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关心下一代成长 托起明天的太阳

关心下一代成长 托起明天的太阳

下冶乡位于济源市西部山区。近年来,在济源市委、市政府和市关工委的亲切关怀、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积极参与、密切配合下,该乡关工委全面贯彻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扎实推进关心下一代工作,保障了下一代健康成长,促进了“三个文明”的协调发展。

一、讲政治,关心下一代成长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是明天的太阳。只有确保“一代更比一代强”,才能实现“长江后浪推前浪”。该乡关工委确保做到了“四个到位”。

一是领导到位,用一流的队伍育人。乡成立了党委书记、政府乡长分别任主任、副主任的关工委。各村成立关工协会,各部门和行业成立关工协会或小组,配齐、配强专兼职工作队伍,形成横向到边,纵向到底,全面覆盖,全员参与的工作网络。

二是宣传到位,用一流的氛围育人。广泛宣传关心下一代工作的有关法律、法规、政策和重要意义,宣传先进典型,动员全社会,广泛参与,大力支持,形成合力,营造了浓厚的舆论氛围。

三是资金到位,用一流的环境育人。关工委在组织活动、开展工作、订阅报刊、学习培训和社会服务等方面,设立有专项资金。2002年至今三年来,关工委直接用于工作和改善青少年学习、生活、工作硬件软件环境的资金达3900余万元。每年都要为青少年订《关心下一代报》等刊物180余份。

四是管理到位,用一流的管理育人。健全关工委联席会议制度、目标考核制度、评先奖优制度和其他配套管理制度,实现管理法制化、制度化。

二、育新人,托起明天的太阳

(一)关心下一代,从上一代抓起,用一流的家庭教育育人

一位著名的教育家说:“推动地球的手,是晃动摇篮的手!”家庭,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课堂。家长,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第一教师。该乡注重从上一代抓起,提高家长素质,加强家庭教育。

加强家长培训教育。创办了文明学校,在各中小学设立了家长学校,定期举办文明、家教培训。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弘扬家庭美德、社会公德和职业道德;组织学习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长期评选文明家庭和文明村民,提高家长素质,增强家教意识和能力。

(二)关心下一代,从新一代抓起,用一流的学校教育育人

古人云:“成天下之才者在庠序之教,教化之所本者在教师!”学校,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主阵地。该乡关工委大力支持教育改革和发展。

一是深化教育改革,推进素质教育。健全了幼儿园、小学、中学、成人教育学校等办学体系,形成了幼教、普教、职教、成教四教统筹,相互沟通,协调发展的育人体系,荣获全省农村教育综合改革试点乡镇荣誉称号;改革学生、教师和学校的考核、评价制度和体系,建立了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评价体制,发挥了“指挥棒”的良好导向作用。

二是切实加强和改进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在各中小学校设立了家长学校,配备了校外辅导员和法制副校长、教师。广泛开展各种德育教育活动和文体活动,寓教于做,寓教于乐,实现学以致用,行为养成。突出重点,加强理想信念教育、革命传统教育、遵纪守法教育和基本道德规范教育,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一代。

(三)关心下一代,从老一代做起,用一流的社会教育育人

一是用好老一代,发挥“五老”作用。全乡168名退休老干部、老教师、农村老党员、老干部,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采取定校、定点、定人等方式,让老同志担任关工委成员,担任中小学校外辅导员。大力开展“老小共建”活动。让老干部、老战士,向青少年讲解革命史,加强革命传统教育。让老专家、老科技、老医生,针对青少年组织开展各种社会咨询服务活动。让老专家、老劳模、老工人发挥特长和优势,帮助青少年学习技术,发展经济。让老教师、老艺术家等老教育工作者、文艺工作者和新闻工作者,为青少年提供更多健康向上、振奋人心、鼓舞斗志、催人奋进的精神食粮,关心、帮助解决青少年学习、生活和身心健康成长方面的困难和问题。

