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

悯农古诗范文第1篇

【关键词】《悯农》;农业文明;农业经济的特点

古诗可作为史料来源早已得到众多史学大家的认可,史学大师柳诒徵在《史术》一文中指出:史术无所不赅……其文则诗书系世,方志名数,版图简稽,盟誓约剂……1古诗中蕴含中大量的历史信息,钱塘也就是今天浙江杭州市,是东南地势优越的地方,三吴的都会,自古以来十分繁华,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让我们了解到宋代商业繁荣的景象。以历史学的研究方法,对古诗中的信息进行鉴别和吸收,是我们研究历史的一个重要方法,也是学史的有效途径之一。现将本课的教学设计和教学过程陈述下来,希望各位同行多多指正。

一、教学目标、教学方法、教学重难点的制定

本课在《新疆历史学科学业水平考试说明》中的考试内容和要求是:知道古代中国农业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的农业耕种方式的变革,知道都江堰、翻车、筒车,知道奴隶社会的土地公有制、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了解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教学方法:讲授法、史论结合法、图标分析法。

教学重难点:古代农业经济特点的理解和概括。

二、教学环节

本课的教学环节共包括以下几个部分:导入、古诗鉴赏、总结、小试身手、感悟。其中古诗鉴赏包含以下三个部分:“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的鉴赏”、“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的鉴赏”、“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的鉴赏”。

(一)导入

师:唐代诗人李绅的作品《悯农》大家都是耳熟能详的,大家能否背诵一下?生大部分背诵的悯农(二),教师对学生作出点评后,师总结:古诗是我们学习和研究历史重要史料来源之一,对古诗进行鉴别和吸收是我们历史学研究的基本功之一。本节课我将和大家一起来鉴赏和学习《悯农》,一起来感受古代中国农业文明的伟大。设置目标:通过反差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对教学目标进行交代。

(二)古诗鉴赏

首先我们来鉴赏第一句:“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探究一:中国古代农业是什么开始的?问题二:原始农业是什么样子的?问题三:商周时期中国农业是什么样子的?生:各种答案。师: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了解商周的农业。

设置目标:学会辨认基本农具,理解我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师:接下来我们鉴赏另外两句“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大家首先回答本句的问题一。

结论”的学科意识,学会欣赏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

师:最后鉴赏第三句“四海无闲田,农夫尤饿死。”

问题一:透过诗句,大家感觉古代农民富裕吗?

生:不富裕。师:那他们幸福吗?生:幸福但不富裕。师:那是什么造成农民的不富裕呢?生:没有土地或者土地很少。

师:对,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中国古代的小农经济。首先,我们需要查找小农经济出现在什么时候?生:各种答案,也有学生可以通过课本找到书中的介绍。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农具的出现和牛耕的推广,提高了社会生产力。伴随着封建土地私有制的确立,小农经济逐渐形成。师:下面就请同学们通过书中的介绍,归纳总结小农经济的基本特征。生:能够说出一部分,条理性不够。师:归纳概括小农经济的基本特点(1)一家一户为基本单位;(2)家庭农业和手工业的结合;(3)自给自足。

组织学生讨论影响小农经济发展的因素。(此步骤如果时间来不及,可以让学生课后通过查找资料、借助辅导书归纳)

(三)总结

本课小结: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发达的古代农业》,了解了中国古代农业发展的历程,我们一起来看一看中国古代农业的显著特点。 1.耕作方式上:实行精耕细作2.经营方式上: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3.生产效率上:长期领先于世界。

(四)小试身手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农夫早出暮入,耕稼树艺,多聚菽粟,此其分事也。妇人夙兴夜寐,纺绩积妊,多治麻丝葛绪捆布黪,此其分事也。

――《墨子》

材料二 春耕夏耘,秋@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晁错《论贵粟疏》

请回答:

(1)上述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什么样的生产方式?这出现的原因是什么?

(2)从材料一、二可以看出,这种生产方式有何特点?

(3)通过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你是如何认识小农经济的?

