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章中心 > 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范文精选

现代科技

现代科技范文第1篇

1广安农业科技园———加强制度创新,建设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强化组织管理。成立广安国家农业科技园区专家委员会,由四川农业大学、省农科院、省畜科院等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的专家教授及广安有关专家组成。专家委员会下设农业组、工业组、政策法规组,负责技术实施与技术咨询,参与园区建设项目的论证、评审、考核,并负责新技术、新品种的引进,项目实施的技术指导、技术培训、项目规划、产品方案设计等。建立健全风险规避机制。通过发展农村保险事业,健全政策性农业保险制度,建立农业再保险和巨灾风险分散机制,构建反应灵敏、覆盖面广的农业风险管理体系,努力防范、规避各种自然风险、社会保险、经营风险和市场风险。优化金融对农业科技的扶持。加大农村金融机构的政策支持力度,定向实行税收减免和费用补贴,引导更多信贷资金和社会资金投向农业园区。建立农业发展担保公司,发展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组织,拓展园区建设融资渠道。发展和完善小额信贷,鼓励发展各种微型金融服务。扩大农村有效担保物范围,探索农户抵押担保贷款新办法。加强了院企合作,推进“产学研”结合。依托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等科研单位、高等院校,从制定规划、选择主导产业、解决产业化关键技术问题等方面进行咨询论证,为园区的健康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技术支撑,确保了园区建设顺利实施。

2成都高新区———实施“大孵化”战略,全面推进大孵化科技服务体系实施招才引智工程,集聚创新资源。通过营造优良的创新创业环境,吸引各类人才和技术成果落户转化,人才加速聚集态势明显。2012年,成都高新区聚集各类人才20万人,引进高层次人才800余名,创办领办企业510家。推进大孵化工程建设,聚集孵化器、孵化企业、公共技术平台、投融资机构、中介机构、创新文化等一切科技创新孵化资源构建创新孵化体系,发展壮大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都高新区政府示范孵化园面积逾10万m2,累计孵化企业1000余家,实现产值180亿元;社会资源建设孵化器面积100万m2,进驻企业超过1500家,并呈逐年递增的良性发展态势。构建科技、金融和产业一体化体系,优化区域金融环境。针对中小企业资金短缺的普遍问题,创新科技与金融结合模式,构建了面向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融资服务体系。成都高新区各类科技型企业累计获得债权融资超过50亿元、股权融资超过20亿元。2011年,成都高新区被批准为全国首批促进科技与金融结合的试点区域。建设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公共技术平台管理中心,整合公共技术平台资源,培育和构建公共技术平台体系。目前,成都高新区有公共技术平台50余家,其中被国家认定20家,预计5年内被认定公共技术平台将超过50家,园区内平台呈现“功能性聚集、有机化互动、产业链支撑”发展态势。

3绵阳高新区———以军民融合为特色,构建现代科技服务体系健全孵化服务体系。依托部级创业服务中心、部级生物医药专业孵化器、部级新材料产业化基地、博士后工作站、中物院绵阳军转民技术孵化中心等孵化平台,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研发、中试生产、经营场地和办公共享设施、政策、法律、融资和培训等服务,促进资金、人才、技术等创新要素流向创新孵化研发基地。绵阳高新区引进国际知名企业建立了技术研发中心,累计引进高科技孵化企业300余家,毕业40余家,孵化企业累计实现产值4.5亿元,创利税9500多万元。提升孵化培育能力。充分利用孵化中心现有资源,围绕科技企业孵化流程,建立专家库、项目库、人才库在内的公共信息平台系统,为企业提供项目评审、发展规划、项目推介、市场开拓、产品推广、人才招聘等服务,全面提升全区企业的孵化能力。完善孵化平台功能。打造“产、学、研”平台,推动企业、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共建联合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产学研结合科技创新平台等,为高新区提供智力支持。

二、完善四川现代科技服务体系的对策措施

1建立健全法律法规政策,营造促进科技服务体系发展的良好氛围制订科技服务机构分类发展、政府购买公共科技服务、社会资本参与科技服务机构建设、科技服务人才激励等政策措施;落实技术交易营业税、技术转让所得税、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等税收优惠政策;选择基础条件好、示范效应强、特色明显的国家高新区为重点,加快建立高新区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评价制度,吸引科技服务要素向高新区聚集,积极探索开展公共科技成果权属归属、知识产权质押、股权和分红激励等政策试点。

