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范文精选

职业教育

职业教育范文第1篇

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之所以提出职业教育的类型,或者说职业教育的概念,是因为职业教育应与职业紧密相关,职业教育应培养学生具有相应的职业能力应该是理所当然的目标,而且职业能力中的职业是具有某特定范围的,它应直接对应于社会生产(广义的生产)相关的岗位或某类岗位。因为不存在没有岗位的职业,培养职业能力是职业教育的本质所在。职业能力不仅存在于我们目前所认为的职业教育之中,也存在于任何的专业教育之中,包括我们所说的普通高等教育。关于职业教育的本质问题,笔者已在相关文章中作了探讨,并提出了职业教育的标志:完成初始职业化,在这里不再过多地赘述。

既然是职业教育,在培养学生职业能力过程中,就必须参与特定的职业活动或至少是在模拟的职业情境中使学生对已有的知识、技能、态度等进行整合并内化为某职业的具体岗位能力。但是职业教育的泛化,使职业教育本应追求的教育过程受到了更多的批判,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的未来学习能力等为主要价值取向的职业教育观念似乎已占了主流,通识教育的泛职业化理念已得到不少人的认可。通识教育最早是由纽曼提出的,通识教育就其是各种学科都要具备的、公民的、广泛的知识讲,它是通识教育;就其是所有公民都应具备的理智能力和一般知识讲,它是普通教育;就其基于人性,以人性为目的教育而言,它是人文教育。是不是在这种广泛知识的教育中,可以使人得到一种基本的技术实践能力呢,徐国庆在其《试论职业教育专业课程的展开顺序》一文中对此进行了否定。反过来讲,即使我们把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定位在针对某岗位群,而不是某具体的岗位,职业教育应追求的是什么,知识在什么样的教育过程中才能内化为个体的职业能力,因为在职业教育不断泛化的背景下,职业教育走向了知识化,而非职业能力的养成上。我们说转岗能力也好,进一步学习能力也好,适应能力也好,这些能力的培养是否在狭窄的职业教育过程中,即以某岗位的岗位职业能力为具体培养目标,或者说是教育方式下,学生就难以具备这些发展能力呢?其实,即使从一种狭义的职业教育作为出发点,或课程的组织方式,其转岗适应能力也未必就差。如机械维修工,如果某个体精通于维修机床,当他转岗到汽车、纺织、食品等行业来做维修工是极其容易的,因为机械维修的故障判断、修理过程所涉及的思维方式与操作过程是极其相似的。再比如一个精通车床操作的车工,他若转为一个铣床操作工,或一个磨床操作工等其它机床操作工并不是什么难事,甚至是在对设备的具体熟悉过程中,就基本可以胜任。如果说当个体不能进行转换,可能是所涉及到的其它基础能力太弱,如计算能力、新知识新技术的学习应用能力等,如果是这样,那只能说明我们所设计的职业教育的文化基础太低,它不能达到这类岗位的基本要求,这时就应当提升这类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由于不同行业的生产技术水平不同,职业教育的基础层次也应当有所区别,在职业教育期间不断地强化基础文化知识教育也是职业教育资源的一种浪费。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即使职业教育基础层次设置得很高,我们也不可能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能完成个体一生所需知识和能力的培养。它更需要个体在今后的一生中不断学习。我们不能一方面高喊每个人都应该成为终身学习者,而另一方面总是在试图努力在短短的3年之间就把一个人一生所需要的专业知识和能力都培养出来,这既是不可能的,也是没有必要的,因为它需要更高的成本。关键的问题是我们如何能在学生职业岗位能力的养成过程中,把这种学习过程内化为学生学习的一种学习方法、一种思维过程,在今后的转岗等过程中形成一种具有广泛应用的、可迁移的学习能力,这是职业教育应当追求的目标之一。

三、学校职业教育的延伸

虽然我们无须担心职业教育的泛化问题,但是摆在我们面前的现实问题是怎样才能把学校教育与企业的具体岗位职业能力协调起来,或者说衔接起来。因为,只有在对口就业时,在学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才能在工作中得以应用,才能显著提高生产率,在对口就业不畅的情况下,从学校毕业的学生在非对口岗位如何才能快速地成长为岗位合格人员,这一问题仅靠教育系统是不能解决的,最好的一种途径是广泛地开展企业的岗前或在岗培训。然而对企业来说它们更注重追求利润,只有当他们觉得培训投资有利可图时,或者当他们的培训投资不需太多的投资成本时他们才愿意投资于员工培训。因为,企业投资培训也面临着风险,对员工过多地提供培训,当受培训人员培训后未对其很好工作就离开企业时,企业就会损失投资。关于受培训员工跳槽所引起的劳动关系纠纷问题在各种媒体屡见不鲜。即使法律健全的西方国家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从目前看,实力较强的企业,由于其实力对员工吸引力强,对员工的职前和在岗培训已引起广泛重视,但对于广大的中小企业,由于经济实力以及对人才的吸引力弱,对员工的培训还微不足道。但是,不能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就会增加就业人员的快速流动性,人员流动得过快,延长了就业人员成为岗位熟练者的时间,降低了人力资源开发的效率,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是不利的。

如何解决这一问题,不仅是解决社会问题,而且对职业学校学生的出口问题也影响极大。我们应当通过职业教育的延伸来解决这一问题,而不应强制所有的学校都面向更具体的工作岗位进行教育,也不应对企业采取严厉的培训程序来解决这一问题,解决这一问题至少可以有两种途径。

职业教育范文第2篇

一、职业教育特别是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以及大量从业人员岗位培训,这是21世纪相当长时期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调整时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它的发展关系到行业和企业的生存、发展以及社会主义建设的全局。

(一)21世纪我国经济、科技和社会的高速发展,必将对我国人力结构和教育结构体系产生重大影响,这种影响的表现之一,就是对提高劳动者素质和初中级人才培养的数量和质量提出了迫切的要求。

