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为什么说农民增收是全面达小康的关键

为什么说农民增收是全面达小康的关键

市委提出了“全面奔小康,重振*”的奋斗目标,鼓舞人心,推人奋进。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重点在农村,难点也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面的小康。只有农村和农民实现小康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全面小康社会,而农村和农民小康的核心是加快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它是实现农村小康的工作重点和突破点。我们必须把增加农民收入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来对待、研究和狠抓措施的落实。

按照我市社会经济发展规划,力争在2015年全面达小康。针对我市现状,面积和人口都占全市70%以上的农村是全面达小康的重点和难点。在25个小康监测指标中,有17个指标涉及到农村,而其中农民收入是最重要的指标之一。农民收入的如期达标,将直接影响农村社会发展进程和农民生活水平、人口素质、生态环境的提高改善,以及民主法制建设,直接决定我市农村乃至全市社会经济能否按期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关键问题。

当前,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市上下紧紧围绕“全面奔小康、重振*”的目标,迎难而上,奋力拼搏,小康进程明显加快。*年地区生产总值己达到小康目标程度的48.6%,比*年提高11.6个百分点。在所有25个监测指标中,己达标10个,涉及农村的3个。农民收入指标*年我市达到4265元,离小康标准值8000元还有很大差距。因此,努力增加农民收入是实现农村乃至全市小康社会的关键。

一、农民收入水平的现状

(一)、从我市自身发展要求看,在我市全面实现小康指标中,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值要大于等于8000元。*年实现值为4265元,离目标值还有3735元,仅为小康标准值的一半,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3.3%。从近五年农民收入增长情况看(见下表一),最低的*年只增加148元,最高的*年增加396元。从*年到*年五年平均每年增加300元。增长速度最高的*年达到11.5%,最低的*年只有4.9%,五年平均增幅达到9.1%。因此说,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市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还会出现或快或慢的现象。

(二)、从苏北五市横向对比看,我市*年农民收入水平达到4265元,仅比宿迁市高37元,比盐城市、徐州市、淮安市分别低1128元、631元、165元(见下表二),处于全省第十二位和苏北第四位。从五市近三年增长速度看,基本处于同步增长,幅度相差很小。*年平均增幅11%,*年平均增幅9%,*年平均增幅10%。我市近三年增幅基本与五市平均增幅相同。

二、农民收入达小康的目标展望

我市要在2015年实现小康,还剩下9年时间。农民收入水平按照小康要求,要达到8000元,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415元,才能如期达标。按照前五年平均增加300元来测算,比今后9年平均增加值还低115元。通过对比分析,九年之后,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要达到小康,实现这个目标将会很难,遇到的困难将会很多。

再从苏北五个市的达小康时间来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值要达到8000元。实现小康的时间越长,对年度序时进度的压力就越小,反之,压力就越大。盐城市计划到2013年实现全面小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393元,离目标值还有2607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67.4%。从*年到2013年还剩下7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72元,才能如期达标。徐州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4年,*年已经达到4896元,离目标值还有3104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61.2%。从*年到2014年还剩下8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88元,才能如期达标。淮安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6年,*年已经达到4430元,离目标值还有3570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5.4%。从*年到2016年还剩下10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57元,才能如期达标。宿迁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7年,*年已经达到4228元,离目标值还有3772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2.9%。从*年到2017年还剩下11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43元,才能如期达标。*市要在2015年实现小康,只有9年时间。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265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3.3%。今后九年平均每年要增加415元、平均增速要达到7.2%,才能如期达到8000元。从下表可以看出(见下表三),*市是苏北五市中压力最大的一个市。

现在,按照市委力争提前两年实现小康的要求,农民收入水平要在2015年达到8000元,今后九年时间平均每年的增加额要确定在415元以上,比正常水平高出75元。就*年来讲,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要达到9.7%,比正常水平超出1.7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对比,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要在九年之后达到小康目标,困难很多,难度很大,需要全市上下花大力气艰苦努力才能达到。