2加大财政投入,发挥金融业对科技服务业的促进作用统筹全省现有重大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创新联盟合作、科技支撑、技术市场及成果交易、战略新兴产品等相关计划,对科技服务体系的建设予以重点支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同时建立风险投资机制,引导社会资金支持科技服务体系,构建多元化投入体系。

3加强技术市场建设,培育和扶持骨干科技服务机构培育壮大专业孵化器、科技咨询评估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农村科技发展中心、创业服务中心等科技中介服务组织;着力构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充分发挥其要素聚集、创新服务、桥梁纽带等功能;发展区域技术市场、产权市场,促进研发机构与生产企业、技术资本与货币资本等紧密结合。

4强化科技服务人才队伍建设,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人才培训服务平台建设,支持各类专业技术培训平台和实训基地建设;利用海外高层次人才基地优势,聚集高端人才,着力培养科技服务创新团队和科技服务领军人才;强化技术转移、创业孵化、科技金融和国际合作的服务人才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和服务能力;建立科技服务市场执业准入,规范服务行为。

现代科技范文第2篇

科技馆是公益性机构,目前可向国家财政申请的经费主要是运行经费,包括保障运行的基本费用、聘用人员经费、房屋维修改造费、展品维修费等等。运行经费需要严格按照实际情况申请,财政评估和审批时间较长,仅靠国家财政拨款也只能维持场馆的正常运行,由于经费跟不上而导致工作的滞后,势必会影响科技馆事业的发展,这就迫使我们必须要走出一条适合自身的科普产业发展之路。科普产业是以满足国家、社会和公众科普市场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活动,以及与这些活动有关联的活动的集合。科普产业呈现多样化业态特征,包括科普展教品业、科普图书出版业、科普影视业、科普动漫业、科普玩具业、科普游戏业、科普旅游业、数字科普业、科普创意业、网络科普业等,科技馆业务经过开发与拓展,完全具备这些特征。科技馆还应重点体现公益性,发展“经营性科普产业”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公益性科普服务”。当今,人们对科学技术为日常生活带来的便利与舒适已深有认识。与此同时,对科普方面的选择性、差异性也明显增强,这就给发展科普产业提供了必要性和合理性。科技馆是为公众弘扬科学精神、传播科学思想、倡导科学方法、普及科学知识的重要阵地,因此,建立科技馆事业“公益—产业”双驱动发展机制,能够为科技馆事业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科普产业拥有公益性不可替代的社会功能,强调的是利用市场机制和手段,促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的发展。

2科普产业发展的基础

科普产业以科普内容和科普服务为核心产品,包括科普内容和科普产品的创造、生产、传播、服务和消费等构成要素。科普产业的核心在于以满足市场领域中的科普需求为前提,以市场机制为基础,以市场经营为手段,满足消费者日益增长的科普需求,向国家、社会和公众提供科普产品和科普服务。现代科技馆发展科普产业除了靠专职人员承担业务工作,还应该与政府、科学家、产业界以及传媒等形成联合阵营,按照市场的发展规律,进行论证与评估,随着大科普产业同步发展。同时,科普产业的成长,也需要政府制定科普产业发展政策、产业导向政策、市场准入政策等。开发科普产业应该着眼于让消费者获得既方便、实惠,又有效、有趣的科普产品,为此,科普产品的开发设计以及科普服务必须考虑到公众的需求,如何借助新技术以提高产品品质,在思想的表现力、服务内容的实用性上下足功夫。

2.1政策依据

《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年~2020年)》:“鼓励经营性科普文化产业发展,放宽民间和海外资金发展科普产业的准入限制,制定优惠政策,形成科普事业的多元化投入机制。推进公益性科普事业体制与机制改革,激发活力,提高服务意识,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制定优惠政策和相关规范,积极培育市场,支持营利性科普产业,推动科普文化产业发展”。

2.2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要有经营科技馆的指导思想

2.2.1要树立以顾全大局为基础的服务观念。

科技馆要把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科普产业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效益的派生物和组成部分。作为科技馆,如果把追求经济效益放在第一位,就违背了办馆宗旨。要克服短期行为,使科技馆的利益与国家的利益保持一致,始终把科普教育工作放在第一位,认真贯彻国家的科技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确保国家利益不受损失。2.

