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第1篇

生:齐声但我已飞过。

师:好,看来同学们对这句话很熟悉。其实,历史的天空总要留下一些痕迹,供后人凭吊。你能举例吗?

生1:圆明园,让我们永记耻辱。

生2:昭君墓,让我们看到一个女子的不幸和伟大。

生3:杜甫草堂,让我们看到一代诗圣忧国忧民的情怀。

生4:武候词,让我们看到诸葛亮鞠躬尽瘁的一生。

师:同学们都说的很好,咱们今天说历史人物的事迹都是用散文形式,把刚才大家说的话放在一起就是一个排比句。

学生笑

师:咏史怀古诗,知道吗?

生:知道。

师:其实,它跟你们刚才说过的这些句子很相似,只不过是讲究韵律、平仄、水平更高罢了。

学生笑

师:好,你们都知道哪些咏史怀古类的诗?

生1:杜牧的《赤壁》。

生2:杜牧的《过华清宫》。

生3:杜甫的《咏怀古迹》。

生4:杜甫的《蜀相》。

生5: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

师:很好,看来同学们知道的怀古诗还真不少。你们能说说怀古诗常用的方法吗?

生1:一般是借写历史人物的事迹,抒发个人的感慨,如《蜀相》、《念奴娇・赤壁怀古》等。

生2:也有用历史遗迹抨击时政,抒发对王朝更潜的感慨,如《过华清宫》。

师:同学们说的都很好,其实怀古诗常采用的方法可以概括为:借古讽今,借古抒怀。

师:今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来鉴赏一首怀古诗,就是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师:同学们对辛弃疾了解多少?

生1:他是南宋爱国词人。

生2:他是历城人,也就是山东济南人。

生3: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他的词大多收在《稼轩长短句》里。

生4:辛弃疾生活的南宋时代,金军南下,山河飘零,朝廷苟安。

生5:辛弃疾一生都主张恢复中原,但却壮志难酬。

师:为什么会这样?

生6:大概是朝廷里投降派太多了。

师:还有一个因素,辛弃疾率一万余抗金起义军南归,作为抗金起义的将领,朝廷对他肯定有所提防吧。

学生点头

师:辛弃疾一生主张收复中原,却壮志难酬,于是就把一腔忠烈之气化为慷慨激昂的词。你们学过他这样的词吗?能背一下吗?

生1:学过他的《破阵子》。

学生背诵,却不熟

生2:“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师:好,背得很熟,豪放之气表达得也很到位!这首词梦里写到的战斗生活非常激烈豪迈,然而现实是怎样的?

生:可怜白发生!

师:梦境与现实的落差越大,越能表现人物感情。

师:同学们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吗?

生:这首词写于南宋高宗开禧元年,当时辛弃疾任镇江知府。

师:对,当时韩胄当权。他想对金用兵来提高自己的威望,并不是像辛弃疾一样致力于收复,所以并不积极备战,辛弃疾认为伐金一定要充分准备,不能草率从事,否则会重蹈覆辙,使北伐陷于失败。在这种情况下,辛弃疾登临北固亭,览景抒怀,写成了这首千古名篇。

师:请同学们自由地读一下这首词,感受一下作者的情怀。

学生朗读全词,教师巡视指导

师:请一位同学朗读一下这首词。

学生朗读,声音清脆柔婉

师:你们觉得她读的怎么样?

生1:好,字正腔圆。

生2:我觉得她读得太婉约了。

师:那,你觉得应该怎样读?

生2:应该读得慷慨激昂一些,因为这是一首豪放词。

该生朗读全词,读得慷慨激昂,赢得一片掌声

师:这位同学读出了这篇作品的风格。请同学们齐声朗读全词。

学生齐声朗读全词

师:同学们注意到没有,这首词用的典故比较多。

学生点头

师:典故运用得非常成功,达到了词人以古喻今的目的,这也是这首词在写作上的一个特色。你能说说都用了哪些典故吗?

