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柳传志名言

柳传志名言

柳传志名言

柳传志名言范文第1篇

对一位亡友,韩愈三度深情撰写悼念文章,韩集中独无仅有,而三篇文章既自成系统又别具一格,堪称古今悼念文章之绝唱。

三篇悼念文章情感上深情一律。这种深情,主要表现于贯串三文的哀痛、同情、惋惜种种情绪之中。

柳宗元窜逐南国,中年病亡,尤令人哀痛。《祭文》作于惊闻噩耗之际,“子之中弃,天脱羁”,对柳宗元的中年辞世,《祭文》以天脱羁绊、宇宙崩溃为比,高扬子厚经天纬地之才,表达自己极度震惊之情。柳宗元病逝之时,子女尚幼,“子厚有子男二人:长曰周六,始四岁;季曰周七,子厚卒乃生。女子二人,皆幼。”《志铭》对柳氏身后之事的记载,笔墨间流露出深切的悲情。《庙碑》则借柳民之口表述了自己的哀伤:“侯之船兮两旗,度中流兮风泊之。待侯不来兮不知我悲。”正因为柳氏造福一方,才有柳民之悲悯追怀。

柳宗元一生坎坷,才能埋没,尤令人同情。“子之文章,而不用世”,《祭文》的直言诉说,蕴含着作者深刻的怜才惜才之感。“既退,又无相知有气力得位者推挽,故卒死于穷裔,材不为世用,道不行于时也。”《志铭》中的这几句话,是对柳宗元一生命运最简明的概括。“北方之人兮为侯是非”,《庙碑》之歌辞证明,至柳宗元病逝四年多的长庆年间,柳宗元仍不能为北方之当权用事者谅解。柳宗元的一生际遇,令人一洒同情之泪。

柳宗元才高盖世,其志不逞,尤令人惋惜。“子之自著,表表愈伟”,然而,“一斥不复,群飞刺天”。柳氏才华,令富贵达人“血指汗颜”,令能工巧匠“缩手袖间”,然而,多年不受任用。《祭文》表达了韩愈的深深惋叹。《志铭》言其政治怀抱、卓荦才华“俊杰廉悍,议论证据今古,出入经史百子,踔厉风发,率常屈其座人”,惜其误入王、王叔文一党,“遇用事者得罪,例出为刺史”。《庙碑》记载,柳宗元至柳州实任刺史,牛刀小试,四年即大治,“柳民既皆悦喜”,然而,却又事业未竟,赍志以没。

韩、柳同为唐中叶古文运动的旗手,早年政治倾向不同,其后有别,这并未影响两人的友谊。韩愈三篇悼念文字,可见手足情深,心心相印。正如林云铭所评,堪称“千古第一知己”②。

三篇悼念文章内容上各有侧重。《祭文》重在抒悼亡友的深情,《铭文》重在写柳子厚的一生,《碑文》重在写柳民对柳侯的追念。

《祭文》多用虚笔,浓墨抒怀。“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柳宗元临终向韩愈、刘禹锡托孤,一可见柳氏之心无芥蒂,对韩愈高度信任,一可见韩子之亮节高风,对子厚忠肝义胆:这种难能可贵的相互信赖,表现了肝胆相照的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和高尚节操。“文末述及托孤,肝膈呈露,真能不负死友者,读之使人气厚。”③

《志铭》实笔叙事纵写一生。虽述传主一生事迹,并非事无巨细一一详述,而是精心剪裁,突出重点,“全力发明子厚之文学、风义”④,从为文、为人两个方面为柳宗元画像。父亲柳镇“号为刚直”,见出柳氏风义之泉源,解放奴婢、“以柳易播”两事,见出柳氏风义之典实,观察使河东裴行立、舅弟卢遵营葬,见出柳氏风义之影响。“经承子厚口讲指画为文词者,悉有法度可观”,凸现柳氏文学之实绩,“其文学辞章,必不能自力,以致必传于后如今,无疑也”, 凸现柳氏文学之意义。

《庙碑》描叙柳宗元在柳州刺史任上的治绩。“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是对柳宗元政绩的集中概括。柳侯“生能泽其民”。首先整饬礼法,教化柳民,然后以农为本,发展经济,旋即实行改革,废除陋习。柳州社会大治,柳民受益匪浅。“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柳民受到感化由衷感激。柳侯“死能惊动福祸之”。卒后,柳民建庙罗池祭祀柳侯,“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一则传闻,表现柳侯在柳民心中的崇高地位。

韩愈悼柳三文,着眼点不同,读来绝无复沓之感。读韩愈的文字,一个才高气傲、生不逢时,饱含冤屈、信尝艰辛的柳宗元形象卓立于读者心中。后人对柳宗元事迹的了解,多得之于韩愈这三篇文章。