2.2要有以市场导向为基础的开拓观念。

要让科技馆的科普教育市场不断发展扩大,在了解科技馆相关科普产业市场情况、预测市场未来、分析市场动态的基础上,以市场需求为出发点,真正了解公众的需求。以社会满意不满意、观众满意不满意来衡量科技馆的教育工作。

2.3发展科技馆科普产业应具备经营战略

制定战略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不断提高公众的科学文化素质,一切从有利于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个社会大环境的根本要求出发,尊重客观现实。经营方面必须要遵循市场经济的规则,确定目标,准确定位,具有可操作性。科技馆面向的公众多种多样,如何定向、有效地吸引观众,要以科学的市场调查为基础进行严谨的市场分析,从而确立目标市场,拟定相应的营销对策。

3科普产业发展的途径

科技馆在发展自身科普产业时,要注意科普产业的价值与功能是基于丰富多样的科技元素,发掘社会和公众中的消费性科普需求,研发和提供富含科技内容的产品和服务,并利用市场平台和手段提供给社会和公众。

3.1场馆自身的发展

从兼顾社会公益性和市场化要求两方面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抓经营、搞创收的初级阶段的市场化发展模式。①加强对外联络,积极开展除常设展览的其他门票营销工作。门票销售收入是科技馆自营收入中的重要部分。不是单纯坐等观众上门,而是积极对外联络,加强宣传力度,广泛开辟客源。②宣传、推介科普展教活动计划。围绕科普主题,拓宽经营创收渠道。如举办各种主题性科普讲座,主要是针对不同阶段的社会热点,请专家作报告或开讲座。开展科普活动、科普培训,举办夏令营、冬令营,深入基层举行科普巡展等工作。从而促进科技馆展教功能延伸,扩大科普教育的覆盖面,同时也拓宽了科技馆创收的渠道。③不断调整展厅的功能,创建实验区、动手区,更新展品进行改造,增加科普表演节目,提高科普的品位,吸引更多的观众。

3.2科普旅游业的发展

发展“科普旅游”是以科普为内涵、旅游为载体的活动,它是在充分利用现有的科学文化资源的基础上通过以旅游的形式规划与设计。可以与机关、学校、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建立长期的共建关系,培养稳定、长期的观众群体。如:与旅行社建立协作关系以吸引外地游客,把科技建设、科学实验、知识讲座与旅游者的广泛参与融为一体,集知识性、教育性、趣味性和娱乐性于一体,使旅游者充分领略现代科技的神奇魅力、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并从中提高自身科学文化素养、陶冶情操。

3.3科普影视业的发展

科技馆影院的片源基本来源于从境外购买或拷贝,可以联合影视制作单位开发不同主题的影视作品、科普宣传小片等。科普动漫的发展,针对少年儿童开发科普动画片,例如国内《蓝猫淘气三千问》,就是非常成功的科普类动漫作品,涵盖丰富的科普知识,衍生品也随之蓬勃发展。

3.4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发展

科技馆中所有的展品都涉及相当多的科学原理,来科技馆参观的观众,大多喜欢购买一些有关场馆特色的纪念品,全国科技馆的礼品售卖区把展品制作成礼品的只有辉光球、古典数学玩具,少之又少,基本没有开发这类的产品。可以尝试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以科普展品原理为基础,研发科普展品衍生品的制作。3.5科普会展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带动了人类社会的进步,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科学技术,科技成果的转化也可以用会展的方式进行推广,把科普展会作为科技交流咨询等灵活有效地开展起来,还可以带动地方第三产业的发展。

4产业化发展是根本之路

现代科技范文第3篇

由于科学技术在不同各学科之间,它们相互间彼此渗透又互相促进,这样就会使任一学科,需要在整个科学体系的发展,需要在相互联系中才能得到,因此,现代科学体系结构在发展中,呈现整体化的趋势。随着自然科学的大量涌现,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不断深化。在这种情况下,在研究摄影艺术中就产生了综合研究的必要。科学工作者从特定的视角,对自然科协揭示了本质联系和运动规律,这不仅为现代科学技术提供了新思路和创新的思路,这样就使科学有了共同的概念和方法。使科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相互促进,互相渗透,使它们成为相互作用的产物。因此,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现代科技对摄影艺术观念的影响。现代科技可以有效地改善摄影艺术观念,将数字技术和信息科学作为载体,其特征包括了三个方面:首先,现代科技可以有效地将高科技、多媒介、多技术三者融合在一起;其次,现代科技可以通过加强信息传送的即时性和互动性,这样就可以极大提高摄影艺术中的一些互动因素,就可以改善摄影艺术创作周期过长的弱势;其三,现代科技可以充分地改变媒体传播渠道和传播方式,这样就可以有效地把摄影艺术的范围扩散得更加的广范,可以让能够感受摄影艺术的人群,得到大幅度提升,让更多的人群享受在摄影艺术之中。

