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和谐家庭 和谐社会 《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

詹姆斯・鲍德温,美国黑人作家、散文家、戏剧家和社会评论家。1924出生在纽约市黑人聚居区,一生著述颇为丰厚,共写有六部长篇小说、四部剧本和十几部散文集,其作品涉及的范围非常广泛。他的小说《向苍天呼吁》与赖特的《土生子》和埃利森的《看不见的人》被并列为20世纪四五十年代美国黑人文学的典范。在二战后的美国黑人文学发展进程中,鲍德温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是一个“真正的必不可少”的作家。《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是詹姆斯・鲍德温后期主要的文学作品之一,该书于1974年出版于美国。此书一出版就轰动了美国的新闻界和文艺界,获得了很高的评价。美国著名作家卡罗尔・欧茨评论该书为:对爱的永恒、真实、生动的赞美。《纽约时报》当时赞扬其为本年度最伟大的著作之一,并且连续五次被评为畅销书。本文主要解读《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作者对于和谐这一主题的渴望,从作者自身的经历出发,寻找作者对和谐家庭和社会渴望的缘由。

一、故事的背景

在美国纽约的60年代-70年代初期,从小生活在纽约哈莱姆区的黑人女孩‘蒂什’与黑人青年‘弗尼’相爱,本来这将是一段平凡而美好的婚姻生活的开始,就在两人为未来的向往的生活奔走和准备时,弗尼却因被无端指控罪而入狱,蒂什和弗尼的家人四处奔走求助,想尽一切办法营救弗尼出狱。最后书中弗尼在狱中,靠着雕刻木偶来苦苦的等待着自己藐茫的出狱时刻,而这时弗尼的父亲因为失业而自杀,不久蒂什生下来他们的孩子……

二、对和谐家庭的渴望

作为反映社会生活的小说,其中必定会反映出一些社会伦理现象,从詹姆斯・鲍德温的人生经历来解读他的文学作品是一个重要的途径。鲍德温出生在一个黑人家庭,从小不知道自己的父亲是谁,后来随母亲改嫁给一个穷牧师,收入微薄,子女9人,他是长子,而且继父经常把肚子里的怨气撒到家人头上,鲍德温从小缺乏家庭的温暖。因此他渴望温暖,渴望建立一个和谐的家庭。

在《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这部作品中,他努力营造出蒂什一家和谐,温暖,其乐融融的氛围,从这一家人身上找寻自己生活中缺失的家庭温暖。就像他在书中所描写的:我听着音乐以及街上传来的嘈杂声,爸爸的手温柔的抚摸着我的头发。一切似乎交织于一体:街上传来的嘈杂声,查尔斯的歌声和钢琴声,父亲轻抚我发梢的手,姐姐的身影,还有厨房传来的声音和射过来的光线。我们一家人似乎构成了图画,此刻一切都静止了。几百年来似乎一切都如此:我们坐在一间屋子里,等着吃晚饭,听着布鲁斯音乐。全家人耐心地等待,爸爸温柔的崦,妈妈在厨房里忙活的声音,灯光洒落下来,屋子里回荡的音乐,姐姐晃着脑袋……字里行间充满了温暖和和谐,向我们讲述着蒂什一家是多么相亲相爱,即使在艰苦的生活条件下,即使在眼前充满困境的情况下,一家人相偎相依,紧紧团结在一起。

蒂什一家充满了浓浓的爱,而弗尼一家却形成鲜明的对比。蒂什在书中这样描述到:弗尼家总是你打我闹,没个安宁之日。亨特太太和两个姐姐怎么看弗尼也不顺眼……弗尼被无端的指控入狱之后,他的妈妈和姐姐只是觉得丢人,愚蠢的亨特太太竟然觉得儿子入狱是上帝对他的考验。或许,从弗尼一家的家庭关系上可以找到詹姆斯.鲍德温生活当中的影子。作为家中的长子,得不到继父和母亲的关爱。鲍德温从小渴望的家庭温暖,希望有一个无论生活多么艰难,全家人能互相扶持,互相关心关爱,共同面对生活中的困境的美好的家庭。他渴望得到母爱,父爱和兄弟姐妹的爱,渴望建立和谐的家庭,所以在鲍德温后期这部小说中,构建和谐家庭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

