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县全委会上讲话

县全委会上讲话

各位委员、同志们:

今天的会议议程已进行完毕。下面,我就如何发挥全委会成员的作用,推动两个决定落实,讲四个方面的意见,与同志们共勉:

客观分析县情,准确把握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根据不断变化的形势,对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及时作出决策,完善发展思路,是县委履行职责,实现科学执政的基础。在十三次党代会上,县委站在新的起点上,提出了翻番升位这个未来五年发展的奋斗目标,十三届二次全委会上我们制定了治慢工程这个保障发展的抓手,这次全委会上我们又集中大家的智慧,作出了切实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和加快人力资源开发两个重大决定,这既是对发展思路的继承和完善,又是县委实现领导意图,改进领导方法的重要措施,必将对全县经济社会健康持续快速发展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第一、出台两个决定的基本考虑

对于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我认为,应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认识和把握:首先从政治的角度看,民生问题其实是一级党委、政府应该树立什么样的政绩观、坚持什么样的执政理念的问题。总理在无锡考察时,曾语重心长地说过这样一番话:“说我们的干部日理万机,万机是什么?万机就是百姓的生活。我们每天从早忙到晚,图的就是百姓有个幸福美满的生活。”总理这段看似平常的话,导向鲜明,就是把关注民生摆到了干部履职尽责的突出位置,把能否解决好民生问题当作检验执政能力的重要标尺,进一步彰显出民生问题的政治高度。可以说,民生为本的执政理念,现在已经渗透到了施政决策的各个层面。从中央看,先是提出了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战略决策,紧接着又作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大决定;省上在以前“三抓”的基础上,在十一次党代会上又将“和谐抓民生”纳入了决策体系;市上也提出了构建和谐之市的战略目标。因此,我们每一个常委、委员都要从贯彻中央省市委的重大决策精神,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高度,充分认识出台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决定的重要意义。其次,从发展的角度看,目前,*的发展已经到了一个夯实基础、重点突破、主攻难点、加快发展的重要阶段,保持好当前发展的良好态势和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实现翻番升位目标,是我们肩负的重要历史责任。但随着移民的大量迁入,困难人口的增加,就业、保障、增收等一系列社会矛盾和问题逐步显现,并有进一步扩大的态势,已经成为制约和影响发展的重要因素。被动应付还是主动解决,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大抉择。如果我们被动应付,有可能放大群众的不满情绪,甚至激发新的矛盾和问题。遇着矛盾绕道走、碰到困难逆着行,是一种极不负责任的表现,是坚决不可取的。出台解决困难群众生活问题,促进和谐社会建设的决定,既是我们主动出击,解决这一实际问题的战术,又是我们为实现翻番升位这一战略目标所采取的重要措施。

对于人力资源开发问题,应该从经济转型的角度来认识和把握。自上世纪末以来,世界经济的发展发生了一场深刻、剧烈的变化,传统的以大量消耗能源和原材料为特征的工业经济发展速度,已经远远落后于高知识含量和高技术附加值产业的发展速度,经济形态开始从工业经济向以高科技为核心的知识经济转变,资本积累正在从传统的物质资本积累模式向人力资本积累模式转变,人力资源投入正在从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经济增长战略正在从政府驱动向市场驱动转变,我们已经进入了一个以人才资源的占有、配置、生产、分配、使用(消费)为决定因素的时代。正如著名经济学家德鲁克所言:人力资源已成为生产力、竞争力和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知识已成为最主要的工业,这个工业开始为经济提供生产所需要的重要中心资源。经济结构的转型和经济增长模式的变化,在加快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同时,也进一步加深了国家之间、地区之间和企业之间的竞争。但这种竞争,不再是单纯物质能源的占有,而是人才的掠夺和储备,是人才资源整体素质的竞争。谁拥有了人才资源优势,也就拥有了经济竞争优势。美国经济之所以长期处于霸主地位,傲视群雄,是基于对世界范围内高科技人才的“掠夺”和占有,始终保持全世界人才资源积聚的强国和教育最发达国家的地位。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之所以能够创造中国经济发展的奇迹,并长期处于领跑位置,就是因为上世纪80至90年代,就率先实施了人才开发战略,营造了人才资源的高地,形成了“孔雀东南飞”的人才聚集效应。作为*来讲,随着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和农业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使农村产生了大量的富余劳动力资源,急需转入城市和工业领域就业。而且近几年由于我们抓项目建设的效应正逐步显现,我们的工业已经为承接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了足够多的就业岗位。但由于我们农村劳动力资源素质低,无法满足工业生产的需要,造成了农村劳动力转移不出去,工业项目又招不到人的尴尬局面。我看现在不光是农村劳动力的素质问题,在农业科技以及教育、文化、卫生等社会发展领域,也突出存在专业技术素质不能胜任岗位要求的问题,甚至我们的公务员队伍中也普遍存在抓经济的不懂经济理论、管工业的不懂工业知识等问题,这正是我们开发人力资源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而且从长远发展来看,劳动力素质不仅影响整个社会价值观念的提升和思想观念的转变,更重要的是决定着一个地区自主创新能力的高低,也就是市场竞争实力。在这个知识决定命运、科技决定胜败的时代,如果我们不重视人才这个“第一资源”,在区域竞争中就会始终受制于人,落后一步,实现翻番升位目标、构建和谐新*的宏伟蓝图就将成为一句空话。