二、现代科技与摄影艺术观念

(一)现代科技可以改变视角定位

近些年来,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我国也在不断地蕴育着自身文化色彩的发展,例如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这些摄影艺术观念的发展,其中既包含了抽象的哲学概念,也包括了具体的唯物主义理念。在传统的摄影艺术中,主要的发展方式都是通过第三人称的方式,其中的意义主要是描绘一种环境和一些人物,这样就可以将其中的艺术内涵集中突出在人物上,这种传统的方式,虽然在早期的摄影艺术展览中获得了巨大的成功,是获得者成为世界名人;但是,在现代社会,由于物质需要的增长和平均文化水平的提升,当代人类已经开始对这种第三人称的艺术审美感觉到疲劳,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摄影艺术中采用第一人称报道和研究的作品很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功,这种变化是因为现代科技采用超文本和网状传播方式实现摄影艺术的传播,实现了时间和空间的完美结合,让人们能够真实地感受到三维的存在感。

(二)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方式

现代科技的发展,使摄影技术发生了深刻的改变。一方面它改变了传统的冲洗照片的过程,使摄影方式改变成了现在的即时冲照技术,这种技术的发展有效地提高了摄影的便捷性和瞬时性,从根本上改善了摄影艺术观念。另一方面,由于摄影镜片制作工艺的工业化,大量的高清晰的摄影设备和大规模的摄影人群加入到了摄影艺术之中,现代科技将这些原本局限于艺术家的创作艺术范围,提升到了全民创作的历史阶段。如今一大批的草根创作者,已经涌入到摄影的创作之中,在他们的创作之中,有很大一部分摄影品,是以往的艺术家所没有涉及的摄影领域,这些草根摄影者的创作,使现代科技不仅为广大草根摄影者创造了摄影的便利条件,也更加为草根摄影者提供了充足的拍摄时间,让草根摄影者拥有更多的精力,来开拓新的摄影艺术观念,同时还可以使摄影艺术的叙述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更好地使摄影艺术融入广大的大众,使广大的人民大众享受摄影艺术的魅力之中。

(三)现代科技可以改变摄影概念

现代科技将摄影技术引入更大数量级的人群之中,由于现代的艺术创作架构得到极大的变化,已经无法再和传统的摄影艺术相类似,这就使现代的摄影艺术家们感到身上的压力,他们开始探索主观概念方面的艺术创作,这些艺术创作可以使摄影艺术通过对摄影作品的模拟扩展和再造,在观赏和效果上得到极大的提高,这样他们也可以对这些文化产品进行技术化处理,使传统的虚拟摄影题材不再是无中生有的文化。现代摄影艺术利用自身传播速度快的优势,已经在进行摄影艺术的传播,并带来很大的影响,同时它又是可以采用平等、虚拟、开放的方式;此外,它又可以依照陈旧的审美观点,将摄影艺术转化为较为高雅的精神力量,使摄影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使摄影艺术成为一种文雅的艺术食粮,满足当代人类的需求。

三、结语

现代科技范文第4篇

通过对农业科技发展历史及其在粮食生产中所起的作用和影响的分析结果表明,粮食生产的每一次的跨越与提升都离不开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一项技术可以致富一方百姓,农业科技是农业结构调整的“发生器”。对于农业的生产来说,种子是很重要的环节,只有将种子播种到适合生长的环境之中,他能“开花结果”。而如何播种又是一个大问题,传统的播种方式过程太过的繁琐,播种的不均匀,会导致产量降低,工作效率低,时间长。于是,设计者们设计出了一种播种机,可以帮助农民们播散种子,将种子均匀的种到土壤中,这样既节省了时间又节省了人工,算的上是一举三得。在秋收时,,北方的农作物来说一年一熟的农作物还可以很轻松地应对,而南方有的农作物一年三熟,收割成了大问题,面对连月的阴雨天时,收割不及时还会影响产量。这时,科技的发明有帮助人们解决了个大麻烦,收割机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帮我们工作,这样我们再也不用面对天气和人工的负担了。对大家进行农业机器的使用教育,让大家掌握这些机器的使用方法,方便他们更好地完成工作,巧妙地将教育与科技相结合,提供便民的服务。

