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元好问词

元好问词

前言:想要写出一篇令人眼前一亮的文章吗?我们特意为您整理了5篇元好问词范文,相信会为您的写作带来帮助,发现更多的写作思路和灵感。

元好问词范文第1篇

[关键词]演唱;意大利语歌曲;语音问题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05-0309-01

1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的语音问题

(一)关于元音发音的问题

在意大利语使用过程中可以发现基本上每个意大利语单词都是以元音来作为结尾的,所以学好元音是学好意大利语语音的重要方面。在意大利语中,元音只有e、o有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区别,而其他的元音发音只有一种发音方式。从这一层面而言,一个意大利语的单词中无论有多少个元音,在演唱时必须清晰的发出每个元音的读音。比如 aiuota(花坛)中连续出现了四个元音,只要我们按照元音的发音规则依次读出来就可以了。无论意大利语中元音的发音位置出现在何处位置,也不受单词的限制,除了开口音和闭口音的区别外,其他发音一致,在演唱过程中记住这一点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做意大利语发声练习时,要格外注意元音a音质最柔和,相对明亮的是e,最明亮的是,i比较暗的是o,最暗的是u。无论怎样元音扩展有何变化,特别要将其反映在声乐作品当中。比如在歌曲《绿树成荫》中,有一个元音延长六拍,这时一不留神口型就会发生变化,导致唱出的音就会含糊不清,这样听起来就会很别扭;fu也是一样的,不仅三拍一定要唱满,而且还要保持好u的口型。同时无论元音唱几拍,都要保持好元音发音的口型标准。

(二)关于大舌颤音的问题

大舌颤音在意大利语演唱过程中是经常会遇到问题,并且是比较难以避免的。这是由于在演唱的过程中必须放松下巴和舌头,舌头通过呼气等气流的冲击会发生连续颤动,进而形成大舌颤音。针对这种情况,初学者可以通过使用一定练习法来加以规避,或者通过朗读单词来练习。待可以熟练的读带有r的单词时,就可以试着将这一方法运用到声乐作品中。但是要注意的是不要急于求成,这是一项需要长期训练的过程。同时有些人在意大利语言的学习过程中,由于受方言等诸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会很难掌握意大利语中r的读音,针对这类情况有一个简单易行的方法,可以把所有的大舌颤音都用[l]音代替。虽然这种方法在发音规则是不可行的,但在歌曲演唱过程中是简单实用的。事实上,也并不是所有的意大利人对这类大舌颤音就能有效避免,所以要学习意大利语言的发音标准。

(三)关于辅音结尾的问题

除了受到旋律和节奏等干扰因素的影响外,演唱者们不能容易把握歌唱训练状态。当演唱者练习元音时,要注意口腔状态保持到一定程度后舌的稳定性,才可以进一步训练元音连接的连贯性。几乎所有的意大利单词以元音结尾,但有一些话是辅音结束。当演唱意大利歌的时候,如《Caro mio ben》中的“ben”就不是以元音结尾,这是一种意大利语言的语法现象,它的原形是bene,ben是它的省音形式。再比如amor是amore的省音形式,还有一些冠词也是以辅音结尾的,如il。针对这种情况,在演唱歌曲时一定要立足于元音,即辅音一代而过,咬字重点落在单词中最后一个元音上。当然也要注意元音后跟辅音的情况。如:《我亲爱的》很多演唱者演唱时把ben和men唱得鼻音很重,乎略了元音e,把发音重点放在了n上。正确的演唱方法是保持元音e,在两拍即将结束时注意把n轻轻带出来。对于《绿树成荫》中的一段更为明显:如果辅音m唱得时值过长,听起来就会有很重的鼻音,也不利于歌唱状态的保持,同时还需要强调的一点是这个词以辅音结尾并由元音连读的情况。

2 演唱意大利语歌曲改善语音问题的建议

(一)正确把握歌曲的旋律

音乐结构性质和具体内容是分不开的,旋律是音乐歌曲的支柱,各种各样的旋律是按一定创作模式形成的。学习一首意大利歌曲首先应注重旋律的结构分析,注意演唱风格,这可以帮助演唱者更好地理解歌曲作品,从而更好地歌唱。唱意大利歌曲元音发音练习,可以利用打哈欠的方式来进行练习,对于五个元音字母尽量保持使用舌头的变化,调和呼吸实现旋律的过渡自然,在实际歌唱变化中,要注意嘴和舌头的具体运动,才能有效掌握五个基本元音之间的连接规则。

(二)理解歌词含义并熟读

演唱意大利歌曲的有效方法是读歌词并理解歌词的内涵。当演唱者明白这首歌歌词的深刻内涵时,可以更好的达到艺术效果。如果演唱者在演唱意大利歌曲时却不知道歌词的意思,对于发音标准也是会受到影响的。比如在歌曲《多么幸福能美你》中,演唱时首先要按音节拼读歌词,要力求读准每一个发音细小的环节;Per la glo - ria d’a - do- rar - vi vo-glio a - mar- vi,o lu - ci ca - re其次要按照每个音节所对应的节拍读,速度可以慢一些。最后根据按照完整的句子,阅读并理解每个单词的含义,才能体会歌曲的真实情感。

(三)掌握适度换气的方法

在演唱意大利歌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换气的问题,如:在《我的太阳》中有一句是“暴风雨过去后,天空多晴朗!”在唱这首作品时,很多演唱者都会在“暴风雨过去后”换气。但是注意看原文歌词,doppo是一个单词中间没有逗号。如果在 e这个音后面换气就等于在一个单词之间换气,这就破坏了句子的连贯性。因此,对演唱过程的换气设计需要分析歌唱的具体意境,合理换气才能正确表达歌曲的内容,避免因为换气导致情感的连贯性和完整性受到影响。同时适度注意浊辅音的区别。因为音节与音节之间,词与词之间的凝聚力不是生硬的。一个自然的换气过渡,可以实现放松和清晰的发音,否则就会直接影响声音的清晰度和适度的情绪表达,这就需要培养正确的语音语调,合理提高演唱者的语言能力。

3 结语

许多优秀作品都是意大利语作品。但是在演唱意大利语歌曲作品时,正确的发音是很重要的第一步。只有正确的发音,才能让观众知道演唱者的音乐表达。特别是在学习的初级阶段,演唱者们开始演唱大量的意大利歌曲作品,而语音问题是演唱者最容易忽视的问题,所以在意大利歌曲演唱的过程中,合理改善意大利歌曲的语音问题是演唱的一个重要内容,加强意大利语音训练,掌握科学发声训练的技巧,才能有效改善意大利语歌曲演唱过程中的语音问题。

参考文献

[1] 赵爽.高师演唱者演唱意大利语歌曲所出现的问题及解决方法[J].北方音乐,2010(08).