我们国家目前并在相当长时期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面对21世纪的挑战,我们面临着加快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的双重任务。从经济发展形态来说,目前全国实质上是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以及处在萌芽状态的知识经济等多种状态并存的状况。不同的行业、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产品的技术含量、生产组织方式、自动化机械化程度都很不相同,对人才的层次、规格、类型的要求也是多样化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是我们研究教育结构体系的重要依据。最近,我们组织了8个包括农业、电子、电力、冶金、建筑、铁道、商业、金融等不同的行业领导部门的有关领导和专家,研究分析各个系统人才的整体结构,并且注意他们合理的配比关系。结果表明,科学家(包括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以及能进入世界高新技术前沿攻坚和不断开拓新的领域的科技带头人以及高级管理人才,在行业和企业发展中起统帅、引导作用,这类人才在人才总量中虽然只占少数,但他们的全面素质和创新能力,直接关系到我国科技和经济的发展水平,乃至国家的综合国力水准,目前这方面的人才不足,已严重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研究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和人才培养,必须高度重视这个问题。生产的发展和提高,还需要有相当数量的在产品研究开发和生产组织实施过程中的各种应用型人才。这些人才的培养,在当前仍然还是我国教育结构中的薄弱部分,它使我国大量先进技术只能停留于样品、展品而无法转化为产品。同时,任何时期也不能忽视劳动者也即大量操作人员的培养。人们可以从外国买到科研成果,但买不到生产的质量,这是靠生产者的技术、知识和正确的劳动态度创造来的。在这方面,本文拟多用一点篇幅。以农业生产为例,全国种植业生产的人力结构,目前仍以两亿农户为主,以家庭经营为主要特征。当然随着科技和经济的发展,农户家庭也发生很大变化,根据调查,按农户的经营规模、生产技术水平和管理水平,大体可以划分为四种类型:(1)企业型农民。这些农户从事的农业生产专业化、集约化、商品化程度较高,他们所受的文化与专业教育的程度也较高,大部分是中专和大专生。这是未来农业劳动者发展的方向,但是现在为数还很少,仅占10%左右。(2)技术经营型农民。这些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技术水平较高,产品有较大的专业性和商品性,接受新技术能力强,是农村采用新技术和进行专业生产联合体的骨干。这类农民的素质,一般应具有初中以上文化程度,并具有一定的农业科学技术知识和技术操作及经营能力。1998年这类农民的数量约占20.2%。(3)初级技术农民。他们具有当地农业生产的一般知识和掌握一般的生产技术,能在上述科技示范户的带动下,较快地采用新技术、新成果。这类农民应具有初中文化程度,并经过一定的农业推广培训和应用技术的学习与实践。此类农民在相当一段时期仍是多数。(4)普通农民。是指较多地使用传统生产经验和知识技术的生产劳动者,目前一般是小学毕业或文盲。其数量将逐年减少,到2010年都应达到初级技术农民水平。1999年,我国农业劳动者中,具有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89.5%(其中小学文化程度及文盲半文盲占46.75%)。与经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如日本,农民中受过高中阶段和高中后教育的已达80%以上。在提高我国农业劳动者素质方面,对发展中等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二)从我国各行业现有人力结构学历水平来看,初中及以下阶段学历层次从业人员还占较大比重,对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存在着巨大的需求。

据199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的数据,在全国6.79亿从业人口中,初中和小学文化程度的比例占73%左右,同时还存在10%左右的文盲率。这两者所占比例高达83%。以铁路运输系统为例,到1997年底,受过大专、中专、技工等专业技术系统训练的仅占26.5%;具有初中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员仍高达42.3%以上。因此,在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通过多种途径和形式,提高在职人员的素质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对发展各种职业教育和培训,提出了巨大的需求。

从当今世界情况看,根据1998年世界经合组织(OECD)28个国家和亚太经合组织11个国家共39个国家的统计资料,初中后分流(即高中阶段教育分为普通学校和职业学校两种)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奥地利、比利时、捷克、丹麦、芬兰、法国、德国、希腊、匈牙利、意大利、荷兰、挪威、葡萄牙、波兰、俄罗斯、西班牙、瑞典、瑞士、日本、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韩国等等;高中后分流的国家有4个,包括加拿大、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小学后分流的国家有5个,包括爱尔兰、墨西哥、菲律宾、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其中智利、巴布亚新几内亚小学教育的学制为八年)。这些都说明,当前世界许多发达国家,对中等职业教育仍然存在着相当大的需求。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如果忽视或者削弱中等职业教育将会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

二、大力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是当前和相当长时期我国教育结构体系发展的客观要求和紧迫任务。

(一)由于九年义务教育的基本普及以及我国正处于初中、高中和大学阶段学龄人口的高峰,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各种层次和形式的职业教育,显得更为紧迫。

去年初中在校生已达到5811万。根据1999年当年的统计资料,全国有1589万初中毕业生,尽管当年普通高中招生增长10.23%,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共招生779万,其中各类中等职业学校招生383万,将近1/2。特别是高等学校当年招生年增长率高达47%。在这种情况下,仍然还有810万初中毕业生(占初中毕业生总数50%以上)和174.5万高中毕业生,不能升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和高等学校,需要在就业前进行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和培训。因此发展高中阶段和高中后职业教育的任务将是十分艰巨和繁重的。

(二)在业人员和非在业人员的职业培训任务将十分繁重。

前面已经谈到全国6.98亿从业人口文化程度总体上较低的状况。另外,据1995年的统计资料,全国尚有近两亿16岁以上不在业的劳动力人口,约有1500万人有寻找工作的要求。根据经济和社会发展和劳动力市场的要求,以及他们不同的志趣、爱好和特长,进行有针对性的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培训,不仅有利于他们个人的生存、发展和提高,而且对促进各行各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也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三、对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的几点建议

