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正文

从异同角度分析人才的培养

从异同角度分析人才的培养

应用型人才与创新型人才在概念及人才特征方面既具有相同点,又具有差异性。在人才发展的使命、人才的时代要求、基本素养的定位、人才培养创新属性、培养路径等方面具有相同点,但在思维和能力方面具有明显的差异性。以相同点为基础,整合差异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方面具有独特的要求。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要突出新价值意蕴的树立、教与学逻辑体系的翻转、协同育人机制的打造、多元化评价机制的建立、能力本位育人生态的构建等。目前,全球经济局势复杂多变,根据国家统计局2021年统计年鉴数据显示,2001—2020年国民总收入及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增长速度均为8.7%。我国经济发展态势平稳良好,而人才是经济发展的支撑。李克强总理在2014年9月首次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5年国务院印发《中国制造2025》,提出“要努力实现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三大转变,推动中国迈入制造强国行列”。2016年中共中央、国务院的《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中提出“建设高水平人才队伍,筑牢创新根基”。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人才是建设“制造强国”与“智造强国”的根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需要技能过硬、结构合理的制造业人才队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时期人才供给侧改革的有效路径,对于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经济提质增效的升级具有迫切的含义。

一、概念解析

(一)应用型人才概念及特征对于应用型人才的概念目前尚没有一个统一的界定,吴中江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的内涵为既有足够的理论基础和专业素养,又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将知识应用于实际的人才。吴国玺学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在生产领域,从事产品开发、工艺流程中应用前人的研究成果和技术,推进技术革新和应用的人才。应用型人才的本质是能够将扎实的、宽范围的理论知识娴熟地应用于社会实践领域。因此,笔者认为应用型人才是指能将专业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的人才类型,是熟练掌握社会实践需求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主要从事社会实践的专业技术人才。

(二)何克抗教授指出创新人才是指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三方面素质的人才,三方面素质中,最核心的是创新思维。李冬梅学者认为创新型人才主要是指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超凡的创新能力,能够顺利从事一系列创新型相关活动,同时能够为社会创造相应价值和作出贡献的综合型人才。创新型人才的本质是能够在社会实践中对现状持批判性的态度,能够独立思考判断并对现状进行创新实践。因此,笔者认为创新型人才是指理论基础扎实深厚,具有创新意识、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的,且具有能在行业中将创新设计转化成精神产品或物质产品能力的人才。

二、异同辨析

(一)相同点辨析人才发展的使命取向相同。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皆服务于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的发展,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人才和智力保证。人才的时代要求相同。新时代对人才的要求皆适用于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既要有爱国情怀,又要有国际视野;既要有青春梦想,又要有实干精神;既要有健康体魄,又要有学习热情。人才培养创新属性相同。不论是创新型人才还是应用型人才,皆需具有创造性、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及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路径趋同。政产学研相容,校企合作育人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路径,需要深化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

(二)差异点辨析知识结构差异:创新型人才的知识结构涉及面宽、知识运用能力和知识创新能力强,知识迁移性强,且在某一领域具有精深的研究,能够洞悉专业领域的前沿动态,属于一专多能型人才;应用型人才的知识面相对较窄,专业领域内的基础知识扎实,实践操作技能较强,是专业技能精深的人才,是专业单一性技能人才。创新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结构的复合、全面,应用型人才更注重知识结构的专一、精深。思维差异: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思维是创新的基础和前提,是解决如何形成新的思想、理论、方法、设计等的基石,偏重理性思维多一些;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在实践中的应用,本质是学以致用,用已经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应用于社会实践,偏重感性思维多一些。

三、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

关于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规格,学者们也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彭玲学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从类型上是应用型,在人才素质和能力倾向上注重创新要求。张金萍学者认为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应用型人才和创新型人才两个维度的复合体。张晓明学者认为“知识、能力、品格”协调发展是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目标。基于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概念、特征及异同点,以相同点为基础,整合差异性,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在知识、能力、素质三个基本要素及专业特性方面具有其特殊的要求。