[2] 鲜于越歌.如何强化美声教学中意大利语语音的发音[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2009(03).

[3] 朱娆.声乐教学中如何把握意大利语歌唱语音[J].音乐时空,2011(07).

元好问词范文第2篇

关键词:多元词汇化 隐喻 类推 情态化

反义并列双音词是指构成并列双音词的两个语素,在参与构成双音词时的义位相反或相对[1](P305)。“早晚”便是现代汉语中比较活跃的一个反义并列时间词语,《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对其释义如下:(1)早上和晚上:他每天早晚都练太极拳;(2)或早或晚:这事瞒不了人,早晚大家都会知道的。(3)时候:他一清早就走了,这早晚多半已经到家了;(4)泛指将来某个时候:你早晚上城来,请到我家里来玩。那么这些义项是怎样衍生和发展的?其演变轨迹是怎样的?各义项之间的嬗变关系如何?“早晚”是何时成词的,词化后又有哪些发展变化?本文将围绕这些问题展开讨论。

一、询问时间“早晚”的词汇化及“将来”义的衍生

“早晚”最初连用是在先秦时期,不过我们仅在《韩非子》中发现1例:

(1)举事慎阴阳之和,种树节四时之适,无早晚之失,寒温之灾,则入多。(《韩非子·难二第三十七》)

上例中的“早晚”宜解读为“过早或过晚”,在句中充当定语,是并列短语不是词。

汉至魏晋,通过《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穷尽检索到11例“早晚”连用的用例,但其语义还没有融合,可表示“先与后”“早或/还是晚”“早上和晚上”等义,如:

(2)生有早晚,禄相当直,善恶异处,不失铢分。(《太平经合校卷》)——先与后

(3)凡谷成熟有早晚,苗秆有高下,收实有多少,质性有强弱。(《齐民要术卷第一》)——早或晚

(4)尚子昔薄宦,妻孥共早晚;贫贱与富贵,读易悟益损。(陶渊明《尚长禽庆赞》)——早上和晚上

(5)是以善摄生者,卧起有四时之早晚,兴居有至和之常制。(《抱扑子·内篇卷之十三》)——时间

以上(2)—(4)例中的“早晚”仍然是并列短语,因为“包含两个语素的双音组合,在中间或前后加上别的词语(主要是虚词),意义和功能基本不变的,一般可以认定为词组,反之是词。”[2](P42)并且从语义上来看,此3例中的“早晚”表达的是一正一反两个概念,其语义还没有融合。例(5)中的“早晚”与“常制”相对举,而“常制”在魏晋时期已经是一个凝固的词,表示“旧时的形制,通常的制度”等义[3](P23-24),所以这里的“早晚”可以理解为“常规的时间”,看做短语到词的过渡,是短语到词的接口。因为据程湘清[4](P58):区别词和词组,结构标准是可靠的,意义标准显然是不能忽视的,至于对举和频率则只能作个参考,因为古人在修辞上讲究对偶,并不像后来格律诗那么严格,出现在同样句式、同样位置上的双音组合是词还是词组并不见得是一致的。

直到北朝《洛阳伽蓝记》,“早晚”才真正成词,见例:

(6)太尉府前塼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二》)

(7)有洛阳人赵法和请占“早晚当有爵否?”(《洛阳伽蓝记校注卷第四》)

《颜氏家训》中亦有类例:

(8)而旦于公庭见乙之子,问之曰:“尊侯早晚顾宅?”乙子称其父已往。时以为笑。(《颜氏家训集解卷第二》)

刘盼遂曰:此甲问乙子,乙将以何时可以枉过,乙子不悟,答以其父已往,遂成笑柄。盖六朝、唐人通以早晚二字为问时日远近之辞,洛阳伽蓝记璎珞寺:“李澄问赵逸曰:‘太尉府前砖浮图,形制甚古,犹未崩毁,未知早晚造?’逸曰:‘晋义熙十二年,刘裕伐姚泓,军人所作。’”由此可见,上3例中的“早晚”均是询问时间,表示“什么时候”,此时的“早晚”已经成词,因为在句法位置上其都位于谓词前,并且在语义上其不再代表两个相反的概念,而是两个语素合成后共同表示一个概念,用于询问时间。不过此时的“早晚”还不是副词,只是相当于现在的疑问代词。

“早晚”询问时间用法一直沿袭到唐宋,并且见次率较高,其用法可归纳如下:

(一)用于询问过去之事,如:

(9)急呼其子曰:“此曲兴自早晚?”其子曰:“顷来有之。”(《北史卷九·列传第七八》)

(10)迁又回:“和尚自离曹谿,什么时至此间?”师曰:“我却知汝早晚离曹谿?”(《五灯会元·卷五》)

(二)用于询问未来之事,如:

(11)早晚是归期,苍穹知不知。(《全唐诗·第八八九卷·菩萨蛮》)

(12)常问三命僧化成曰:“吕参政早晚为相?”化成曰:“吕给事为参政,譬如草屋上置鸱吻耳。”(《东轩笔录卷之七》)

(三)用于询问现在的时间,如:

(13)山置经曰:“日头早晚也。”师曰:“正当午。”(《五灯会元·卷五》)

上例中“日头早晚也”应该解读为“现在什么时候了”。

(四)用于反诘句,表示否定,如:

(14)怀耽十月千般苦,起坐身心早晚安。都讲阇黎著气力,如擎重担唱看看。(《敦煌变文集新书卷二》)

经云:阿娘怀子,十月间(艰)辛。起坐不安,如擎重担;饮食不下,如长病人。因此句中的“早晚”虽然仍可以今译为“什么时候、何时”,但不是疑问点,而表示的是一种反问,其意在否定。

正因为“早晚”可以询问过去、现在、将来之事,所以才具有了向“将来”之义嬗变的理据,“早晚”表示“将来的某个时候”即来源于询问将来时间的“早晚”,这种用法大约出现在元代:

(15)你如今在这里,早晚若顽劣呵,你只讨那打骂吃。(《元·关汉卿·感天动地窦娥冤 楔子》)

例(15)中前面有“如今”与“早晚”相对,表示“现在你在蔡婆婆家,以后如果顽皮将会被打骂的”,此处的“早晚”明显也应解读为“将来”义。

“早晚”表“将来”之义在明代使用已经很普遍,但是到了清代中叶以后从书面语中逐渐引退了,消失的原因,据谭耀炬[5](P40-41)是因为词汇的兴替,因为清代以后表示未来时间的“将来”逐渐占据了主导地位,其在书面共同语中慢慢取代了“早晚”,至今“早晚”只是在少数方言中还使用着。