三、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

当前,中央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是为了解决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矛盾。在发展经济中不仅仅在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有多高,而在于这一切是否能够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和不断地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目前我市农民增收状况来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中农业比重太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非农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产品产量的急剧增长、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出现阶段性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相对结构性过剩,品质结构失衡等问题,依靠“政策效应”带来收入机械性地“量”增之后,没有能够实现“质”增,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缺乏“质”的支撑。*年我市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纯收入占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高达72.8%,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仅占27.2%。一产比重太高,二、三产比重偏小。*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1.6%,苏南各市平均为28.0%,苏中为40.1%,比苏南、苏中大大高出33.6个百分点和21.5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我市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0%,苏南各市平均为65.7%,苏中为55.1%,比苏南、苏中低18.7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反映出我市非农化进程缓慢。突出问题是农业比重太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这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难以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增收问题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两头热”就是政府与农民度高关心,“中间冷”就是社会参与度低。目前,动员和激活社会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投资农村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花卉农业、旅游农业等恰恰又需要土地、资本、制度、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大量投入,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搞大手笔,做大文章。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合力不够。农产品市场表现为完全的竞争市场特性,千家万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户无法与市场抗衡,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被动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而农民又缺乏对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市场、交通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农民明显处于赢起赔不起的弱势地位。因此,急需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农民增收。目前的农村非农产业已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因而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劳动者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农村居民收入能否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按照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中专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15年推算,到*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增收工作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各级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对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千方百计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应正确分析当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形势,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善于在困难中求发展,抓住机遇,寻求对策,确保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好的政策是吸引各方资金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关键。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由于当地的发展环境宽松和鼓励政策,十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对促进当地经济较快发展、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市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尽快走上工商贸致富的实业之道,这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说,鼓励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确是当务之急。

(二)、加快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步伐,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从长远来看,要逐步缓解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消除城市在就业、教育、居住、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差别政策,增强城市对农民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在法律范围内,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培育农村要素市场,把握好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出租,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物权化,允许把土地资本量化到农民个人,并以股权的形式归个人所有,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确保农民土地收益。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并强调要求依法进行改革。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调查中发现,一是当前耕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耕种、施肥、灌溉和机械作业,而且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不利于农村稳定。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我市要超前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快出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施办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市场的需要,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的效益。

(三)、加大农民变市民的改革力度。城市强,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强。没有城市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城市经济的跨越发展;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没有推进城市化的率先,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率先。目前,我市农民进城的门槛太高,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农民进城没事做,无房住,很难快速增加市民,大量减少农民。究其原因:一是进城务工中大部分属于临时工,长期工很少和收入不稳定。二是迁城买房居住条件还是过高。我市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要买上万和十几万的住房谈何容易,能买得起住房的也是极少数。如果按照我市现有的户籍管理规定,只能有极少数农民可以迁入城市,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现有条件,无法进城。由此看来,我市的农民变市民难度还很大。

(四)、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市农业的唯一出路,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含量的“示范园区”建设和推广应用,把农民的收入来源从传统农业切实转变到新型农业上来,增加农产品的质量和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一保三放开”,即在保证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形成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行多元化办学的竞争格局。

二、农民收入达小康的目标展望

我市要在2015年实现小康,还剩下9年时间。农民收入水平按照小康要求,要达到8000元,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415元,才能如期达标。按照前五年平均增加300元来测算,比今后9年平均增加值还低115元。通过对比分析,九年之后,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要达到小康,实现这个目标将会很难,遇到的困难将会很多。