三篇悼念文章写法上异彩纷呈。《祭文》抒情为主,以虚就实。《志铭》叙事为主,议论精辟。《庙碑》散韵结合,既叙治绩,又录传闻,以浪漫主义手法写柳侯和柳州的不解情缘。

《祭文》作于初闻噩耗之际,重在抒发对亡友的一片深情,可谓文简而哀挚,辞短而情深。“嗟嗟子厚,而至然邪”,先从怀疑子厚猝死的疑问发端,叹其已死,却疑其未死。接以“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荡开一笔,说人死乃人生规律,否定“我”之嗟叹,落实子厚之死。复以“人之生世,如梦一觉”之感慨喟叹慰藉逝者。在嗟叹翻转之中深化了对好友的悼念之情。“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祭文》以木为喻,状柳氏一贬复贬、埋没不用的际遇,这种以虚就实的手法,是对社会现实的鄙弃、控诉和谴责。时韩愈正离开贬所潮州,这种鄙弃、控诉和谴责之中无疑又包孕着自身的不平之鸣。

《志铭》重在写传主一生业绩,却从叙柳宗元事迹中引发出精彩的议论。从“以柳易播”一事引出“士穷乃见节义”一段议论:“一旦临小利害,仅如毛发比,反眼若不相识。落陷阱,不一引手救,反挤之又下石焉者,皆是也。”这种饱含哲理的话语,针砭现实,情绪愤激,寓意深远,耐人寻味,是对世态炎凉、人心叵测的社会现实的愤怒抨击,也是对见利忘义、卖友求荣的之辈的无情鞭挞。又从“斥久”“穷极”际遇引出诗文穷而后工一段议论:文学辞章,必传于后,出将入相,未必留名。韩愈强调柳宗元“必传于后”的文学成就获益于“斥久”“穷极”的遭遇。所谓“和平之音淡薄,而愁思之声要妙;欢愉之辞难工,而穷苦之言易好也”⑤。失意穷愁之人身处社会底层,往往能深触政治的利弊、人民的甘辛,从而写出动人心魄的优秀作品。韩愈在此揭示出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规律。这些议论,与叙事融为一体,精辟深刻,增加了文章的深度,绝非多余的笔墨。

《庙碑》以写人为主,而略于记事。此文应柳宗元部将谢宁之邀而作。文字纯用柳民口吻。文章分序文和歌词两部分。序文记柳氏之生前之鞠躬尽瘁和卒后之成神显灵。“迎享送神诗”则写柳民对柳宗元的哀悼和怀念,字里行间流露出韩愈的一片深情。

韩文向有“韩潮”之誉。三篇悼念文章无一语雷同,意蕴丰厚,情感奔涌,然而行文转换却又各逞姿态,各俱妙思。钱基博评《志铭》《庙碑》风格之异:“《柳子厚墓志铭》,长篇浑濒,出以雄沛,陵纸怪发,感慨淋漓,太史公之健笔也。《柳州罗池庙碑》,短语矜练,出以安和,敛气神定,意思安闲,蔡邕之雅度也。”⑥

三篇悼念文章文体上皆有创新。林云铭称:“祭文,志铭、庙碑三篇,皆绝顶出色,不可以常格论也。”⑦

《祭文》打破了传统祭文的凝固程式,事件略去,而以起伏跌宕的情感、摇曳生姿的短语见胜,这是对祭文的创新和发展。融人物际遇命运于情感抒发之中,与韩愈名作《祭十二郎文》同出一辙,不同之处在于,此篇为四言韵文,注重文辞的修饰。“峻洁直上,语经百炼,公文如此等,乃不复可攀跻矣。”⑧

墓志铭是放于墓中刻有死者事迹的石刻。墓志用散文叙述死者世系、岁月、爵里等,墓铭以韵文颂扬死者。《志铭》志详铭略,打破陈法。《志铭》之“志”未按常格依次述及传主之世系、名字、爵里,打破体例,作法新颖。“若篇首不叙姓氏,却于中进士第后,点出柳氏有子;不叙里居,却于归葬时,点出万年先人墓侧,而姓氏里居自见,其作法皆与他篇不同。”⑨《志铭》之“铭”仅“是惟子厚之室,既固既安,以利其嗣人”一句,给人的感觉是“铭若赘疣”⑩,大约在韩愈看来,通常铭文中那种空洞虚无的赞美之辞对柳氏是完全多余的。墓志铭这种文体,六朝以来即有“铺排郡望,藻饰官阶”11的凝固格式,《志铭》的文体及内容突破,受到很高评价:“即令先生自第所作墓志,亦当压卷此篇。”12