因为“早”和“晚”是时间域的两端,可以概括指代整个时间语义场,所以“早晚”可以由表示具体的时间概念(早上和晚上、早或晚)向抽象的上位概念隐喻投射,从而引申出“一般时间”之义,又由一般向特殊隐喻投射,产生了询问时间“什么时候”之义,因此可以说,并列短语“早晚”通过两次隐喻过程完成了这次词汇化。词汇化之后的“早晚”又因为可以询问未来之事而引申出“将来”义。

二、“早晚”向“多早晚”“多咱”的发展

通过上述论证可知,询问时间义的“早晚”成词于北朝,在唐宋得到了发展,然而到元代,通过语料的检索考察发现,询问时间很少使用“早晚”,而是被“多早晚”所代替。如:

(16)(唱)你姨姨早晚在那里?(俫云)敢是请太医去了也?(正末云)多早晚去了?(俫云)早辰间去了。(《全元杂剧·无名氏·都孔目风雨还牢末【第一折】》)

(17)(秦修然云)小姐,我此去,明日多早晚来?(正旦云)你白日休要来,可在晚间来。(《全元杂剧·石子章·秦修然竹坞听琴【第一折】》)

(18)鬼力,是多早晚时候也?(鬼力报科,云)报的尊神得知,夜至三更也。(《全元杂剧·刘唐卿·降桑椹蔡顺奉母【第三折】》)

以上几例中,(16)例是用“多早晚”来询问过去之事,(17)是询问将来之事,(18)是询问现在的时间,由此可见,元代口语中的“多早晚”在意义和用法上与唐宋时期的“早晚”大致相同,两者之间具有明显的承继关系。

元代口语中会用“多早晚”替代“早晚”来询问时间这不是一个词的偶然变化,而是与一系列同类词语同步发展的结果。因为在近代汉语或之前,除了“早晚”之外,还有“大小、近远”等反义并列式复合词也可以用于询问度量,如:

(19)帝又问:“尊师饮户大小?”净能奏曰:“此尊大户,直是饮流,每巡可加三十五十分,卒难不醉。”(《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六》)

(20)于延陵授建州刺史,中谢,上问之曰:“建去京师近远?”延陵曰:“八千里。”(唐《东观奏记下卷》)

像“早晚”询问时间一样,“大小”可以询问容量,如例(19),“近远”可以询问距离,如(20)。后来“‘大小’、‘近远’等前加‘多’分别代替‘大小’、‘近远’这种疑问形式,形成了‘多大小’、‘多近远’的形式。”[5](P11)如:

(21)“那珠儿多大小?”(《朴通事谚解》)

(22)那军每说:“帖木真家里有也无?离这里多近远?”(《元朝秘史·卷三》)

(23)(末唱)妻呵!你道是我置下我死合穿,知他这土坑中埋我多深浅?(《元刊杂剧三十种·岳孔目借铁拐李还魂杂剧【第二折】》)

综观以上分析可知,元代“多早晚”代替“早晚”询问时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同类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表疑问或反诘时的发展形式一样,经历了由“正反词多+正反词”的演变路径,由此也体现了词汇发展的系统性。不过元代文献中“多大小、多近远、多深浅”这样的疑问形式并不多,而是大量使用“多大、多远、多深”这样的“多+积极义形容词”表疑问或反诘,并且这种形式一直保留到了现代汉语中,因此我们认为这类反义并列式复合词表疑问或反诘是经历了“正反词多+正反词多+积极义形容词”的演变历程的,那么“早晚”有没有遵循过这一演变模式,发展成“多早”来询问时间呢?

通过穷尽检索《汉籍全文》(第四版)明、清两代的文献发现情况不是想象得那么简单,明清两个时期询问时间的除了“多早晚”“多早”以外还出现了“多咱”①,这三个词在此期间一直共存使用着,只是使用频率不同,见下表:

多早晚 多早 多咱

明 代 4 3 31

清 代 130 10 69

由上表可知,与元代相比,明代“多早晚”的使用频率下降很多,这一时期主要使用“多咱”来询问时间,到了清代“多早晚”的使用又频繁了起来,不过这一时期的“多咱”用频也比较高,反倒是按照常理规则应该发展起来的“多早”在两个时期的见次频度都很低。

通过考察发现,明清两代使用“多咱”有明显的方言倾向。明代“多咱”的31条用例都是出自《金瓶梅词话》(24例)和《明清民歌时调集》(7例),而这两部著作的作者分别是山东的兰陵笑笑生和江苏的冯梦龙,据《汉语方言大词典》,现在的东北官话、北京官话、冀鲁官话、胶辽官话、中原官话、晋语、江淮官话、西南官话中都还使用“多咱”,因此我们推测“多咱”的使用是跟作者的方言有关系的。同样据卢志宁[7](P28-34)清代“多咱”明显体现了北方方言词的特点,因为从其出现的文献看,多数作品作者的籍贯都属于北方方言区,所以可以断定“多咱”一词主要存活于几大方言中,这也是为什么现代汉语普通话中没有“多咱”的原因所在。

那么“多早”为什么没有发展起来呢?通过文献检索我们发现这可能跟另一个同样用于询问时间的形式“什么时候”的迅猛发展有关。在元代仅发现1例用“什么时候”询问时间的用例,而到了明代一下子增到了34例,清代更是增加到了384例之多,在数量上以绝对优势压倒了“多早”,而“多大、多远、多深”等都没有遭遇这样的竞争,所以一直保留到了现在。其实,在明清时期“什么时候”跟“多早晚”同样进行了竞争淘汰,最后“多早晚”不敌“什么时候”而慢慢消失,“什么时候”成为现代汉语中询问时间的主导。

三、“早晚”向“这早晚”的发展及其偏义现象

从上面的论述可知:元代“多早晚”取代了“早晚”用以询问时间,“早晚”的“什么时候”义逐渐消失,但是通过考察发现此时“早晚”引申出了“时候”义,并开始与“这、那、喏或偌、好”等词组合,于是在元代文献中出现了“这早晚、那早晚、喏(偌)早晚、好早晚”等,吕叔湘《近代汉语指代词》[8](P363)指出“‘早晚’用作疑问词的时期,疑问的意思就含蓄在这两个对待的形容词本身上。到了‘多早晚’的形式出来之后,疑问的意思转移在‘多’字(=多少)上,‘早晚’就凝固成为一个多少跟‘时候’同义的词,这才产生出‘这早晚’这个词。”见例:

(24)老身今日且不索钱去。专在家中等候。这早晚窦先生敢待来也。(《关汉卿戏曲集·感天动地窦娥冤【第一出】》)

(25)想你当初不得志时,提着个灰罐儿,卖诗写状,那早晚也是东厅枢密使来?(《全元杂剧·无名氏·谢金吾诈拆清风府》)