三、 对和谐社会的渴望

对和谐的渴望除了体现在家庭关系上之外,鲍德温还主张建立黑白融合的社会关系,摒除种族歧视,打破暴力价值倾向。众所周知,鲍德温在思想上受到赖特很大的影响。作为出生在哈莱姆区的黑人,鲍德温和赖特一样遭受了黑人所遭受的痛苦和屈辱。1924年,鲍德温出生在哈莱姆区一个贫困的黑人家庭,是九个孩子当中的老大,并且不是戴维.詹姆斯的亲生儿子。在白人的歧视压迫下,在穷困潦倒的生活中,在继父无休止的打骂中度过了自己的童年。他亲眼目睹黑人同胞在白人种族主义的歧视下过着苦不堪言的日子,就像他在《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描述的那样:黑人在北方受到忽视,在南方则处于奴隶主的监视之下,无论北方还是南方,他们都受到可怕的煎熬。在两方,白人都不把黑人当人看待。黑人同胞缺乏生活下去的基本条件,随时面临死亡。死亡是件简单的事情,原因也很简单,就像流行瘟疫一样……他们极力挣扎着,但还是倒下了,他们像空中掉落的苍蝇一样,聚集在自己生命所堆积起来的垃圾堆上。极度的绝望和恐惧时刻侵蚀他幼小的心灵,他的内心充满了对白人及其种族歧视的憎恨。

1945年,鲍德温结识了当时已经很有名气的赖特,并称其是自己的精神偶像,并且在赖特的鼓励下,鲍德温实现了自己的童年梦想,成为了一名作家。在文学创作上,鲍德温受到赖特“抗议小说”的鼓舞,在其影响下,鲍德温的思想愈加成熟。不仅像赖特一样通过写作来发泄内心真实的想法,而且还在五六十年代轰轰烈烈地投入到了民权运动当中,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表达内心对白人的仇恨以及对黑人同胞的关爱。到了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黑人民权运动蓬勃发展起来,黑人的民权意识觉醒,并呼吁黑人社区将当他们受到的不平等压迫和歧视诉诸于法律,而非一味地暴力抗衡和消极隐退。鲍德温也受到白人民主人士的影响,开始对抗议行为采取抵制的态度,对抗议文学和其开拓者赖特呈现出了摇摆不定的态度。为此,有人称他为“美国为数不多的真正必不可少的作家”,也有人称之为“对白人可耻的疯狂的献媚者”。

鲍德温在白人民主人士、犹太人同学以及后来结交的白人朋友的影响下,他开始改变对社会的态度,他看到了黑人在以白人为主导地位的社会中生存下来的希望,他看到了黑人与白人民主人士共同改变社会现状的可能性。另外,鲍德温寄居欧洲的生活经历也使他能够摆脱国内种族偏见的羁绊从而客观、公正并且全面的思索种族歧视问题,对于美国存在的社会矛盾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在与欧洲人的交往过程中,鲍德温开始意识到自己以前思想的狭隘,开始不单单站在黑人的立场而是美国人的立场思考种族歧视问题,不仅仅关心黑人同胞还有一切受压迫的美国人。在《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中,鲍德温反对暴力,期望黑人白人冲破对立模式,建立和谐多元共存的黑白世界的观点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在弗尼被无端指控入狱以后,全家人没有像传统黑人一样对无端指控诬陷弗尼的白人警察和女人进行暴力反抗和报复,而是理性的将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诉诸于法律手段,商讨解决办法,聘请白人律师海伍德先生做辩护,想办法凑够保释金来营救狱中的弗尼。从文中描述的解救弗尼的办法当中,鲍德温构建了非暴力化法制化的黑白世界,体现了自己对和谐社会的渴望,期望黑人白人能互帮互助,共同度过难关。这不仅是鲍德温个人的期望,也表达了美国黑人长期以来渴望建立的理想世界,也响应了美国民权运动所想要追求的黑人白人能平等相处,摒弃那些对黑人的不平等不公正待遇,放弃一味地暴力反抗和报复,让黑人真正融入白人社会的诉求。另外,小说从始至终没有一点暴力场景的描述,所有的事情好像都是用温和的办法解决的。即便是蒂什买菜遇到白人流氓侵犯,弗尼想要大打出手的时候,蒂什也是抱住了弗尼,拼命阻止俩人冲突,在警察询问时,卖菜的意大利老妇人也出面澄清事实的真相,替弗尼和蒂什辩护,和平的化解了一场暴力事件。这些都反映出,受民权运动的影响,黑人作家开始冷静客观思考,试图从人性的根本探讨文学创作,洞察社会现象。

