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低风险投资市场

低风险投资市场

低风险投资市场

低风险投资市场范文第1篇

(一)产品生命周期理论

1966年,美国哈佛大学教授R•Vernon基于M•Posner(1961)的“技术差距”理论,在《产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与国际贸易》一文中提出产品生命周期理论[1]。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假设产品都要经过引入阶段、成长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这些阶段的划分,以产品销售额增长曲线的拐点为标志。在引入阶段,新产品被投放到市场中,此时市场上的产品差异小,消费者对产品缺乏了解,除了少数追求新奇的顾客外,几乎无人购买该产品。因为买家的迟疑,其销售额增长缓慢。当产品逐渐被消费者与市场接受,在市场上站住脚并且占有一定市场份额时,消费者将大量涌入该产品市场,产品开始进入成长阶段,这一阶段的销售额增长迅速。当市场有效需求和供应基本平衡,销售额的增长会放缓,产品进入成熟阶段。此时,产品生产规模扩大,变为大批量生产,市场销售量趋于稳定。当消费者的消费习惯发生改变或是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市场上出现新的替代品时,产品进入了衰退阶段。市场上已经老化了的产品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而被市场上其他具有更好性能以及更低价格的新产品替代。进入衰退阶段的产品销售量逐步减少,销售额会持续下降,直到该产品完全撤出市场。

(二)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

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原理,是指企业应根据产品或企业的不同发展阶段所面对的不同经营风险,制定出具有与经营风险大小相反的财务风险战略。企业或产品特定发展阶段制定的经营战略决定了经营风险的大小,而企业的资本结构则决定了财务风险的大小,企业的总风险由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共同决定。从逻辑上看,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的搭配方式可分为四种类型: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但在现实情况中,有两种是无法实现的,即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的搭配,以及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的搭配。分析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搭配方式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之前,需要注意的是:同一种筹资方式,对投资人与企业而言,它所带来的财务风险是不同的。就企业筹集权益资金而言,由于法律上企业没有必须偿还权益投资的义务,并且在股利分配上可以根据企业经营状况以及现金流量制定股利分配政策,给股东的分红可以酌情考虑有无以及多寡,权益筹资方式具有很大的弹性,因此,对企业来说风险小,而对投资人来说风险大。企业在筹集债务资金后,经营状况无论好坏以及现金流量多少,都必须按合同约定偿还债务本金,并且按期以固定的票面利率支付固定的利息,缺乏弹性,因此,债务筹资方式对于企业来说风险大,而对于债权人来说风险小。1.无法实现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高。对于风险投资者来说,在这种搭配方式的基础上,他们需要投入的权益资本很小,若是成功则投资回报率会非常高;如果投资失败,他们损失的也只是投入的很小的权益资本。同时,在计算过投资项目失败的概率后,风险投资者会通过一系列的风险投资组合来分散自己的风险,因此个别投资项目失败的后果仍然是在他们可以承受的范围内。但这种风险搭配方式吸引风险投资者的前提是企业能够找到债权人获取债务资金。而这种搭配并不符合债权人的要求。因为对于债权人而言,投入大部分资金到具有高经营风险的企业,投资成功也只是得到以固定利息为基础的有限回报,而权益投资人则获得剩余大部分的收益;如果失败,他们将无法收回本金。也就是说,债权人以很少的回报承担了很大的风险。因此,这种搭配在现实状况中会因找不到债权人而无法实现。二是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很低。采用这种搭配的企业会拥有稳定的现金流,并且债务不多,因此在偿还债务方面有着较好的保障,是符合债权人要求的,但是并不符合权益投资人的期望。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低经营风险意味着较低的投资资本报酬率,低财务风险则反映了企业的财务杠杆也较低,自然权益投资人所能得到的权益报酬率也不会高。更关键的问题在于,只要改变企业的财务战略,而不需要投入大量成本并承担较大的风险来改变其经营战略,就可以增加企业的价值。绝大部分成功的收购都以这种企业为对象,因此,这种资本结构的企业会吸引许多的收购者。为了避免被收购的下场,明智的管理者是不采用这种风险搭配的。因此,低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实际上是无法实现的。2.可行的风险搭配方式。一是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权益投资人而言,较高的经营风险,也意味着较高的预期报酬,因此这种搭配方式符合他们的要求。权益资本通常来源于专业的投资机构,他们专门从事高风险投资,通过一系列的投资组合分散风险,从而在总体上获得很高的回报,因此他们并不介意个别项目的失败。对于债权人来说,这种资本结构是可以接受的,债务在不超过清算资产价值的范围内,债权人会适当地投入资金。因此,高财务风险与低经营风险搭配是一种可以同时符合股东和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从企业角度而言,经营风险高的企业现金流量不稳定,鉴于权益筹资具有偿还弹性,因而企业相较债务资本来说更愿意使用权益资本。这种搭配方式是同时符合股东与债权人期望的现实搭配。二是低财务风险与高经营风险搭配。这种搭配方式的总体风险中等。对于债权人而言,经营风险低的企业,经营现金流入稳定,企业无法偿还债务的风险较小,债权人愿意为其提供较多的贷款。对于权益投资人来说企业的经营风险低,如果不利用财务杠杆来提高企业的财务风险,总体的回报率会很低。但提高财务风险可以提高财务权益报酬率,因此权益投资人愿意投入资金来提高企业的负债权益比例,因此这种风险搭配是既符合债权人要求也符合股东期望的现实搭配。综上所述,在制定资本结构时,财务风险与经营风险反向搭配是必须遵守的一项战略性原则。这两种风险只有反向搭配才是合理的,可以实现的。

