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立冬的诗

立冬的诗

立冬的诗范文第1篇

今年的立冬在11月7日,是二十四节气之一,代表着自此进入了冬天,处在着干湿、光照、气温等过渡的节点上。今天小编整理了关于立冬节气的诗句_立冬节气古诗词大全供大家参考,一起来看看吧!

立冬诗句

1.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释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2.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3.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王穉登《立冬》

4.立冬前一夕,聒地起寒风。——周南《十月十日立冬》

5.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苏辙《立冬闻雷》

6.昨日立冬雨,内河中夜雷。——范梈《九月二十八日,济上作》

8.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9.自立冬,将残腊,雪片似江梅,血点般山茶。——马致远《双调·新水令·题西湖四时》

10.惟立冬之初夜,天惨懔以降寒。——夏侯湛《寒苦谣》

11.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钱时《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12.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3.羁旅立冬时,凄风擗面吹。——李英《立冬客馆病坐》

14.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陆游《立冬日作》

15.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仇远《立冬即事二首》

16.立冬前一日,雷电蛰虫惊。——陶安《癸卯九月二十一日作》

17.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方回《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18.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紫金霜《立冬》

19.立冬九日如此寒,敲日玻璃碎成屑。——赵熙《沙市雪定,三用前韵》

20.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紫金霜《立冬》

21.立冬杀气凝,清霜会晨朝。——刘攽《观猎》

22.立冬前未冷,已是放梅时。——屈大均《从石涛禅师乞花插瓶·其六》

23.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冯伯规《岁晚倚栏》

24.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李白《立冬》

立冬诗词

1.《立冬》

【唐】李白

冻笔新诗懒写,寒炉美酒时温。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满前村。

2.《立冬日作》

【宋】

室小财容膝,墙低仅及肩。

方过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积篝炉炭,铢称布被绵。

平生师陋巷,随处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 】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4.《立冬》

【明】王稚登

秋风吹尽旧庭柯,黄叶丹枫客里过。

一点禅灯半轮月,今宵寒较昨宵多。

5.《立冬节斋宿竹宫悼姚高士》

【宋】程公许

金鲫鱼犹涵藻涧, 玉蕤香未破梅花。

人生转眼皆泡幻, 勘破须饶老作家。

6.《立冬日野外行吟》

【宋】释文珦

吟行不惮遥,风景尽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气始交。

饮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归去须乘月,松门许夜敲。

7.《立冬》

【元】陆文圭

早久何当雨,秋深渐入冬。

黄花独带露,红叶已随风。

边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篱门日高卧,衰懒愧无功。

8.《立冬夜舟中作》

【宋】

人逐年華老,寒隨雨意増。

山頭望樵火,水底见漁燈。

浪影生千叠,沙痕没幾稜。

峨眉欲還觀,須待到晨興。

9.《立冬即事二首》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奇峰浩荡散茶烟,小雨霏微湿座毡。

肯信今年寒信早,老夫布褐未装棉。

10.《立冬》

【宋 】紫金霜

落水荷塘满眼枯,西风渐作北风呼。

黄杨倔强尤一色,白桦优柔以半疏。

门尽冷霜能醒骨,窗临残照好读书。

拟约三九吟梅雪,还借自家小火炉。

立冬古诗

冬景

宋-刘克庄

晴窗早觉爱朝曦,竹外秋声渐作威。

命仆安排新暖阁,呼童熨贴旧寒衣。

叶浮嫩绿酒初熟,橙切香黄蟹正肥。

蓉菊满园皆可羡,赏心从此莫相违。

烟雨馆立冬前一日

宋-葛绍体

已过重阳种菊花,留连秋色带霜华。

休言明日朔风起,肠断天涯人怀家。

立冬即事

宋-仇远

细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叶半青黄。

小春此去无多日,何处梅花一绽香。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岁晚倚栏

宋-冯伯规

倏忽秋又尽,明朝恰立冬。

细倾碧潋滟,喜对白芙蓉。

问信迟宾雁,催寒有响蛩。

暝烟都不见,闻得望晚钟。

《九月二十六日雪予未之见北人云大都是时亦无》

【宋】方回

立冬犹十日,衣亦未装绵。半夜风翻屋,侵晨雪满船。

非时良可怪,吾老最堪怜。通袖藏酸指,凭栏耸冻肩。

枯肠忽萧索,残菊尚鲜妍。贫苦无衾者,应多疾病缠。

《立冬前一日霜对菊有感》

【宋】钱时

昨夜清霜冷絮裯,纷纷红叶满阶头。

园林尽扫西风去,惟有黄花不负秋。

《立冬闻雷》

【宋】苏辙

阳淫不收敛,半岁苦常燠。禾黍饲蝗螟,粳稻委平陆。

民饥强扶耒,秋晚麦当宿。闵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缩。

荟蔚山朝隮,滂沱雨翻渎。经旬势益暴,方冬岁愈蹙。

半夜发春雷,中天转车毂。老夫睡不寐,稚子起惊哭。

平明视中庭,松菊半摧秃。潜发枯草萌,乱起蛰虫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首种不入土,春饷难满腹。

