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第1篇

年度 07年 09年 10年 11年 12年

题型 无 选择 无 填空 综合 无

分值 0分 3分 0分 3分 1分 0分

物体的浮沉条件是在学习了浮力概念及阿基米德原理的基础上展开的,它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运用。本节分为探究物体的浮沉条件实验探究及结论分析、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从下表的广东中考来看,基本都在选择和填空题中,偶尔在综合题中进行考查,从试题看难度都不大。但所占分值大,试题灵活,对学生能力要求较高。

判断物体的浮沉有两种方法。第一种将F浮与G物作比较:当F浮>G物时,物体上浮;当F浮ρ物时,物体上浮;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ρ液ρ物。一.物体浮沉条件的分析

物体的浮沉,可以分为定性分析和定量计算两种,通常会以文字或图片的形式进行呈现。在这两种分析中,还可以通过正向思维方式和逆向思维方式进行,培养学生的能力。

1、定性分析:①正向思维:一块实心物体放入盛水的烧杯中,物体静止时处于悬浮状态。若将该物体分成大小不同的两块,仍然放在盛水的烧杯中,判断物体的浮沉状态。根据物体密度和液体密度的关系,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当ρ液=ρ物时,物体悬浮在液体中;当ρ液

②逆向思维:在清洗苹果和梨子时,发现苹果漂浮在水面,而梨子却沉到水底。根据F浮=ρ液gv排,G物=ρ物gv物,可知v排<v物,即F浮<G物。因此可以判断出梨子受到的浮力一定比重力小。图2所示潜水艇模型,通过胶管A从烧瓶中吸气或向烧瓶中吹气,就可使烧瓶下沉、

上浮或悬浮。当烧瓶处于如图所示的悬浮状态时,若从A管吸气时,液体通过B管进入烧瓶,使烧瓶的重力变大。当达到F浮<G物时,烧瓶下沉。

2、定量计算。①正向思维:当重5N、体积为0.6dm3的物体浸入水中.若不计水的阻力,物体浸入液体中时F浮=ρ液gv排=6N因此物体上浮,当物体静止时,F浮= G物=5N,物体处于漂浮状态,因此浮力为5N。图3所示,若将重为2N的木块放入烧杯中,排开水的体积为2×10-4m3;则根据F浮=ρ液gv排可得浮力为2N。(g=9.8N/kg)

②逆向思维:将某种材料制成的空心球漂浮在甲液体的液面上,但沉于乙液体中.利用这个信息可得该材料的密度一定大于乙液体的密度。如烧杯内盛有某种液体图4,把一体积为1×104m3的铝块用细线系在弹簧测力计下浸没在液体中,静止时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1.5N,已知铝的密度为2.7×lO3kg/m3。先算出铝块受到的重力,再减去弹簧测力计的示数,得到铝块在液体中受到的浮力等于1.2N,再由ρ液=F浮/gv排可以求出液体密度为1.2×103 kg/m3。

二.浮沉条件在生活中的应用分析

同种液体物体改变重力。如潜水艇下沉时,往水舱里充水,使自身重力增加,达到F浮<G物,在浮力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改变自身重力的方法实现浮沉。

同种液体改变物体体积。如:用钢铁材料制成的实心金属块在水中会下沉,而用钢铁材料制成的轮船却能漂浮在水面上

同一物体不同液体中的不同状态。一艘轮船从东海驶入长江时,船都是处于漂浮状态,船自身的重力不变,浮力不变。但长江中液体的密度ρ江小于海水的密度ρ海,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ρ液gv排,v海排<v江排因此船身会下沉。再如对于现代生活给人们带来的紧张症,可用漂浮疗法减轻,漂浮池内有一定深度的水,在水中加大量的盐,用比较密度的方法:当ρ液>ρ物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在液面上,因而任何人进入池内都会漂浮起来。

