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这里发现爱

这里发现爱

这里发现爱范文第1篇

如愿拿到奥斯卡导演奖后,马丁·斯科塞斯先生又拍起了他久违的私电影。只是《雨果的秘密》不同于早年的《穷街陋巷》,后一种私电影,是私人记忆电影,而《雨果的秘密》属于私人情感电影。

用电影表达对电影的深情厚爱,是这位大师级影迷最爱千的事儿了。电影中,巴黎男孩雨果·卡布里特寻找他失踪的父亲,但这不是真正的情节重心所在,雨果也好,他的父亲也好,他们出场,目的都是为引出影片的真正主角——早期电影的巨匠乔治·梅里爱先生。雨果其实没有秘密,有比现有片名更合适的名字,它应该叫《寻找梅里爱》。

1

电影里的梅里爱,大部分时间是个形容郁闷、言辞乖戾的老男人。他沉默寡言,每天坐在巴黎蒙巴纳斯火车站的一个玩具摊位里,犹如一尊生命力枯干的木乃伊。在整个电影情节的叙事进程里,他甚至都没卖出过一件玩具。稍微能让这位玩具摊主活泛一点的事儿就是,他有贼要抓。

梅里爱对偷窃嫉恶如仇。电影里,他抓到偷他东西的雨果后,态度十分冷硬,表情一如当年他对待盗版他电影的美国同行。落魄后的梅里爱一直认为,他当初之所以被迫离开电影,主要是因为被美国人偷窃了票房。他的《月球旅行记》风靡全球,只在美国就有几十部至几百部拷贝被销售一空,但实际上经他本人之手,送往美国的拷贝只有五六部。盗版他作品的美国公司有爱迪生公司、比沃格拉芙、维太格拉芙等,他们把不费他们分文拍摄的《月球旅行记》翻印成底片,并制成拷贝对外公开销售。至少爱迪生对这种偷窃行为丝毫不感到羞耻,因为他坚持认为,梅里爱的电影是利用了自己发明的凿孔技术,他不过是回收自己的财产罢了。

《月球旅行记》对美国电影的影响巨大,不但直接促成一家专门性的影院在洛杉矶出现,还启迪了一大批美国电影工作者,连被誉为“好莱坞之父”的大卫·格里菲斯都公开承认:“我的一切都应该归功于梅里爱。”有了地点,又有了人,于是便有了后来的好莱坞。美国人不只偷窃了梅里爱的票房,更是通过他的电影,修炼成为他的敌人。

2

随着梅里爱与男孩雨果的和解,他不再像一开始那样凶神恶煞一般了。依然没人来买他的玩具,他于百无聊赖中,用扑克牌玩起了魔术。雨果是他唯一的观众,后来还成了他的学徒。有魔术滋润,这个神情枯槁的老人,还多少有一些情趣的魅力。终其一生,梅里爱都是个魔术师,魔术曾带给他最初的荣耀。即便现在也很难说清,乔治·梅里爱到底更爱魔术,还是更爱电影。抑或在他眼中,电影和魔术根本就是同一种东西。

初遇电影那年,乔治·梅里爱的身份正是魔术师,确切地说,是一个剧场魔术师。他拥有自己的私人剧场,还开办了一所魔术学校,执业演出8年多,在巴黎已小有名气。

一天,他跟妻子一起,去看一个马戏团的巡回演出,路过巴黎卡普辛路14号大咖啡馆的门口时,被招呼观看“活动电影机”的喊声所吸引,于是他花一个法郎买了票,走进这家咖啡馆的地下室。一道奇异的光束投射到对面的墙上,接着便出现了活动的影像:工人们竞相走出工厂大门,火车由远及近呼啸驶来,竟吓得在场的人们惊恐避让。

这一切,让梅里爱不禁目瞪口呆,他认定眼前的电影,是比一般魔术更高级的魔术。放映结束后,他找到主持放映的卢米埃尔兄弟的父亲安托万·卢米埃尔,提出购买一部活动电影机,但遭到婉言拒绝。这一天正是1895年12月28日,电影首次在公开场合有偿放映,因此后来也被公认为世界电影的诞生日。电影诞生之日,乔治·梅里爱便是它为数不多的现场见证者之一。

3

《雨果的秘密》再现了梅里爱的这段影史传奇。魔术师梅里爱遇到电影,一见钟情,被电影呈现的奇异魔力所吸引,从此深陷于电影的巨大诱惑里,不能自拔。斯科塞斯还对梅里爱的被拒绝做了解释:卢米埃尔兄弟尽管发明了活动电影机,拍摄了许多电影作品,但他们不认为电影会有光明的未来,因此他们要自己独享发明利益。在斯科塞斯之外,影史还有另一种说法,卢米埃尔兄弟良言劝告梅里爱说,电影与魔术不同,造价太高,很容易就赔得血本无归。总之,他们拒绝了梅里爱的购买请求。

然而梅里爱对电影的狂热,已经一发而不可收了。他联系到电影机的另一位发明人,英国光学家威廉·保罗,从他那儿购买来设备,同时向柯达公司重金购买了大量胶卷,便一头扎进电影技术的研究中,就像十多年前他自学魔术一样。(《雨果的秘密》中,梅里爱是自己研制出了电影机。)