二是建设教育基地,开展教育活动。充分挖掘乡土教育资源,开辟和建设了坡池引黄提水工程德育基地、王屋山供水工程德育基地、石板河抗日烈士纪念碑德育基地、韩彦革命烈士纪念亭德育基地等10多处中小学生德育教育基地。定期在基地组织开展各种教育活动,进行革命传统、艰苦奋斗精神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

三是开拓创新,动员全社会齐抓共管。宣传文化部门广泛宣传《未成年人保护法》、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纪检、公安、综治部门,加强学生法制教育、安全教育,不间断开展校园及周边环境集中整治活动。为了丰富学生节假日文化生活,在集镇绿色文化广场新建了篮球场、旱冰场和怡心游乐健身苑,开展贴进基层、贴进生活、贴进青少年的各种文化培训教育活动,

四是以人为本,文化化人。投资880万元,建设文化阵地,升华集镇文化。建设玉阳科技教育文化中心。做活广场文化,建成了集休闲、娱乐、教育于一体的滨河文化广场。以“讲孝道、讲法道、讲技道、讲业道”为主要内容,切实加强农村文化建设。

三、办实事,放飞金色的希望

(一)大办教育,打造成长平台,用一流的学校育人

一是发展幼儿教育。投资360余万元,建设了高标准的乡中心幼儿园,全乡38个村均创办了较高标准的幼儿园。

二是大办小学教育。1999年至2003年,累计投资2800余万元,新建、改建了22所小学。1999年和2001年,先后两次实施了小学规模办学工程。2004年,投资1680万元,建成了下冶乡中心小学,完成了全乡小学3—6年级集中并校,进一步优化了教育资源配置。

三是提升初中教育。1999年至今,先后投资800余万元,新建了造型别致、设施先进的下冶一中教学科技综合楼和二中、三中教学楼3座,充实微机等现代化教育教学仪器设备2000余台件,创建市级花园式、示范性学校2所。

四是普及成人教育。2000年,投资320万元,新建了下冶乡成校,荣获河南省示范性成人教育学校荣誉称号。几年来,共举办各类培训班320余期次,其中培训青年3万余人次,村级成人教育学校,成为青年农民接受终身教育的主阵地。

(二)排忧解难,关注弱势群体,用一流的服务育人

一是加强维权。组织司法、公安等部门,建立了青少年维权岗,组织开展各类服务、维权活动,确保青少年的合法权益不受侵害。

二是爱心助学。长期开展“爱心助学”、“爱心助孤”活动。乡班子成员带头,乡机关干部纷纷捐款,与22名贫困无助的孤儿结成了帮扶对子,资助其直至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学业。动员社会力量,每年救助贫困学生220人以上。为了关爱贫困女童,在下冶一中开设了贫困女童“春蕾班”,已接收贫困女童45名。设立了“梧桐基金会”,对贫困学生、孤儿、残疾儿童等弱势青少年实施救助,使孤有所救、贫有所助,杜绝了“因孤、因贫失学”现象的发生。

三是突出重点群体,预防青少年犯罪。对“失亲”青少年,父母外出务工的“失控”青少年,无所事事而无事生非的“失业”青年,有劣迹的“失足”青少年,确定教师、党员干部、致富能手为其义务监护人或帮教人,爱心帮扶,加强帮教。

(三)谋划发展,建设全面小康,用一流的事业育人

用发展的办法促进下一代健康成长,通过加快发展,实现人人有业可就,有事可干,有钱可赚。同时,在下一代健康成长中促进发展。关工委为青年农民送技术,送服务,送项目,送资金。三年来,共协调小额支农信贷3200余万元,先后帮助1800余名初、高中毕业生和待业、下岗、失业、闲散青年上了致富项目。2003年至今,在新建的18个工业企业,安置农村青年劳力1200余人。1999年以来,累计投资6500余万元,建设和发展小城镇,繁荣第三产业,转移农村青年劳动力500余人。建立了20多个培训基地和输出基地,完善了工作服务网络。近年来,组团式劳务输出毕业回乡青年600余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