在本书中,鲍德温植入了一个白人-律师海伍德先生,在讨论营救弗尼出狱的办法时,中心力量就是海伍德先生。虽然弗尼的父亲弗兰克先生对这位白人律师各种不信任,各种辱骂,但不可否认的是书中海伍德先生对I救弗尼出狱起着重要的作用。他统筹全局,带领蒂什一家人分工合作,为救弗尼各自努力着。通过在书中描述白人黑人相互帮助,虽然海伍德先生不是免费帮助他们,但是也表现出了鲍德温希望黑白世界相融合的渴望,这也表明他看到了在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同胞生存下来的希望。这一切都说明在多元文化价值背景下,鲍德温开始探讨爱的力量,主张用爱化解矛盾,实现黑白融合,促进黑白联合,建立和谐社会的愿望。

四、 结语

作为反映社会现实的小说,必定反映一定的社会伦理现象,也必然和作者的人生经历息息相关,鲍德温后期的小说作品中对爱的渴望成为一个重要的主题。本文主要从詹姆斯.鲍德温的人生经历和社会经历出发,来找寻他的《假如比尔街能够说话》这部作品中的爱的元素。鲍德温因从小就缺乏和谐的家庭,缺少父母的爱,因此渴望家庭中充满和谐的氛围,充满家人之间浓浓的爱。他不仅渴望家庭中的小爱,他还希望站在黑人的立场上,甚至美国人的立场上,希望在以白人为主导的社会中,黑人白人之间能相互理解,摈除种族歧视,黑人放弃暴力反抗,建立一个黑白融合的充满爱的社会。

参考文献:

[1]詹姆斯・鲍德温.苗正民,刘维萍译.比尔街情仇[M].兰州:兰州大学出版社,1988.

[2]Baldwin,James.If Beale Street Could Talk[M].New York,1974.

[3]王祖友.美国后现代派小说的后人道主义研究[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4]梁所丰.黑人・新黑人・人[J].常州工学院学报(社科版),2010, (4):34.

[5]谭惠娟,金兰芬.美国非裔文学研究在中国:现状与问题[J].山东外语教学2013,(2).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2篇

近几年,我国谈话类节目日益火爆,尤其是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虽起步较晚,但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令人咋舌,究其原因不外乎两点:运作简单、市场需要。一个主持人,若干被访者,几台摄像机,几盏红头灯,一个谈话节目就此诞生。虽运作简单,但因为被访者往往是明星大腕,收视率倒也不俗,节目生存不成问题。也因此,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总体质量不高,水平参差不齐,同质化现象尤为严重,台和台之间、频道和频道之间、栏目和栏目之间竞争激烈甚至惨烈,不拼个你死我活也要分出个三六九等。

随着谈话类节目的兴盛,一个热点选题往往有五六个甚至十五六个类似的栏目都在做,一个歌手发新专辑、一部电影电视剧即将上映播出都成为各栏目围捕的对象,被访者做着同样的事、说着同样的话。再动听的故事,再辛辣的观点,再劲爆的噱头,再离奇的人生经历,听上三遍后也就味同嚼蜡。

此刻,电视从业者已经意识到,在挖掘占有独家选题的同时,如何消除嘉宾戒心从而挖掘出更为独家的内容;如何调动嘉宾谈话情绪,使谈话更富感染力;如何使已经挖掘出的内容更鲜活、更有价值、更具吸引力,成为栏目脱颖而出的关键点。

笔者认为,加强环节设计是一个行之有效的办法,如同蛇之七寸,正是文艺娱乐类谈话节目的要害所在。

北京电视台文艺节目中心《影视风云路》栏目主打经典影视剧,以“怀旧”和“再聚首”这两种样态为主要表现形式,通过对主创人员的访谈,再现经典影视剧的魅力,重温当年的创作历程,分享幕后传奇故事。《渴望》、《编辑部的故事》、《四世同堂》、《牧马人》、《西游记》、《金婚》、《东北一家人》等经典影视剧主创人员的访谈节目播出后,产生了良好的效果和口碑。

