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

咏怀古迹其三范文第1篇

怀古诗的“古”,是指古迹,“怀古”是指登临游览,触景生情,由于历史遗迹的诱发,而抒发感慨。在艺术表现上,往往要写景,写这个古迹的地理环境、景物景观,长于情景交融。

咏史诗的“咏史”就是翻阅古书,针对特定的人或事,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事件,可能是针对一个历史人物,借此抒发作者的思考、态度、情怀或讽刺时政,从而抒发自己的独到见地。长于议论,不一定要写景。

二、要学会判断怀古咏史诗

看到一首诗,我们怎么知道它就是咏史怀古诗呢?这样的诗歌往往有形式上的标志:(1)标题中有古迹、古人名;(2)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字;(3)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咏怀”等。那么,学生在诗歌中发现了这些标志,就能够判断了。

三、要明确诗歌的结构安排

(1)先景后情或先情后景。(2)一句景、一句情,一联(阙)景、一联(阙)情;另一种情况是只写景,不写情,景中含情。总之,诗的结构一般是临古地、思古人、忆其事、抒己志。

四、要重点把握这类诗歌的内容、主题、情感

这一点可以说是重中之重,那么咏史怀古诗的内容有哪些呢?对于这个问题,众说纷纭,我把它归为四类:

(一)怀人伤己类

1.表达像古人那样建功立业的志向,抒发对古人的缅怀之情;悲叹年华消逝,壮志难酬。

2.抒发自己渴望建功立业或怀才不遇的感伤。自己和古人的遭遇相同,追思古人更体现自己的不得意,感慨身世,关照自我。

(二)怀古伤今类

怀古伤今类的诗歌常常是喟叹古今朝代兴亡变化,感叹昔盛今衰,抒发物是人非的悲哀之情。

(三)借古讽今类

1.抒发昔盛今衰的感慨,暗含对现实的不满甚至批判。

2.忧国伤时,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同情下层人民的疾苦,担忧国家民族的前途命运。

3.劝诫今人不要一味贪图享乐、过度奢侈、穷兵黩武,以免重蹈覆辙。

(四)冷静思考类

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表达自己的见解,归纳历史规律。这些诗作大多是作者在怀古咏史的同时,融进了自己切实的生活感受和独特的生活体验,具有强烈个人意识。

五、要掌握鉴赏这类诗歌的写作手法

抒情方式:借景抒情、寓情于景、融情于景、触景生情、情景交融。

描写方式:衬托――正衬(以乐景写乐情、以哀景写哀情)、反衬(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这也是回答诗歌的情景关系;用典;对比;虚实结合等修辞方法和表现手法。

咏怀古迹其三范文第2篇

关键词:文选;咏怀;阮籍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61-02

以“咏怀”为诗之一类,当以《文选》为始。陈伯君说“据臧荣绪《晋书》,阮籍所为八十余篇名《陈留》,《咏怀》之名,疑为昭明太子萧统选录十七首时所加”[1],可见,《文选》编者是借用了阮籍《咏怀诗》之名来扩大为一个诗类。《文选》“咏怀”类诗作三题十九首,广义上说,任何诗歌都是吟咏诗人当时的思想和情怀的,但“咏怀”作为一个独立的诗类,编者必然有一个标准。在《文选》23类诗中,和“咏怀”关系最明显最密切的当属紧随其后的“哀伤”类。哀伤本身就是一种浓重的情怀,吟咏哀伤当属于咏怀内容之一,编者却分为两类,更证明了编者对“咏怀”类有着明确的认识和界定。

研究“咏怀”诗类的标准,必须抓住所选诗歌区别于其他类的特点。在对特点和标准的研究中,第一,阮籍《咏怀诗》在此类中占绝对优势,因此,在很大程度上编者是以《咏怀诗》作为标准的,《咏怀诗》的特点就是“咏怀”诗类的特点。其次,《咏怀诗》特点很多,铺张的陈列出所有特点并不能取得明显的效果,而是应当针对其他诗类的特点进行研究,这样才能突出“咏怀”类的特点和标准,“哀伤”类是很好的参照。综合考察,“咏怀”诗类的特点有以下三点:

一、题材模糊,背景难寻

阮籍的《咏怀诗》题材甚是模糊,从诗中看不出具体因生活中何事触发了情感,因此也难以追寻当时的背景,正如李善注所言:“嗣宗身仕乱朝,常恐罹谤遇祸,因兹发咏,故每有忧生之嗟。虽志在刺讥,而文多隐避”,因此,“百代之下,难以情测,故粗明大意,略其幽旨也”[2]。这一点和其他类诗相比有着鲜明的特色,如“哀伤”类十三首诗都能从诗中看背景和触发诗人情感的本事,题材也非常明确。对于《咏怀诗》,后世学人多努力探寻,试图从诗中找出蛛丝马迹,其立论大多受颜延之注的影响,本于当时的时事,立足点便如张溥所说:“司马氏孤雏人主,豺声震怒,亦无所加。正言感人,尚愈寺人孟子之诗乎?咏怀诸篇,文隐旨远,定哀之间多微辞,盖此指一也”[3],但得出的结论却并不能让人满意。

在这种探寻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是唐代五臣和元代的刘履。五臣注标榜探讨义理,重在探讨“述作之由”,但具体的结论却失之穿凿,如对于《咏怀》“夜中不能寐”一首,诗人用复杂的意象构筑了一个孤寂,忧愁的精神世界,至于具体的年代、背景都毫无痕迹,而在五臣注中,用诗中字词比附时事,又掺杂着政治用心和特别用意,具有很强的主观性,大多是歪曲了诗意,也没有说服力。

刘履的研究比五臣有很大进步,如“湛湛长江水”一首,刘履以为乃哀齐王芳为司马氏所废,前人多采其说,王钟陵《中国中古诗歌史》即以此说发论,而葛晓音在《八代诗史》中则认为是讽刺曹爽集团。然而,如果颜延之说阮籍在晋文代常虑祸患,故发此咏之言为实,那么据钱志熙所言似乎咏怀八十二首应该是阮籍晚年的作品。正元二年一月司马师去世,司马昭(晋文)继任,这时阮籍四十五岁。讽刺曹爽说本事在正始十年,哀齐王芳说本事在正元元年,若取接近者,似乎当取刘履说。即便如此,阮诗本身的隐讳和模糊依然让我们难下定论。

可见,在嗣宗虚与委蛇的笔法之下,诗作的具体背景被模糊和淡化成若明若暗的阴影,让人难以触摸。

二、情感真挚,旨意隐晦

《咏怀》之所以在之后的文人心中有极高的位置,很重要一条便是其中深沉而又真切的情怀。嗣宗性情中人,他的生命是很率真的正是“外坦荡而内淳至”。他本有济世志却因身处魏、晋之际,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的乱世,而用酒精来纾解自己的痛苦。一个真心以天下为己任,满怀济世理想的年轻人在残酷而丑恶的现实面前看清了人们的真实面目,他胸中的矛盾和情感的复杂可想而知,他努力超越这些矛盾,用玄学为自己营造一个自由境界,然而却因现实的步步逼迫而陷入超越与妥协纠缠不清的双重人格。在《咏怀诗》中,诗人对外界的时序变化是极其敏感的,情感是强烈的,秋风让他感到时序的变迁,伤感年华的流逝,感慨人事变迁的悲凉。鸟鸣让他无比孤独,连琴声也化不去那浓重的忧愁。如第一首:“夜中不能寐,起坐弹鸣琴。薄帷鉴明月,清风吹我衿。孤鸿号外野,朔鸟鸣北林。徘徊将何见?忧思独伤心”。诗人淡化了所有的背景,运用组合意象成功地塑造出了一种孤独悲凉的境界。阮诗一方面继承了汉末建安以来的忧生之嗟和伤时之叹,“咏”出了自己复杂而又真挚的情怀,另一方面他不仅把自己写诗的背景淡化,又用自己独特的手法将这些情感杂糅于中,将自己的用意融化得浑然无迹。正如葛晓音《八代诗史》中道:“《咏怀》诗远绍楚辞、庄子,近承古诗十九首,大量运用象征比兴,思绪恍惚玄远,寓意隐讳曲折,形成了高远清理又沉重阴郁的独特风格……将象征手法和寓意的不确定性结合起来,加上典故含义的多样性,使他的比兴形成了‘厥旨渊放,归趣难求’的特点”[5]。

三、思想深刻,格调高远

《艺文类聚》卷二十六人部十言志收《咏怀诗》十九首,唐人明确地看到《咏怀诗》在复杂感情的背后,寄寓了作者的“志”。在这些诗中有一种理想境界与理想人格作为现实的参照,阮籍站在理想世界和理想人格的制高点批判现实,哀悯现实人生,所以在诗中不拘一时一地,境界宏阔深沉。