(一)发展和改革职业教育首先要转变对人才的观念。

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但究竟什么是人才?则有不同的人才观。我国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等部门,在大量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于1999年5月编制出版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将我国职业划分为8个大类,66个中类,413个小类,1838个细类。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岗位对人才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要求也是不同的。同志最近强调指出: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这对我们当前正在进行的教育改革和人事制度改革是有深刻意义的。对所有的儿童、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来说,只要对社会对人民有强烈的责任心,勤奋学习,努力工作,刻苦钻研,无论在哪一行,都会成为对社会对人民有益的人,都会对社会做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人们尊敬的人才。有位教育家总结数十年教育工作的经验说,“人人有才,人无全才,扬长避短,人人成才”。我认为是说的很有道理的。树立新的人才观,首先是我们教育部门的任务。当今世界,在教育观上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化或者革命。教育的空间已由学校扩展到家庭、社区以及工作场所,教育的时限已由在学校学习,延续为每个人的一生。教育的价值不再仅是培育少数“精英”,而在于能否为各种不同潜能的人提供平等的、能最大限度地开发自己才能的机会和途径,把成才之路铺在每个人的脚下。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先导,发展职业教育也是如此。

(二)随着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学习的终身化,职业教育也面临新的挑战。

为了使职业教育能更好地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职业学校的办学模式、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方法,应当进行改革。这里我想突出强调两个问题。

(1)要紧密结合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和劳动力市场的实际,进一步深化教学改革,办出特色。首先要对学生进行择业观的教育,使学生有面向生产、服务第一线,做有觉悟、有技术能力的劳动者和各类技术、管理、服务人员的志向和意识;要大力加强和企业以及实际工作部门的紧密联系和结合;在教学工作中重视对学生的技术能力特别是新技术能力的培训。

(2)根据当前科学技术飞速发展和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变化比较大的特点,要根据终身教育的思想,进行重大的改革,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特别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不断更新自己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他们一生的工作接收继续培训和学习,打下牢固的基础。

(三)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融合和衔接,努力构建和发展适应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以及社会成员对学习多样化需求的终身教育体系。

从世界范围看,许多国家从初中阶段开始,就把职业指导作为学生的必修课。1991年6月美国劳工部发表了《2000年的美国,要求学校做什么样的工作》的报告。该委员会对所有学校和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求无论直接参加工作的学生,还是计划进一步接受教育的学生都应获取五种基本能力(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获取并利用信息的能力、综合与系统分析能力、运用各种技术的能力)和三部分基础(基本技能、思维能力和个性品质)。对这八项都制订了详细明确的标准。这份报告反映了美国用人部门对包括普通高中学生学习的要求。不少国家的初中特别是普通高中都相当普遍地开设各种职业选修课,以满足一部分学生进入社会的需要。同时,在许多国家的教育体系中,职业学校的毕业生有经过中间教育机构的文化补习,进入上一级学校学习的机会;普通高中的毕业生也有通过一定的教育机构的培训进入社会就业的机会。逐步缩小中等教育阶段普通学校与职业学校的差距是当今世界的发展趋势。这对我国来说,可能是一个相当长期的发展过程,但是加强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的沟通和衔接,对我们来说则是十分紧迫的。

(四)积极发展非正规(非学历)职业教育。

我国当前初中和高中后教育结构存在某些混乱,同社会需求存在某些不相适应的问题之一是教育结构中过于学历化的倾向,加之教育管理又常常以学历教育规范各类教育,这就促使许多本应由非学历教育承担的教育培训采取了学历教育的形式,造成了教育结构的混乱和教育资源的浪费。大量事实表明:在社会从业人员中,需要在初中或高中毕业文化基础上通过正规学历教育就业的只是一部分,相当数量的则只需要通过非学历教育培训。我国江苏阳光集团、三毛集团是我国最大的现代化的毛纺集团之一,企业的装备都是从国外引进的最先进的自动化设备,年销售额连续几年都在一亿元以上,从人员构成来说,三毛集团职工6000人,其中生产第一线工人有5000人,据这个企业的总经理说,由于设备自动化程度很高,对工人在操作上的要求比较简单,从我国的实际出发,初中毕业生经过三个月培训,就可以上岗。这个总经理诙谐地说,如果招大学毕业生做这个工作,不仅对这些学生是大才小用,而且这个企业也会因生产者没有积极性而倒闭。同时,随着经济文化水平的提高和终身教育思想的实施,社会对教育的需求更为广泛和多样,单一的学历教育不可能满足日益增加的社会教育需求。在普及基本教育的基础上,着重发展各种非学历非正规教育,是适应社会对教育多样化和终身学习需求的必然趋势,应该确立其在我国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

(五)计算机、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发展各种层次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并为构建和发展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沟通和衔接、社会化、多样化的终身教育体系,提供了难得的良好机遇。我们应当抓住这个机遇。