栏目创办初期,节目拓展选题,深挖内容,节目思想深刻生动感人,但收视却不佳,第一季度平均1.4左右。栏目组进行了深刻反思,从第二个季度开始,除了深挖内容,把工作重点放在环节设计上,以温馨浪漫的开场环节调动嘉宾谈话情绪,以新颖独特的中间环节带动话题,以动情巧妙的结束环节升华节目主题。调整后的效果立竿见影,4月份,平均收视率1.8,之后收视率继续攀升,第二季度平均2.0,比第一季度提高了近50%。

一、开篇、篇尾是环节设计的重中之重

万事开头难,如果通过巧妙的环节设计做到万事开头“鲜”岂不妙哉。开篇的环节设计既是现场录制的开始,也将是最后节目成片的开头,此处成功的环节设计将起到双重作用:一是调动嘉宾的现场情绪,激发谈话欲望;二是迅速吸引观众眼球,先声夺人,以获得较高的起点收视率。

《影视风云路》栏目在录制电视剧《西游记》原班人马二十五年再聚首时,开篇环节营造了一个天宫瑶池蟠桃宴的场面,现场云雾缭绕丝竹悦耳,若干手提满装寿桃竹篮的“仙女”袅袅婷婷。沙僧的扮演者阎怀礼年岁已高身患重病,话说两句便气喘不止,当天是坐轮椅来到现场,并表示只是师徒四人见上一面不做过多停留,工作人员为他捏了把汗。而当闫怀礼看到现场营造的蟠桃宴时,似乎一下又回到了当年的拍摄现场,看到一篮篮的寿桃他尤为开心顿时来了情绪,不仅坚持到录制结束还讲了很多鲜为人知的幕后故事。此次的开篇环节设计在调动嘉宾情绪方面,是一次较为成功的案例。

巧妙的开篇环节在激发嘉宾谈话欲望的同时,还能够直接传递当期节目的谈话主题。电影《立春》上映时,女主角蒋雯丽为宣传电影做客《影视风云路》。《立春》讲述的是一个怀揣梦想的少女执着追梦的故事,和蒋雯丽的人生经历极其相似,所以这期节目的主题就是:蒋雯丽的梦想与现实。节目的开篇环节邀请了北京电视台七色光少儿艺术团的小朋友现场合唱《春天在哪里》,接着随机采访了小朋友们的梦想,天真的回答逗得蒋雯丽开怀大笑,也唤起了她对儿时梦想的回忆,接下来的谈话顺理成章一气呵成。《春天在哪里》这首歌又暗合了电影《立春》的名字,开篇可谓独具匠心。

这两个开篇设计在聚集人气方面表现不俗,两期节目入点平均0.5,在两分钟后迅速达到了2.0左右,可以说,开篇环节为节目取得高收视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般情况下,节目的尾声是收视率急剧下滑的区间,好的篇尾设计不仅能保持收视点平稳,在节目主题升华、体现节目品质、取得良好口碑方面都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录制《渴望》原班人马再聚首时,主创悉数到场,现场嘉宾近二十位,阵容空前。如此深入人心的电视剧,如此规模的嘉宾阵容,对于一个电视栏目来说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为了让节目给人留下深刻印象,栏目组重金征集篇尾环节设计,最后,《渴望》剧组续“渴望”这一方案入选并得以实施。节目一开始就请《渴望》主创人员分别写下多年以来自己心中一直未实现的“渴望”或者目前心中的“渴望”,然后把这些“渴望”装在一个玻璃杯器皿中放置在现场访谈区的明显位置,当节目录制接近尾声时,场上的嘉宾每人从中任意抽出一个“渴望”现场宣读。这个篇尾设计首尾呼应且充满悬念,开始写下的“渴望”一直出现在镜头里,观众和嘉宾始终抱有期待,直到抽取宣读,才揭晓答案。整个过程,嘉宾读得兴起,观众听得来劲,收视率劲升。