黄节在《阮步兵咏怀诗集注自序》中这样写道:“古之人有自绝于富贵者矣。……其视富贵,人同盗贼。志在济世,而迹落穷途;情伤一时,而心存百代;如嗣宗岂徒自绝于富贵而已邪?钟嵘有言:嗣宗之诗源于《小雅》。夫《雅》废国微,我人服雅而国将绝尔。国积人而成者。人之所以为人之道既废,国焉得而不绝,非今之世邪?”[6]嗣宗乃玄学大师,有着超脱于世俗之外的“大人先生”的理想人格,所以不仅仅停留于对现实的感慨,而是将这种感慨更进一步,对整个人生、社会进行思考。因此,他的视野决不会仅仅在曹马的政治斗争,对于这一点,黄侃先生说得很明确:“阮公深通玄理,妙达物情。《咏怀》之作,固将包罗万态,岂仅措心曹马兴衰之际乎?跡其痛哭穷路,沉醉连旬,盖已等南郭之仰天、类子舆之鉴井,大哀在怀,非恒言所能尽,故一发之诗歌”[7]。

嗣宗努力想超脱现实的苦难,但却又时时陷入双重人格的矛盾,因此他对人性的弱点和人世的混浊有着痛切的认识,双重人格、理想和现实的距离不仅使他的感情无比复杂,也始他的诗作达到前所未有的深度,一方面立足现世,另一方面又与现世拉开了距离,从而达到一种俯视众生,悲天悯人的境界。正因如此,刘勰才称之为“遥深”。综上可见,嗣宗《咏怀诗》有着鲜明的特色,它背景的模糊、情感的复杂、诗意的隐讳和格调的高远和其作品有很大不同,“咏怀”类中,谢惠连《秋怀》是基本上符合要求的,因此,这些特点可以看作“咏怀”诗类的特点。

参考文献:

[1]陈伯君.阮籍集校注[M].中华书局,1987.

[2]李善等.六臣注文选[M].中华书局,1987.

[3]张浦.汉魏六朝百家集题辞注[M].中华书局,.2007.

[4]沈德潜.古诗源[M].中华书局,2006.

[5]葛晓音.八代诗史[M].中华书局,2007.

咏怀古迹其三范文第3篇

怀古咏史诗是作者在阅读史书或游览古迹时,有感于历史人物的功过或历史事件的成败、以往朝代的兴衰而发表的评论,以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史陈迹为题材,借登高望远、咏叹史实、怀念古迹引发出对时局或自己身世的共鸣,达到感慨兴衰、寄托哀思、托古讽今等目的。

一、读懂诗歌

阅读怀古咏史诗时,我们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弄清史实。对于作品所涉及的史实和人物一定要有所了解,这就要求我们积累一定的历史知识,积累得越多越好。我们在中学历史课、语文课和课外阅读中所学到的有关知识,应该成为我们历史知识库中的宝藏。在阅读一首诗时,一定要先读注解,这也是读懂古诗的一把钥匙。

2.要体会意图。后代作家对尘封的往事发思古之幽情,一定有现实原因或者是触发感慨的媒介。辛弃疾登上京口北固亭,从孙权、刘裕以京口为基地坚持抗击北方劲敌的历史联想到南宋小朝廷在风雨飘摇中苟且偷安,这京口北固亭就是触发作者感想的媒介。南宋小朝廷的苟且偷安,自己的报国无门,是引发作者抒怀的现实原因。

3.要领悟情感。诗家怀古咏史,大致上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历史作冷静的理性的思考,作者自己并不置身其中;另一种情况是把史实与现实扭结在一起,或是感慨个人遭遇,或是抨击社会现实。

4.要分析写法。在构思上,怀古咏史诗可以说是百花齐放的,有以景衬情的,有引发议论的。在章法上,或作正反对比,或是侧面烘托,不一而足。不同的写法,是由主题的需要决定的。我们要在对具体篇章的分析中仔细体味,并且从中领悟作品的基本风格。还有一点必须提醒,作为咏史怀古诗,不少篇章在吟咏的主要人和事之外,还会引用一些典故,比如辛弃疾《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共用了五个典故。对于这些典故,一定要有所了解,并且要体会作者用典的目的。至于用典,有明用的,也有暗用的,有正面用的,也有反其意而用的。在分析时,我们也要留意。