据电影史家乔治·萨杜尔考证,梅里爱初期拍摄的电影,从内容到技术,多是对卢米埃尔兄弟电影和爱迪生电影的生硬模仿,毫无独创性,也没有任何特技摄影的运用。但他依旧乐此不疲,不出5个月,他就把魔术剧院直接变成了电影院。又过了5个月,他斥资8万法郎,在自家庄园内建起了一座设施豪华的摄影棚,这在当时是一笔相当可观的开支。

位于巴黎近郊蒙特洛伊的这座摄影棚,也是电影史上首个专供电影拍摄用的摄影棚。

4

卢米埃尔兄弟发明的活动电影机,果然如其所言,只流行了短短的一年半时间,大多数观众在度过初时的兴奋期后,都对这种一次只能放映一分多钟,且题材平淡、手法单调的纪实电影失去了兴趣。此时的电影看似毫无前景可言,行将走向自我湮灭的死胡同。

电影在存亡之际,急需一位救难的英雄,历史选择了乔治·梅里爱。一次,他在放映从巴黎歌剧院广场拍摄回的影片时,吃惊地发现一辆行驶的公共马车,突然变成了运送灵柩的马车,原来胶卷在拍摄公共马车时因为故障被卡住了,待它自动恢复运转后,正好赶上运灵柩的马车来到了公共马车的位置。本是一次寻常的机械故障,却意外开启了魔术师梅里爱丰沛的灵感源泉,其效果就像那颗“牛顿的苹果”,用乔治·萨杜尔的话说,从此梅里爱“由舞台的特技专家一变而为银幕上的特技专家”。

用停机拍摄,梅里爱首先拍了一部《贵妇失踪》。过去在魔术舞台,这种大变活人的表演,常需借助复杂的机器装置和地板活门才能完成,如今用电影的方式,轻而易举就能够实现,而且效果比舞台表演还奇幻得多。梅里爱初尝电影魔术的魅力,喜不自禁。随后他又尝试把贵妇变成魔鬼,变成花瓶,变成各种各样他想变成的东西,简直随心所欲,无所不能。1897年,是梅里爱探索电影技术收获最丰硕的一年,他拍出了一系列让人匪夷所思的魔幻影像,还首次在电影中使用了模型和布景,以及透过玻璃鱼缸的摄影(营造海底世界)。梅里爱的电影技术,后来成了一般电影制作的要素,电影表现能力有了空前的提升,兴致寡然的观众重又回到久违的电影院。

梅里爱为电影带来的另一项重要革新是,他将舞台戏剧的大部分方法,诸如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以及景与幕的划分等,系统地运用于电影,使电影在纪实和记录之外,开启了叙事与表现的功能。电影可以造梦,表达心灵的幻想和愿望,无疑会极大地拉近电影与人的距离。百年电影,正是沿着这个方向,日渐长成了一棵枝繁叶茂的参天巨树,而它最初的萌芽,便发端于梅里爱。当电影遇到梅里爱后,终于得以释放它内在的无穷无尽的能量。

苏珊·桑塔格在总结过去一百年的电影时,称“世界上只有两种电影,一种是卢米埃尔电影,一种是梅里爱电影”。埃德加·莫兰也高度评价梅里爱,说他是“无数个单纯的荷马”;“他的影片,在电影尚未成熟的时期里,代表的是一个惊奇的孩子眼中所能看到的那个充满科学奇迹的世界”。乔治·萨杜尔认为,梅里爱是以原始人的聪明、细致、天真的眼光来观察世界的,所以他才能把科学和魔术,把具有尖锐现实感的幻想和机械师的准确作风结合在一起,“这位怪人,当他以为他只创造了特技摄影时,其实他已发明了各式各样的东西。”

5

沉浸于电影魔法世界的乔治·梅里爱,就像一个玩入迷了的孩子。《雨果的秘密》中,用梅里爱自述回忆的方式,重现了那段幸福的美好时光。他的蒙特洛伊摄影棚,就像是一座奇异的魔法宫殿,各种机械装置,各种服装道具,工作人员忙碌不停,梅里爱身着各种魔幻装束,跑前跑后,时而指挥调度,时而亲临表演。据说,自从1900年后,他就从未走出过他的摄影工厂一步。他的生活除了电影,还是电影。每天早晨8点正式开工,几十个工作人员共同工作,晚上6点收工,然后在他的电影院里公映最新作品。真是一段幸福荡漾的囚徒时光,直到后来被迫与电影诀别。

在斯科塞斯的故事里,梅里爱进行自我反思,将自己诀别电影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世界大战的爆发。“无情的战火改变了这一切,年轻与希望终结了。再也没有人愿意为那些魔术买单。”——梅里爱仍习惯称自己的电影为魔术——“人们见过了太多的悲欢离合,对我的电影失去了兴趣。”肆虐的战争,的确破坏了人们对电影的消遣,而梅里爱的电影也的确再难以激发人们的观看兴趣,这些都是事实,但不是全部。事实上,即便没有战火,梅里爱的电影也不像从前那样受人青睐了。

首先在法国本土,梅里爱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同为早期电影制作先驱的百代和高蒙等公司,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夏尔·百代创建的百代公司。如果说乔治·梅里爱是艺术奇才的话,那么夏尔·百代就是个商业奇才。梅里爱使电影释放出了巨大的艺术魔幻魅力,而百代则为电影的商业运作铺设了广阔的发展前景。百代成功从美国引进了镍币影院模式,同时改过去的拷贝销售为拷贝租赁,规定每家放映商最多只能租用4个月,这样,一部电影再也无法像过去那样,无休无止地放映了,此举极大提高了影片的供求速度。此外他还在全法国大量兴建专业的电影院,迅速建立起一个集制作、发行、放映为一体的电影垄断机构。