二产品生命周期各阶段的具体战略

(一)引入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尽管引入阶段的产品设计新颖,但是质量需要提高,特别是可靠性。市场上刚出现的新产品,前景通常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但同时也具有竞争对手很少的优势。生产者为了促进消费者购买,扩大销路,不得不投入大量的促销费用,对产品进行宣传和推广[2]。由此导致这一阶段产品营销成本高,广告费用大。另外,由于生产技术方面的限制,该阶段产品生产批量小,产能过剩,生产成本高,产品销售价格偏高,导致用户很少,通常只有高收入用户会尝试新的产品。产品的独特性和客户的高收入使得价格弹性较小,可以采用高价格、高毛利的政策,但是销量小使得净利润较低。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扩大市场份额,争取在市场中站稳脚跟,企业应当采用将投资主要用于研究与开发和技术改进,从而提高产品质量。2.财务战略。产品能否成功开发出来,开发成功的产品是否能为消费所接受,为消费者所接受的产品又是否能够达到规模生产,能够进行大规模生产的产品是否可以获得相应的市场份额,等等。这一系列的不确定性都导致了引入阶段具有非常高的经营风险。通常,新产品市场命运只有两种结果:成功或失败。成功的新产品将进入成长阶段,而失败的新产品则无法收回前期研究开发、市场开发和设备投资成本。“该期间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必须做好两种准备:一是产品可能失败即不被市场接受;二是产品成功后对设备、材料、人力等经济资源需求急增,导致对资金需求的巨大增长。”[3]鉴于引入阶段的高经营风险,按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反向搭配原理,此时应采用低财务风险的资本结构以及低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产品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是具有最高的经营风险的阶段。新产品是否有销路,是否被既定消费者所接受,如果受到发展和成本的制约,市场能否扩大到足够的规模,如果所有这些方面都没有问题,企业能否获得足够的市场份额来判断其在行业中的地位,以上这些都是复杂的风险。经营风险高意味着这一时期所能容忍的财务风险比较低,因此在融资方面权益融资是最合适的。但是,即便是这种权益投资也不可能吸引到所有能够接受高风险的潜在投资者。这些风险投资者通常期望得到高回报,这种高回报将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分配给投资者[4]。因为在引入阶段,企业所具有的负的现金流量使得股利的支付成为不可能。资本利得的优势获得了这种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风险资本投资者的关注。在企业获得正的现金流并开始支付股利之前,支付股利会限制企业的发展以及风险投资者们取得的资本利得的大小,因此,无论是企业本身或是投资者都不希望受到支付股利的限制。要实现风险投资者所要求的资本利得,让企业认为产品在发挥作用并且它的市场潜能使得投资在财务上更有吸引力,就需要在这些权益的价值增加时寻找购买者。对风险投资者而言,最具有吸引力的途径是企业在股票交易所公开发行,企业可以在这一阶段公开发行股票而不分配股利。