回答要点:

(1)生产方式:材料反映了我国古代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

时期:春秋战国时期。

原因:生产工具和耕作技术的进步。

(2)男耕女织,自给自足。

(3)小农经济下,农民的生产规模很小。农民在自己有限的土地上,努力提高耕作技术,为我国农业的精耕细作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在封建地主土地阶级的沉重压迫与剥削下,农民负担沉重,小农经济十分脆弱,每遇到灾荒瘟疫,多数农民家庭就会陷入贫困,失去土地或者破产流亡。

(五)感悟升华

展示悯农两首。

悯农(一)

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悯农(二)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设置目的:落实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同时达到赏古诗的目标。

三、教学反思

从学生上课状态看,学生学习氛围较好,思考和发言都比较积极。在最后一个环节很多学生都不由自主的跟着一起朗诵。从课后对学生的调查以及作业反馈情况看,学生感觉学起来还是比较轻松且有收获,作业完成质量也不错。

个人感觉在“古诗鉴赏”环节,留给学生思考的时间较少或是提供的史料略显偏少,没有让学生的思考进一步深入下去,这个问题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参考文献:

[1]柳诒徵:《国史要义》,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商务印书馆1984年版.

悯农古诗范文第2篇

唐朝的李绅,自幼丧父,家境贫困。母亲为了把他教育成人,就亲自教他读书作文。李绅天资聪明,又十分好学,因此,十五岁的时候就能写出挺不错的诗来。

为了读书,李绅寄居在一个环境幽静的寺庙里。李绅常常独自坐在庙前的石阶上,面对满山的苍松翠竹朗诵古诗,或者用树枝作笔,在地上练习写诗,写了又改,改了再写。后来,因为他在佛经没有字的纸页上写诗,被和尚赶出了庙门。

李绅离开了寺庙,无处可归,过着漂泊流浪的生活。他有时在上下的竹林里露宿,有时在湖边的渔船上过夜。低矮的土地庙,露天的破牛棚,都曾经当过他的住所。尽管生活十分艰苦,但他从来也没有停止过读诗和写诗。

李绅的写作态度很认真。他每写完一首诗,都要十几遍,甚至几十遍地朗诵、修改,知道满意为止。其中《悯农》诗就是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才写成的。李绅从小和劳动人民生活在一起,亲眼看到农民冒着酷暑,顶着烈日锄草,很辛苦。于是他决心写一首诗,来表达对农民的同情。他苦苦思索了三、四天,经过十几次修改,才写成了《悯农》诗。他写《悯农》诗时,正直酷暑盛夏,天气闷热,蚊蝇叮人,人们都摇扇乘凉,惟有他端坐在蒸笼似的小屋里埋头写作。他脸上,身上满是汗水,衣衫全湿透了,两只细瘦的胳膊被蚊子叮了一个又一个疙瘩。然而,他把这一切全置之度外!想啊,改啊!改啊,想啊!《悯农》诗终于写成了。其中一首是“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这首诗短小精悍,通俗易懂,很快就流传开了。人们赞美这首诗的同时,对李绅刻苦认真写作的态度更是赞叹不已,说他写的诗“字字皆辛苦”。

悯农古诗范文第3篇

繁重的徭役、赋税是压迫剥削劳动人民的重要手段,诗人就将同情心和愤怒感写入诗中,反映不劳而获的“肉食者”鱼肉百姓的社会状况:“美人首饰侯王印,尽是沙中浪底来”浏禹锡《浪淘沙》)、“东家豺狼恶,食吾粮,饮吾血,五谷未离场,大布未下机,已非吾所有。有朝一日,天崩地裂豺狼死,吾却云开复见天”(坎曼尔《诉豺狼》)、“宣州太守知不知?一丈毯,千两丝,地不知寒人要暖,少夺人衣作地衣”(白居易《红线毯》)、“九月降霜秋早寒,禾穗未熟皆青干。长吏明知不申破,急敛暴征求考课。典桑卖地纳官租,明年衣食将何如。剥我身上帛,夺我口中粟。虐人害物即豺狼,何必钩爪锯牙食人肉”(白居易《杜陵叟》)、“县官踏飧去,薄吏复登堂”(李贺《感讽》)、“周而复始无休息,官租未了私租逼。驱妻逐子课工程,虽作人形俱菜色”(柳永《煮海歌》)、“尽输助徭役,聊就空舍眠”(柳宗元《田家》)、“苦恨年年压金线,为他人作嫁衣裳”(秦韬玉《贫女》)……农夫们日夜不停地耕耘,到头来是“二月卖新丝,五月粜新谷。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聂夷中《咏田家》)、“桑柘废来犹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杜荀鹤《山中寡妇》)、“采菱辛苦废犁锄,血指流丹鬼质枯。无力买田聊种水,近来湖面亦收租”(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