当夏尔·百代已使电影成功实现产业升级时,意犹未尽的梅里爱却仍像个传统手工业者那样,沉迷于个体技艺加工的情趣中。已是电影资本家的百代,追求的是供应市场的工业化批量生产,而梅里爱蜗居在他的摄影棚里,仍追求着慢工出细活。流水作业的百代公司一个月可以出品18部电影;梅里爱每个制作环节都亲力亲为,最多只能出两部,而制作成本却远高于百代。百代积极吸纳社会投资,使电影制作的资金规模不断增长,风险却日益降低;自给自足的梅里爱,其资金周转完全依赖拷贝销售和票房利润,而且风险自担。显而易见,他们的竞争,已根本不是同一量级的博弈了。

更令人遗憾的是,最先将戏剧模式引入电影制作的梅里爱,始终固守这一僵化模式,他的电影拍摄,几乎成了对舞台演出的影像录制。固定的视角,戏剧式的场幕连接,甚至连演员出场时,都须像舞台演出一样跟观众寒暄。至1912年,他沿袭《月球旅行记》模式继续拍摄《北极征服记》等影片时,其电影理念已严重落后于时代了,用乔治·萨杜尔的话说,“这部影片虽然和意大利的《卡比利亚》、麦克斯·林戴的优秀作品、卓别林的初期影片、格里菲斯初期的伟大作品属于同时期的产物,但内容却好像相隔了好几个世纪。”

6

“时代在进步,我却没能与时俱进,也就不会有人再去看我的电影了。”梅里爱还算足够清醒,或者说斯科塞斯清醒,他在抒发对电影和梅里爱的热爱之际,并未放弃恰如其分的冷静反思。

梅里爱有句名言:“电影之所以如此有趣,是因为它是一种手工艺术。”当电影已迅速迈入产业化生产阶段,像他这种保守的手工制作方式,注定会在竞争中一败涂地。影片滞销,资金周转越来越困难,为了满足继续拍电影的愿望,梅里爱甚至孤注一掷,向竞争对手百代公司借贷资金,甘愿抵押所有资产。其结局可想而知。

1913年,乔治·梅里爱被迫停止了电影拍摄。此时他已倾家荡产,不名一文,资产被百代收缴,他独自带着孩子流落各地,靠表演杂耍为生。他呕心沥血拍摄的电影拷贝,被论斤回收焚化,提炼的工业原料用于制造高跟鞋的鞋跟。一怒之下,他烧掉了剩余的跟电影相关的所有道具、服装等,其情形像是一个悲伤至极的失恋者。后来他才重返巴黎,弄了个露天的糖果玩具摊位,似乎他与电影已彻底相忘于江湖了。

这里发现爱范文第2篇

“啊―”爱莎突然尖叫起来,“班里路,你看,墙壁在动!”顺着爱莎所指的方向,班里路发现对面和两侧的墙壁在震动。

嗡嗡嗡!墙壁发出令人恐怖的呼啸声,接着,它们竟然像长了脚一般,开始向前移动。

“不好!”班里路把爱莎拉到自己身边,让她像自己一样紧紧把后背贴在门上,“爱莎,你看,墙壁下有轨道,它们正向我们逼近,照这样下去,我们两个人搞不好会被墙壁‘挤压’死!”

“班里路,你说,我们现在怎么办?”爱莎慌张地看着墙壁,又看看班里路,“既然这些墙壁有轨道,肯定就有控制开关吧?”

“没错!”班里路眼睛一亮,“我们四处找找!”

“嗯嗯!”爱莎小心翼翼地走进对面的墙壁,低下头看墙角,“这儿什么都没有!”

“右边的墙壁也没有什么!我去看看左边的墙壁!”班里路说完,快步走到左边的墙壁,在拐角处,他看见一个红色的按钮,“爱莎,你看,这是什么?”

“你按下去试试!”爱莎催促着,“班里路,3面墙正形成一个包围圈压向我们,如果再不让它们停下,你和我就要变成‘人肉大饼’了!”

“好!”班里路伸手在红色按钮上按了一下。

嘎―3面墙壁顿时停了下来!

“哈哈,太好了!”爱莎高兴地拉住班里路的手,笑着说,“想不到这么容易就让墙壁停下来了,太棒了!”

“不,爱莎,你看!”班里路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他指着墙壁异常痛苦地说,“我好像启动了更可怕的装置!”

爱莎转过头一看,“啊!这是怎么搞的?”她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只见3面墙壁上正慢慢地、慢慢地冒出一根根闪着寒光的尖刺,每根尖刺都有筷子那么长。转眼间,3面墙壁变成了“刺猬墙”,嗡嗡嗡!可怕的呼啸声又响起来了,3面墙壁继续向班里路和爱莎逼近。

“爱莎,这下麻烦了!”班里路示意爱莎重新紧贴大门,接着,他大喊起来,“幽灵,你这个坏蛋,你要害死我们吗?”

“……”四周一片寂静,除了墙壁发出的嗡嗡声,没有一点动静。

“可恶,你为什么不说话?”爱莎忍不住敲打大门,“放我们出去,放我们出去!”咚咚咚!咚咚咚!爱莎忍不住又用脚踢了几下门,谁知她这么一踢,门下方突然伸出一个花瓣形的转盘。

“班里路,这是什么东西?”爱莎指着转盘,只见上面有一些数字,花瓣状的转盘挂着一张标签,标签上写着:“当所有直线上的数字和相等后,就能化险为夷!”