二、答题步骤

1.审。即审明题目要求。

2.书。即书写答案。要依据诗歌的具体内容,恰当地运用相关术语表达。

3.查。即检查要点全不全,语句通不通。

【阅读训练】

苏武庙

温庭筠

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

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

回日楼台非甲帐①,去时冠剑是丁年②。

茂陵不见封侯印③,空向秋波哭逝川。

[注]①甲帐:《汉武故事》载:武帝“以琉璃、珠玉、明月、夜光错杂天下珍宝为甲帐,其次为乙帐。甲以居神,乙以自居”。“非甲帐”意指汉武帝已死。②丁年:壮年。③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他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是一首怀古诗,是作者瞻仰苏武庙时所写。作者见到了些什么?想到了些什么?抒发了什么情感?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云:“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而本诗中的“魂销”却是另一种意蕴。请说说诗中“魂销”所指的内容。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南乡子 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辛弃疾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分析全词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是就哪一段史实发出感怀的?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山坡羊 潼关怀古

张养浩

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踌躇,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山坡羊 叹世

陈草庵

江山如画,茅檐低凹。妻蚕女织儿耕稼。务桑麻,捕鱼是,渔樵见了无别话,三国鼎分牛继马[注]。兴,也任他;亡,也任他。

[注]三国鼎分:指东汉覆灭后出现的魏蜀吴三国分立的局面。牛继马:相传建立东晋王朝的晋元帝是牛姓的私生子。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这两首小令在写法上有何特点?请结合《山坡羊 叹世》进行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两首小令的结句用语相仿,可表达效果却不一样,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过金陵[注]

包 佶

玉树歌终王气收,雁行高送石城秋。

江山不管兴亡事,一任斜阳伴客愁。

[注]这首诗写于安史之乱后。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本诗情景交融,“雁行高送石城秋”写眼前之景,试分析这样写有什么妙处。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尾联说“一任斜阳伴客愁”,其中“客愁”的内容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双调] 清江引 钱塘怀古

任 昱

吴山越山山下水,总是凄凉意。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沙鸥笑人闲未得。

阅读上文,回答下列各题。

1.“江流今古愁,山雨兴亡泪”两句,是元散曲中的名句,请简要赏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咏怀古迹其三范文第4篇

首先,要确定所要鉴赏的诗歌是不是怀古类诗歌。怀古诗从形式上很好分辨,标题中往往有古迹、古人名,如《乌衣巷》《王昭君》;或在古迹、古人名前冠以“咏”“题”,如《咏汤院温泉诗》《题宣州开元寺水阁》;或在古迹、古人名后加“怀古”“览古”“咏怀”,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越中览古》等。

其次,分清作者抒情的类型。怀古诗多由作者身临旧地凭吊古迹而产生联想、想象,引起感慨而抒怀抱负。其在感情抒发上主要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 感伤兴衰,怀古伤今

“进亦忧,退亦忧”是多数文人寒士的人生信条,不论是“居庙堂之高”,还是“处江湖之远”,济天下、拯黎民的念头始终使他们关注国家政治、社会生活。他们常借写古迹、古事来表达对现实的关切、不满、警戒。当过去的繁华变成今天的一片荒芜时,

他们不由得顿生斗转星移,世事沧桑之感。这类诗歌作者所借的“酒杯”是古迹、古事,所浇之“块垒”是对现实的关注。

例1

越中览古

李 白

越王勾践破吴归,战士还家尽锦衣。

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

解析 要把握这首诗中体现的作者的思想情感,第一步,先审诗题,确定题材。因为诗歌的标题往往会对诗歌的类型与内容起重要的提示作用,而该诗题中的“览古”,就表明它是一首“怀古”诗。

第二步,借助作者所运用的表达技巧来揣摩诗歌的内容与情感。因为怀古诗的特征是诗中有古迹、古人,表现的要点无外乎借古讽(喻、伤)今、盛衰无常、物是人非、壮志未酬等,而要表现这些内容与思想就需借助某些特定的表达技巧,如比喻、用典、反衬等。这首诗就是以“战士还家尽锦衣”“宫女如花满春殿”的热闹、繁华之乐景来表达盛衰无常的哀情的。过去曾经存在过的胜利、威武、荣华,而今还有什么呢?后人所见的只有鹧鸪在故城遗址上孤独地飞罢了,昔盛今衰,诗篇给人的警醒不言自明。该类诗歌揭示情感的答题模式是“描写了……,抒发了……”,或“通过……的描写,表达了……之情”。