三.能力分析

物体的浮沉条件还可以将浮力、重力、二力平衡、密度等知识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运用。要求学生对各个知识点要有驾轻就熟的能力。如:在学习了浮力的有关知识后,甲、乙两同学对“物体的上浮或下沉与哪些因素有关”进行了探究。他们各自将一根新鲜萝卜浸没在水中,松手后,发现萝卜要上浮直至漂浮在水面上(如图5所示).为了使漂浮的萝卜沉下去,两同学分别进行了实验:甲:将一根铁钉全部插入萝卜中(如图6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沉入水底。乙:也用同样的铁钉,但只将其一半插入萝卜中(如图7所示),将萝卜浸没水中松手,发现萝卜叶沉入水底。从物体受力的角度看,他们在萝卜中插入铁钉是为了改变重力的大小。通过本实验,可以得出的结论是: 在浮力一定(v排不变)的条件下,物体的上浮或下浮与物体的重力有关。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第2篇

1、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2、初步感知“大小一定的物体,比水轻的会浮,比水重的会沉”。

知识:

1、能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2、有用简单器材做的简单的观察实验,并做实验记录。

3、能尝试用不同的方式分析和解读数据,对现象做出合理的解释。

4、能做控制变量的简单探究性实验。

情感:乐于用学到的科学知识改善生活,意识到科学技术会给人类和社会发展带来好处。

教学重点:

知道影响物体沉浮的因素是什么。

教学难点:

制作简易的科学模型。

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

教学准备:

铁钉、气球、小玻璃杯、石子、灯泡、木棍、四个大小一样的塑料瓶、砂、盐、锯末、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两个大小不同的螺母、装有水的水槽、天平等。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

1、教师提问:玩潜水艇时,我们发现潜水艇里水的多少决定潜水艇的沉浮,一般物体的沉浮又与什么有关呢?

2、推测我们准备的这些材料如铁钉、气球、石子等放入水中是沉还是浮?

3、观察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

把物体放入水中观察,看看有没有推测错的物体,把水中上浮的物体和水中下沉的物体分成两堆,并在教材上记录。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小组讨论:物体在水中浮与沉,可能与哪此因素有关?学生分小组讨论推测,并将推测结果记录在教材上。

2、教师出示并介绍本次科学探究活动的实验器材及名称。

3、教师演示实验:两块大小不同的木块放入水中都浮了起来,两个重量不同的螺母放入水中都沉了下去。

教师提问:这和同学们的推测一样吗?有的同学说大的会浮、小的会沉,可是小木块也浮起来了;有的说重的会沉,轻的会浮,可轻的螺母也沉下去了。这是怎么一回事呢?我们怎样来研究?

4、小组讨论并制定研究计划和方案,教师引导各小组商讨,制定尽量完善、有效的观察、测量、记录方法。

5、各小组汇报研究计划,教师可以就学生制订的方案中的不足进行指导。

(这里有一点需要说明的是:学生们不容易想到用剩下的一个塑料瓶装水来进行实验,不容易将“水的重量”作为物体沉浮的一个“界线。同时由于塑料瓶有一定重量的关系,有可能会影响实验效结果,在实际数学中,建议尽量用小塑料袋,减小同于容器重量对实验结果造成的影响。)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一次物体沉浮的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物体沉浮的影响因素是什么。

4、让学生汇报本课的研究与发现,并做好记录。同时让学生对自己此前的猜测,并进行分析、讨论、找出自己认知上的误区,修正自己的思维。

四、拓展与应用.

1、说一说潜水艇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学生讨论、汇报,看看自己的答案有没有科学道理.

课题:自由研究

探究: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知识:拓展学生对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情感:培养学生从小学科学,爱科学。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运用求异思维,创建性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物体在液体中沉浮规律的认识。

教学方法:

实验与观察。

教学准备:

教学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死海的故事与事实资料。

教学过程:

一、提出问题,导入新课。

1、教师提问: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同学们了解了不少物体沉浮的秘密。现在有一个问题请大家帮助老师想办法解决。

2、有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二、制定研究计划,进行研究。

1、演示:把一个新鲜的马铃薯沉入清水中,想一想,用哪些办法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2、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动脑思考,并且要引导学生求异思维,寻找与他人不一样的办法。

三、观察记录,总结交流。

1、各小组按照自己制订的计划,进行实验活动,并做好记录。

2、实验完成后可将实验情况记录通报全班。

3、联系实验中观察到现象,讨论:想一想还有没有其他的办法,不用工具,不改变马铃薯也能使马铃薯浮起来。

4、启发思考,为什么人可以躺在死海中看书看报?