“好,既然能化险为夷,我抓紧时间想想吧!”班里路回头看看3面墙壁,此时,它们离自己和爱莎只有一臂远了。

“班里路,加油!”爱莎握着拳头,“我相信你能救我们!”

嗡嗡嗡,墙壁毫不留情地逼近着。班里路的手在花瓣转盘上比划着、计算着。

“快点,班里路!”墙壁的尖刺离爱莎只有一掌的距离了,“你想出来了吗?”

“快了!”班里路心急如焚地看着转盘,又一次验算了一下自己的答案,他要确定每条直线上的数字和都为“12”,他知道,自己这次绝不能出错,否则这些尖刺就会扎入他和爱莎的身体。

“啊―”爱莎的身体眼看就要和尖刺亲密接触了,她惊叫起来,“你到底想出来没有?”

“好了!”班里路的手在花瓣转盘上拨动了最后一个数字,只听啪的一声门锁开了,墙壁也同时停了下来。(答案本期找)

“我的天,你再慢一步,咱们就都死了!”爱莎指着尖刺说,“你看,这些尖刺还差一点点就把咱们扎得体无完肤了!”

此刻,爱莎和班里路已经被3面墙壁包围在一个小小的空间里,门锁虽然打开了,可是,他们依然走不出去。

“爱莎,又有新麻烦了!”班里路指着门说,“这扇门朝里拉才能打开,现在我们占据的空间太小,即使门锁开了,我们也无法拉开大门!”

“呜呜呜―”爱莎刚才的喜悦荡然无存,她盯着班里路问,“那我们怎么办?”

“哈哈,我来帮你们!”不等班里路说话,幽灵的声音在门口响起来:“注意了,我喊1、2、3,你们就会―”

“会怎么样?你说清楚!”爱莎和班里路情不自禁地把手落在一起,他们知道,幽灵绝不会这么好心帮他们。

爱莎和班里路会走出困境吗?幽灵是想帮他们还是想害他们呢?

幽灵的再次出现会怎么样呢?他真的是来帮助班里路和爱莎的吗?请看下一期:

古堡历险记(四)

――昏睡的同伴

这里发现爱范文第3篇

《月亮与六便士》是毛姆的三大代表作之一,因其擅长描写情爱曲折纠葛,他的作品深受读者欢迎。这部小说描写了一个原本平凡的伦敦证券经纪人思特里克兰德,突然着魔于绘画,抛弃妻子,放弃了旁人看来优裕美满的生活,奔赴南太平洋的塔希提岛,以期追求个体自由的故事。近年来,人们对小说中女性人物形象的研究逐渐增多,国内在此方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毛姆的“厌女症”;毛姆的反女性倾向;毛姆的婚恋观、情爱伦理观及毛姆的人性观。这些研究大多从毛姆对女性纯批判的角度入手,更多的研究者认为毛姆具有强烈的“厌女”情节。笔者发现,这部小说中塑造了三位女性形象:传统型――思特里克兰德夫人阿美,型――勃朗什,母爱型――爱塔。小说前中期思特里克兰德一直处于逃离状态,试图摆脱阿美和勃朗什的情爱束缚,挣脱现实的枷锁,想觅得一方净土专心创作,直到最后遇到理想型伴侣爱塔才真正安定下来,开启创作之旅。毛姆的女性观其实是矛盾的,他一方面竭力批判女性,另一方面又对女性进行理想化的塑造,对女性又爱又恨。本文试图通过对小说中这三位不同女性形象的分析,浅谈毛姆的女性观。

一、逃离情爱束缚

阿美是思特里克兰德的发妻。这个与思特里克兰德有着16年婚姻的女人,在旁人眼中是传统的贤妻良母,她追求生活品质,把丈夫和孩子照得事无巨细。她的丈夫虽不善交际,但生活中也算兢兢业业、恪尽职守,他们育有一双健康漂亮、招人喜爱的儿女。这种安静的家庭生活似乎足以羡煞旁人。阿美与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多年,却不知丈夫有一个绘画梦,还一度怀疑丈夫的离家出走是因为桃色新闻。阿美作为家庭主妇,经济上依附于丈夫,丈夫放弃一切去追寻梦想,她就会失去生活来源。所以,她虽爱结交文人、艺术家,却很难理解丈夫不顾一切追求绘画梦。可见,阿美并不了解思特里克兰德。

而思特里克兰德在得到了家庭的温暖,被平淡的生活打磨了十多年后,也厌倦了这种生活,他渴望追寻绘画梦,重燃对生活的激情。当“我”试图劝服思特里克兰德回归家庭时,他却认为“他们已经过了不少年舒服日子了。大多数孩子都没有享过这么大的福。再说,总有人养活他们。必要的时候,麦克安德鲁夫妇可以供他们上学的。”他还推卸对孩子的责任:“孩子小的时候我确实喜欢他们,可是现在他们都长大了,我对他们没有什么特殊的感情了。”可见,思特里克兰德责任感缺失,且早已厌倦这样的生活。男人渴望得到爱、稳定的家庭,得到后却不喜欢被爱束缚,力图挣脱开爱的枷锁。似乎这是一条在男人中的定律,思特里克兰德如此,毛姆也是一样。看到思特里克兰德夫妇这种无数对夫妻的生活相处模式后,毛姆借助小说中的“我”表示这种生活虽给人安详、亲切之感,但这样度过一生好像欠缺一点什么,他感叹到“我承认这种生活的社会价值,我也看到了它的井然有序的幸福……这种安详宁静的快乐好像有一种叫我惊惧不安的东西。我的心渴望一种更加惊险的生活。只要我的生活中能有变迁――变迁和无法预见的刺激,我是准备踏上怪石嶙峋的山崖,奔赴暗礁满布的海滩的。”看得出来,毛姆并不喜欢这样平淡的生活,他爱追逐新鲜、刺激,不愿被平淡束缚。而思特里克兰德决绝地离家出走到巴黎学画画,也证明了毛姆所认同的生活状态正是思特里克兰德所向往的。而这样的生活,是阿美这种传统、保守的女性不能认同且无法满足他的。