《庙碑》于柳州罗池庙本身无一语叙及,绝大部分篇幅用于写柳宗元生前的治绩和死后的灵异,而治人和显神是一致的,突出了柳宗元的民本思想。“此文情韵不匮,声调铿锵,乃文章第一妙境。”13以楚辞体写就的“迎享送神诗”在庙碑中更是别具一格。“楚词文章,屈原一人耳。宋玉亲见之,尚不得其仿佛,况其下者?惟退之‘罗池词’方可驾以出。”14

韩愈一生写过不少谄人谀墓之文,但这三篇悼念文章不在此列。情感真挚,内容剀切,结撰精心,陈言务去,文笔犀利,气势奔放,在古代哀祭类文章中,以其形象性、生动性、哲理性和独特笔法影响深远。

这三篇悼念文章中,有三个问题引起了古代评家的注意,也是值得今之读者思考的问题。

在人物称谓上,定位“亡友”,不称官爵而称字。韩愈所作祭文碑志,一般讳名而称官职,如《祭河南张员外文》,“张员外”指张署,曾任“刑部员外郎”。《试大理评事王君墓志铭》,“试大理评事”指王,曾任“试()大理评事”。以字相称,惟友情笃深之亡友。如《南阳樊绍述墓志铭》,樊宗师,字绍述,任左司郎中,其墓志铭以字称。樊宗师为“韩友四子”(另三位为柳宗元、李元宾、欧阳詹)之一,亦为古文运动之健将,墓志铭以字称。《祭文》《碑文》皆称字而不称官爵,乃韩愈视柳宗元为人生知己使然。

在政治分野上,永贞革新之败为柳宗元一生之转捩点,作为传记的《志铭》不可回避。韩愈写作此文,有很大难度:柳宗元是王、王叔文集团的骨干,而韩愈对“二王”深恶痛绝。且柳宗元春风得意之时,正是韩愈远贬阳山之日,两人之政见和遭遇不同。写柳宗元一生,永贞革新不可不提。且看韩愈如何措辞。首先,韩愈坚持了自己的政见。韩愈修《顺宗实录》云:“王叔文有宠,密结有当时名欲侥幸而速进者十数人为死友。”15《志铭》初言柳宗元名声大振,与《实录》所云“有当时名”者相符,末言柳宗元“不自贵重顾籍,谓功业可立就”,与《实录》所云“侥幸欲速进”者相符。可见韩愈对柳宗元参与永贞革新持批评态度。其次,韩愈为柳宗元婉曲维护。“诸公要人争欲令出我门下”这句话尤其重要,是王叔文欲结柳宗元,非柳宗元巴结权贵,柳宗元之依王叔文,是不识其奸,实欲用其材,行其道,非为富贵苟就。韩愈为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辩解,既未抹掉柳宗元参加“二王”集团的事实,又为写柳宗元的品格留有余地。限于篇幅,本文不讨论韩愈的政治态度正确与否,也不讨论韩愈如此行文是否符合柳宗元的本心。但由上面的分析,可以看出韩愈用心的良苦和行文的巧妙。

在传闻载录上,《庙碑》写柳侯神灵严惩在庙中对其辱慢不恭的醉客李仪,并咒之以死,韩愈屡被批评指责。《旧唐书・韩愈传》以之为非:“南人妄以柳宗元为罗池神,而愈撰碑以实之……颇为当代所非。”《新唐书・柳宗元传》亦不无微词:“宗元既没,柳人怀之,托言降于州之堂,人有慢者辄死。庙于罗池,愈因碑以实之。”柳侯显灵之事是韩愈根据谢宁的言辞而写的,不是自己杜撰。韩愈记载一则传闻,并不意味着认同这是一件事实。这样写,是为了凸现柳宗元的冤屈和不幸,突出柳民对柳侯的尊敬和祟仰。诚如吴汝纶所言:“此因柳人神之,遂著其死后精魄凛凛,以见生时之屈抑,所谓深痛惜之,意旨最为沉郁,史官乃妄议之,不知此乃《左氏》之神境也。”16载此异事,与韩愈一直坚持的“子不语怪力乱神”17的儒家道统并无冲突。

韩愈为柳宗元树碑立传的三篇悼念文章,是了解韩、柳关系的重要文字。三百年后,苏轼作《韩文公庙碑》,亦对韩愈作一定程度的圣化和神化,显然受到《庙碑》影响。《韩文公庙碑》:“牲鸡卜羞我觞,於粲荔丹与蕉黄。”《柳州罗池庙碑》:“荔子丹兮蕉黄,杂肴蔬兮进侯堂。”“剩有《荔支丹》一曲,至今歌遍楚南人”18,韩碑和苏碑是柳宗元、韩愈的千秋功德之碑,庙以碑名,柳州柳侯祠、潮州昌黎庙遂成为重要的文化纪念地。