第二、从和谐发展的高度切实解决好民生问题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民生问题已经突破了解决困难群体“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基本范畴,不断扩大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各个层面,成为一项复杂而艰巨的社会系统工程。我认为,解决民生问题,应当从目前群众最为关注、最为关心的热点入手,解决好群众最为迫切的增收、就业、教育、保障、就医、稳定六大现实问题,真正使全县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千家万户。

1、增收是民生之福。我们发展的最终目的,就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经济增长是为了百姓幸福,社会和谐更是为了百姓幸福。如今,*已成为全市名副其实的“移民大县”,困难群众多、就业渠道窄、社会压力大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民生问题直接关系到全县改革、发展和稳定大局,而要从根子上解决民生这一基本问题,关键是增收。“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一袋面粉、几件衣服、两三百块钱虽然可以使困难群体暂时渡过难关,但那只是杯水车薪,不足以帮助他们真正实现脱贫。只有生产发展上去了,收入增加了,群众的生活困难问题才会迎刃而解。我们要以农民增收为重点,加快发展劳务经济,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实施“1881”畜牧业养殖工程,下功夫培育高收入田,充分发挥农业产业协会的作用,以农业产业化发展带动农民增收。

2、就业是民生之本。“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世界上没有什么比吃饭更重要的问题,许多事情可以讲百分之几,惟独吃饭问题是百分之百。吃饭问题,说到底就是个就业的问题。坚持民本思想的核心就是以就业为本,我们宁可费更大的心思、花更大的心血、下更大的功夫,也要解决好民众的就业问题,这是我们开展一切工作的根基。要加大对中小企业、民营企业、第三产业包括社区服务业的扶持力度,通过繁荣这些领域来增加就业岗位;对“零就业家庭”要给予更多的就业援助,提供更多的就业岗位,保证其最基本的生活。坚持以创业促进就业,努力创造公平竞争、规范有序的就业环境,维护好劳动力市场秩序,为创业者提供更加高效优质的服务,激励更多的民众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自谋职业,自主创业。坚持以经济增长拉动就业,以深化改革激活就业,建立健全各项扩大就业的配套机制,广开就业“绿色通道”,加快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努力实现经济发展和增加就业的良性互动。

3、教育是民生之基。“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从大处看,教育关乎一个国家、民族的希望和未来;从小处看,子女受教育的程度,关乎一个家庭的兴衰和贫富。教育要从孩子抓起,一定要保证每一名适龄儿童都能上得起学,都能上好学。目前,我县近65%的移民群众属于文盲或半文盲,如果我们不加强教育,不从基础抓起,不久的将来就会生成新一代的文盲群体,这对*的发展是有百害而无一利的。我们必须加快实施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用改革的办法解决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奠定基础。

4、社保是民生之依。常言说:为政之道在于安民,安民之要在于体察疾苦,我们执政的首要任务,就是要把最困难的弱势群体安排好。城乡群众生活困难,是一个直接影响社会稳定的大问题,稳住群众、稳住人心、稳住全局的关键是要稳住最困难的那部分人。在就业、教育和社保三大民生问题上,就业和教育属于主动性政策,以鼓励和激励人们创造财富为根本;社保则属于被动性政策,以降低民众的风险和保护基本人权为核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社会保障就是保证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维护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防线”,或者说是“安全网”和“减压器”。近几年,我县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城乡面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由于经济发展的总体质量和水平还不高,城乡二元结构比较明显,城乡之间、行业之间发展还不平衡,致使社会保障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有一部分群众,特别是移民群众的生活还处在贫困线以下。如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直接关系到今后*发展稳定的大局。要完善和健全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等社会保障机制,大力开发廉租房,解决好困难群众的住房问题。加强对特殊困难群众的救助,确保弱势群体的生活底线,使全县人民群众都能够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居有其屋、衣食无忧。