勃朗什是思特里克兰德的第二个女人,这个表面上辛勤操持家务、热心家庭主妇的女人骨子里和思特里克兰德一样喜欢追求冒险。从她离开了全心全意地爱着她的戴克尔,放弃了原本舒适优裕的生活,抛弃了原本深爱她的丈夫,甘愿承担风险、患难,读者就可以看出她骨子里的不安分。但勃朗什对思特里克兰德这种冲动强烈的爱是他主观意识里排斥的。他说:“我不需要爱情。我没有时间搞恋爱……我是个男人,有时候我需要一个女性。但是一旦我的得到了满足,我就准备做别的事了……女人是我享乐的工具,我对她们提出什么事业的助手、生活的伴侣这些要求非常讨厌。”可见,思特里克兰德只是把勃朗什当作享乐的替代物,他把爱情看作生活中无足轻重的一部分,所以当勃朗什发现自己的付出非但得不到思特里克兰德等量的回报,反而迫不及待地把她甩了,她一时难以忍受选择自杀。其实,思特里克兰德后来发现勃朗什和她妻子别无二致,都只是想捆绑束缚他。“要是一个女人爱上了你,除非连你的灵魂也叫她占有了,她是不会感到满足的……我发觉勃朗什一点一点地施展起我妻子的那些小把戏来。她以无限的耐心准备把我网罗住,捆住我的手脚。她要把我拉到她那个水平上;她对我这个人一点也不关心,唯一想的是叫我依附于她。为了我,世界上任何事情她都愿意做,只有一件事除外:不来打搅我。”可见,在男女关系中,思特里克兰德更强调对方给自己带来的价值,自己只是被动的接受者,不需等量回报,他依旧把女性当作呼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拨浪鼓”,他眼中觉得“女人满脑子都是物质的东西,所以对精神和理想非常妒忌”。他认为女人不但自己没有精神追求,还来束缚他追求自己的理想世界,所以他很快对勃朗什失去了兴趣,不想再浪费时间和勃朗什纠缠,只想去一个能让他安静画画的岛。

其实,思特里克兰德想要的这种生活,不是阿美这种传统保守、处处循规蹈矩的女性能带给他的,也不是勃朗什这种至上、宁愿自杀也不愿再接受她的丈夫戴尔克・施特略夫的怜悯如此要强的女人能满足的。在毛姆看来,女人只是一种工具,是需要时摇一摇就会“咚咚”作响的拨浪鼓,不需要时,她就是应该安静不动的娱乐消遣的工具。这种将女性视为工具、手段的观点无疑是几千年男性文化统治的结果,早期的女性主义者就曾专门对此进行批判。例如,玛丽・沃尔斯通克拉夫特就曾在《女权辩护》一书中说过:“妇女不是男人的玩偶、拨浪鼓,无论什么时候,当他想要驱遣理性、娱乐自己时,他就可以让这玩意在耳边响动。”

二、寻觅理想伴侣

爱塔是最能满足思特里克兰德要求的母爱型妻子,也是毛姆在全书中塑造的理想型女人。爱塔很自爱,从不和船长或大副乱来,爱塔也通情达理,不求名分与财产,不要求举行婚礼仪式,心甘情愿地与思特里克兰德生活在一起。她默默地为思特里克兰德生儿育女,不要求思特里克兰德挣钱供养她和孩子,而是自己劳动、自给自足。当思特里克兰德需要画画时,她就静静地坐在一旁观看,不拿生活琐事烦扰他。而思特里克兰德对爱塔满意主要是因为“她不打扰我,她给我做饭,照管孩子。我叫她做什么她就做什么。凡是我要求一个女人的,她都给我了。”其实,思特里克兰德更多的是在爱塔身上找到了原始的气质,小说中曾两次提到过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的野性气质,一次是在“我”发现思特里克兰德有着一张“野性的、显现着的脸”,一次是思特里克兰德在戴克尔家养病时,提到过他“脸色的那种蛮野的欲念”“身上散发着一种原始性”。这种气质是很让女性着迷的,而这种野性只有在塔希提岛才能得到释放,只有爱塔身上的原始气质才能产生共鸣。这三位女性中,阿美和勃朗什都是文明社会的人,都需要在物质上依赖男人,她们会把婚姻的义务和枷锁加注在思特里克兰德身上。爱塔的生活环境原始简单,为了支持思特里克兰德的梦想,努力挣钱养家。就算是在思特里克兰德患麻风病,让爱塔离开时,爱塔也不离不弃,“别人谁愿意走谁就走吧。我不离开你。你是我的男人,我是你的女人。要是你离开了我,我就在房子后面这棵树上上吊。我在上帝面前发誓。”看似柔弱的爱塔在思特里克兰德倒下的时候,变成了一个意志坚定的妇人。思特里克兰德却感叹道:“女人真是奇怪的动物,你可以像狗一样地对待她们,你可以揍她们揍得你两臂酸痛,可是到头来她们还是爱你,当然了,基督教认为女人也有灵魂,这实在是个最荒谬的幻觉。”可见,思特里克兰德依赖爱塔为他提供了一个安稳的可以创造艺术的生活环境,但他在感情上对爱塔无太多眷佟2豢煞袢系氖牵这样一个温柔懂事、无欲无求的母爱型女性正是思特里克兰德梦寐以求的女人。