职业教育范文第3篇

在教育发展史上,对职业教育这一概念给予明确界说的教育家当首推杜威.他从其经验论的哲学角度指出,要消除传统哲学二元论的谬误,首先需要“把职业的意义解释得充分些.”什么是职业呢?他说:“无论何时,人类占优势的职业就是生活—就是智力和道德的生长。①”所以,“一种职业,只不过是人生活动所遵循的方向”,个人只有在人生活动中才会感到职业的意义,并给别人带来“好处”。从这点出发,杜威认为,职业训练不应当与文化修养对立起来,它既是一种“专业性”和“技术性”的训练.也是“包括任何一种艺术能力、特殊的科学能力以及有效的公民品德的发展。.”可以看出,杜威对于职业涵义的理解是“教育即生活”命题的延伸,其目的在于克服传统教育对职业教育的鄙视和排斥,抬高“职业因素在教育上的地位与作用。”杜威强调指出:“我们不仅要防止把职业的概念局限于生产直接有形的商品的职业,也不要认为职业的区分是相互排斥的,每个人只有一种职业。……没有比想教育人们只着眼于一种活动这件事更荒谬的了.③”他认为,如果把职业教育看作急功近利的事清,只培养一个人的某种能力是不对的.这样的人(局限于一种职业)“不是一个发展的人”而是“一个怪物。”因此,教育的任务不应只注重技能或技术,把它与其它兴趣隔离开来,使职业活动变成毫无意义的“机械的佗碌。”教育“不是要助长这种倾向,而是要预防这种倾向,使科学研究工作者不仅是科学家,教师不仅是教书匠,牧师不仅是穿着牧师服装的人。④”可见.杜威提倡的职业教育同那种只为“技能与实利”的目的而进行的随机的职业训练在本质上是不同的。他所关注的是职业训练的教育意义和培养“发展的人”,这一见解是超过其同时代西方教育家的。

杜威为什么如此重视职业教育呢?这与他的政治观和认识论是分不开的。从政治上看,杜威把职业教育视为调和阶级矛盾、调和个人与社会的工具。用他的话说:“我们大部分生活于其中的世界,是每一个人必须有一职业,有一工作,有事可做的世界。”否则就,’j良可能对统治阶级的利益有危险”,就会“唤起那些在别人指挥下工作的人对现状不满或超越身份的奢望.③”从认识论上看,经验论乃是其职业教育的理论基础,即经验只能从做中获得。此外,杜威强调职业教育也是有其时代背景的.杜威在他1916年出版的《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谈到“目前有意识地强调职业教育”的问题时,列举了五个方面的原因。首先,他写道:“一个人利用时间和才能担负社会的职责,现在比过去更受一般人承认了”,因此,“民主主义社会”的“道德理想”和“责任感”要求“无论男女,都能有所作为,报答社会对他们理智方面和经验方面的支持.@”其次,他指出,由现代社会化的工业发展所引起的“大规模的社会改造的发生”,向传统教育提出了挑战,引发了许多新问题。这些问题集中起来.就是学校教育如何同日新月异的工业生活联系起来.。第三,他认为科学的发展使得“工业在智力方面的可能性”成倍地增加了,所以,“需要有一种教育,使工人了解他们职业的科学和社会的基础,以及他们职业的意义。⑧”第四,由于科学知识的研究“更属实验性质,更少依靠书本的传统,更少和推理的辩证方法相联,更少与符号相联”,因而,学校应把实验室与工厂车间结合起来,重视激发学生“更为活跃的兴趣”,“有更多的机会去熟悉产生知识的方法⑨”.最后,杜威强调指出:“近代心理学揭示了学习不是一种现成的、单纯的诉诸心智的工作,而

是一种要求学生从事探索、实验与尝试的活动.。”

从以上五方面可以看出,杜威确实是把职业教育间题放在现代工业、科学和社会生活的发展与变化的广阔背景下进行考察的。因此,与其说他在讨论职业教育问题,不如说他主要关注的是整个教育的改革问题。他指出:传统教育的最大弊端就是无视社会工农业发展的迫切需要,而现代职业教育就完全可以弥补这一缺陷。他认为:职业教育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学生谋生、就业的前景与适应性的增强上,而且还在于它能“改变传统的、读书学校”,并利用工业的各种因索使学校生活更富有生气、更富有现实意义.杜威断言:“随着当代经济生活中经济因家的日益重要,一方面,教育须揭示职业的科学内容和社会意义已成为不可避免的事情;另一方面,学校的学习若要继续象传统教育那徉与沸腾的工业

生活隔离开来,仅靠‘书本的传统’和‘推理的方法’进行学习肯定是行不通的。。”改革传统教育已到了刻不容缓的时候了,这就是杜威提出、并十分重视职业教育的原因所在。

杜威重视职业教育,但又反对设置“特别的学校”来施行职业教育.杜威认为“预先决定一个将来的职业,使教育严格地为这个职业作准备,这种办法要损害现在发展的可能性,从而削弱对将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

备。。”那么怎祥进行职业教育呢?在他看来:“唯一可供选择的办法,就是使一切早期的职业准备都是间接的,不是直接的,”.不宜“过早的”、“直接地’,进行职业定向。

此外,组织职业教学的方法必须采用“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杜威指出:“通过作业进行的训练,是为职业进行的唯一适当的训练.。”因为,“通过作业进行的教育所结合进去的有利学习的因素比任何其它方法都要多.。”什么是杜威的“主动作业”的方法呢?它实际正是一种组织知识的方法,即通过某种职业(作业)来组织知识进行教学。用杜威的话说:“一种职业也必须是信息和观念的组织原则.是知识和智力发展的组织原则。职业给我们一个轴心,它把大量变化多样的细节贯穿起来,它使种种经验、事实和信息的细目彼此井井有条:”这种“主动的作业”的方法显然要比那种“刻板的、表面的、无趣味的”,“有意为了纯粹抽象的目的”而组织教学的方法好得多.。

为了实施“主动作业”的方法,杜威提出了一系列“主动作业”活动的内容。这些内容概括起来就是:金工、铣、刨、木工、制图、园艺、印刷、纺织、绘画、烹饪、皮革制作以及一些技能性较强的科目如:车、钳、锯、铿、切、割、穿、刺等.