(二)成长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成长阶段的标志是产品销量持续增加,产品的销费群体已经扩大。此时消费者会接受质量不同的产品,换言之这个阶段的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要求不高。生产产品的各个厂家之间在技术和性能方面具有较大的差异。企业为扩大市场占有率会增加产品的促销与宣传费用,因而广告费用较高,但分担在每单位销售收入上的广告费用在下降。此时的需求大于供给,生产能力不足,需要转向大批量生产,并建立批发分销渠道。由于市场扩大,涌入大量竞争者,企业之间的竞争变为人才与资源的争夺,同时会出现意外事件如兼并与并购等,引起市场动荡。由于需求大于供给,产品价格达到最高,单位产品净利润也最高。在这一阶段企业应着力于追求最大的市场份额,并维持到成熟阶段的到来。如果在成熟阶段到来时只获得了一个较小的市场份额,则投资于前期开拓市场方面的资金很难得到补偿。企业对处于成长阶段的产品应采取的主要战略是市场营销,对企业而言,这是改变质量形象和价格形象的好时机,企业应努力提高产品质量,增加产品特色,提高知名度,同时明确真正的目标市场,努力扩大市场占有率,挖掘潜在市场。这一阶段的经营风险有所下降,主要是产品本身的不确定性相对引入阶段而言降低了。但是,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程度的增加,以及市场的不确定性增加,经营风险依然维持在较高的水平。产品市场份额的多寡以及该份额能否保持到成熟阶段,决定了此时经营风险的大小。2.财务战略。鉴于成长阶段较高的经营风险,选择的财务战略理应具有较低风险。一旦新产品或服务成功地进入市场,销售数量就开始快速增长。这不仅代表产品整体业务风险降低,而且表明需要调整企业的战略。这一阶段的竞争策略应重点强调营销活动,以确保产品销售增长令人满意,并且能够增加企业市场份额和扩大销售量。这都表明,经营风险尽管比引入阶段降低了,但在销售额快速增长的阶段仍然很高。“在融资决策时,仍需考虑财务风险,采用合理的资本结构,避免盲目举债,过分投资,加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5]因此要控制资金来源财务风险,需要继续使用权益融资。对于最初的风险投资者,通常希望进行投资组合获得比这一阶段更高的回报率,此时,他们的退出是符合各方利益的。由于企业的总风险在从启动到增长的过程中降低了,新的资本回报也必然降低。相应地,原来的风险投资者们可能对未来的融资不感兴趣,因为他们必须支付越来越高的价格。风险投资者要实现他们的利得并将收益投入到更高风险的投资中。这意味着需要识别新的权益投资者来替代原有的风险投资者和提供高速增长阶段所需的资金。这一阶段,由于风险投资者的退出,需要寻找新的权益投资人。一种办法是通过私募解决,寻找新的投资主体,他们不仅准备收购股份,而且准备为高成长阶段提供充足的资金。另一种办法是公开募集权益资金,但这要受到诸多法律限制。更具吸引力的做法是让股票公开上市。由于企业在产品的成长阶段仍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此时应采用低股利政策。对于企业而言,合适的融资方式依然是公开发行股票。而新的权益投资者主要是被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所吸引。在企业股票的高市盈率中,已经反映了这种增长前景。在计算当前股价时,用收益乘以现有的每股盈余。意味着企业在发展阶段的每股盈余必须有实质性的增长,这一目标应当通过在快速增长的市场中赢得统治地位来实现。在成长阶段,企业需要采用大规模追加投资的财务战略。无论是为扩大市场份额而投资于市场营销活动还是为转向产品的大批量生产而投资于设备与技术,都需要企业追加投资,因而需要产品带来相对于引入阶段更多的现金流。大规模的追加投资限制了成长阶段股利的分配,但新的权益投资者不会在意这一阶段的低股利政策,因为他们所关注的是企业未来的经济增长前景。在产品生命周期的最初两个阶段中,企业拥有主要发展机会来发展其实质性的竞争优势,并将在以后的、现金流量为正的、成熟的阶段中发挥这些优势。

(三)成熟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1.经营风险。竞争者之间出现激烈的价格竞争,标志着成熟阶段的开始,尽管这一阶段的产品市场巨大,但市场已经基本饱和,产品已被大多数的消费者所接受,市场需求量渐趋饱和,新的消费者群体逐渐减少,主要依靠原有的消费者的重复购买支撑,销售量基本稳定。产品逐步标准化,差异变得不明显,技术和质量改进缓慢。生产稳定,局部生产能力过剩。由于竞争激烈,产品价格开始下降,毛利率和净利润同时都下降。“此时,应进一步完善产品质量的控制制度,严格产品成本控制标准,保证产品在质量和成本上的竞争优势。”[6]企业在此期间应集中改善产品质量,利用规模效益降低产品成本,并根据市场需求设计和生产能够满足消费者需要的新产品,开创新市场,在价格方面应实行优惠,运用多种定价技巧,以保持原有市场和吸引新的细分市场。经营重点放在保护市场和开拓新市场上,“对于成熟市场来说,不是量的增加而是量的保持,维持客户关系远比宣传作用大”[7]。由于整个行业销售额达到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大的规模,并且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的水平,企业如果想要扩大市场份额,会遇到其他竞争企业的顽强抵抗,并引发价格竞争。此时扩大市场份额已经变得很困难,在这方面投入资金已经没有必要,“过分的宣传只会徒增成本、降低利润”[8],企业经营的着重点应在于保持市场份额的同时提高投资报酬率。企业的经营风险与产品处于成长阶段时相比,已进一步降低到中等水平。因为引入阶段和成长阶段的高风险因素已经消失,市场份额、销售额以及盈利能力都处于比较稳定的水平,现金流量额也相对容易预测。经营风险主要决定于稳定的销售额能够持续的时间的长短,以及总盈利水平的高低。2.财务战略。与低经营风险相适应,企业可以采用较高财务风险的财务战略,引入债务融资,此时的现金流和使用债务资金的能力在再投资的过程中变得非常重要。其原因在于:引入债务融资会令财务风险增大,这是因为企业需要获得大量现金净流量来偿还债务。但对于债权人而言,低经营风险的企业具有稳定的经营现金流入,可以为偿债以及支付利息提供保障,因此,债权人愿意提供债权资金。同时,权益投资者要求企业支付更高的股利。提高股息率是必要的,因为此时的经济增长前景远不如生命周期的引入阶段。低增长前景主要体现在较低的市盈率上,从而股票价格降低。市盈率倍数的降低是由于每股收益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并且有所增加。从而导致一个最终的结果,即更稳定的股票价格。此时与引入阶段通过以资本利得的形式回报给投资者不同,更多的投资回报来源于股利分配。因此,股利支付率和当前新的每股收益同比例增加,从而显著增加了股利支付[9]。