虽然小说中毛姆对爱塔无溢美之词,但毛姆就是这样,对不喜欢的人会刻薄嘲讽,对喜爱的形象,赞美起来很节制。纵观整部小说,笔者没有发现毛姆对爱塔有批判之言。爱塔在这三位女性中将个人需求降至底线,最大限度地将自己边缘化,将自己当作男人的附属品。的确,毛姆推崇这样母系色彩浓重的女性,爱塔就是毛姆塑造的理想女性。

三、潜藏毛姆的女性价值观

毛姆曾谈道:“一个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书来,取决于他是个什么样的人,因此有理由去了解他个人历史中的有关事迹。”所以,人们有必要结合他的成长经历和社会背景来探寻他为什么会更倾向于爱塔这样的女性。

毛姆8岁时丧母,母亲的离世对他产生了难以修复的伤痛。毛姆的童年生活和因身材矮小、严重口吃遭受歧视的学生时代,让其心灵受到了重大的打击,从而导致他内向、敏感、甚至孤僻的性格,所以他一直在寻觅一位像他母亲一样带给他温暖、关爱的女人。

毛姆本身的婚姻生活并不幸福,因为他与妻子西莉的婚姻并非出于爱而是迫于道义责任的压力,所以他认为西莉没有权利对他提出各种要求。他需要的是像他母亲那样无私的女人,最好是一位贤惠的家庭主妇,但妻子西莉接受不了他的生活方式。因此,毛姆开始嫌弃西莉,厌倦婚姻生活,他们的婚姻只维持了10年便终止。其实毛姆的很多作品都折射出他对母性的渴求。另外,毛姆之所以对母性的渴求如此之大也与时代相关。毛姆生活在由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特殊时期,社会鼓励并支持女性否定男权社会所强加的传统道德,鼓励她们参与社会活动,获得自我解放,因此他笔下的女性也有鲜明的过渡时期的色彩。此时的妇女不安于室,开始主动追求自身欲望的满足,个人主义张扬,女性意识觉醒,母性遭遇旁落。毛姆对此非常反感,他曾接受访问时说过:“我那一代的普通女人既没有其母、也没有她女儿的长处。她是一个被解放的农奴却并不理解自由的环境。她受到的教育很差。她已经不再是管家婆,然而她还没有成为伴侣……”毛姆在自己的婚姻中找不到理想的妻子,将理想的妻子形象塑造在自己的作品中,这就有了爱塔这样充满母性的温柔女性形象。

四、结语

这里发现爱范文第4篇

7年前的一天,居住在美国凤凰城的斯蒂芬妮・梅尔心情跟天气一样糟糕。物价涨了,孩子多了,丈夫回家越来越晚,一切都让她觉得生活变得越来越没有希望。

31岁的梅尔已有7年的婚史和3个孩子,最小的儿子只有18个月,她一整天都在忙于照顾3个孩子。刚刚在卫生间,她发现耳旁长了几根白头发,心情十分沮丧。

晚上,克里斯蒂安和她面对面吃晚餐,不怎么开口说话,显然,他也不希望梅尔问太多。但疑问早已填满梅尔的心――他对她满意吗?他们会离婚吗?梅尔希望自己具有某种超能力,能钻到克里斯蒂安的心里去,看看他在想什么。然而,她什么也做不了。

一天午后,疲惫的梅尔靠窗而坐,沉沉睡去。她眼前出现了一个美丽的画面:明媚的阳光,如茵的草地,草地上坐着一对青年男女。少年的目光像冰又像火,嘴唇鲜红,正在向少女诉说:他是个吸血鬼,坠入了爱河,在爱她和杀她之间痛苦挣扎……

慢慢地,梅尔看清楚了,少年是7年前的克里斯蒂安,少女是自己。她想离两个人近点儿,但是怎么也动不了。梅尔惊醒,发现自己做了个梦,梦里的一切似曾相识。7年前,她跟克里斯蒂安初次见面时,她正站在一个水池前,水里出现了一个人的倒影,那人久久不动,她抬头,看到一双像冰又像火的眼睛。正是这一眼,让她认定,他就是自己要终身陪伴的男人。大学三年级时,她就迫不及待地嫁给了克里斯蒂安,毕业后,她成了全职家庭主妇。

但他那双7年前炽热的眼睛,如今却冷漠地看着她操劳。梅尔感觉受到了欺骗,十分难过。在这种自我折磨下,她去看了心理医生。“你得放松点儿,孩子和丈夫不是生活的全部,要做自己,只要灵魂纯净不变,岁月流逝,容貌老去,统统都不可怕。”医生开导她。

