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大三学年论文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精选

大三学年论文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1篇

关键词:学分制;专业英语;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

随着“一带一路”相关基础设施的建设,工程项目国际化日益普及,社会需要熟练应用公共英语和专业英语,能胜任工作中的多元交流的土木工程师,在此背景下,对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进行了教学改革和创新[1-2]。近年来,伴随着学分制选课制度的推行,选修专业外语课程的学生人数减少,在其他学校也有类似问题,甚至因为选修人数不足而停课[3]。在此背景下,对学生选课初衷进行调查,对专业外语进行了课程建设,并积极进行了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选课现状及原因分析

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专业于2005-2006学年开始开设专业英语课程,组建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团队进行课程建设,保证了良好的教学效果,该课程选修人数一直稳定在年级人数的50%左右。自2015学年开始实行学分制教学制度,按青岛理工大学《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规定,专业外语属于学科拓展模块下的任选课之一。2018-2019学年上学期专业外语开始以学分制方式组织教学,当学期选择专业外语的学生数为174人,其中2015级98人、2016级76人,每年级选修学生数量占年级总人数25%左右,相比较于往届选课人数下降近50%。选修学生数量减少表面反映该课程对学生的吸引力下降,深层次的原因是专业外语与其它十几门任选课一起面临学生的挑选,部分学生认为该课程不能解决专业学习中的问题,在学习过程中需要持续的积累才能拿到学分,短时间的突击很难完成学习任务,转而选修好拿学分的课程。

二、教学现状

调查发现,不同年级学生选择专业英语的初衷各不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有:大四学生面临就业,希望参与国际工程项目时能具备一定的读写英语专业文件能力和交流能力;大三学生想借助学习看懂专业文献,对考研有所帮助等。与以往的教学相比,因选学专业外语的学生选课目的明确,教学中有利一面是学生数量减少,学生英语基础较为扎实,学习态度良好,有利于小班化组织教学,教学效果好于以往大班教学。不利方面是学分制背景下,三年级与四年级学生均可选修,不同年级学生专业知识储备有较大差别,影响课程教学组织。专业外语课程既是专业课,也兼有语言类课程特点,面对有学习热情、专业基础知识差别较大的学生,教学中需要统筹考虑,为了给学生提供“小而精”的课堂教学,进行了相关的课程建设。

三、教学改革与实践

(一)教学内容注重与专业课的衔接。专业外语教学应以专业知识为基础进行[4]。课堂教学中以学生已经学习的某专业知识为“本”,课前基于某专业知识展开背景知识小讨论环节,再展开专业外语教学,利用专业知识促进专业外语学习。教学过程遵循由浅入深原则,大致以《土木工程本科专业人才培养方案(2015版)》中主要专业课开课顺序为基础安排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专业基础课与专业核心课有关的教学内容置前,土木工程分支及土木工程综合发展相关内容置后。具体的教学内容:土木工程材料→荷载→土木工程结构(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基础类型等)→土木工程分支(高层建筑、桥梁相关内容等)→土木工程综合发展。通过对教学内容进行选择及编排,兼顾三年级学生、四学年级生不同学习基础,方便三年级学生自学部分专业知识后进行专业外语学习,有利于专业课与专业外语学习的衔接。

(二)利用在线教学平台课程资源扩大教学内容。在正常的教学内容之外,根据学生选课初衷,在中国大学MOOC课程平台选择慕课课程,要求学生课下学习,确定慕课课程分别是学术论文文献阅读与机助汉英翻译、国际工程管理实务英语,前者注重英文学术论文阅读与汉英翻译,后者培养国际工程管理中沟通与管理能力。通过这两门慕课将前沿性与实用性的专业英语应用纳入学习范畴,学生根据个人规划自主注册课外学习,学习过程纳入平时成绩考核,促进了自主学习积极性。

(三)实施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注重过程的考核方式帮助学生建立“自主学习”模式。要求学生掌握土木工程中材料、结构计算分析、设计施工中常用词汇与术语,并进行专业文献阅读与翻译。将分组讨论、撰写小论文英文摘要、课外自学等纳入考核范围,考核过程贯穿课程教学全过程,旨在提高学生英语交流能力,满足日益增长的国际项目合作与科技交流的要求。

参考文献:

[1]高春艳,罗四倍,梁坤峰,等.新形势下理工科《专业外语》的教学改革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29(20):156-157.