(四)衰退阶段的经营风险与财务战略

低风险投资市场范文第2篇

1 投资风险控制困难的原因

1.1投资风险控制困难的原因

风险就是指不确定性。投资风险体现在投资决策、投资筹措、投资使用与投资收益各个阶段,但是在投资以后,未来的发展事先不能确定,它在一定条件下和一定时期内都可能产生各种结果,例如:战争、灾害、通货膨胀等原因,并且无法改变,因此,在投资前努力避免投资决策失误,才是强化投资风险管理的中心环节。

(1)进入方向的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方向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投资的最大风险就在于投资进入的方向与市场需求不相吻合,从而使得项目建成投资后没有市场,产品积压,生产能力无效闲置,投资不仅无法回收,还使公司处于亏损状态。因此,项目在建设前,首先要对其产品所面对的国内外市场、近期与长远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回答项目产量多大和能卖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卖出等问题,以免造成投资严重失误。

(2)进入时机的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时机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一般来说,在中长期内,当产品市场处于供不应求状态时,投资进入的时机较为适宜,项目投资后就会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投资的风险较低;反之,当产品市场已经供过于求时,投资进入的时机滞后,项目投资后就难以占有相应的市场份额,从而导致投资进入过度的风险损失。值得注意的是,投资进入过度往往是滞后反映。

(3)进入规模的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规模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有些产业对投资进入存在着规模经济壁垒,因此,如果投资进入达到了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降低,从而使得投资收益风险降低;反之,如果投资进入达不到规模经济的要求,就会使项目生产成本过高,从而导致投资风险加大。

(4)进入区位的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区位与风险的大小有很大的关系。由于生产要素秉赋状况不同,使得各个地区有着不同的比较优势,按照比较优势进行区域分工与项目决策,将使项目投资后有足够的区域竞争优势,从而使得投资风险大为降低。如果不顾客观存在的比较利益要求,仅从经济收益的目标出发确定项目投资区位,将使项目投产后处于区域竞争劣势地位,从而使得投资决策风险大为增加。

1.2投资风险加大的外部因素分析

投资进入任何领域都要遇到政策、法律、体制与市场等外部环境的限制。这种外部环境的限制实际上就是投资进入的壁垒。因此,投资风险的变化取决于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体制壁垒、法律壁垒与市场壁垒的变化。一般来说,强化投资进入壁垒的作用在于限制不合理投资风险的形成与发展。但总的来说,我国投资进入壁垒的作用还远不足以抑制投资风险的加大。

(1)投资进入的政策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任何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都要符合国家的一系列投资政策的规定。这样,国家根据不同时期经济发展的需要制定的投资进入的经济政策,就构成了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一般来说,当国家采取一系列较为宽松的进入政策时,会使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较小,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降低;反之,就会使投资进入的政策壁垒加大,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加大。由于政策环境的变动作为投资决策的进入导向至关重要,因此,在投入投资以前仔细研究国家的政策条件和政策意图以及它们的变化趋势,是控制投资决策风险的前提。

(2)投资进入的体制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从国际上来看,建设项目的投资决策需要通过政府的审批程度,得到政府的授权与许可之后方可上马,这样,政府就通过项目审批把关为投资进入设置了体制壁垒。由于政府有各种各样的原因迟发、拒发或吊销项目许可证,因此,如果项目不能及时得到政府的批准,就会造成误工,致使整个项目无法按计划进度进行。一般来说,项目的审批程度越简单,审批时间越短,投资进入的体制壁垒越少,投资决策的风险也越小,反之亦然。从我国情况来看,投资审批对投资决策风险的形成与影响非常大。项目进入审批权限的收放程度极大影响了投资决策的风险变化。一方面出现“一放就乱”,不少项目投资盲目决策,各地争上新项目,铺新摊子;另一方面又“一收就死”,必要的新项目难以通过进入审批,在建项目或大量下马或严重拖欠。因此,要降低投资决策风险,一方面,投资决策主体应该充分考虑项目审批体制风险的影响,及时调整投资决策的预期风险估计;另一方面,国家必须在改革现行项目审批内容的同时,稳定项目审批的管理权限,防止投资进入的体制壁垒剧烈波动。

(3)投资进入的法制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投资进入的法律壁垒是指有关投资进入的法律法规的规定。一般来说,如果与投资有关的一整套法制很健全,如在保护公司产权(包括知识产权)免遭侵犯方面严格执法,在反垄断、反不正当竞争方面严格执法,在信用担保方面严格执法,在履行经济合同方面严格执法,那么国内外不同类型的投资主体就会在项目决策前感到很安全,在发生经济与法律纠纷时可以有效维护项目所涉及的各种权益,从而有效降低合理投资决策的风险,加大不合理投资决策的风险。目前,与外商投资法律环境相比,国内厂商的投资法律环境很不完善,国内投资决策的风险缺乏必要的法律规范与强有力的法律保护,使得投资决策中的侵犯知识产权、不平等竞争与长官意志的行为屡屡发生,如投资立项时通过的“关系工程”、“侵权工程”、“无本(或假担保)工程”、“条子工程”,往往既违反了投资决策的科学化与民主性原则,又与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相抵触,从而严重扰乱了投资建设领域的经济秩序,增加了投资决策的风险程度。因此,努力健全与投资进入有关的法律环境,可以大幅度降低投资决策风险。

