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

黄鹤楼送别范文第1篇

《黄鹤楼送别》是苏教版特有的文体形式——文包诗,其中的文为诗歌的意境做了大量的铺陈,使得诗歌的情感丰沛自然,水到渠成;而诗又为文章的铺陈做了终结,使得文章有张有弛,疏密有度。教学中如何将诗文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那烟云迷蒙的千年送别,领悟两位诗人的真挚友情,又能从文包诗的形式中自读自悟,积累并习得语言,是我要思考的问题。

一、想画面,品人物

学语文,贵在想象。《黄鹤楼送别》一开头,便展现了三月之景。文中采用了两个充满色彩的词语: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这是送别的外在环境,也是情感自然生发的客观环境。古诗向来习惯用铺陈的艺术手法来渲染情感,这两个词语便是对诗歌情感的铺陈。此情此景,不必说那多情的诗人,就算是我们普通人,又岂能不动心?

师:读前面几个小节,合上课本想象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到处都是盛开的花,天空中还下着蒙蒙细雨,两个人站在黄鹤楼上。

虽然正是春意盎然的三月,但在这有着淡淡愁绪的黄鹤楼上,即将分别的两个人,有心赏景吗?若是在以前,两人又当如何呢?李白和孟浩然之间,有何交集呢?

学生根据资料,了解李白与孟浩然相识和相知的过程。李白被世人称为诗仙,生性豪放洒脱,对隐逸之士素来敬重有加。而孟浩然与李白相识时,已经是名满天下的大诗人,喜好隐居山林,被人称赞“骨貌淑清,风神散朗”。他在襄阳隐居时,常携书和酒漫步山林,李白敬仰已久便去拜谒,两人一见如故,此后便诗酒同欢,志同道合。两人的愿望是笑傲王侯,超然物外。

学生再次想象画面,想当年两人在黄鹤楼上,举杯吟诗,快意文字,是多么快乐。而如今,满目繁花犹如锦簇一般,但两个人的心又怎能回到从前呢?此刻,两个人又会说什么呢?

师:想象一下,他们会说些什么?

生:什么也不说。离别就在眼前,谁也不愿意提起。

学生从文中找到句子“一会儿远眺江上,一会儿仰望蓝天”,看似在赏景,实则黯然神伤。

二、读字眼,会文意

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由字入文,由文会意的过程。对文本字眼的捕捉,是语文能力的体现。文中对李白和孟浩然的离别告白,进行了细腻的描写。

师:读读后面的几个小节,找出李白依依不舍的句子。

生:“他终于举起杯来,说道:‘……满饮此杯。’”

师:请你找出最能表达李白心情的词语。

生:“终于”、“敬仰”、“满饮”。

在李白的心中,孟浩然既是朋友,又是师长,虽然比他年长12岁,又是诗坛的领袖人物,却是与他志趣相投的知己至交,此刻远别,不知何时再见,又不知生死如何,内心的情感奔涌而出。“终于”表现出李白不愿离别却终须离别的无奈,他举杯要好友“满饮此杯”,代表他想说的、想要表达的,都在这一杯满满的酒中,表现出惜别的豪情。情深酒浓,唯有一饮而尽,才算是不辜负他这一番深情。

李白临别对孟浩然的一杯酒,到底蕴含着怎样的情感呢?学生谈到了“敬仰、兄长、老师、人品、诗品”等词。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感情,是建立在高洁的人品、洒脱自由的诗品上的。孟浩然为人爽直,也颇有风骨,这也正是李白欣赏仰慕的地方。那么孟浩然一饮而尽,又代表着什么感情呢?学生从中抓住字眼来细细体会:“永世不绝,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李孟两位大诗人一饮而尽,从中我们可以看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以及他们慷慨乐观的精神风貌,感受到一种向上的力量。两个人的对白,将黄鹤楼的送别推向了高潮。

三、思意境,悟深情

古诗词中常有蕴藉深厚的意境,令后人称颂不已,而《黄鹤楼送别》中营造的离别深情尤为出色。诗词的前两句,描绘了一幅春景图,看似生趣盎然,但因为首句的“故人西辞黄鹤楼”,使得诗歌中蕴含了淡淡愁绪。

学生根据文章的描写进行比对,走入古诗的意境:长江边繁花似锦,烟雨迷蒙,而黄鹤楼飞檐凌空,岸边杨柳依依,烟波点点。这些景色描写都只是情感的抒发和表达的铺陈而已,最终留在世人心中的还是那挥不去的离愁,诉不尽的深情。

孟浩然登上了船,李白就站在岸边,此时李白内心的情感有何变化呢?为何只看到滚滚的长江水?