讲农民劳作之苦,盛唐诗人白居易《观刈麦》道出了在南岗收麦子的辛苦:“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大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晚唐诗人杜荀鹤的《山中寡妇》:“夫因兵死守蓬茅,麻苎衣衫鬓发焦。桑柘废来获纳税,田园荒后尚征苗。时挑野菜和根煮,旋斫生柴带叶烧。任是深山更深处,也应无计避征徭”,更是对老百姓表示深深的同情。当然,这类诗歌中最有名的,还是伟大诗人杜甫在《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一诗中千古传诵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天下动乱,民不聊生,就如皮日休所说:“古之取天下者以民心,今之取天下者以民命!”

中国古代的悯农诗人,往往善于把统治阶级贪得无厌的剥削、穷奢极欲的享受与劳动人民辛勤耕耘、贫寒交加的生活放在一起进行对比描写:“美人梳洗时,满头间珠翠。岂知两片云,戴却数乡税”(郑邀《富贵曲》)、“一粒红稻饭,几滴牛颌血”(郑遨《伤农》)、“彤庭所分帛,本自寒女出。鞭挞其夫家,聚敛贡城阙”(杜甫《赴奉先咏怀》)、“昨日入城市,归来泪满巾。遍身罗绮者,不是养蚕人”(张俞《蚕妇》)、“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十指不沾泥,鳞鳞居大厦”(梅尧臣《陶者》)……当贫苦百姓劳动时,寄生虫们却在享受:“子规啼彻四更时,起视蚕稠怕叶稀。不信楼头杨柳月,玉人歌舞未曾归。”(谢枋得《蚕妇吟》)晋惠帝在位时,听说天下荒乱,百姓饿死,他竟说什么:“为啥不吃肉?”(《晋书-惠帝纪》)他认为老百姓都像他当皇帝一样,有吃不完的肉!

除自然灾害外,给劳动人民带来最大苦痛的就是战争。曹操的《蒿里行》(“铠甲生虮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即是对东汉末年战乱所造成的悲惨景象的一个真实写照。同期的女诗人蔡琰在《悲愤诗》中也有类似的生动描绘:“城郭为山林,庭宇生荆艾。白骨不知谁,纵横莫覆盖。出门无人声,豺狼号且吠。”战争使“千村万落如寒食,不见人烟空见花”(韩渥《自沙县抵龙溪县,值泉州军过后,村落皆空,因有一绝》),战争造成了农村“望岁必空切,耕夫尽把弓。千家仅数人,一税十年空”(黄滔《书事》)、“因供寨木无桑柘,为点乡兵绝子孙”(杜荀鹤《乱后逢村叟》)的荒凉局面。

悯农古诗范文第4篇

复习内容

1. 《画》2. 《大小多少》3. 《小书包》4. 《日月明》5. 《升国旗》6. 《语文园地五》

复习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复习重难点

1. 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学情分析

孩子们之前已经上过一个单元的识字课,对识字已有了一些认知,在日常生活中汉字随处可见,很多学生对汉字并不陌生。在本单元教学中要注重对识字方法的渗透,让学生能利用已有的生活经验,借助会意字识字、归类识字、反义词识字等多种方法识字,进一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喜欢学习汉字。在学生书写时强调正确书写习惯的培养,激发孩子对语文学习的兴趣。

