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为筹办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坚强人才支持

为筹办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坚强人才支持

筹办奥运会、残奥会几年来,北京奥组委努力建设富有活力的奥运筹办人事工作机制,全面加强奥运人才队伍建设,为筹办奥运会、残奥会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支持。

创新理念,坚持“两条腿”走路

作为中央批准成立的临时性事业单位,北京奥组委是承担北京奥运会和残奥会各项筹办任务组织工作的专门机构,奥运会期间共有约9000名工作人员,10万名赛会志愿者及10万名合同商人员从事赛事运行和保障工作。为在较短时间内有效整合这些人才资源,把他们团结、凝聚到奥运筹办这一重大任务上来,形成奥运筹办工作的合力,奥组委认真加强组织建设,积极发挥体制优势,以改革创新精神积极推进奥运人事人才工作。

确保奥运人事人才工作顺利推进。奥组委严格执行《公务员法》、《干部选用条例》等法律条规,充分发挥对奥运筹办工作的组织领导作用。

充分运用市场手段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在人才选拔上,奥组委立足北京,面向全国,放眼全球,广纳贤才。目前,奥运筹办队伍中有海外留学经历的超过20%;在使用管理上,通过签订聘用合同、建立工资动态增长机制,加强对工作人员的激励;同时,注重学习研究往届奥运会、残奥会及其它一些大型国际体育赛事活动的人力资源管理经验为我所用。

积极探索具有中国特色的北京奥运人力资源工作模式,奥组委充分调动属地政府和业主单位参与奥运筹办工作的积极性,形成了条块结合的北京奥运会、残奥会场馆运行机制;建立并完善了一系列人员聘用管理的工作模式,通过社会招聘、从企事业单位抽调、借用高校教师、有相关经验的退休人员,使用赛时实习生、VIK(实物赞助)付薪人员等多种形式选人用人;坚持统筹开发人才资源,重视人才持续发展。

整合资源,建立人事新机制

在奥运筹办中,奥组委充分调动各方资源,积极发挥各级党委、政府的组织力量和业主单位的资源优势,探索、创建形成了一整套富有活力的奥运人事工作新机制。

建立全方位的奥运筹办协调机制和人才支持机制。在党中央、国务院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奥组委先后组建了新闻宣传、安全保卫、外事、交通、火炬传递、开闭幕式、志愿者、赛后安置等20多个工作协调小组或领导小组,在更高层面上统筹协调全市乃至全国的资源和力量,形成运转高效、协调有力、指挥顺畅的工作体系。北京市委常委、副市长、奥组委执行副主席明确分工、靠前指挥、责任到人,构建集中统一、高效运转的奥运会、残奥会运行指挥系统。在筹办过程中,中央有关单位和市委、市政府通过选调、借调等方式选派了一大批干部到奥组委工作,促进了筹办顺利开展。

构建充分协调属地政府力量和业主单位资源优势的场馆运行机制。在筹办进入赛前一年半时间时,各项工作转入了以测试赛为主的阶段,并逐步向赛时体制、机制转变。在认真分析体制优势、总体筹办工作特点和充分参考往届奥运会、残奥会场馆化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奥组委建立了“以竞赛为中心,以场馆为基础,以属地为保障”的场馆运行体制。2007年上半年开始,根据“好运北京”各项测试赛筹办需要,成立了体育赛事组委会和场馆团队,确立了场馆主任负责制。根据场馆运行的特点,抽调干部组成场馆团队,明确相互分工、加强协调配合、推动衔接协作,既满足了赛时场馆团队的人员需求,也提高了竞赛场馆团队的实践能力和专业化水平。赛时,奥组委将在各区县成立奥运会、残奥会保障领导小组,实行属地党委、政府与场馆团队“双进入”体制,实现属地政府与场馆团队在工作力量、资源保障、运行机制方面的有效融合,充分发挥政府的体制优势和调配资源能力。

建立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组织的沟通协调机制。仅2007年,奥组委就接待了60个国家(地区)奥委会的88批次来访以及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的38批次来访,进一步密切了与各相关国际组织及重要客户群的联系与交流。奥组委十分重视做好有业务专长、高水平的外籍人员聘用工作,截至目前已聘用了100多名外籍人员;注意加强与国际奥委会、各国家(地区)奥委会和相关国际体育联合会的沟通和交流,与这些组织建立了良好的沟通协调机制。也向世界展示了奥组委善于学习、开放办奥运的形象。

全面提升,统筹当下与长远

《北京奥运行动规划》明确提出,奥运会人事人才工作要充分发挥北京人才密集、国际交往活跃的优势,发掘利用国内智力资源,引进吸收国外智力资源,选拔、培养和造就一大批高素质、国际化、复合型的人才队伍,为北京奥运会、残奥会的成功举办提供可靠的人才保障。2007年,奥组委和北京市有关部门正式启动了《北京奥运人才行动计划》,提出要围绕奥运筹办需要,选拔和培养外事、安保、交通、商务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和管理人才,为成功举办一届有特色、高水平奥运会、残奥会提供全面、可靠、有效的人才保障与人才支持。

拓宽视野,广开渠道,优中选优,人才选用形式多样。为满足奥运筹办全方位的人才需要,要综合运用行政和市场两种手段推进奥运人力资源开发和人才队伍建设。奥组委还积极运用市场手段,坚持“面向市场,双向选择”,与专业人才中介机构积极开展合作,通过公开招聘、人才派遣等方式充实奥运人才队伍;积极开展国际人才合作,有计划引进和吸纳国外专业人才。此外,奥组委还创新了其他多种用人方式:以特聘专家的形式,聘用一些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奥运冠军和外事、技术、媒体等方面的特殊专业人才;使用军队支援奥运筹办工作,争取军队在奥运场馆建设和安全保障、反恐防暴、文艺表演、翻译服务等方面发挥作用;通过与首都高校签订合作协议,采取高校定向培养的形式使用了1300多名赛时实习生;从赞助企业选调人员,满足一些特殊岗位专业人才的需求等。

区分层次,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科学有序地开展培训。奥组委加强领导,统筹规划,逐步形成了全面覆盖、重点突出的培训体系。在人员类型上,培训重点覆盖工作人员、志愿者、国内技术官员以及合同商人员等各类奥运筹办人员;在培训内容上,包括通用、专业、场馆、岗位等各个培训环节,培训不合格不能上岗;对场馆团队人员一律实行培训考核、持证上岗;在培训形式上,采取举办各类讲座、开通网络培训课程、组织专项培训班、组织观摩学习、开办市民学校等多样化培训形式,有针对性地对窗口行业员工、大中小学生和广大市民进行奥运会知识的普及和文明礼仪、文明交通、文明观赛等重点项目的培训。

分级分类,严格考核,注重激励,创建符合筹办实际的人员管理模式。针对不同人群的特点,分类分层进行管理,奥组委逐步建立了相互配套的人事管理制度体系,实现了人员聘用管理工作的规范化;形成完善了考核体系和激励机制;开展竞争上岗,使一批德才兼备、能力突出、业务精湛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还建立起结构合理、动态增长、岗位工资与绩效工资相结合的工资福利制度。经过几年努力,奥组委基本建成了一支综合素质过硬、专业素质优良、富有奉献和创新精神并通晓国际体育规则、熟悉国际体育事务的筹办工作人员队伍。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