二、固定环节设计和随机环节设计相结合

每期节目被访者不同,主题不同,环节设计也应千变万化。但这样也会导致节目整体略显凌乱没有章法,节目的个性不够突出。如果能有一个环节适合于大多数被访者并使之固定下来,势必逐渐形成栏目特色,成为栏目的一个标识。根据《影视风云路》栏目主打经典、热播电视剧主创人员集体访谈这一特性,结合电视剧、电影本身是反映当下社会热点或传递某种观点的特点,《影视风云路》设计了固定环节——风云剧“辩”——套用辩论这一独特的观点表达方式,人为或者自然地把到场嘉宾分为正反双方,就电影电视剧引申出来的话题进行辩论。

btv—影视频道播出了电视剧《想爱都难》,该剧描写的是人到中年的一对各自都经历过残缺婚姻的男女,两人地位悬殊女强男弱,但他们顶住了周围人的议论和社会的压力勇敢相爱并最终步入婚姻,张国立、陈小艺的精彩表演为该剧加分不少。面对“现实生活中女强男弱你能接受吗”这一辩题,张国立号称工作狂自然不能接受,并现身说法说起了自己刚到北京,事业上不如妻子邓婕,邓婕出于好意四处为自己介绍工作,使自己相当难堪。陈小艺则针锋相对,认为张国立是大男子主义在作祟,她很坦然接受女强男弱。现场辩论一度进入白热化,现场观众也热情高涨积极参与,一名能够接受女强男弱的男观众举出了牛郎织女、许仙白蛇的例子来反驳张国立,张国立马上指出这些都是神话故事,现实生活中无例可举,现场辩论高潮迭起。播出时,这一节的收视率是整期节目的最高点,平均保持在 4.0以上。

类似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比如电视剧《小家大事》的“再婚该不该财产公证”,电影《疯狂的石头》的“努力和机遇哪一个更重要”,电视剧《英雄无名》的“同行恋利与弊”等,都是极贴近生活的话题。

固定环节设计可以作为节目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可以设计得相对轻巧。《荧屏连着我和你》曾有过一个相当精彩的固定环节作为节目的结束,那就是到场嘉宾在节目录制尾声纷纷写下自己的一个心愿,挂在一棵心愿树上,这些心愿并不当期揭晓,留在下期节目开篇或者攒够一定数量时一并揭晓,并尽量去实现。一棵小小的心愿树,让节目充满了人情味,堪称妙笔生花的环节设计。

三、场外环节设计和场内环节设计相呼应

这里所说的场外指的是演播室现场固定机位不能拍摄到的舞台以外的地方,包括化妆间、嘉宾休息室、嘉宾候场区、走廊通道、导播间等,虽然这些地方灯光、环境相对舞台较差,但对观众来说却是比较神秘更具吸引力的地方,如果能充分利用这些空间并恰如其分、因地制宜地进行一些环节设计,和场内的环节内容交相辉映,势必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清凌凌的水蓝莹莹的天》是一部农村环保题材电视剧。主创们四处奔波,不仅做客各个相关栏目,更积极参加各种环保公益活动,以突出该剧的环保主题。为了验证这些明星大腕的环保意识能不能融入到日常生活,《影视风云路》在场外设计了一个测试环节:在嘉宾休息室通往舞台的走廊上摆放了一只两箱垃圾桶,一个箱口标有可回收,另一个箱口标有不可回收,垃圾桶旁放着一个矿泉水瓶,不远处架设着隐蔽的摄像机,记录下了嘉宾走过时是否捡起矿泉水瓶放在正确的垃圾箱内。当节目录制接近尾声,各位嘉宾纷纷倡议环保时,

这一情节出现在了现场大屏幕上,当然,嘉宾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的环保意识并没停留在口头上。播出这一节,在向观众交待场外测试这一环节但并未公布过程时插入广告,广告之后再公布测试过程和结果,单从收视率上看,不仅广告时段收视率没有下滑,播放测试过程这一段还成为了整期节目的最高收视点。

场外环节设计因灯光环境的限制一定要简单易行,并且要和当期的主题密切相关、跟场内的环节内容相互勾连,才能锦上添花,反之就会画蛇添足。

四、道具是环节设计之法宝

电视剧《金婚》曾经是北京电视台当年的收视冠军,其中,佟志给爱人文丽写的婚后保证书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当该剧组主创做客《影视风云路》时,节目巧妙利用了“保证书”这一道具,围绕保证书的内容展开谈话。从剧中佟志所写保证书内容是否完全遵守,到生活中各位演员对保证书内容的看法,以及各自家庭的和谐秘方,谈话内容鲜活生动、妙趣横生且主题突出、脉络清晰。整期节目由保证书贯穿始终,收视率居高不下,最高达到3.96,平均2.88。