复习措施

1.朗读课文《画》《大小多少》《升国旗》并背诵。

2.书空23个生字笔画,并正确组词。

3.写字时强调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

4.背诵《悯农》。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课题

第五单元复习教案

授课时间

三维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5.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教学重点

1. 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教学难点

1.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二次修改

课时目标: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5. 了解古诗,积累优美的句子。

课时重难点:

1. 复习读55个生字和10个偏旁,会写23个生字和2个笔画,并正确组词。

2. 复习背诵《画》《大小多少》《升国旗》《悯农》。

3. 牢记汉字“从左到右”“先撇后捺”的笔顺规则,在田字格中正确书写。

4. 避免写错易错字:水少 果 鸟 书 心 立。

教学过程:

一、读一读,写一写。

1.齐读生字,开火车读、齐背(边背边书空)、指名比赛背。

2.区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词语,进行游戏分类。

3. 根据读音,选择正确的汉字。

4. 讲词语正确读出来后,进行分类。

5. 书空生字笔顺,指生回答易错笔画。

水:最后两画撇、捺,不要写成一笔。

小:先写中间后写两边, 第一笔是竖钩。

少:第一笔是竖。

尺:最后一笔是捺。

刀:最后一笔撇不出头。

力:第一笔是横折钩。

林:左边“木”的捺变成点。

正:第三笔是短横。

心:第二笔是卧钩。

二、复习课文内容。

1.左手压书右手指,齐读第6、8、10课,并开火车读。

2.指生背诵检查。

3.找出第6课反义词,并拓展反义词。

远—近有—无来—去多—少大—小

三、听写词语、标调。

1.生仔细听,将听到的词语写下并标上声调。

2.做游戏,给丢失声调的词语标上声调。

3.练习标调。

PPT 出示字母,让学生根据提示的声调,读出字母。

四、复习第7课。

1. 指读课文,指名背诵。

2. 齐读69页数量词并拓展。

五、复习第9课。

1. 指读课文,指名背诵。

2. 看图猜字。

3. 出示题目,照样子填一填。

例:日--月--(明)

六、巩固练习,读一读。

1. 远看山有色,近听水无声。春去花还在,人来鸟不惊。

2. 上课静悄悄,下课不乱跑。天天起得早,陪我去学校。

3. 一人不成众,独木不成林。众人一条心,黄土变成金。

4. 五星红旗,我们的国旗。国歌声中,徐徐升起。迎风飘扬,多么美丽。

七、比一比,读一读。

色(sè)彩 远近(jìn) 声(shēng)音

多少(shǎo) 书(shū)本作(zuò) 业

众(zhòng)人升(shēng)起中(zhōnɡ)国

悯农古诗范文第5篇

关键词:小学生;古诗文;诵读;指导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9-223-01

对于小学生而言,古诗文诵读是单调乏味的。我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从诵读指导和习惯养成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提高了诵读的实效。

一、古诗文诵读重在兴趣激发,贵在习惯养成

讲故事激发兴趣。教学生学习古诗时,适当引入诗人轶事,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教学《小儿垂钓》时,设计这样一个故事开头:有一个头发蓬乱的男孩,拿着鱼竿来到了小河边钓鱼,他侧着身子,坐在长满了青苔的石头上,眼睛盯着鱼竿一动也不动,他多么认真啊!这时,有一个过路的人想问路,这个男孩连忙摆手,你们知道为什么吗?当时这个情景被唐朝诗人胡令能看见了,就用诗的形式把它写下来……学生随着故事进入积极状态,后续教学就显得非常轻松。