生1:孙权曾经在京口建立吴都,并击退曹操军队的南侵。

师:辛弃疾对孙权怎样评价?

生2:从“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可见他对孙权的评价很高。

师: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拓宇开疆,与曹刘形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孙权确实是一个英雄。你们认为“无觅”一词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1:英雄难觅,有点遗憾。

生2:我觉得作者是在慨叹当时南宋统治集团无孙权那样的英雄人物。

师:说得好,这就是以古讽今的手法。

师:还写了什么典故?

生1:南宋武帝刘裕在京口起兵,最后建立政权。

师:词中怎样写他北伐时的英雄气概的?

生2: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师:很神气,很有气魄!

师:你怎样理解“斜阳草树,寻常巷陌”?

生1:这是刘裕起兵前的生活环境,这说明出身也很低微。

生2:出身低微并不妨碍他成就英雄业绩。

生3:“英雄不论出身”,诸葛亮、刘备都是这样的英雄。

生4:还有朱元璋。

生5:。

学生纷纷举出自己认为的英雄人物

师:同学们理解得都很深刻,举例也很好。咱们都是普通人,只要努力学习和工作,将来也可以成为英雄的,对吗?

学生笑、点头

师:如果再来读词的上片,你觉得应该读出什么样的感情来?

生1:应该读出对孙权和刘裕的赞美。

生2:应该读出对他们英雄业绩的向往。

生3:应该读出“英雄无觅”的遗憾。

师:好,那么咱们就齐声朗诵全词,读出你认为该读出的感情。

学生齐读全词,感情很充沛,也很丰富。

师:读得很好,我们在下片中继续找典故。

生1:宋文帝刘义隆草率出师北伐,全军败还。

生2:作者借此事咏叹近事,即宋孝宗隆兴元年,张浚北伐,在符离兵败的事。

师:运用这一典故有什么用意?

生1:刘义隆兵败的原因是“草率出师北伐”,根据当时的时代背景来看也可以说是辛弃疾的一种担忧。

生2:可能也是对南宋当权者的一种警告。

师:是的,虽然辛弃疾在镇江知府的任上,制作军服,派遣间谍,搜集情报,招募壮丁并进行训练,积极为伐金作准备,可是韩胄一伙当权者却政治腐败,奢靡淫乐,这怎不叫人担忧呢?

师:还有更沉痛的事吗?

生1:金主完颜亮南犯遭宋军痛击,宋却主动与金议和,错失恢复良机。

生2:拓跋焘建立的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的景象。

师:同学们,能想得出辛弃疾写下这些文字时的感受吗?

生1:辛弃疾一生主张恢复,而南宋统治者却懦弱苟安,错失痛击良机,他肯定非常遗憾,也非常愤慨。

生2:他收复中原的壮志难以实现,肯定非常痛苦。

生3:他看到中原百姓已忘记了异族入侵的耻辱,肯定非常痛心。

师:是啊,作为一个爱国词人,辛弃疾很痛苦,也很无奈。

(学生脸上现出愤愤不平之气)

师:辛弃疾认为北伐的关键在于用人,他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像他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了感慨――

生: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师:同学们看最后这一个典故。

指名一位同学读《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记载的“廉颇三遗矢”的故事

师:你们谈谈作者用这一典故的目的。

生1:作者以廉颇自况,抒发了自己老当益壮,仍不忘为国效力的耿耿忠心。

生2:廉颇之所以不被重用,主要是因为“郭开”等小人暗中使坏。

师: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这和辛弃疾是不是很相似?

生点头

生2:我觉得这一典故还抒发了辛弃疾壮志空怀,不被重用的愤慨。

师:辛弃疾曾经写过这样的两句诗“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地书”,可以说是写尽他的满腔悲愤与无奈。

师:同学们,我们来朗读词的下片,体会作者的复杂感情。

学生齐读一下,感情渐趋深沉

师:辛弃疾之所以悲愤是因为他爱国。那么,怎样才算一个爱国诗人?

