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播撒绿色希望思考

播撒绿色希望思考

位于*西郊的建国村,是一个处处充满了绿色的村庄。百余栋温室四季常青,千余栋棚室瓜果飘香,这些温室和棚室组成的绿带,环村绕宅,沿路临水,逶迤在这块10.63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使建国村掩映在一片浓郁的绿色之中。

绿色,生命力的象征。对于建国村来说,更是一种致富品牌。绿色,给建国人带来了一项又一项闪光的荣誉:*年,全村社会总产值1.5亿元,人均纯收入5,730元,名列省、市前茅,全区第一。你不禁要问,建国村是靠什么发展富裕起来的?建国人会自豪的告诉你,是党的富民政策,是改革开放的大好时机,是党总支一班人的无私奉献,这其中,当数市党代表、村党总支书记王守业劳苦功高。

危难之中挑重担

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建国人敢为人先,在摸索和创新中逐步走上了一条种植棚室蔬菜、发展村办企业的致富道路,然而,随着蔬菜种植技术的逐渐普及和生产规模化的发展,原来收入万元左右的一栋棚,逐渐下降到收入仅三、四千元,即使价格这么低,有时还很难卖出去。刚刚初具规模的两个村办企业――电磁线厂和玻璃钢厂也因转轨等原因,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村里经济停滞不前,负债400多万元。

1998年下半年,身为生产队长、村委会副主任、党总支副书记的王守业,这位带领群众与贫困苦斗20多年的东北汉子,在群众的期望中,挑起了建国村新一届党总支书记的重担。

临危受命,彻夜难眠。面对日益萎缩的集体经济和农民增产不增收的现状,他冥思苦想:发展保护地没有错,种植棚室菜没有错,之所以建国村的蔬菜价格大不如前,销路大不如前,关键在于蔬菜质量低、品种单一,已不适应市场的需求,要想改变现状,就要提高蔬菜的科技含量,调整种植结构,发展无公害蔬菜。认准了就干,王守业带领一班人,率先在*成立了第一家无公害蔬菜有限责任公司。短短五年,以这个公司为主体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逐年向建国人奉献了几万、十几万、几百万的财富。全村人用心血和汗水摸索出了一套完整的生产无公害蔬菜的技术规程,用这种技术规程生产出来的蔬菜,王守业把它注册为“新发”牌,意为与时俱进、创新发展。

五年,在历史的长河里只是一瞬间,面对创业者王守业和他的同伴们来说,每一天都意味着拼搏与奉献。

为建立农药残留速测室,保证无公害蔬菜达到质量标准,王守业领着村里的科技人员三进北京、五去上海,他们费尽千辛万苦,硬是把几万公斤重的检测设备从千里之外运了回来。为了使村民全面掌握无公害蔬菜种植技术,王守业带领村里的党员干部轮流上课,现身说法。会议室里,农户家中,田间地头,到处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

人们说,成功的创业者有两种取向:一种是功成名就,激流勇退;一种是志存高远,奋力攀登。王守业属于后者。王守业并没有看摊守业,党员的责任和永远不愿停歇的品格使他的人生步履注定了是永远向上攀登,他没有沉醉于成功的喜悦,而是以超人的胆识和气魄,追求更高的目标――把无公害蔬菜生产发展成绿色蔬菜与国际接轨,向更高层次、更高水平发展。先后投资800多万元,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100栋日光节能温室先后建成并投入使用,使全村蔬菜生产面积由原来的1000亩增加到2500亩,引进种植西兰花、苦瓜、脱毒马铃薯等30多个名优特品种,花卉、食用菌等新的种植项目也蓬勃兴起。“开弓没有回头箭”,王守业和他的村民们在致富道路上迈的步子越来越大,又投资1200万元,建成了总面积10万平方米的一个集精品农业、绿色农业、旅游农业、现代农业为一体的部级现代化农业示范园区,进而形成了蔬菜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社会化服务做保障的农业产业化体系。

他们还投资100多万元,先后进行试验并推广了无公害生物菌肥及生物农药10余种,进行了有机无土固体基质栽培和AA级绿色蔬菜生产技术的攻关。*年,建国村生产的无公害蔬菜得到进一步提档升级,黄瓜、番茄、油豆角分别被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认定为国家A级绿色食品。

几年来,村上两个产值超千万元的建国电磁线厂和迅达玻璃钢厂由于经营有方,扶持到位,也得到了迅猛发展。电磁线产品成为小浪底、长江三峡等国家重点水利工程的部分电机配套产品,年创利税140多万元;玻璃钢厂获ISO9000国家质量认证,其8类36个品种多次荣获世界发明新产品金奖、银奖和国家科委颁发的部级新产品奖。此外,他们还鼓励和帮助村民创办了包装厂、玻璃厂等10多个私营企业。王守业和他所带领的总支一班人为之奋斗的事业又登上了新的高峰。