(4)投资进入的市场环境与决策风险加大。建设项目投产后的效益取决于其产品在销售市场中的表现。因此,投资决策面对的市场风险主要是指需求风险、价格风险与竞争风险。也就是说,项目投资决策前,要对其产品所面临的国内外市场、近期与长远市场需求情况进行调查分析,预测项目产品能卖出多少、以什么价格卖出、有多少家公司生产、项目产品的市场占有率如何等等。从目前来看,由于“大而全、小而全”的生产结构的存在,使得相当一批项目脱离市场需求而盲目决策,造成全行业生产能力过剩。因此,投资决策需要高度重视市场风险,谨慎选择投资进入的领域。

1.3投资决策风险加大的内部因素分析

(1)投资决策组织机制不健全。目前,有些公司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不明确,从而使得投资决策组织机制存在严重缺陷,相当一部分投资决策背离了科学化、民主化、合理化的原则,存在着严重的随意性、主观性、盲目性、独断性的弊端。一些投资者盲目决策,“什么项目都敢上”、盲目投资,“多少钱都敢花”、盲目建设,“多少亏损都不怕”,不仅给投资建设带来巨额损失,而且使投资决策风险约束的难度极大。由于投资决策权利主体与责任主体的不确定,而难以对投资决策进行“事前”的风险防范与有效约束。

(2)投资决策责任制不健全。目前由于投资决策主体权限定位不明确,使得投资决策的风险责任难以落实,或者根本不存在风险责任。公司的投资决策责任承担形式的规定尽管多种多样,然而实际上投资决策的责任主要体现为集体责任或责任不详。这样,投资决策责任机制缺乏人格化的认定,使得决策失误往往不了了之。

2 降低投资风险的方法和措施

2.1降低投资风险的主要方法

风险可能给投资人带来超出预期的收益,也可能带来超出预期的损失。一般来说,投资人对意外损失的关切,比对意外收益的关切要强烈得多。因此人们侧重减少损失,降低投资风险。

(1)分散法。“不要把所有的鸡蛋装在一个篮子里”,投资组合降低投资风险的理论基础在于各种投资对象不大可能齐涨齐跌,而且就算是齐涨齐跌,其幅度也不会相同。当几种投资方式组成一个投资组合时,其组合回报率就是个别投资的加权平均值,风险因单一投资之间涨跌的相互作用而被部分抵消掉,因而能降低整个投资组合的不确定风险。很明显,随着投资组合中投资对象的增加,其风险也随之下降。但是投资对象太多,会导致风险分散效果不佳,随着投资对象的增加,其组合风险是会随之下降,但是这一效果也会随着投资对象的增加而递减。当投资对象增加到一定数量时,其风险降低的幅度也就达到了一个极限,这时再怎么增加投资对象,风险也不会下降了。而且,对于投资者来说,不要只顾降低投资风险,而应该衡量降低风险的效果如何。假如投资的种类过多,就会不仅增加管理的成本,而且也会降低分散风险的实效。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充分地分散投资风险后,虽不太可能会遇上最坏的情况,但也不可能遇上最好的情况,而最有可能发生的情形就是不好也不坏,投资回报率非常接均数值,这就印证了这样一条规律:分散风险固然可以减少糟糕局面的出现,但是出现最好局面的可能性也被一同抹煞了。

(2)回避法。在对投资的外在时机或内在时机没有把握时,先不急于投资,这可以直接避免损失发生的可能性。但是,作为一个投资者是不可能永远回避风险的。因此,当一些风险较高的投资市场还没有好的投资时机时,可以向低风险低收益的投资市场投资,以等待好的时机。

(3)延长或缩短投资时间法。投资者在选择投资时机时可能会出现失误,这是任何投资者都难以避免的。一旦资金投入市场后发现这样的失误,投资者可根据具体情况或者延长投资时间,以渡过这段不利的时机;或者缩短投资时间,尽早退出投资市场。在做出延长或缩短投资时间的决策时,仍必须理智的、客观的评价当时市场的局势及未来发展的趋势。由于某些投资领域,如房产地产投资市场,从长远来看在通货膨胀等因素的作用下具有自然增值的功能,这些领域里的投资短期内可能会出现亏损,只要资金较为充裕,更多地应选择延长投资时间法,追求长期的投资收益。而期货等市场,投资者主要是谋取价格变动收益。这种市场上投资如果发现近期没有更多赢利的希望时,就应该缩短投资时间,退出投资市场。

(4)长短期投资组合法。这里谈论的投资组合是指同一领域的、不同期限的组合。例如,股票市场中某些绩优股一般增值潜力较大的,可以进行长期投资;投资者还可以用部分资金,选择一些价格波动较大的股票在低价位时买进,当价格涨到有一定收益时就及时抛出。投资时间上的长短组合,既可以在有利时机获取短期收益,又能进行长期投资,是一种比较好的投资方法。