生1:总是把国家利益放在首位。

生2:时时把国家、民族的命运挂在心中。

师:陆游是吗?

生:是。“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梦里都在为国杀敌!

师:岳飞是吗?

生:是。“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一腔复国之情!

师:只可惜,陆游和岳飞跟辛弃疾一样空有一腔报国之志,却无法实现,而他们都生活在南宋时期,这应该是对南宋统治集团的一个极大的讽刺吧。

出示陆游和岳飞的两首词

诉衷情

陆游

当年万里觅封候,匹马戍梁州。关河梦断何处?尘暗旧貂裘。胡未灭,鬓先秋,泪空流。此生何处?心身在天山,身老沧州。

小重山

岳飞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学生自由朗读这两首词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中语文;古典诗词;比较赏析

古典诗歌是古人抒情言事寄怀的途径之一,诗人借助周围的意象、意境来结构诗篇,花草树木、鸟兽虫鱼、日月星辰等都成了诗歌的外衣,读之意蕴绵长,美不胜收。古典诗歌的主题多是围绕人的悲欢离合,有的意象有重合的情感流露,为读者带来阅读上的困扰,容易使读者初读便断然下定义,这不利于对诗歌的深刻赏析。即便两首诗有相同之处,也不能“一概并论”,教师要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从两首诗的不同之处着手,分析两首诗歌在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技巧、语言风格等方面的不同,进而提升诗歌赏析教学的有效性。

一、围绕古典诗词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

标题是诗歌内容的指南针,通过对标题的分析,便有可能得知诗人情感、思想的指向。但对于含蓄、表意不清的标题,不能直截了当地探究到诗人要言明的内容,我们要发挥自己的想象,对作者的言外之意进行补缺,清楚诗歌的类型。诗歌的标题就像衣服,诗人无法规避与其他诗人“撞衫”的危险,面对类似的标题,有学生可能会凭借阅读经验,将正要赏析的诗歌与有相似标题的诗歌一概而论,在没有细读、深入赏析的状态下便总结主题,很多时候,这样的分析是错误的。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古典诗歌的标题进行比较赏析,让学生了解到即便题目相似,也有细微差别,内容也可以千差万别。要通过标题的细微差别进行诗歌的比较赏析,探究对比两首诗歌的独到之处。

比如,学习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通过题目,我们得知这与刚学过的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在标题上有相似之处,同样是怀古,容易给学生的阅读制造烟雾弹,使学生觉得《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与《念奴娇・赤壁怀古》同为郁郁不得志之情的抒发。为了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的内涵,教师可以从标题表现出来的两个场合入手,进行历史背景的描述、区分。随着历史事件,人物事迹的阐述,学生了解了创作两首词时不同的历史背景,也明晰了作者在构词之时的感情基调。这有利于学生对诗词内容主旨的探究。

二、围绕古典诗词的题材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题材的确定是诗人对诗词内容确定的一个大致方向。具体而言,题材的类别可以分为:山水田园诗、思乡怀远诗、咏史怀古诗、送别诗、悼亡诗、咏物诗、边塞诗、闺怨诗、爱情诗、哲理诗等等。诗歌内容因题材的不同而不同,当然,由于题材只是诗人创作内容的大致方向,因此,同一题材的诗歌,在内容上也有差异。但很多时候,教师都以题材作为核心进行诗词的讲解,而将同一题材热萆系牟钜旌雎圆患疲这不利于学生对诗词的深刻理解。在忽略了差别、专注于题材大范围的诗词讲解的高中语文课堂,学生只了解了诗词的皮毛,只知道诗词的题材,而不知在这一题材领域所学诗词同其他诗词的细微差别,学生有时遇到同类题材诗词多是套用分析方式,不能自主开展灵活分析。