注释:

①此据《旧唐书・柳宗元传》。韩愈《铭文》称柳宗元“以元和十四年十一月八日卒”,系误记。

②⑦⑨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③林纾《韩柳文研究法・韩文研究法》

④吴生《古文苑》卷三

⑤韩愈《荆潭唱和诗序》

⑥钱基博《韩愈志・韩集籀读录第六》

⑧13曾国藩《求阙斋读书录》卷八

⑩李扶九《古文笔法百篇》卷十五

11章学诚《文史通义・外篇》

12储欣《唐宋十大家全集录・昌黎先生全集录》卷六

14邵博《邵氏闻见后录》卷十四

15转引自林云铭《韩文起》卷十二

16转引自高步瀛《唐宋文举要》

17《论语・述而》

18袁枚《柳子厚祠》

[附]韩愈两篇文章

祭柳子厚文

维年月日,韩愈谨以清酌庶羞之奠,祭于亡友柳子厚之灵:

嗟嗟子厚,而至然邪?自古莫不然,我又何嗟!人之生世,如梦一觉。其间利害,竟亦何校?当其梦时,有乐有悲。及其既觉,岂足追惟?

凡物之生,不愿为材。牺尊青黄,乃木之灾。子之中弃,天脱羁。玉佩琼琚,大放厥词。富贵无能,磨灭谁纪?子之自著,表表愈伟。不善为斫,血指汗颜。巧匠旁观,缩手袖间。子之文章,而不用世。乃令吾徒,掌帝之制。子之视人,自以无前。一斥不复,群飞刺天。

嗟嗟子厚,今也则亡。临绝之音,一何琅琅?遍告诸友,以寄厥子。不鄙谓余,亦托以死。凡今之交,观势厚薄。余岂可保,能承子托?非我知子,子实命我。犹有鬼神,宁敢遗堕?念子永归,无复来期。设祭棺前,矢心以辞。呜呼哀哉,尚飨!

柳州罗池庙碑

罗池庙者,故刺史柳侯庙也。柳侯为州,不鄙夷其民,动以礼法。三年,民各自矜奋:“兹土虽远京师,吾等亦天氓,今天幸惠仁侯,若不化服,我则非人。”于是老少相教语,莫违侯令。凡有所为于其乡闾及于其家,皆曰:“吾侯闻之,得无不可于意否?”莫不忖度而后从事。凡令之期,民劝趋之,无有后先,必以其时。于是民业有经,公无负租,流逋四归,乐生兴事,宅有新屋,步有新船。池园洁修,猪牛鸭鸡,肥大蕃息,子严父诏,妇顺夫指,嫁娶葬送,各有条法,出相弟长,入相慈孝。先时民贫,以男女相质,久不得赎,尽没为隶。我侯之至,按国之故,以佣除本,悉夺归之。大修孔子庙,城郭巷道,皆治使端正,树以名木。柳民既皆悦喜。

尝与其部将魏忠、谢宁、欧阳翼饮酒驿亭,谓曰:“吾弃于时,而寄于此,与若等好也。明年,吾将死,死而为神。后三年,为庙祀我。”及期而死。三年孟秋辛卯,侯降于州之后堂,欧阳翼等见而拜之。其夕,梦翼而告曰:“馆我于罗池。”其月景辰,庙成,大祭,过客李仪醉酒,慢侮堂上,得疾,扶出庙门即死。

明年春,魏忠、欧阳翼使谢宁来京师,请书其事于石。余谓柳侯生能泽其民,死能惊动福祸之,以食其土,可谓灵也已。作迎享送神诗遗柳民,俾歌以祀焉,而并刻之。

柳侯,河东人,讳宗元,字子厚。贤而有文章,尝位于朝,光显矣,已而摈不用。其辞曰:

柳传志名言范文第2篇

6月25日,由福布斯中文版推出的“2012年中国最佳CEO”榜单出炉,这是福布斯中文版首次对在中国A股、港股及美股上市的中国公司CEO进行综合排名,共有30位来自不同上市公司的CEO榜上有名。在这些CEO中,排位第九的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兼CEO杨元庆的薪酬最高,为8959万元。福布斯中文版称:排名前十的CEO所在公司的股价在他们的三年任期内,上涨均超过了250%。

杨元庆近9000万元人民币的年薪,虽然与李嘉诚旗下和记黄埔的董事总经理霍建宁高达1.7亿港元的年薪仍有一定的差距,但这也足以让扬元庆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国内地的“打工皇帝”。财经评论员王朝阳认为这是“物有所值,如果他没有好的业绩也拿不到这么多钱”。据5月23日联想公布的财报显示:联想全年销售为296亿美元,同比增长了近37%,创下了联想历史上市场份额、盈利水平的最好纪录。