四、拓展于应用。

1、说一说马铃薯沉浮的道理。

2、在水中,铁块会下沉,可万吨巨轮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第3篇

【关 键 词】儿童;沉浮概念;认知发展

中图分类号:G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3-0043-03

一、问题提出

随着年龄增长和认知水平的发展,儿童掌握概念逐渐接近科学水平。沉浮概念的发展反映了儿童思维,尤其是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儿童判断和解释物体沉浮时,从联系物体的个别特征发展到联系多方面特征,进而依据比较本质的特征揭示物体特征与沉浮的规律性联系,沉浮概念的发展反映出儿童判断与推理能力的发展。

国外关于沉浮概念的研究较多。Kohn(1993)[1]研究表明,4~5岁儿童能从物体的密度、重量和体积预测沉浮,且正确率高。黄尹真(2004)[2]研究发现,4~6岁儿童判断沉浮时易受物体大小、重量等的影响。Havu-Nuutinen(2005)[3]发现,6岁儿童能用物体的一种或几种不同特征,如质量、体积或将二者结合解释沉浮。综合现有研究,人们主要关注儿童对沉浮概念成因的认识,而对沉浮概念发展的研究相对较少,且年龄跨度较小,对各个水平的划分有一些重叠。基于此,本研究以3~7岁儿童为对象,探讨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特点,为幼儿园科学教育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

(一)研究对象

在重庆市的两所幼儿园和小学随机抽取儿童132人,涉及不同性别、年龄和城乡。其中3岁组17人,4岁组44人,5岁组36人,6岁组16人,7岁组19人。3岁组指已满3岁不足4岁的儿童,其他年龄组的界定相同。

(二)研究工具

采用测试法。测试材料共6组物体,玻璃弹珠、硬币、苹果、重木块、香蕉和回形针各一个。每组测试题由预测题和验证题组成,分别都有两个问题(以硬币为例):“硬币在水中沉下去还是浮起来?”“为什么?”主试先请儿童预测硬币的沉浮并解释原因,操作验证后,判断硬币的沉浮并再次解释原因。

(三)测试过程

主试由经过培训的学前教育专业的研究生组成。由访谈者、笔录者和录像者共3人组成一个小组,一次测试一名儿童并逐字记录。所有数据采用SPSS 16.0进行统计分析。

(四)编码标准

儿童对沉浮的预测判断部分按三级标准计分,如预测硬币的沉浮时,回答“沉下去”记为正确;回答“浮起来”记为错误;回答“不知道”或无反应,记为不知道。

从物理学的角度看,轻重和大小共同决定物体的密度,物体的密度又是影响沉浮的本质因素,因此轻重、大小是影响沉浮的最本质因素。另外,材质也影响沉浮。结合相关研究,根据儿童对物体沉浮的解释,围绕“不知道——非本质相关——单一本质——复合本质”这样的编码线索,将儿童的沉浮概念发展划分为4个水平,具体见表1。

表1 儿童沉浮概念发展水平与编码标准

三、研究结果

由于儿童要对六个物体的沉浮做出预测和解释,每个物体沉浮概念发展水平的划分标准又是一致的,因此将六组物体的测试结果加总后统计分析。

(一)儿童预测沉浮的发展状况

图1显示,各年龄组均有50%以上的儿童正确预测沉浮。随着年龄增长,正确预测沉浮的比例逐渐上升。另外,6岁组正确预测的比例最高,显著高于5岁组,而到7岁组渐趋于停滞,说明6岁是儿童预测沉浮的重要时期。

(二)3~7岁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特点

图2表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的沉浮概念从较低水平迈向较高水平,水平1和2的比例逐年下降,水平3和4逐年上升。其中,水平3上升最明显,水平4发展缓慢。另外,6岁组达到水平3的比例最高,显著高于5岁组,而7岁组有所下降。因此,6岁是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重要时期。