生:因为帆船消失了。

师:长江上来来往往那么多船只,为何用“孤帆”呢?

生:从李白伫立凝望不肯离去的身影,可以看出他对孟浩然的惺惺相惜的深情。两个人心心相印,而今一人别去,那么他无疑成了孤飞的大雁,一个“孤”字传达出李白对孟浩然的深情。

黄鹤楼送别范文第2篇

各位朋友,大家好!

首先我在这里要代表**旅行社,对大家光临武汉市表示热烈的欢迎。我叫***,是**旅行社的导游。这位是司机**,驾驶经验非常丰富,所以各位在旅游途中可以放心地欣赏窗外武汉的美景。

好了,现在我们要开始向今天游览的目的地——黄鹤楼出发了。

刚过了九月九重阳节,我们知道,中华民族向来就有登高抒怀的传统。所以在风景优美、视野开阔的的山地、湖边以及江边建造的高大楼阁,就成为古代观景吟诗的最佳场所,像洞庭湖边的岳阳楼、南昌赣江之滨的滕王阁,还有就是我们的黄鹤楼,都因为宏伟的规模、复杂的建筑结构和奇特的屋顶造型而著称于世,并称为“江南三大名楼”。黄鹤楼又以其历史之悠久,楼姿之雄伟而居三楼之首。

但是黄鹤楼开始建筑时,并不是为了观赏风光用的。三国时期的吴黄武二年也就是公元223年,孙权为了实现“以武治国而昌”,就在长江边上的蛇山上建了一座楼用来了望军情,这是黄鹤楼的前身。后来战争过去了,黄鹤楼也逐渐成为了人们游山玩水的好地方。尤其是唐朝时的几位文人,更在黄鹤楼的历史留下了非常特别的痕迹。大家可以猜猜是哪几个人?有“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对了,这是崔灏的,大概也是关于黄鹤楼最有名的诗句了。那么还有一首,“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这是李白写的。

说到他们两个,还有个有趣的故事呢。据说崔灏在黄鹤楼题诗后不久,李白也来到了黄鹤楼。李白是个豪放而又浪漫的诗人,登上黄鹤楼,看滚滚长江东流去,诗兴大发,也准备写首诗,可是正当他要题笔时,突然看见了崔灏的诗。他觉得崔灏的诗写得太好了,自己如果再写,岂不毁了一世英名。所以李白就写了一首打油诗,然后搁笔走了。“一拳打碎黄鹤楼,一脚踢翻鹦鹉洲。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听到这首诗大家也可以知道,面对如此美景,却没有写出好诗,李白的心中肯定是非常惆怅的了。所以总希望有一天可以与崔灏比个高低。

后来,他的好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来到黄鹤楼,分别之际,他依依不舍,满怀激情的写下了一首送别诗,也就是“故人西辞黄鹤楼”。这首诗将黄鹤楼雄伟壮丽、登高望远的意境描写的非常美妙,一鸣惊人,成为千古绝唱。诗评家评论,在描写黄鹤楼的上千首诗中,崔颢的七律——登黄鹤楼,李白的七绝——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可以称得上是并列第一。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崔颢题诗,李白搁笔,引来李白同崔颢斗诗,最终赢得并列第一,使黄鹤楼名传千古的一段文坛佳话。后来有好事之人据此在黄鹤楼东侧修建一座李白“搁笔亭”。现在黄鹤楼公园内有崔颢的题诗壁,对面就是李白搁笔亭了。