例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以及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两首词皆为咏史怀古题材,内容方向大致相似,都涉及到某些历史背景、历史人物,但相比较仍有许多不同的地方。《念奴娇・赤壁怀古》这首词作于元丰十五年七月,是苏轼谪居黄州所作,词的上片是咏赤壁,词的下片是怀周瑜,最后以感慨结尾。从咏史怀古到伤怀伤己,表达对周瑜少年功名的赞誉,对自己郁郁不得志的感愧,凸显诗人内心的苦闷及思想矛盾。而《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在内容上要比苏轼这首词更加积极进取。在词的上片作者主要借京口的历史人物的业绩,含蓄表达自己内心抗敌救国的意愿和决心;词的下片主要借助对刘义隆的谴责,表明自己抗金的主张,接下来又借助廉颇抒发对南宋王朝的不满。辛弃疾诗词内容的呈现方式是:从历史到现实,再从现实到自己,表达了其誓死为国效力的决心及为恢复大业的深谋远虑。可以说,两首词都被划分在咏史怀古的题材范围内,但内容有很大差别,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赏析,学会灵活分析。

三、围绕古典诗词的意象、意境比较分析

意象是融入了诗人情感,使主观世界与客观世界融会贯通的形象。而意境是由形象描写展现的情调、境界。关于意象,不同的诗词可能涉及同一个意象,但同一意象代表的感情也不尽相同。所以,为了引导学生灵活的理解意象富含的感情意蕴,可从不同诗词所用的同一个意象的对比赏析入手。由于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两首词的意境也自然有别。例如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与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都涉及到“江山”二字,一个是“江山如画”,一个是“千古江山”,但意象透露的意蕴不同。“江山如画”侧重“画”,为引出周公瑾的雄姿英发,为赞誉做铺垫,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而“千古江山”则侧重历史性,表明逝去的不可去追,英雄无觅的悲怆感。同是“江山”一个倾向于感性化,一个倾向于理性化。

四、围绕古典诗词的表达技巧进行比较赏析

诗词的创作很讲究,从表达技巧上看,就包括表达方式、修辞手法、表现手法等,其中表达方式主要包括叙述、描写、议论、说明、抒情等。修辞手法主要有比喻、拟人、夸张、对偶、借代、双关、设问、通感、用典等。其表现手法有象征、渲染、烘托、想象、联想、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这些表达方式的类别使诗人的笔墨生花,创造出精湛的诗篇。当然,要想了解诗人创作诗词所用的表达方式的特点,教师可以围绕诗词的表达方式进行比较赏析。

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作者塑造的人物是周瑜,却首先从“千古风流人物”着笔,引出赤壁之战中的“豪杰”,然后才引出周瑜,表达了在作者心目中周瑜的重要性,这是烘托。另外,作者还用了映衬的表达方式,从周瑜的“雄姿英发”到自己的“早生华发”,表达出从怀古到伤己、从激奋到感伤的双重色彩,是作者内心苦闷及思想矛盾的折射。在这首词中,诗人还用了联想的表现手法,如,“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由公瑾想到小乔,看似是在弱化英雄,实质上是以美人衬托英雄,这首词刚柔相济,豪放中亦有柔情,而且词句也与篇首的“风流人物”相呼应。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自始至终用典意蕴深厚,具有强烈的倾向及针对性,体现了诗人鲜明的爱憎情怀。

比较赏析是最有效的赏析途径之一,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围绕诗词的标题、题材、意象、意境、表达方式进行比较阅读,比较赏析,在相同中探究区别,在区别中探究诗词的艺术气韵。

参考文献:

[1] 方浣仙.中学诗歌教学[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1982.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第3篇

四、古词曲名句名篇默写

1 (上海卷)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2 (广东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羌管悠悠霜满地。(范仲淹《渔家傲》)

3 (山东卷)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____________,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4 (江苏卷)____________,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____________高处不胜寒。(苏轼《水调歌头》)

5 (北京卷)雕栏玉砌应犹在,____________。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山映斜阳天接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范仲淹《苏幕遮》)

6 (湖北卷)____________,最难将息。(李清照《声声慢》)

7 (天津卷)____________,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周邦彦《苏幕遮》)