再从苏北五个市的达小康时间来分析,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目标值要达到8000元。实现小康的时间越长,对年度序时进度的压力就越小,反之,压力就越大。盐城市计划到2013年实现全面小康,*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5393元,离目标值还有2607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67.4%。从*年到2013年还剩下7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72元,才能如期达标。徐州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4年,*年已经达到4896元,离目标值还有3104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61.2%。从*年到2014年还剩下8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88元,才能如期达标。淮安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6年,*年已经达到4430元,离目标值还有3570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5.4%。从*年到2016年还剩下10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57元,才能如期达标。宿迁市达小康的时间为2017年,*年已经达到4228元,离目标值还有3772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2.9%。从*年到2017年还剩下11年时间,按照序时进度平均每年应增加343元,才能如期达标。*市要在2015年实现小康,只有9年时间。目前农民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4265元,完成全面小康目标程度为53.3%。今后九年平均每年要增加415元、平均增速要达到7.2%,才能如期达到8000元。从下表可以看出(见下表三),*市是苏北五市中压力最大的一个市。

现在,按照市委力争提前两年实现小康的要求,农民收入水平要在2015年达到8000元,今后九年时间平均每年的增加额要确定在415元以上,比正常水平高出75元。就*年来讲,农民收入增长速度要达到9.7%,比正常水平超出1.7个百分点。通过分析对比,我市农民收入水平要在九年之后达到小康目标,困难很多,难度很大,需要全市上下花大力气艰苦努力才能达到。

三、农民增收存在的困难

当前,中央把农村经济工作的基本目标确定为促进农民增收,是为了解决近几年农民增收困难的现实矛盾。在发展经济中不仅仅在于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有多高,而在于这一切是否能够带动广大农民持续地增加收入和不断地提高物质文化生活水平。从目前我市农民增收状况来分析,制约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农民收入中农业比重太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农民收入增长质量不高,非农化进程缓慢。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农产品产量的急剧增长、农副产品价格的提高和惠农政策的实施,农民收入出现阶段性的快速增长。但是,随着农产品产量的相对结构性过剩,品质结构失衡等问题,依靠“政策效应”带来收入机械性地“量”增之后,没有能够实现“质”增,从而使农民收入增长缺乏“质”的支撑。*年我市农民从事第一产业纯收入占到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比重高达72.8%,二、三产业收入比重仅占27.2%。一产比重太高,二、三产比重偏小。*年,我市农民家庭经营收入占纯收入的比重为61.6%,苏南各市平均为28.0%,苏中为40.1%,比苏南、苏中大大高出33.6个百分点和21.5个百分点。而工资性收入我市占纯收入的比重为47.0%,苏南各市平均为65.7%,苏中为55.1%,比苏南、苏中低18.7个百分点和8.1个百分点。这一高一低,反映出我市非农化进程缓慢。突出问题是农业比重太高,二、三产业比重太低,这是制约我市农民收入难以有较大增长的主要原因。

(二)、农民增收问题呈现“两头热,中间冷”的局面。“两头热”就是政府与农民度高关心,“中间冷”就是社会参与度低。目前,动员和激活社会企业、民间资本投资农业、投资农村的政策机制还不完善。而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知识农业、生态农业、生物农业、花卉农业、旅游农业等恰恰又需要土地、资本、制度、人才等要素资源的大量投入,仅仅依靠政府和农民两方面的力量显然是不够的。必须调动全社会的力量,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发展龙头企业、兴办专业合作组织等方面搞大手笔,做大文章。

(三)、农民组织化程度低,农户生产经营活动形成合力不够。农产品市场表现为完全的竞争市场特性,千家万户小规模的生产方式,导致农户无法与市场抗衡,只能被动地接受市场价格,被动地调整自己的生产行为,而农民又缺乏对资金、项目、技术、信息、市场、交通等方面的全面了解,农民明显处于赢起赔不起的弱势地位。因此,急需政府有关部门制定政策和采取措施,将千家万户组织起来,提高农民生产的组织化和产业化程度。

(四)、农村劳动力素质偏低制约农民增收。目前的农村非农产业已从过去的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提高型转变,因而对劳动力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的高低,是衡量劳动者素质的基本内容,也是农村居民收入能否较快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我市农村劳动力总体文化素质偏低。按照小学6年,初中9年,高中中专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15年推算,到*年我市农村劳动力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9年,仅相当于初中二年级的水平