(三)操作前后儿童沉浮概念发展水平的差异

儿童对六组物体进行实际操作后,其沉浮概念发展水平均高于操作前的认识,但只在4、5、7岁组上存在显著差异,P值分别是0.000、0.036、0.027。

四、分析与讨论

(一)儿童沉浮概念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

研究表明,儿童正确预测沉浮以及沉浮概念发展水平随年龄增长逐步提高,且年龄差异显著。皮亚杰认为,儿童的认知发展具有阶段性,每个阶段都具有相应的认知结构。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由象征思维向半逻辑思维过渡。[4]儿童的认知能力随年龄增长而发展,相应地沉浮概念发展水平也逐渐提高。这与袁美英(2008)[5]和Havu-Nuutinen(2005)[6]的研究结果较为一致。随着年龄增长,儿童对物体沉浮的判断呈现出这样一种过程:从不能前后一致地按任何因素判断,到能以一种特征判断,再到能将多种特征重叠起来判断。[7]

(二)单一本质因素是儿童判断物体沉浮的主要依据

研究显示,各年龄组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向水平3发展,开始用单一本质因素判断沉浮;除3岁组外,使用单一本质因素判断的比例最高。这也得到了Denticini.(1984)[8]、陈玉真(2004)[9]等研究结果的支持。儿童通过积累经验,获得对沉浮概念的前科学认知。基于非本质相关因素的比例逐渐下降,但还难以真正形成对沉浮本质的认识,只能片面抓住影响沉浮的某一种本质因素,建立较为片面的沉浮概念。2~7岁儿童处于前运算阶段,开始放弃“前概念”,追求客观认识,考虑事物的两个维度,追究因果关系。[10]因此,儿童能以物体的单一本质因素作为判断沉浮的主要依据。

(三)6岁是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关键期

研究表明,6岁是儿童正确预测沉浮及沉浮概念发展的关键期。6岁儿童处于直觉思维阶段,真正的概念逐渐代替象征性的前概念,逐渐觉察事物内部的相对性关系。5岁后,抽象思维开始萌芽,表现在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基本过程的发展、概念的掌握、判断和推理的形成等方面,其判断从反映物体的个别联系逐渐向反映物体多方面的特征发展。[11]因此,6岁儿童能逐渐理解沉浮的本质原因,沉浮概念的发展出现飞跃。另外,袁美英(2008)[12]的研究也认为,中班到大班是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质的飞跃期,以轻重判断物体的沉浮开始成为主导特征。

(四)实际操作有助于儿童沉浮概念的掌握

儿童实际操作物体后的沉浮概念水平高于操作前的认识,这表明操作在儿童掌握科学概念的过程中至关重要。皮亚杰认为,学习是一个不断与外界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儿童在相互作用中建构其认知结构,通过操作材料,与材料相互作用,获得与材料相关的科学概念,操作是儿童建构科学概念的基础。另外,由于3岁儿童处于象征思维阶段,有泛灵论倾向,不能形成成人意义上的概念,不能用概念反映事物间的联系或代替一类事物。[13]因此,3岁儿童对物体的沉浮毫无概念,操作与否影响不大;6岁儿童抽象逻辑思维获得发展,能初步认识物体沉浮的本质原因,因此操作与否影响较小。

五、结论与建议

基于儿童沉浮概念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教师可以有针对性地采取一些措施,以有效促进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

(一)参照年龄特点,设计教学活动

由于儿童的沉浮概念发展水平存在年龄差异,教师应设计难易不同的教学活动。小班时,让儿童观察物体的沉浮,使其认识到有的物体会浮在水面,有的物体会沉到水中,帮助其获得物体沉浮的经验,并用“浮起来”、“沉下去”等语言强化对沉浮的认知;中班时,可以分批投放不同材质的物体,并用“”、“”或“√”、“×”等方式记录沉浮,根据沉浮标记将物体分类;大班时,调动儿童的先前经验,探究沉浮的原因,并利用儿童的探索动力,帮助其尝试使材料现象发生变化的方法,通过动手操作改变物体的沉浮。

(二)开展主题活动,引导儿童探究

教师应抓住6岁(即大班)这一关键期,在大班开展 “沉浮”主题活动。活动前,帮助儿童明确沉浮的判断标准:物体放入水中静止后,落到水底并接触容器底部则为沉,不接触容器底部则为浮。[14]活动中,以“猜测—操作—验证”为线索,首先引导儿童猜测沉浮和哪些因素有关,将猜测结果用“”、“”记录下来并说明理由;其次,通过操作验证猜测与实际结果之间的异同,思考原因;最后,通过对比操作排除颜色、形状、材质等无关因素,将相关因素锁定在重量、体积上。活动结束后,在科学活动区投放探索材料,做出表格供儿童记录。