[2]陈静茹,田砾,万小梅.专业外语教学内容与方法改革[J].中国冶金教育.2014(1):69-70.

[3]周杰,张淑珍.学分制收费制度下土木工程《专业外语》课程现状调查分析[J].高等建筑教育,2016,25(4):108-110.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2篇

关键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创新探究

没有正确的政治思想就等于没有灵魂。高职院校的顶岗实习是全体受教育者在毕业前的必修环节,顶岗实习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又贯穿于顶岗实习的全过程。在“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引领下迈向“两个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征程中,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与时俱进、发展创新。应该看到,在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还存在着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不相适应,与新形势下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不相协调,与新环境下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求不相匹配等的薄弱环节。对此,要精确定位找重点、精准发力探路径、精心探究明方向,坚持创新实践,着力补齐短板,丰富理念内涵。

一、精确定位,找准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切入重点

当前,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正按照全程化、全方位、全员化、多轨制的教育工作模式,进行了大量富有成效的积极探索,也成为创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切入重点。一是教育环节的相对滞延。思想政治教育一般由基础理论学习、时事政策教育、社会实践体验等内容组成。由于学生顶岗实习时期的相对分散,按照现行日常教育模式,容易造成教育的相对滞延。在网络科技飞速发展的大数据时代更是如此。二是教育手段的相对单一。学生顶岗实习时期,单靠院校对实习学生的“外部灌输”,缺乏实习单位与院校的合力共建、缺乏产学一体与实习学生的参与互动,无疑构成思想政治教育的单一指向,不利于“外部灌输”与“多向互动”有机结合。三是教育方法的相对任意。所谓任意,即不切实际、千篇一律。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根据不同实习单位、不同实习对象有着不同的特定环境,忽视了实际情况,采用几乎雷同和不切实际的教育方法,就无法收到实效。四是教育过程的相对分裂。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过程,涵盖着受教育者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全过程。因此,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寓于受教育者的理论知识学习和社会实践活动之中。由此可见,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结合实际持续发展创新,促使其与在“两个一百年”伟大历史征程中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斗目标、与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规律,与新环境下思想政治教育需求和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目标相适应、相同步。

二、精准发力,探索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有效路径

创新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即不断探索、完善与快速发展的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相适应的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举措。按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在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中,应摒弃薄弱,扬弃发展。

1.始终保持教育环节的发展创新。

教育环节是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必须理论联系实际,发展创新。①基础理论知识的适时更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在传授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的基础上,重点突出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贯穿于教育全过程中,使受教育者学习和掌握相关最新理论,为服务国家、回报社会积累才智。当前应重点学习党的十八大及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我的中国梦”主题教育活动。②时事政治常识的适时编制。时事政治涉及政治、经济、文化、外交、军事等典型重大事件最新动态,具有延续性、时效性一般特征。这就要求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相关教育学者和行业专家根据时政,不定期收集、整理、汇编近期时事政治常识,开展集体备课,及时统筹安排解读,使教育充满生机和活力。③社会实践体验的适时运用。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围绕党和政府的最新主张,紧扣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教育,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结合实习岗位具体要求,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加以体会,真正做到理论联系实际,不断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民族命运,自觉把个人理想与民族梦想、个人价值与国家发展结合起来。

2.始终注重教育方法的协调创新。

教育手段是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条件,必须在互动和情景教育中协调创新。①思想政治教育的多向互动。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要求就是实现师生间、生生间、生师间的互动。这里的师生、生生互动包涵实习单位师傅与实习学生,实习学生与实习单位员工间的学习互动。教育者由院校教师和实习单位师傅共同承担。教育者还可以邀请各方面表现优异的受教育者充当教育者。②思想政治教育的寓教于景。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在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的基础上,院校和实习单位联合发力,联系实际,结合教育主题,有计划地将教育安排在红色文化宣传阵地、校企紧密型合作基地和社会实践教育园地,邀请校外领导、专家及相关人士作为教育者,促使受教育者通过情景思想政治教育,收到实实在在的教育效果。