书生信古语,洪范有遗牍。时无中垒君,此意谁当告。

《论语·阳货》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何言:说过什么?

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左传·昭公四年》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

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书周易·革》

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

何言:说过什么?四时:四季。行:运行。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四季照样运行,万物照样滋生。

《论语·阳货》孔子语

冬无愆阳,夏无伏阴,春无凄风,秋无苦雨

愆阳:过于温暖。伏阴:夏寒。凄风:寒风。苦雨。久下不停 的雨。

《左传·昭公四年》

立冬的诗范文第2篇

其一,此注与诗中时令相悖。如果“忍冬”是“忍受冬寒”之意的话,那么它的语境当指向冬季,但“忍冬”所在的诗节显然是春季。且看原文:“雨说:我是到大地上来亲近你们的/我是四月的客人带来春的洗礼/为什么不扬起你的脸让我亲一亲/为什么不跟着我走,踩着我脚步的拍子?∥跟我去踩田圃的泥土将润如油膏/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原文写得一清二楚:雨是“四月的客人”,且带来“春的洗礼”;雨呼唤儿童们跟着它走,踩着它“脚步的拍子”,“踩田圃的泥土”,去看牧场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既然雨呼唤儿童们跟它在“走”了,在“踩”了,在“看”了,那么雨所言之境不就是春季么?不就是“四月”么?这样,“新苗”何谈“忍受冬寒”!

其二,此注与诗的明快不谐。《雨说》的副标题“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表明这是写给儿童们的诗。从《雨说》的写作背景和主题思想来看,诗人郑愁予要表达对在中国大地上生活的儿童们(中国的未来)的爱意和祝福。无论是读者立场,还是情感载体,都要求诗的语言必须清新明快,晓畅活泼。而《雨说》的语言正符合这样的特点。如果“忍冬”注解为“忍受冬寒”的话,那么“忍冬”就成了一个组合生硬的短语,一个意义晦涩的短语,破坏了全诗的美感。不妨试作比较,同是表达“忍受冬寒”,是“忍冬”明快,还是“耐寒”明快?不容置疑,“忍冬”不如“耐寒”。瞧,“穿上这件衣服较忍冬”,“穿上这件衣服较耐寒”,前者有如梦呓,后者才是常言。

“忍冬”到底该作何解释呢?笔者以为,“忍冬”在诗中并非动宾短语“忍受冬寒”的缩略,而是专有名词,“金银花”的别称。

《辞海》“忍冬”词条解释说:“忍冬,亦称‘金银花’、‘二花’。忍冬科。多年生半常绿缠绕灌木。”百度百科上也说:“‘金银花’一名出自《本草纲目》,由于忍冬花初开为白色,后转为黄色,因此得名金银花。”

忍冬作为植物,其习性如何呢?笔者访问本地的忍冬种植者得知:忍冬喜阳,耐阴,耐寒性强,也耐干旱和水湿,每年春夏两次发梢;繁殖方式有二,一是四月播种,二是雨季扦插。

再看《雨说》原文,“四月”,雨季来临而“就要抽发忍冬的新苗”,真是和生活分毫不差。其实,诗人们以“忍冬”入诗,并不少见。例如波兰当代诗人米沃什在《礼物》中写道:“如此幸福的一天/雾一早就散了,我在花园里干活/蜂鸟停在忍冬花上/这世上没有一样东西我想拥有。”

立冬的诗范文第3篇

关键词:荷马史诗;波塞冬;形象;原型;影响

波塞冬(Poseidon)是希腊宗教一位非常重要的神明,集海神、震地之神和马神于一身。在神话中,波塞冬是宙斯(Zeus)的兄弟,作为大海的统治者,与后者同样重要。相关记载最早出现在荷马史诗中。1荷马史诗的相关记载对波塞冬在宗教、神话中的地位及其在文献中的形象,具有奠基性的意义。

