十字花科蔬菜中直接提取外,现有的生产工艺主要有化学合成法和酶法。立体化学中手性合成的方法是从立体化学的角度来合成生产萝卜硫素,过程简单却难以控制反应条件, 难以工业化。酶法是从十字花科蔬菜中提取萝卜硫素前体,经酶解获得萝卜硫素。Iori和Bernardi等设计了从葡萄糖甘油三芥酸酯出发制备萝卜硫素,在这种方法中, 从葡萄糖甘油三芥酸酯到葡萄糖莱菔子苷是选择氧化法反应,反应效率高,可望实现萝卜硫素的工业化[9]。

除此以外,从西兰花中分离出带有萝卜硫素生长基因的DNA物质,将此物质植入各种卷心菜和萝卜中,将有助于人们对癌细胞的抵抗能力,降低患癌症的危险。近几年来,我国学者对十字花科植物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成分和含量进行了研究,有关参与合成硫代葡萄苷的基因调控方面的研究正在展开,如其成功,便可在基因水平上人为操纵硫代葡萄糖苷的生物合成,提高蔬菜中抗癌的硫代葡萄糖苷的含量。

参考文献:

[1]邹翔,郎朗,池文杰等.西兰花中ITCS诱导SGC27901细胞凋亡作用机制.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23(1):1~5.

[2]钱丽丽,刘江丽,李扬等.西兰花中硫代葡萄糖苷的提取及抑菌试验初报.中国农学通报,2008,24(2):335~338.

[3]Marsh R E,Waser J.Refinement of the Crystal Structure of Sinigrin. Acta Crystallographica Section B,1970,26:1030~1037.

[4]Palmieri S,Rollin P,Sprensen H,et al.Myrosinase Technology for a Potential Glucosinolate Utilization in Agro-Industry.Agro Food Inst Hi-Tech,1998,(1):24~27.

[5]修丽丽,钮昆亮.十字花科植物中的硫代葡萄糖苷及其降解产物.浙江科技学院学报,2004,16(3):187~189.

[6]王见冬,袁其朋,钱忠明.萝卜硫素研究进展.食品与发酵工业,2002,29(2):76~80.

[7]陈新娟,朱祝军,杨静等.芥蓝叶和薹的硫代葡萄糖苷组分及含量.园艺学报,2006,33(4):741~744.

抗癌中药范文第5篇

郑州市惠济区中医肿瘤医院中医肿瘤内科,河南郑州 450003

[摘要] 目的 临床分析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探讨其对患者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的影响。方法 临床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实施治疗的100例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采用扶正抗癌中药治疗,对100例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经过治疗,100例患者治疗后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均明显的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的CD8明显的低于治疗前,治疗前后差异明显,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明显优于治疗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关键词 ] 扶正抗癌中药;晚期恶性肿瘤;免疫功能;生存质量;作用

[中图分类号] R27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2-5654(2014)06(a)-0080-02

恶性肿瘤在临床上往往表现为局部病变,尤其是晚期患者,由于肿瘤对机体的损害,患者往往表现为正气耗伤的虚象[1]。为了对扶正抗癌中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免疫功能及生存质量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其临床疗效,本文主要选择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100例,对其采用扶正抗癌中药进行治疗的免疫功能变化和生存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以期为晚期恶性肿瘤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具体临床研究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100例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本院进行治疗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男性患者62例,女性患者38例,年龄18~85岁,平均年龄(67.2±5.3)岁。所有患者经经病理组织学或细胞学检查均确诊为晚期恶性肿瘤,诊断标准《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2]中的相关规定,并依据国际抗癌联盟( UICC) 临床分期,治疗前所有患者的卡氏评分均≥60分,其中30例患者为肺癌,22例患者为胃癌,18例患者为大肠癌,13例患者为乳腺癌, 8例患者为肝癌,7例患者为胰腺癌,2例患者为膀胱癌;42例患者为Ⅲ期,58例患者为Ⅳ期;有79例患者在患病期间伴有癌痛症状。

1.2方法

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扶正抗癌中药治疗, 治疗方法为采用30 mL的复方苦参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中进行静脉注射,1次/d,14 d为一个疗程;60 mL的参麦注射液加入到250 mL的生理盐水或者5%的葡萄糖注射液中进行静脉注射,每天1次,14 d为一个疗程。两个疗程的治疗后间歇7 d,整个治疗共4个疗程。治疗结束后对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功能变化和生存质量进行观察和比较,对扶正抗癌中药的有效性和安全性进行评价。生活质量的影响的评价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患者 KPS 评分、体重、临床症状缓解情况、免疫功能变化等的变化情况。

1.3疗效评价标准

疗效以临床症状缓解情况进行评价[3]:治疗后疼痛消失为显著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有明显减轻为部分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减轻但疼痛仍明显为轻度缓解;与治疗前相比疼痛无减轻为无效。缓解有效率=(显著缓解+部分缓解)/总例数×100%。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对统计所得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所有计量资料用均t检验,所有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80例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免疫功能变化情况见表1,由表中数据可知,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CD8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P<0.05),而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P>0.05)。