二、现代科技可以及时传播农业教育的信息

现在的我们正处于信息化时代,而在我国的一些偏远地区,消息的传播还不能很及时,信息服务的张力有限。农民对农业信息主要反映在不知道向谁打听、信息更新的不及时、不准确或者是信息量太少等问题。然而,农业信息应该像一张大网一样,时刻的笼罩在农民的上空中,保证信息可以由上自下的传递,也有自下而上的反馈,良性互动才能形成社会层面的张力。传递信息的方式可以有很多种,新闻、报纸、杂志、网络等现代科技的方法都是很好地途径。农民们可以利用多种媒介及时的了解最新的资讯,并根据自己农作物的实际情况,制定合理的方案,保证农作物可以正常的获得丰收。在经济上,我们需要做到的是时刻了解市场的农作物的价格、需求等行情,不至于在销售货物时出售过低的价格而有所损失;在技术、公益的层面上,农技、教育、农机、医疗、畜牧业的不断学习是很有必要的,要不断地更新和推广新技术、新信息,成为农村经济发展优势。我们还可以组织农业讲堂,将大家都聚集到一起,进行公开的课堂培训,理论上的知识传授,将知识更直接的运送到每一个人的大脑之中,将理论与实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现代科技可以提高农作物的栽培

现代科技范文第5篇

关键词:现代科技条件;汉画像石;智能感知;识别技术

汉代是线条造型的重要发展阶段,如果说中国画成熟于汉代,标志就是汉画像石艺术,其白描法、没骨法、渲染法都被中国画所借鉴。可以说,汉画像石是刻在石板上的中国画,就是在摩崖及祠堂、门阙、墓室等建筑表面出现的石刻壁画。它在线描的基础上,运用平面或凹面阴线刻、平面剔底或横竖纹衬底浅浮雕、局部高浮雕等雕刻技法,施以色彩,呈现出集建筑、绘画、雕塑、工艺于一体的独特艺术形式。画像石艺术兴起于西汉武帝(公元前156年-前87年)时期,高峰期出现在东汉(公元25年-220年),至东汉灵帝光和七年黄巾起义后,汉画像石基本衰落。它是汉代最具代表性的文化艺术遗存,主要分布在鲁南、苏北徐州、河南南阳、山西吕梁及陕北地区,具有重要的思想、文化、艺术、史料及民俗价值。对于汉画像石研究,肇始于宋代中后期,经过漫长的考古积累过程,如今已进入综合研究阶段,鉴定手段更需要与时共进。因此,加强现代科技在汉画像石研究中的实践探索已成为发展趋势。同时,伴随着工业社会的发展,石质文物表现出复杂多样的特征,作伪者利用科技手段的造假方法层出不穷,依赖专家经验的传统鉴定方式明显存在缺陷,亟需将先进的科技手段应用于汉画像石的研究工作,协助鉴定专家将判别依据定量化,并以科学的语言加以表述,成为“眼学”鉴定重要的辅助方法。为此,本文主要探讨现代科技特别是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在汉画像石鉴定中的应用。

一、汉画像石鉴定中应用现代科技的必要性

1传统鉴定法的局限

传统鉴定方法是鉴定人根据自己的经验及专业知识进行鉴定,基本是用肉眼观察诸如汉画像石的表面形态、图案、色彩、风格等视觉要素,再与头脑中的“样板”进行比照,以确定其真伪和年代。这种以“目鉴”为主的鉴定之学被称为“眼学”,它是历代鉴定家在鉴定活动中积累而成的专门之学,涉及人类在社会活动中包括汉画像石在内的各种物质遗存,并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鉴定方法和知识体系,具有实践与学术的双重属性。尽管传统的鉴定方法可以利用人们积累的经验来进行真伪识别,但缺乏统一的评价标准。由于每个人的知识、经验结构不同,理解、判断能力存在差异,导致鉴定人之间存在不同见解,鉴定结论也各不相同。因此,传统的鉴定方法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二、现代科技在汉画像石鉴定中的作用

1降低汉画像石鉴定损失

汉画像石科技检测可以采取无损鉴定方式,或仅取用极少量的样本就可以进行微损鉴定,最大限度地降低了鉴定的质量损失。例如,研究人员通过光谱分析的方法就能确定汉画像石材质的构成要素。最重要的是,汉画像石鉴定过程中的减压值,样本取量微乎其微,总量不超过5毫克,有效地减少了鉴定损失;又如利用X射线荧光技术,照射几毫米就能分析画像石的年代及真伪,避免了文物鉴定过程中的损失。