早年也曾默默无闻

杨元庆是安徽合肥人,1986年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1989年在中国科技大学取得计算机专业硕士学位。

杨元庆有着1.81米的身高,宽阔的肩膀,外表出众的他平时温文尔雅,甚至有点腼腆。这个刚加想时,甚至连话都说不清楚的研究生,从一名普通的销售业务员做起,一路风生水起,华丽转身,终于成为了这家全球个人电脑市场领导企业的主人。

1988年5月,联想第一次公开招聘员工,在来自全国500名应聘者中,共有58人被录取,杨元庆和现神州数码的老总郭为都身在其中。不过,郭为一进公司,就被任命为公关部经理,而公司给杨元庆分派的岗位只是销售业务员。当得知公司分派给自己的岗位时,计算机科班出生的他不免有些失落,他一边工作一边继续着他的“留学梦”,进公司的前三年,他一直是默默无闻。

在这段时间里,杨元庆曾为联想公司起草过一份IBMPC业务的标书,但是报价比别人高了一倍,结果不言而喻,杨元庆刚入职场,就“呛了一口水”。

凭借“分销”一鸣惊人

三年多后,杨元庆迎来了他事业的转机。

1992年4月20日,联想集团公布了一项新的任命名单,杨元庆被任命为CAD(计算机辅助设备)部总经理,负责销售惠普公司的绘图仪。当时,杨元庆不善于言辞,说话的时候带着口头语,总是有点吞吞吐吐,他第一次作为干部出席公司领导层的会议,甚至都不知道该怎样讲话,不少在CAD部工作过的人后来回忆说,开完那次会后,很多人都认为杨元庆不适合做领导,但是杨元庆有他的潜质,他凭借着“分销”概念,在公司一鸣惊人。

在销售惠普绘图仪的过程中,杨元庆学会了除了零售和批发之外,还有另外一种销售模式——分销。他上任的这个月,联想集团CAD部与中关村的一家公司签订了一份分销合同,从此,中国IT业诞生了真正意义上的分销商。杨元庆以这种销售模式,使得CAD的销售业绩持续上升,1992年比上一年增加了一倍,1993年比i992年增加了一倍,由1991年的3000万元达到了1993年的2.3亿元。正是杨元庆在1991年到1993年负责cAD部短短两年时间里所取得的辉煌业绩,使他得到了联想集团的创始人、联想控股董事局主席柳传志的注意。柳传志在联想最紧要的关头,提拔他做了PC部的总经理,将联想的未来也押在了他的身上。

1994年,联想成立微机事业部,杨元庆当时本想去美国深造,结果硬被柳传志劝住了,柳传志要杨元庆负责联想微机事业部,并把相关的研发、生产、销售、物流供应和财务运作大权,全部交给了他。

在“联想2000财年誓师大会”上,杨元庆被任命为联想集团高级副总裁,柳传志将一面深蓝色的联想旗帜正式授给了他,伴随着这位缔造联想传奇的第一代“导演”的正式谢幕,年轻的杨元庆开始登上联想的历史舞台。

学会“妥协”再进一步

杨元庆的成长离不开柳传志。除了信任,柳传志还教会了他如何做企业的管理人,这其中也包括“妥协”的艺术。刚过而立之年的杨元庆也曾年轻气盛,凡在他认定有理的时候,在天大的压力下,也不肯妥协,这让他与联想老一辈的创业者产生了激烈的冲突,也让夹在中间的柳传志很为难。

1996年年初的一个晚上,杨元庆和属下的高级经理在公司开会。正谈笑间,大门洞开,柳传志走了进来,坐在杨元庆对面,没有一句寒喧,劈头盖脸就是一通斥责:“不要以为你得到的一切是理所应当的,你这个舞台是我们顶着巨大的压力,给你搭起来的……你不能一股劲只顾往前冲,什么事都来找我柳传志讲公不公平。你不妥协,要我如何做?”