(一)应用型创新人才对知识的要求知识的广度和深度影响着知识的结构形式。应用型创新人才知识横向面广、纵向精深、高度触及前沿动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础通识知识。包含思政知识、工具性知识(数学、英语、计算机、信息检索等)、体育训练、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心理、社会、中华传统文化等)、自然学科知识(生命科学等通识性知识最新发展趋势)。2.专业知识。包含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专业基础知识即为学科基础知识,保证专业性知识的扎实和宽泛。专业方向知识面向职业岗位走向,保证专业性知识的精深和最新行业趋势。3.创新创业创造知识。创新创业创造教育是一项融合创新精神教育、创业实践教育、创造价值教育的综合教育活动。创新创业创造知识使人才具备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创新个性等创新创业素养。

(二)应用型创新人才对能力的要求能力是对知识的应用,能力水平是人才价值的体现,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关键能力。包含社会适应能力(21世纪的学生|人社天地•人事人才|社会适应能力主要包括个人生活管理、基本劳动能力、选择职业并能够胜任岗位能力、基本社交能力和道德自律等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人际沟通技能、团队协作能力、组织协调能力、执行能力等。2.专业能力。对应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方向知识,其专业技能包含专业基本技能和专业核心技能,基本技能是职业基础,核心技能是发展的筹码。3.创新创业创造能力。创新能力为批判性思考判断、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创业能力是一种创业实践的能力。创造能力是产生新的思想、新的产品的能力。四、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迫切需求2015年,教育部、国家发展改革委与财政部共同颁布《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拉开了地方本科院校转型发展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序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提出,“重点扩大应用型、复合型、技能型人才培养规模”。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健全高等教育学术人才和应用人才分类培养体系,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比重。《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明确提出要“提升一流人才培养和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特别是拔尖人才的创新能力,加强高等学校创新体系建设”。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高校应积极探索人才培养供给与区域经济产业发展需求之间的有效连接,应将应用型创新人才作为地方高校人才培养的目标,探索应用型创新人才融合培养的措施至关重要。培养面向未来的应用型创新人才,是从教育强、人才强、科技强向产业强、经济强、国家强发展的关键。

五、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现状

目前,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存在系列问题,例如:部分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定位与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仍然存在沟壑;传统教学模式改革速度缓慢,新的人才培养理念落实不充分;学校单一的育人体系不能适应新时代对人才的需求;传统评教、评学的评价方式过于敷衍;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传统,理论知识的传授仍然是授课体系的重点;应用型高校教师队伍科研成果转化能力及科研创新意识薄弱;学生创新实践平台的运营受限于资金的支持;学生创新创业学分的获得不能体现学生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实践教学内容与人才需求不相匹配,缺乏实践创新思维等。针对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高校应根据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关键点,立足新时代人才的需求,培养高素质应用型创新人才。

六、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措施

(一)高校应用型创新人才的培养要树立新的价值意蕴高校人才培养的价值在于服务国家区域建设发展、服务人类和谐福祉。高校的顶层设计方面,应用型创新人才育人的价值应立足时代和国家对人才的需求。从供给侧的角度出发,从时代需求、社会需求、行业需求、企业需求出发,从行业企业对专业要求的精准匹配度、技术时效性、社会和行业在横向纵向全方位对创新的迫切需求度出发,进行人才培养价值意蕴的定位。

(二)进行教与学逻辑体系的翻转翻转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以知识教授为中心的教学逻辑体系,用“OBE”理念指导人才的培养,即以学生为中心,强调能力本位和个性化,以学生最终的学习成果为导向,形成基于OBE理念的教学体系,构建融入创新创业教育的课程体系,重塑学习成果为目标的课程目标,建立过程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形成以赛促教和以赛促学的技能竞赛氛围,运行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

(三)打造协同育人体系与机制在产教融合顶层思维的引领下,与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利益相关者形成共生、共存、共管、共享的利益共同体,形成教育链、产业链、人才链、创新链有机联动的协同机制,建设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平台。七、结语创新是发展的原动力,人才是发展的基础,应用型创新人才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高校需立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新的人才培养价值意蕴、新的人才培养理念、全方位协同创新平台、多元化的评价机制、以学生为中心的育人平台,创新培养模式,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创新素养,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培育产业匹配度高、社会适应性好的应用型创新人才。

作者:赵丽初 薛梅 那翠翠 单位:青岛恒星科技学院

文档上传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