2.2降低投资风险的基本措施

(1)树立风险意识,建立有效的风险防范机制。在市场经济的激烈竞争中,树立风险意识,勇于承担并善于分散风险是公司成功的关键。在市场竞争中,收益与风险同时存在且成正比关系。高收益的同时伴随着高风险。因此,公司应遵守风险收益均衡的原则,树立风险意识,不能只顾收益而不考虑发生损失的可能性。公司应立足于市场,确立风险防范和规避机制,建立一套完善的信息系统,及时对投资风险进行预测和防范。

(2)不要用时间跟市场耗。任何人都无法准确预测市场,与其耗着时间等待市场的转变,还不如转换市场转换配置。总会有人幻想可能明天市场就会变得怎样,但是日复一日,时间的流逝换来的成绩仍然不尽如人意。请记住,时间在正确的投资中可以创造复利,时间等于金钱。

(3)调整投资决策的动力机制。目前,公司在确定经营性投资决策目标过程中,要在投资决策的安全性与效益性之间充分抉择。即:①要注意集中力量办大事,避免投资流向过度分散。在投资决策时强调四个倾斜,向重点产业倾斜、向重点项目倾斜、向重点公司倾斜、向重点产品倾斜。②要注意量力而行,根据自身资本金的实力,选择投资进入的规模和方向,强调“大本大利、小本小利”,避免过度负债与贪大求详,要使投资决策不仅体现在投资方向与市场需求的均衡性,而且体现在投资支出与投资积累的平衡性。

(4)强化投资决策控制机制。要堵塞投资决策风险控制的“漏洞”,就要强调投资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可行性与效益性。严格按照《公司法》赋予公司的投资决策权限与决策程序办事,不允许任何人滥用权限。

(5)健全投资决策的信息机制。在资源配置中,如果资金盲目进入某些热门地区和行业,形成不合理重复建设,势必会带来过度竞争与风险损失,因此,公司需要从宏观上了解财力物力的产业流向,分析国家采取刺激资金流向的产业鼓励政策与抑制资金流向的产业壁垒政策,从而判断地区、行业与公司投资决策的风险程度,使投资避免盲目性。要使投资决策达到预期目标,就必须把投资风险预警信息系统建立起来。

低风险投资市场范文第3篇

【关键词】风险投资;退出机制

1.退出方式的比较研究

3.我国风险投资机构的退出机制研究

影响风险投资退出的主要障碍因素是中国缺乏一个完善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而今随着创业板的推出,极大的推动了成长型中小企业成长,是支持国家自主创新核心战略的重要平台。但其作用还要在以后的发展中才能凸显。

从现有的退出情况来看,我国风险投资退出比例比较小,有相当大比例的风险投资被固化在风险项目上,不能退资。我国上市、被其他企业购并和企业内部回购等三种撤出方式之间的比例大致为4:1:5。上市和被其他企业购并所占比例明显低于国外,上市偏低的原因是众所周知的,被其他企业购并偏低的原因主要是:国外的资本市场具有极强的资源配置功能,国外企业间的购并主要是利用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通过“股权置换方式”或者“以股权置换为主、现金投入为辅”的方式进行,中国资本市场的主要功能是融资,而并非资源配置功能,这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中国企业间的购并以现金收购方式为主,结果是,不仅大大增加了企业购并的难度和风险,更使得中国风险投资机构难以借助企业购并的方式进行资本变现。

另外,国内区域性产权交易市场的退出作用有限。在国外,场外交易市场是多层次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产权交易市场相当于国外的场外交易市场。产权交易市场是指各类企业作为独立的产权主体从事以产权有偿转让的交易场所。狭义的产权市场是指实物产权交易市场;广义的产权市场既包括实物型产权交易市场,也包括证券市场。与上市发行相比,产权交易的优势体现在:产权交易的门槛比IPO低得多,限制条件少,只要时机恰当,遇到合适的买方,风险投资机构就能够实现资本退出。然而,风险投资在产权交易市场退出的成功案例并不多。

最后,由于中国特殊的法律法规限制与规定,许多带有国资色彩的本土风险投资,通常需要通过产权交易市场交易方式实现退出。目前国内风险投资机构最大的退出途径是通过股权转让,但政府控股的风险投资机构在产权交易市场转让投资的项目时须经过上报各地国资委审批等较多程序,过程繁琐。根据我们的调查,这样的产权交易对价格有许多的限制(甚至包括最高价的限制),因此容易导致估值偏低,与风险投资追求高风险高回报的本性相违背,因为风险投资通过不同的高风险高收益项目进行组合,来降低风险,实现稳定盈利。如果没有高收益的项目来填补低收益、甚至亏损的项目,则风险投资就无法实现稳定盈利,从而驱使它们选择从事低风险项目。

4.结论

风险投资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从项目来源、项目调研、项目决策、项目实施以及后续管理都不是靠个人或者机构所能够完成的,需要很多政策环境的支持。从上述国家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来看,各个国家和地区为了促进和保障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无不根据机构发展的内在要求,颁布了相应的法律法规,出台了有效的扶持政策,建立了风险投资制度体系,确立了具体的风险投资制度,采取了一系列促进风险投资机构发展的扶持措施,包括拓宽风险投资机构的资金来源以及建立完善的资本市场等措施以支持、规范和保障风险投资机构的发展。我国在勇于借鉴国外的经验和教训,大胆创新的同时,应结合国情,无论政策环境还是资本市场上都不能简单照搬照抄。

参考文献

[2]高如娟,高涛.论资本市场风险投资退出机制之路径选择[J].上海商学院学报,2009.