(三)创设问题情境,实行帮带式分组

由于儿童思维水平的制约,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不易发现材料中的沉浮原理。因此,教师应根据活动的核心目标创设多层次、多维度的问题情境。首先,设置核心目标,使其转化为儿童有能力探索的问题;其次,设计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在活动开始时抛给儿童,引导其在操作中深入思考。如在提供相同大小的铁球和木球后,可以拓展出一系列问题,如“这两个一样大小的球放到水里会怎样?”“为什么这个球沉下去,那个球浮起来?”“实验结果和你猜想的一样吗?”最后,将儿童进行帮带式分组,将年长、年幼儿童分在一组,合作观察,带着问题进一步探索物体沉浮与重量、体积的关系。

注 释:

[1]Kohn, Amy S. Preschoolers'' Reasoning about Density: Will It Float? [J].Child Development, 1993, 64(6):1637-1650.

[2]黄尹真.幼儿浮力概念发展之研究[D].台湾屏东师范学院硕士论文,2004.

[3][6]Havu-Nuutinen,S. Examining young children''s co-

nceptual change process in floating and sinking from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perspective[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2005, 27(3):259-279.

[4][13]王振宇.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4:39,86.

[5][12]袁美英.5-7岁儿童沉浮概念的发展[D].南京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7][14]徐杰,张俊等.大班幼儿沉浮概念转变的教学研究[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2009,429-430(1-2):41-46.

[8]Denticini. & Grossi,M.G. Understanding floating: a study of children aged between six and eight years[J].Europe-

an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1984,6(3),235-243.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第4篇

活动意图:

幼儿对很多新生事物都充满好奇心,尤其天生爱玩水,在玩水的过程中,能够发现很多有趣的现象。《刚要》中指出,科学教育应密切联系幼儿的实际生活进行,利用身边的事物与现象作为科学探索对象。我选择了物体在水中的“浮沉”现象,作为本次科学活动内容。

活动名称:有趣的浮沉

活动目标:1、对科学活动感兴趣,体验实验的趣味。

2、通过实验让幼儿知道哪些物体放在水里是下沉的,哪些物体是上浮的,引起幼儿对浮沉现象的兴趣。

3、初步学习简单的记录方法,培养幼儿积极动手、动脑操作实验,发展幼儿探索求知的精神。

活动准备:主材料:(水、玻璃杯2个、纸杯、钥匙、钉子、泡沫、石块、积木、纸船、积木、乒乓球)

副材料:(记号笔、图片、音乐、)

活动过程:

一、导入

1、教师引题“今天我们要来做个有趣的实验”引题。

2、教师出示各种材料,激发幼儿兴趣,思考这些材料放在水里会怎么样?(浮起来、沉下去)

今天,老师为小朋友准备了一些东西,我们来一起做个有趣的实验,你们看看纸盒里有什么?如果把这些东西放到水里,它们是沉下去还是浮上来呢?

二、猜测物品是上浮还是下沉,认识上浮下沉的标记,并做好记录。

1、教师示范,取出一块积木请幼儿猜测积木放水里会怎么样?

2、认识上浮和下沉的标记,上浮,下沉

3、幼儿做好标记,等待实验

三、实验物品上浮下沉,做好记录。

1、实验前教师提要求。

2、分别进行实验,做好标记。

3、合作完成,仔细观察。

4、教师巡回观察,针对性地知道,注意观察幼儿表现。

四、根据记录表对两种结果进行对比,大家集中交流结果。

1、教师公布实验结果,请幼儿说说自己为什么这样记录,每一个符号表示什么,猜测与实际结果是否一样。

2、对比结果,改正错误的猜测。

五、教师小结

1、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发现有些物体在水下面,这种现象叫做下沉。

2、通过实验操作,我们发现有些物体在水上面,这种现象叫做上浮。

六、活动结束

1、请幼儿说一说今天学到了什么,回家以后,可以和爸爸妈妈一起探索我们周围还有什么东西在水里是下沉还是上浮。

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范文第5篇

一、物体的浮与沉应满足什么条件

分析思路一:浸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的物体如果只受重力G和浮力F浮时,其浮沉的状态取决于物体受到的重力与浮力的大小关系,即:当重力大于浮力时,物体下沉;当重力小于浮力时,物体上浮,物体露出液体时,浮力减小,减小后的浮力等于重力;当重力等于浮力时,物体处于悬浮状态.