(26)姐姐,好早晚了也呵。(《全元杂剧·王实甫·吕蒙正风雪破窑记【第一折】》)

(27)喏早晚不来,莫不又是谎么?(《西厢记杂剧·第四本:张君瑞梦莺莺杂剧【第一折】》)

(24)中的“这早晚”意为“这时候”,相对(25)中的“那早晚”意为“那时候”,而(26)、(27)中的“好早晚、喏早晚”则宜理解为偏指用法,言其晚,意为“这么晚”。其实“这早晚”据吕叔湘[9](P363)分析也有偏义用法,指出:“这早晚”有三个意义,一个意义是中性的,相当于“这会儿”;一个意义是言其晚,等于“这么晚”,句子里一般有副词“还”或“才”;还有一个意义是言其早,等于“这么早”,句子里一般有副词“就”,这个意义比较少见。

因为“那早晚”“好早晚”“喏早晚”使用频率不高,并且没有用开,所以本节将主要讨论出现频率很高并且一直沿用到现代的“这早晚”的意义特别是其偏义现象。

吕叔湘先生指出“这早晚”的三个意义,其中“这会儿”是其中性义,本文赞同这种观点,因为在元代文献中有很多这样的用例,如:

(28)云梅香,这早晚多早晚也?梅香云是申牌时候了。(《全元杂剧·白朴·裴少俊墙头马上【第二折】》)

(28)例中“这早晚”与“多早晚”连用,意为“这会儿什么时候了?”但是像下面例句中的“这早晚”该如何理解?

(29)这早晚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这早晚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观点,(29)、(30)中的“这早晚”均是偏义用法,前例言其晚,后例言其早。但是“言其晚或早”是“这早晚”本身所具有的意义还是句子本身所具有的意义呢?下面通过变换来寻求答案。

A.去掉“这早晚”,句子“言其晚或早”之义有否丧失?

(29’)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29’)、(30’)中去掉“这早晚”之后,虽然语句的通顺度降低了,但仍是合法的句子,重要的是“言其晚或早”的语义并没有消失,句子依然传达着说话者觉得时间晚或早的态度。

B.用“现在,十点,此时”等时间词语来替换“这早晚”,句子“言其晚或早”之义有否改变?

(29’’)(现在/此时/十点)还没得早饭吃,兀的不饿杀我也。(《全元杂剧·费唐臣·苏子瞻风雪贬黄州【第三折】》)

(30’’)(黛玉)因说道:“(现在/此时/十点)就跑过来作什么?”宝玉说道:“这还早呢,你起来瞧瞧罢。”(《红楼梦【第二十一回】》)

通过观察便会发现,替换其他时间词语时,句子的“言其晚或早”之义照样是存在的,如果按照吕先生的观点,那么“现在、十点、此时”等都应该具有“晚或早”的义项,而显然这是违背语言事实的。

因此,我们认为(29)、(30)的“言其晚或早”之义是句子本身所具有的语义,是语境义,并不是“这早晚”所具有的词汇义。

那么如果“这早晚”与具有“言其晚或早”语义的句子不断共现,随着共现频率增高,语义积淀会不会出现语境吸收,从而使得“这早晚”产生“晚或早”的义项呢?

借助《汉籍全文检索》(第四版)对元代文献进行了检索,共得到“这早晚”有效用例325例,其中表示“这时候”义的“这早晚”有247例,有“言其晚”之义的句子78条,没有1例是“言其早”的②,并且表示时间晚的句子重复率非常高,大多是“这早晚不见……”“这早晚不来……”“这早晚怎生……/怎生这早晚……”“这早晚才……”“这早晚还……”等句式,况且因为副词“还、才”本身便可以“言其晚”,所以当“这早晚”与之共现的时候,也可以理解为“这时候”,因此语境吸收一说不成立。另外元代后,“这早晚”的使用频率就逐渐减少,至今只是在少数方言中才使用以表示“这时候”之义。最后《汉语大词典》《现代汉语词典》在释义“早晚”时也没有“早”和“晚”两个义项,这也表明编大词典的学者的语感与我们基本一致,没有感到“早晚”的这种临时的语用义可以重新分析为两个定型的新义项。

因此吕先生所说的“言其晚或早”,是将句子本身的语义归结到句中某个词语的身上,是不正确的。原因有三:(1)将词语在特定的句子中才具有的临时语用义归结为脱离语境也有的词汇-语法义;(2)将“早晚”与“多少”两类发展结果不同的反义复合词混为一类了③;(3)所举的例子实在太少,尤其是表示“早”,如果真要归纳出这样一个义项,那么就必须作大规模的调查,并作出精确的统计。

四、时间副词“早晚”的形成

前三节分析了询问时间“早晚”的词汇化,及其如何向“多早晚”“这早晚”发展的历程,厘清了“早晚”发展脉络之一。下文将着重分析并列短语“早晚”的副词化及其向情态义的发展概况。

关于副词“早晚”的源结构,学界有不同的看法。或认为副词“早晚”是由询问时间的“早晚”演变引申而来的,或认为是由“早或晚,早还是晚”的并列短语“早晚”词汇化而来。经过文献考察,我们赞同后一种说法,因为“早晚”经历了“早或晚,早还是晚”“不管早还是晚”“不管怎样,反正”这样的演变路径,下面具体阐释。

关于“早晚”的初始义参看例(1)—(4),此不赘述。时间副词“早晚”最早用例出现在《敦煌变文集》中,如:

(31)不要称怨道苦,早晚得这个新妇,虽则容貌不强,且是国王之女。(《敦煌变文集新书卷四》)

上例中的“早晚”已经副词化,其原因在于:第一,句法结构上,“早晚”位于动词前的状位,这是副词化的典型句位;第二,语义融合,上例中的“早晚”不再是其语素义的简单加合,而是经过整合后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并增加了交际职能,含有说话者的主观态度,表示“不管怎样,总归”的肯定语气。综上二因,可断定(31)中的“早晚”已经是典型的时间副词。

除了上例之外,唐代诗词中也有见例,如:

(32)早晚东归去,同寻入石门。(《全唐诗·第八四一卷·荆门病中寄怀贯微上人》)

上例“早晚”都是典型的时间副词,用在谓词性成分前,是整个述语的修饰限制成分,在意义上应该理解为“总有一天,不管怎样”。

宋元明清时期,时间副词“早晚”发展得更加成熟,如:

(33)后有二子:长曰殊哥,小曰青哥,早晚必有太子。今月十一日,想已册立了当。(《大宋宣和遗事·贞集》)

(34)你吃这酒,早晚带累我。不要你在城市中住,则今日便与我村里庄儿上住去,你好歹断了这酒者。(《全元杂剧·高文秀·好酒赵元遇上皇【第一折】》)