2辨别汉画像石真伪及年代

在汉画像石科技鉴定中,检测人员可以运用多种技术方法对汉画像石进行综合分析,甄别汉画像石的真伪和年代。在运用科学鉴定方法之前,需要分析汉画像石的类型和特点,这是鉴定人员的首要步骤。因此,在对汉画像石进行鉴定时,必须结合现代分析方法,明确在分析过程中需要运用的科技手段,从而确定已发现的汉画像石的真伪及出土年代。3提升汉画像石鉴定公信力运用现代科技对汉画像石进行检测分析,可以提升鉴定结果的公信力。例如,汉画像石制作工艺是以手工为基础,若要确定汉画像石的制作地点、加工工艺等问题,就必须确认汉画像石的制作方法,往往通过电子显微镜、光谱仪分析等科技手段对汉画像石中的微量元素进行综合评析,以确定其产生位置及加工工艺。因此,利用科技工具检测汉画像石,可以保障鉴定结果的一致性、稳定性及可靠性。

三、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在汉画像石鉴定中的具体应用

1系统结构

在汉画像石鉴定过程中设计一种智能感知与识别系统,在这个系统应用的过程中,最主要的部分就是特征提取部分。这一部分的识别步骤如下。第一步:预处理。预处理部分包含两个关键点,第一是对图像的尺寸及角度、噪声去除进行预处理;第二是对图像进行灰度处理以及二值化处理。第二步:特征提取。这一部分主要是借助识别技术进行图像的特征提取。第三步:制作特征模板。在特征提取的基础上将特征结果存入特征库进行特征模板的制作。第四步:图像匹配。在特征模板的基础上采用阈值进行图像的匹配,并根据实验结果验证识别系统的有效性,如图所示。

2特征解析

特征是分辨事物的符号和标志,是图像内容中最重要的信息。究竟哪些特征最有助于捕捉图像本质及区分图像内容呢?结合汉画像石图像的生理、心理和认知等方面的特点进行如下分析。一、生理学角度:根据视觉化原理,人类大脑中有一个视觉区域,叫做“场”。当刺激模式以“场”的形式投射到大脑的视觉区域时,场平衡的分布会在受到干扰后,由场强度恢复这种平衡状态。因此,根据人类的生理特征,图形特征越简单,人的视觉体验就越便捷舒适。二、心理学角度:格式塔心理学家认为,“任何一种刺激都是以结构简化的最简单形式呈现的。”由于人脑的功能倾向于最简单的结构倾向,这些简单的特征与人类的心理是一致的。三、认知学视角:人们简单概括出来的正方形、三角形、圆形等几何形状,是一切事物包括图像最基本的特征要素和组成部分。汉画像石图像特征包括文化、艺术及审美风格等主要特征,尽管在表现上有所不同,但最终还是表现为“形”,而这些“形”的特征是汉画像石图像区别于同时期其他地区的重要特征。因此,若要提取汉画像石图像的特征,就要分析比较“形”的构成元素的各种组合,以揭示其文化、艺术及审美意义。基于上述原因,在对汉画像石图像进行特征提取的时候,需要尽可能地从中搜索最能够表现出汉画像石图像特征的元素,从而借助识别系统进行分析与鉴定。

四、结语

画像石是应用于墓室、棺椁、墓祠和墓阙等丧葬建筑的石质构件,在汉代流行了近三百年,是图像化历史信息的遗存。本文从现代科技角度出发,阐述了汉画像石鉴定中应用现代科技的必要性以及主要作用,重点分析了智能感知与识别技术在汉画像石鉴定中的具体应用。相信随着文物科技鉴定理念的普及,现代科技成果必将广泛应用于文物鉴定与保护领域。目前,北京大学汉画研究所、江苏师范大学等单位相继建立了中国汉画像石(砖)数据库,已取得一定的成果和经验。政府有关部门应对高等院校、博物馆和科研机构的资源进行整合,实现数据共享,提高鉴定效率。实践证明,只有插上科技的翅膀,汉画像石鉴定才能走出新路子。

参考文献:

[1]王述全.现代技术在文物鉴定中的应用探究[J].文物鉴定与鉴赏,2020(05):91,93.

[2]徐磊.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文物鉴定与鉴赏方法研究[J].艺术品鉴,2019(09):1,2.