舞榭歌台,____________(辛弃疾《水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8 (重庆卷)____________,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姜夔《扬州慢》)

9 (福建卷)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____________。(李清照《声声慢》)

10 (安徽卷)____________,水随天去秋无际。(辛弃疾《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11 (江西卷)____________,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____________。(李煜《虞美人》)

12 (浙江卷)____________。独上高楼,____________。(晏殊《蝶恋花》)

13 (四川卷)毛泽东《沁园春·长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夸张手法写出了劈波斩浪的气魄。

[参考答案]

四、古词曲名句名篇默写

1 梧桐更兼细雨

最喜小儿无赖

2 浊酒一杯家万里 燕然未勒归无计

3 会挽雕弓如满月

斜阳草树

4 不知天上宫阙 又恐琼楼玉宇

5 只是朱颜改 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

芳草无情 更在斜阳外

6 乍暖还寒时候

7 叶上初阳干宿雨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8 自胡马窥江去后

9 如今有谁堪摘

10 楚天千里清秋

11 雕栏玉砌应犹在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2 昨夜西风凋碧树 望尽天涯路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第4篇

铁翁城遗址

在三国时代,镇江是孙权家族的故里和东吴霸业的发祥地,其地位居江东六郡之首。

孙权的祖父孙钟,吴郡富春(今浙江富春)人,早年丧父,因遭荒年迁居曲阿(今镇江丹阳),以种瓜为生,死后葬于白鹤山下。

孙权的父亲孙坚,以镇江为根据地开创江东大业,初平三年,他出征荆州,被黄祖的军士射死,其长子孙策将他归葬曲阿,其墓在丹阳的司徒,当地人称为“高陵”,又曰“大坟”。孙坚的夫人、孙权的生母吴夫人随弟吴景长期居住曲阿,死后与孙坚合葬。

孙权的哥哥孙策,继承父志,转战江东,所向披靡,军令严整,百姓拥护,不久统一了江东。孙策喜爱狩猎,一天在丹徒汝山一带打猎,被吴郡太守许贡的几个门客射伤,不久死去。临终前召见孙权,将印绶交给他,并说:“若奉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孙策死后葬于丹徒,据传,今官塘桥西侧的孙家湾,即孙氏陵墓所在之地。《乾隆镇江府志》云:“吴孙策墓,在郡城南。孙氏诸陵,坚曰高陵,在曲阿,权曰蒋陵,在中山。惟策在丹徒。”

铁翁城是镇江历史上第一座城,为孙权所建,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该城遗址位于北固山前峰,呈马蹄形,周长约1公里。唐代杜牧曾作《润州二首》,其一讲的是铁翁城:

谢诗中佳丽地,夫差传里水犀军。

城高铁翁横强弩,柳暗朱楼多梦云。

画角爱飘江北去,钓歌长向月中闻。

扬州尘土试回首,不惜千金借与君。

东吴及历代王朝,铁翁城均为政治和军事要地,孙权在铁翁城居住约4年,后迁都建业,以此为京口镇。

1993年以来,考古工作者对遗址进行了发掘,发现了城砖和南城门。现市政府及有关部门正在考虑开发和利用铁翁城,以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东吴古道

在北固山后峰南侧,有一条自西向东拾级而上的古道,叫东吴古道。北面是巨石砌成的古墙,从道底向北可到江边,向上尽头便是甘露长廊,转南可达北固山中峰、前峰,转北途经甘露寺,由祭江亭到江边,临城墙眺望江面,放眼滚滚东逝的长江。此道是孙权、后宫人员、要员登北固山商讨大事,观光揽胜的要道,曾经留下孙权、鲁肃、周瑜、刘备、赵云、吴国太、孙夫人等众多历史人物的足迹。