分析思路二:对于质量分布均匀、浸没在水或其他液体中的实心物体而言,也可以从物体与液体密度的大小关系上来判定物体的浮沉状态:当物体的密度大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下沉,最终沉底;当物体的密度小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上浮,最终漂浮;当物体的密度等于液体的密度时,物体悬浮.

因此,我们可以通过改变浮力、重力或其他外力的大小来控制物体的浮沉.既可以只改变物体自身的重力,也可以只改变物体受到浮力的大小或其他外力的大小,还可以多个因素同时发生改变,从而使物体下沉、上浮和悬浮(或漂浮).

例1小明同学把一个体积为125cm3的苹果放入水中,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苹果所受的浮力为

N,小明从水中取出苹果,将苹果分成一个大块和一个小块,如图1所示,再将小块放入水中,发现小块沉入水底,据这些现象可以推断:若将大块浸没入水中,松手后大块将会(g=10N/kg,ρ水1×103kg/m3)

分析由于苹果在水里处于悬浮状态,则整只苹果的密度与水的密度相同,苹果所受的浮力等于苹果的重力.现将切开的小块苹果放入水中,发现小块沉入水底,说明小块苹果的密度大于水的密度,因而也就说明大块苹果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大块苹果上浮,上浮后大块苹果一部分露出水面,最终处于漂浮状态.

答案1.25先上浮后漂浮(或上浮)

值得注意的是,物体在液体中处于漂浮或悬浮时,尽管其自身的重力和受到的浮力大小相等,但要注意物体所处的这两种不同状态的区别,这两种状态是:

物体漂浮时,物体在液面上静止,一部分体积露出液面,其排开液体的体积小于物体自身的体积,此时ρ物

物体悬浮时,可以在液体内部的任何深度静止,其排开液体的体积与物体自身的体积相等,此时ρ物=ρ液.

二、计算浮力的三种方法

1.根据弹簧测力计所测出的拉力的大小F浮=G-F拉来计算.

例2翔翔在家探究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如图2所示.请仔细观察图示并回答下列问题:

(1)从A、B两图可知,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是N.

(2)根据B、C两实验,他就得出鸡蛋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液体的密度有关,你认为对吗?,理由是.

分析(1)比较AB两图,运用F浮=G-F拉即可求得鸡蛋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2)B图中鸡蛋完全浸没在水中,而C图中鸡蛋只是部分浸入水中,故要比较鸡蛋在两种不同液体中受到的浮力必须控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答案(1)0.5(2)不对实验中没有控制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相同

2.根据阿基米德原理F浮=G排进行计算.

例3一只苹果的质量为140g,体积为1.8×10-4m3,用手将其浸没在水中时,苹果受到的浮力为N(g取10N/kg),松手后苹果将(选填“上浮”“下沉”或“悬浮”).

分析苹果原来全部浸没在水中,根据阿基米德原理即可计算出受到的浮力大小,根据苹果的质量和体积可以计算出其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松手后苹果将上浮.

答案1.8上浮

3.根据物体的漂浮条件F浮=G物进行计算.

例4小明同学注意到新闻节目中经常报道国际原油价格涨至多少美元一桶,又报道我国进口原油价格每吨提高多少元.他想知道原油的单位“桶”和质量常用单位“吨”之间有什么关系.经过努力,小明设法获得“胜利原油”样品若干,并将密度为0.6×103kg/m3、体积为200cm3的立方体木块放入原油中,木块漂浮在油面上,经测量木块有1/3的体积露出油面(g=10N/kg).

求:(1)木块受到的浮力.(2)原油的密度.(3)若每桶原油的体积为1/6m3,1吨原油等于多少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