5、就医是民生之急。老百姓常说:生活就图个平平安安、无病无灾。健康是一个人生存发展的基础,如果没有了健康,财富等其它一切就会显得毫无意义。客观分析*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水平,我认为,可以用这样四句话来概括,就是:整体医疗条件明显改善,但移民乡镇的医疗设施条件还十分简陋;看病难的问题基本得到解决,但看病贵、因病返贫、因病致贫的问题依然十分突出;医疗救治水平不断提高,但与群众的健康需求还有一定差距;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不断完善,但处理突发性医疗事件的能力还不强。因此,我们一定要加快推进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加大医疗卫生事业的投入,切实改善就医环境和条件,提高医疗救治和医疗保障水平,不断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医疗保健需求。

6、稳定是民生之盾。古人说:“天下顺治在民富,天下和静在民乐”。国泰民安,安居乐业,历来是民心所向,众望所归。没有稳定的社会环境,群众就会失去安全感,如果整天心神不定,谁还有心思去干事。所以,稳定是维护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最厚实的盾牌。当前,我县总体上是团结稳定的,但由于发展中一些经济利益的摩擦和思想观念的碰撞,还存在许多影响稳定大局的不安定、不和谐因素。我们要始终坚持“稳定压倒一切”的思想,进一步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完善矛盾纠纷预警分析和调解机制,落实各项防控措施,特别是加大对“两抢一盗”治安突出问题的打击力度,增强群众的安全感。要组织开展好“万名干部下基层排查调处矛盾纠纷”活动,集中解决一批群众反映强烈的热点问题,多做理顺情绪、稳定人心的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第三、从持续发展的高度加快人力资源开发

俗话说,“国以才立、政以才治、业以才兴”。我们要把人才当作产业来经营,把人才资源当作资本来运作,打造人才资源高地,为翻番升位目标的实现及和谐新*建设,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人才保障。

1、正确认识人力资源和人才资源的关系。人力资源与人才资源虽然只有一字之差,但却有着本质的区别。从字面来看,“人力”是一个量的概念,即:劳动力数量。“人才”是一个素质的概念,指的是人的才能、才干和能力,是存在于人的内在的东西。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讲,人力资源指一定区域内具有智力劳动能力和体力劳动能力的人口的数量,人才资源是指一定区域内具有较多科学知识、较强劳动技能,在价值创造过程中起关键或重要作用的那部分人。可以看出,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的一部分,即优质的人力资源,它的形成是以发掘、培养、发展人力资源为主要内容的一系列活动和过程来实现的;人力资源是人才资源形成的基础,人才资源是人力资源开发所要实现的目标;人力资源反映的是劳动力资源的数量、或者是存量,而人才资源是以一定区域内劳动力的知识层次、技能水平和整体素质来衡量的。现实生活中也确实如此:提到人力大家过多考虑的是数量,而提到人才大家会更多地考虑其技术水平。如果要人力,需要保证充足的数量。如果要人才,我们都想要最好的,技术越先进越好,人越能干越好。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人力资源是未经开发的资源,人才资源是投入成本、培养增值了的资源。目前,我县的人力资源单纯从数量上看,是比较丰富的,占到总人口的60%;但从素质方面来看,人才不足一万,比例还达不到15%,远远不能满足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我们开发人力资源,就是要解决人力资源丰富,而人才资源不足的问题。

从人力资源特性来看,与其它物质资源相比,人力资源是一种最具活力和最具潜力的“活”资源、有生命的资源,在经济和社会管理中起着主导作用和处于中心地位,能发起、使用、操纵、控制其它资源,使其它资源得到合理、有效的开发、配置和利用,也是唯一具有能动性和创造力的资源,是资源的人格化表现。

2、以教育为基,夯实人才资源形成的基础。人力资源作为一种新型经济资源和社会资源,不会自然而然地形成,必须经过投资和开发。人力资源的开发,就是对人从幼儿开始,教育培养到成年后的使用、调配,并继续教育管理到老年退休后发挥余热等整体性、综合性、全面性的行为过程。这个过程是一个长期开发、投资和积淀的过程。在这整个过程中最主要的行为过程就是教育,通过教育对人的智力加以训练,使人掌握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及正确的行为模式、价值体系和劳动态度,成为具有一定精神状态、知识技能水平、健康水平以及社会适应能力的合格人力资源,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成为更高层次的人力资源。可以说,教育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根本途径,是人力资源开发的核心和关键,其规模和质量直接影响人力资源的数量与质量。对现代经济而言,缺乏教育的劳动人口是不能构成经济活动的资源和根本要素的。前几年,农村教育基础薄弱,加之群众对子女教育重视不够,学生基数大而考上大学的人少;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城市拥有优质教育资源,尊师重教氛围浓厚,学生基数小反而升学率高。在这方面,会宁的经验也值得我们借鉴。会宁是甘肃贫困县,自然条件艰苦,群众生活困难,但重视教育的氛围特别浓厚。自恢复高考以来,会宁县考上大学本科以上的学生达到了4万多人,仅北京中关村的科技人员中,会宁籍的就达三四百人。这4万多人不仅直接带动了4万多个家庭脱贫,而且影响和带动了更多的会宁人思想观念的转变和脱贫致富。这个县每家外出打工的人平均接近2人。因此,开发人力资源,必须把发展教育作为基础性工程来抓,储备“后生”人才资源,形成人才资源开发的梯次结构,为*持续快速发展源源不断提供动力。