3.始终坚持教育过程的全程创新。

教育过程是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关键,必须坚持全程创新。按照高职院校的教学模式,大三学年至少有一个学期用于学生校外顶岗实习。鉴于大三学年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可尝试几种模式:①建立组织架构的模式。通过在校外实习生较多或相对集中的实习单位建立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组;在校外实习生相对集中且有党员实习生的单位创建临时党组织;与相关条件允许的实习单位创立共建共享机制等方法,在实践指导教师和实习单位师傅的共同指导下,实现顶岗实习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②落实走访兼顾的模式。对于相对分散的顶岗实习学生,要落实实践指导教师对顶岗实习学生的定期走访制度,及时拜访实习单位,主动征询相关意见建议,了解实习学生思想动态,帮助他们解决实际困难。同时,每位实践指导教师又是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兼任教师,与实习单位师傅一起,负责落实对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思想政治教育任务。③纳入论文答辩的模式。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培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的一种有效方法,作为正确认识、积极参与顶岗实习的一种意识自觉,对认真完成顶岗实习学习任务,交出合格毕业论文设计,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考核应该成为毕业设计的内容之一,以检验思想政治教育成果,强化思想政治教育在学生顶岗实习时期中的政治引领作用。

三、精心探究,把握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方向

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顺应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要符合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规律,要满足全体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精神追求的需求。首先,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需要,顺应先进文化发展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构成了与之相适应的先进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必须围绕经济建设中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普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努力提高全体受教育者的政治素质和道德素养。其次,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符合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规律。教育规律是制订教学原则,选择和运用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方法的科学依据,具有客观性、普遍性、稳定性、必然性等特性。根据这些特性,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应该做到:让受教育者简捷地获得较为丰富的思想政治理论知识;让受教育者受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和公民道德素养教育;让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得到全面协调发展;让教育者主导作用与受教育者主体地位辩证统一。再次,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满足全体受教育者日益增长的、实现民族复兴伟大中国梦精神追求的需求。党的十八大制定了“五位一体”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民族复兴的“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又制定了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和全面从严治党的重大方略,继而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阶段的战略部局、发展理念和指导思想。面对当今最大的政治夙愿,创新学生顶岗实习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必须责无旁贷地履行职责,有担当、有作为,为全体顶岗实习学生实现成长成才、创业就业,成为全面发展的具有品质和技能优势的合格“职业人”营造政治生态、夯实政治基础。

四、结语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3篇

长期以来,我国管理学学科一直重视工商管理人才的培养,而公共管理尤其是其二级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人才的培养没有得到重视•。目前,全国有五百多个高校都开设了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但普遍的情况是各高校、各就业单位以及学生对该专业兴趣越来越低,原因是该专业的毕业生就业率普遍不高,而且难以对口就业,很多该专业的学生最终还是选择了去企业,甚至是去做营销类的工作。究其主要原因有三:一是我国虽然紧缺公共事业管理类专业人才,但该类单位受编制的制约,能接受的新成员空间非常有限;二是现在的事业单位招人时逢进必考,这种招考面向的专业很广,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学生在招聘时优势不足;三是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培养的学生普遍重理论、轻实践,学生社会适应能力较差,这也是导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届毕业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原因。

2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之不足

2.1实践教学设计欠科学目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实践教学是:大二见习一周,大三两至三周见习,大四三周毕业实习。而且实习时间一般安排在学期末,很多高校将认识实习安排在第三学期的期末,见习实习安排在第五学期的期末,毕业实习安排在第七学期的期末。这种分散式的实践安排,使得很多实习单位不愿意接收,认为学生还没完全熟悉实习内容就离开了,给实习单位带来的只有麻烦而不是互利,很多实习单位希望招收能长期在某个岗位见习的学生,这样实习生也可以帮单位处理一些日常工作。因为事业管理岗位和企业管理类实习有很大的不同,企业管理类学生可以去生产一线直接感受,参与一线生产,而公共事业管理类岗位不经过长时间的体验无法获得真正的认知。再有现有的实习时间安排也不够合理,很多实习单位表示,到了接近年尾很难接受学生来实习,因为这个时候很多事业单位都在做年终总结工作,一年最主要的工作已基本做完,建议可以将实习时间改为学期的开始。

2.2实践与教学脱节很多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环节与教学基本脱节,分成两个独立的模块,这样教学不能有效地指导实践,反之实践也不能很好地巩固与提升教学效果。由于该专业开设时间不长,教师一方面缺少深厚的专业理论素养,另一方面更加缺乏对中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的了解,缺少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生动讲解。导致学生在实习的过程中感觉所学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