至于黄鹤楼名字的由来,有因仙得名和因山得名两种说法。

很久以前,有位姓辛的人在黄鹄山头卖酒度日。有一天,有位衣衫褴褛的老道蹒跚而来,向他讨酒喝,辛氏的生意虽然本小利微,但是他为人忠厚善良,乐善好施,看见老道很可怜,就慷慨地答应了。酒足饭饱以后,老道非常感谢辛氏。以后老道每日必来,而辛氏则有求必应。不知不觉一年过去了。有一天,老道又来到酒店,辛氏一见,急忙准备酒菜款待老道,老道拦住说:今天我不喝酒,我是来向你告别的。又说每日饮酒,无以为谢,就给你的酒店画一幅画作纪念吧。说完,老道拾起地上的橘子皮,在墙上画起来,不一会就画好了一只鹤,由于橘子皮是黄色的,所以这只鹤也是黄色的。画完以后,老道对辛氏说:只要你拍手相招,黄鹤便会下来,为酒客跳舞助兴。

辛氏一听,非常高兴,看老道画好的鹤,栩栩如生,非常漂亮。他转身要向老道表示谢意,感谢老道给他的酒店画了这么好的一幅画,可是老道已不知去向。第二天酒店来了客人,他想起了老道的话,拍手一试,黄鹤竟然真的一跃而下,引颈高鸣,偏偏起舞,舞毕又跳回到墙上。客人看着非常有趣。消息传开后,吸引了武汉三镇的老百姓和远近的游人,都来店中看黄鹤起舞。

从此酒店生意兴隆,辛氏也因此发了财。十年后的一天,老道又出现在酒店,问辛氏说:“不知十年来你所赚的钱,还清了我的酒债没有?”辛氏急忙说:“非常感谢,我现在很富有。”老道一听哈哈大笑,并取下身上所带的铁笛。对着墙上的黄鹤吹了一首奇妙的曲子,黄鹤闻声而下,随着笛声唱歌跳舞。一曲吹完,只见老道跨上黄鹤飞走了。从此以后老道再也没有回来。辛式为了纪念老道和他的黄鹤,于是将多年的积蓄拿出来,在酒店旁盖起了一座高楼,起名黄鹤楼。千百年来,这个故事在我国广为传播,成为黄鹤楼因仙得名最有影响的传说。

但是经过考证,黄鹤楼因山得名的真实性是最大的。黄鹤楼所在的蛇山,是由东西排列而首尾相连的七座山组成,从西而东依次有黄鹄山,殷家山等,全长二千多米,好象一条伏蛇,所以有蛇山这个名字。黄鹤楼建在其中的黄鹄山山顶。古汉语中,鹄和鹤两个字是通用的,所以又叫黄鹤山,黄鹤山上的楼阁,当然就取名为黄鹤楼。

各位游客,我们已经来到黄鹤楼。我们现在看到的黄鹤楼其实是解放后重修的。之前,由于战乱等原因,黄鹤楼屡建屡废。最后一座“清楼”修建于同治七年,(公元1868年),毁于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在这之后近百年没有再重修过。一直到1981年10月,黄鹤楼重修工程才破土开工,1985年6月落成。主楼以清同治楼为蓝本,但是运用了现代的建筑技术施工,既不失黄鹤楼窗同的独特造型,又比历代的旧楼更加雄伟。

重建的黄鹤楼因为修建武汉长江大桥所以离开了故址,建在蛇山西端的高观山的西坡上,离江边大约有一千米。虽然相对于它的故址离长江远了许多,但是因为楼的地面标高比江面高出三十多米,加上山高楼更高,气势雄伟,视野开阔,气势实际上更胜于旧楼。黄鹤楼建筑群由主楼、配亭、轩廊、牌坊等组成,分布在三层平台上,沿中心轴线逐层升高。第一层平台是黄鹤楼公园的西大门,中央是胜象宝塔。第二层平台上的牌坊,就是我刚刚提到过的“三楚一楼”牌坊。两侧是曲廊和南北配亭。我们可以看到,在两亭间这个巨石上,是一组黄鹤归来的铜雕。

一只伫立远望;一只低头觅食,站在灵龟巨蛇之上,寓意黄鹤回到龟蛇对峙之地。第三层平台的中央耸立着黄鹤楼。飞檐有5层,里面其实有九层,是取长长久久,或者说是天长地久的意思。全楼各层布置有大型壁画、楹联和文物等。一会儿我们可以在里面细细地观赏。而登楼远眺,三镇风光尽收眼底,也可以让我们感受一下古人的情怀。