波塞冬在史诗中频繁出现且形象鲜明。在《伊利亚特》里,他既加入众神的纷争亦参与了凡人的事务,支持阿开亚人一方并坚定地与特洛伊为敌;2在《奥德赛》里,他成为阻碍奥德修斯归家的主要敌人。他的史诗形象可以归纳为5个方面,既展现出“神”的一面,更反映其“人”的一面,其中前者反映在神明职能上,后者反映在外貌特征、性格特点、家庭角色和权力地位等4个方面上。本文依次考察这5个方面,对波塞冬在史诗中的形象进行归纳,进而揭示波塞冬在史诗中的故事原型,最后分析这些记载对后世希腊的重要影响。

波塞冬能制造地震,“震地之神”(Shaker of Earth,?ννοσ?γαιο?)是其在史诗中的称号之一,且为主要修饰语,在《伊利亚特》中最早出现于第7卷,3总出现次数不下30次,跟“Ποσειδ?ν”(即“Poseidon”)不相上下;在《奥德赛》中则被提及不下18次。最能体现“震地之神”称号名副其实的一幕,莫过于宙斯宣布不再制止众神参战后、波塞冬震动大地的场景,这场地震甚至惊动了哈迪斯(Aidoneus)。4此外,波塞冬是史诗中

对于自己的后代,波塞冬宠爱有加,如他因孙子的原因而赐福于费埃克斯人。此外,对于那些遭遇不幸的子孙,波塞冬会采取行动进行帮助或实施报复。波塞冬曾以鼓舞的方式协助阿开亚人抵御特洛伊人的进攻,但在其孙子安菲马科斯(Amphimachus)被杀后,他因气愤而直接帮助伊多摩纽斯(Idomeneus)杀敌。3波吕斐摩斯(Polyphemus)的遭遇更能体现波塞冬对后代的重视。当时,奥德修斯使用诡计,自称是“无人”(Ο?τι?),4因而波吕斐摩斯在受伤求救时说“‘无人’伤害他”,导致该话被其他独眼巨人理解为“没有人伤害他”而未提供帮助。巨人们说:“你独居洞中,没有人对你使用暴力,若宙斯降病于你而你无法逃脱,那么你至少可以向父亲波塞冬君主祈祷。”5言外之意,就算是宙斯迁怒于波吕斐摩斯,后者也可以得到波塞冬的帮助。后来,在儿子的祈求下,波塞冬对奥德修斯记恨十年,令其遭受十年漂泊而不得归家。6尽管对于凡人那命定的死亡,神明们也无能为力,7但不同于安菲马科斯的死亡,波吕斐摩斯只是被刺瞎了眼睛,而波塞冬完全有能力治好他。8这件事一者反映波塞冬心胸狭窄、记恨心强(如波塞冬在时隔多年后依然憎恨特洛伊人),二者也可看到其对子孙的关心。预言者特瑞西阿斯(Teiresias)强调奥德修斯在归家后一定要向波塞冬及其他神明进行献祭,这样方可平安生活、安享高龄。9我们有理由相信,如果奥德修斯不平息波塞冬的怒气,后者还会对其一直怀恨下去。

若把波塞冬和宙斯对待后代的态度进行比

波塞冬的性格可谓“放荡不羁”,希望用手中的权力为所欲为。他是一位瓦纳克斯,海洋是他的领地,海怪(κ?το?)是其臣民。3但他的活动范围绝不限于其领地,如干预海洋之外的事务,插手凡人的陆战。在参与领地之外的事务时,波塞冬受到了宙斯的约束。他们之间的关系,是史诗的重要内容之一,相关记载不仅反映出波塞冬在众神中的地位,更重要的是暗示了他的形象原型。

波塞冬并不甘心受宙斯的约束,但在“宙斯比他强大”这个事实下,他只能无奈地接受。宙斯曾两次强调自己的强大,严禁众神继续帮助战争的凡人双方,否则会受严厉处罚。4在特洛伊人进攻时,赫拉邀请波塞冬一齐违抗命令去帮助阿开亚人,后者因顾虑宙斯的强大而予以回绝。5当然,波塞冬不敢造次,主要是因为心有余而力不足,权衡之下选择明哲保身。随着战况的深入,看着阿开亚人被特洛伊人打得连连败退时,波塞冬却爱莫能助,心中充满了对宙斯的怨愤。6值得注意的是,波塞冬对宙斯不满,主要是他认为后者无权向自己发号施令,这从其话语中得到很好的体现。在宙斯通过伊里斯(Iris)用威胁的话语来命令波塞冬退出战斗时,波塞冬甚感不满,认为自己跟宙斯是兄弟、两者一样强大且同为三分天下的神明(即认为两神享有同等地位),宙斯不应该如此威胁他。虽然波塞冬强调自己绝对不会按照宙斯的意愿生