从杜威的阐述看,采用这些作业的目的,主要有三个:第一,学校采用这些作业是为了使“儿童通过直接生活进行学习”。。第二,“学校里所从事的各种典型的作业是摆脱了经济压力的,其目的不在于生产成品的经济价值,而是要发展儿童的社会的能力和洞察力。,”第三,学校采用这些作业不应当仅仅为了使学生能学到较好的专门技术,“而是作为科学地理解自然的原料和过程的活动中心.作为引导儿童去认识人类历史发展的起点”,使由此获得的科学能力作为今后“自由

而主动地参加现代社会生活不可缺少的工具。

很显然,所谓“主动的作业”的方法实际上就是“从做中学”的方法。用杜威的话说,这种方法既有别于传统的读书方法,也有别于单纯为了获得实际经济利益,或仅仅为了使安徽教育学院学报学生学得一技之长的狭隘职业训练的方法。采用主动作业的方法,是为了加强学校与社会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能力,也是为了扩大“学习科学的机会的可能性”,从而使学生获得“科学的洞察力”。

以上就是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主要思想。我们认为,若摒弃其唯心主义哲学观和资产阶级的政治目的,杜威关于职业教育的许多见解是有价值的,对我国正在大力进行的职业教育改革是有现实意义的,它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树立现代职业教育观。传统的职业教育着眼于个人终身从事一种固定职业的就业准备。杜威对此深恶痛绝.因为这种做法也许能培养呆板的机械的技能,但却会损害职业对于个人与社会的意义,削弱对未来适当职业的充分准备.现代职业教育必须克服这一缺陷.因为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职业的流动性必然增大,为生计准备的思想也在发生变化,许多人在一生中的工作过程中将有几种不同的职业。“在有些国家里,靠工资生活的人目前所从事的职业,有半数在本世纪初期还未出现。’,。即使不存

在职业流动问题,传统职业教育本身就存在使人过早专业化而导致人格分裂的缺陷。因而职业教育的未来取向是:为人们投入工作和实际生活作准备的教育.其目的应该较多地注意到把青年培养成能够适应多种多样的职业,不断地发展他的能力,使他能够跟得上不断改进的生产方式和工作条件,而较少地注意到训练他专门从事某一项手艺或某一专业实践.“这种教育应该帮助青年人在谋求职业时有最适度的流动性,便于池们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从一个职业转换到另一种职业或从一个职业的一部分转换到另一部分。”

第二,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更加深刻认识中等教育改革的方向。杜威反对把职业教育看成是“仅仅属于金钱性质”,“具有狭隘的实用性质”的东西。他认为若把职业教育解释为“工艺教育”,解释为“作为获得将来专门职业的技术效率的手段”那将是十分危险的,职业技能的获得应有

一个广泛的文化知识背景.因为狭隘的技能在技能本身以外没有其他用处。”任何技能如果能加深知识和完善判断,就容易在新的情境中被应用,并受个人的控制.’,匀也就是说,职业教育中若注意职业技能的文化背景,反倒更具有职业效能,文化因素不是对职业因素起阻碍作用,而是起促进作用。因而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不是对立的而是统一的。杜威的这一理想在二十世纪的今天正逐步实现,当前世界各国出现的“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就是一个例证.“普通教育职业化、职业教育普通化”是

科学技术和经济发展使社会对人才质量要求发生变化的必然结果,这就是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较强的适应能力,具有一定的职业知识和技能,只有具备这些条件的现代青年,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一观念的变化,有力地促进了职业技能与文化修养的和谐统一。从目前职业学校与普通高中的比较中可见,职业学校的学生一般来说其文化基础较普通高中生差些。这既有生源的质量问题,但更主要的是专业设置和课程设置的问题。此外,职业学校的专业性较强,学生走向工作岗位后较难适应由于产业结构变化导致职业流动性增强的情况.因此,世界各国在职业学校的改革中出现了职业教育“普通化”的趋势,目的是为了增强职业学校学生的适应能力。同样,普通高中生虽然知识面比较广、文化基础好,但如不进行必要的基础职业培训,毕业后也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因此,在普通高中增加职业训练科目,走普通教育“职业化”的路子,也势属必然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普通教育、职业教育的观念内涵和外延都扩大了。“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之间的区别将逐渐消失。”匀杜威正确地指出,未来的教育必然是具有“多种教育价值的教育”.“不同类型的教学—普通的、科学的、技术的和专业的教学—之间的那种严格的区别必须加以废除,而教育从初等阶段到中等阶段,必须同时成为理论的、技术的、实践的和手工的教育”。,当前,在职业教育不发达的国家和地区,在应试教育为主导的格局尚未打破之时,普通教育学校与职业学校并存,职业学校在学校结构中保持适当比重的政策可能还要保持一段时间。但是“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都将不再象以往那样“纯”了.

第三,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有助于我们深化教学改革。杜威在职业教育的课程设置中,提出了许多活动性、经验性的主动作业,大力提倡“从做中学”的教学方法.现在看来,所谓“主动作业”、“从做中学”并不能解决职业学校的教学问题。但杜威意在抨击传统的课程观和“静听”式的教学方法.他尖锐指出:“我们学校的各种方法以及绝大部分的课程,都是从旧时代承袭下来的.……这种教育大体上只能投合人性的理智方面,投合我们研究、积累和掌握学术的愿望,而不是投合我们的制造、做、创造、生产的冲动和倾向.”.结果造成了教育的严重后果,“学校的教材和学生的需要、目的脱离,仅仅变成供人记忆、在需要时背出来的东西.峋杜威要做的变革就是变“符号和文字”式的教材为活动课程,变教师讲授、学生静听的教学方式为师生共同活动、共同经验的教学方式,书本降到次要的地位,活动是主要的,教学也不再局限于教室之内。杜威的这些见解对我们改革教学方式和方法,加强职业学校的应用技术和实践技能的教学,重视综合职业课程的设置,注重学生多方面能力的培养,是不无启示的。我们吸取杜威职业教育的有益思想,就必须突破学校是传授知识、培养技能唯一场所的旧观念,将职业教育延伸到学校之外,多种形式、多种规格、多种场所办职教。这样才能极

大地增强职业教育的适应性,才能为不断变革的社会培养出大量合格的人才。探究杜威的职业教育思想,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他的思想对于我们今天的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还有借鉴意义.虽然杜威职业教育思想中有不少不足之处,有些不足之处甚至还是致命的,但他职业教育思想中的精华迄今仍具有强大的生命力.为了解决职业教育的三个间题:职业训练与文化修养的背离;职业与个人发展的对立;职业教育与社会发展的脱离,杜威做出了巨大的努力。虽然他并未能实现他的职业教育理想,但他解决问题的思路和理论所反映的总体精神,对每个时代的教育决策者、教育实践者和教育改革者的启示绝不是枝节的.而是具有重大理论价值

与实际意义的.