(35)吾闻袁公路久镇淮南,兵多粮广,早晚将为天子。(《三国演义·第十六回 吕奉先射戟辕门 曹孟德败师淯水》)

(36)问他家庄客,又说有事去了,不得知到那里去,早晚一定回来,因是家下无人,不好留客。(《儿女英雄传第十七回 隐名姓巧扮作西宾 借雕弓设局赚侠女》)

上四例中的“早晚”与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已经基本一致,其经常与“必、将、一定”等词共现,共同表达说话者肯定的语气,表示“不管怎样,总归(什么事必定会发生)”之义,带有一定的主观情态。

五、结语

一般的词汇化都是沿着单一路径演变,但有一些词汇化现象却沿着两条或可能更多不同的路径发展,存在多重路径(multiple paths)的演变。这种多重的演变即“多元词汇化”,“早晚”就属于其列。“早”和“晚”是汉语中的一组反义词,在先秦时期二者就连言而用,在由并列短语到词的演变中同样经历了“多元词汇化”的过程。其发展轨迹大致可以图示如下:

由上图可知,并列短语“早晚”的词汇化是沿着两条不同的途径进行的。其一:“早晚”在魏晋时期已经出现了词的雏形,到了北朝才真正获得词的地位,用来“询问时间”,这一用法繁盛于唐宋时期,然而到了元代,由于表疑问的“正反词”向“多+正反词”形式的发展,“早晚”也发展成了“多早晚”,此时疑问转移到了“多”身上,“早晚”便演变出“时候”义,并跟“这、那、好、喏”等组合成“这早晚、那早晚、好早晚、喏早晚”。到明代由于双音化影响,“早晚”合音为“咱”,“多早晚”变成“多咱”,至今沿用于几大方言中。其二:“早晚”的副词化。并列短语“早晚”的副词化发生在唐代,虽然是继询问时间的“早晚”之后词化的,然而二者之间不存在渊源、纽带关系,副词“早晚”也是从并列短语“早晚”词化而来的,而不是询问时间义的引申,二者同源异路,是沿着两条不同的路径发展的。

(本文为上海市高校优秀青年教师资助计划“汉语并列式双音时间副词的词汇化及相关问题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ZZTH12007。)

内文注释:

①卢志宁(2003)认为“多咱”是“多早晚”的合音,并对此进行了考察和阐释,我们觉得其论证是合理的,因此不再赘述,详见其文。

②我们在清代才找到“言其早”的例句。

③吕叔湘先生对“多少”也进行了分析,“多少”最后是衍生出了“多”和“少”这两个义项的。

引文注释:

[1]丁喜霞:《中古常用并列双音词的成词和演变研究》北京:语文出版社,2006年版。

[2][4]程湘清:《汉语史专书复音词研究(增订本)》,北京: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3]占云芬:《单音反义形容词组合A1A2式相关问题研究》,上海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9年。

[5]谭耀炬:《“早晚”一词将来义探源》,语文研究,2002年,第2期。

[6][7]卢志宁:《近代汉语中的“早晚”与“多咱”》,河北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

文,2003年。

元好问词范文第3篇

关键词:小学英语;音标教学;重要性;方法

小学生要不要学习音标?多年来这样的问题一直困扰着广大英语教师和英语教育界的不少专家。笔者认为,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英语语音的学习应占据重要的地位,尤其是在作为初学者的小学生当中。而语音教学就会涉及音标教学。 教育界对音标教学是否在小学实施的讨论很多。北京师范大学的王蔷教授指出 “不少小学生就是因为学不会音标或记不住单词而掉队,以致放弃英语学习”。

笔者经过分析认为,其实他们的话都没有错。因为前面两位专家说的是口语的习得,即以英语作为母语的学前儿童学习语言是不需要音标的。但回过头来看看我们小时候学习母语(汉语)的情形:从婴儿到上幼儿园,我们学会了说话,日常的事情没有听不懂的,也没有不会说的,这就是习得。上幼儿园和小学后开始认字,学习课文,这时候开始学习汉语拼音。学会拼音后,读写能力提高也快多了。这就告诉我们一个语言学习的规律:口语靠习得;而学拼音是认字和读书的工具。

而后面两位专家指的是在校学生(往往是高年级学生)在认读英语单词、朗读英语课文时,当然就要学音标了。因此,不是不能教音标,而是什么时候教的问题。笔者主张小学英语入门阶段先不教音标,专门训练日常口语。等到入门训练阶段已过,学生养成了听说习惯之后再开始教音标。这时音标就成了认读、 拼写单词的好工具。五六年级不失为学习音标的好时机。

国家教育部 《关于积极推进小学开设英语课程的指导意见》中,也明确指出: “小学开设英语课,要重视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一定的语感和良好的语音、 语调基础。……”要打下良好的语音、 语调基础,在学生认读、 拼写单词的过程中是离不开音标教学的。

在小学高年级阶段,随着词汇量的加大、 课文内容的加深,如果不进行音标教学,就会给学生带来以下坏习惯:

(1)有一些学生用汉字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这不利于学生准确地听说英语词汇,不利于学生掌握单词的音与形的联系。学生说出来的英语汉语味很浓,听起来别扭生硬,严重影响学生学好英语的自信心。会给今后的英语学习带来极大的困难,尤其是在听说方面。

(2)绝大部分学生学习英语单词仍只限于跟着教师认读。单词的学习变成死记硬背,这不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因为英语字母的发音是有规律的,学了音标,掌握了规律,记单词就很容易了。机械记忆单词,时间花费很多,却没有很好的效果。因为这些学生不能很好的把音形结合起来,不能找出发音规律。

(3)很多学生不会预习、复习。相当一部分学生至今不会用英汉词典。一些配备了英汉词典的学生,只会查单词的意思,而不能根据音标准确地读单词。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性。如果学生掌握了音标,而教师又用音标来进行词汇教学,那么情况截然相反:

(1)学会音标降低了学生们在学习单词、 句子中的难度,记单词会变得比较容易。 特别是复杂的单词,只要按读音就可以拼出来了。国际音标是用来给单词注音的,能起到有效记忆单词的效果。

(2)学会音标后有利于学生自学英语。学好了音标,通过查字典学生就能独立预习字词,英语学习从此走上减负高效的 “高速路”。

(3)学会音标后学生就不会用汉字或汉语拼音给英语单词注音。这样就能攻克单词的朗读关和拼写关,不会使将来的学习步入误区。所以,笔者认为在小高阶段,音标是很有必要学习的,音标可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发音规则。而到了五六年级,学生对字母的发音已经有了相当感觉,此时系统教音标正好趁热打铁。