广招贤才谋发展

谁拥有科技和人才,谁就能拥有未来。在建国村艰苦创业的历程中,王守业和党总支一班人既体会到了收获的喜悦和兴奋,也品味到了创新发展时人才和智力支持乏力的痛楚与艰辛。

随着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的迅速普及,其生产效益在市场的调节下,也呈现出从波峰到波谷日趋平稳的态势,一些经验丰富、技术成熟的技术人员也相继被猎头挖走,严峻的现实又摆在建国人面前,党总支书记王守业深切感到,只有建立一套选人、用人、留人的新机制,拥有一批安心在农村工作、经得起考验、靠得住的科技人才,才能在改革的大潮中,永远立于不败之地。为此,他们积极加强与省市大专院校、科研单位“攀亲结友”,建立稳固的协作关系,并重点把目光聚焦在来自农村的品学兼优的大学生身上。唯才是举,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政治上给荣誉,经济上给待遇,生活上给服务。听说市农业局两位部级专家即将退休的消息,他们马上就盯了上去,软磨硬泡,终于用自己的真诚和强烈的发展意识打动了专家,专家拒绝了一些大公司的高薪聘请来到了建国村担任农业生产顾问。

于振良,东北农大的高材生。1995年在校园里一手抱着书,一手拿着干粮的年轻人与前来学校挖宝寻才的王守业撞了个满怀,这一撞他就与建国村结下了不解之缘。毕业后,他放弃了进科研单位的机会,做通了女朋友的思想工作,毅然决然来到建国村安家落户,全面主持新产品开发的科研工作,先后筛选、开发出几十个新品种,为村里创造效益百万元。建国村在几年时间里,就建立起了拥有部级和省、市级农业技师80多人的庞大科技人才队伍。在这支科技人才队伍的智力支持下,建国村的人气与日俱增,发展的脚步更加稳健,发展的态势形成了加速度,创造了令人刮目相看的多项第一。在全省第一个成为农业部无公害蔬菜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基地;第一个经省农业环保测试中心测定达到无公害基地标准;第一个建立村级无公害蔬菜农药残留检测中心;第一个成为全国的农业科普示范基地;第一个获取国家绿色食品检测中心认定A级绿标……一个个第一,为建国村的经济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登陆抢滩创大业

王守业带领建国人以超前的意识、先进的思想、创新的思路,走出了一条瞄准市场需求,实施企业化经营,市场化运作的创业之路,用绿色品牌叩开了市场的大门,打开了通往国内外蔬菜市场的绿色通道,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站稳了脚跟。

市场的风险给建国村带来惨痛的记忆,前些年,村民生产出来的几千公斤蔬菜,因销路不畅而腐烂变质,被一车车当做垃圾扔掉,村民们种菜的积极性严重受挫,有的村民气急了,把好端端的棚室砸了,把地毁了。在这种情况下,是王守业和总支一班人认识到与市场对接的重要,大胆决策,投资200多万元建起了占地1万平方米的建国蔬菜批发市场和20个蔬菜短期保鲜库房,加大储容量,并不断完善市场功能。有效的解决了蔬菜的“储难”、“卖难”问题。如今,这个市场已成为哈尔滨市及周边市县的蔬菜集散地。

在当地市场销量有限的情况下,为打开外埠市场,王守业和总支一班人多次奔赴沿海发达城市考察市场。一年中累计行程2万多公里,磨破了嘴,跑断了腿,经反复协商,与外埠多家市场建立了销售关系,签署了订单,使蔬菜按订单进行生产。*年,村里还与北京市农业局共同开展了“绿色蔬菜场地挂钩”活动,使建国村生产的绿色蔬菜成为黑龙江省首家蔬菜进京免检产品,去年一年,村里就销往北京市场各类蔬菜一千多万公斤。

为形成产加销一条龙的产业链,王守业和总支一班人多方筹措资金,建起了绿色蔬菜加工厂,对绿色蔬菜进行加工包装、营养配菜、储藏保鲜,生产出了“新发”牌绿色精品盒菜、礼品菜和大包装蔬菜,仅此一项,就使农民增收700多万元。

为了快速捕捉并及时掌握市场行情,*年初,村里购置了微机设备,并与国家农业部信息中心实行微机联网,下载全国各地市场的蔬菜销售信息,帮助农户准确把握市场需求动态,实行了网上销售。同时,村里还积极组织和扶持蔬菜外销大户50多个,成立蔬菜外销协会,每年都将上千万公斤的蔬菜销往北京、上海、宁波等地,真正实现了北菜南运。市场的不断拓宽和扩大,不仅有效地解决了本村蔬菜的“卖难”问题,还极大地带动了周边村屯的蔬菜生产。如今的“新发”牌绿色蔬菜已远近闻名,稳稳占领了国内市场。

几年来的快速发展,建国人的腰包鼓了,生活水平提高了,集体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和壮大,村屯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截止*年,全村累计投入近千万元对村屯道路进行了维修改造,使全村告别了泥土路,实现了水泥、砂石、红砖全覆盖;村屯绿彩化建设从整体布局到小品设计,形成园艺植物造景与自然生态相统一的自然和谐美。美丽如画的村庄,向人们讲述着建国人创业的故事,展示着改革开放以来建国村广大农民群众共同致富奔小康的新成果。

今天,王守业有带领班子成员努力为建国村勾勒着更加美好的蓝图,预计到2005年底,全村社会总产值达2.5亿元,全村人均收入每年以10%的速度递增……踏上小康之路的建国人深信,王守业带领党总支一班人播撒的一路“绿色”,必将孕育出更加丰硕的秋实。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