丈夫爱的是怎样的我

可是怎么放松呢?她想起了那个梦,梦里的她热烈、勇敢、单纯,跟眼前幽怨的主妇完全不同。梅尔决定记下那个梦。

她花了一周,将这个梦写成一个万余字的故事,把少年写成吸血鬼,但并不残暴丑陋。而她笔下的少女则像是她高中时代的翻版:不爱讲话,但善良、勇敢、美丽。正是这些好品格,让吸血少年在爱她和猎杀她之间挣扎不休。

这次写作经历让梅尔十分激动,她沉浸在一个奇幻世界里,重温初恋的心动。那些日子里,她不再失眠,也不再觉得受到了丈夫的冷落。

故事完成后,梅尔将它放在枕下,每天在睡前阅读。有一天,克里斯蒂安发现了那几页纸,读完后,他眼含热泪地抱住梅尔,说道:“那个文学女孩儿终于回来了。”梅尔被惊醒,原来,克里斯蒂安迷恋的是当初想当作家的她。回想当年进入大学文学系时,她的确心怀创作梦想,而因为太爱克里斯蒂安,她轻易将梦想淹没于爱情中……

梅尔下决心把这个故事创作成一部长篇小说。但她很快遇到了难题,长篇小说远比万余字的故事难以驾驭。更让人头疼的是,她不知道该写一个悲剧还是一个喜剧,就像她不知道自己和克里斯蒂安的婚姻会有怎样的结局。

做对的自己

好多个深夜,当家人进入梦乡时,梅尔还在冥思苦想。直到有一天,她支撑不住睡去,梦里,吸血少年背着她在森林中穿梭,对她说,经过痛苦修炼,他克服了嗜人血的本性,现在她跟他在一起是安全的。但她却对少年说,如果哪天他意志崩溃杀死了她,她也不会怪他,对她来讲,被爱人尖利的牙齿刺穿喉咙,是爱一个吸血鬼应该付出的代价……

梅尔惊醒过来,明白了一个道理:爱的本质,就是赋予一个人伤害自己的权利。梦里的少年因为爱她,所以赋予她剥夺自己吸血天性的权利;而她因为爱一个吸血鬼,也愿意赋予爱人咬断自己喉咙的权利。

侧头去看身边沉沉入睡的克里斯蒂安,因为没有时间锻炼,他的腹部开始隆起,胳膊和腿上的肌肉都开始松弛。20岁时的克里斯蒂安,梦想是当个财税官,但因为要守在她和孩子们身边,他一直在一个小建筑公司做会计。原来,为了爱,克里斯蒂安已然降低了对生活的期望值。在这些年里,自己何尝不是一个吸血鬼,在吸食他的青春和梦想?不同的是,克里斯蒂安比她更勇敢,他能在平淡的生活中安之若素。

梅尔知道该怎样去写这个故事了。此后,她用了3个月的时间,写出了一部20多万字的小说。结尾处,少女和他的嗜血爱人经历了终极考验――她请求爱人咬自己的喉咙,往她的血液里注入毒素,让她也变成吸血鬼,陪着他永生。但爱人拒绝了她的要求,让她继续做人。永远17岁的他,承诺爱她逐渐老去的容颜,承诺在永远的时空中,记住他们的爱情。

一年多以后,梅尔的姐姐发现了这部小说,将小说推荐给出版社,《暮光之城》得见天日,旋即风靡北美。梅尔应大家的要求,把这个故事续写下去,《暮光之城》系列小说和电影让向往真爱的人们欲罢不能。

这里发现爱范文第5篇

关键词:希斯克里夫 阶级模糊性 社会不公 爱情悲剧

艾米莉·勃朗特是英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女作家,她的小说《呼啸山庄》被看作是最具迷幻色彩的作品。通过对希斯克里夫和凯瑟琳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呈现给读者一个在备受歧视和折磨的边缘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人物希斯克里夫,他最终成为一个残酷无情,对周围的人充满了仇恨与报复的人。艾米莉同时也是一位批判现实主义作家,对于腐朽的社会制度,贫穷和社会不公充满了愤怒。在这部作品中,作者讲述了一系列发生在希斯克里夫身上的故事,从他的第一次出现一直到他的死去。所有的这些故事都以这样的主线连接着人物性格的发展:“忍耐——反抗——绝望”。强烈的爱与狂暴的恨这两种人类最极端且对立的感情在男主人公希斯克里夫心中激荡,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畸形社会下的畸形产儿的成长过程。