3、以能力建设为核心,加快人力资源向人才资源转化。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人力资源需求越来越大。但在现实中却面临着这样一个问题,就是经济发展与人力资源存在着能力和结构错位,形成了影响经济发展的“能力瓶颈”。这种“能力和结构错位”突出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能力素质滞后”问题。目前,我县人力资源中,具有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仅占到18.8%,具有中级以上职称的仅占到4.7‰,体能型的人力多、智能型的人才少,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远远无法满足产业需求的最低要求,造成了需求和供给的不对称,这样就形成了两种局面:一方面是经济快速发展,急需大量的高素质人才,人才资源缺口大;另一方面又有大量的人力资源闲置,这种经济发展和人才供给不匹配的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因素。二是“能力结构失衡”问题。人力资源供给与经济发展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有机统一体,相互影响、相互制约。随着经济的发展,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力度加大,对人力资源的学历结构、专业结构、数量结构、年龄结构需求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就需要人力资源结构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但人力资源结构调整始终处于被动位置,滞后于需求的变化,造成大量人力资源的结构性失业。如果说教育解决的是人才资源形成的基础问题,那么能力建设解决的就是现有人力资源的素质问题。盘活现有人力资源,提升素质水平,满足生产发展需要,是我们开发人力资源的当务之急。在这个知识改变命运、素质决定成败的时代,我认为,创造就业岗位,不如授人一技之长。要以素质提升为核心,以职业教育培训为重点,充分发挥市场在人力资源配置中的杠杆作用和企业在资源开发中的主导作用,建立以就业、创业和技术创新能力为核心,满足群众多样化学习需求的、开放式的职业教育培训体系,加快城乡人力资源的开发、转化,为加快*发展培养建设一支合格人才队伍。

4、以人为本,优化人才成长的环境。人力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人的生存、享受及自我价值的实现。只有为人才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使人的潜能得到充分发挥,才能使人力资源最大限度地转化为人才资源。反过来,人得到了全面发展,又会极大地促进经济发展,这是个辨证统一的关系。影响人力资源实现价值的因素并不全在其自身,社会环境、政策环境、生活环境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因素,有时甚至是决定因素。有人说,要严格防止人才流失问题。但我认为,管事要管严,管人要管活。对于人才流动问题,不但要鼓励流动,而且要加快流动,只有流动才能促进人才自身素质的提高,优化资源配置和利用效率,也才能为我们带来新观念、新技术和新的管理理念。想走的留不住,想来的不用请。影响人才流动的关键是环境,要是有了良好的干事创业环境,就不愁没有人才可用。因此,我们要把营造环境放在第一位,坚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发挥好政府营造环境,市场配置资源的双重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人力资源配置机制,以经济效益和社会价值为主导的人力资源激励机制,以开发为主导的人力资源吸引机制,以学习教育为主导的人才资源积累机制,以法治为主导的体制创新机制,使人力资源融入经济活动中并转化为人才资源,在为社会创造新的价值中,实现自身价值,并取到丰厚的回报。

第四、充分发挥全委会成员的作用,确保两个决定落到实处

维护全委会的权威,拥护全委会的决策,落实全委会的决定,是我们每个常委、委员的职责所在。各位常委、委员要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翻番升位目标,构建和谐新*的高度充分认识解决民生问题,开发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做到认识上更深一层,思想上领先一步,行动上超前一步。要善于站在排忧解难、开发人才的第一线,率先垂范,以亲民的作风、务实的行动,影响和带动广大党员干部落实两个决定的积极性,激发和感染人民群众自力更生、创业发展的热情。要树立正确的政绩观和权力观,始终坚持万事民为先、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的理念,凡是涉及群众利益的事情要亲力亲为,凡是群众有请诉求的实际困难,要放下架子、沉下身子不遗余力予以解决,凡是涉及人力资源开发的政策要认真落实,产业要积极引导。办事情、想问题既要着眼当前,也要考虑长远,对频繁出现的问题要善于从机制、制度上想办法,对久拖不决的事情要善于从政策上找原因,要坚决克服急功近利、短期行为和口惠而心不实的作风。只要我们都能把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把人力资源开发的各项措施落实在实际行动上,体现到加快发展的实践中,发展中出现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志们,民生为本,业以才兴。面对构建和谐新*的宏伟蓝图,只要我们始终坚持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民生促和谐,以人才强动力,团结带领全县上下与时俱进,奋发图强,真抓实干,就一定能够开创*繁荣、和谐发展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