当然,像这样能够贯穿整期节目的道具不多,但往往是打开话匣子、转换话题、催人泪下的灵丹妙药,一把羽毛扇能使唐国强现场朗诵《出师表》,一双红舞鞋引发了王姬展示自己久违了的舞蹈高难动作,一块手表使王茜华回忆起母亲的养育之恩时泪如雨下……善用道具、巧用道具会起到事半功倍、出人意表的效果。

五、环节设计的十五个着眼点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3篇

我的开头鬼使神差的写了这么一句:人们说,大海无边无际;我说,大海的边,大海的际就在脚下,就在眼前。我不知道我为什么会写出这句话。

今天,我的脑海又凭空冒出了这句话,我豁然明白了这句话的深意了。

人人都有目标,人人都有理想,然而,要达到这个目标,要实现这个理想,都要花很长的时间。

然而,我相信,每个人的眼光都很高,很远,就像站在海边,渴望看到海的彼岸。但是,你是否想过,你的目标已经达到,你的理想已经实现,海的彼岸你也已经看到了。

请试着看看眼前,或者请想一想,在你的对岸,渴望看见的彼岸是你所站的地方,其实,你所渴望看到的海的彼岸就在眼前,只是你把眼光放得太高太远。所以你明明已经达到了你想要的,就因为眼光不断的扩展,使你越过了心中本来所想,得不到答案!

有人可能会说,难道眼光高远不是很好吗?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4篇

一、要明晰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意义

随着教学的改革,课堂教学越来越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教师的角色正转变为课堂中的引导者。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以学生的学习为本,为学生的学习服务,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自我发现,自我探索,从而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但是尊重主体,并不是放任学生自流,一方面,该讲的知识教师要做重点讲解,另一方面,不要一味地迁就学生。

二、注重学生的整体感知

初读课文是非常有必要的,引导学生初读课文,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应该放在课堂教学的第一位。只有对课文有了整体感知后,才能作进一步的分析及感悟。教师在指导学生分析课文时可采取以下三个“角色转换”,挖掘学生创新的潜质。

1.师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教师可提出某种疑问,让学生帮助解决。这样做能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并在“帮助”老师弄清疑问的过程中,强化探索的欲望和信心。

2.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角色转换

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某个学生的学习方法很好,教师就可以让他当小老师去教其他的同学学习;如果谁的课文朗读得好,就可以请他范读;如果谁理解得深刻,就请他来表演。学习中角色的不断转换,能够唤起学生积极上进的心理,调动学生内在的动因,促使学生不断地探索知识,完善自我,挖掘创新的潜质。

3.学生与学习内容中的角色转换

语文教材中的课文往往凝聚着作家的灵感、激情、思想,以及丰富多彩的人物形象和多元化的角色,为学生展现了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分角色朗读、分角色表演的方法,让学生与这些角色同喜同悲,使学生内在的情感与文中的角色形成共鸣,文中角色的思想在学生的再创造中得到延伸,使学生学习语文的时空得到了拓展,创新的潜质得到了开发。

三、激发学生的“情”

教师在激发学生的“情”时要讲究策略、转换角色,让学生设身处地进入课文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进行联想、想象,此外,还要联系学生生活。阅读中的表情是从句子中、词语中理解出来的,而不是强加进去的。例如,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中小女孩渴望读书的段落时,教师要引导学生联系文本背景,抓住重点字词,体会小女孩渴望读书、渴望知识的心情,之后再让学生有感情地进行朗读,这样学生的感情就会自然而然地流露出来。

四、要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

当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思考、动手时间,让学生边读边画边批注,然后开展小组交流,最后再回答,这时学生才有感知。阅读教学应积极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应组织、指导学生学会合作学习。小组合作学习使学生既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又培养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团体协作的能力,使学生不再沉闷地、被动地学习,而是乐于去学,主动、积极地参与到学习当中,并“在合作中学会学习,在学习中学会合作”。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可运用多种多样、行之有效的阅读教学方式,达到让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目的。