古诗配画提高兴趣。王维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其实好的一首诗就是一幅绝佳的画,古诗包含着深远的情景,给人想象的余地。一首诗就是一幅山水画或者是一幅田园风光图,所以诵读时重现诗中的画面十分有必要。例如教学《村居》一诗时,在学生理解诗意后,可以让他们运用已有的美术基础,大胆地发挥想象,人人画一幅“儿童放纸鸢”图,然后再让学生相互比较、讨论、评比,这样不仅培养了学生的想象力、创造能力,也提高了学生的鉴赏能力,同时也增强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情境表演,学以致用提升兴趣。熟读古诗,了解诗意,还要让这些古诗能够在实际生活中用一用,这样才会让学生感到古诗的妙用。小学生喜欢表演,喜欢展示自己。在课堂上我们给学生情境表演朗读的机会,让学生把自己置身于诗的情境中去,将诗编成课本剧在课堂上表演,这样不仅让学生更进一步理解诗意,也进一步提升了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持久兴趣。兴趣对于学生来说尤为重要,有了兴趣就会有强大的驱动力,可兴趣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培养,只有让学生通过不断地接触古诗,让学生喜欢上古诗,在各种活动中体会到古诗带来的乐趣,这样才能让学生保持对古诗文的浓厚兴趣,古诗知识小擂台或古诗才艺大比拼不失为好的途径。

二、抓好诵读落实,提高诵读实效

1、时空保障

见缝插针,灵活诵读。充分利用语文课前预备时间等闲散时间进行诵读,或齐诵或抽背或推荐古诗文。探索出了“课前一吟,熟读成诵”的好途径,减轻了学生背诵负担,达到了积少成多。即各班充分利用每天语文课前一到五分钟时间,开展“课前一唱一吟一故事”(唱一首歌、吟一首诗、讲一个故事)活动,做到读而常吟之,“学而时习之”。再利用两天每节课课前准备的两分钟时间齐诵读,学生一般一天中的几节课课前两分钟准备时间就能背熟一首诗,再经过第二天的巩固诵读,基本能烂记脑中。

2、开展师生共读,做好诵读引领

“教学相长”、“学然后知不足”,教师课前积极诵读经典,查阅资料,理解感悟。课堂上,引导学生朗读背诵,体验情感,感悟内容,同读同背,相互提高。

3、加强诵读指导,培养诵读能力

阅读感悟,体验冶情。古诗文诵读我们遵循“诵读为本,模糊解读;导读为辅,重在体验;灵活多样,水到渠成。”的原则。让学生多朗读多背诵,自读自悟,质疑问难,在朗读背诵中品味古诗文的韵律美、意境美、情感美、哲理美,不需要“讲透讲深”、“问个不休”,先积累起来再说,日后再来“反刍”。为此,在实践过程中立足课堂,加强方法指导,探索总结出了“知诗人;读诗文;解诗意;想诗境;悟诗情”的古诗学习五步法,唤起学生对古诗文的情感,让古诗文植根于孩子们的心灵之中。

适当延伸,拓展诵读。教学古诗文时还应做到适当延伸,拓展诵读面,扩大储存量。可以从诗意、写法、诗境、诗情等方面着手进行拓展。如教学《悯农》做总结时,可以提示学生:我们所学的《锄禾》也是李绅所作,也名《悯农》。《锄禾》既表现了作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又告诫人们要尊重劳动、爱惜粮食。我们祖国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还有许多像《悯农》这样脍炙人口的诗文正等着你们去诵读呢!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诵读从课内延伸到了课外了。

背诵积累,厚积薄发。著名小说家、当代短篇小说家中的奇才白先勇先生在《我的国文老师》中说:“如果我现在要教孩子的话,也要他念这些古书(《史记》《书》),暑假时也盯着他背古文、背诗词,……中国诗词里极度的精纯性,对于文字的节奏、音乐性和灵敏度,都是很好的基础。我觉得我们应该鼓励背书,多背古文、多背诗词,这对于文字表现是一种最好的训练。”小学生思想较为单纯,记忆力也处于最佳时期,可以指导他们先从各自喜欢的古诗文入手,逐步向扩展。采用限时背、接龙背、轮换背、表演背、联想背、据画背等等。根据学生自身的情况,运用得当,学生背诵古诗文的兴趣是会越来越浓的,习惯也就慢慢养成了。

4、及时评价,激励诵读

相关期刊更多

农村农业农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河南省人民政府发展研究中心;河南省农村发展研究中心

闽东农业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宁德市农科所

中国农民企业家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教育科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