1.《民主i义与教育》.杜成芳.王承绪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90.10版,第326、322、323、324页。

2.同上.第329至331页.

3.转引自《教育研充与实验》88年第3期.第45页。

4.《民主主义与教育》.第325、326页.

5.《杜成教育论著选》,上海师大、杭州大学软育系编,1977年8月版,第42、45页.

6.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第106、259页。

7.《民主主义与教育》,第272至274页.

8.《今日的教育为了明日的世界》,瑞士,查尔斯·赫梅尔著,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83年版,第172页.

9.《学会生存》.第257页。

职业教育范文第4篇

1.1高职教育面临的发展机遇

近年来我国的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有很大的发展,至2005年底,全国共有独立设置的高职高专院校1091所,占全国普通高校总数的60.9%。

从国家发展战略角度看,基本实现工业化,大力推进信息化,加快建设现代化,是本世纪头20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任务。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现代化水平,都对我国人力资源结构和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国民经济的各行业不但需要一大批科学家、工程师和经营管理人才,而且需要高技能人才和高素质劳动者。从中国的人口结构及未来发展看,我国高等教育学龄人口到08年将达到顶峰的1.2亿人,其中超过半数要接受高等职业教育。再从我国的制造业来看,高新技术产业仅占10%,而传统产业仍占90%左右。造成这一现状的根本原因是劳动者的整体素质偏低,中高级技术人才严重短缺。据统计,我国7千多万技术工人中,初级工占80%,中级工不到20%,高级工仅占2%-3%,且这部分高级工年龄普遍偏大,多数已超过最佳敏锐操作期。因此,我国经济发展的关键是培养技术工人和高素质劳动者。

1.2高职教育存在的典型问题及其表现

1.2.1职业教育社会性的偏失及浓厚的功利主义色彩

市场经济的引入催生了中国经济的勃勃生机,但是,当这个社会中大多数人还不能真正了解市场经济的时候,“看不见的手”已经在这个社会的各个领域发挥着巨大的作用,教育领域也不例外。这就使得中国教育的功利主义色彩愈来愈浓,作为刚刚兴起的高职教育,表现得尤其明显。典型的表现是片面强调按市场规律办学,把办学当作一种经营活动,强调办学的经济性,追求短期效应,力求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资本的原始积累”。一些高职高专院校在专业设置上依旧追求大而全,向综合性院校过渡的趋势十分明显,结果是办学特色不突出,对社会需求的反应能力差,要么是“压缩饼干”,要么是“发酵馒头”。鉴于开办工科专业所需投入大、效益低,一些院校便把精力用于开办文科或管理类专业;对就业好的专业,大家一哄而上,有条件的当仁不让,没条件的“创造条件也要办”,进一步加剧了毕业生结构与社会需求结构之间的矛盾。这些表现反映出中国当前很多高职院校在职业教育目的和意义上的迷失。

1.2.2以技能为中心的培养模式忽视对学生人文素质和职业精神的培育

高职从一开始就以强调实用技能的培养而区别于普通教育。在实践中,20世纪80年代初引人中国并对中国的职教产生了巨大影响的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这一模式以“突出技能”为特色,强调社会、企业、学校、个人的融合。但从实际看,尽管教育部强调要把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但由于就业压力,高职的“谋生”功能被夸大,很多学校大量削减思想道德和素质教育方面的课程和投入,使学生个性和人格的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这一方面造成毕业生人格内涵的缺陷,另一方面也是直接导致学生信仰迷失、敬业精神差、“会做事不会做人”的重要原因。从和谐社会的角度看,其代价是巨大的。

1.2.3高职教育办学封闭,产学研结合渠道不畅

由于当前我国高职院校的差异化和特色不突出,在生源和就业方面的竞争激烈,因此校际间的交流合作水平较低,加上很多学校没有进行国际交流与合作的机会和实力,使高职教育的封闭特征十分明显,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着高职进一步发展。另一方面,虽然“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走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已成为高职院校的共识,但实际操作中仍有难度,全面的职业资格证制度没铺开,企业职工的职业培训与教育方面缺乏硬性法律规定,导致职前教育和职后教育的主体性障碍仍存在,校企合作往往是学校“一头热”,企业占主动地位却乏热情,合作的内容和层次难扩展和提高。在高职院校经费普遍紧张的情况下,产学研联动的机制要真正形成尚需时日,职教的社会化任重道远。2践行黄炎培职教思想精髓,探索武汉中华职业学院的发展对策

(1)践行黄炎培“大职业教育主义”的职教理念,扎根地方经济,为社会服务,为市场服务。

黄炎培先生倡导职业教育的宗旨是“使无业者有业,有业者乐业”。基于此,他提出“办职业教育,须注意时代趋势

与应走之途径,社会需要某种人才,即办某种职业学校”;“须同时与社会经济结构相匹配,与社会生活相配合,才能兴旺发达”;“凡平民教育性质之职业学校,最合现今社会所需要”。

首先,高职院校应针对地方经济结构提升和支柱产业培植的需要,结合学校现有的优势资源,设置相应的专业,确定并开发相应的地方课程、建精品课程,选择并培养自己的优专业、优学科。