二、 感伤身世,怀人伤己

抓住历史人物和自我身世间的连接点和共同点来抒感是怀古诗的另一类型。在这类诗歌中,作者所借“酒杯”是古人,所浇“块垒”是自身命运。

例2

贾 生

李商隐

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解析 首先,从诗题“贾生”(贾谊)可以断定这是一首“怀古(人)”诗;其次,再结合诗人的生活经历、思想倾向来分析,即知人论世。如果了解

李商隐一生身陷“牛李党争”的漩涡,被人排挤、潦倒终身的人生经历,就不难理解他用感伤的调子,感叹个人的沦落、世运衰微的创作风格了。此诗写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倾谈神鬼之事,不谈治国之策,

这和晚唐皇帝崇佛媚道,服药求仙,不顾民生,不任贤才相似。而李商隐夙怀“欲回天地”之志,但偏逢衰世,沉沦下僚,和贾谊的遭遇相同,追思贾谊更体现自己的不得志。此诗的实质是借贾谊的遭遇来写自己的同样的遭遇,讽汉文实刺唐君,怜贾谊实亦自怜,抒发并强化了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该类诗歌揭示情感的答题模式是“这首诗通过对……情景的描写[对……场景(画面)的描绘],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三、 以事启人,以理节情

往往有人把这一类诗歌看成是简单的对历史的理性反思,诗人本身不置身其中,其实不然。诗人评判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更是要借他们来“浇心中块垒”。在以历史事件启迪今人的基础上,同时表明心志或使自己倾侧的心灵获得暂时的平衡。

例3

题乌江亭

杜 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例4

夏日绝句

李清照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解析 不难看出这两首写项羽的诗,同属于怀古咏史的范畴,在确定诗的题材之后,第二步就要结合作者所处的时代特点来分析,因为诗歌是现实生活的反映。晚唐与两宋交替这两个历史阶段的帝国国力衰微,异族入侵使生灵涂炭、民不聊生。这一时期的作家或抒写自己怀才不遇、忧国忧民的情怀;或抒发驱逐异族、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秦末楚汉相争,最终以项羽垓下大败,自刎乌江而降下帷幕。后人总想透过历史的烟尘,剖析他失败的原因,从中获得某些历史借鉴。杜牧以独特的眼光,指出出色的战将自当胜不骄、败不馁,尤其是在受重创、陷绝境时,更应“包羞忍耻”,这才是真正的男儿。杜牧在为项羽的失败同情、惋惜、讽刺之余,借题发挥,道出的是自己不得志之时心中的信条:百折不挠,才能成功。这哪里是仅仅对历史的评判呢?

李诗启迪今人的意图则更为明显。作者之所以追念项羽,不仅仅是作者有那种巾帼豪杰之气,还因为当时南宋小朝廷偏安一隅,不思北伐,这不禁让作者想起英雄项羽。这是一种讥刺,用项羽不肯南渡讽刺只顾逃命苟安的南宋君臣;这更是一种呐喊:竖子苟且偷安,时代呼唤英雄。该类诗歌揭示情感的答题模式是“这首诗通过对……原因的阐述,从而表达出诗人……的情感”。

综上所述,确定了所鉴赏的诗歌是怀古诗之后,先分清属于哪一种抒情类型,再把握住“浇心中块垒”这个切入点,结合作者运用的表达技巧、作者的人生经历及所处时代特点来揭示此类诗歌的思想情感就容易得多了。

1.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金陵晚望

高 蟾

曾伴浮云归晚翠,犹陪落日泛秋声。

世间无限丹青手,一片伤心画不成。

(1) 这首诗写到了“伤心”,诗人为什么伤心?

(2) 诗人说“一片伤心画不成”,请结合诗歌对此作简要分析。

2. 阅读下面宋词,完成后面问题。

菩萨蛮 书江西造口①壁

辛弃疾

郁孤台②下清江③水,中间多少行人④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

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注】 ①造口:造口镇,在今江西万安县西南60里。②郁孤台:在今江西赣州市西南,唐、宋时为当时名胜,赣江流经台下。③清江:赣江和袁江合流处。④行人:指流离失所的人们。此句追述当年金兵侵扰赣西地区,致使人民受害的惨状。