甘露长廊

《三国演义》中载,刘备招亲甘露寺,吴国太欲当面看刘备,孙权无奈,吩咐吕范于来日在甘露寺方丈室设宴。吕范曰:“何不令贾华率领三百刀斧手,伏于两廊。若国太不喜时,一声号举,两边齐出,将他拿下。”孙权遂唤贾华,吩咐预先准备,只看国太举动。次日果然在甘露寺设宴相婿。一会儿,赵子龙带剑而入,立于刘备之侧曰:“却才某于廊下巡视,见房内有刀斧手埋伏,必无好意。可告知国太。”玄德乃跪于国太席前,泣而告曰:“若杀刘备,就此请诛。”国太曰:“何出此言?”玄德曰:“廊下暗伏刀斧手,非杀备而何?”国太大怒,责骂孙权:“今日玄德既为我婿,即我之儿女也,何故伏刀斧手于廊下?”权推不知,唤吕范问之;范推贾华;国太唤贾华责骂,华默然无言。国太喝令斩之。玄德告曰:“若斩大将,于亲不利,备难久居膝下矣。”乔国老也相劝,国太方叱推贾华,刀斧手皆抱头鼠窜而去。

甘露长廊历经兴建,后废。1993年,镇江市政府复建局部长廊,自中峰铁塔西侧亭拾级而上,直通后峰甘露寺处,整个建筑为仿汉式样,雄伟壮观。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范文第5篇

辛词“驱使庄骚经史无一点斧凿痕”,点出了其词的特点:擅长用典。人教版必修四所选的两首词完美地把这一特点体现出来。那什么是用典呢?

用典,亦称用事或用句,在我国古典诗词中,是一种比较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过去有关人、地、事、物之史实,或语言文字,而增加词句之含蓄与典雅者,即称“用典”。刘勰的《文心雕龙·事类篇》这样诠释“用典”:“事类者,盖文章之外,据事以类义,援古以证今者也”。这就点明了用典的目的在于以古证今,以古比今,借古抒怀。用典用得巧妙、恰当,可以使诗词意蕴丰富、简洁含蓄,使表达更加生动形象,从而提高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一般而言,古典诗歌中的用典主要有以下两种情形:用事、引用化用前人诗句。

一、用事用典

用事用典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

楚天千里清秋,水随天去秋无际。遥岑远目,献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楼头,断鸿声里,江南游子。把吴钩看了,栏干拍遍,无人会,登临意。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①?求田问舍,怕应羞见,刘郎才气②。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③!倩何人唤取,红巾翠袖,英雄泪!

①晋朝人张翰(字季鹰),在洛阳作官,见秋风起,想到家乡苏州味美的鲈鱼,便弃官回乡。(见《晋书·张翰传》)②三国时许汜去看望陈登,陈登对他很冷淡,独自睡在大床上,叫他睡下床。许汜去询问刘备,刘备说:天下大乱,你忘却国事,求田问舍,陈登当然瞧不起你。如果是我,我将睡在百尺高楼,叫你睡在地下,岂止相差上下床呢?(见《三国志·陈登传》)③据《世说新语》,晋朝桓温北伐,经过金城,见自己过去种的柳树已粗过十围,便感叹地说:“木犹如此,人何以堪?”从注释上不难看出仅有50字的下片却连用三个典故。词人借古抒怀,表述自己的思想矛盾和对生活道路的抉择,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也不愿作谋求私利的许汜,却大加赞赏关心天下、雄才大略的刘备,同时感慨时光飞逝,理想无法实现。

二、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

引用或化用前人诗句用典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注释③引用桓温“木犹如此,人何以堪?”的感慨,说明词人心中怕的是时光飞逝,人也会在饱经磨难之后很快老去,我们不难从这个典故里联想到词人报国无门的感慨和壮志难酬的苦闷。

用典就其方法而言,既有明用和暗用,又有正用和反用。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里的孙仲谋、刘寄奴、刘义隆、廉颇等典故均属明用,这些都是直接点出人或事来明用;暗用则是不指明出处、不指明是谁的事迹。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用的是关于“桓温”的典故,但融化为自己的话,用得了无痕迹,让人浑然不觉。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即正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和作者本人的意思是一致的):再也找不到向孙权这样的英雄了,借以讽刺南宋统治者的苟且偷安。如《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即反用典故(典故的意思同作者本人的意思正好相反):词人不愿作追求享受的张翰。