其次,要尽力调动地方政府、社会组织和个人的办学积极性。既要积极地“鼓与呼”,让地方政府积极地为学校谋划新的发展;又要针对当地需求进行在职人员培训、下岗职工的再就业培训、农村劳动力转移的培训;还要与地方政府部门、中小企业、科研院所联系,主动参与地方政府、中小企业的科研工作,组织教师采用多样化形式承担当地科研项目;组织学生到社区进行专业服务,为当地企业进行无偿实习,或向社会组织或个人开放图书馆及信息咨询业务,开放学校文化体育设施。

(2)践行黄炎培“做人第一、敬业乐群”的职教训育方针,全面加强学生素质教育。

黄炎培先生把“谋个性之发展”放在职教目的的第一位.指出职教不只是传授技术以解决个人生计问题,还要能“养成青年自求知识之能力,巩固之意志,优美之感情,不惟以之应用于职业,且能进而协助社会、国家,为其健全优良之分子也”。他从职业和职教的本质属性出发,提出职教训练应坚持做人第一,培养学生敬业乐群。所以,职教在教学生专业基础和谋生求职的技能之外,要加强学生的素质教育,职教绝不能偏离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以人为本,促进个体个性的发展,培养健全人格的劳动者。

但高职院校的素质教育有其特殊性,不能照搬普通本科院校素质教育的要求与做法。所以,首先在素质教育内容上,除一般素质的基本要求外,应着重于职业人文素质。其次,在做法上,由于高职年限短,技能实训任务重,应少开或不开专门的素质教育课程,将人文素质教育渗透于课程教学或技能实训中。此外,在使教育要求内化为学生素质的过程中,应更加重视校园文化和实训基地的人文环境建设,使学生在环境熏陶下自然形成良好的公民素养,成为全面发展的职业技术人才。

(3)践行黄炎培“双手万能、手脑并用”的职教教学原则,深化教学改革,强化技能训练。

黄炎培认为,职教的目的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手脑并用。他指出:“职业教育应做学合一,理论与实习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他还强调:“职业学校的基础是完全筑在社会的需要上”,办什么样的学校、设什么科、怎样确定修业年限、设置怎样的课程等问题,都要调查了解当地社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需要,然后做决定。

高职院校贯彻“手脑并用”的思想,要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要加大在实训设备设施方面投入;二要在校企合作,建立企业实习实训基地方面下功夫;三要建立一支真正的突出实践技能的师资队伍,可考虑从企业引进、聘用退休人员和自我培养多渠道结合的模式,同时要特别注重教师队伍的思想政治工作和师德教育;四要在学生的考核上坚持以实际操作为主的原则。

参考文献

[1]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文萃[M].北京:红旗出版社,2006.

职业教育范文第5篇

关于民办职业教育的举办,在我国职教法中已作出了明确规定:“国家鼓励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其他社会组织及公民按照国家有关规定举办职业学校、职业培训机构。”可以说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在社会需要基础上已经有了法律上的保障,所存在的问题在于缺乏理论上的研究与实践基础的验证。关于我国民办职业教育的发展同样也存在着诸如能否营利、对民办职业学校管理薄弱诸类问题,在此我们不作太多的议论,仅就民办职业教育发展中的几个问题进行研究。

一、民办职业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在探讨此问题前,首先应明确民办教育的概念及应用领域。根据已有的研究成果,以办学主体是否具有政府权能为标准而将学校划分为公立学校和私立学校,公立学校指由政府直接举办的学校,私立学校指由非政府机构举办的学校,包括不具有政府权能的社会力量。在此我们也认为,民办学校即私立学校,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教育都可称民办教育。按照国际习惯一般将民办教育称为私立教育较为合适,在中国则以民办教育较符合国情与教育发展形势。故在一般描述国外民办教育时冠之以私立教育,而在研究中国情况时则以民办教育统称之。

国际私立教育发展与成熟的历史研究表明,教育的民主化与法制化;教育的自主性与公共性,二者是保证私立教育存在与发展的最基本条件。教育的民主化将普及教育、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权利作为广泛的民办教育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一系列法律制度的建立,则促进和保证了私立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及合法性;而教育的自主性和公共性,则为私立教育提供了生存的土壤和发展的基础。这些属性,保证了私立教育在欧美等国延续了几个世纪的发展,与公立教育相比日益显示出其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如美国私立教育已逐渐从昔日的宗教教育为主发展为与公立教育同等教育目的与内容、在教学及管理上独具一格的学校。日本私立教育的产生及内容更多地受西方教育民主思想的影响,通过法制化手段保证及促进了私立教育的发展,使教育从贵族阶层的特权普及入一般民众社会,实现了教育的大众化。但是无论何种原因,可以说,私立教育的产生与发展是基于一定的社会政治背景基础上,社会的需求最终促成了它的存在与发展,补充公立或国办教育之不足,提供公民接受各种教育的机会与权利,其性质与任务也是紧紧围绕社会需求而定的。所不同在于,如果说以往欧美等发达国家的私立教育以进行知识传授及普及教育,满足不同社会阶层的教育需求为主,而现代社会的私立教育则更多地倾向于满足个体需要,追求社会多样化发展的内容与要求。这也反映出现代社会对教育系统的价值与内容的重新认识与定位。可以说,私立教育的性质与任务是随着不同的社会发展与需求而进行变革,以保证其存在的价值与合理性。