后人认为《菩萨蛮》一词写出了极深沉的爱国情思,无愧词中瑰宝。试分析词人是如何抒发自己的情思的。

3. 阅读下面唐诗,完成后面问题。

八阵图

杜 甫

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诗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参考答案】

1. (1) 诗人为唐朝的衰败而伤心。

(2) 作者在此借古讽今,晚望金陵,昔日六朝繁华之地不再,从“落日”“秋声”中,生出一片伤心之情,诗人认为这种深重的伤心,世上的画家是难以画出来的。

2. 词人先从怀古开端,写四十多年前金兵侵扰赣西地区,人民所遭受的苦难。接下去笔锋转移到当前中原还没有恢复的现实,表示沉痛的心情。后段即景抒情,一方面写江水冲破重叠山峰的阻碍,胜利向前奔流,使人向往;另一方面又写鹧鸪“行不得也”的鸣声,使人精神沮丧,这些都是借来反映自己羁留后方、壮志未酬的苦闷。

咏怀古迹其三范文第5篇

[关键词]李商隐 诗歌题材 贡献

进入晚唐,唐王朝危机进一步加深。士人心态发生巨大变化。于是唐诗风貌再次出现明显转变。诗歌适应时代变迁,有了新的内容和艺术表现形式。李商隐是晚唐诗坛最杰出的诗人。他的诗对当时和后世都有深广的影响。其诗深刻地反映了没落衰颓的晚唐王朝政治生活及社会面貌。尖锐地揭露了腐朽的上层统治集团,表达了对当时政治问题的精辟见解,同时也表现了被压抑的知识分子悲剧性命运及心理,在传统的、习见的题材中表达深刻的思想,在旧有题材中翻出更高层次的意蕴来。下面结合具体作品的内容及艺术特色进行分析。

一、尖锐大胆的政治讽刺诗

李商隐生活在唐王朝从衰落走向灭亡的时代。藩镇割据,宦官擅权,朋党斗争,吐蕃、回纥的不断侵扰。使唐王朝岌岌可危。而统治阶级的荒淫腐朽,加剧对农民的搜括,使大批农民沦为“盗贼”。在李商隐生活的年代,农民起义正处在酝酿阶段。他死后二十五年爆发了黄巢起义,唐王朝终于崩溃。李商隐的一生,处在“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时代,他用诗歌创作反映了这个时代,为这个时代唱出了挽歌。其政治讽刺诗。形象地反映了唐代后期一些重大的社会问题和一系列政治、军事事件,揭示了唐王朝深重的统治危机,观点鲜明,见解精辟,表现出卓异的胆识。

在诗中,李商隐对藩镇割据的危害进行了全面而大胆的剖析。藩镇割据局面从安史之乱以来一直延续到晚唐,成为当时一个严重的政治问题。李商隐对此密切关注,他把跋扈嚣张、拥兵作乱、凭险割据的藩镇看成国家的“疮疽”之患。写了一系列反对分裂国家的诗篇。深著严切之辞。表现了特有的深刻思索。他写过七律《随师东》,声讨藩镇叛乱的罪行。而对人民遭受的灾难则深切同情。《淮阳路》追思变乱之前藩镇跋扈之弊,隐讽君主的猜忌激成藩镇的叛乱。这些诗篇指出藩镇割据长期不能消除在于统治者的腐朽无能。另一些诗则直刺割据的藩镇。《赋得鸡》讽刺藩镇侵权夺利,妄自恣肆。《井络》引用刘备尚且不能恃险而成霸业的旧史,严正警告藩镇不要恃险割据。

同时,李商隐又对宦官乱政的暴行进行了尖锐而深刻的抨击。宦官擅权乱政是唐代后期政治腐朽的突出表现。大和九年。发生了历史上著名的“甘露之变”,文宗和无能的宰相李训等密谋清除宦官,结果被宦官仇士良等发觉。他们率领禁军大肆捕杀,朝廷上血流成河,人人恐怖自危。而李商隐却面对惨酷现实。激愤地写下了著名的五言排律《有感二首》和七律《重有感》等一系列诗篇。痛斥宦官是“凶徒”,并为无辜被杀者呼冤,以鲜明的政治态度对甘露事变表示了自己的看法。这些诗,“笔笔沉郁顿挫,波澜倍极深厚”(张采田评语),艺术上也有很高成就。