单纯的音素认读、 记忆,和反复拼读练习确实比较乏味。如果不在教法上多做文章,小学生是不会感兴趣的笔者经过多年的教学实践,探索出了用儿歌教英语音标的方法,而且在教学实践中也取得了很好效果(儿歌如下)。英语音素四十八,元音、 辅音两分家。元音共有二十个,发音气流不阻碍。单、双元音吵了架,各立门户为两家。一个音素单元音,两个音素双元音。单元音有两儿子,长元音和短元音。长元音,有5个,带条尾巴发长音;短元音,有7个,发起音来短而快。长、短元音比较读,记得牢,不会忘。双元音,有8个,要发准,两个音素发到位。辅音是个大家庭,样子怪,成员多,发音气流受阻碍。清辅音有11个,发音声带不震动;浊辅音有17 个,发音声带需震动,清、浊朋友有10 对,请把他们比较读,学得快,记得牢。四十八个小音标,团结如初一家人。同学们,要勤练,要巧记,关键口型要到位。有困难,问同学,找老师,早、晚花它十分钟,个个都是咱朋友。掌握技巧与方法,学好音标没问题。这首琅琅上口的儿歌,生动形象地说明了:

(1)音标的分类。分为元音和辅音两大类。元音又分为单元音和双元音,单元音又包括长元音和短元音;辅音分为清辅音和浊辅音。

(2)各种音标的个数。元音共20个,单元音12个,短的5个,长的7个。双元音8个。辅音共辅音共28个,清、浊辅音成对的有10对(当然,新的国际音标数与此处不同)

(3)各类音标的发音方法和区别。元音发音时气流在口腔中不受阻碍,而辅音要受阻碍。短元音发起音来短而快。长元音带条尾巴发长音。清辅音发音声带不震动,浊辅音发音声带需震动。

元好问词范文第4篇

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已越来越受重视,数学应用试题已成为各地中考的热点之一.这些问题从学生熟悉的社会热点或实际生活中选材,使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实现了考查学生应用能力的目的.解答应用性问题没有万能的、固定的方法,在解答中要因题而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它们还是具有共同的解题思路,我们可以把解答应用性问题思路破译分解为四个步骤:阅读理解、建立模型、模型求解、回归实际.下面将结合例题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 典型例题

1. 数与式型应用题

数与式是初中数学中最基本也是最核心的内容之一.它的应用非常广泛,在人们日常的生产生活、市场经营、生态环保等各个领域都有范例.

例1甲乙两人两次在同一粮店购买粮食(假设两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不同),甲每次购买粮食100千克,乙每次花去100元,设甲、乙第一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为x元/kg,第二次购买粮食的单价为y元/kg.(1)用含x、y的代数式表示甲两次购买粮食共需

元,乙两次共购买粮食kg,若甲两次购买粮食的平均单价为Q1元,乙两次购买粮食的平均单价为Q2元,则Q1=,Q2=.

(2)若规定谁两次购买粮食的平均单价低,谁的购买方式就更合算,请你判断甲、乙两人的购粮方式哪一个更合算些,并说明理由.

解析:(1)100x+100y,+,Q1=,Q2=

(2) Q1-Q2=-=又x+y>0

>0Q1-Q2>0即Q1>Q2

故乙的购粮方式更合算.

评注本题考查学生利用数与式这一数学模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首先要列代数式,然后用适当的方法作比较.比较两式大小的方法有:作差法、配方法、倒数法等.

巩固练习小明的父亲上周五买进某公司股票1000股,每股27元,下表为本周内每日该股票的涨跌情况.(单位:元)

根据上表回答问题:

① 星期三收盘时,该股票每股多少元?

② 本周内该股票收盘时的最高价,最低价分别是多少?

③ 已知买入股票与卖出股票均需支付成交金额的千分之五的交易费,另外还需付成交额千分之一的交易税,若:小明的父亲在本周五以收盘价将全部股票卖出,他的收益情况如何?

2. 方程(组)型应用题

这类问题常把一个数学问题放在一个很有生活气息的背景中,较好地体现了“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的数学学习方法,考查了学生进行综合分析、提取信息,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

例2(2010年湖南株洲市)老师布置了一个探究活动作业:仅用一架天平和一个10克的砝码测量壹元硬币和伍角硬币的质量.(注:同种类的每枚硬币质量相同)

聪明的孔明同学找来足够多的壹元和伍角的硬币,经过探究得到以下两个探究记录:

请你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计算出一枚壹元硬币多少克,一枚伍角硬币多少克.

解析设一枚壹元硬币x克,一枚伍角硬币y 克,依题意得:5x+10=10y15x=20y+10 解得:x=6y=4

答:一枚壹元硬币6克,一枚伍角硬币4克.

评注本题要求理清已知量和未知量,找出等量关系,列出相应的方程求解.天平问题一般反映的是相等关系,常用方程来解决.

巩固练习(2010年浙江嘉兴市)根据以下对话,可以求得小红所买的笔和笔记本的价格分别是()

(A) 0.8元/枝,2.6元/本

(B) 0.8元/枝,3.6元/本

(C) 1.2元/枝,2.6元/本

(D) 1.2元/枝,3.6元/本

3. 不等式(组)型应用题

生活中的不等关系是普遍存在的,许多现实问题很难确定具体的数值,但可以求出或确定某个量的变化范围,从而对所研究的问题有一个比较清楚的认识.市场营销、生产决策和社会生活中有关统筹安排、最佳决策、最优化等问题常用不等式(组)来解决.

例3(2010年江苏泰州市)近期以来,大蒜和绿豆的市场价格离奇攀升,网民戏称为“蒜你狠”“豆你玩”.以绿豆为例,5月上旬某市绿豆的市场价已达16元/千克.市政府决定采取价格临时干预措施,调进绿豆以平抑市场价格.经市场调研预测,该市每调进100吨绿豆,市场价格就下降1元/千克.为了既能平抑绿豆的市场价格,又要保护豆农的生产积极性,绿豆的市场价格控制在8元/千克到10元/千克之间(含8元/千克和10元/千克).问调进绿豆的吨数应在什么范围内为宜?

解析设调进绿豆x吨,根据题意,得

16-≥8,16-≤10. 解得 600≤x≤800.

答:调进绿豆的吨数应不少于600吨,并且不超过800吨.

评注本题考查的主要知识是用不等式表达生活中的不等关系以及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建模能力.解此类问题的方法是:遇到在什么范围或题中出现不超过、不少于、至多、最少等字眼时呈现的是不等关系,常列不等式或不等式组解决问题.

巩固练习(2010年福建福州市)郑老师想为希望小学四年(3)班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了解到某商店每个书包价格比每本词典多8元.用124元恰好可以买到3个书包和2本词典.

