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从和而不同到和谐共处

从和而不同到和谐共处

重视人格完善和强调人与人、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思想和价值取向贯穿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之中。这个信念和传统在中国悠久的历史发展中对保持社会稳定,维护多民族国家的统一起过巨大作用。我们要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应该而且必须充分发掘这个极可宝贵的文化资源,使之向现代转化,成为当代中国人的普遍信念。

构建和谐社会首先要提高人的素质。特别应该重视人的人文素养:即珍视人的价值,保持人的尊严,崇尚道德情操和人格理想的追求,能够以博爱深广的心灵,去看待天地间一切有情、无情的物类,对于世间万物都给以热诚的同情。如果说西方文化倾向于求“真”,属于“科学型文化”;那么中国传统文化明显倾向于求“善”,属于“伦理型文化”。伦理型文化主要关注的是人,关注人之为人的精神问题,同时关注人与人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和谐。

“天人合一”的思想是中国人最基础的信仰。它认为,人与自然、人道与天道是融会贯通的,即宇宙真理与人生真理是重合一致的。自西方工业革命300年来,人与自然的对立已经到了相当可怕的程度,在中国也不例外。在今天重提“天人合一”的思想,意义非常重大。

1988年,一批诺贝尔奖获得者在巴黎集会,其中物理学奖得主阿尔文说:“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个世纪之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孔子的智慧”显然是代指中国古代圣贤的智慧,亦即“天人合一”的思想。宋代杰出的思想家张载就把天、地视为人类的父母,进而说“民,吾同胞;物,吾与也。”即天地间所有的人都是我的兄弟姊妹,所有有生命和无生命的物类都是我的朋友,这是何等宏伟博大的胸襟!古人这一平等对待自然的思想是极可宝贵的,在今天发扬起来,可以补救源自西方“戡天役物”的作为带来的弊端。

“和合”这个文化概念源于“天人合一”的观念,在古老的《周易》中就已形成。“和”的含义是性质相异的元素和谐地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合”的含义是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的异质元素在一定条件下相互沟通和融合。无论自然界还是人类社会,只有把各种不同的因素和力量合理搭配使之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才能使万事万物各得其所,成长发育,形成生机勃勃的繁荣局面。儒家经典《礼记》中关于“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大同社会的描绘,就表达了传统社会的中国人对和谐、和平的太平世界的向往和渴求。在我国民间,人际关系讲“以和为贵”,夫妻关系讲“琴瑟之和”,家庭关系讲“家和万事兴”等等,都说明注重“和合”的价值取向已获得人们普遍认可。

尤其值得我们珍视的是孔子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想。“不同”而能够“和”,才能形成多姿多彩的和谐统一。我们的国家是多民族组成的,中华民族历来就是“多元一体”的格局,形成了色彩多样、内涵丰富的大社会,证明了“和而不同”思想的正确和可贵。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在处理人与人之间、群体之间、阶层之间、党派之间、党群之间、官民之间、民族之间的各类矛盾时,都应当本着“和而不同”的原则,经过细致的工作,最终达到和谐共处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