在诗中,李商隐还对牛李党争的现实进行了客观的批判。牛李党争对李商隐的政治遭遇产生过具体而深刻的影响。所以这类作品饱含着对党祸的沉痛怨恨。“初惊逐客议,旋骇党人冤”(《哭遂州萧侍朗二十四韵》),直接表达了对党人罗织人罪,制人死命的满腔悲愤。有些诗篇采用的是比兴象征的艺术手法,如《乱石》把朋党势力比作阻塞道路、遏制人才的乱石,“莫近弹棋局,中心最不平”(《无题》)把朋党相争的形势比作“弹棋局”。其深刻性是不难体会的。

“义山持论,忠愤郁盘。实有不同于众论者。”(《李义山诗辨证》)政治讽刺诗是李商隐诗歌创作中最有思想价值和认识意义的部分。也是判断其政治倾向的主要依据。前人评李商隐政治诗,“义山此等篇,亦何愧于少陵诗史哉。”(《李义山诗辨证》)当然是着眼于他的诗在取材、立意,以时事入诗等方面近似于杜甫诗的忧国伤时。实际上,李商隐政治诗在艺术渊源上也得于杜甫。艺术表现上汲取了杜诗沉郁顿挫的风格。

二、蕴畲深刻的咏史咏怀诗

面对王朝末世的景象和自身暗淡的前途,士人心理状态发生很大变化。一些人尽管仍然眷念朝廷,关心时政,怀抱希望,但也往往以失望告终。国事无望,抱负落空,身世沉沦,使晚唐诗人情怀压抑,悲凉空漠之感常常触绪即来。这种种抑郁悲凉,在晚唐诗歌的多种题材作品中都有体现,而体现得既早又突出的是怀古咏史之作。李商隐咏史诗因事兴感,以历史上盛衰兴亡的往事作为吟咏的题材。选取封建帝王们因生活上的荒淫奢侈、政治上的昏愦腐朽而造成亡国的惨痛教训作为集中表现的主题,讽渝当代的帝王,抒发自己理智、冷峻而感伤的亡国之忧。

诗中辛辣地嘲讽和暴露了封建帝王色荒淫昏的各种丑态,揭露其因溺声色而导致乱政亡国的罪行。如《北齐二首》,写不理政事,沉湎女色,祸败随即而来;而面临亡国之祸,竟视若无睹,仍不忘追欢逐乐。诗极意刻画了北齐后主高纬荒淫误国的丑态。诗人还抨击了封建帝王的妄冀神仙,企求长生,荒废政事的愚妄行为。如《瑶池》“瑶池阿母绮窗开,黄竹歌声动地哀。八骏日行三万里,穆王何事不重来。”揭露了神仙的虚妄,诗人借西王母等不来穆王时的焦躁诰问,暗示遇仙的穆王已不存在。神仙西王母也不能使自己的情人免于一死。具有强烈的鉴戒意义。

这些诗笔调辛辣,寓意深刻、托讽尖锐,但诗人往往并不据实咏寄,直抒胸臆,具休论断,而多是寓议论于叙事,将批判的倾向性融入作者所选择或重构的历史意象、画面之中。如《贾生》,汉文帝于宣室召见贾谊事。被一般封建文人称道为君臣遇合的古今盛典。但诗人却超越寻常之见,一反其意,“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诗中就汉文帝徒事鬼神、不问苍生的典型事例,尖锐地揭露了封建君主的腐朽本质:在外表求贤重贤这一虚礼的幌子下。将治国安邦的贤才视同服务于自己热衷迷信、妄求长生等虚妄无益之事的巫祝。诗人将深刻透辟的见解融于叙事之中,运用欲抑先扬的手法,采取层层铺垫的方式,最后再进行强烈对照,事实的本质不言自明。

李商隐咏史诗以古鉴今、借古喻今、托古讽今,在回溯历史、讽谕现实时,注入了冷峻深沉成分的感伤忧患,给与了这类题材更加深邃的内涵。

三、寄托身世的咏物诗

李商隐还创作了一些优秀的咏物托志、即景抒情的诗篇。他的咏物诗不限于描绘所咏之物的外部特征,表现所咏之物的固有的神态情韵。而是在此基础上寄托身世之感,将自己的身世遭遇、人生体验等藉所咏之物体现出来,咏物抒怀。如其《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浪笑榴花不及春,先期零落更悉人。玉盘进泪伤心数,锦瑟惊弦破梦频。万里重阴非旧圊,一年生意属流尘。前溪舞 罢君回顾,并觉今朝粉态新。”这首咏物诗借写牡丹为雨所败,比喻自己未及施展才能即横遭打击排摈,并暗示将来的遭遇更加不幸。其咏物诗寄慨身世,大都是表现作者的悲剧性命运和心理体验。可以说这是晚唐社会知识分子生活遭遇的折射和投影。