2.3实习基地建设困难很多高校都没有建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每次实习类似于打游击,实习老师临时到处联系实习单位,很多实习老师表示能找到个单位接收实习,勉强完成了实习任务就非常不错,而且很多时候联系实习单位还得靠自己的人脉关系,对于那些人脉资源不充裕的老师指导实习非常困难。目前,对于非专业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大多都联系到社区进行实习,因为社区相比其他单位较容易接收。其他事业单位或自治组织一般最多只能接受个别学生实习,因此更需要建立多个稳定的专业实习基地。

2.4专业实践指导老师严重缺乏现有该专业的实践老师大多是专业课老师来兼任,由于这些专业课程老师教学任务重,再加上其自身缺少一线实践经历,往往熟于理论教学却不懂实践指导,导致很多实践环节沦为走过场,学生普遍反映没有多大收获。而有的高校则是一些负责实验部门的老师来指导学生实践,管理大类的专业都是由这些老师来进行指导,结果导致这样的实践与他们所学的专业理论有所脱节,实习没有体现专业特色。

3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研习型”实践教学设计

根据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的现状、问题及特点,可通过构建“研习型”的特色实践教学模式来解决公共事业管理目前所面临的困难。“研习型”实践教学是指在大学四年整个实践教学过程中秉承“研究性”理念,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习,以大大提高实习的效果。“研习型”特色实践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理念、教学方案、教学手段、教学评价等。

3.1树立“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关键在于彻底改变现有被动式的实践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进行研究性专业问题的探讨,激发学生对专业问题的思考,然后带着问题到相应实习单位进行调研或见习。而实践指导老师的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学习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实问题进行研究性的探讨,提炼出有研究价值的主题,并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对这些问题进行探索性的解决。

3.2制定“研习型”实践教学方案针对现有实践培养方案中实践类型安排的不科学问题,重新制定符合这一理念的实践培养方案。建议大一不开设实践课程,因为大一学生还没有学习专业核心课程,对专业理论问题认识不够深刻。而在大二开设的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中鼓励学生对相关感兴趣的专业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可以开设学年论文或是专题调研等类型的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这样的环节让学生学会如何查找专业资料,掌握初步的研究方法,并对专业问题研究有初步的认识。从大三开始则可以让学生进行至少为期一个月以上的专业实习,具体的实践时间可安排在大三第二学期的期初或期末(即三月份或是六月份),这样可避免现有实习安排在大三第一学期期末(即十二月份)而导致实习单位难以接收的局面,而且学生具体的实习岗位应与大二时的前期研究匹配。大四的毕业实习和毕业论文,也应是大三专业实习的延续,由于前期同一主题的专业实践,为学生的毕业论文写作积累了大量的相关理论和实践资料,提高实践教学效果。

3.3采用“研习型”实践教学手段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的指导下,要全方位对现有的实践教学手段进行改革。目前,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实践一般是实习指导老师带领学生去某个事业单位、社区或社团进行参观学习,有的甚至是带学生到企业进行参观或见习,还有的高校则是由学生进行分散实习,把实习经费发放给学生,让学生自主联系实习单位,其结果大多是学生编造实习内容和实习报告,并没有真正参与实践,其实践效果非常不理想。而在“研习型”实践教学理念指导下,让学生由被动实践转变为主动实践,由任务型实践转变为问题型实践。其关键在于要有能力强且具备新理念的实践指导老师,具体可以通过内部培养和外部引进两种方式来解决。在提升现有实践教学师资的基础上,则给各位实践指导老师分配三至四个学生实习小组,负责大学四年所有的实践环节,这样可保证大学四年所有实践环节的前后延续性,让各组学生围绕同一主题,不断深化研究,在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的基础上,最终提交一份具有一定深度和水平的毕业论文,为大学四年的学习提交一份完美的答卷。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4篇

(1)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一般安排在本科生第三学年,由于总课时数的限制,目前大多数学校仅设置32学时。相对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课时安排是十分紧张的,在这样一个有限的课时里,教学内容的安排一定要有针对性,突出重点。

(2)相对于基础英语教学,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相对枯燥乏味,大量的专业词汇和严谨的逻辑关系会降低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专业英语的学习受制于基础英语和专业课程的学习水平,特别是基础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学习专业英语会更为吃力。