立冬的诗范文第4篇

杨守敬(1839~1915年),字鹏云,号惺吾,晚年别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清末民初杰出的书法家、金石学家、历史地理学家、目录版本学家、藏书家。他的书法、书论驰名中外,撰有《楷法溯源》《评碑记》《评帖记》《学书迩言》等多部书论专著。他于清光绪六年(1880年)至光绪十年任驻日钦使随员期间,以精湛的汉字书法震惊东瀛,折服了许多日本书道名家,在当时的日本书坛刮起了一股“崇杨风”,被誉为“日本现代书道之父”。其影响至今犹存。

杨守敬行书东坡诗立轴为国家三级文物。纸本,纵146厘米,横40厘米。作于民国2年(1913年),时年作者75岁。行书内容为苏轼《赠刘景文》诗:

荷尽已无擎雨盖,

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

最是橙黄橘绿时。

此诗是苏轼于北宋元祐五年(1090年)在杭州任知州时所作,并赠给好友刘季孙(字景文)。刘季孙是北宋祥符(今河南省开封市)人,博学能诗,曾任两浙兵马都监。他是苏轼的挚友,二人交往甚密。苏轼曾上奏《乞擢用刘季孙状》举荐他。

《赠刘景文》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冬的萧瑟景象,后两句描写初冬橙黄橘绿的美好景色,揭示赠诗的目的。当苏轼作此诗时,刘季孙58岁,已临暮年。刘季孙一生失意,不免有些意志消沉。苏轼赠刘景文诗,用来勉励好友,希望他乐观旷达、有所作为。全诗表面上是在描写初冬的景色,实则托物言志。南宋胡仔在《苕溪渔隐丛话》中评论此诗咏初冬景致“曲尽其妙”。

该书法立轴题款“东坡句,杨守敬”。共钤有3枚印鉴,款识下钤有一枚白文印“杨守敬印”和一枚朱文印“时年七十有五”,启首钤有一枚朱文印“三叶遘武七秩离兵”。

立冬的诗范文第5篇

而仓央嘉措的诗歌只是他的翻译练习。当译到第五酋的时候,龙冬发现仓央嘉措这几首诗都不是情诗或情歌。到了第十二首,还没有出现情诗,他开始质疑自己对仓央嘉措情诗的定位。

于是,龙冬开始阅读仓央嘉措时代和他前后的历史,并且同他的诗歌进行对照,终于得出一个结论:仓央嘉措的诗歌并非什么情诗或情歌。

翻译的偏差导致情诗的定位

这样的结论,当时就连他自己也不容易接受。因为龙冬也曾被仓央嘉措的情歌打动,甚至在自己的一些小说和散文中引用那些情歌,而且还是自己最为看重的作品。他内心希望仓央嘉措的情歌还是隐藏着浪漫的情怀,也能保留住他那些作品的主旨。

“可是,真实又不允许我如此掩饰下去。也许,在真实之中,我们还可以领略到更为复杂的饱满的感情。”龙冬说。于是,龙冬继续翻译,而目将其视为一项十分庄重的工作。

市面上,仓央嘉措诗歌的译文大多来自上世纪30年代于道泉、刘家驹、王沂暖、庄晶等人。他们都把仓央嘉措的“古鲁”,翻译为“情歌”。其实原文并非“情”,而是崇高到“脖颈”的极大尊敬,所以龙冬译成“圣歌”。有的人主张译为“道歌”,但龙冬不认同,他觉得仓央嘉措并非宗教道义的讲解。

显然,很多细节需耍学术上的讨论和商榷。比如,诗中“强巴”,宗教意为“仁慈”“怜悯”“慈氏(弥勒)”,也用于男女人名,以往都将它译作“情人”“恋人”。在一些民歌中,比方“琼支强巴”――青梅竹马,幼年情侣,结发夫妻。它可以泽为“情人”“恋人”的,并且还特指“女方”。龙冬却没有按照“情人”“恋人”处理。他说:“前文没有‘琼支’,就不能是‘情人’‘恋人。”