杨元庆本来觉得自己该说点什么,但他刚说了一句,便当着众人失声痛哭起来。那一夜,杨元庆彻夜未眠。第二天,杨元庆桌上放着一封柳传志的信。在信中,柳传志除了坦诚地描述了他对杨元庆的看法外,还表示将以“未来核心领导人”的标准要求杨元庆,杨元庆很感激柳传志当年的一番苦心。

经过柳传志的悉心调教和自己的一番大彻大悟后,杨元庆慢慢发生着改变。

从2001年到2003年,在IT产业一片萧瑟的状况下,联想跨出了符合其身份的几大步。他通过收购和控股,分别利用厦华、汉普、智软、中望四家公司的力量扩展了联想的经营范围,联想的业务也同时进入手机制造业、IT咨询服务、保险业软件和电信业系统集成四个领域。2003年4月,借助lenovo换标之际,杨元庆将“国际化的联想”列为发展之重,至此可以说以“科技、服务和国际化”为特征的联想布局已现雏形。

变身企业主人

2005年5月1日,联想集团完成并购IBM个人电脑业务,柳传志曾宣布退休,并且辞去了联想集团董事局主席的职务,由杨元庆接任。而联想集团最高决策层也首度迎来了洋面孔——IBM原高级副总裁沃德,担任CEO。但是,当联想曝出2008至2009财年巨亏2.26亿美元后,为了挽救颓势,柳传志老将出马,再度出山担任了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则由董事长转任CEO。在复出仅仅两个月后,柳传志和杨元庆这对黄金组合再度力挽狂澜,成功扭亏,不仅PC业务发展势头强劲,还全面进入了移动互联网领域。

经此一役,柳传志认为杨元庆比以前要成熟了,他说“杨元庆是业务感觉特别好的人,他真正擅长的是做CEO,组织企业的战略制定、执行、带队伍冲锋陷阵。但是做董事长本身更多的是要协调关系,和董事会之中的关系,另外跟现有CEO的关系。这些事也许对我很轻松,但对他的性格来说,可能就是困难。但恰恰就是在这个过程中的磕磕碰碰,使他变得更加成熟了。”

2011年11月,联想召开会,宣布了针对管理层架构的调整。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辞去了董事长及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担任联想集团名誉董事长,CEO杨元庆同时兼任集团董事长、联想集团董事会主席。随后在整个全球电子业不景气的情况下,联想还能够逆流而上,取得百分之三十几的增长,并且实现利润和营业额的大突破,柳传志可以放心地把联想交给杨元庆了。

柳传志名言范文第3篇

杨元庆在1988年进想,先从销售员做起,推着旧自行车,奔走于北京市的大街小巷。1992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计算机辅助设备部(CAD)的总经理。1994年柳传志任命杨元庆为微机事业部的总经理。2001年4月,37岁的杨元庆正式出任联想集团总裁兼CEO。

为了磨磨杨元庆不肯妥协的脾气,1996年的一个晚上,柳传志在会议室里当着众人的面,劈头盖脸地把杨元庆斥责了一通。年轻气盛的杨元庆曾被柳传志当着大家的面狠狠地骂哭过。杨元庆在回忆当时的情景时说:“如果当初只有我那种年轻气盛的做法,没有柳总的那种妥协,联想可能就没有今天了。”经过不断“折腾”,杨元庆最终被“炼”成了一名经得起任何压力的“铁人”。

曾经在美的公司“转战四方”的张权,对“折腾”别有感受。张权从事业部审计监察科,再到电子科技公司财务部长,本部工厂财务部长,最后成为美的制冷财务管理部总监,经历若干部门、转战多个岗位。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他深切体会到突破心智模式的重要。张权笑言:“人才是折腾出来的。”张权不仅自己“折腾”,还“折腾”所带的团队:在制冷财务部,张权要求财务人员一年之内换一次岗,中层主管两年换一次岗位,让他们在不同岗位上学习不同的东西,不停地突破自我的心智模式,可谓“事事折腾”、“时时折腾”。正是在不停的“折腾”中,一个学习型团队才得以形成。

无独有偶,著名企业华为集团的老总任正非也喜欢“折腾”人。作为IT企业,华为集团年轻员工很多,并且大多是受到万般宠爱的“天之骄子”,为了让他们尽快成熟,任正非几乎用一种极度激进的磨砺方法“折腾”他们。在华为,几乎所有的高层管理者都不是直升上去的,今年你还是部门总裁,明年就可能成了区域办事处主任,后年可能又到海外去开拓市场了。几起几落,经受若干失败的打击是司空见惯的事情。华为有一句名言:“烧不死的是凤凰”,意思是只有经得起“折腾”的人,才是真正的优秀人才。

由此看来,喜欢“折腾”人是许多成功企业家的共性,因为好人才是“折腾”出来的。柳传志说:“管理人员到了一定程度以后,岗位要进行轮换。这个部门他做得好,要问他是不是能够充分地说出为什么做得好。换了一个部门,还能够做得好,还能讲出道理,换了第三个部门,依然如此的话,这个人可以升了,可以承担更重要的工作。如果仅在一个部门做得好,就往上走,这里面便有偶然性。在职场与市场中,有些人能够承受住来自方方面面的压力,抗得住各种折腾,就像唐僧取经,历经九九八十一难,才能最终修成正果。”