黄鹤楼送别范文第3篇

一、创设情景,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观察

小学生由于观察力、抽象的空间想象力不强,对生活中的人和事常常只知从单一的角度进行观察。因此,我在改写前花了大量时间让全体学生参与编排课本剧,让学生站在不同的角度亲身经历、感受古诗中描述的生活画面。

学生们在表演《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本剧时,将“李白”与“孟浩然”的送别活动,分别安排在“楼旁话别”和“江边送别”这两个场景中。在“楼旁话别”场景中学生首先是在画有黄鹤楼的黑板前摆上了一排花盆,纵然时值深秋,然而盆中正怒放着的花朵,让人仿佛又回到了阳春三月。“李白”与“孟浩然”坐在桌前一边饮酒一边说话……在“江边送别”场景中,“李白”和“孟浩然”相互挥手告别。“李白”依然久久站立在讲台上,目送着“孟浩然”渐渐消失在教室门外……

看完课本剧,然后让学生分别从观众的角度、“我”(李白)的角度以及李白和孟浩然对话这三个角度对剧情进行叙说。

二、作前指导,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表达

作文不能像拍照那样将自己的所见所闻不分主次、原封不动的全盘实录,必须根据写作的目的,对积累的素材进行提炼、取舍、加工合成,这样写出的文章才会主题鲜明,形象突出。但叙述方式的选择又得如同照相角度的选择,只有恰当的角度才能让景物更完美的展现。因此在指导学生用不同的人称进行改写时,我们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发挥想象,明确自己在文章中的观察点和立足点,从而剪截出最精彩的生活片断来叙写。

1.设计题目。人们常说题好一半文。作文的题目犹如文章的眼睛,好的题目不仅能吸引读者去阅读,还能让作者产生创作的灵感,文思泉涌。因此,我为了让学生很快进入不同叙述角色,我在每次作文前都会根据三种人称,设计了三类题目。如在教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首诗时我就为学生设计了三个题目①再见了,孟兄(用第一人称写),②李白致孟浩然的一封信(用第二人称写),③李白与孟浩然(用第三人称写)。

2.指导写法。由于小学生想象能力有限,生活的阅历不够深,因此老师的作前指导尤为重要,要帮助学生弄清在不同人称的文章中自己(作者)所处的相应位置。在改写《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时我是这样对学生进行指导的:《再见了,孟兄》这个题目采用第一人称比较适宜,它要求作者以“我”(李白)的身份讲述自己在与友人送别过程中的亲眼所见,亲耳所闻,以及心里所想。《致孟然的一封信》根据书信的行文要求,必须使用第二人称写李白向好友说心里话。《李白与孟浩然》是作者站在观众的角度,以第三人称将李白和孟浩然依依话别场景中人和事全方位地展现在读者面前。下面是我们班的柯清清同学用不同的人称改写的三篇文章。

再见了,孟兄

我在黄鹤楼为孟兄摆酒饯行,因为孟兄今天就要去扬州了,虽然楼前花红柳绿,蜂飞蝶舞,桌上摆放着美酒佳肴但丝毫不能引起我的兴趣。我们只是默默地看着对方,谁也没说话。

眼看太阳已经西沉,我站了起来,慢慢地为孟兄和我自己斟满酒,然后举起酒杯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说完,我俩一饮而尽。孟兄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说完,我和孟兄一起走下楼去。来到了江边,船早已经来了。在船家的催促声中,孟兄一步一回头地走上了船头。眼看着船渐渐地划向了江心,我在心里一遍又一遍地说:“一路顺风!一路顺风!”。我呆呆地站在江边,看着孟浩然向我挥手的身影越来越小,终于消失在水天相接的地方,于是情不自禁地吟出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李白与孟浩然

阳春三月,草长莺飞。

江南名楼黄鹤楼上游人如织,热闹非凡。然而坐在窗前的李白和孟浩相对无言,任凭桌上的美酒佳肴散发着诱人的香味,可是谁也没有动筷子。原来今天是孟浩然下扬州的日子,李白特意摆酒为他饯行。

太阳已渐渐西沉,李白站起来为自己和孟浩然倒上酒,然后端起酒杯说:“哎!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今日一别,不知何时再见,来!让我俩干了这一杯。”,孟浩然端起酒杯一干而尽然后背起行囊,说:“贤弟,我要走了。”“让我再送你一程吧!”说完,李白和孟浩然兄一起来到了江边。在船家的催促声中,孟浩然一步一回头地走上了船头。李白久久站立在江边,看着孟浩然的船渐渐在天边消失了,于是拿下笔写下了一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致孟然的一封信