希斯克里夫是流浪在利物浦街道上的一名弃儿。欧肖先生出于同情把他带回了自己的家。虽然欧肖先生给予了他足够的爱和亲情,他的女儿凯瑟琳也与他关系要好,但是欧肖先生的妻子却对他耿耿于怀,总是想尽各种办法赶走他,而她的儿子亨得利更是对他充满了嫉恨,认为是希斯克里夫抢走了他在父亲那里的特权和关爱。家中的纳莉仆人也对他另眼相看。正是他的地位低下,以及阶级归属的模糊性,即虽然身处上层人的豪宅之中却依然无法摆脱自身卑微的出身,从而受到歧视与不公,使得他幼小的心灵埋下了仇恨的种子,导致其后来人性的泯灭。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到,对于穷人的鄙视和侮辱是人们所固有的习惯,这种歧视不仅仅来自上层阶级,也包括普通大众。面对这些不公,希斯克里夫表现出令人吃惊的容忍。当欧肖先生去世之后,亨得利更加虐待希斯克里夫。然而他的忍耐不能改变他的命运,相反,希斯克里夫的生活环境更加的糟糕。作为出身贫贱的他,除了忍耐没有任何的选择。但是,他与凯瑟琳之间的爱情,却使希斯克里夫内心充满了希望。当他与自己所爱的人在一起时,他会忘记一切屈辱与不公。但是,在维多利亚时期,金钱代表了一切,社会地位和阶层是第一位的,世俗等级观念到处横行,人们的精神受到强烈的压制。穷人根本享受不到任何平等的权利,包括爱情。在等级观念严重的社会环境下,孤儿与富家小姐之间的爱是不能被接受的。[1]凯瑟琳的哥哥希望她能够嫁给林顿,从而给自己的家族平添荣耀与光环。凯瑟琳在画眉山庄生活的五个星期,他们的爱情受到了社会观念的冲击。凯瑟琳开始感到,林顿更加年轻、帅气和富有,嫁给这样一个人会使自己备受尊敬。而希斯克里夫则是一个没有钱,出身卑微,受人鄙视的穷小子,和这样的人在一起只会使她受到羞辱。当希斯克里夫听到凯瑟琳要嫁给林顿的时候,他的梦想彻底破灭了,他逃离了呼啸山庄。在这里,艾米莉描述希斯克里夫的悲惨境遇正是要披露上层社会的虚伪,穷人就要受到羞辱,遗弃和背叛,这是多么的不公平!因此,一味地容忍是不可能换来平等的生存环境的。希斯克里夫的忍耐并不能让他赢得他渴望的爱情。社会的不公使得希斯克里夫开始报复和反抗,使他悲剧色彩的生活不断激化。

五年之后,当希斯克里夫带着他对凯瑟琳的爱以及对亨得利的恨回到呼啸山庄的时候,他发现凯瑟琳已经嫁给了林顿。强烈的爱使得他的恨更加刻骨铭心。徘徊于丈夫与情人之间的凯瑟琳备受折磨,变得虚弱无比,最后在产下一名女婴后死去了。凯瑟琳的死使希斯克里夫变得更加疯狂,他加速了对周围人的报复,认为是他们阻碍了他同凯瑟琳的结合。他先是对亨得利极尽折磨,将呼啸山庄占为己有。之后,他又娶了林顿的妹妹伊莎贝拉将画眉山庄也控制在他手中。但是他并不爱伊莎贝拉,只是为了报复而与她结婚。他们的孩子小林顿自幼多病,凯瑟琳原本活泼可爱的女儿嫁给小林顿之后,也如入地狱一般,再也没有了欢乐。希斯克里夫为了能够实现他报复的目的,想尽各种办法,不惜牺牲他的婚姻、妻子,包括他的儿子。他的行为反映了其人性的扭曲。但与此同时,就是这样一个狠心而冷酷的恶魔——希斯克里夫,其内心身处却依然对凯瑟琳持有着浓烈而真挚的爱。面对凯瑟琳的死,他禁不住大声呼喊:“噢,凯瑟琳,你是我的生命!我怎能忍受你的离去?”[2]他感到那样的痛苦与无助,脑海里整日浮现的都是凯瑟琳生前的场景,但是他已经永远失去了她。这是一种精神上的爱恋,深入灵魂,正如艾米莉心中对自由的渴望一般浓烈。事实上,在这部小说中,纯粹而真诚的爱情象征着艾米莉对自由的渴望。然而这种爱与对自由的渴望在当时却不能被社会所接受。希斯克里夫的一生充满了痛苦与羞辱,但是他又是那样的执着,对凯瑟琳的爱是那样的强烈而占据了他整个生命。是谁夺走了他的爱情,又是谁使他的人性扭曲!如果他能够享受如他人同样的权利,也许这一切就不会发生。虽然他的报复很残忍,但是却是不得已而为之。他的报复正是他对社会不公的反抗,对压迫者的控诉。希斯克里夫的社会地位,以及虚伪的社会等级制度导致了这个人物的悲剧命运。[3]他曾经希望拥有很多钱,通过金钱来改变他的生活。但是金钱并没有带给他快乐。虽然他的内心充满了炙热的爱,但是爱情的离失,就像一个无情的刽子手一样,一点点撕剥、吞噬着希斯克里夫的生命。没有了爱的人,他的生活就没有了希望。当凯瑟琳死后,死一般的绝望充斥在希斯克里夫的内心。他的生命随着凯瑟琳的死而终止。他甚至希望死亡能来的快一些。

“Heathcliff”这个词是由“heath” 和 “cliff”组成,意为“铺满了小石头的荒地”和“悬崖峭壁”。从作者给予希斯克里夫的名字就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生活在边缘的人,虽然他被呼啸山庄的主人领养但是他永远都无法被这个家庭接受。他模糊的社会地位,卑微的出身使他永远停留在“荒地”之中。[4]对每一个人来说,追求幸福是很自然而又理所当然的事情。但是不公正的社会制度却限制了一个人的正常需求,导致了其内心畸形发展。希斯克里夫就是这样一个由于资本主义不平等的对待而导致了其身心扭曲的人。在常年的痛苦与折磨之中,他饱尝了社会的残酷与冷血,变成一个令人发指的恶魔。希斯克里夫的悲剧正是整个社会的悲剧,整个时代的悲剧。

注释:

[1]林晓青:《再谈希克厉的复仇》,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2]艾米莉·勃朗特:《呼啸山庄》,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80年版。

[3]邓美华:《人性的扭曲与复苏》,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相关期刊更多

浙江电力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电力工业局

经营管理者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四川省经济和信息化厅

浙江水利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浙江省水利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