(1) 每个书包和每本词典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 郑老师计划用1000元为全班40位学生每人购买一件学习用品(一个书包或一本词典)后.余下不少于100元且不超过120元的钱购买体育用品.共有哪几种购买书包和词典的方案?

4. 函数型应用题

函数应用问题涉及的知识层面丰富,解法灵活多变,是考试命题的热点问题.解答此类问题,一般都是从建立函数关系入手,将实际问题模型化或结合函数图象来挖掘解题思路.

例4(2010年湖北荆州市)国家推行“节能减排,低碳经济”政策后,某环保节能设备生产企业的产品供不应求.若该企业的某种环保设备每月的产量保持在一定的范围,每套产品的生产成本不高于50万元,每套产品的售价不低于90万元.已知这种设备的月产量x(套)与每套的售价y1 (万元)之间满足关系式y1=170-2x ,月产量x(套)与生产总成本y2 (万元)存在如图所示的函数关系.

(1) 直接写出y2与x之间的函数关系式;

(2) 求月产量x的范围;

(3) 当月产量x(套)为多少时,这种设备的利润W(万元)最大?最大利润是多少?

解析:(1)y2=500+30x

50x170-2x≥90

解得:25≤x≤40

(3) W=x•y1-y2=x(170-2x)-(500+30x)=-2x2+140x-500

W=-2(x-35)2+1950

而25

即月产量为35件时,利润最大,最大利润是1950万元.

评注初中代数中求极值常有两种情况:①在一次函数的区间内求极值②在二次函数的区间内求极值.解这类题的方法是对问题的审读和理解,掌握用一个变量的代数式表示另一个变量,建立两个变量间的等量关系,同时从题中确定自变量的取值范围.注意运用函数的增减性、数形结合等方法来解题.

巩固练习(2010年重庆市)今年我国多个省市遭受严重干旱.受旱灾的影响,4月份,我市某蔬菜价格呈上升趋势,其前四周每周的平均销售价格变化如下表:

进入5月,由于本地蔬菜的上市,此种蔬菜的平均销售价格y(元/千克)从5月第1周的2.8元/千克下降至第2周的2.4元/千克,且y与周数x的变化情况满足二次函数y=x2+bx+c.

(1) 请观察题中的表格,用所学过的一次函数、反比例函数或二次函数的有关知识直接写出4月份y与x所满足的函数关系式,并求出5月份y与x所满足的二次函数关系式;

(2) 若4月份此种蔬菜的进价m(元/千克)与周数 所满足的函数关系为m=x+1.2,5月份的进价m(元/千克)与周数x所满足的函数关系为m=x+2.试问 4月份与5月份分别在哪一周销售此种蔬菜一千克的利润最大?且最大利润分别是多少?

(3) 若5月的第2周共销售100吨此种蔬菜.从5月的第3周起,由于受暴雨的影响,此种蔬菜的可供销量将在第2周销量的基础上每周减少a%,政府为稳定蔬菜价格,从外地调运2吨此种蔬菜,刚好满足本地市民的需要,且使此种蔬菜的价格仅上涨0.8a%.若在这一举措下,此种蔬菜在第3周的总销售额与第2周刚好持平,请你参考以下数据,通过计算估算出a的整数值.

(参考数据:372=1369,382=1444,392=1521,402=1600,412=1681)

5. 方程与不等式综合型应用题

解决此类问题的关键是找准题目中的等量关系和不等关系,分别列出方程(组)和不等式(组).

例5(2010年福建福州市)郑老师想为希望小学四年(3)班的同学购买学习用品,了解到某商店每个书包价格比每本词典多8元.用124元恰好可以买到3个书包和2本词典.

(1) 每个书包和每本词典的价格各是多少元?

(2) 郑老师计划用1000元为全班40位学生每人购买一件学习用品(一个书包或一本词典)后.余下不少于100元且不超过120元的钱购买体育用品.共有哪几种购买书包和词典的方案?

解析(1)设每个书包的价格为x元,则每本词典的价格为(x-8)元.根据题意得:

3x+2(x-8)=124

解得:x=28.

x-8=20.

答:每个书包的价格为28元,每本词典的价格为20元.

(2) 设购买书包y个,则购买词典(40-y)本.根据题意得:1000-[23y+20(40-y)]≥100,1000-[28y+20(40-y)]≤120.

解得:10≤y≤12.5.

因为y取整数,所以y的值为10或11或12.

所以有三种购买方案,分别是:

①书包10个,词典30本;

②书包11个,词典29本;

③书包12个,词典28本.

评注本题是一道典型的方案设计题,特别是第(2)问,学生只要抓住总资金不超过1000元和购买体育用品的费用不少于100元且不超过120元这两个不等关系,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列出一个不等式组来确定购买书包的个数的取值范围.

巩固练习(2010年浙江嵊州市)为支持玉树抗震救灾,某市A、B、C三地现分别有赈灾物资100吨、100吨、80吨,需全部运往玉树重灾地区D、E两县,根据灾区情况,这批赈灾物资运往D县的数量比运往E县的数量的2倍少20吨.

(1) 求这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的数量各是多少?

(2)若要求C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为60吨,A地运往D的赈灾物资为x吨(x为整数),B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数量小于A地运往D县的赈灾物资数量的2倍,其余的赈灾物资全部运往E县,且B地运往E县的赈灾物资数量不超过25吨,则A、B两地的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的方案有几种?

(3)已知A、B、C三地的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的费用如下表:

为即时将这批赈灾物资运往D、E两县,某公司主动承担运送这批赈灾物资的总费用,在(2)问的要求下,该公司承担运送这批赈灾物资的总费用最多是多少?

6. 统计和概率型应用题

统计、概率的内容与生活联系非常紧密.统计主要是考查统计思想方法,同时考查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处理数据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概率是和实际结合非常紧密的数学知识,可以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作出判断,如解释摸奖、判断游戏活动的公平性、保险公司不亏本等.

例6 (2010年四川达州市)上海世博会自开幕以来,前往参观的人络绎不绝.柳柳于星期六去参观,她决定上午在三个热门馆:中国馆(A),阿联酋馆(B),英国馆(C)中选择一个参观,下午在两个热门馆:瑞士馆(D)、非洲联合馆(E)中选择一个参观.请你用画树状图或列表的方法,求出柳柳这一天选中中国馆(A)和非洲联合馆(E)参观的概率是多大?(用字母代替馆名)

解析由上可知,共有6种等可能情况,其中选中A和E的情况只有1种,所以,选中中国馆(A)和非洲联合馆(E)参观的概率P=.

评注本题是采用学生熟悉的生活问题为背景的统计型问题 ,难度不大,可以借助列表法和树形图计算事件的概率.题中以参观世博使学生产生亲切感,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初中部分求概率的方法有两种:①画树状图②列表.