2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问题

(1)环境工程专业英语传统教学模式

一般为选定一些本专业的英语文献或者直接使用英文教材,授课老师带领学生逐句翻译,背诵生词;考试一般为常用词汇、语句的翻译,命题短文的撰写。教学模式相对死板,缺乏趣味性。

(2)对于专业英语的重视程度不够

以我校为例,目前虽然该课程已从专业选修课改为专业必修科,学生对这门课的重视程度有所提高,但仅从学时安排上讲,32学时的课程设置还无法满足环境工程专业英语学习的需要。与其他专业课或是基础英语相比,其重视程度还有待提高。

(3)考核考试不够科学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考核还是以结课考试为主要形式。考试成绩往往受基础英语水平的影响较大,没能发挥学生日常学习的能动性,调动学生课堂活动的积极性。部分学生对于专业英语的学习理解也存在误区,认为专业英语就是基础英语加专业词汇。由于以上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学习出现了“说专业英语困难,写科技论文更难”的现象。因此就需要我们对现有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方法进行深化和改革。

3教学方法的改进与创新

3.1注意专业知识的传授

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应局限于对文献阅读和翻译技巧的传授,而应以环境工程专业知识的传授为主,理论联系实际,使学生掌握环境工程领域一些基础理论和技术的英语表述,并将国际最新的研究热点贯穿其中,真正提高学生在环境工程领域运用英语进行沟通和交流的能力。对于教材的选用以及教学内容的安排要充分考虑学生实际,避免和基础英语教学内容重叠,同时注重与同期开展的专业课做好结合。通过与相关专业课老师进行沟通合作,一方面将所学专业课知识融入到专业英语的教学中,例如将上学期或本学期所开设的专业课内容编入到专业英语的教学讲义里,通过专业英语的方式复习专业课内容,使学生在充分了解专业知识背景的基础上学习专业英语,便于专业词汇和相关逻辑语句的记忆和掌握;另一方面请专业课老师协助学生在专业课学习过程中加强专业英语的实践,例如对于专业英语课程里已经学习的专业词汇,在专业课的授课过程里不再以中文出现,通过专业课的学习强化专业词汇的记忆。这样就使得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不仅仅局限于大三一学期的英语教学,而是持续得到英语的培训,这样就使英语扎根于专业知识当中,使专业课的学习和专业英语的学习可以相互结合,相互促进,使学生学有所用。

3.2合理利用课时

以提高学生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文献阅读能力和英语论文写作水平为出发点,加强学生对于英文读写的训练。在专业文章阅读方面,鼓励学生做好课前预习,通过加强学生的阅读训练,提高他们的阅读速度和质量。在翻译训练方面,要给学生多布置一些汉英和英汉的翻译作业,还可给学生布置课外专业文献检索任务,或安排学生从外文期刊中查找指定的环境专业相关文章并要求撰写英文摘要。在课堂讲解方面,注意要点突出,教会学生快读和翻译的技巧,例如,翻译的时候不能想当然,要联系上下文,考虑特殊的语境;遇到长句先找句子的主干也就是主语、谓语和宾语,然后将修饰性的部分最后加入,等等。通过综合利用课前预习、课余作业和课堂ppt讲解来合理利用课时,在课时不变的情况下,尽可能的丰富授课内容来促进学生专业英语的学习。

3.3丰富授课形式

通过丰富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授课形式,调动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充分利用计算机多媒体技术,通过图片、动画等形式强化专业词汇的记忆,增强课程教学的趣味性。通过观看国际学术会议视频、分组讨论国际环境领域热点问题等形式,提高学生学习专业英语的兴趣和热情,让学生自己体会专业英语学习的必要性和迫切性,从而从被动的接受者变为主动的参与者。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采用启发式教学,利用已有专业知识作为基础,提出问题,灵活运用语言、情景、图片、类比等方法来激励学生,启发学生积极进行思考、阅读和交流。鼓励和组织学生参与课堂互动、交流,通过小型报告会等形式实践课堂所学内容。鼓励学生利用外文期刊数据库等资源,收集、整理、翻译英文文献,尝试撰写英语论文和实验报告等。对学生的英语论文及时进行修改和点评,形成“学生起草—老师讲评—学生修改—老师再讲评”的学习机制,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