二、私立职业教育在职业教育体系中的层次与规模

从世界教育发展历史来看,公、私立并举的教育体制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古已有之,它是人类社会传递文化遗产的一种工具,仅在不同的历史阶段和发展时期发挥的作用不同而已,世界各国的教育体制中各级各类学校都是由国立、公立、私立三类学校构成。从教育类型来看,各类教育中都存有私立学校,但相对而言,属于普通教育内容的私立教育比私立职业教育易得到发展,因此,世界各国教育体制中属普通和高等教育之私立教育较为发达;从各类学校发挥的作用来看,传播宗教知识内容一直作为私立普通教育机构的主要教育教学内容,这也就限制了以传授技能与技术为主的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由于职业教育本身所具有的特性,对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提出了一些现实要求,如教学内容与手段的限制。何种类型与层次的私立职业教育发展最为合适,或那一层次的教育最适合私立职业教育的发展,认真学习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发现在大多数国家的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由国家承担,而中学后或培训性质的职业教育则大多数为私立的职业教育,如美国,由于其教育体制中完全的或具有职业教育性质的职业中学相对较少,因此所有中等层次的职业教育均是在公立中学实施,这类公立中学设有一定数量的职业课程。而属高中后非学术性、非学历教育的职业培训学校则大多为私立性质,据统计在美国这类学校目前已达7071所,其中私立6514所,占有92.8%;同时由于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绝大多数的中学毕业生都将在毕业后继续接受教育,因此在美国除为继续进行学位课程的公立性的社区学院外,大量的是属于私立性质的职业教育培训机构,据统计这二类机构的比例为1比6,也就是说在美国属于中学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大多数为私立的。日本的情况也是如此,据有关统计资料,到1992年底,在日本属于高中后教育阶段的职业教育中最为发达的是私立高等专科学校和专门学校,共有2494所,占总数的86.7%,另有私立短期大学499所,占84.4%。总结美日二发达国家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经验,是否可以这样理解,私立职业教育或培训在非学历教育和中等层次之上发展较为合理并能获得较大的价值;在高等职业教育层次或在属于职业技术培训内容方面更易获得发展。美日二国私立职业教育发展的经验告诉我们,私立高中后职业教育与培训是职业教育的内容主要承担者,是高等教育的重要补充。

三、民办职业教育与企业办职业培训的关系

关于此问题,主要的模糊认识在于①企业教育是否也是民办教育,特别是在企业经营机制转换后,企业的办学行为与办学主体与企业的所有制间的关系问题;②如果企业办学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范畴,但现实的反映表明它又不等同于纯粹意义上的民办职业教育,其与民办职业教育的不同点在何处;③如果企业教育随着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作相应的改革,企业作为民办教育如何发展;④我国企业教育与国外企业教育的不同,也就是企业教育不能成为企业内的独立存在体,还要承担一定的社会责任与义务的前提下,其民办意义体现在何处。

对此类问题,本人认为,①企业职业教育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这是由企业的所有制性质决定的。现代企业制度的基本特征是“产权清晰,权责明确,政企公开,管理科学”,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企业正在逐步成为市场主体和自主经营的经济实体,经营权与所有权的变化,决定了其所从事的职业教育的性质,私营企业、个体企业、合资企业所进行的教育与培训活动当然属于民办职业教育或私立职业教育,必须明确的是,企业教育尤其是企业开展的培训,是以企业发展为本,企业教育的目的在于提供为企业生存和发展的人才,以满足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取胜的需要。企业教育成为企业发展行为,企业教育与企业生产与经营纳入同步发展轨道,这样企业教育行为也属于企业的一种经营行为。但是企业办学由于企业性质的复杂性,使得办学主体及性质也呈现出多种特性。在企业教育类型上,从国外情况来看,有企业与企业联办,企业与社会联办,企业委托其他企业、行业、社会办等,企业给予经费资助或提供教学实习场所。

②企业职业培训属于民办职业教育,而且随着职业教育多样化的发展,企业开展的职业教育将成为今后民办职业教育的一个最重要组成部分。理由在于国家对于民办教育的鼓励与支持政策和企业职业培训发展为民办职业教育的社会必然性。1997年颁布的《社会力量办学条例》,其中明确指出社会力量是指企业事业组织、社会团体及其他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这样企业所承担的教育形式在法律上已成为社会力量办学的组成部分。另从我国国情来看,能够承担一定的社会教育任务及职业培训的机构,大多数是一些企业或由行业组织的培训机构,可以说,企业办学一直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一大特色,但企业的改革冲击最大的也是企业办学这一领域,如何在企业所有制形式转变过程中,使企业的办学适应企业转变需要并及时作相应的改革,是企业教育继续存在与发展的关键。目前企业教育向民办教育体制转变,并与其它培训机构进行多种形式的联合不失为一条可行之路。

四、民办职业教育与政府的资助

目前,世界上大多国家的私立学校大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接受政府资助,政府在经费上的资助,使私立学校具有了坚实的经济基础,这也是维持和发展私立学校的必要条件,同时政府通过对私立学校的资助,有效地实现对私立学校发展的控制,保证私立学校成为国民教育的一部分并发挥作用。可以说,政府的扶持政策与财政资助,是私立教育发展的保障条件,它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私立学校的教学条件和教学质量。国外政府对私立学校的资助包括低息贷款、税收优惠、政府资助,在日本最为著名的为1970年的《私学振兴财团法》和1975年的《私立学校振兴援助法》,自此,政府对私立学校的经常费用补助金,最高达学校经常费用的50%。另有一种形式是通过对民办学校学习者进行资助的方式来实现的,例如美国联邦政府主要以学生贷款、奖学金、专项补贴等方式进行资助,这种资助保证了有才华、但受经济困扰的学生能够接受平等的、较好的教育机会与权利,学校则通过稳定生源、质量提高而间接受益。

但是必须明确的是,国家对私立教育的资助,是私立教育获得与公立教育发展的同等条件,承担相同的任务,且政府有足够的财力与物力来扶持私立教育发展,并通过资金资助作为重要的管理手段。如果在不具备这种条件的情况下,政府如何发挥在私立教育中的管理职责,是一个值得认真研究的问题。

五、民办职业教育发展的途径与形式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