李商隐咏物诗托物喻怀的方式主要有三:一是融我于物,物我交融。这类咏物诗一般通篇皆用比兴之体,诗人的遭遇、感受通过具有象征意义的物象表现出来。假物寓慨,隐而能显。如《柳》“曾逐东风拂舞筵”,芳春时节,轻盈的柳树飘拂于乐游苑中的舞筵之上,婀娜多姿,生气蓬勃,历经繁华富盛。无奈到了秋天,光景顿殊,柳枝望秋凋零,在斜阳残蝉相伴下度过萧条凄凉的时光。咏柳先荣后翠以寓托诗人在人生旅途中,由得意到失意时的迟暮之伤、沉沦之痛。慨已兼及慨人。上举《北禽》诗也属引类。二是写物写已。物我交错。诗中有咏物寄情的句子,也有撇去下面咏物,而从题外起言,直接抒发诗人情感的句子。如《流莺》诗,前六句咏流莺,最后两句打台到诗人自身,自己曾被伤春之情所苦恼,不忍再听流莺的巧啭哀鸣,而在这长安城内。又哪里能找到可让它栖息的花枝呢?再如《蝉》诗,“前半写蝉,即有寓,后半自写,仍归到蝉”。咏物诗推开一笔的写法,并不破坏咏物诗意曲而挚、耐人寻味的艺术效果。三是物我之间,似分似合,在即离之间。这类咏物诗中的人称往往不太分明,既似指物。如《回中牡丹为雨所败二首》其二中的“浪笑”,“更愁人”,“君回顾”,“并觉”可以理解为是拟人化了牡丹的心态及行为。这种托物寓怀的咏物方式,加深了人与所咏之物之间的通感,令人感到亲切自然。

四、朦胧微妙的爱情诗

“义山一生。善作情语”最能代表李商隐诗歌艺术成就的,是他的爱情诗。从爱情关系上。可将李商隐的爱情诗大略划分为两类。一是实有其事的,这类爱情诗抒情对象明显、特定,与诗人具体的爱情经历有关。在这类爱情诗中,无论是叙述与初恋心曲的,还是表达与王氏婚后容中思家情怀的,抑或是抒发妻亡后感逝,悼伤意绪的,皆表达明白,本事背景也都比较清楚,或曲中而有直。

李商隐写与妻子王氏爱情的思家忆内诗,明点相思,意旨显豁而又情深一往。如《端居》,诗人幕游远地,长别家乡,归心不遂,无以遣怀,因此日夜盼望妻子来信以慰离情,希企自己梦魂能够踏上归程。相思心切的妻子的梦魂似乎是为诗人深切真挚的爱情所感动,不惮遥远,来与诗人相会于梦中:“帘垂幕半?,枕冷被仍香。如何为相忆,魂梦过潇湘”(《夜意》),构思与杜甫的《梦李白》”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相似。诗人有时遥想妻子的抱雏之乐,更加怅怨分离之苦,“新春定有将雏乐,阿阎华池两处栖”(《凤》)。李商隐与王氏的婚姻不幸而牵连党争,给诗人带来了政治上的不幸和家庭生活上的艰难:诗人仕途漂泊,夫妻常常分居两地。尽管如此,双方的感情依然十分融洽。“结爱曾伤晚”(《摇落》)是他们的共同感叹。

李商隐悼亡诗的一个重要特色是把亡妻之痛和身世之感结合起来。有时是抒写身世之感,寄寓悼亡之情,如《七月二十九日崇让宅燕作》有时是抒发悼亡之情,寄寓身世之感,如《王十二兄与畏之员外相访见招小饮时余以悼亡日近不去因寄》写妻亡后相思之情,同时突出了环境的凄冷黑暗,渗透着浓重的身世之感。李商隐的悼亡诗还怀有更大范围的亲故零落之痛。如《正月崇让宅》崇让宅先前热闹、繁华,是亲人相聚之地,但此时却是不堪愁对的一派荒凉景象。从选择的背景看,悼伤的对象除以亡妻为主外。似还包含其他亲故。

相关期刊更多

青春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共南京市委宣传部

学语文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安徽师范大学

唐都学刊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西安市教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