[3]李姚矿,陈德棉,张玉臣.创业资本的退出:综述[J].科学学研究,2002.

[4]王玥,薛耀文.风险投资机构资金来源与退出机制研究[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8.

低风险投资市场范文第4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1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

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

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

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

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

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

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

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新晨: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1]穆良平,史代敏.论我国证券投资的风险特征及风险规避[J].社会科学研究,1999,(4).

[2]胥莉.我国证券投资基金风险及其防范研究[D].硕士论文,2001,(3).

[3]魏旺祥.证券投资基金投资风险的评价和规避[D].硕士论文,2003,(1).

低风险投资市场范文第5篇

    关键词:证券投资基金;风险;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风险防范

    1 目前我国基金存在的风险

    1.1 基金风险主体

    基金当事人是由:基金投资人(持有人)、托管人(一般为银行)、管理人(基金公司)三方共同组成。三者关系如图1:

    基金持有人的收益完全取决于基金管理人经营状况,根据风险——报酬同一性,基金所面临的风险最终全部转嫁给了基金持有人。所以,基金风险的主要风险承担主体是投资人(基金持有人)。

    1.2 目前存在的基金风险

    基金的风险是指基金管理人将募集资金投资于证券市场,由于收益的不确定性而可能导致的收益损失。首先是来自市场的风险,然后是来自于管理的风险,还有不可抗力风险等其他风险。

    1.2.1 市场风险

    (1)系统风险(systematic risk)。

    系统风险是指对市场内所有投资项目均产生影响,投资者无法控制的风险。包括通货膨胀风险,市场供求风险,周期性风险,流动性风险,利率及汇率风险,政策风险,政治风险等。

    ①通货膨胀风险。所谓通货膨胀风险又叫购买力风险或物价风险,是指物价变动影响证券价格变动的一种风险。

    ②市场供求风险。它是指一段时间内市场上可供投资者持有的证券量和入市资金量之间的比例失衡所带来的风险。我国证券市场处于并长期处于成长阶段,市场容量和入市资金呈现出双向快速增加的趋势,在这一过程中,如果市场扩容速度同入市资金的增加速度不匹配,供求结构风险就会凸显。

    ③周期性风险。随着经济运行的周期性变化,各个行业及上市公司的盈利水平也呈周期性变化,从而影响到个股乃至整个行业板块二级市场走势。它表现为经济的繁荣,衰退,调整,停滞等不同阶段。证券市场作为国民经济的“晴雨表”,充分反映了经济发展的周期性,证券市场整体发展水平,市场收益水平将受到国民宏观经济形式的影响而相应呈现周期性变化。

    ④利率及汇率风险。金融市场利率的波动会导致证券市场价格和收益率的变动。利率直接影响着债券的价格和收益率,影响着企业的融资成本和利润。基金投资于债券和股票,既而收益水平会受到利率变化的影响。一般来讲,利率变动与股价变动呈反向变化关系。相比而言,债券的利率风险较大,优先股次之,普通股较小。汇率风险主要是指我国货币和外国货币之间市场汇率的变动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当投资者投资于外国证券时,就要承受外汇风险。

    ⑤政策风险。因财政政策、货币政策、产业政策、地区发展政策等国家宏观政策发生变化,导致市场波动而影响基金收益所产生的风险。

    ⑥政治风险。政治风险是由于意外政治事件的发生而引起的投资收益的变动。这种政治风险影响了投资者在证券市场的投资收益预期,导致了证券市场价格的急剧波动以致影响基金的收益。

    (2)非系统风险(nonsystematic risk)。

    非系统风险是指最终可被消除的风险。一般只与个别企业和个别投资项目相联系,由企业投资项目本身的种种不确定性引起,不对所有企业或所有投资项目产生普遍影响。非系统风险主要包括:经营风险、系统运作风险、财务风险。由于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合理的投资组合减小甚至消除,在这里不作深入研究。

    1.2.2 流动性风险

    中国的证券市场还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在某些情况下某些股票品种的流动性不是很好,由此可能影响到基金投资品种的日常交易及基金的申购赎回。由于流动性在大盘整体下跌时,所有证券公司都面临着赎回的风险,而某支基金管理者运作不当时也有可能出现该风险,在此单独加以分析。2003年7月颁布的《证券投资基金暂行办法》中规定,开放式基金投资股票、债券的比例不得低于其资产总值的80%,投资于国债的比例不得低于20%。国债的流动性仅次于现金,具有极高的流动性,因此开放式基金资产的流动性,关键就在于其所持股票的流动性高低。