“仓央嘉措的作品,包含现实、历史、文献、愤怒、沉痛、讽刺、隐喻、批判、孤独、压抑、冤屈、厌世、反抗、沉郁、缅怀、坚韧、信仰、感悟、意念、叛逆、理想、矛盾、宿命、率真、早熟、敏锐、豪放、焦虑、敏感、慈悲、预言。他本人也是无所不包,唯独不是一个情圣。”龙冬说,“仓央嘉措的写作,并非凡俗眼里的男女恋情,最起码不要习惯把个男女关系放在首位来认识人、判断人,这是浅俗的层面。仓央嘉措的内心,是战上,弱小中见出一个敢于自我牺牲的英雄。这些可不是我演绎,他的作品一定会告诉每位读者更多。”

不是史实,而是艺术创作

冯小刚的贺岁片《非诚勿扰2》捧红了一首《见与不见》的诗。网络上流传甚广的还有那首《那一世》,也被认为是仓央嘉措的作品。除此之外,各种媒体上也出现了很多被署名为仓央嘉措的情诗。

其实,《那一世》改编自朱哲琴《信徒》的歌词。《见与不见》的原名是《班扎古鲁白玛的沉默》(班扎古鲁白玛,音译,意为莲花生大师),作者是名叫扎西拉姆・多多的广州女孩儿。误解的还有《新周刊》,事后该刊在微博上进行了更正,称《见与不见》属于扎西拉姆・多多。

仓央嘉措传奇的一生是催生出如此之多“伪作”的一个原因。仓央嘉措15岁那年才被选定为五世达赖的转世灵童。仓央嘉措的世俗家信奉宁玛派(红教)佛教,这派教规并不禁止僧徒娶妻生子。而达赖所属的格鲁派(黄教)佛教则严禁僧侣结婚成家、接近妇女。十几年的尘世生活孕育了仓央嘉措诗性的灵感,也为后人大胆猜测提供了资本。

有人并不否认这点,王臣《世间最美的情郎》序言中说:“他是活佛,也是温柔的情人阳出色的诗人,爱情被他写成动人的诗歌,在藏汉各地代代流传。仓央嘉措充满矛盾、痛苦,却因爱情的照耀而华丽灿烂一生。如此,佛家人心念的、膜拜的,是一个他。人们讲述的、传承的、恋慕的,以及此刻我执念要写的,是另一个他。”

连仓央嘉措的死亡年月都是众口不一。有说,康熙帝要将仓央嘉措押解北京予以废黜。在押解途中,行至青海湖滨时,仓央嘉措去世,时年24岁;还有人说,仓央嘉措舍弃名位,周游蒙古、、印度、尼泊尔等地,后来在阿拉善去世,终年64岁。

有关他的史料少之又少,王臣也承认:“既然那个真的他不可知,不如将他的佛的本源放在心上,然后再放开我局促庸常的心,来做一回干干脆脆自顾自的嗜爱人。读他的诗,只写属于你我关于他的事。”

以仓央嘉措为题材的作品受到众多读者的追捧,他们摆放在书店畅销书架上。“这些对我的触动非常大。”龙冬说,“仓央嘉措和他的作品,毕竟是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人物,毕竟是文学史上的极其优秀的重要部分。”

不应用世俗的态度解读仓央嘉措

仓央嘉措的藏文原著广泛流传,有的以口头形式流传,有的以手抄本问世,有的以木刻本印出。中文译本海内外至少有10种,国外有英语、法语、日语、俄语、印地语等文字译本。他的诗歌不仅在文学史上享有盛誉,而且在世界诗坛上也声名显赫。

“对仓央嘉措的误读,意外地造就了一代情圣,夸大了他的情感历程,却忽略了历史的真相,尤其在汉文研究圈子里,已经以讹传讹几十年,几乎成为定论。”著名藏学家、中央民族大学藏学院院长才让太说。

在龙冬看来,习惯把男女恋情关系放在首位来认识和判断人,这是一个浅俗的层面。“已知的仓央嘉措,似乎是一个从历史背景和他的生活信仰中剥离来的仓央嘉措,已经完完全全成一个‘情圣’了。这是对他的误读。”

藏传佛教高僧对仓央嘉措评价为:“六世达赖以世间法让俗人看到了出世法中广大的精神世界,他的诗歌和歌曲净化了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他用最真诚的慈悲让俗人感受到了佛法并不是高不可及,他的独立特行让我们领受到了真正的教益!”也正因为如此,仓央嘉措在藏传佛教中一直被承认并奉为六世,把后来指定的六世达赖称为七世。

相关期刊更多

山东水利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山东省水利厅

农业经济问题

CSSCI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

冶金动力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