孟兄:

别来无恙。自从去年的今日我们黄鹤楼一别转眼间已经一年了。今天我又独自登上了黄鹤楼,窗前的花又像去年开得正旺,白的似雪,粉的似霞,红的似火。风景依旧,可同来登楼的您却不在了。您还记得去年临别的那一幕吗?那天看着那无情的船儿载着您慢慢离我远去,我的心真比刀割还难受,眼泪也情不自禁地流了下来。那天目送着您渐渐地消失在了天边,我不禁写了这首诗:“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三、作后品评,让学生在比较中体会叙述角度在作文中的妙用

黄鹤楼送别范文第4篇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唐代: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翻译:老朋友在黄鹤楼向我辞别,在柳絮如烟、繁花似锦的阳春三月前往扬州,孤帆的影子越来越来远,慢慢消失在碧空尽头,只看到长江水流滚滚好像自天边而来。

黄鹤楼送别范文第5篇

2、西辞黄鹤去,不尽古今愁;夕照孤舟远,滔滔碧水流。--《别江城》[原](五绝)

3、依稀闻鹤唳,楼上觅仙踪;翘首眺江汉,低头见彩虹;两江浮广厦,三镇耸云中;渺渺千帆尽,滔滔碧浪东。--《登黄鹤楼》[原](五律)

4、九省通衢会,中南繁华京;两江汇夏口,三镇矗江城;高厦岸边逼,长桥江面横;争先为改革,商贸更峥嵘。--《船至武汉》[原](五律)

5、长天搂上凭栏处,十里东湖雨色朦;天问阁前参屈子,磨盘碑下拜朱公;遥村近郭云山外,暮霭晨烟碧水泷;雨后岚光亭榭绿,风摇树影透花红。--《游东湖》[原](七律)

6、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射。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李白《黄鹤楼送盂浩然之广陵》

7、因谗遭放逐,汩水怒涛扬;卓绝传千古,离骚一曲殇。--《拜行吟阁》[原](五绝)

8、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唐王维《黄鹤楼》

9、高山流水古琴台,一曲知音动地哀;初遇却成生死别,抛残玉轸绝琴骸。--《古琴台》[原](七绝)

10、汉川门北彤崖峭,豪放苏公逐浪东;两赋奇文传永世,一词名句遗寰中;古今往事浪中去,风月秋怀杯内踪;不是周郎挥扇处,更胜烈焰照苍穹。--《东坡赤壁》[原](七律)

11、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鹤楼》

12、梦觉疑连榻,舟行忽千里。不见黄鹤楼,寒沙雪相似。--刘禹锡

13、水碧翠微秀,花繁松柏森;归元无二路,方便有多门;绝妙两经佛,神奇五百尊;汉西第一境,楚国佛丛林。--《游归元寺》[原](五律)

14、乐平里上啸声湮,漫步沅湘热泪潸;万古悲歌汩水怨,千年祈祷屈平冤;披坚夜行星当烛,仗剑晨游云作骖;一曲离骚唱永昼,九天之上彩螭翻。--《拜屈原像》[原](七律)

15、苍龙阙角归何晚,黄鹤楼中醉不知。汉江交流波渺渺,晋唐遗迹草离离。--陆游

16、何日请缨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跨黄鹤。--岳飞

17、城下沧浪水,江边黄鹤楼。朱阑将粉堞,江水映悠悠。--王维

18、一为迁客去长沙,西望长安不见家。黄鹤楼中吹玉笛,江城五月落梅花。--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

19、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南宋范成大《黄鹤楼》

20、谁家笛里弄中秋,黄鹤归来识旧游。汉树有情横北斗,蜀江无语抱南楼。--范成大

21、吴头楚尾雨湖滨,不息人流拜时珍;玄妙观前赞济世,昭皇寺里谒僧身;卅年涉险成医着,万代施恩感药神;人杰彬彬教授县,东风拂拂又逢春。--《游蕲春古城》[原](七律)

相关期刊更多

黄河黄土黄种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水利部黄河水利委员会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

黄河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西省作家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