3.4加强学生口语训练

对于环境工程专业英语的教学,不局限于对专业英语阅读、翻译和写作能力的培养,采取多种形式提高学生运用专业英语进行口语交流的能力。首先,每节课都运用英语对学生进行上节课学习要点提问,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要考虑到不同学生专业英语基础的差异,所以在提问的同时结合ppt投影,提高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尤其是专业英语基础薄弱的学生,这样不仅使学生复习了上节课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听力,更使学生真正学会专业英语口语的表述和交流。

3.5科学安排考核

进一步推进考试方式方法改革,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成绩相结合的考核方式。平时成绩包括课堂提问、平时测验和作业,通过适当增加平时成绩所占的比重,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增加平时测验的次数,提高学生平时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论

大三学年论文范文第5篇

1.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

在针对实施项目化教学重要条件的调研中,学生们将项目设计排在首位,说明项目设计水平是项目化教学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企业真实项目是由教师和企业共同研制与开发的,项目设计贴近生产与生活实际,往往具有良好的可操作性。但目前国内企业参与高校的教育教学管理、课程建设并不充分,使得模拟项目在众多高校的项目化教学中占有极大比重。对于模拟项目而言,教师成为项目设计的主体,很多教师由于自身专业知识结构和实践经验的不足使得项目设计形式大于内容,缺乏典型性、真实性、完整性,使得高校艺术设计专业在实施项目化教学中面临困境和质疑。

2.项目化教学重授之以渔,轻授之以鱼

项目化教学在提高艺术设计专业学生创造力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方面确实及时、有效,但是需要思考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项目化教学法是否具有普适性,并不是全部课程都适应于项目化教学模式。二是项目化教学和传统教学的关系问题。现在有的教师形成了一种误区,认为项目化教学旨在提高学生技能,对传统的理论知识的教学内容蜻蜓点水般一带而过,或者“由于开发技术的不完善,任务系列化、项目系列化问题没解决好,导致项目中知识的消失”。理论虽源于实践,但理论也指导实践,理论知识的欠缺势必会造成学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不足。

3.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尚未形成

如何建立科学的项目化教学考核评价体系是项目化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尽管“过程评价+效果评价”是目前项目化教学考核的普遍方法,但仍存在种种问题。如:有的教师将考核细则设计的过于琐碎,考核过程复杂;艺术设计专业课程的复杂性和项目类型的差异性,使得单一化的项目教学考核评价体系难以满足要求。

二、艺术设计专业项目化教学改革与创新

1.根据课程性质合理选择项目类型

目前我国多数高校艺术设计专业教学,其课程体系由“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实践课程”三大模块构成。面向大一、大二学生开设的基础课程解决的是设计学学科领域的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因此并不适合采用具有实际工作性质的项目化教学。面向大三学生开设的专业课程,其学习是循序渐进式的,既有理论知识的讲授也有技能的进阶训练,而企业实际项目往往是要求较高的生产性综合项目,很难在课程一开始就导入。此外,大多院校目前的教学管理模式很难满足企业实际项目的需求,仅以专业课程的排课来看,时间安排往往不能按项目任务完成情况进行灵活处理。加上教学资源不平衡,很多地方院校很难引入能够满足教学需求的合适的企业实际项目。因此,专业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应当以系列化的模拟项目为主,辅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以保证理论课时的讲授和技能的全面训练,打好坚实基础。进入大三下学年和大四学年,随着课程设计和快题训练之类的实践课程增多,课时安排自由度较大,可以依托工作室或校企合作基地将企业实际项目纳入教学,并以竞赛项目和企业征集项目加以辅助,提高实战经验。