无论用什么类型的典故及如何运用典故,典故的使用,都是有一定好处的。首先,它既可使诗歌语言精炼,又可丰富诗歌内容,增加表达的生动性和含蓄性,使诗词具有言简意丰、余韵盎然、耐人寻味的效果,增强作品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其次,有些不便说的内容,用典就可以表达得委婉、含蓄。如《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主要是通过四个影射现实的历史故事表现出来的,即刘裕、刘义隆、拓跋焘和廉颇的故事。这首词是对当时统治者的批评,因为不方便正面直说,所以用典就是最好的办法。

当然用典在增强了作品意蕴的同时,也可能会把作品弄得生涩晦暗,枯燥乏味,给我们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甚至直接影响对整个作品的鉴赏。正是这种原因,最近五年语文高考很少考“用典”这一名词术语,即使考“用典”,考题也常限于三种类型:

(1)诗词下直接标明典故出处。如(2010·全国卷二)

梦 中 作

欧阳修

夜凉吹笛千山月①,路暗迷人百种花。

棋罢不知人换世②,酒阑无奈客思家。

(注释)①本诗作于1049年,当时作者,因支持范仲淹新政而被贬到颖州。②晋人进山砍柴,见两童子下棋,于是置斧旁观,等一盘棋结束,斧已烂掉,回家后发现早已换了人间。

(考题)①这首诗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

(参考答案)因仕途失意而对前途忧虑和无可奈何的心情:希望脱离官场返回家乡的心情。

(解析)由所给典故注释可以看出:诗人前后处境的变化,由高居庙堂到贬谪异地,处境的变化自然而然会使诗人产生脱离官场返乡的心情。

(2)以考查鉴赏表达技巧的形式出现。如(2010·安徽卷)

杜 甫

岁暮远为客,边隅还用兵。烟尘犯雪岭,鼓角动江城。

天地日流血,朝廷谁请缨。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考题)②这首诗使用了多种表达技巧,请举出两种并作赏析。

(参考答案)用典,如“请缨”典出《汉书·终军传》,在诗句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借代,如“烟尘”代指边境战争;与后文的“鼓角”相应,从视觉和听觉两方面突出战争的紧张,渲染了时局的艰危。

(解析)《汉书·终军传》汉武帝想让南越王归顺,派终军前往劝说,终军请求给他长缨,必缚住南越王,带回到皇宫门前。后用“请缨”来指投军报国。“朝廷谁请缨”中暗示朝中无人为国分忧,借以表达诗人对国事的深深忧虑。

(3)以填空题的形式出现。如(2008·浙江卷)

日暮倚杖水边

水国西风小摇落,撩人羁绪乱如丝。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

尔辈何伤吾道在,此心惟有彼苍知。苍颜华发今如许,便挂衣冠已是迟。

考题①此诗颔联以屈原和白居易两位被贬异乡的古人自况,用典精当,对仗工整。

(4)直接考查用典出处,如(2011·江西卷)

清 明

黄庭坚

佳节清明桃李笑,野田荒陇自生愁。雷惊天地龙蛇蛰,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贤愚千载知谁是,满眼蓬蒿共一丘。

考题②指出颈联用典的出处。

(参考答案)《孟子》

综合以上四种类型,我们不难发现,高考题型中用典,主要基于对课本基础知识的考查,因为高中课本涉及到《屈原列传》、《琵琶行》、《滕王阁序》及《齐人有一妻一妾》。看到“大夫泽畔行吟处,司马江头送别时”这一句时,学生马上能联系《屈原列传》和《琵琶行》,进而想到屈原和白居易两位历史人物,看到“请缨”一词,也能联系到《滕王阁序》中“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一句,从而作出正确答案。

相关期刊更多

高科技纤维与应用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

科研信息化技术与应用

CSCD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中国科学院

游泳

部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国家体育总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