五、注重教学侧重点,有技巧地引导

教学过程中不要求面面俱到,但重点要突出、要有深度,不要只在面上挖坑。阅读教学不同于做练习题,不是要求学生解决所有的问题。“你知道了什么”不可少,但是中高年级更倾向于揣摩重点段落,整体感知其背景,抓重点句子。例如,在教学《渴望读书的“大眼睛”》一文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先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感受贫困山区孩子们求学的艰辛、学习条件的恶劣,然后针对小女孩那双“大眼睛”重点感悟课文的第2-5自然段,即文章的第二部分。“这双大眼睛,是那样专心,那样明亮。它注视着前方,生怕漏掉老师在黑板上写的每一个字,生怕漏掉老师讲的每一句话。”两个“生怕”道出了小女孩对知识的渴求。“虽然清晨教室光线并不明亮,虽然她上学前连梳头洗脸的时间也没有,可是就连这样的学习机会她也担心会失去。”两个“虽然”告诉学生:小女孩的学习环境是如何恶劣。但是就是这样的条件她也渴望上学、渴望知识,非常担心会失去上学的机会。此部分教师要引导学生重点感悟与揣摩,并且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训练:你还能从小女孩的照片中看到什么、想到什么。然后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第三部分“大眼睛”照片所展示的魅力和第四部分“大眼睛”照片留存至今的意义。

六、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理解字词句,不要脱离文本

在文本对话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最重要,因此,在阅读教学中,不要长时间离开课本夸夸其谈,拓展也不要太多。有些教师在讲优质课时,虽然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了,但在进行文本的感悟与拓展时,往往大谈文本之外的东西,脱离与文本的直接对话,这样整节课就显得空洞、不切合实际,这就要求教师在阅读教学时紧紧把握文本,在感悟文本的基础上进行有价值的拓展训练。

七、注意阅读教学中人文内涵的渗透

以渴望为话题的作文范文第5篇

这两句话并不是反对教育的功能,而是说透过教育所能做的事情实在是非常有限,因为每一个孩子投生到这世界就像是一粒种子,种子虽小,却一切都具足了。假如这一粒是榕树的种子,那么就要以榕树的特质来帮助种子的成长,纵使用尽一世资源,也不可能使榕树的种子成长为松树,或成为现在最昂贵的红豆杉。

教育可以做的范围大概如此,即使再天才的教育家也不应该渴望把榕树变成松树。我们很多教育,似乎都是在努力着,希望每一个小孩子都成为红豆杉,于是耗神费力地做改变种子特质的工作,这是因为大家都相信红豆杉才最有价值的缘故。其实,红豆杉固然可以做雕刻、做家具,平凡的榕树又何尝不能做风景呢?

教育,是在使一棵红豆杉长成好的红豆杉,尽其所用;也在使一棵榕树成长为好榕树,不负其质。如果教育是使红豆杉变成榕树,或让榕树长得像红豆杉,那就完全错了。

“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二个原因,是因为教育最要紧的是唤起人内在的渴望,而不在于填塞什么内容。一个小孩如果内在的渴望被唤起,真正想为这渴望去努力,他就不容易变坏了。这渴望,就是我们幼年时代常常写的作文《我的志愿》,那志愿如果不是口号,而是了解自我本质后的确立,渴望就产生了。很多充满创造力的人物,他们并没有成为艺术家的教育环境,由于他们的成就动机(也就是渴望),他们走上了自我教育,就比较能成功。

反之,一个孩子的内在渴望没有被唤醒,他可能造成两个极端,一是庸庸碌碌终其一生,一是充满的倾向。这就像我们不管土质,把洋芋、番薯、稻子、西瓜、松树全部种在一片地上,有的不会结果,有的就会破坏水土。其实,教育的原理由大自然的培育就可以看到。

“好的小孩教不坏,坏的小孩教不好”的第三个原因,是身教重于言传,我们要孩子有好的本质,必须自己先有好的本质,这样孩子们就不至于因环境的关系走上岔路。这道理很简单,就像小的孔雀一定要养在孔雀群中,它才会知道如何学习开屏,做一只美丽的孔雀,孟母三迁的道理也在于此。

这种身教重于言传的说法,用现代一点的语言就是“典型的确立”。我们的孩子如果从小有好的典型或偶像,那么纵使教育没有提供足够的资源,他依然有成就动机,成功的可能就大得多。

相关期刊更多

武夷科学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福建省科技厅

宜宾科技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宜宾科学技术局

中医儿科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甘肃省教育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