概括起来,“折腾”有几大好处:

“折腾”可以考验一个人的忠诚度和抗压能力。可以这样说,不忠于公司的人是很难得到重用的,是否真正忠于公司,在不断的“折腾”中就可以表现出来,一些经不起“折腾”的人会选择离开公司。

“折腾”可以使人尽快地进步。一个培养人才的好方法,就是在各个岗位“折腾”,经常变换不同的岗位,使“培养对象”不断地学习不同部门的专业知识,全方位地发展,如果老在一个部门待着,就无法学习别的部门的知识,个人能力就无法提高,也就不会有更好的发展。所以,优秀的人才是喜欢被“折腾”的。

“折腾”还可以让大家保持活力与激情,通过“折腾”,可以迫使员工适应新环境,学习新方法,结识新同事,始终保持学习的心态,不断地进步。

柳传志名言范文第4篇

消息一出,媒体关于柳传志退休和交班的讨论不约而同地响起来。这就像狼来了一样,喊着喊着,喊得大家都不相信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次关于柳传志退休和交班的讨论,1999年起,随着杨元庆所统领的自主品牌PC业务的崛起并持续高歌猛进,围绕柳传志交班杨元庆的舆论就开始多了起来,到2000年,柳传志将联想拆成联想和神州数码两家公司,前者做自有品牌,杨元庆统领,后者做,由郭为负责。

这次分拆,郭为也曾想过,在神州数码前加联想二字,不过,由于杨元庆的强烈反对,最终杨元庆独享联想集团的金字招牌。

值得交代的一个背景是,借助经营业务尤其是PC业务的高歌猛进,同时联想很聪明地搭上互联网的快车道,不仅用“一个是Internet,另一个也是Internet”的提法完成分拆,还一举从香港股市上圈得超过28亿港元的现金,这部分真金白银的四分之一烧向互联网未果后,柳传志用剩下的20亿港元,成立了另一家公司联想投资。

接过联想集团帅印的杨元庆,随机提出了“技术的联想,服务的联想,创新的联想”的新口号,并兴冲冲地希望打造一个新联想。

但很不幸,PC市场的高速成长在2001年后不复到来,而数码和手机等新兴业务上,联想也没有顺势成为王者,这让联想在柳传志卸任第一年后就没能完成任务,随后连年并不亮丽的表现,让CEO杨元庆多少感到有些失落。

而做投资的柳传志做得顺风顺水,除成立关注中早期投资的联想投资外,交由朱立南打理;柳传志还成立了以PE为主的弘毅投资,请海归赵令欢打理。

两相对比下,联想内外关于柳传志重新出山的呼声开始此起彼伏,笔者当时也是最早预言柳传志逆向接班的媒体人之一。之后柳传志顺势再度深想集团业务的诸多事实,更让柳传志和杨元庆之间的关系微妙起来。

不过,随着2004年对IBM PC业务的惊天收购,柳传志由此辞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接任联想集团执行董事长,CEO则请IBM PC业务的负责人担任。关于“杨柳”在联想集团并存的难题,随着联想的这个世纪并购开始得到缓解。

之所以缓解而不是根治,原因是柳传志和杨元庆都希望能更好地在联想集团有话语权,而联想集团只有一个,随着盘子的扩大,以及跨国并购本身对杨元庆国际化能力的依赖,柳传志开始退居幕后,把精力放到他精心打造的联想控股上。

但联想控股依旧不是处于柳传志的完全掌控中,联想脱胎于中科院计算机所,而中科院本身也是联想控股和联想系的大股东。

命运又一次向柳传志招手,2008年奥运过后,联想集团没有借助北京奥运会这一大舞台获得鱼跃龙门的跨越,相反,由于背上IBM PC的大包袱,联想集团陷入巨亏,联想在香港上市公司的股价也摇摇欲坠,一泻千里。

于是,在2009年年初,柳传志又一次适时复出,担任联想集团董事长,杨元庆担任CEO。

如之前的每一次退出和复出,柳传志这一次同样做到,早一年太早,晚一年太晚的境界,其审时度势能力的确无人能及。

你可以说,2008年,联想通过财务手段把所有的问题账都算到了这一年,于是2009年后联想得以轻装上阵,你也可以说,其实不仅仅是杨元庆,还有陈绍鹏等一干人的确生猛,把业绩给扛起来。但至少表象是,联想集团迅速走出困境,让财报重新回到一季比一季漂亮的时刻。

柳传志复出的一个成果是,泛海建设从联想控股手里接过了联想集团29%的股份,由于泛海建设董事长卢志强和柳传志长时间的良好关系,联想集团和联想控股终于回到了柳传志手中,柳传志在联想控股的头衔也从总裁变成董事长。