2.2 80例患者治疗前后生活质量变化情况比较分析

患者治疗前后KPS 评分、体重变化情况见表2,由表中数据可知,治疗前后患者的体重无显著变化(P>0.05),而KPS评分有了显著的提高(P<0.05)。

在患者治疗前后临床在症状缓解情况比较中,治疗前有食少纳呆的患者有81例,经治疗有61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5.31%;治疗前有心悸自汗的患者有74例,经治疗有58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8.38%;治疗前有疲倦乏力的患者有53例,经治疗有43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81.13%;治疗前有气短懒言的患者有56例,经治疗有43例得到缓解,缓解有效率为76.79%。

3结论

恶性肿瘤是现阶段对人类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健康产生严重威胁的一类疾病,随着年龄的增长,恶性肿瘤的发病率就越高。其中在肿瘤患者中老年患者的所占比例达到80%以上,对老年生命安全和生存质量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同时因为老年患者的生理特点原因,在其治疗中耐受能力较差,例如老年患者的心肝肺肾以及集体免疫功能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所以老年晚期恶性肿瘤采用手术治疗的效果不是很理想,往往会出现肿瘤转移的现象[4]。在之前的研究中证明,中医药在治疗肿瘤疾病中也具有一定的效果,复方苦参注射液的主要原料是苦参和白土苓等中药,它的有效成分为苦参生物碱,这种物质在临床上具有止血、止痛、抗癌以及提高免疫力的作用,而参麦注射液则是由人参和麦冬提纯制成的重要制剂,它的有效成分有参皂苷、麦冬黄酮,研究表明这两种注射液都具有一定程度的体外抑瘤转移作用。

另外在研究中发现,莫复发苦参注射液和参麦注射液均具有一定的体外抑瘤作用,并且药物浓度越高,其抑制效果越明显,药物浓度和效果呈正相关关系。同时这两种药物对于促转移因子SD44v6表达也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且对于抑转移因素nm23表达还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由此可以明显的看出两种药物合用对于肿瘤转移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5]。其中恶性肿瘤在临床上的表现,一般情况下均为局部病变,但是我们从中医的整体观察出现,在对其临床治疗方案进行制定的时候,均是依照患者的全身征候所实施的辩证论治。在中医看来,癌症的发生原因则是因为患者的正气虚弱、痰凝湿聚、脏腑经络功能失调、气滞血瘀,在体内长期郁结发生。特别是晚期恶性肿瘤患者,其肿瘤瘀邪长期在体内滞留,对患者正气造成严重损伤,因此在临床上患者或多或少的均会出现一些虚象。

在临床研究中可以发现患者的肿瘤发生与其机体免疫状态具有直接关系,免疫力的不断下降,可以直接导致患者发生肿瘤或者引起其肿瘤恶化,最终进一步提高其临床治疗难度。所以在临床中采用扶正抗癌中药治疗,不但能够对其临床治疗针对性提高,同时还能够对患者临床生存质量改善。扶正抗癌中药的临床作用主要为扶正固本、提高患者机体免疫力、培养患者正气、驱邪抗癌,最终取得良好的临床癌症良好的治疗效果。其中复方苦参注射液更是具有抗瘤谱广、免疫力提高效果好以及镇痛效果好的重要应用优势,参麦注射液则是在晚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具有良好的辅助效果。在两者结合使用中,其临床治疗特点则主要包括有:其一能够在对肿瘤细胞进行杀伤的同时,对肿瘤的增殖进行抑制,另外还可以对患者的T淋巴细胞数量和比例进行有效的改善,并进一步对T淋巴细胞的活化产生刺激作用,对患者的机体细胞以及体液免疫功能进行良好的增强效果;其二在临床应用中具有药物起效快、剂量准确以及抗癌谱广的特点;其三患者在临床治疗中,所发生的不良反应比较少,从而减轻了患者的临床疾病治疗痛苦,因此在老年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前景。

在本次研究中,治疗后患者外周血中的T细胞亚群CD3、CD4与治疗前相比均有了显著的提高,CD8与治疗前相比有了显著下降,而NK细胞比例无显著变化;患者食少纳呆、心悸自汗、疲倦乏力、气短懒言等临床症状缓解有效率分别为75.31%、78.38%、81.13%、76.79%。由此可见通过扶正抗癌中药治疗,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活质量均有了显著提高。其和崔永伟[6]等采用中药配合化疗治疗恶性肿瘤取得临床研究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具有一定一致性。采用扶正抗癌中药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进行治疗,不仅能够提高患者的免疫功能,同时还能有效改善患者食少纳呆、心悸自汗、疲倦乏力、气短懒言等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7]。

总之,扶正抗癌中药在晚期恶性肿瘤患者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和生存质量进行有效的改善,值得在临床中进行推广应用。

[

参考文献]

[1] 刘铭秋.中药配合热疗、化疗治疗恶性肿瘤50例[J].中国民间疗法,2013,21(9):164-165.

[2] 中国抗癌协会肺癌专业委员会.新编常见恶性肿瘤诊治规范(合订本)[M].北京: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出版社,1999.

[3] 林毅, 唐汉钧.现代中医乳房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3:590-597.

[4] 王慧,张雁,郭少芬.中药滴注灌肠法在恶性肿瘤便秘患者中的临床应用[J].按摩与康复医学(上旬刊),2011,02(6):341-343.

[5] 柴小姝,李柳宁,何春霞,等.中药联合CIK细胞治疗对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活质量和免疫功能的影响[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2,23(4):224-226.

[6] 崔永伟,张明.中药配合化疗改善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J].中国当代医药,2011,18(5):95-96.

相关期刊更多

抗癌之窗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抗癌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市科学技术协会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