四、进一步做好农民增收工作的对策和措施

农民增收工作既是一项庞大而复杂的系统工程,又是涉及千家万户的民心工程,是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也是各级党和政府的中心工作之一。党的十六大和中央“一号文件”已明确提出增加农民收入是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发展农村经济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也是各级党委和政府当前的中心工作,对加快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指明了方向。党中央制定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各地也千方百计为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创造了各种有利条件。所以我们应正确分析当前农民增收和农村经济形势,既要看到有利因素,又要正视当前面临的困难。善于在困难中求发展,抓住机遇,寻求对策,确保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

(一)、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实现农产品增产增值。实践证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实现农民增收的最好形式是走农业产业化道路,最有效的办法是鼓励兴办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一靠政策、二靠科学、三靠投入。好的政策是吸引各方资金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的关键。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乡镇企业和个体企业,由于当地的发展环境宽松和鼓励政策,十几年来如雨后春笋般发展壮大起来,对促进当地经济较快发展、大幅提高农民收入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市要大胆吸取外地好的经验,好的办法,鼓励广大农民艰苦创业,尽快走上工商贸致富的实业之道,这是增强地方经济实力,提高农民收入的有效途径。因此说,鼓励兴办和发展乡镇企业、龙头企业,确是当务之急。

(二)、加快我市农村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步伐,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从长远来看,要逐步缓解和消除城乡“二元结构”矛盾,消除城市在就业、教育、居住、医疗等方面对农民的差别政策,增强城市对农民的亲和力和吸引力,促进农村人口向城镇转移,城市生产要素向农村流动。在法律范围内,创新农村土地制度,培育农村要素市场,把握好土地承包权的转让、出租,将农民对土地的承包权物权化,允许把土地资本量化到农民个人,并以股权的形式归个人所有,逐步推行“土地换社保”,确保农民土地收益。土地流转和规模化经营问题,中央和地方各级领导都很重视,并强调要求依法进行改革。目前的土地承包制度已不能完全适应农会经济发展的要求,迫切需要加以改革和完善。在调查中发现,一是当前耕地的分散经营,不利于耕种、施肥、灌溉和机械作业,而且容易产生各种矛盾,不利于农村稳定。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有条件的地方可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进行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逐步发展规模经营。我市要超前一步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配置,尽快出台土地规模化经营实施办法,最大限度的适应市场的需要,使有限的土地产出更大的效益。

(三)、加大农民变市民的改革力度。城市强,一个区域的经济实力和竞争力才能强。没有城市的跨越发展,就没有城市经济的跨越发展;没有城市化,就没有*市的全面小康和基本现代化;没有推进城市化的率先,就没有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率先。目前,我市农民进城的门槛太高,工业发展相对较慢,农民进城没事做,无房住,很难快速增加市民,大量减少农民。究其原因:一是进城务工中大部分属于临时工,长期工很少和收入不稳定。二是迁城买房居住条件还是过高。我市农民总体上还不富裕,要买上万和十几万的住房谈何容易,能买得起住房的也是极少数。如果按照我市现有的户籍管理规定,只能有极少数农民可以迁入城市,绝大多数人不具备现有条件,无法进城。由此看来,我市的农民变市民难度还很大。

(四)、加大“科教兴农”战略的实施力度,进一步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科技兴农是发展我市农业的唯一出路,要大力发展各种形式的高科技含量的“示范园区”建设和推广应用,把农民的收入来源从传统农业切实转变到新型农业上来,增加农产品的质量和高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与此同时,要逐步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进一步明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坚持“一保三放开”,即在保证义务教育快速健康发展的基础上,逐步放开学前教育、高中教育和职业教育,引导、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事业,形成义务教育以政府为主,学前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实行多元化办学的竞争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