之后,郭为开始持续在二级市场上增持神州数码股份,成为神州数码个人第一大股东,杨元庆也在私募的帮助下,成为联想集团的个人第一大股东。

就这样,柳传志和他的伙伴一步步开始合理合法地掌控联想系。

算起来,从1999年起,关于柳传志退休的讨论一直不曾停歇,但实际上,柳传志从来不曾退出,也不曾退休。

新的消息是,联想控股将于2014年冲击上市,对应的,联想集团的二号人物被上调为联想控股的常务副总裁。很显然,柳传志希望陈绍鹏能成为新少帅。

在权谋论看来,陈绍鹏的调离是一举两得,一能加强对核心资产联想集团的管控,二又能给联想控股的上市加一把火。

柳传志名言范文第5篇

中外古今具有创新基因的精英,多有“古怪”的违世性格,用才者当对其宽容和包容。

柳传志是位充满“中国特色”的管理大师。尽管他喜欢用一些“军事”术语诸如“战略运筹”、“退却比进攻更重要”等表述企业管理的真谛,用“准军事化”组织诸如“斯巴达克方阵”、“舰队结构”等来管理公司,可是在他“办公司就是办人”的理念中又处处充满着儒家“博大精深”的思想,“包容”就是“柳传志时代”难能可贵的价值观之一。古人云“有容德乃大”,联想是体现“北京精神――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的典范。

联想创业之初,柳传志用“三顾茅庐”的真诚,邀请当时已竟是中国计算机行业顶级专家的倪光南走出“象牙塔”,编织出“不拘一格用人才”的动人故事。倪光南先生是极具鲜明个性的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代表,面对柳传志的盛情邀请,他提出“三不”的要求:“我一不做官,二不接受采访,三不出席宴请。”惺惺相惜,肝胆相照,柳传志对中国的知识分子的书生气感同身受。这“三条要求”昭示出中国知识分子的宝贵精神,他们惟一所求就是报效祖国,最为关心就是希冀研究出来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结出“经济硕果”,服务人民,留名千古。柳传志欣然允诺。于是,倪光南出任联想的总工程师;于是,联想“汉卡”一炮打响;于是,联想的利润扶摇上升,为联想的发展打下基础。

柳传志管理经典中,还有一则“开放‘牢骚市场’”的案例,传为美谈,发人深思。“办公司就是办人”的理念,让柳传志格外重视选拔“帅才”和用好“将才”。尽人皆知中科院是藏龙卧虎的地方,老柳猎才付诸行动,费尽心机从“体制内”觅得一位“人事干部”,就是胸卡编号为00011的王平生。此人绝非等闲之辈,在中科院循规蹈矩,官至党委秘书、政策局总工程师,仕途一帆风顺。燕雀焉知鸿鹄之志,这个王平生,虽然不能像郭为那样“整顿公司”,也不能像杨元庆那样振兴“联想微机”,可是他思维敏捷,是难得的管理“高参”。1990年是联想的多事之秋,遭遇“孙宏斌挪用公款贪污事件”的影响,“大船结构”有被肢解的危险,公司风起云涌,议论纷纷,诸如“老柳用人不当”、“公司不能控制局面”的逆耳之言阵阵袭来。“经济上的损失是看得见的;人心的损失,是看不见的”。“祸起萧墙”,鉴于此,王平生建言,“以我看,干脆开放‘牢骚市场’!”老柳,开始有些惊愕,心里嘀咕,“我最烦的就是企业的人‘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居然给我出这等招数?”冷静一想,广开言路,问题摆到明处,毕竟是体制内惯用的工作方法。于是老柳采纳了“开放‘牢骚市场’”的建议,连续召开了6次职工座谈会,躬亲会场,洗耳恭听,坦诚相见。高管好像照镜子,看到了自己的“尊容”――官僚作风、用人失察、是非不清、执行不力;还有培养年轻人的问题和企业核心价值的理念;甚至于员工的班车、用餐、电话、煤气等问题也都摆到了桌面。……面对着这些问题,柳传志充分发扬“共产党”的优良作风,“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虚心纳下,自我批评,有问必答,殊不料获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公司上下的紧张空气就这么松弛下来,“联想大船”又可以破浪前进了!

“联想开放‘牢骚市场’”的成功经验告诉我们:一是“让人讲话,天不会塌下来”。没有任何一个企业是被“骂垮”的;二是“下下人有上上智”,相信你的员工,他们蕴藏着无穷的潜力,等待着你去开发。办企业如是,成大事者办任何事情亦复如是。

相关期刊更多

流体传动与控制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上海电气集团公司

四川肿瘤防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卫生厅

船舶设计技术交流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长江船舶设计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