巩固练习(2010福建莆田)在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装有四个分别标有数字1,2,3,4的小球,它们的形状、大小、质地等完全相同.小明先从盒子里随机取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为x;放回盒子摇匀后,再由小华随机取出一个小球,记下数字为y.

(1) 用列表法表示出(x,y)的所有可能出现的结果;

(2) 求小明、小华各取一次小球所确定的点(x,y)落的反比例函数y=的图象上的概率;

(3) 求小明、小华各取一次小球所确定的数x、y满足y<的概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能力是数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当然应当成为数学教学目的中的“重中之重”.在教学中可通过大量的“数学建模”的活动和教学,引导学生走向数学的殿堂.增强学生数学应用意识,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不仅能克服对数学的厌学、怕学现象,而且能激发学生学好数学的内在动机,这对提高学生的素质及以后的进一步学习有着深远的意义.

巩固练习答案1. (1) 25元(2) 最高28元,最低25元(3) 收益889.5元

2. D

3. (1) 每个书包的价格为28元,每本词典的价格为20元.(2)有三种购买方案,分别是:①书包10个,词典30本; ②书包11个,词典29本;③书包12个,词典28本.

4. (1)y=-0.05x2-0.25x+3.1. (2) 4月份销售此种蔬菜一千克的利润在第1周最大,最大利润为0.55元;5月份销售此种蔬菜一千克的利润在第1周最大,最大利润为1元.(3)a的整数值为8

5. (1) 180,100(2) 五种 (3) 当 时,总费用有最大值为60390元

元好问词范文第5篇

自学也就是要注意好以下几个方面:

预习

充分利用好正式开始单元授课前的预习时间,完成充分而且有效的预习。预习不是记单词,不是把资料上的搭配等的讲解转到课本上面。预习,必须清楚目的。预习,英文中对应的词应该是 preview,学过构词法的都知道pre-是个什么意思的前缀。就我个人的观点来看,预习的内容分为两大块:词汇的预习以及单元内容的预习。对于词汇的预习:1.高一年级的话,这一部分我更倾向于建议学生花大概10来分钟做个简单的预习,读一读,看能不能都读出来,瞄一瞄,注意一下这个单元的词汇主要是涉及到哪些方面的。2.高二年级的话,这一部分我则倾向于建议学生在预习时,找时间去词典中看下单元里面设计的一些动词和形容词有没什么搭配,不管是否用到,先写上。不过这样一来,词汇部分的预习要花的时间就要求很多了。

关于单元内容的预习:1.了解和熟悉单元话题,在预习的时候,建议学生注意每单元前面的goals,它是很好的指示。2.预知每部分的大体内容,要预知的话,当然就是要去读单元的文字和图片内容,每个部分都应该要涉及下,不能只去看下每个单元的主题阅读文章。在做这一部分内容的时候,需要注意,课本才是基础,资料、工具书都是辅助的工具。为了把课本的内容弄明白,我们才需要看词典,看资料,看教辅。3.找出文章中不太清楚的部分,作为听课的重点和难点部分。

听课

说到听课,首先当然要清楚高中英语的授课结构。一般来说前面的warming up、listening、speaking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就是课文的阅读,有时候会带上integrating skills 部分的阅读;第三部分是语法部分,其他的可能就是具体的练习课了。

听课的效率是多方面决定的,比如预习的充分与否,上课精力集中与否,是否科学而又做好了课堂的笔记。这里不得不提到一点,作为一个学生,为了获得高的课堂学习效率,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去和老师做好配合。因为很多时候,老师随口而出的并不是备课时候的内容,积极的回答、配合会更有效刺激讲台上的老师,也许正是由于你们的活跃,打开了讲台上老师的思绪,相应的你们也会收获到一节高质量的授课。可以设想如果从一踏入教室,同学都懒懒散散地,老师也许刚好情绪也不太高(老师也是一个普通人,也得面对课堂之外的很多难题),那么就很难保证教学的效果。笔记是一定要做的,而且要会做。虽然每个老师的看法都不一样,有的老师主张集中精力在听课上,有的老师又特别在意笔记。但是我觉得就英语课堂来说,笔记是需要认真对待的。 那笔记需要记什么呢?

一记课堂上的重点内容。一般这种情况,老师都会有些特殊的方式去提醒你,比如反复强调,比如刻意停顿,比如一个很少板书的老师在黑板上板书的时候,总之稍微细心点,你就会发现这一个个感叹号!二记课堂上的疑问或者未解决的问题。就算预习再充分,或者说听课再仔细,你也会发现,在跟着老师去理解课文的时候,你总会有这样或者那样的疑问等待着解决。这时候要么你大胆点,勇敢打断老师的讲话,诚恳地请老师解答(不要介意这样会打断课堂的持续,其实大多数老师都是非常喜欢、欣赏这样的提问方式的),或者你觉得实在不合适这样提问,你可以用你所专用的特殊的标记标注一下,下课后自己去解决或者去请教。有时候老师在讲课的时候也会给你提出很多东西,但不深入,而把任务留给你的课外,这样的东西也是需要标注下来的,甚至有些时候,老师会粗略总结一下,而你对以前学过的东西印象也不太深刻了,下课后1-2分钟是可以搞定的。但是前提是下课后你还记得起来,还有这样一个个未完成的“结”。

三、课后巩固

1.练习

这个我相信不必再强调它的重要性,这是对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自觉去做相关的练习题目,可以检验自己课堂所学,找出自己的薄弱之处,关键是听课的时候就更有针对性了。做足够多的练习,可以真正起到检测和实际操作的目的。如果仅仅是搬下答案,那是应付老师,欺骗自己;而对着答案然后稍微思考一下,是很难领悟到实际操作中会遇到的困难和缺陷的真正所在的。练习做完,答案一对就扔桌子里面去,而缺少了对本次练习的总结,不去探究错误的原因之所在,这样也是不可取的。前面提到的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不是摆设,如果你稍微研究一下错题,你会发现有些题目是自己不小心看错了单词,有些题目是把句子的结构理解错了,有些题目是因为课本的知识点没把握牢,有些题是出现了超纲的词汇,而有些题则可能得归罪于定式思维。这样稍微一总结,有些题目,稍微查下词典自己也就解决了,而有些题目解决不了,这样听课的时候重点就更突出了。老师讲解这些练习的时候,一方面要注意这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另一方面,如果对于自己已经解决的问题,可能你会发现老师讲到一些你没有想到的东西或者是老师的思路和你不一样,这个时候是不是该仔细听下去呢?看过这些,现在你还认为“不做练习或者抄下答案”能解决这些问题吗?

温故知新

相关期刊更多

中日友好医院学报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

学生之友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黑龙江省教育厅

北京支部生活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北京日报报业集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