    1.2.3 其他风险

    不可抗力风险如战争,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可能导致基金资产有遭受损失的风险,以及证券市场基金管理人及基金销售人可能因为不可抗力无法正常工作,从而导致对基金管理的风险。例如雪灾,导致部分地区公司停产等损失。股市轻微震荡。

    2 我国基金风险防范研究

    2.1 系统性风险防范

    (1)采取措施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水平。

    针对中国证券市场较高的系统性风险,一是设法降低证券市场系统性风险,二是为投资者提供合适的避险工具。目前情况应从如下几方面着手。第一,教育投资者树立正确的投资理念,改变跟庄追涨杀跌的投资方式,加强对上市公司的实质分析。第二,加强政府部门证券监管力度。强化对上市公司信息(真实性)披露,规范关联交易等暗箱操作。第三,进一步发展机构投资者,扩大基金规模,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从总体上稳定证券市场。

    (2)建立风险对冲机制,推出风险对冲工具。

    根据证券风险投资组合理论,选择16-20个左右的个股即可把大部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但在中国证券市场上,由于系统风险较大就有必要在使用投资组合降低风险的同时推出风险对冲机制,降低投资者的证券投资风险特别是系统性风险。投资者规避证券投资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种策略:一是随着股市波动,在“做多”与“做空”之间顺势转化;二是运用其他金融工具,进行风险对冲(陈君清,赵锡军,2002)风险对冲也叫风险转移,是将现货市场风险转移至期货市场。

    2.2 非系统性风险防范

    基金管理人控制非系统风险的主要手段就是组合投资。其基本原理来源于马可维兹的现资组合理论。马可维兹认为,可以通过组合投资把投资分散到几种证券上。其中非系统风险可以通过证券投资的分散化,即组合投资来降低。组合投资是将各类证券按一定条件组成一个投资组合,即为“不要把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

    2.3 流动性风险防范

    (1)强化基金内部流动性管理。

    ①资产流动性管理。按风险、收益率和流动性大小进行配置。首先拿出一部分作为准备金,应付赎回要求。其次,投资于国债,作为二级准备金;再次,投资于流动性较强的蓝筹股,以保证某些极端情况下可以降低变现成本;最后,投资于现有流行的创投板块,题材股等。虽然风险高,流动性差,但收益也很高,可提高整支基金的盈利性,吸引投资者投资,产生良性循环。

    ②资金来源流动性管理。资金来源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创新融资工具,广泛组织资金来源,以应付赎回流动性需求。首先加大宣传,激发投资者(尤其机构)申请基金热情;其次,运用国债回购和拟回购等工具保证基金流动性;再者,虽然《开放式证券投资基金试点办法》禁止基金动用银行信贷资金从事基金投资,但却未明文禁止基金动用信贷资金用于赎回。按“未禁止,即可行”原则,在面临巨额赎回时,抵押贷款,即可解决燃眉之急。当然,这种做法需要政策创新。

    (2)完善交易机制,创新金融工具有效化解基金的流动性风险。

    首先,在我国证券市场现行交易机制下,由于缺乏大宗交易和程序化交易机制,因而从基金管理人下达投资组合指令到最终成交的交易过程中,存在着严重时滞。其次,由于我国证券市场缺乏做空机制,即使基金管理人事先预见到市场的下跌,也无法有效地规避市场风险,而只能通过减少股票持有量来减少损失。但由于基金资金量大,在大势下挫时难以或不便退出,在这方面甚不如散户有优势。一旦股市出现下跌,即使基金管理人的资产运作能力很强,能够保持基金的跌幅小于市场水平,也同样会面临赎回压力。

    3 结论

    证券投资基金作为一种独特的金融产品,能够提供专家理财等服务。从理论上讲,基金的多元化投资可以有效降低个别企业或者券种风险。但是,如果整个市场处于下跌状态,包括各种有价证券的基金投资组合自然也难免遇难。成熟证券市场上的基金管理经验证明,面对市场风险,基金管理的基本原则,就是把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虽然目前我国每家证券投资基金都将风险防范放在投资管理的首位,并有相应的风险控制及政策上的大力扶持,但是,我国的证券投资基金的风险管理却呈现出十足的“风险”性,基金自身的组织结构,运作手段及我国对证券投资基金制定的相应法律法规上的局限,导致了我国证券投资基金在风险管理上的缺陷,阻碍了我国证券基金的健康稳定发展。

    当前,对投资风险规避的手段上,运用衍生证券是一个新的,很有发展的领域。除了早期出来的远期、期货、期权、交换等手段外,现在金融工程上也应不断的设计新的工具,为投资者提供更好的规避风险的工具。

    参考文献

相关期刊更多

暴雨灾害

统计源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湖北省气象局

核聚变与等离子体物理

北大期刊 审核时间1-3个月

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

37°女人

省级期刊 审核时间1个月内

华夏传媒集团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