2.专业课程项目设计应体现出进阶性、真实性、完整性和典型性

根据课程目标和教学内容进行课程分析是顺利开展项目化教学的基础,可以保证项目开发的系统性、目的性和有效性。尤

(1)进阶性。打好基础,循序渐进。项目设计初始难度不宜太大,以免超出学生的能力范围,应根据课程知识体系以及学生的认知和技能水平做到由易到难、由单一到综合的进阶。以笔者所讲授的“包装设计”课程为例:从教学内容上看,在72学时内需要讲授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设计、纸盒结构设计、容器造型设计、品牌商品系列化包装设计、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等诸多知识点;从商品分类上看,包括了日用品类、食品类、化妆品类、医药类、五金家电类、儿童玩具类等;从包装材料上看,包括了纸、塑料、金属、玻璃、木、陶瓷等。应该说涉及到的知识和技能相当繁杂,为了实现教学目标,考虑前后递进关系,笔者设计了三个难度相对较低的单一性项目和一个难度较高的综合性项目,以逐步提高学生的能力。讲授完包装设计的历史以及基本概念、包装的创意及视觉设计、纸盒结构设计的知识点后导入第一个和第二个单一性项目:基于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两个项目要求商品类别不同);讲授完容器造型设计的理论之后,导入第三个单一性项目:基于非纸张材质的××商品的包装设计;讲授完系列化包装、包装材料以及印刷工艺后,导入第四个综合性项目——完成××品牌商品的系列化包装设计。

(2)真实性。很多教师进行模拟项目设计时倾向于自由命题,学生自行选择具体选题。事实是,学生不是客户,对市场需求缺乏了解,很难达到项目真实性要求。也有教师重创新,轻微创新,动不动就要求“学院派”的大创意设计,忽视商业设计的实际需求,似乎让学生完成项目的难度越大,项目化教学就越成功,导致学生进入社会实际工作往往无所适从。项目化教学的着眼点应该是务实的,在真实的平台上提供学生创意想象的空间。项目设计的真实性应通过项目内容、项目要求、项目目标三个方面来实现(见表1)。笔者在“包装设计”课程的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采用了既定命题,即教师就是客户,要向学生介绍该商品,并提供给学生真实可信的商品图文信息。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采用自由命题,让学生自行选择探索内容,只提出项目要求和项目目标作为引导,凸显学生“主体性”,激发学习兴趣。如果有合适的企业征集项目和竞赛项目,就将其纳入项目选题。例如笔者在“项目一”中曾设置过“北欧欧慕多士炉包装设计”这一选题,向学生介绍了商品的基本情况并提供该商品的基本图文信息(包括产品尺寸规格、品牌标志、产品文字信息、产品摄影图片等),要求学生设计出至少三种风格完全不同的包装方案。学生们在此基础上自由发挥创意,从纸盒结构到文字、图形、色彩搭配以及纸张材质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和探索,最终设计出了各具特色的包装作品。

(3)典型性和完整性。项目设计的典型性是指项目要具有普适性。完整性既指每一个项目的完整性(真实再现实际工作流程),又包括对教学内容和教学重点的完整体现。在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已被设计渗透,对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导致艺术设计类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日益丰富繁杂。以包装设计为例,商品种类繁多,食品包装和医药品包装无论是在创意构思、视觉元素表现还是在包装材质上的要求都截然不同。随着时代的进步,社会对商品包装提出了人性化包装设计、绿色包装设计、民族化包装设计等新观念、新要求,需要教师通过科学的项目设计有意识地加以引导。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笔者会在前两个单一性项目设计中有意识地选择两种不同的商品类型,如食品、日化品、五金家电等较为大众化的商品。而在后两个项目设计中则要求小组选题时在商品类型和包装材质上要有区别,这样学生可以通过小组间的不同项目相互学习,引发思考,尽可能达到教学的完整性。此外,在最后一个综合性项目设计中对学生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要求学生从项目选题到完成的设计作品能够体现人性化包装、绿色包装、民族化包装等设计理念,鼓励设计创新(见表1)。3.项目化教学应“渔”、“鱼”兼顾任何形式的学习都应该是反思性的,鼓励回顾和批评以前的学习以及新近构建的观点。因此,项目化教学应当遵循设计教育“实践—认知—再实践—再认知”的基本认知规律,既要授之以渔,也要授之以鱼,只是授之以鱼中“授”的方式必须改革:一是由“主导式”转向“引导式”。专业课程项目化教学初始理论教学仍需要以教师为主导,导入设计项目后则转向引导式,实践课程的项目化教学则以引导式为主,以提高学生自我学习能力。二是由“单一化”转向“多元化、互动化”。教师不再完全以自己的意愿进行授课,而是根据学生在完成项目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传授知识与观念,与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进行一定的文献阅读,既达到了因材施教的效果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在项目结束后要求学生进行设计提案,并以提交总结报告或小论文的形式进行归纳总结,培养学生的参与意识、口述表达能力、逻辑思考与写作能力等综合素质,实现高素质、可持续发展人才的培养目标。

4.考核评价体系应为多元化和多维度、多层次的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